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观察图片:中华传统节日二、习作内容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三、审核指导1.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华传统节日”是贯穿本单元的内容主题,而且从第九课开始就以这个主题开始开展实践活动。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展示。
活动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
两个内容都是重点。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与实践结合的习作练习,“展示活动成果”是一段时间主题实践活动的展示总结。
2.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内容提示: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技法点拨。
①明要求,选定节日。
a.如何围绕一个节日去写呢?阅读教材“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的内容要求,想想过哪个节日自己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过的,或者过节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据此在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中选定一个节日。
段落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从内容上讲,文章的各个段落,又是一个个小的、相对独立的“意思单位”。
人在写整篇文章时,就是根据这一点,把全文分成若干个自然段的。
这就要求我们写一段话时,要紧紧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b.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呢?要注意以下几点:(1)围绕一个主题意思写。
写人要围绕人物某一方面品质或特点写;记事要紧紧围绕事情中某一个情节或场面来写,写景状物,要紧紧围绕它的某一个特征来写。
(2)采取什么“段式”结构。
即怎样安排段落中句子之间“顺序”的问题。
常见的段式有“总分式”,“先概括后具体”,“时间推进式”“地点转换”等;(3)内容写具体。
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活动目标】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积累较为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时间】课时(一课时布置任务准备,一课时完成活动任务)【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1、播放节日童谣的课件。
师:儿歌中说到了很多节日,你记住了几个呢?学生上台板书节日名称2、按时间排顺序,这些节日是从我们的老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他为传统节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去感受其中浓郁的传统文化吧。
(板书)二、综合实践学习任务单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据了解,大家的兴趣很浓,都想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这节课就来比赛一下。
1、自主学习单2、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办一期手抄报三、成果汇报展示师:孩子们,在一年里我们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哪个节日呢,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呢?哪一组来汇报(一)春节知多少(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1、年的来历学生讲: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爬上岸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zhàn lì],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师:过年过年,原来年是一种会吃人的猛兽,过了除夕这个时候"年"就不闹了,所以叫过年。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
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
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 (教师)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5.“艾”:——艾草图片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7.“郎”:“朗”(换一换)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中华传统节日》2.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结合教材,详细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绘画、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1. 《中华传统节日》2. 板书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中华传统节日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是否能够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改进: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以下是针对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应通过自学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特别是要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它们的历史背景、习俗和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如“春节、中秋、端午”等,并能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让他们了解祖国的伟大文化。
4.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它们的历史背景、习俗和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祖国的伟大文化。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需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则需要查阅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充分预习。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提问法导入: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进节日: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我国的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和腊八节)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2.学习部分传统节日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3.发挥语言、艺术、运动等多种方式,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4.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介绍中国传统节日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和分类;2.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学生演讲自己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并谈谈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春节1.认识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制作中国结,了解中国结的历史和文化意义;3.举行春节联欢晚会,共同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
第三课清明节1.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2.制作唐诗歌卡,了解唐诗的文化价值;3.到陵园祭扫墓穴,向先祖致以敬意。
第四课端午节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节日饮食文化;2.制作粽子,体验制作传统食品的过程;3.举办草人比赛和赛龙舟活动,体验端午节的欢乐氛围。
第五课中秋节1.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制作中秋月饼,了解月饼的制作和文化内涵;3.赏月、品茶、吟诗,感受中秋节的诗意和浪漫气氛。
教学方法1.观看影片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传统节日文化;2.示范指导和实践体验,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3.学生交流和合作,感受传统节日的团圆和欢乐氛围;4.艺术创作和茶文化体验,体验传统节日的诗意和浪漫气氛。
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笔记和学习测试,了解传统节日基本知识;2.参加课外体验活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氛围;3.作文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体验;4.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展览,展示学生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探究成果。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还体验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欢乐氛围。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3. 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故事、美食等相关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4.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将实践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1.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2. 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实践探究要求等。
七、作业设计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3.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活动目标】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创造思维水平和组织交际水平。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学情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准的提升,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缺失。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2课时(一课时布置任务准备,一课时完成活动任务)【活动设想】实地采访、搜集资料、成果汇编等。
【活动准备】(1)教师确定要研究的几个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有兴趣的同学也能够研究其他节日。
(2)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为学生推荐相关资料、网站,指导研究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居住地的远近,划分活动小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要研究的节日。
教师要增强指导,以免选择重复。
(4)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方案,并拟出草案交教师审核指导。
(5)小组长根据个人特长,实行组内分工。
小组成员利用暑假到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搜集相关资料;到民俗保存较多的农村采访,了解民俗,搜集传说、民谣等;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给小组长,小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内容要涵盖多方面。
(6)研究活动建议:对于每个节日,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研究角度,学生按照组内分工,实行研究: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关于传统节日的史书记载;传统节日的旧民俗与新民俗之比较;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民谣;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作比较;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及向国外的传播。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课文1:《春节》课文2:《元宵节》课文3:《清明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课文4:《端午节》课文5:《中秋节》课文6:《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情境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传统技艺课文7:《剪纸》课文8:《泥塑》课文9:《书法》2. 第四单元:传统美德课文10:《诚实守信》课文11:《尊老爱幼》课文12:《勤劳节俭》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每种传统技艺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传统美德的含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传统美德的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经历。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丰富博大,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累较为丰富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2.学会收集、分析、补充传统节日的资料。
3.选择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节日期间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围绕一个意思将节日中印象深刻的事写清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传统节日记录表。
4.习作评价表。
学生准备:1.提前搜集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
2.已制作好的传统节日记录卡。
3.活动成果。
【习作策略】习作前策略通过适当方式搜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完成传统节日记录表。
习作中策略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过节的过程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习作后策略整改和感受文化:①自评整改;②乐于分享成果,感受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
【习作支架】清单支架:运用清单支架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习作要点,有助于学生获得清晰的习作逻辑。
范例支架:起步作文阶段运用范例支架,给了学生可以模仿的文章、语篇或片段,让学生借鉴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语篇特征,降低习作难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激趣一一你来比划我来猜。
传统节日不仅蕴含了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幸福欢乐。
孩子们,学习前先来感受一下老师带来的快乐,怎么样?我们来做三组游戏,规则:两名学生上台相向站立,一名背对屏幕,一名正对。
正对屏幕者用比划或语言描述(不能提及与出示内容有相同的任何字)的形式向背对屏幕的学生传递信息,背对屏幕的学生要准确的说出屏幕上出示的内容。
每组一分钟,答对次数多者胜!(端午节、元宵节、放鞭炮、包饺子、守岁、划龙舟、压岁钱……)2.定义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每个节日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如:儿童节、国庆节或劳动节不是传统节日。
二、集体交流,汇报反馈1.还记得老师布置的课前作业吗,大家课前搜集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已搜集到的信息。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表达情感的机会。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并给出相应的教案,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社会教育。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春节通常在农历年末,即公历1月或2月份,持续15天。
在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观看舞狮子、舞龙等传统活动。
此外,红包、对联、年夜饭等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教案:活动一:制作春节剪纸材料:纸张、剪刀、彩色笔、流行糖纸、胶水步骤:1. 向学生介绍春节和春节剪纸的相关知识。
2. 分发纸张和剪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剪纸。
3. 学生完成剪纸后,可以用彩色笔给剪纸上色,也可以用流行糖纸进行装饰。
4. 最后,学生可以将剪纸放在教室或家中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烧纸、植树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教案:活动二:制作纸风车材料:彩纸、铜线、剪刀、胶水步骤:1. 向学生介绍清明节和清明节制作纸风车的相关知识。
2. 分发彩纸和剪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纸风车。
3. 学生完成纸风车的制作后,用胶水将铜线固定在纸风车上,使其能够转动。
4. 最后,学生可以将纸风车放在教室或家中进行展示,与同学或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通常在公历6月份。
端午节主要是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日子。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系艾草或菖蒲叶于门头,以驱邪避祟。
教案:活动三:包粽子比赛材料:糯米、粽叶、彩线、红枣、豆沙、糖等步骤:1. 向学生介绍端午节和包粽子的传统习俗。
2. 准备好糯米等包粽子所需的材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课程内容涵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节日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各个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繁多,如何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如何因材施教。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各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研究,收集相关信息,整理成报告。
4. 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所学知识,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板书设计: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春节二、清明节三、端午节四、中秋节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绘制一幅节日海报。
2.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让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与教学难点的处理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决定了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而教学难点则是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它们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在本节课中,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而教学难点则包括了节日起源的复杂性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背景。
《传统节日》教案(15篇)
《传统节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节日》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等15个生字,会写“转、贴”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的识记和书写。
2、流利朗诵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入新课1、小朋友们,春节刚刚过去,你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收红包、逛花市、拜年、贴春联……)2、小朋友们的节日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像春节这样的在我们国家流传了很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读音(传: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多种形式读童谣1、请学生借助拼音,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好课文。
2、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板书),童谣有两个的特点,一是顺口,二是有趣。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语言比较简单,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很押韵哦。
所以你们不知不觉地就齐读到一起去了,就是你们不知不觉的齐读就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了。
(所以小朋友们刚刚齐读起来啊特别好听)。
3、齐读。
4、请生自由练习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女比赛读读看。
6、小组赛读:一个句号是一句,这篇课文正好有八句,我们有八列小火车,一列读一句,看看那一列小火车开得。
7、快读:大家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提高难度了可不可以?这次我要加快速度读,你听:春节到……(快速读)。
这次还是男女生比赛,但注意要快而不乱,看看男生快还是女生快(读乱了就打住接上重新读)。
8、慢读:快的读好了,我们还能再升级,怎么升呢?这次我们要读得慢一点。
(范读)听出来了吗,老师把每一句后面押韵的字拖一点声,想学吗?(齐读)9、数传统节日:这首童谣告诉了我们哪些传统节日?(课件节日变红)重阳之后转眼又到新春,中国人就是这样按照这个顺序在庆祝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中度过一整年的。
小学生学中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小学生学中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传统节日的过程与习俗;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视频素材;3. 学生纸笔。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节日话题(10分钟)1. 老师准备一段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
2. 学生观看视频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对节日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学生活动建议:小组讨论,然后随机选取两组进行发言)Step 2:探索节日起源(20分钟)1. 老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起源,并以春节为例进行详细解说。
2. 学生观看相关图片素材,了解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3.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进行研究,了解其起源和庆祝方式。
(学生活动建议:小组合作,使用学生纸笔绘制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简图)Step 3:学习节日习俗(30分钟)1. 老师以元宵节为例,向学生介绍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素材,了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如猜灯谜和吃元宵等。
3. 学生分组展示其他节日的习俗,向全班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学生活动建议:小组展示,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交流,促进学习共享)Step 4:拓展节日知识(20分钟)1. 老师为学生展示一些非主流的中国传统节日,并解释其起源和特点。
2. 学生自主研究选择一个非主流节日,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学生活动建议:自主研究,撰写小作文或手绘海报,展示学习成果)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 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和亮点。
(学生活动建议:小组互评,选择一名代表发言)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素材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三年级(下)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完美版教案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却有所缺失。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的节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名称及时间。
2、过程与方法:(1)、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整理近段时间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用自己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喜欢的节日。
(2)、由说到写,把与节日有关的习俗、传说或活动用一段话写下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情感,教育学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整理近段时间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用自己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喜欢的节日。
教学难点:由说到写,把与节日有关的习俗、传说或活动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宵灯、粽子、月饼、手抄报、有关节日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1.出示春节的图片,观察引入主题。
2.导语: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起来了解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活动吧!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描绘节日1、你们知道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吗?预设: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除夕等。
2、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现在请大家看看我手中的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些节日吗?(出示图片并板书。
)根据各自感兴趣的节日分好的小组,分别说说各自的小组的节日时间、习俗。
3.说说各自小组的节日时间和习俗活动。
学生汇报:(1)、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发红包、拜年、吃汤圆/吃饺子(2)、元宵节:看灯会、猜灯谜、吃元宵(汤圆)、舞龙、舞狮(3)、清明节:扫墓、祭祖(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酒(5)、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吃桂花糕、佩香囊(6)、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4、小结:从刚才同学们对节日的汇报,我们知道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节日的习俗活动也非常丰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第 1 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三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中国的传统节日
三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节日的来历教学目标:、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有那些,这些节日体现了我国1 悠久的历史。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发展。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和传说(清明节、寒食节等)。
3、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与社会接触,增强社4 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发展。
2、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学看日历,引进课题出示十月份日历师:同学们你们今年的十月份,你们过得开心吗?(国庆放假7 天、还有重阳节和中秋节).看一下年历,你能说出十月份的节日吗?(师出示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二、新课学习:1、说一说我们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哪些?2、、交流查询的情况,做好记录。
3、读小资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和传说(清明节、寒食节等)三、活动拓展;1、细细回忆传统节日带来的感受。
2、把搜集整理的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中国的习俗教学目标:、知道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日期几习俗。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与社会接触,增强社2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以及它们的日期、来历和主要习俗。
难点:知道公历和农历的不同,了解传统民族节日的习俗与来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中国的节日发展出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习俗,这使得中国的民俗节日多了一重地域文化色彩。
我们一起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吧!2、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1、收集一些有地区特色的节日习俗谚语、儿歌、诗句等,制作成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
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进节日: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学生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
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同学们放学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这些节日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也让爸爸妈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过节的习俗。
知识窗
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是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清明节
是四月五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端午节
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
中秋节
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
重阳节
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冬至
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腊八节
是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