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练习(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 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C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C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A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备课资料大象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备课资料大象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备课资料大象版●历史回眸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但二战后,该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致力于改革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扶植农业发展的措施,改变了苏联农业停滞不前的状况,但后来他在农业改革中推行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又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在工业改革中把企业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并对政体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最终失败。

继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他的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也推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但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尤其是他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对外又推行扩张政策,使苏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改革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他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结果导致苏联思想混乱、经济滑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随之“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有各方面原因,给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的教训。

●合作讨论发现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早在两年前,即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就已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

……他当时不时流泪,将这位前独裁者描述为“有点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家伙”,认为他应该对官方屠杀“数千名诚实、无辜的共产党人”的做法负责。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复习14-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复习14-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 务交售制,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内 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 容 荒,扩种玉米。 工业:①放弃部门管理体制;② 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重点):①注重发 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有关的工业;②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导;③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④运 用经济手段,刺激企 业改善经营管理
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尝试推行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
思维导图 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 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注重发展重工业。 2.结果:苏联的 军事 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1)承认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 和苏联的解体。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特别提醒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发展军事工业,同美国开展疯狂的军备竞赛,所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C.勃列日涅夫。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项。

A、B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二者措施的相同点,题干问的是二者失败的原因,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表明A项内容是错误的。

“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表明CD两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4.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1)农业方面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局限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1)工业方面①推行新经济体制。

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③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方面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③提高农产品价格。

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1)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内容(1)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辽宁沈阳期末)赫鲁晓夫回忆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C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解冻”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以及个人崇拜现象,但同时又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担忧,“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其又维护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

2.(2017·河北邯郸月考)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着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模式解析:B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与推动,故D项错误。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一些史学家对赫鲁晓夫改革积极方面的认可,故D项符合题意。

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Word版含解析

(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庄社员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这表明赫鲁晓夫认识到( )A.工、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B.新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弊端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2、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赏,拉开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彻底颠覆了斯大林模式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3、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斯拉夫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A.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引起了社会动荡B.仍旧在旧体制内徘徊C.面临巨大的阻力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5、勃列日涅夫时期曾经建立农工综合体。

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

它们相互间或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或是把资金联合在一起,共同管理。

下列对农工综合体理解合理的是( )A.激发苏联市场经济的活力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C.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相对优势D.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6、1979年7月,勃列日捏夫出台改革措施,要求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使企业经营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相挂钩。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精品

17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4.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把苏联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使劲踩刹车,结果造成了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减速。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十七)一、选择题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于1924年逝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80年代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 B2.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联(俄)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解析]图片突出玉米的作用,反映的是农业大丰收,列宁时期苏俄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推动苏联工业化,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计划,获得大丰收,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在工业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 C3.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共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根据材料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说明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故A项正确;B项中“废除”的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解析]材料强调后半部分,而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只与材料前半部分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管理经济的方法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质1.20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

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D【解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A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

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

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爱迪生发明电灯C.勃列日涅夫改革 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蜜蜂效应指蜜蜂顽固的向着光明的方向飞,遇到问题也不知变通和改变方向,最终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

而苍蝇却能变通发展,最终摆脱困境取得成功,寓指面临问题和困境时要进行变通,不能固执不懂变通。

结合选项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是没有也不敢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终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结构畸形的状况,也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伏笔,故C不符合蜜蜂效应。

ABD所反映的史实是在遇到困境时进行变通发展,所以选C。

4.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

第17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学习目标】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苏联的经济改革二.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三.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要死背,要理解和灵活运用)1.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3.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5.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循序渐进6.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7.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部分自学检测1.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Word版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Word版含解析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苏联改革中,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的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斯大林D.戈尔巴乔夫2、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20年建成共产主义”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3、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这是因为()A.斯大林体制的建立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4、20世纪五十年代,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A.工业B.农业C.商业D.军事5、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B.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制定了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C.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D.三人都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6、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7、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C.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8、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经达到了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2022届高中历史同步解析与测评 7.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

2022届高中历史同步解析与测评 7.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标准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道与了解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内容2.三次改革的特点理解与运用1.战后苏联进行改革的历程2.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重点解析1.赫鲁晓夫的改革【解析】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内容:重点在农业,给企业部分权利,调动生产积极性;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

赫鲁晓夫改革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思想解放。

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旧不是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中运行的。

在对国际关系的处理上,赫鲁晓夫企图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开始了美苏争霸的历程,实际上加大了对军事工业的投入,从而无法解决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与启迪:面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设想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具体做法解决所有问题。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对垦荒和推广玉米种植的措施,就有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的色彩,脱离了具体的国情。

2.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内容: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刺激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特点:重点在工业方面,进行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

这次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的确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

1975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的后来的解体从这里可以找到它的经济根源。

这次改革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进步才是国家真正强大的标志。

所以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

2019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必修2

2019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苏联的经济改革(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导学号:05812144】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B[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时间“1953年”和答题角度“主要原因”。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的落后”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 )【导学号:05812145】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A[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

]3.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导学号:05812146】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D[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

]4.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导学号:05812147】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庄社员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这表明赫鲁晓夫认识到( )A.工、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B.新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弊端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2、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赏,拉开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彻底颠覆了斯大林模式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3、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斯拉夫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A.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引起了社会动荡B.仍旧在旧体制内徘徊C.面临巨大的阻力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5、勃列日涅夫时期曾经建立农工综合体。

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

它们相互间或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或是把资金联合在一起,共同管理。

下列对农工综合体理解合理的是( )A.激发苏联市场经济的活力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C.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相对优势D.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6、1979年7月,勃列日捏夫出台改革措施,要求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使企业经营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相挂钩。

这些举措( )A.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B.调动了企业的自主性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D.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7、1982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攻击中国的对外政策,同时表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

这一表态反映了( )A.苏联经济实力的下降B.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C.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D.中苏关系得到全面改善8、有学者统计: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产量平均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

这表明(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9、有人如此评价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论据主要是( )A.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B.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改革陷入困境,苏联走向解体D.从根本上动摇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

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联解体以来,随着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者的意识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它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这位在青年时代曾想刺杀斯大林而差点被镇压的人近年也逐渐改变了态度。

他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把20世纪称为“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纪”。

材料二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一书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1)材料一、三分别主张应主要从哪个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中任选一个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中所述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说明赫鲁晓夫意识到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故答案为C项。

2、B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没有涉及发挥商品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按劳分配,与材料中重视物质利益,承认个人和企业利益相似,故B项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有了经济自主权,故D项错误。

3、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与材料中“赫鲁晓夫……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不出赫鲁晓夫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排除B项;材料中“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赫鲁晓夫认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赫鲁晓夫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故排除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材料“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反映了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左右徘徊,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赫鲁晓夫改革引起了社会动荡,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赫鲁晓夫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不敢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5、B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从材料“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中可以看出,这种专业化联合体的劳动生产率较普通农庄高,经济效益比较好,但是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D项错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苏争霸的状况,故C项排除。

6、B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故B项正确;“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C项所述并不全面,故C项错误:苏联在二战后初期就已成为超级大国,故D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因此材料中勃列日涅夫这一表态是从苏联自身实力出发的,故A项正确。

8、D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中苏联粮食产量徘徊不进,粮食进口量巨大,说明苏联农业发展滞后,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故答案为D项。

9、C解析:A符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征,排除。

B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经济的特征,排除。

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改垮了”应该指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故C正确。

苏联历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均没有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也是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D。

10、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B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

11、(1)角度: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

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撅等。

,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使苏联经济实力大增,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任选其一回答)(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

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与美国争霸影响了国内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 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解析:(1)本题考查对苏联历史上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人物的评价。

结合材料中“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等信息来提炼“角度”;然后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斯大林的时代知识展开分析。

(2)即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结合其改革内容、成效、实质等作答。

(3)即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