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参考教案 《地形和地势》参考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1《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清华附中唐秀梅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称”。
是C,四川盆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是B,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飞流直下三千尺”,以此来理解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众多河流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
三级阶梯的地势使得阶梯交界处横亘着高大的山脉,阻挡东西的交通。
课件呈现诗句,同学诵读。
课件呈现河流东流,同学思考缘由并回答。
同学留意观看演示,做出精确 的推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课型
单位
主备人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八班级上册教科书第26—29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我国的地势特征
2、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新知——地势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呈现中国地形剖面图。动画演示来自东部海洋的暖湿气流,顺着地势爬升,影响东部较大范围的地区,带来降水。
假如我国的地势特征和目前相反: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课件演示结果:不利于暖湿气流向内陆推动,降水少。呈现结论这是地势影响气候的结果。
2.地势影响河流和交通,课件出示问题: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为什么这里适合建大型水电站?,河流流向对交通又什么影响?三级阶梯的地势对交通又会有什么影响?
课件呈现,同学观看,依据上节课学的学问,回答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同学观看,依据上节课学的学问,回答问题。并完成课本活动题的表格填写。
同学了解并计算最大相对高度。
同学观看,理解。
同学观看、思考、争辩、回答。
同学思考、争辩、回答。
同学观看,验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解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势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更好地理解地势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势的定义,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地势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势的定义,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照片等,直观展示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的特点。
2.讲解地势定义:阐述地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势的含义。
3.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4.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5.实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7.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地势对其的影响。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教案
2.1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说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难点: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展示我国的长江、黄河,播放歌曲——好汉歌,请同学们在歌词中感受大江大河奔涌东区的气概,激发学生探究大河东流背后的原因,请同学们说一说河流流向与哪些要素相关,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讲授: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 地势主要特征活动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找出我国地势最高的区域和地势最低的区域,由颜色的变化判断地势的倾斜,总结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活动2:比一比对比A、B两图哪幅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点?图A中,地势西部高缓缓向东部倾斜;图B 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可知,三级阶梯分布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征,故图B正确。
活动3:读我国北纬36°剖面图,展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三级阶梯分布的海拔变化趋势,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山脉分布图,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课本上标出这些重要的山脉,并加强记忆。
合作探究1: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关注图例,找出三级阶梯分布的平均海拔与地形;并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找一找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图,找出位于不同地势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2:地势对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国的地势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进行总结:1.气候——西高东低,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交通——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3.资源——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特点。
本节课通过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现象,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势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势的概念,并掌握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势的概念及其特点,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地势特点的理解,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势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地势相关的图片、动画、实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预习地势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势的概念,讲解地势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现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创新教案(第2课时)】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
《地势和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炼。
在地理学习中仍然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1.观察中国地形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的地势特点。
2.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各级阶梯的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3. 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举例说明地势对气候、河流及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古诗词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广为流传的诗句,你知道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吗?这与我国的地势有何联系?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的地势。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任务1 观察地形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的地势特点。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地势不但西高东低,而且呈阶梯状分布。
观察沿北纬36°剖面图,印证我国地势的第二个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转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以分成三级阶梯。
每一级阶梯的海拔是多少?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哪里?继续观察沿北纬36°剖面图,说说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海拔。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段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2、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山脉分布图四、教学课时2课件五、教学过程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一、地形与地势(板书)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
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
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
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
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
)(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
)五种地形比较表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
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生:相对高度小。
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还是相对高度?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
)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某某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2.1地形和地势(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大约是多少?各级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有何影响?
板书:
②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简单总结: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阶梯交界处提供巨大的水能。
弧形山脉
板图:中国轮廓图
边板图主要山脉边提问其所在省级行政区
视频简介:中国主要山脉的情况,如:海拔、地位等
4.过渡:从各地形区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地势的特征。
板图:
A
B
C
提问:哪幅示意图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板书:三、地势东高西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①地势阶梯的名称及其界线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指图回答中国主要的地形单元及地形构成的特点
2.以汉字笔画类比山脉的走向
2.联想记忆,读图巩固
3.板图我国地势示意图,图导图练
3.读图判断我国地Biblioteka 特点,并讨论分析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2.板书: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①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②山脉常成为地形区的界线
3.边板图边讲述: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山脉呈长条状分布并按一定的方向延伸,这就是山脉的走向。我们用汉字笔画横、撇、竖、捺的一般写法及通常习惯,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2.1地形和地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2.1地形和地势》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地形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我国的地势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以及我国的地势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和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地形特点和我国的地势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地形的特征。
2.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能够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地形的特征。
2.我国的地势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并能够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地形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
2.分组讨论的表格。
3.实际案例分析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地形和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都包含了哪些地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地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各种地形的特征。
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我国的某个地形区,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并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解释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各种地形的特征是什么?我国的地势特点是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如:农业、城市布局、交通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地形和地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总结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
3.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4.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5.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重点与难点】1.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特征。
2.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分布。
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小组合作、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二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通过引用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水流的影响,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研究第一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类型多样:我国地形类型繁多,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2.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介绍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包括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秦岭、南岭,东北到西南走向的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西北到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以及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3.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通过观察地图,体会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以及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特征。
拓展延伸:通过填表的方式,加深对山脉名称、分布和走向的记忆。
第二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地势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为三级阶梯。
2.各级阶梯的特征:介绍各级阶梯的特征,包括第一级阶梯的高原、第二级阶梯的盆地和第三级阶梯的平原。
3.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介绍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包括祁连山、秦岭和太行山等。
4.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高原的气候、盆地的水资源和平原的农业生产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说课稿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两个小标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第二框题:我国的地势特征。
二、说内容本框题包括三级阶梯的总特征和具体每一节阶梯的海拔、地形构成、阶梯分界线以及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分布特点,对地势虽有了初步认识但并不明确,因此,本节课通过读图、活动,进一步重点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总特征,读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和海拔范围,找到并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并能够在地图上填绘出来。
2、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激发学习地形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阶梯分界线及各级阶梯内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四、说教法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积累丰富表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案2【精编】.doc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判断我国不同山脉的走向。
2.能在图中熟练填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学重点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以及判断各山脉的走向。
自主预习1.读课本P25页活动题2,明确怎样判断山脉的走向。
2.读课本P25页图2.6,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1)找出东西走向的山脉:北:中:南:(2)找出南北走向的山脉:(3)找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中:东:(4)找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5)找出喜马拉雅山脉,判断此山脉是什么走向的: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通常把、,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的,因此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合作探究(大胆地写下你的结论)1.完成课本P26页活动3表格2.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成果展示(自信地举起手,展示你的风采)解难答疑(通过老师的分析和总结,把你掌握不牢的地方写在下面留白处)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反馈练习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快来检测一下1.下列山脉与其走向组合正确的是()A横断山—南北走向B阿尔泰山—东北西南走向C长白山—西北东南走向D天山—南北走向2.我国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中,中间一列是()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祁连山D天山――秦岭3.下列山脉中,与其它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大兴安岭B南岭C长白山D台湾山脉4.下列山脉中,既是东北-西南走向,又是省区分界线的是()A秦岭B大兴安岭C太行山脉D台湾山脉5.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A B CD E FG H IJ K LM N P2教学反思3。
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和地势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问题)
观看完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3)实例分析
请大家观看多媒体演示文稿,了解我国长江流域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并结合课本第30页的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①长江流域的地形和地势对当地气候有何影响?
②长江流域的地形和地势对河流流向、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学生观看演示文稿,分析问题)
观看完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进行全班分享。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册第2.1节的练习题,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6.课堂延伸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地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以及它们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分享这些有趣的发现。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和地理态度。通过学习地形和地势,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空间认知,提升地理观察和空间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如气候、水文等在地势影响下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境道德观,体现新教材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
示例答案:
设计要点:
-利用平原地区建设居住区,避免地质灾害风险。
-在山地地区规划公园和休闲区,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地势高差设计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利用河流和湖泊等水域资源,规划城市景观和休闲娱乐设施。
5.综合分析题:
请结合地形和地势知识,分析以下情况:为什么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并且对周边地区的气候有何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 2_1 地形和地势教案(2) 新人教版
地形和地势课题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科目地理设计者授课者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时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节是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这一节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培养。
教学目标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教学内容教师学设计意图时间环节活动生活动安排导入导入新课教师: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说一说:中国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五种?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预设:中国地形类型分别是: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和丘陵。
五大地形中,我国西部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教师: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发现:这种分布特点使我国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那么,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表状况对中国的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中国地势”学习之旅。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
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沿北纬36˚线所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2
学生思考总结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馈和巩固
练
习题
导航相关内容
学生自己做题
巩固练习
板书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二地形复杂多样
三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
运用地图完成导航P10T9
小组代表发言
阅读教材找出山区的含义。
学生讨论:山区发展经济的利与弊
运用地图,找图、填充的能力
小组合作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感官印象,产生学习兴趣
运用地图,找图、填充的能力
小组合作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感官印象,产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二、地形复杂多样
三、山区面积广大
课题
地势和地形
学科
年级
八年级
地理
执教
时间
教材分析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在第一个框架之下的不断递进,这些结论需要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和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本节教学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过程和
方法
运用中国地形图、景观图、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本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重点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
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的地形基本特征。
教具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1地形和地势 教案
2.山脉(地形的“骨架”)
2、山区面积广大
1.我国各类地形面积
2.山区的含义
3.山区发展经济的利与弊
第2课时地势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我国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特征,找出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2.运用我国地形图了解三级阶梯内部海拔和地形的差异。
3.依据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水能分布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
四、课堂小结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通过找一找、写一写活动,培养主动动手能力。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兴趣。
以辩论的形式讨论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的利弊,调动学会主动性,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一、地形类型多样
教师(精讲点拨):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我国陆地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分别位于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
学生快速阅读。
教师(承转):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山区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图片,还有在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的图片):同学们读图讨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可以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小组一:代表正方,举例说明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
小组二:代表反方,举例说明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
学生: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教师:所以说,我国的山脉就像人体的骨架,而填充这些骨架的“血肉”,就是我国的地形区,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河山。下面同学们一起完成教材第25页活动第3题的表格。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参考教案
《地形和地势》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3.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为什么大河向东流去?生:因为地势西高东低。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我国的地势。
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讲授新课】师: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和地势》参考教案(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总特征;分析我国的地势对气候、河流、水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初步树立辩证思维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地形特点和分布,那么我国的地势如何呢?
板书:地势
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活动:《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思考: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西部高、东部低)
练习: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阶梯状)
活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思考: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活动:同学们仔细阅读图 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讲述: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提问: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
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5页图2.6,在图2.10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 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教材(P27)。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