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说明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范本
篇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比活动方案泗泾中小学分部一、指导思想: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2、加强校本研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加强集体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搭建合作共享互动展示的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
二、评比内容及安排:评比分三个内容开展。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上交一份教学设计(详案)。
(第7、8周)(1)选择上课内容,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备课组、年级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探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
2、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上一节公开课。
(第11、12、13周)(1)试教修改,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2)在本班进行公开教学。
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意识,目标达成度要高;凸显教学的重点,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合理,效果明显;课堂训练精而有效,提高40分钟的效率。
评选小组、学校教师一起听课。
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评:上交一份教学评价。
(第15、16周)(1)开展一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专题式学习讨论活动。
(2)积极参与评课,上课教师选择一课例撰写一份评课报告,字数500-800字。
三、参赛对象:一年级、预初、初一语数英教师。
四、评选小组名单:组长:车先林组员:李勇、夏茂进、龚根弟、郭伟峰、朱成兵、赵艳。
五、表彰奖励:评选产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优胜奖和鼓励奖(各50%)。
分部对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并通报四中、四小、二小表彰。
2014/2/24(注:第八周周五,4月4日前上交“教学设计”,并报公开课时间。
第十六周周五,5月30日前交“教学评价”。
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完成一份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
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完成一份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课程标准分析2.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三、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2.学生需求四、教学过程1.课堂活动设计2.教学策略五、教学评价1.评价标准2.评价方法六、教学反思与优化1.教学效果分析2.改进措施正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
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我制定了一份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
本案例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课程标准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评价标准。
2.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探究、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本班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2.学生需求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学生们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需求。
四、教学过程1.课堂活动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课堂活动:(1)导入: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给学生分配任务,指导他们查阅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5)总结与反思: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2.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合本校的学情,完成一份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
结合本校的学情,完成一份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结合本校的学情,我们完成了一份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二、教学目标1.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2.具体学科课程标准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课程要求。
三、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本教学案例针对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勇于尝试。
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科素养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学科素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团队合作意识不足,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课程内容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策略选择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素养现状,我们选择了以下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活动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终结性评价本教学案例的终结性评价采用以下方式:期末考试、课程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
根据课程规范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案与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与评价单位:主讲教师:第一部分: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在我国的课程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希望教师能够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
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着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尽管人们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怎样将规划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除上述提及的学校/课堂层面的教学外,还应包括地方层面的课程推广,但是,不管怎样,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范畴。
本文将课程实施限制在教学范畴来探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二是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教学)。
(一)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关注的领域。
(二)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面貌。
教学大纲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起着决定作用。
“教学大纲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没有教学大纲就没有学校教学。
”教学大纲甚至决定该学科80%的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案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案例背景分析】教学和评价应该遵循课程标准,考虑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需求。
然而,在小学教学和评价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要求学生、不区分不同要求、忽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管理不够规范等。
因此,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多元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和总评。
实施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是首要任务。
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让他们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同时,我们需要让学生从作业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并及时反馈和巩固知识。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惯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的练。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以巩固新知为主。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练,避免心理压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让学生自评作业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可以先进行自评。
我们可以设置A、B、C、D四个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格式、书写和正确率打上对应的等级。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设置互评环节在自评之后,我们可以设置互评环节。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表格,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借鉴他人的优点,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进行总评最后,我们可以进行总评。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果,给出总评。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研究情况,老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自评、互评和总评。
这些评价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学生做完后都应该及时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及时上交。
互评是同学之间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和进步。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与评价设计
一、概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和评价设计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基于新课程标准,探讨高中生物学教学与评价设计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1.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当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强调问题导向新课程标准强调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3. 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学评价设计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考试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能力评价等。
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评价时,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2. 强调过程性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
3. 规范化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规范化的评价标准,要求评价过程公正、客观、科学。
在生物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四、结语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与评价设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应当认真思考教学和评价设计的重要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元素:
– 课程目标:源于课标与学生研究;4-6点,每点1-3句; 兼顾三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 – 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条件处理教材,有逻辑 地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等 – 课程实施:方法与目标匹配;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 创造丰富的、促进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等 – 课程评价:设计基于目标的作业;评价结果的解释与 目标相匹配;相关评价政策清晰且可行等
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目标具体化
国家公民素养/教育质量共同框架 各学科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各学科学段/年级基准 各学期目标 各单元/课时目标
?:(1)为何越来越缩小? (2)质量监测,我们还缺什么? (3)再进一步,我们还需要“机会标准”? (4)如何从“内容/方法管理”走向“质量管理”?
苏 格 兰 的 经 验
– 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王尚文, 2007)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
– 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 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 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Chambliss & Calfee, 1999)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课程层级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三类教育结果(目标)
成果性目标(需要成果)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等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此案例来自郑州市第五十二中方万冬老师
(三)案例:关于学案的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为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贯彻《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xx〕5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组织领导组长:校长副组长:分管校长、教学教导组员:各学科教研组长实施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实施办法一、基于课标,优化教学(一)抓好入学关,认真落实“学习准备期”认真落实学校学习准备期活动方案,各教研组研读课程标准,以把握学科教学节奏,渗透学科基本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情感培育的要求为主,创设生本课堂,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根据实施情况,教研组完成一年级“零起点”学习准备期实施情况调查表,改善教学行为,积累教学实践经历,撰写教学案例,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二)优化教学关,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实行行政人员负责制,各行政深入学科教研组,指导教研活动。
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教研组日常研讨的重要主题,灵活采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主题论坛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全面推进、层层落实。
组织教师用心研读教材,透彻理解教材,提高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继续推行“磨课”机制,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上教研组研究课前,做到“一人主备,组员补充”,研究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化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活动,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堂。
(三)重视评价关,用心开展教学评价教师改变以往评价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做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
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为核心,以课程作为切入口,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架构与实施,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基于学生学情分析、需求分析,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的落实。
二、实施路径(一)基础型课程——用评价“倒逼”教学的变革实施路径一:在课程标准之下目标细化课堂教学之魂为课堂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细化而来的,细化的过程需要把握好方向性、专业性。
分两阶段加以落实:1.第1-2周,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课程标准,聚焦二年级模块。
(学科教研组长)2.第3-10周,制定《学校学科描述标准》。
借鉴我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学科描述标准的框架内容,从三个维度目标细化,制定学校的各学科水平表述标准,以“数与运算”为研究点,确定细化目标。
(二年级教研组)实施路径二:在评价“倒逼”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二年级执教教师经历了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一年实践,有了一定实践经验,通过学科教师制定双向细目表的过程中开始着手改变自身课堂教学。
主要分三阶段加以落实:1.观察评价前准备。
培训学科水平描述标准,双向细目表、评价分类标准。
(课程培训)2.观察评价过程中。
现场即时全息记录学生的实际情况,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行为习惯。
(全体教师)3.规察评价后。
依据学生观察信息,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全体教师)实施路径三:在综合评价下的学生学习状况的还原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采用绩点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真实还原学生的学习状况。
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访问学生。
对那些在观察评价过程中,与平时课堂表现不大一致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再一次的访谈,以此找准问题点,以便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精准描述孩子的学习状况。
2.交流讨论描述性评语,互相借鉴。
为了更精准还原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从知识掌握、运用方法、习惯表现等方面撰写描述性评语,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借鉴。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究何为“教学评一致性”?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一、何为“教学评一致性”?(一)“教学评一致性”的三重含义一是“学教”一致性即所学即所教。
二是“教评”一致性即所教即所评。
三是“学评”一致性即所学即所评。
(二)“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辨析清晰的目标下实现“教、学、评”的一致1.教是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学是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3评是为了探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将三个中重要元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与学效果的评)通过科学的方法融为一个整体,合力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方式和教学模式。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真正含义1.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
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没有说“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而是称之为“教-学-评一致性”,以表明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2.“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
前者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我们点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
3.“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
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4.“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
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教学评价又是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而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是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环境的优劣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
这一新模式将课标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参照,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全面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的概念和实施建议。
首先,对课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说明了教育教学领域采用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接着,对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传统评价方式在动态性、客观性、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最后,提出了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的概念和实施建议,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当前的教育背景和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一新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本文所涉及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与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中,将分别讨论课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对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进行概念阐述,并提出实施该模式的建议。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文章的主题,并为读者提供对本文的整体了解。
首先,将对本文所要讨论的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研究目的。
其次,将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安排。
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任务的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任务的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确保课程目标落实为教学目标;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确保学生学了,而且学会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设计确切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将评价任务镶嵌到教学活动中去,这种逆向教学设计保证了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评价问题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评价就是考试或检测,严重地窄化了评价的功能,主要存在的评价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没有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只有教学活动,没有评价。
2.教学过程中有评价,但评价与教学分离,表现在只有总结性评价,没有形成性评价。
3.有非正式评价但没有正式评价,主要表现在用“棒棒棒,你真棒”之类的评价语。
4.有正式评价,但评价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评价与目标不一致。
二、评价任务的意涵在课程视域,评价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紧密相连,通过评价信息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状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决策,评价正由“对学习的评价”逐渐转化为“为学习的评价”,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课堂上,评价就是判断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要判断学生的行为表现,需要交给学生一项任务,用以引出学生的表现,以便获得推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证据。
这种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引出行为表现的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
三、评价任务的设计过程在学习目标明确后,教师需要思考学生达成目标的表现是什么?安排怎样的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这些表现?这就涉及到评价任务的设计。
1.分析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标准。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其中行为表现是目标的核心,它包括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两部分。
核心概念规定了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规定了学习内容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根据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判断一条目标的认知维度和知识维度,不同维度的目标要求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 内涵界定
“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评 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有效的手段,对教学过程 及结果进行检测,并给予价值 判断的过程。
通俗地说,就是立足于教 学目标,通过课堂上的观察、 检测等手段,收集和评估有关 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检测和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目 标的完成情况。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
1.教学评价的内容单一,忽视 对目标的研究 2.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不能 真正检验目标的完成情况
案例:关于 物理 必修2 《动能定理》的教学评价设计
3.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评价 对象只顾个体,忽视全体
三、教学评价设计 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原则 3.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原则 (注重过程性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案例:关于物理 选修3-1 《欧姆定律》的教学评价设计 (部分截取)
四、教学评价实施建议与策略
1.强化目标意识,依据目标实施评价 案例:关于物理选修3-1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3节 《欧姆定律》的 教学评价设计
2.重视过程评价,确保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案例:关于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与原理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 评价设计
一、“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 内涵界定
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 习需要的分析,将教学诸要素(教学 对象、目标、策略、评价)有序、优 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评价的设 计和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相对而言,“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 教学设计”,特指教学过程的设计,是 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立足学生 的“学”,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 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和学的原理,为 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 ,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设计, 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达成
3.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构 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4.注重评价设计,充分发挥评 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划
四、关于物理 必修2 第七章 第8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基于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二、当前教学设计中存 在的问题
三、“基于目标达成的教 学设计” 实施建议
1.模糊了教学设计的对象,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 片面强调“教”的活动设计 “学”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目标意识不强,随意 扩充学习内容,加深学习 难度 3.对知识目标的达成只凭 主观推测,缺少必要的客
观的效果检测 4 .只关注个体课堂设计, 而忽视教学设计的系统策
3.建立反馈机制,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案例:关于物理 必修2 《验证机械能 守恒定律》的教学评价设计
4.借助学业水平考试、高考试题,优化评价设计 案例:关于物理 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2节 《平抛运动》教学目标叙写、评价设 计与高考题考查要求的一致性分析
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 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