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管理课程标准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港口管理》课程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各相关专业。
学时范围:51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 课程性质与作用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5.1课程设置依据
《港口管理》课程是一门具体介绍港口物流运作流程、以货物在港口的流动过程管理为主的课程。该课程围绕港口物流的实际运作特点,对船舶与货物进出港、集装箱进出港、货物进出口拼箱拆箱、报关、报验、包装、货物通关等港口物流的基本业务与操作流程做了详细介绍,同时注重反映港口大物流、一体化、虚拟物流链等港口物流管理的最新理论及其发展趋势。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先进的港口物流的理论及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操作,具备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能力。
5.2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港口的定义、基本功能、设计特点、港口经营生产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对港口营运的影响和港口安全和保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港口规划或港口生产
具体岗位的适应能力,具备港航业的基本行业知识。
5.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安排,本课程在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总体课程设计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存在的,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深入航运业务操作和货代业务操作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步入港航行业的基础行业知识。
5.4课程项目设计(或学习情景设计等)
学习情境设计:多媒体教室、PPT教学、图片展示
6.课程目标
6. 1知识目标
(1)掌握港口的定义、分类、构成及基本功能;
(2)掌握港口水域(航道、港池、回转区域、制动水域、锚地、防波堤、口门)的作用、布置要求及各自在港口营运中的作用;
(3)掌握陆域(泊位、码头、堆场、仓库、道路、铁路)的作用、布置要求及各自在港口营运中的作用;
(4)了解各类码头的基本业务、业务流程及操作特点;
(5)了解港口生产的各种指标;
(6)掌握常见气象因素、海象因素的特点及对港口营运操作的影响;
(7)了解管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港口营运操作的影响;
(8)了解码头安全操作和国际保安规则要求;
6. 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港口水域、陆域各构成部分;
(2)能够识别各类业务码头类型并了解各码头业务流程和操作特点;
(3)能够判断气象、海象因素对港口营运操作的影响;
6. 3素质目标
有吃苦精神、有责任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船舶技术专业人士
7.教学活动设计
8.教学实施建议8. 1教材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选教材,应充分注意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指导思想。
(2)编、选教材应体现内容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尽可能考虑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编、选教材内容。要通过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编、选教材尽可能考虑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8. 2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视频、案例、现场参观
8. 3课程考核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8. 4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港口管理》、《港口生产组织》
9.课程评价
9.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9.2 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交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9.3本课程标准由教研室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10.附加说明
10.1 本标准制订人:
10.2 本标准专业审核人:
10.3 本标准系部审核人:
10.4 本标准批准人:
10.5 本标准于年月日批准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