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https://img.taocdn.com/s3/m/f6ae10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2.png)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汉简的书法艺术
![汉简的书法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2f4456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b.png)
汉简的书法艺术汉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善极其密切的关系。
西汉时期,国家空前统⼀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民⽣活的稳定,⽂化的昌盛,这⼀切必将在社会的各个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出来。
尤其是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常灿烂的⼀个时代。
汉武帝凭借前期所积累的财富与汉果帝所完成的全国统⼀,加上他在位五⼗四年的长久时间,对外如强交流,对内步所创建,造成军事⽂化的极盛时期。
公元前⼆世纪末,为了保护张骞等勘察通向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将军霍去病、李陵、路博德、李⼴利等⼈,率兵进军河西、新疆’沿途屯⽥戍边,修筑了许多战郭烽塞关隘。
我们今天在河西⾛廊旅⾏时,还可以看到那些汉代的古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缴、塞墙等名胜古迹。
清末以来,中外许多考古⼯作者在这些被荒弃的遗址废墟上挖出了⼤量汉代屯戍时使⽤的兵器、⼯具和⽣活⽤物等历史⽂物,其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些完整的或已残断的⽵⽊⽚,有的是⽤⿇绳编联成册,上⾯满是笔墨书写的⽂字,截⽌⽬前共发现了四万余⽚。
西汉到东汉中叶,纸张尚未发明和普及,这些⽵本⽚被当成「纸」来使⽤,就是那时军事屯戍的原始档案,上⾄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下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所不包,内容极为丰富,这就是著名中外的汉简。
汉筒出⼟以后,考古界和⽂学界作了⼤量的研究⼯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理葬在地下两千年前后的珍贵历史⽂物,对研究汉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化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如同甲⾻⽂发现以后引起书法界兴趣⼀样,成为书法家们研究的新课题。
它不仅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且充实了书法艺术实践的新内容。
尽管以往考古学者在研究它的历贵值的同时、也曾提出了它在书法研究和古⽂字⽅⾯的重享价值,但还未能系统详尽地研究它在书法源流、书法艺术⽅⾯所占的重要地位。
「汉筒」这个名寞我们现在的叫法’因为是汉代的简,故名⽈:「汉筒」。
如同秦代的衙称为「秦筒」,魏⾳时代的简称为「魏晋简」⼀样。
熊双平从居延汉简看汉代书法的繁荣
![熊双平从居延汉简看汉代书法的繁荣](https://img.taocdn.com/s3/m/67ce27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7.png)
熊双平从居延汉简看汉代书法的繁荣⼆〇⼀⼆年五⽉,在⽢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张德芳先⽣的⼤⼒⽀持下,我联络简牍研究专家和书法家近五⼗⼈,沿丝绸之路对西北地区进⾏了名为『简牍之旅』的考察活动。
我们从兰州出发,途径武威、酒泉、额济纳旗、嘉峪关、敦煌,历时⼗天,⾏程近四千公⾥。
其中重点考察的地⽅是额济纳旗和敦煌,尤其对额济纳旗简牍出⼟地的考察最为全⾯详实,对居延汉简的前世今⽣做了全⾯的了解。
实际考察遗迹包括地湾城、肩⽔⾦关、卅井候官(博罗松治)、甲渠侯官(破城⼦)、甲渠第四燧等。
在简牍出⼟之前,我们所能看见的汉代书写,基本是碑刻⽂字形式。
我们要理解汉代的书写,只能通过碑刻的⼑锋去理解当时的笔锋。
这种理解是⾮常有限的,⽽且这种⽯刻⽂字有⼀部分是先书后刻,有些则是直接⼑刻。
书写者的书写⽔平、刻⼯⽔平、⽯刻地点、⽯刻材料等都会影响到后来的⽂字表现形式。
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风化残蚀等⾃然损坏,通过⼑锋已经很难找到汉⼈的书写风格。
由于⽯刻⽂字有上述局限,所以想要真实还原汉代⽂字书写和字体演变,必须借助于汉代⽂字的正常书写载体——简牍。
幸运的是,⼆⼗世纪以来,汉简的神秘⾯纱已经被完全揭开。
⼀百多年来,汉简⼤量出⼟,其数量庞⼤、种类丰富、书写形式千变万化、书⼿多元、书体多样,是当之⽆愧的书法艺术瑰宝。
汉简皆为原始墨迹,对探索⽂字和书体字体演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汉简出⼟,两千多年后的⼈们才第⼀次看到了汉代的⽑笔书写,还原了当时的书风,了解了古⼈的⽤笔特点。
尤其是上世纪三⼗年代后⼤量出⼟的居延汉简,更是成了书法艺术之宝库。
额济纳居延签牌居延汉简出⼟概况居延汉简内容多样,除⼩部分字书、历谱等书外,⼤都属于⽂书,具体可以分为两类,⼀类是逐级上报的公⽂与簿籍档案,另⼀类是私⼈书信。
数量庞⼤的居延汉简可见汉字书体的复杂程度,现在已知的居延汉简书体有篆书、⾪书、分书、草书(章草和今草)、真书、⾏书。
其中⾪书、草书、⾏书已经表现出很成熟的书写形式。
近十年居延汉简书法风格研究综述
![近十年居延汉简书法风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bbd803108a1284ac9504365.png)
文史典故 LiteratureAndHistoryAllusions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近十年居延汉简书法风格研究综述文/梁晨博摘要:居延汉简的出土,弥补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中秦汉书法墨迹的空白,后期的隶书、草书、行书等文字形态均能感受到其书法艺术魅力的渗透与影响。
自居延汉简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孜孜不倦。
本文以居延书法风格为核心,通过系统梳理前者的研究成果,得出现有最新研究动向以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居延汉简;书法风格;隶书20世纪以来,在居延发现过三次汉代简牍。
20世纪30年代初,贝格曼在居延60个区域挖掘,其中21个区域发现汉简,共发掘11000余枚。
1931年5月,这批汉简运抵北平,在学术界研究相当大的震动,各方面专家进行整理诠释,成绩突出。
1937年抗战爆发,这批汉简运至香港,又到美国,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又运至台湾,现存于台北中央研究院。
内蒙古境内发现者一万多枚汉简,新发现地区属于汉代居延地区,故称居延汉简。
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又在额济纳河流域,对破城子甲渠候官进行全面深入挖掘,出土19637枚汉简,发现地区又是居延地区,故城居延新简,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国维、罗振玉合著的《流沙坠简》出版,开简牍研究之先河。
在此之后,居延汉简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成果突出。
对于居延汉简文本整理研究有劳幹的《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1943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的《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中华书局,1994年)、孙家洲主编的《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居延汉简甲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等,都是研究汉简的珍贵文献历史资料。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居延汉简甲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居延汉简甲乙编》中收录了最早发现的1万余枚简牍的照片和释文,并附有考古发掘报告。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2b5a2f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1.png)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居延汉简》1。
简牍中的真、草、隶、篆洋洋大观,笔致精妙,质朴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汉简,是我国书法遗产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武威医药木牍。
汉简书法都是汉人的墨迹,从墨迹中更能领略到汉代书法家的书法气息。
墨迹在书法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
较之于刻石,墨迹更能真实反映原作者的书法意趣。
《甘谷汉简》。
在汉简中,可以直接欣赏到距今二千年左右的汉人手书墨迹。
普通条件的人也可看到影印的汉简墨迹,结体之天成,笔法之执著,墨色之燥润,行笔之疾涩,乃至气度和神韵,皆跃然简上。
《银雀山汉简》。
汉简大多是用于函札记事,多非经意之作,又是笔墨真迹,因而可以明显地看到用笔迅疾酣畅、流利奔放而又古朴。
《武威汉简》1。
汉简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书法的各种流派。
我国书法发展到汉代已开始出现真、草、隶、篆各体。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简在书体上真、草、隶、篆四体是齐备的。
《阜阳汉简》。
出现篆书字体的简书,主要是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简和武威简,已接近秦隶,比起小篆来要草率、纵意得多,因而也可以把这种篆书称为“草篆”。
《居延汉简》3。
简书中的隶书,字形呈正方、长方、扁方的都有,不拘一格,笔画肥、瘦、刚、柔相济,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端,最为茂美,已为我国隶书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甘谷汉简》2。
简书中的草书,主要指章草,然而今草痕迹已不鲜见,甚至可以看到有些整字的结构和笔画已出现浓厚的今草意味。
《居延汉简》2。
简牍书法所表现出来的书法风格,既合乎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规律,又突破了文字书写的固定格式。
表现出来的气息古雅、质朴、天趣盎然。
《武威汉简》2。
随着简牍的大量出土和对简牍书法艺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简书的艺术性将逐渐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重视。
简牍书法艺术终将在我国书坛大放光彩。
汉简书艺的学习与借鉴
![汉简书艺的学习与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bc3095ff04a1b0717fd5dddb.png)
汉简书艺的学习与借鉴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来注重情致,崇尚自然。
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旨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当代书法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并进的趋势,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使得书法现代化进程的口号一天天高涨,在这种大环境下,现代书法艺术的冲击力未能使得传统书法远离艺术本身,反而愈来愈靠近中国传统文化本真,回归的心迹在当代大多数书家的创作中日见丰盈。
因此,重新梳理和审视当代书法发展趋向尤其显得重要。
这就迫使一大批有上进心的书法家和书法群体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传统、学习传统、诠释传统,同时也借鉴传统。
在浩瀚的碑刻墨迹中如何寻找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的实质,如何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进行新的认识和研究,如何看待中国书法新古典主义的诞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而又困难的复杂问题。
因此,汉简书法作为远古时代书法艺术的经典作品之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当然,要充分揭示汉简书法对当代书法的启迪与意义之谜,就必须弄清汉简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中国的文字在先秦两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书法艺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汉简书法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书体演变的历史痕迹,通过这些墨迹,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那么,汉简书法作为远古文化的载体之一,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有哪些借鉴与启迪?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揭开了汉简书法的帷幕,让这种天真烂漫,自然率意的法书墨迹从历史走向现实,从民间走向艺术殿堂。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时间较迟而出土数量很多,并且保持最完好的法书墨迹,当算汉代竹木简。
今人把这种出土的汉代竹木简,又称为“汉简”。
历代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民间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
由于当时人们并无明确的书法意识,书法的自觉时代尚未到来,尽管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书写者并无名利的观念,而是为了当时记录的需要。
因此,这些书法作品生气活跃,自然流动,呈现出多种书体、多种风格。
汉简书法,同样是这些无名氏手迹之一。
居延汉简书法艺术散论
![居延汉简书法艺术散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f1e7e1e009581b6bd9ebc7.png)
年 )最 晚为建 武 几 年 ( 元 3 公 2年 ) ② 尤 为 珍 贵 ”
的 是获 得 完整 的簿 册 7 0多 个 ,无 疑 这 是 一 次 大 规 模 的发 现 。练 上 所 述 ,包 括 1 3 9 0年 的发 掘 .两 次 发 掘共 计 汉 简三万 余枚 。1 8 9 0年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 考 古研 究 所 出版 了 ( 延 汉 筒 甲 乙 编 ) 居 ,可 谓 集 大
草 、草隶 四个类 型 ,若 从形 体 结 构 和 用 笔 上细 加 分 析 ,则有 如 下 特 点 :篆 书 ,形 体 狭 长 ,中 锋 用 笔 , 平稳 圆 转多 盘 眭 ,在 秦 篆 玉 筋” 笔 法 的基 础 上 , 又有 大 胆的 拓展 和 张扬 ;隶 书 , 占居 延汉 简 的绝 大 部分 ,形 体 扁 阔 宽 博 ,用 笔 方 圆 兼 济 ,奇 正 互 补 , 逆劲 干 练 ,起 笔 、收 笔 中 藏 露 兼 施 ,井 时 有 抢 笔 。 笔 画的 顿挫 粗 细 、长 短 变化 莫测 ,而 反差 幅度 极 大 =尤 其 撩 、竖 笔 画 的 “ 意 孤 行 ” 一 ,藏 中 有 露 , 厚重 滞 留 中又有 意 味探 长 的飞 动 和 延 伸 ,形 成 独 特 风范 。 之 ,有 一种 长 枪大 戟 、横 刀 立 马雄 健 的 气 势 美 ,以及 意 态姿 肆 ,妙 趣 横 生 、奔 放 豪 迈 的 韵律 美 ,视 觉 张力 强悍 得撩 人 心 目 ;章 草 ,是 由草 隶 演 变 成熟 的 书体 ,字 字 独立 而 意 气相 连 ,隶 书 中的波 折 强化 了章 草 的力 度 和厚 重 ,点 画 随意 而 精 到 ,字 距 、行 距开 台 在劲 利 中透 着 空 灵 气 息 , 自 由急 就 , 真 率朴 实 ,天 趣 盎 然 ;草 隶 是 隶 书 的 了草 写 法 . 介 乎隶 书和 章 草之 间 ,因 其 正 在 向章 草 演 化 ,故 显 得 生辣 ,朴 拙 .虽 在书 体 上 有 时难 以界 定 ,但 也 有
中国书法汉简
![中国书法汉简](https://img.taocdn.com/s3/m/5b7c7ca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2.png)
中国书法汉简
中国书法汉简是指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它是中国汉字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汉简字体起源于西汉时期,主要是为了适应简短的篆刻字形而形成的。
汉简字体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简练、线条流畅,注重形态的凝练和力度的变化。
汉简字体在字形上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字形结构比较简单,笔画少,所以整体上给人一种清爽利落的感觉。
其次,汉简字体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力度的变化,通过变化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字形的韵律美。
此外,汉简字体的笔画粗细变化较大,有的地方笔画较细,有的地方则较粗,这种变化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
汉简字体的发展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在字形上有所创新,还在书法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为后来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汉简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风格,它以简洁、流畅、力度变化为特点,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d252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e.png)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一、引言敦煌汉简,是指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保存较好的汉代简牍,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为研究汉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本报告旨在对敦煌汉简书法进行研究,并总结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二、概述敦煌汉简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整体上继承了西汉书法风格的传统,但也受到了当时西域地区文化的影响。
敦煌汉简书法在形式上注重勾画笔势的明快流畅,笔画多层次,丰富多变,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在结构上注重整体平衡和形神兼备;在字体上注重简练、刚劲有力,笔画线条流畅流利。
三、特点1. 笔势明快流畅:敦煌汉简书法注重勾画笔势的明快流畅,通过简练的笔画表达思想和情感,使文字充满活力。
2. 笔画丰富多变:敦煌汉简书法的笔画多层次,丰富多变,通过粗细轻重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3. 强调装饰性:敦煌汉简书法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作品中常出现纹饰、装饰性的字体构造等元素,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四、地位和意义敦煌汉简书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 丰富了汉代书法资料:敦煌汉简书法为研究汉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2. 体现了西域地区文化的影响:敦煌汉简书法在形式上受到了西域地区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汉代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 显示了汉代书法的特点和风格:敦煌汉简书法在形式上继承了西汉书法的传统,整体上展现了汉代书法的特点和风格。
五、结论通过对敦煌汉简书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书法的发展和特点,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西域地区文化对于汉代书法的影响。
敦煌汉简书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敦煌汉简书法的内涵,以及与其他书法风格的关系,推动汉代书法研究的发展。
居延汉简的书法艺术研究
![居延汉简的书法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d167117375a417876f8f21.png)
居延汉简的书法艺术研究一、居延汉简的文化艺术价值汉朝以前的各个时期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品,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石鼓文、泰山石刻等,但是在其艺术品中主要体现各个时期的工艺精湛,至于笔墨作品甚少。
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真迹流传至今已是凤毛麟角。
即使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人对其进行研究的,也仅仅唐代的临摹作品,真迹早已失传。
因此,居延汉简的出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弥补了我国书法研究中秦汉时期书法墨迹的空白。
居延汉简的出土,让我国的书法发展历史展示得更充分,也揭开了西汉时期书法字体的一些谜团。
在居延汉简出土之前,汉代书法墨迹太少,我国能进行史学研究的材料主要以东汉时期的碑文与石刻为主,如《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等,这些作品虽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学研究价值,但学者从书法艺术角度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碑文、石刻的字体是成熟的隶书字体,结构紧凑,字形过于规范;因为其主要是斧凿出来的,不具有书法的浑然气概与天然韵味,没有太多的美学价值。
居延汉简出土后,学者对其实物资料进行研究,发现西汉书法的布局鲜活,具有神韵,澄清了以往人们对西汉书体的误解。
居延汉简具有“俗书”之称,这主要与其书法表现形态有重要关联。
居延汉简具有天真烂漫的书法韵律,其字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表现随意,每个字各具神韵,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居延汉简也将我国汉代以前的书法与后期的书法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二、居延汉简的书法艺术魅力每件艺术品都存有于其所属的时代与民族精神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彰显其民族特色,居延汉简也不例外。
其书法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及汉代的民族精神有重要关联,同时也受当时戍边士兵的人格思想的影响。
文字是记载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工具。
书法与文字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书法不仅表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方面,而且书写者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就书法作品而言,从文字的书写形式中能体现出书写者的文学修养,因此有“字如其人”之说。
居延汉简内容
![居延汉简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996de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d.png)
居延汉简内容居延汉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系统,主要流行于汉朝时期的居延地区。
它是一种独特的汉字书写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居延汉简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字学的影响。
居延汉简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居延地区,居延地区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
在汉朝时期,居延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汉朝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随着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居延地区成为了汉朝的一部分,居延汉简也因此得以流传和使用。
居延汉简的特点在于其书写形式的简洁性。
与其他汉字书写形式相比,居延汉简的字形更加简练,笔画较少,结构清晰。
这使得居延汉简成为了一种便于书写和传播的文字系统。
另外,居延汉简的字形还受到了西域地区的影响,其中融入了一些外来文字的特点和风格。
居延汉简的出现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居延汉简为研究汉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通过居延汉简上的文字记录,我们可以了解汉朝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贸易、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次,居延汉简的研究也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居延汉简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探索汉字的发展历程,揭示汉字的变体和形态演化。
居延汉简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通过对居延汉简的解读和整理,逐渐还原了汉朝时期居延地区的生活面貌。
同时,居延汉简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居延汉简上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还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习俗。
通过对居延汉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汉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
居延汉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系统,具有独特的汉字字形和书写特点。
它的出现对于研究汉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居延汉简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帮助我们了解汉朝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习俗。
同时,居延汉简的研究也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居延汉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汉简书法艺术及其价值概述
![汉简书法艺术及其价值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88944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4.png)
汉简书法艺术及其价值概述汉简书法艺术,是指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简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汉简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简牍文字,简牍是古代人民用来记事和记录信息的一种工具。
由于简牍上的文字只能用刀刻或者用毛笔写,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
这种书写风格后来演化为汉简书法艺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汉简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其简洁和精练。
由于简牍上的空间有限,人们在书写时必须尽量节约用字,使文字更加简洁明了。
这种简洁和精练的特点成为了汉简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也使得它在书法界独树一帜。
汉简书法艺术还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平衡。
由于简牍上的文字需要用刀刻或者用毛笔写,因此对笔画的掌控要求非常高。
汉简书法艺术家必须精确掌握每一笔的力度和方向,使得每一个字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汉简书法艺术也注重结构的平衡,力求每个字的形状和整体布局都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
汉简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方式。
它通过文字和艺术的结合,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汉简书法艺术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它们记录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通过欣赏汉简书法艺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汉简书法艺术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简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和追捧。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汉简书法作品,往往能够以高价被拍卖或者收藏。
同时,随着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汉简书法作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总之,汉简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文字和艺术的结合,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汉简:一本记录汉字演化史的“古书”
![汉简:一本记录汉字演化史的“古书”](https://img.taocdn.com/s3/m/c30af4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e.png)
汉简:一本记录汉字演化史的“古书”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
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
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
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
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尼雅汉简等少量比较特殊的例子,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
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
▲西汉签牌(释文:收失燧铁鞮瞀各五)▲西汉马圈湾王骏幕府奏书稿简简又称“牒”或“札”,是加工成细长条状的竹、木片,长度一般为23厘米左右,宽1厘米左右,厚度约为0.2厘米。
上面只能书写一竖行文字。
汉代有些正式诏书和抄写的经书使用更长的简进行书写,居延汉代遗址出土过长达36.5厘米左右的诏书简。
而居延新简中的“侯史广坐不循行部檄”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长的简,长有82厘米。
简是历代出土的简牍中最多的一种形制。
▲汉代甲渠候官文书简(左:正面右:背面)▲西汉悬泉置文书简▲东汉额济纳居延文书简牍又称“方”“版”或“方版”,因其长度为23厘米左右,大概相当于汉代的一尺,因此又称“尺牍”。
“牍”的幅面比“简”和“两行”宽得多,甚至可达15厘米左右,呈长方形板状。
“牍”上面可以书写多行文字,一般是整篇的书信、医方、契约、历谱等,有时也用来画地图。
▲汉肩水金关新出土简牍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可多至七八个面。
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
居延、敦煌出土较多。
▲汉武帝临终遗诏木觚居延汉简1930年前后,由瑞典考古学家和中国学者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我国今内蒙古、甘肃境内的额济纳河流域和金塔县破城子地区发现了一万多枚汉简,这便是首批“居延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占居延汉简总数一半,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肩水金关汉简:占居延汉简总数一半,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https://img.taocdn.com/s3/m/9cd480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6.png)
肩水金关汉简:占居延汉简总数一半,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居延汉简,
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而得名,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肩水金关也是居延汉简的重要发现地之一,
这个地区前前后后发现的汉简数量,
占到了居延汉简总数的一半。
这些简牍文字,跨越几百年,
书体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有小篆、古隶、八分、隶草、章草、今草……
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篆书
而其中的隶书简,更为大宗,
风格或劲挺,或丰腴,
书写的随意告诉了我们隶书走向草书的过程,
其章法又极为丰富,或连绵不绝,或间隔错落,无论其书风还是章法,
都为我们在标准汉隶以外带来了无穷的变化可能!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下隶书的各种精彩面貌:
第一次整理出版
适合临写的肩水金关汉简
今天分享的这些肩水金关汉简,
都是录斋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书法》四册,
这四本书中,收录可供临写的各类书体的肩水金关简牍约三百支,
数量非常可观,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整理出版的,可供日常临写的肩水金关汉简!
与录斋之前分享的《马圈湾汉简》三册,同属于“简牍精品大系”:
史上最高清|二玄社《简牍名迹选》10倍量的马圈湾汉简
汉简章草|最古老、最不装的草书墨迹
点击上方链接
了解详情
每一件简牍,都有高清的放大、专业的释文:
下面为图书的实物照片:
12开的瘦长大册子,定价相对也比较亲民,
每一册都是100页,68元的定价,
微店购买,还有8折的优惠,四册加起来,也就217.6元就可以了~。
隶书章草过渡,居延汉简的华丽转身
![隶书章草过渡,居延汉简的华丽转身](https://img.taocdn.com/s3/m/822d2c1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c.png)
隶书章草过渡,居延汉简的华丽转身从隶书到章草居延汉简汉简书法实在是一个烂漫鲜活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一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于光绪25年(1899年)首先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楼兰遗址中发掘到120余枚晋代木简而拉开序幕的,此后这个领域奇迹不断:1901年在新疆于阗遗址、楼兰遗址1906-1908年在甘肃敦煌1930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新疆罗布淖尔1959-1972在甘肃武威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973年在甘肃甘谷、河北定县、湖北江陵凤凰山1972-1974年在古居延海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978年在青海大通1983-1986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1986年在江苏仪征胥......以上这些地方陆续发现出土了数万计的竹木简牍,从成书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西汉到东汉时期、且以西汉为多,故统称“西汉简牍书法”。
竹木简牍书法的出土改写了历史。
西汉时期隶书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种隶书的普遍应用肯定有一段时间的演变过渡,即由秦篆到隶书的“隶变”。
重大的文字变革——“隶变”能在短期内完成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秦篆通行之际,下层民间已经孕育了隶书的萌芽。
从出土汉简上看、西汉早期(文帝、景帝及之前)的简牍(帛)书——“古隶”,乃篆书的俗写体的简化,然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字体较前又有进化,成熟隶书的许多因素在这个时段日趋活跃。
二是隶书书写的便捷使其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西汉中晚期隶书已经十分成熟,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书于武帝、宜帝、元帝、成帝时期)向我们昭示了隶书逐渐成熟的过程卜一般把书于宜帝时期的河北定县木简作为隶书成熟即“八分书”的标志),其特点是;用笔逆入平出,主笔呈“蚕头雁尾”之势,线条波磔明显;左下斜向,右下斜向的笔画收笔多上挑。
结构横向取势,方阔平整,左右背分(背靠背,里对称状,八分即背分)。
线条的一波三折和体势的左右分展是八分书最明显的标志。
浩瀚辉煌的汉碑体系——东汉隶书碑版(甚至包括具有鲜明个格特征的摩崖)也不过是西汉民间书体的进一步法则化、规范化而已,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汉简书法创作思想总结
![汉简书法创作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c2c5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c.png)
汉简书法创作思想总结汉简书法是汉字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源于中国古代汉族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汉简书法以“简”为特点,即利用简朴的书写工具和简约的纸张来书写汉字。
在创作思想方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汉简书法强调兼学兼用。
汉简书法在形式上一方面受到了古代汉族书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书法的精华。
它融合了不同文化艺术的精髓,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这种兼学兼用的思想使得汉简书法既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其次,汉简书法注重形神合一。
在汉简书法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追求文字的形和神的统一。
他们通过简约而又质朴的笔墨表现文字的形态,力图传达出文字的内在含义和情感。
尽管汉简书法以简约为主要特点,但它不仅注重笔画的准确性,更注重文字的意境和气息的传达。
第三,汉简书法重视意境的塑造。
汉简书法通过简约的手法,创造出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艺术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汉简书法的创作中,艺术家们会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和墨色变化,以达到文字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独特的艺术表现。
他们通过对光影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或者雄浑的氛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深入思考。
第四,汉简书法倡导意境超越形式。
在创作过程中,汉简书法强调意境的追求,而非形式的拘泥。
它要求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真实、自然而又富有灵性的艺术效果。
艺术家们在书写文字的同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变化,使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
第五,汉简书法鼓励创新和艺术实践。
汉简书法创作思想注重创新和艺术实践,鼓励艺术家们在文字书写和艺术形式表达上有所突破和尝试。
它鼓励艺术家们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以不同的手法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汉简书法创作思想强调兼学兼用,注重形神合一,重视意境的塑造,倡导意境超越形式,鼓励创新和艺术实践。
同临共赏 居廷汉简
![同临共赏 居廷汉简](https://img.taocdn.com/s3/m/a9bc91c80242a8956bece4c6.png)
同临共赏居廷汉简在人类文明表征之一纸张的发明还没有出现以前,为了能够传递信息、记载事件和思想学说,我们的祖先就在竹子和丝织的帛上把它们记录下来,使我们能获悉遥远神秘的信息,续写人类的文明史。
虽然西汉已经出现了纸,但毕竟还没有真正意义地普及。
其间数百年间的书写仍然在使用着简牍和帛。
简牍和帛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加上当时书写者的“庶民化”(非士族文人化),笔法相对今天的书写简单化以及对以往书写速度的提升,这样便形成了西汉晚期简牍书法轻盈、流畅,点画呼应关系紧密、笔画连带且古朴的特点。
其中,居延汉简是东汉末期隶书向草化书体演变的代表作之一。
我选为范本的这部分居延汉简高27.5厘米,宽0.7厘米。
西汉时期,无论是碑文、铜器、摩崖遗留下来的文字,还是竹简、帛书文字,都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据说是当时的一些小官吏和民间写手所为。
他们的书写纯粹是为了记录抄写,而不是书写艺术表现的自觉审美行为。
据记载,这些写手是手拿细细的竹简,悬空书写,因为笔头小蓄墨少,所以墨不向下垂,也不会有过分的涨墨出现。
竹简光滑,线条显得细而流畅,没有过分的粗细对比,犹如钢丝富有弹性。
居延汉简用笔简洁、轻灵、畅达,入笔动作尤其是横画或一些点行笔很快,在竹简上没有明显的提按、使转动作,大概多是空中藏锋逆行入简,也有个别是直接露锋入笔,显得很自然率性,尤其是横折和竖勾基本没有提按使转。
如“冯”字的横折勾,“日”字的横折。
转折处只需手指和腕略微有一点儿小动作回转一下就顺势圆弧过来了,显得清健、爽利、率真。
这种风格也许是当时纯朴时风所致,汉简的书写者也许没有想卖弄什么书写技巧,表现什么视觉效果吧!加之竹简材料光滑的特殊性以及竹简对于墨的不容易渗透,便形成了汉简简直、清利、古朴、空灵的气息。
只是在捺和个别的竖作为主笔书写时,才会有意强调,显露出隶书顿笔的笔法渊源,表现出蚕头雁尾的形态。
如“中”、“十”中间的竖,“吏”、“之”、“遗”、“逆”、“术”等字的捺,显得特别夸张。
居延汉简欣赏及对现代创作的意义(二)
![居延汉简欣赏及对现代创作的意义(二)](https://img.taocdn.com/s3/m/081991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1.png)
居延汉简欣赏及对现代创作的意义(二)居延邮书封检简居延新简的五种.,70年代出土,藏甘省博物馆。
此类简似现代的信封,为边塞军事官员送发文书所用。
此类简书用笔灵活,各简有不同特点。
如:“甲渠鄣候以亭行”7字用笔沉稳.书写悉心,字形长短各异.其右部小字“居延都尉章”则更为随意。
“居延甲渠候官以邮行”九字均很率意,“延、以”的捺笔异常粗重.“行”字拖笔甚长、。
“始建国大风……”简分2行书写、较为匀称。
学习隶书宜较多地参考汉代作品。
此类邮书封检的简书为汉代应用书法,在形式、内容、书写情趣和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参考价值。
创作现代隶书作品借鉴此类简书,可以在章法和结体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居延爱书候事册简(-)此为居延新简,长约23厘米,宽约1.2厘米,收藏甘肃省博物馆。
其用笔率意自然笔画较细,变化有一定规律。
其横画较直而省略了波磔,保留的少数磔形态各异。
转折处多为圆角,以求书写快捷,如“商、甲、周、鱼”等字。
其结体十分灵活大小、长短、宽窄差别较大,而且多数字不呈方形。
字的中宫比较紧凑字形并不散乱,基本上不妨碍视读。
其章法似一般简书每简一行,行间各字较为紧密,如“建武三年十二月...“一简更密,多达36字。
全篇中有些重写的字或笔画,似烦躁或无意所为,不可作为艺术创意所仿,如“史、之、子”等。
爱书为证词一类的汉代笔录文书,故草率究此类简书,应着重观察汉代一般隶书快写的自然规律,对创作有定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其中不少字的草写、省略笔画等都很不规范,造形亦不美观、不可随意效法。
居延爱书候事册简(二)此与上页同为一种文,但非一人所书,简面略宽,每简书2行。
其用笔较为凝重,比前者规范得多。
横画大都平直,少数有波磔。
转折处多为圆角,但提按比较明显。
部分波磔、捺笔较重,也较为认真,似求种形态变化。
其结体变化较大,长度明显不同,如果、业、贾、卖”等字较长,而“牛、所、千、六“等字很扁。
其规律基本上为横画多者加长,横画少者压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
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
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
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
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
”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
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
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
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
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
历史记载,“灵帝好书。
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
”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
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
《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
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
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
其次简书中的书体、除部分尚工整外,多数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社会生活日趋繁杂,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这也是简书书写中的一大特点。
正因为如此,反而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拙实,使转变化较速而不拘谨的古拙之风韵。
简书在笔法上,带有篆意者沿用圆笔书写,发展到隶书时则为方笔,藏起笔锋,中锋行笔。
简书中的字绝大多数是小楷,《居廷汉简》中间或也有寸方大字,但为数较少。
从随同汉简一起出土的毛笔来看,是属于狼毫小楷,弹性很大、制作精良,宜写小字。
发掘中未发现写大字的笔,从简书大字分析,一定也是用硬毫书写的,可见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已很发达。
文字的书法有粗有精,且必先粗而后精。
规整的隶书、行书、草书(章草和今草)、楷书,就是从这种不规整的字体中产生的。
这中间经过长期的琢磨、苦练、加工整理、世代因袭演化,形成了规律,逐步达到精美的规整。
西汉早期的《居延汉简》到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足可证明。
尤其正式应用的文字要求整严茂密,美观整齐,用笔严谨,章法规整,《威武汉简》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简书中的用笔、章法、布白也都具有独特的风韵。
简书因书体庞杂,用笔也有区别。
凡是古篆,用笔虽由圆转改为方折,但这承袭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还是长方形的,得其纵势。
到了汉隶、分书用笔则把某书中的圆笔变为方笔,线条开始有了粗细变化,造型改为横势,正面取势,这从用笔和形体上既可看到发展也可看出在发展中的过渡。
现在我们写隶书都知道用笔上的“藏锋逆入”、“逆入平出”这一基本的用笔方法。
还有“蚕头燕尾”的笔势。
这些都是规整化的隶书特点。
但这些规整化的特点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规律的。
隶书在古隶阶段,如马王堆一号汉墓《遗册》、银雀山《孙膑兵法》、《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都无特定的笔法,随便自如,草率急就,各体都掺以草书。
书法在用笔上的发挥,说明草体字在字体演变中的作用,是符合书法发展史的规律。
如隶书的起笔多是逆锋,但加草以后的简书,逆锋多不明显,放纵自然,甚至有些起笔处是露锋,转折之处出方析又变为圆转,这些都是后来草书的用笔。
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字数的限制,但不受限格所围,可以变化安排,有纵行而无横行,在西汉的简书中常有此种布局。
到了东汉的简书基本上纵横成行,排列严谨。
在单行简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过于波画,这是隶书发展到波磔突出以后才产生的笔法和章法上的艺术处理,具有篆意的简则无此现象。
简书中还有把竖笔拖长下来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划大胆用墨,确有草书悬针垂露的特点,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别具天趣的艺术效果。
这种章法用笔上的创造,后来被草书章法所采用。
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丰富冬彩,摇曳多姿,为后来魏、晋时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简的大量发现,是研究我国历代书法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今天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20世纪初年,新史料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如王国维利用甲骨文验证《史记·殷本纪》的正确,利用汉晋木简考证西北史地,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而数量巨大的居延汉简的发现,更为历史研究带来一股新鲜活力,劳榦利用这批资料,在居延汉简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930年,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人斯文·赫定合作,共同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瑞典学者贝格曼(Fauk Bergman)在额济纳河流域调查居延烽燧遗址时,在大约30个地点发掘采集了一万多枚简牍,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破城子(A8)4422简,地湾(A33)2383简,大湾(A35)1334简。
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
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居延汉简自1930年发现后,于次年5月运抵北京,由劳榦、贺昌群、向达、马衡、余逊等先生分工合作,对汉简作了部分整理、考释工作。
1936年,原西北科学考察团首先将劳榦、余逊二先生的部分考释用晒蓝纸印刷成册出版,世称"晒蓝本",所考释的汉简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最早的居延汉简释文稿本。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藏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居延汉简由沈仲章、徐森玉秘密护送至香港,并拍摄成照片,准备交由商务印书馆影印,但在制版过程中香港沦陷,书版全部毁于战火之中。
所幸的是,就在香港沦陷前夕,傅斯年与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联系,于1941年将居延汉简运往美国,暂存国会图书馆,避免了被毁灭的厄运。
1965年,这批珍贵的文物被运回台湾,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
劳榦保存了一部分反体照片,他克服了不见实物的困难,根据这些照片写成了《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3] ,于1943年在四川南溪以石印版问世,次年,《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也以石印出版,这是有关居延汉简较早的释文和考证。
劳榦在自序中阐述了简牍资料的价值;"正史对于边塞屯戍的事,只能记载一点广泛的一般原则,其具体事实的供给,则要倚赖发现的新史料。
必须利用正史和新史料来钩距参伍,才可以得着事实的真像。
"但是,由于地处大后方,条件艰苦,劳榦在做考释时,手边连一个详细的居延附近的地图都没有,并且贝格曼的发掘报告也没有刊布,因而无法知道详细的出土地点及随简出土的器物,这给考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诚如劳榦自己所言,他"对于简中提到的烽燧名目,一律不敢加以排比。
"[4]由于劳榦《居延汉简考释》出版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条件之恶劣,可以从该书所用的粗糙土纸和石印方法可以想见,且只印300部,流传不多,再加上所收简牍不全,又没有图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
因此抗战胜利后,劳榦又重新整理,将旧版释文根据照片重新核对,校改,加上简号索引,于1949年在上海出版了铅印本。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居延汉简甲编》,图版较好,释文也有较大改进,可惜只收入2596简,约占全部简牍的四分之一。
1956--1958年,居延汉简的发掘报告(贝格曼原稿)终于由索马斯特罗姆(Ba Sommastrom)编成《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出版发行。
这是居延汉简研究的第一阶段,以劳榦等人的研究为代表,除了考释简文之外,多结合简文内容作历史考证,同时也对汉代边塞的屯戍和烽燧制度作了某些研究。
居延汉简全部图版迟至1957年才在台湾公布,即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这是一万余枚居延简影第一次公诸于世。
1960年他又根据新出简文照片又对《居延汉简考释》一书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出版了《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于是居延汉简的照片和释文有了比较准确的本子,也反映了他最新的研究心得。
直到198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发表了照片和经过重新修订的释文,同时注明出土地点,这推动了居延汉简研究的进展。
1998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整理小组,借助红外线显示仪等先进技术设备,在核对原简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误释和未释的简牍进行整理,并对原有的释文作了纠正和补充,出版了《居延汉简补编》,补充了《居延汉简甲乙编》未曾收录的编号简和未有编号的简牍。
居延汉简图版公布后,学者们从单纯研究孤立的简文,扩大到研究成册或同类的简,复原了各类文书档案,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从文字考释转向对简牍形制作考古学的研究,这是居延汉简研究的第二阶段,以陈梦家、大庭脩、永田英正等人的研究为代表,突出的特点是将古文书学、考古学的方法纳入简牍研究的范畴,指示了居延汉简研究的新方向。
二、居延汉简的分类方法劳榦的居延汉简研究方法,基本上承袭王国维的汉晋木简研究而来。
他在自序中说:"自斯坦因获汉简于长城遗址,王氏国维作《流沙坠简》一书发其端要,钩深致远,多所创获。
"[5] 其中他根据简牍内容来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即是沿袭王国维的简牍分类方法而稍加变通而成的。
劳榦在1944年的考证中以性质和用途分简牍为五大类:(一)文书书檄、封检、符券、刑讼;(二)簿册烽燧、戍役、疾病死亡、钱谷、名籍、资绩、器物、车马、酒食、计簿、杂簿;(三)信札(四)经籍历谱、小学、六经诸子、律令、医方、术数;(五)杂类无年号者、有年号者。
在1960年的修订本中,劳榦又重分简牍为七大类66项,其中新增的条目如下:(一)简牍之制封检形式、检署、露布、版书、符券、契据、编简之制;(二)公文形式与一般制度诏书、玺印、小官印、刚卯、算赀、殿最、别火官、养老、抚恤、捕亡、刺史、都吏、司马、大司空属、地方属佐、文吏与武吏、期会、都亭部、传舍、车马、行程;(三)有关史事文件举例汉武诏书、五铢钱、王路堂、王莽诏书用月令文、西域、羌人;(四)有关四郡问题四郡建置、禄福县、武威县、居延城、居延地望;(五)边塞制度边郡制度、烽燧、亭障、坞堡、邸阁、兵器、屯田、将屯、农都尉、罪人徙边、内郡人与戍卒、边塞吏卒之家属、雇佣与"客";(六)边郡生活粮食、谷类、牛犁、服御器、酒与酒价、塞上衣著、缣帛、蟾褕、社、古代记时之法、五夜;(七)书牍与文字书牍、"七"字的繁写、《仓颉篇》与《急就篇》,共包括释文简10156枚,图版60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