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十一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1、地震的成因类型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下列4类:

(1)构造地震

由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层移动和断裂,积累的大量能量释放山来,引起地壳振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种地震的持点:震动强烈,时间长,具有突发性与灾害性,影响范围广,世界上有90%的地震属于此类地震。例如,我国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与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以及1994年美国北里奇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出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当高温的岩浆与炽热的气体从火山口喷发出来

时,也能引起地壳的振动。这类地震占世界地震次数的7%左有,多发生在日本、意大利和印尼等国家。火山地震能量有限,强度不大,影响范围小。

(3)陷落地震

由地下溶洞塌陷、崩塌或大滑坡等冲击力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次数少,

只占世界地震次数的3%左右。陷落地震强度微弱,影响范围只有几km。

(4)激发地震

出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层原来的相对稳定性引起的地震,称为激发地震。例如,修大型水库蓄水(相当于库区地面大范围加水压力)。深井注水以及核爆炸等所引起的地震。广东省某大型水库蓄水后,常发生激发地震。

2、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作为衡量震源释放出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每一次地震,具有一个震级,地震震级与能量的关系和地震大小分类。

震级每增加—级,能量约增加32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震级为8.6级。最早的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与6级地震相当;氢弹爆炸则相当于7—8级地震。凡7级以上的浅源大地震,造成的灾害很大。

3、地震烈度的含义

(1)定义:地震烈度指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与震级为两个不同的含义,不可混淆。

(2)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取决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并与震源深度、距震中的远近、震波传播的介质性质以及场地岩土情况等因素有关。如唐山地震震中的烈度为11度。

(3)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10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称为基本烈度。这是以当地的地质、地形条件和历史地震情况和长期地震预报为依据的。100年为一般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我国地震的基本烈度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

(4)抗震设防烈度

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确定;—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烈度,如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5)设计烈度

各类不同建筑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为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等级与重要性,在抗震设防烈度的基础上,调整与确定设计烈度。

1)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如核电站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剧毒气体的扩散,大爆炸和其它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等。必须按因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

按专门研究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甲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应采用特殊的、规范规定

以外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2)乙类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等。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除抗震设计规范具体规定外,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为大量的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当地的设防烈度计算与考虑。

4)丁类建筑——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抗震计算一般按当地的设防烈度,与人员伤亡无关的建筑酌降。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5度时可不降低。

4、建筑场地类别与震害

(1)各类场地土的震害

1)坚硬场地土:稳定岩石是抗震最理想的地基,震害轻微

2)中硬场地土:为粗粒的砂石,震害较小。

3)软弱场地上:尤其覆盖层厚度大时,震害最严重。

(2)地基液化失效

1)土质为疏松或稍密的粉砂、细砂或粉土

2)上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

3)遭遇大、中地震。

(3)地基液化的机理

饱和松砂与粉土主要是单粒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疏松不稳定的砂粒与粉粒移动到更稳定的位置;但地下水位下土的孔隙已完全被水充满,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土中的孔隙水无法排出,砂粒与粉粒位移至孔隙水中被漂浮,此时土体的有效应力为零,地基丧失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导致建筑物破坏。

5、地震滑坡和地裂

(1)地震滑坡和地裂的原因

一面临空的河岸、海滨与土坡,在地震加速度作用下产生附加惯性力,使边坡土体的下滑力增加,同时抗滑的内摩擦力降低。这两个不利因素叠加,可能破坏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坡的稳定性,发生失稳滑坡。滑坡体的坡顶由于土层错动,往往产生地裂。

振动对土体的力学影响为:①土的强度降低;②地基产生附加沉降;③砂土

与粉土产生液化,④粘性土产生触变。其根本原因为振动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

(2)振动对土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①振幅大强度低

②砂土的tgΦ随振动加速度增大而减小。

6、粘性土的触变现象

(1)定义,饱和粘性土在遭受外力扰动下,土的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发生流动;静置后,随时间的增长,强度又逐渐恢复的现象,称为触变。对此现象最简要的解释为:原来粘性土的矿物颗粒表面带负电荷,与阳离子和定向水分子处于静平衡状态。土受扰动后,破坏了平衡,定向水分子被打乱,土的结构被破坏,因而土的强度降低。当静置一段时间后,土粒与水分子重新排列,土的结构恢复,出而强度又重新恢复。这是粘性土结构性的表现,与砂土液化有本质不同。

(2)应用:软弱地基处理中,如软土基槽下夯入碎石、砂垫层或灰土垫层压实或重锤夯实过程中,可能产生土的触变现象,在粘性土中打桩,可利用触变现象一气呵成打到设计高程;若中途停顿,则阻力会大大增加。此外,在地霞或其它振动作用下,可能使粘性土强度降低引起边坡滑塌等现象。都应注意。

7、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1)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方针

抗震设计应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要求“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①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②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③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选择有利场地

尽量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的地段,禁止在危险地段建设。

①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②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相边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