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研究
我国不同群体公民质量素质差异分析
![我国不同群体公民质量素质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39e78b6bec0975f465e29f.png)
我国不同群体公民质量素质差异分析作者:王晓璐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采用2014年全国31省(区、市)69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根据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对不同群体的公民质量素质进行分类分析。
调查结果和基本结论显示,我国公民质量素质存在五个明显的群体差异:一是男性公民质量素质高于女性公民,二是公民质量素质总体上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三是城市居民质量素质高于农村居民,四是文化程度越高公民质量素质越高,五是公民质量素质总体随收入增加而提升。
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如下:基于质量大数据平台传递质量信息,完善政府在农村地区的质量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针对低收入群体普及质量知识。
关键词:质量素质;素质意识;意识知识;质量能力一、问题的提出质量时代需要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并在促进我国质量发展上发挥有效作用,其中的关键在于公民的质量素质的提升(程虹,2014)。
具备更高质量素质的公民往往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更为挑剔和苛刻,正是这些挑剔的消费者有效激励了企业提升其产品和服务质量(波特,2002),因而公民整体质量素质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息息相关。
公民质量素质通常是在公民与消费产品的互动关系之间展现,因而与其最为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素质和国民素质方面。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消费者素质和国民素质的研究:第一,在消费者素质方面。
卢嘉瑞(1988)将消费者素质理解为购买行为与直接消费行为统一的消费行为,周安平(1991)认为消费者素质是消费者顺利完成购买行为所需的各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反映,谢冬梅(1999)认为消费者素质主要指消费者所具有的消费认知能力和消费技能。
第二,在国民素质调查方面。
“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课题组(2008)基于国务院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状况、国民教育和生活质量五个方面构建了国民素质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刘畅、薛薇(2004)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对北京市国民素质竞争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优劣势分析。
中国人口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异质性分析
![中国人口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异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f0afa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6.png)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3期·总第567期摘要:人口质量状态的量化是人口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文章从人口质量分析框架出发,在具有清晰外延和准确内涵的人口质量定义基础上构建出由3个维度9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人口质量的指数;研究过程中通过均值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测度1990—2016年中国总体层面及区域层面的人口质量指数值。
结果显示:人口转型过程中,中国总体层面人口质量水平呈现逐步上升态势,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对人口质量指数有正向作用,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人口质量指数有负向作用;中国区域层面各省份人口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人口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质量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指数;熵值法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03-0076-05中国人口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异质性分析曹献雨1,睢党臣2(1.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安710100;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1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SH131)作者简介:曹献雨(1982—),女,河南原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史和公共经济。
睢党臣(1963—),男,陕西临潼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0引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7%,数量已达到2.3亿[1],2030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回到1990年前后的水平,“人口年龄机会窗口”关闭,如果要继续发挥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须充分挖掘可以累积、可以叠加、可以递进、更具持久性的“人口质量红利”[2]。
提升人口质量是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f8fe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1.png)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当前,人口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主要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篇1浅谈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关于“人口素质”的内涵,早期人口学者张纯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论教程》中表达为“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此后,人口学者穆光宗认为人口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较高的人口素质,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
可见,人口素质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条件和能力。
从其外延方面看,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
1988年学者陈剑提出“两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
“三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立足“两要素”说,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身体素质较差1.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见表1)。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4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仅高出4.1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63.5岁,高出7.9岁。
但是比加拿大的79.8岁,低了8.4岁;比日本的81.8岁,低了10.4岁。
2.婴儿死亡率较高。
1990年后,中国婴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1990年为38‰、2000年为33‰、2004年为26‰。
与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相比,1990年中国低25.9个千分点,2000年低24.6个千分点,2004年低28.1个千分点。
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
![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d03a9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2.png)
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老年人口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城乡老年人口在健康水平、医疗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城乡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的主要表现,如医疗保障、健康服务、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接着,本文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环境因素等。
本文提出了缩小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环境等。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的现状和成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老年健康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老年人口健康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中国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城乡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特别是城乡老年人口之间的健康差异,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节将对城乡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进行概述,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依据。
城市老年人口在医疗保障、营养摄入、生活环境等方面相对优越。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丰富,城市老年人口在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方面更具优势。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老年人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社会服务,如健身设施、文化活动等,这些都为城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城市老年人口也面临着一些健康问题,如慢性病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压力较大等。
我国人口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我国人口素质调查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e4bd12bd64783e09122b84.png)
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张恒中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与挑战。
特别是在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对内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外资逃离的问题,对外中国面临着美国及其盟友制造的各种问题。
为此,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得中华民族以富强、文明之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
关键字:中国、教育现状、人口素质现状正文内容:一、关于素质素质之说在中国早有提及,虽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衍生出其他的意思,但是其根本的意思却从未改变过: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1、素质的释义在《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定义分为三种:一是人的生理上的特点,二是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对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素质更多的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的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体现。
2、人口素质多数情况下,素质指的是个人的,是属于衡量个体的指标之一;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人口素质是衡量整个国家的指标之一。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人口素质所包含的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正如哲学学说所言,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是人们改变世界的核心动力;文化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软实力;身体决定人们改变世界的方式,是人们改变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中国的人口素质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集中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中国人口素质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铮教授是中国对人口素质研究较早的研究人员,在1985年出版的《人口理论教程》中便将人口素质与“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所联系在一起。
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
![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51c869a6bec0975f465e26b.png)
尽管现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农民素质评价提供了基础 ,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 一是 PQL I 指标侧重点仍停留在人类改善生存状况的努力上 , 它只反映工业化程度低下的社会中的人口素质 状况 ;二是人口素质评价主要关注人类发展进程中个体福利的改善 ,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 农民素质评价” 的资助 。 科技部的贾敬敦 、胡京华 、孙晓明 、袁学国 和王仕涛 , 以及项 目组 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车伟 ,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许世卫 、吴敬学 , 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宏观 经济研究 院的姜长 云等 , 对本 文 的形成先后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在此一并致谢 。
素质的特殊性 , 从农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 、教育和培训状况 、科技能力状况等方面进行说明 。三是
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具有前瞻性 , 要考虑今后发展的
可能 ;同时 , 要兼顾当前与未来 , 使其具有可行性 , 整个指标体系需要与现行统计制度相衔接 , 指标
口径 、核算方法和评价方法一致 , 以充分反映当前农民素质状况 。
农民素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 任何一个简单指标都涵盖不了农民素质 , 即使几个指标的简单加 总亦不能对其准确刻画 。 以教育指标为例 , 从“三普”到“五普”的资料显示 , 浙江省人口受教育程度 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甚至比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省份还要低 。 如果仅从教育角度看 , 浙江省 农民素质就低于全国水平 , 这很难解释浙江省农村经济繁荣的事实 。 因此 , 如果能够从农民素质的 内涵和外延来把握农民素质 , 评价可能会更为准确和全面 。
常使用卫生健康状况 、卫生资源状况 、卫生资源利用状况三大指标来评价各国或地区的卫生状况 。
【9A文】中国人口素质调研报告
![【9A文】中国人口素质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11807cbf705cc17552709f8.png)
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张恒中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与挑战。
特别是在美国20RR年次贷危机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对内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外资逃离的问题,对外中国面临着美国及其盟友制造的各种问题。
为此,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得中华民族以富强、文明之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
关键字:中国、教育现状、人口素质现状正文内容:一、关于素质素质之说在中国早有提及,虽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衍生出其他的意思,但是其根本的意思却从未改变过: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1、素质的释义在《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定义分为三种:一是人的生理上的特点,二是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对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素质更多的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的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体现。
2、人口素质多数情况下,素质指的是个人的,是属于衡量个体的指标之一;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人口素质是衡量整个国家的指标之一。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人口素质所包含的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正如哲学学说所言,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是人们改变世界的核心动力;文化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软实力;身体决定人们改变世界的方式,是人们改变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中国的人口素质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集中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中国人口素质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铮教授是中国对人口素质研究较早的研究人员,在1985年出版的《人口理论教程》中便将人口素质与“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所联系在一起。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f571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2.png)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人口分布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中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往往与多种原因相关联。
本文将对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1. 城市与农村城市和农村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两个区域。
一方面,城市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分散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导致农村人口密度较低。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人口更倾向于居住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例如,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而沙漠和高山地区则人口稀少。
3.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
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因为这些地区提供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相反,落后地区缺乏发展机会,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1. 工业与农业结构差异人口分布差异与工业和农业的结构有关。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年轻人口。
而农业仍然是落后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高。
2. 政策和规划因素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还与政策和规划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的发展策略会影响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有些地方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人口流入,例如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等。
3. 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人口更倾向于分布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适宜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良好的地区。
例如,人口更多地聚集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较为宜居。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的传统、民族和宗教因素可能会导致人口在特定地区的集中或分散。
人口素质研究报告
![人口素质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f0cf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3.png)
人口素质研究报告一、引言1. 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我国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但人口素质整体不高,已成为制约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描述当前我国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基数大,但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较大;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短缺等。
在此基础上,阐述提高人口素质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人口素质现状,探讨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提出提高人口素质的策略与措施。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素质现状分析,包括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从教育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高人口素质的策略与措施,包括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社会保障与政策支持等;•结论,总结报告主要观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以上内容旨在为我国人口素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人口素质现状分析2.1 人口素质总体状况当前,我国人口素质总体上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职业技能方面,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中低技能人才仍是主体。
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职业技能素质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高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中低技能人才过剩现象突出。
•健康素质逐步改善。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健康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存在以下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中高等文化程度比例较低,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
中国人口城乡差异分析
![中国人口城乡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8782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d.png)
中国人口城乡差异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大的城乡人口。
然而,中国的城乡人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城乡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1.人口总数分析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总人口超过14亿,其中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城市和农村地区。
尽管城市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农村人口仍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人口总数上的差异是城乡差异的基础。
2.人口密度差异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较大,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则较低。
这是由于城市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与之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口流出现象。
3.经济差异对人口城乡差异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城乡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城市经济相对较发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和收入相对有限,导致人口流出。
4.教育差异对人口城乡差异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导致人口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
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学校、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这导致了大量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往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进而增加了人口流动。
5.社会保障差异对人口城乡差异的影响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人口城乡差异的一大原因。
城市地区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险、医疗和福利制度,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们普遍感受到了较大的风险,这加剧了人口流向城市的趋势。
总结:中国人口城乡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城市的相对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而农村地区则面临人口流失和发展压力。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
我国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
![我国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dcdd7b3fd0a79563c1e7213.png)
我国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人口素质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不久前,我们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揭示了1997年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状况。
我们选取了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识字率、成年人口比例和脑力劳动的人口比例共6项指标作为变量,将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确立人口素质的综合指标。
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的综合素质最高,青海的综合素质最低,综合素质在前十位的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山西、浙江、江苏等,综合素质在后十位的有青海、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福建、江西、重庆、安徽和四川等,从大区来看,华北区和东北区素质较好,西南区和西北区素质偏低,其他地区素质居中。
另外,广东的生活基本素质最高,青海的最低,而北京的生活基本素质只排在倒数第二,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基本素质与其他素质相比,如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成年人口比例、脑力劳动人口比例等相对于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而言所起的作用较强的缘故。
人口素质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区人口素质所属类别,每一类中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基本素质都比较相近,共分成了四类:第一类素质水平较高,文化教育事业较发达,包括北京、上海;第二类素质水平在全国偏上,包括天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第三类素质水平一般,包括了大部分地区;另一类为青海,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生活基本素质,青海的水平都很低。
从以上四类不同水平素质情况来看,各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以下特点:一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人口素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但直接影响人口素质的各个方面,而且还会改变自然条件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经济发达,其人口素质的提高便有了可靠的基础。
二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口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体质、知识、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或其他教育等,对于人口素质的水平,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
中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研究
![中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5dac9e680203d8ce2f24d4.png)
中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研究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数据来源及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人口素质是人口某一特征或标志的概括,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它包括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个体素质就是指个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
不同个体素质的人组合成社会,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
社会人口总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和不同素质的个体人口的构成比例。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
反映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素质的原始数据见表1。
(二)评价指标人口素质主要反映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遵循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1.身体素质方面,选取出生率、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3个指标。
其中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而死亡率则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2.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选取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
其中文盲率是指15岁或15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的比重;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是指学历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说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就学情况。
3.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由于它难以量化,无法产生指标,因此对该方面因素不予考虑。
二、全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称为公共因子(用fi表示)。
对于所研究的某一具体问题,原始变量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组成,另一部分是每个变量独自具有的因素,即特殊因子。
人口素质调查报告
![人口素质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535f42f46527d3240ce0f2.png)
人口素质调查报告篇一:人口素质研究报告(1)引言人口素质指的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
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此次我要研究课题报告就是关于中国人口素质的分析,当然也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一些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素质出现了低潮期。
人口素质低下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建设。
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令我们触目惊心,一个稚嫩的生命因为人性的冷漠离开了这个世界;清华大学的“朱令门”和现在正在上演的复旦大学宿舍下药事件。
这一幕幕血的事实都在指向中国人现在的思想素质问题;近年来中国人口身体素质也呈现下滑趋势,其中肥胖率、青少年体能测试不合格率、中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发病率这些都在上升。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国人身体素质在亮红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中国现在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专业科研人才还有很大的缺陷。
以上这些问题都在向我们说明中国人口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口素质问题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所以我也就这一热点话题来阐明一下我的观点。
我国人口素质研究报告关键词:人口素质现状面临问题相应措施一、关于人口素质的定义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
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通常称之为德、智、体。
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
对这一深刻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的《人口理论教程》中就曾提到过关于人口素质的定义“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这与我们如今的定义也是大致相同的,谈论的都是关于人口素质的见解“人口素质指的是人的总体素质,不仅仅是人们简单的思想素质,它还包括我们自身的各种素质,比如人体素质,文化素质等”。
下面我就中国人口素质的几个要点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即我们的思想意识,是指人对社会善美丑恶以及其他现象的认识、行为和做法。
关于人口素质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素质问题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a2f3ef998fcc22bcd10d80.png)
关于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3日调查地点:黑龙江省双城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调查对象: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调查方法:问卷、采访、参考资料调查人:范晨晨、张博、李欣婷关键词:人口、人口问题、持续发展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又称人口质量。
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
人口群体是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而提高人口素质反过来又会促进控制人口数量。
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层属性。
从各种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关系统中的主体,又是环境和资源的组成要素。
研究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以此次寒假我与同学进行了走访并对我国人口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总体上看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人口文化程度;科技人员和熟练劳动者占人口的比重等。
人口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先天遗传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体质、智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与学习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形成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我们要对人口素质的内涵进行认识。
中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这与《人口学词典》中的定义:“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一致的。
而梁中堂教授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穆光宗则定义:“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还有吴忠观在《人口科学辞典》中指出:“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https://img.taocdn.com/s3/m/4224b5c2bceb19e8b9f6ba32.png)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四、人口素质存量测度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
马淑鸾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
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1.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8.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
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
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57.结合人均GNP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
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个构成指标中有2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
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性分析
![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ab4617e87101f69e3195fa.png)
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差异性分析人口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人口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主体”。
人口质量一般也称为人口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和家庭的幸福。
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口素质的一部分对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指的就是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国际上一般都采用具有可比性和可测度性的文盲率、受教育程度等来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由于我国地区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一、我国人口科学文化水平现状(一)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间存在着差异。
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2004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但各地区间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各地区的文盲率近几年持续下降,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中部地区比东部略低,西部地区的粗文盲率最高为10.21%;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依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无论是在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数还是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远远地低于东部地区。
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的1/2多一点;而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1/3多一点。
要成功地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还面临较大的挑战。
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3f6b09581b6bd97f19ead3.png)
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本人研究的课题是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2010年7月16日至7月28日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的一家公司,进行进入员工的生活,与他们同时工作,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了解现阶段我国人口素质存在哪些因素。
人口所具有不同方面的性质,它由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
个体素质是个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不同的个体素质进行组合,就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
社会人口素质的高低,既依赖于每个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也以来于不同素质个体人口的构成比例,以保持社会的整体功能。
它包括年龄结构、性别和职业构成等基本方面,不同的比例决定社会人口素质的水平。
在现阶段我国人口素质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提高,在社会底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人口素质问题。
在研究过程当中,碰到过某些员工教育水平只能达到小学,并且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只能做着简单的手工活,拿微薄的收入。
而那些有技术的人,会使用机器、修理机器的人,他们的工资比那些手工员工高出了一倍。
个别员工则是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有些甚至未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出来找工作。
因为家庭因素而不得不出来务工。
在这些员工当中更多的为农村女性,在和她们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在农村当中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父母不同意她们读太多的书,更希望她们能够早点赚钱养活弟妹,支撑家庭。
在工厂里更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而也有一部分是本地居住人口,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矛盾而争吵起来,甚至会相互歧视。
某些员工思想落后,不能按时上班或提前下班,不能与各个部门主管很好的沟通。
上班时间与员工聊天说话,注意力不集中。
总是离开工作岗位。
有时甚至游手好闲,不到没钱了绝不上班的地步。
或是留下一些没有完成的工作第二天一声不吭的就辞职。
种种问题呈现出我国的人口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还没有得到质的提高。
人口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个人私德、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等。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城乡差距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城乡差距](https://img.taocdn.com/s3/m/bd66e0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2.png)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城乡差距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的分布情况与城乡差距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乡差距展开论述,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中国的人口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独立的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
中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经济相对欠发达。
在城市人口分布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对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城市人口密集,而人口较少的小城市和乡村相对落后。
二、城乡差距的原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人口分布不均衡。
2. 就业机会差异: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前往城市。
相对而言,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就业机会有限。
3. 公共服务不均衡: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乡村更完善,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也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城乡差距带来的问题城乡差距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 城市过度拥挤:由于大量人口涌入,一些大城市面临过度拥挤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也随之而来。
2. 乡村人口流失:乡村地区缺乏吸引力,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导致人口老龄化增加、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
3. 社会不公平现象:城乡差距加大会带来社会不公平,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进而加剧贫富差距。
四、解决城乡差距的途径为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1. 经济转型发展: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人口回流。
2.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乡村吸引力。
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全国各城市人口素质情况
![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全国各城市人口素质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1281c107844769eae009ed5b.png)
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全国各城市人口素质情况【摘要】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素质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一般劳动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
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发展与成就,但随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前进的步伐似乎更加举步维艰,而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目前,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相关政策的实施得到了显著效果,人口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社会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各个城市人口素质的现状比较分析来发现解决我国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何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来分析探讨我国在人口素质提升方面应该着重努力的方向,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口素质因子分析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背景"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中西比较来看,对人口素质或者说对人口质量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国人口学和人口问题研究的一大特色。
在西方人口学说史上,对人口素质问题的关注向来较少,如著名人口学家豪塞和邓肯于1959年为"人口学"下定义时,"经过审慎考虑",还是删去了有关人口"质量"的内容。
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阿。
朗德里(ndry),他在发表于1949年的《人口概论》中曾区分过"量的人口学"和"质的人口学",并认为后者以人类生理、智能、伦理、优生学的资质为研究对象。
法国著名人口学家阿。
索维(A.Sauvy )在初版于1952年的名作《人口通论》中也曾以一章的篇幅讨论了西方人口学家向来不予关注的人口素质问题。
他在第21章中分析了有关质量人口学的几个问题,如优生问题、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关系问题、智力遗传问题、各民族差别问题及安乐死问题等。
人口综合素质调查报告
![人口综合素质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d9d63e3968011ca30091f0.png)
人口综合素质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大连市甘井子区人口调查时间:2014年3月调查地点:大连市甘井子区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参考资料调查人:导语: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不是很高。
因此,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仍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的必要因素。
就专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仅低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还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朝鲜、菲律宾等不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我要就我居住的社区展开专业调查,研究出中国人素质低下的具体表现。
一、关于人口素质的界定人口综合素质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及身体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通过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个人私德、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几个方面。
例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尊老爱幼这些可比的指标,以及青少年犯罪率和刑事犯罪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人口群体的思想素质水平。
还有中国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都能体现出思想道德建设。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了解、对世事的关注以及各自提高文化素质方式,还有从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技知识等几个方面。
可以从个人文化水平,职业,以及各种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科技研究人员的比重,劳动者的文化构成,职工技术等级构成等来体现。
(三)、身体素质包括生病情况、锻炼情况以及身体状况。
衡量身体素质的标准有平均身高、体重、肥胖率、相对平均体力和耐力水平,此外还有残废低能人口比重、遗传病患者比重、传染病患者比重、婴儿死亡率、总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等。
二.人口素质调查问卷我从中抽取了一些社会公认的重点问题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准备发放50份,投放地点小区门口,发放方式为随机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研究
作者:贾向丹宋伟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02期
摘要:对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进行的因子分析表明,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环境、身体素质是影响我国人口素质差异的三大因素。
我国不同区域的人口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应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人口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环境;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F22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2-0057-03
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数据来源及人口素质评价指标
人口素质是人口某一特征或标志的概括,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它包括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个体素质就是指个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
不同个体素质的人组合成社会,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
社会人口总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和不同素质的个体人口的构成比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
反映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素质的原始数据见表1。
(二)评价指标
人口素质主要反映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遵循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1. 身体素质方面,选取出生率、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3个指标。
其中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而死亡率则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2. 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选取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
其中文盲率是指15岁或15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的比重;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是指学
历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说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就学情况。
3.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由于它难以量化,无法产生指标,因此对该方面因素不予考虑。
二、全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称为公共因子(用Fi表示)。
对于所研究的某一具体问题,原始变量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组成,另一部分是每个变量独自具有的因素,即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的主要特点在于可探索不易观测或不能观测的潜在因素,该方法应用于本文,目的就在于找到影响6个指标变量的若干公共因子。
(一)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样本或指标的单位不一致,为克服量纲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首先要消除量纲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Z-Scores(标准Z分值)的变换,其变换公式为:Zij= ,其中Xi 即为样本或指标i的平均值,S= 即为样本或指标的标准差,经过变换后,数值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二)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因子分析
运用SPSS分析,得到KMO检验值=0.69,因此,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表1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到解释方差总和。
从特征值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占总方差的61.87%、17.23%和9.74%,前三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达到88.84%,被放弃的其他三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仅占不到12%,说明前三个因子可以提供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X1、X2、X3、X4、X5、X6分别代表标准化后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
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由于初始载荷矩阵显示的三个因子在原变量上的载荷值都相差不大,故不太好解释它们的含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因子旋转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含义。
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将该因子命名为科学文化素质因子,用F1来表示。
第二个因子在出生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两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该因子体现的是综合出生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的社
会环境因子,用F2表示。
而第三个因子则在死亡率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该因子体现的即是由死亡率指标代表的身体素质因子,用F3表示。
因子和标准化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琢i作为权重,进而可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将根据(1)、(2)、(3)式计算的各分因子F1、F2、F3得分带入综合评价函数式(4),即可得到各地区人口素质的综合因子F得分,见表3。
表3中各地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F的得分情况大体反映了各地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得分最高,分别为2.26、1.59和1.03。
各地区科学文化素质因子F1、社会环境因子F2和身体素质因子F3的得分反映了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计算的人口素质综合因子没能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因此这里得出的评价结果上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建议
1.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的基本知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出生缺陷筛查和治疗。
二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对艾滋病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生育行为进行全程干预。
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
利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2.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3.7%。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新勇. 人口素质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 统计教育,2007(5).
[2]李桂蓉,葛俊龙. 四川人口素质水平的统计分析[J]. 西北人口,2007(1).
[3]陆远权,杨丹. 关于人口质量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J]. 统计观察,2007(6).
[4]李通屏等. 人口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永胜等. 人口统计学[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李玲,沈静,袁媛等. 人口发展与区域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8.
[7]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卢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