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摘要: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久已存在,本文拟从其表现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防备措施,以期改善我国新闻生态环境,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防备措施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在我国影响深远,不从基本上予以解决,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新闻事业的开展也会备受妨碍。
一、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含义和表现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职业行为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媒体传播力受到损害的状态。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表现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一〕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发布新闻时受到了当事人的贿赂。
实践中就是对有新闻刊发需求的机构或个人索取费用,缴纳费用后才予以刊发该新闻。
这种做法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盛行,后来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的严厉管控下有所收敛,但现在仍有一些媒体运用各种借口和方式到达收取费用的目的。
有偿新闻的出现很多是因为媒体经营状况不太好,对记者采编人员也要求创收,于是就有了版面出让和以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的软广告等,当然还有采编人员接受贿赂中饱私囊的情况。
有偿新闻的实质是公权力的滥用,是新闻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原那么,是欺骗广阔媒体受众的行为,其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
〔二〕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违背新闻报道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那么——真实性原那么,采用和刊发虚假的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一是为到达政治宣传的目的,虚构和编造新闻。
示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武汉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医护人员为诊治感染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很多可歌可泣事迹。
但一些新闻媒体却为了追求轰动和刺激效应,不顾事实,肆意夸大,刊出了诸如“医护人员生产20多天抛下双胞胎儿子返岗,丈夫送其到医院后返家,双胞胎儿子居然问妈妈去哪儿了〞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遭到受众的恶感。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作为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行业,承担着监督社会、传递真相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使命。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信任度。
本文将就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利益驱动。
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报道新闻,夸大事实、捏造消息,甚至故意歪曲事实,给公众带来不实的信息,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
2. 缺乏职业敬业精神。
一些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行业缺乏敬业精神,对新闻报道随意马虎,不负责任地发布消息,轻易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后果。
3.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些记者对新闻报道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尊重新闻的真相和客观性,以及对报道对象的尊重,导致出现偏颇的报道现象。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社会和新闻行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1. 影响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导致公众对新闻报道产生怀疑和质疑,影响了新闻行业的权威和影响力。
2. 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
一些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让公众无法准确了解事实真相,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不良影响。
3. 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损害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声誉,给新闻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整个行业都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我们需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从源头上减少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新闻从业者,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维护新闻行业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2. 完善新闻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新闻监督机制,对新闻内容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监督,杜绝不实信息的传播,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近年来,新闻行业不断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令人不禁深思和关注。
作为传递信息和客观报道事实的载体,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部分新闻人在追求热点和流量的过程中,忽略了职业道德和公正报道的原则,炒作、歪曲事实甚至发布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公众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此,我将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和商业化导向。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告营销和流量变成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此,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和收入,不惜牺牲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炒作话题和发布虚假信息成为常态。
与此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待遇和保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不稳定的经济收入,使得一些人在道德诱惑面前难以自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与舆论监督和法律制裁不力密不可分。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可以迅速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当前我国对于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法律监管和处罚机制相对薄弱,不能够有效地遏制住这种行为。
舆论监督也并不尽如人意,公众对于虚假新闻和炒作行为的抵制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此,部分新闻从业者得以逍遥法外,妄为而为,造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持续存在。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新闻从业者应该自觉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和报道原则,远离炒作和虚假信息,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事实。
媒体机构应该加大对于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对炒作和虚假报道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国家应该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待遇和保障,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闻环境。
公众也应该提高对于虚假新闻和炒作行为的识别能力,增强对于信息的甄别意识,避免被误导和利用。
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失范的情况日益严重,不少新闻发布者和传媒机构忽视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追逐利益和流量,甚至毫不顾及真相和公正性。
这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对于新闻业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此,本文将分析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根源,阐述其可能的危害,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期使新闻业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一、新闻道德失范的根源新闻道德失范主要起源于当下的社会经济背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业成为了一个市场化的行业,新闻传播的效益往往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态,信息量大、速度快、便利性强的互联网新闻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无疑为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各类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误导提供了渠道。
二、新闻道德失范的危害新闻道德失范会损害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因为虚假的新闻信息会对公众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而一些恶意的新闻报道则会将社会舆论引向负面方向,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三、新闻道德失范的例子1、制造假的新闻:比如2015年,某网站发布一则新闻,称某国检察官根据排查发现,中国好声音首位评论低于50%的选手,曾收受一名水军5000元人民币让其刷下自己的评论数。
但是事实上该国名发言人从未发表相关言论。
2、泄露某些人的隐私信息:比如某一电视台曾经公开了某个明星的私人微信号。
这种行为是不仅是违反相关规定,也是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3、播放虚假视频:比如近年来播放的寄生虫影响人类大脑的视频。
该视频以“细节处处都在告诉你真相”的套路,有着浓厚的民科气质,但亲测只是杂志社一个摄制组为了谋利而将两种基因里提取的装到一个大玻璃盒里的酵母。
4、商业推广手段:比如一些自媒体人虚构新闻,通过博眼球谋利益——但是对于各种不知情的网友来说,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推广手段不限于对新闻的理解和解释,更限制了人们判断事物的眼界5、拿到最后价值的套路:比如虚构财经新闻,执行短线操作。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与监督问题探析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与监督问题探析2023年,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也变得越来越发达,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径。
但同时,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壮大,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道德失范和监督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旨在探析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与监督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一方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时效性较强的资讯形式,常常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一些新闻,往往出现了新闻来得快但报道并不准确、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一些新闻媒体不惜利用一些低俗的标题和内容,大肆渲染,有时候甚至忽视客观事实和真相,给公众带来误导和危害。
例如,在某国一名著名影星涉毒案爆出后,一些媒体在报道其犯罪过程时,刻意渲染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种种过程,让公众产生了很大的舆论压力,而并没有在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真相。
此外,还有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逐利和增加收视率,不顾社会公德和事实的真相,恶意散布谣言,刻意抹黑他人形象,使得公众误解某个事件的背后原由。
二、新闻报道中的监督问题为了保持自身的媒体优势和威望,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监督。
但是,在真实情况下,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带来了自我监督的不足。
同时,新闻监督机构的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够,也让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屡禁不止。
一些媒体对“应急处理”、“领导要求”等字眼过于敏感,容易导致舆论失衡,缺乏对于事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的审查。
三、解决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与监督问题首先,应该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加强新闻报道类的培训和指导,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同时,应该提高公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认知,避免为一部分不道德的新闻工作者所蒙蔽。
其次,应该强化新闻从业者的自我监督责任,加强公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完善的新闻机构和监督机构,从源头上规范新闻报道的道路和行为方式。
最后,各国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新闻从业者行为的约束和管理。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不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
记者采访中的不实报道、编辑部门的舛错编发、新闻媒体的不客观报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也使得公众对新闻信任度大幅下降。
在商业利益和职业道德之间的选择上,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往往选择了前者,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失真和不客观。
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导致了一些不端行为的出现,比如利用新闻报道谋求不正当利益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声誉,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新闻行业的灵魂和基石,不仅关乎新闻从业者自身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更关乎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和期待。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独立、公正、中立的立场,以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有效地履行新闻传播的职责,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公众创造一个公正、平等、开放的信息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进步。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职业荣誉和社会声誉,更关系到整个新闻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对于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原因分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竞争激烈,新闻界也不例外,为了抢占头条和吸引眼球,一些新闻工作者可能会选择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编造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一些媒体面临着经济压力,需要依赖广告和点击量来获取收入,这也会导致一些媒体追求眼球效应,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及对策浅谈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及对策浅谈摘要本文总结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通过分析这些现象产生原因,提出防范和制止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力图找到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对策近几年,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界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广告新闻、低俗之风等层出不穷,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严重,一些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为了抢发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受众,获取经济效益,不惜揭人隐私。
因此,有必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1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1.1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1)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它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费。
2)虚假新闻时有发生。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与价值所在,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
3)新闻侵权日渐增多。
我国新闻媒体因被公民认为侵犯其名誉权的纠纷逐渐增多,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因此被提起诉讼,推上被告席,已经成为平常事。
在诸多名誉权纠纷案子中,越来越多是隐私权侵权。
如台湾著名女影星白冰冰的独生女白晓燕遭绑匪绑架,绑匪要求白冰冰以万美金作交换条件。
其勒索赎金金额之高,创台湾治安史纪录。
台湾各大媒体纷纷闻风而动,见缝插针。
为了竞争“独家报道”,各媒体全天候跟踪报道,恶意炒作案件,详尽描述犯罪手法,残忍情节,并不顾当事人尊严和感受强行采访。
4)低俗新闻日趋严重。
在犯罪新闻的报道上,为迎合少数读者的非理性欲望,绘声绘色地描绘罪犯的手法和手段,用虚张声势的语言渲染犯罪情节,制造扑溯迷离的效果。
1.2原因分析1)媒体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市场经济作用对新闻工作者的利益关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2)不良社会风尚的影响;3)职业道德教育的滞后,职业道德意识淡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摘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一种严重的现象,表现为报道不实、失实、失实,以及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多种原因,包括经济利益驱使、责任感缺失等。
而这种失范行为不仅仅会损害从业者自身的声誉,更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职业道德意识,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律。
新闻机构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培训等,规范从业者的行为。
最终,改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需要每个新闻从业者的积极努力,只有通过提升职业道德意识,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影响、提升职业道德意识、规范措施、改善努力、准确性、公正性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我认为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准确性、偏颇性和不公正性。
一些记者为了追求独家新闻、炒作话题或获取更高的点击率,不惜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甚至编造事实,导致报道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利益驱动、舆论压力和道德观念淡化等方面。
一些记者为了个人得利或单位利益,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或爆料,牺牲了新闻真相和公正性。
社会舆论压力也使一些从业者在报道中失去客观性,甚至站在某种利益集团的立场上进行报道。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不仅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形象和声誉,更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新闻从业者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媒体人。
在面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我们每个新闻从业者都应当紧急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意识,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把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确保公众收到真实、客观、权威的信息,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民主的社会。
2. 正文2.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1. 缺乏客观公正:一些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带有主观色彩或立场倾向,对事实进行曲解和片面报道。
试论新闻道德的失范与建设
试论新闻道德的失范与建设一、新闻道德的失范新闻道德作为新闻行业的基本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障新闻报道质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新闻行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新闻道德的失范问题也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和点击率,往往会夸大事实或者编造虚假信息,甚至出现捏造新闻的情况。
这种做法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息权益,造成了社会舆论的恶劣影响。
2. 缺乏职业操守和责任感一些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重视事实的核实,缺乏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轻易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对事实进行歪曲,造成了事实的混淆和公众的误解,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 缺乏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在新闻报道中,一些记者和媒体缺乏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重视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导致报道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侵犯隐私和道德红线的情况,给公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伤害。
4. 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在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受到政治、商业和其他利益的影响,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导致报道的内容存在偏颇和片面的情况,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二、新闻道德的建设针对新闻道德的失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闻道德的建设,保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1. 健全新闻道德规范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新闻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明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规范新闻报道的行为和言行,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2. 加强新闻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各种渠道,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的教育,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增强记者的新闻伦理意识。
3. 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新闻行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自律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和言行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新闻报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浅析我国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及对策【摘要】新闻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新闻职业的道德准则。
当新闻职业道德的道德价值和规范要求缺少有效性,不能再正常发挥调节作用时,就会引发新闻职业内部道德行为的混乱,这就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关键词】新闻道德新闻报道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内涵及表现(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涵义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职业道德一样,也是调节职业道德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也同样要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但是由于新闻职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性,所以新闻职业道德又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职业内部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业内的道德关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因而导致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不断发生,整个职业处于道德混乱、无序的状态。
它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道德的变化,是摧毁新闻旧道德秩序建立新道德秩序的内在力量。
当社会稳定,新闻职业道德普遍具有效力时,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就不明显;当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出现重大转变,新的新闻职业道德又不可能很快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明显暴露出来。
(二)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最近几年,新闻炒作越来越厉害,新闻敲诈和勒索事件不断增多,隐性采访带来的侵权事件也大量出现。
在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形式增多的同时,道德失范的程度也开始加剧,主要表现为个人道德失范开始向集体道德失范演变。
概括起来讲,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反映在新闻媒体人员的行为和新闻作品两个方面。
新闻媒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出的道德失范现象指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人员在采编、报道、制作等新闻活动中出现的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道德失范现象,新闻作品反映出的道德失范现象指新闻作品不合乎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害于人们精神健康的现象;任何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背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职责中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不鲜见,诸如编造虚假新闻、散布不实信息、违反职业操守等行为频频发生。
传媒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职业道德的失范不仅对新闻行业自身造成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信任感。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背景主要源于当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利益观念泛滥。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量或收视率,不惜铤而走险,编造夸大事实,捏造新闻事件,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关注度。
一些媒体机构受到政治、商业等多重利益影响,导致报道内容失去客观中立性,偏袒某一方或歪曲事实真相。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加强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认识和监督,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规范行业道德,重塑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才能恢复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的信任。
1.2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新闻事业的灵魂所在。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职业道德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
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新闻从业人员才能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不受主观情感和利益的影响,从而提供给公众真实可信的信息。
新闻职业道德是维护新闻行业声誉和信誉的重要保障。
新闻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通过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建立起公众对新闻行业的信任,确保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新闻职业道德还是保护新闻从业人员自身权益的基础。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避免因违规而受到法律和伦理的惩罚,保障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试论新闻道德的失范与建设
试论新闻道德的失范与建设新闻道德是指新闻从业者在采写、编辑和报道新闻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规定。
它涉及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道德准则、新闻道德法律规定等。
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新闻道德的失范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对社会公正、言论自由和公共利益构成了威胁,也挑战着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新闻道德的失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新闻从业者将新闻报道视作为谋取自身利益的手段,而非客观、公正、真实的表达方式。
例如,他们可能为了从政治或经济上获得利益,而在新闻报道中夸大和操纵事实,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失实的披露和修改,并进行重复和篡改报道等不正确的行为。
其次,一些新闻从业者可能抛弃了正义、公正和道德原则。
他们可能会对新闻事件进行歪曲报道,隐瞒真相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和利益,而泄露机密信息或私人信息等违反新闻道德的行为。
再次,新闻从业者有时会公开或隐蔽的接受利益和影响。
例如,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某些新闻事件时,可能接受相关方的利益和礼物,以换取某种声誉或更多的报道机会,在不尊重客观真实性和新闻道德的情况下,进行偏颇的报道和观点宣传。
综上所述,新闻道德的失范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挑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也对公共利益、社会公正和政治稳定等方面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构建公正、客观、公正和真实的新闻报道体系,我们需要着手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机构和学术机构应该联合开设相关的课程,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概念。
此外,新闻机构应该建立起可信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严格规范新闻报道程序和标准,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我们应该普及新闻素养和公民意识。
社会应该加强对新闻信息的专业化和独立性认知,进一步提高广大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新闻鉴别能力,提高公民在媒体和新闻方向上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在社会公正和稳定之上的新闻道德自律机制。
新闻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新闻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新闻领域道德缺失的事件频繁发生,这对于新闻行业而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新闻道德缺失的事件发生呢?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将就新闻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新闻道德缺失的原因1.商业利益驱动传媒业的商业化发展已经越来越明显,新闻机构也不例外。
一些新闻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选择了强化商业运作模式,而这种模式与新闻机构的基本职责并不相符。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提高点击量,吸引广告商,可能会采用低俗、刺激、营造恐慌等手段来制造新闻的轰动效应,从而让公众产生高强度的关注度。
不过,这些报道内容大多是毫无事实依据支持的。
新闻机构因此会失去公信力,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形象和发展。
2.快速追求热点在媒体互联网化时代,新闻媒体为了第一时间报道某个事件,积极参与热门话题,往往会牺牲新闻质量以求更快的报道速度。
这种现象加剧了新闻道德的缺失。
3.缺乏责任意识许多媒体工作者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只是冷峻地表现出运作带来的结果,而不会主动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
职业道德意识缺乏的传媒从业者在一些重要、复杂的事件中不愿承担足够的责任,遇到问题时缺乏敬业精神,放弃自己的职业义务。
二、新闻道德缺失的对策1.建设道德约束机制要有效抑制新闻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发生,构建良好的道德管理体系是必要的。
例如,完善新闻行业的自律机制、增加责任企业的建设,加强对各级媒体职业道德的纪律监督等都有利于防止新闻道德缺失的现象的发生。
2.强化新闻培训教育践行职业道德从教育准备阶段开始。
新闻教育应紧贴行业发展趋势,确立技术、伦理、法律等方面的课程设计确立理念。
还可以从同行品德标准的制定,实际经验分享等层面,更好地培养一批优秀新闻从业者。
3.成立新闻评价机构公众可以利用新闻评价机构来审查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这些机构可以以新闻从业者对待新闻报道准则为标准,打分对新闻机构予以评估,从而促进新闻机构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让媒介工作者的言辞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摘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报道活动中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包括编造虚假新闻、误导读者、违反事实真相等。
这种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在于破坏了新闻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权益。
新闻从业者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对于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新闻从业者应该及时进行整改和自我反思,并接受处罚和纠正。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新闻从业者诚信体系。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和共同维护,才能有效遏制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保障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地位。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定义,表现形式,危害性,规范,应对,建设,结论。
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在我看来,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是由于一些新闻从业者在追逐新闻热点、获取点击量的过程中,忽视了新闻真相和客观公正原则,以及专业的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或外部压力而发布虚假或不实报道,甚至歪曲事实,违背了新闻职业的宗旨和初衷。
这种失范现象既背离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也影响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规范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以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只有这样,新闻行业才能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正文2.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定义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报道、采访和编辑过程中,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出现了不符合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编造事实、夸大报道、隐瞒真相、报道不实、歪曲事实等。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新闻行业中的一种严重问题,不仅损害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可信度,还可能对受众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职业道德标准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承载了着社会的信息、事件和思想。
新闻职业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的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多元化,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愈发显现,这种现象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新闻人员为了获取更高的点击率或者销量,有时会编造假新闻甚至故意夸大真实事件的情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 不实报道:有些记者或媒体为了赶紧报道新闻,未经核实便草率发表,导致报道内容与事实相去甚远,给公众造成了误导,甚至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 缺乏中立性:有些新闻媒体或记者在报道中偏袒一方,片面宣传某种观点或利益,失去了新闻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将新闻报道变成了一种工具,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4. 侵犯隐私:一些记者为了获取独家的新闻,违背了当事人的隐私权,通过暴露私人信息或进行跟踪报道等手段,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害。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形象和信誉,也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害。
那么,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呢?我们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传递的使者,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新闻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把关。
对于失范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杜绝不良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社会公众也要提高对新闻报道的辨识能力,增强对虚假报道和不实报道的警惕性,对于有问题的报道要进行质疑和举报,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和编辑方面出现了违背职业道德原则、伦理行为以及法律法规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少见,对于新闻行业的信誉和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后果以及对策。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获得广告费用和销售收入来维持其运作,因此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会被置于经济利益之下。
新闻媒体可能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或者某些商业集团的利益而进行不实报道或者夸大报道,从而损害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竞争压力也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之一。
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新闻媒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争夺更多的读者和点击率,一些新闻媒体可能会追求轰动性的新闻,甚至不惜铺张浪费、编造事实以吸引读者眼球。
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还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后果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公众的误导。
新闻作为传递信息和塑造公众舆论的重要渠道,其失范行为不仅会误导公众,而且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虚假的报道可能导致公众产生不正确的认识或者对某些人或事件产生错误的态度,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生态。
其次是对媒体自身的伤害。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会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可能导致读者对某些媒体的不信任,进而影响整个新闻行业的声誉。
对于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遏制。
加强新闻行业的监管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严惩,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个清廉的职业环境。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工作者应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媒体责任感,注重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远离利益驱使和轰动效应。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出现了一系列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和现象。
这种失范现象对于社会正义的形成和舆论的公正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应该予以重视和批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其首要任务是传播客观、真实、公正的信息,以便公众能够了解到真相,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某些新闻人员追求利益、迎合政府、操纵舆论等行为,导致新闻报道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下降,社会公众的利益遭受了损害。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也对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一个有公信力的新闻行业是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支撑,它不仅应该能够及时传递重要信息,还应该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揭示问题的本质和真相。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个人或团队的利益,不择手段地编造、篡改、曲解信息,最终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形象。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纠正: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判断力,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行使职责。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在学术教育中加强伦理道德知识的教导,同时加强实践环节中的伦理意识培养,引导新闻从业人员正确理解和践行职业道德。
加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新闻机构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新闻人员的行为、工作质量和职业道德负主要责任。
监督和管理应该在制度上进行规范,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监察和考评,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和奖励那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时惩戒那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加强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
新闻行业自律组织是新闻行业自我管理的机构,它应该起到推动行业职业道德发展、规范行业行为的作用。
这些组织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能够制定和监督新闻行业的行为准则,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维护行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媒体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却时常遭受质疑。
在我看来,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利益追求、媒体市场化以及缺乏监管等多重原因所引起的。
利益追求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商业化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依赖于广告收入,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一些新闻机构可能会采用夸大事实、编造虚假消息或追求炒作,以获取更多的点击率或收视率。
有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顾事实真相,制造出一些虚假的新闻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媒体市场化现象也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媒体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注重商业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市场化的压力导致一些媒体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更加注重商业利益而不是真实的新闻报道。
一些媒体可能会偏向一方,忽视事实真相,以符合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需求,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应该秉持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缺乏监管机制也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尽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对新闻行业进行管理,但是监管力度还不够,监管机构的执行也存在不尽人意的问题。
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利用监管的漏洞,故意违反职业道德,制造出一些虚假的新闻,并未受到严厉的处罚。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新闻行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和规范,进一步加剧了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针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引导他们从事客观真实、负责任的新闻报道。
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制假售假、虚假报道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
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重塑
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塑大众传播媒介在很多时候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政治民主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公众伦理观念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的现象,同时也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繁荣我国的新闻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近些年来,在新闻媒介引入市场机制之后,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放低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炒作等新闻行业作风问题层出不穷。
第一,虚假报道大肆泛滥。
所谓虚假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为了增加知名度,追求轰动效应,一种有意识的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另一种是由于某些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没有经过认真考查,道听途说编造出来的一种虚假报道.如上海《新闻晨报》A2版上海劫持人质事件,根据内容可以发现很多漏洞.记者完全看不见的地方既然可以描述的很清楚,这完全属于记者本人编纂出来的.此类虚假新闻不乏存在。
第二,有偿新闻大行其道。
有偿新闻是指部分新闻工作者接受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主动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新闻交易行为,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不当行为。
如2008年媒体刊登出“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瞒报事故向记者发‘封口费’”一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和山西省两次进行针对性调查后曝光了收取“封口费”的6家“媒体”,其中,中国教育电视台一栏目收取1。
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闻行业的传播方式和观众阅读习
惯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
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不择手段
地炒作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公正、客观的基本要求。
他们可能会编造事实、夸大事实、故意歪曲事实等,以获取更高的
点击率或更多的关注度,从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和职业困境,例如薪资不高、职业发展不明确、工作强度大等。
在
这种情况下,一些新闻记者可能会选择适应环境,牺牲职业道德来
换取职业上的成功和价值的肯定。
对此,社会应该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更加严格的职业监管和责
任追究,同时,新闻行业也应该设置更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规范,
加强行业自律,塑造良好新闻报道环境。
此外,观众也要有更加明
确的认知,不盲从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报道,保持理性思考和公
正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341252119姓名:唐满萍班级:13新闻1班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
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
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
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
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
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
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
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具体表现有:(1)个人、企业向新闻从业者或媒体行贿,利用新闻工具为自己做宣传;(2)新闻从业者公开索要报酬,利用新闻报道中饱私囊;(3)中介、公关公司以赢利为目的,非法运作新闻。
有偿新闻的典型案例有:2002 年山西省繁峙县义兴金矿发生特大爆炸的事故,导致38 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000 多万元。
事故发生后,矿主将矿井的所有资料销毁;威胁、遣散所有矿工;填埋毁坏所有副井;采取烧毁或者藏匿尸体等恶劣手段销毁证据。
串通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外统一公布“两人死亡,四人受伤”,隐瞒事故的真相,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山西分社的四名记者并没有去案发地点,分别收受了1 至 2 万不等的现金和一个金元宝的贿赂,最终新闻真相没有报道出来。
这次的有偿新闻丑闻最终昭白于天下,这是新闻界伦理道德失去规范的一次深刻教训。
同样在2008 年9 月20 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工死亡事故,事故发生后该矿负责人为隐瞒事实真相、封锁消息而向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行贿,引发“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有偿新闻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新闻从业者把自身掌握的本该服务于公众的新闻报道权违规出售,这是一种新闻腐败行为,严重败坏了新闻队伍和新闻事业的名声。
3、“新闻媚俗”愈演愈烈新闻媚俗”,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一味降低新闻作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大肆报道不适宜大众传播的内容。
进入21 世纪,我国传媒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一些媒体为了实践麦克鲁汉的“注意力理论”,竭力挖掘新闻故事的“趣味性”与情节的曲折性,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例如把2011 年,富士康的16 连跳,被媒体冠以“跳楼秀”,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却深深的伤害了这个社会。
2004 年5 月11 日,演员牛振华在北京酒后驾车身亡,一家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一代笑星‘终身禁驾’无视法规也不必匆匆‘奔死’(副)”,尖酸刻薄的语言透视着新闻媒介对生命的漠视。
江苏省溧水县一位行人被农用车撞倒,继而头部又被轧过而致当场毙命,2004 年9 月 6 日,南京某报以“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为题向死者“道喜”;而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则题为“公交车轮从头越”。
汽车相撞事故被广西的碧海银沙网喻为“激情拥吻”。
吉林省的一市民跳楼自杀,被某报标题深深的戏谑了一番“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这些把新闻当竞技,把死亡当娱乐,把民生当低俗,把歧视当正常,这是一些新闻从业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表现,更是对新闻本质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一种愚弄。
如果新闻从业者连做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底线都不能坚守,更无法用新闻作品去说服、引导、教育大众。
4、“新闻炒作”层出不穷所谓“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甚至忽略主要要素,以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
新闻媒体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社会竞争体制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使用夸大、恶炒、渲染等不适当手法报道新闻,从而忽略其社会责任和导向作用。
如备受关注的“缝肛门事件”。
2010 年7 月,一条条触目惊心的媒体标题,引发了一场众人关注的深圳“缝肛门事件”。
事件的一方、产妇的丈夫陈默质问:“有什么资格去缝她的肛门?”事件的另一方、助产士张吉荣坚称:“缝肛门根本就不存在。
”但是媒体的密切关注,使事件迅速升温,最后调查机构介入并给出了“没有发现肛门被缝住的情况”的结论。
不料事件平息三个月后,张吉荣将媒体和陈默告上法庭:“根本没有的事情,媒体把我炒作了。
”经审理,法院一审裁定案件系名誉侵权纠纷,无证据证明助产护士存在实施了缝合产妇肛门的事实。
判决产妇家属在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3 万元。
经历各种调查、两场官司,这场发生在医院、患者、媒体之间的“缝肛门事件”到底是如何步步衍生的?谁是最终的受害者?究其根本原因是医患之间产生的误会被媒体恶炒了!本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媒体抓住大众猎奇的心理,过度渲染事实,不当使用用词,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违背了新闻的责任性、正当性等职业道德规范。
新闻从业者利用一些新闻事件中的某个次要因素,恶意炒作,以满足一些受众茶余饭后的好奇和刺激,而对被炒作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也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情况的权利。
新闻从业者应当代表社会的良知、理性与正义,而“新闻炒作”是一种明显的违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做法。
5、“新闻侵权”日益严重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点,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一般表现为侵害公民的人格权,尤其以侵害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最为多见。
例如,2003 年,曾经被称为“中国报业第一人”的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因为经济犯罪锒铛入狱,《南方都市报》以《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严重经济违纪遭查处》为题,在其头版头条对该事予以大篇幅报道,并在文中一再强调黎元江原担任广州日报社社长的职务,用意不言自明。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1、加强政府行为的管治和大众监督针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首先应该加强政府行为的管制和大众的监督。
在所有的新闻活动中,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受众,传播一些错误信息的行为,政府应该充当裁判的角色,在整个活动中扮演“吹哨”人,对新闻舆论起到引导和管治的作用。
而大众作为新闻的受体,有义务有权利也有责任在新闻活动中各抒己见,真正起到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作用。
2、加强立法,完善媒体管理制度我国也应该借鉴西方社会的经验,加强立法,完善媒体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更迫切需要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中,加快《新闻法》的出台步伐,通过法律去维护受众的权益,同时也维护新闻工作者的权益。
3、媒体实施多元化经营,减少单一渠道的经济依赖新闻媒体对广告创收方式的依赖,极大的束缚了新闻采编的中立性,因此媒体应当放开思路,积极开拓多种创收渠道,减少对广告创收的依赖度,以期减少由于经济因素的干扰而造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探索跨领域经营;其次,相关部门围绕主业搞服务;最后,新闻媒体还可以积极开拓其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