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翻译专业读书报告
翻译专业读书报告1. 引言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需求。
许多人选择进入翻译专业,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胜任这一职业。
本文将通过对《翻译思维:认知基础与情景实践》一书的阅读,对翻译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经验。
2. 书籍概述《翻译思维:认知基础与情景实践》由刘颖主编,是一本系统性介绍翻译活动的著作。
该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同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了解翻译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3. 翻译思维的认知基础翻译思维的认知基础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对于翻译者而言,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习惯表达方式以及专业领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书中提到,翻译者应该注重积累各种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并且要具备灵活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翻译者在处理信息时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翻译工作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条文,翻译者要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并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合适表达方式。
4. 翻译情景的实践经验翻译情景是指翻译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不同的翻译情景会对翻译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面对不同情景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书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情景,如同传、同声、远程等。
在这些情景下,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书中强调了在特定情景下的一些注意事项,如同传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表达,远程翻译时要注意使用翻译软件等。
5. 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翻译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如语义难题、文化差异等。
书中提到,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是正常的,翻译者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解决。
在面对语义难题时,翻译者可以通过参考词典、咨询专家、进行查证等方式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文化差异的问题,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尽量选择与目标语文化相符的表达方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翻译实践中常见的错误和误区,并提供了相关的纠正方法和建议。
中国翻译读书报告
《中国翻译》读书报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对翻译作品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中国许多翻译家都对中国文学在世界的译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是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
但中文主要是象形文字,和西方语言大不相同,不能完全在西方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词,且中国传统文学中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坚持以"抒情"为主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以表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情感为核心,感性的东西比较多。
而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严谨,理性的东西较多,这就衍生了不同翻译家对文学翻译的不同的思想和策略。
《中国翻译》对译家研究的文章,为翻译学者做文学翻译提供了许多前人思路和经验,文章中展现了不同翻译家针对文学翻译这方面翻译观念、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我对这些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从翻译思想来看,许多翻译家都站在“古今沟通,中西融通”的高度打造中国翻译的世界性。
在对张柏然翻译思想哲学分析的文章中,作者就全面梳理张柏然教授的翻译书写与论说,探析其翻译思想中体现出的整体意识、对话意识、辩证意识与创新意识。
张柏然教授在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论构建过程中体现出的翻译哲学思想,彰显了中国古典哲学—“天地人”融合交互的辩证思想。
为推动中国翻译学以独特的标识平等参与国际翻译学对话做出了典范性探索。
而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朱湘翻译思想述评》中也写道,朱湘在翻译领域锐意创新,坚持要借助“外力”打造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将外来文学“为我所用”。
他的译文吸收了西洋诗歌的章法特点,但又并非完全“归化”或者“异化”,使读者很容易将其与中国文化的意象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让译文接近读者”。
许渊冲在《谈诗歌英译》一文中提到,英美译文主要是依靠不逾矩的原则,所以不利于走向世界,应该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心所欲,求真求美,才是文学翻译之道。
诚如斯言,求真与求美是文学翻译的主要矛盾,所以说这是文学翻译的矛盾论,解决了这一对矛盾就解决了文学翻译的主要问题,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 译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
对传统翻译美学的概述:
(一)无论从西方抑或从中国的翻译传统理论来看,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二)传统翻译美学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的原则主张即翻译思想问题,在西方翻译史 上是“直译”与“意译”,在中国历史上则是“质直” 与“文饰”之争。从美学上说,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 问题。2,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 神问题。3,文学翻译的风格论。 (三)传统翻译美学在理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 学的方法,重直觉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 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翻译的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树 立辨证观、整体观。具体说来是: 1,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 2,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3,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 4,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
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 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 原文的审美构成,指构成原文特色的种 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原文美学要 素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第一,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 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 上成为物质上的形态美。
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的模糊性集合具有 以下特征:
1,就用词倾向而言,模糊词语多是模糊性审 美构成的基本要素。 2,用词的联立关系(即词的集约、搭配式) 是开放型、非规范(或次规范型subnormal)。 3,在叙事论理中,“模糊集合”在逻辑上的 缺环(missing links)很多。 4,由于以上三点使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呈现出 一种定界模糊的总的“意会形态”,即一种 使人很难捉摸的非定式、非定型、非定量、 非定向状态。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概论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概念、历史、理论和技巧等内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翻译技能。
在此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知识回顾1.翻译的概念和分类: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据翻译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将其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即时翻译,而笔译是指将文字材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根据翻译的用途和领域,还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2.翻译的历史:翻译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经典翻译到现代的科技翻译,翻译一直在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3.翻译的理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常见的翻译理论包括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码理论等。
4.翻译的技巧:翻译技巧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而采用的方法。
常见的翻译技巧有逐字翻译、意译、增译和删译等。
三、技能拓展在翻译概论课程中,我不仅学习了翻译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提高了我在翻译方面的技能。
1.翻译实践: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翻译实践。
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质量。
2.语言能力: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包括对原文和目标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不断的语言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目标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翻译概论,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
四、评价和反思在这门课程中,我对翻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技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翻译理论课的心得体会
翻译理论课的心得体会在大学的翻译理论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翻译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让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对翻译理论课的心得体会。
第一,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细致入微的处理能力。
在翻译理论课上,老师强调了翻译的“微观与宏观”,即要在语言层面上做到精准翻译,也要在文化背景层面上做到恰如其分的转化。
我们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处理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一遍遍地修改和审校,以期尽可能地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第二,文化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在翻译理论课上,我们学到了各种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才能使翻译更加恰当和得体。
第三,语言学是翻译的基础。
翻译理论课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语言学知识,比如语法、语义以及语用学。
这些知识是翻译的基础,在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必须了解目标语言的语法、语义、词汇以及语用学知识,并将它们与原文进行对照,才能更精准地翻译原文。
第四,跨文化交际技能是成为优秀翻译员的必备条件。
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技能对于翻译员来说是必备条件。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仔细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做到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并且注意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差异,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真实和生动。
总之,在翻译理论课上,我深刻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专业的技能和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切实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翻译能力,并且满足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读后感
在阅读"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翻译理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清晰简洁的文字,全面且详细地介绍了翻译理论的历史、现状以及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古代的直译、意译之争,到现代的功能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尤其是对于各种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不仅让我理解了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也让我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拓宽了我的翻译理论视野。
在书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翻译理论,还介绍了许多现代的翻译理论,如功能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在面对翻译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翻译理论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不同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我能够更好地指导我的翻译实践。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的来说,"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拓宽了我的翻译理论视野。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翻译理论的实践意义,指导我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各种翻译理论。
翻译硕士读书报告
翻译硕士读书报告引言本文是对我在翻译硕士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报告。
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技巧的训练以及实践中的实际翻译工作,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综合能力。
以下是我在读书期间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总结。
研究背景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翻译专业的培养和研究对于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和方法在翻译硕士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 翻译理论的学习在翻译理论方面,我学习了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了翻译的过程和技巧。
我学习了不同类型的翻译理论,包括目标语导向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翻译的核心原则和方法。
2. 翻译技巧的训练在翻译技巧方面,我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水平。
我学习了各种翻译技巧,如词汇选择、语法转换、语境理解等,以及各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加译等。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并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和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3. 实际翻译工作在读书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实际的翻译项目,这对于我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际翻译工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翻译的实际操作和挑战,学会了如何在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下完成一篇翻译作品。
实际翻译工作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学习成果和收获通过翻译硕士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一些学习成果和收获:1. 提高了翻译水平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训练,我的翻译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我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我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2. 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翻译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理解和转换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
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
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
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
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
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
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最后,个人因素。
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
翻译概论课程结束后心得体会
翻译概论课程结束后心得体会总体上看,翻译概论这门课更加深化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即只学习中英文语言是不够的,翻译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而且,翻译过来的句子和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才又意义,才是真正使用的翻译。
在题材上,这学期我们既接触了应用文本,也涉猎了文学翻译:内容上,翻译学习广泛涵盖了广告、企宣、法律、政府文本、金融、文化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翻译能力,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
一个学期下来,让我收获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想把翻译搞好,就要把基础知识弄扎实,稳固的基础知识是良好翻译的前提。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单词,没有大的词汇量根本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翻译。
单词不用刻意去背,但一定要从平时的学习中去总结,去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固定搭配的词汇、俚语或成语,和在特定场合或在专业领域里有着不同解释的词汇。
比如,就在红楼梦的诗歌翻译中,形容中国的父母就用了“fond 这个词,就很好形容了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不是普通寻常的关爱,而是搦爱,宠爱”,这要让我翻译,以我现在的水平确实是想不到用这个词的,这一点上课的时候我就深有体会。
又比如,在政府类的文本里面,任务到底是翻译成“mission,task,还是goal”,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体会,多留心,多揣摩相近词汇的细微差异了。
其次,语法知识的牢固是英语专业必须做到的本质工作,牢固的语法知识会帮助我们理解和翻译。
若语法不牢,那就根本不懂句子的逻辑关系,从而不能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
此外,各个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我们的掌握。
这也是翻译专业区别于非翻译专业的一个特点。
不仅是文化方面,经济,政治,饮食等等都需要积累。
因为将来若要从事翻译,那是触及到知识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知识的积累就能帮助做到面面俱到。
学习英语翻译,就是学会将母语中文翻译成英语,以及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一个过程。
比如,在翻译人民币国际化的文本中,就出现了大量的金融词汇和众多的专业化表述,这不是临阵磨枪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翻译读书报告
翻译批评导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重要的一环。
当我们评论别人的译文,特别是把两到三种译文放在一起评论时,就会发现译文和译文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品位上的不同,还有对原文理解的不同。
对于同一种译文,由于译者的主观因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译文版本,这种感情色彩合适还是不合适,就需要我们用审慎的态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翻译批评的难点就在于评论者不仅要表明自己的理论原则,同时也要指出译者的翻译原则,以及他所追随或者反对的原则。
在Newmark的翻译理论中,他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当成翻译理论的核心。
指出语义重在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映。
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在于,首先,通过比较可以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其二,有助于知识的扩展,以便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与目标语。
第三,可以通过归纳自己的观点来加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全面的翻译批评应该涵盖五个方面:1.对SL的分析,找出其意图,分清其功能2.分析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其所译译文要表达的目的,译者的翻译方法,和译文的可读性。
3.选出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与原文进行比较。
4.对译文进行评估a.从译者角度进行评价b.从评论者角度进行评论5. 将译文融入与目标语的文化背景。
以下主要对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对原文的分析在对原文进行分析时,要考虑作者写文章的意图,也就是他对文章所谈及的问题所采取的态度,所所针对的读者群,以及文章的体裁。
此处举例二.译者的目的试着从译者的角度看原文,就会发现,由于译者的经历或其本身的局限性而故意省略了原文的部分内容。
此处举例三.对比原文与译文分析与思考译者是如何解决原文中较为难译的部分,如:标题,句式结构,比喻,特定人名地名,文化词,新兴词,不可以译词,双关语,朗读效果等。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我们对译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要定出这篇译文是“好”还是“坏”。
同时,这一部分也是翻译批评的核心,因为每一篇译文在语法,语义或者语序上都会或多或少和原文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提出较好的方案。
《翻译与翻译学》读后感
《翻译与翻译学》读后感《翻译与翻译学》是一本让我深感启发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翻译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语言、文化和交流产生了新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翻译的定义和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过程。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在国际交流、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书中提到了翻译的难点和挑战,如何处理语言、文化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等等。
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启发和挑战。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翻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原文的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景。
如何在保持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做到意译和通译,是一种难度很高的挑战。
书中提到了一些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如何处理原文中的政治敏感问题、如何保护原文作者的权益等等。
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考和启发。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翻译与翻译学》,我对翻译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语言、文化和交流产生了新的思考。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艺术。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愿我们能够通过翻译这一桥梁,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和深入。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翻译是一个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翻译理论是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提供有关翻译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期的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言的转换和语法结构的转化。
从“等值翻译”到“意译”,翻译理论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现代翻译理论更加关注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强调翻译的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学者。
其中,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实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
这种理论观点认为,翻译应该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的习惯和规范,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
另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是“重建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言中重建原文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观点认为,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及原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除了功能对等理论和重建翻译理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如文化翻译理论、译后评估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翻译工作。
在实践层面,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
首先,翻译者应该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望,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其次,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之间的差异。
最后,翻译者应该注重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和实践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有关翻译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到语言转换、文化转换和功能转换等方面。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包括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选择翻译策略、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注重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等。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报告的心得与体会
翻译报告的心得与体会
通过翻译报告的撰写和整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整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和沟通思想。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同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因此,一个出色的翻译必须具备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写作技巧和分析能力。
其次,在翻译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翻译来说,专业知识和背景非常重要。
对于某些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普通的词典和翻译工具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我学会了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查找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并与领域内的专家或者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原文,并用准确的术语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另外,翻译报告的撰写也需要严谨的语言和文体风格。
无论是报告的结构,还是每个段落的组织和逻辑,都要经过精心的思考和优化。
同时,语法和语义的准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为了提高翻译质量,我经常进行自我审查和修改,寻找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通过这次的翻译报告,我不仅提升了翻译技能,还增强了对语言和文化之间联系的认识。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能力的体现,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探索更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跨文化交流做出更好的贡献。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读书报告 -回复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读书报告-回复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a crucial aspect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provide a framework and guidelines for translator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nd strategies when working with text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is article, I will discuss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le exploring their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es is the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suggests that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same meaning and effect as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taying faithful to the source text, ensuring tha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captures the essence and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ors following this theory often strive to find the most appropriate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stylistic equivalents in the target language.Another significant theory is the Skopos theory, developed by Hans J. Vermeer. Skopos refers to the purpose or aim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is theory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or'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is to fulfill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Unlike the equivalence theory, the Skopos theory allows moreflexibility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ranslators following this theory may prioritize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o suit the target audience or cultural context, even if it means deviating from the original text.Functionalism is another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xt and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ased on their intended purpose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al demands. Translators following this theory are concerned with the intended effect of the translation, rather than adhering strictly to the source text. They may make modifications, omissions, or addi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the desired communicative outcome.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focuses on the intercultural transfer and understanding of texts. It acknowledges tha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re intertwined, and successful translation should bridge the gaps between them. Translators following this theory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nuances,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socio-cultural references in the source text, ensuring that these are appropriately render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losing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theories has challenged the existing translation paradigms and brought attention to power dynamics and representation in translation. These theories recognize that translations are not solely linguistic or cultural acts but are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ranslators following this approach critically analyze and question dominant narratives and representations, seeking to bring marginalized voices and perspectives to the forefront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ach of th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and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no single theory can address all translation challenges. Translators often engage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heories,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context, purpose, and constrain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In conclus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and guidance to translators, enabling them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ether it is the equivalence theory, Skopos theory, functionalism,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or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each contributes to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y engaging with these theories, translators can makeinformed decisions to produce translations that are not only accurate and fluent but also culturally appropriate and contextually relevant.。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二、著者:谭载喜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四、页数:357页五、內容概要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
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
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
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
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
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
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
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
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
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
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
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
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
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
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
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刘翔翻译概论作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有助于我们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翻译理论有更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但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如何把翻译理论更好的应用到翻译实践和过程当中,是翻译专业硕士的老师和同学一直在探索和讨论的话题。
我将以一年级口译学生的角度,结合我以往翻译工作的经验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想法。
一.授课内容与方法:1.内容:侧重第六章《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和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主要探讨文化、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能力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和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2.方法:学生提前预习,老师课堂采取提问方式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结合老师自身翻译经验,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诱导学生对理论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课后阅读感兴趣的翻译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素质。
二.本人感兴趣的附加内容1.西方翻译理论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布拉格学派马希修斯2)伦敦学派福斯3)美国结构派布隆菲尔德4)交际学派奈达2.口译教学学派1)莱比锡学派2)苏联学派3)巴黎学派3.口译笔译理论比较1)口译研究理论相对不成熟,有待发展和完善。
2)笔译研究理论相对完善。
4.口译分类Ⅰ按工作模式分类1)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a短交替传译(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 b长交替传译(常规交替传译)Classic Interpreting 2)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3)耳语同传Whispering4)视译Sight TranslationⅡ按译语分类1)单向口译One-way Interpreting2)双向口译Bilateral Interpreting3)接续口译Relay InterpretingⅢ按工作场合分类1)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2)外交/外事口译Diplomatic Interpreting3)法务口译Judicial Interpreting4)法庭口译Court Interpreting5)行业/业内口译In-house Interpreting6)联络/陪同口译Liaison-escort Interpreting 7)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8)媒体口译Media Interpreting9)远程口译Remote Interpreting5.当今口译主要研究方向1)认知学2)神经学三.学习计划和目的1.大量阅读翻译理论相关文章,尤其是口译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
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
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
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
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
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
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
最后,个人因素。
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
一是他们对母语以及至少一门语的熟练应用。
二是他们的博学。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其长篇小说《围城》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其学术巨著《管锥编》以及诗论《谈艺录》,论文集《七缀集》等都是中国学界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一些列的史实,现在让我们听一下关于译者素养的问题,翻译大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对译者该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译者应该在语言和相关的知识方面是行家,这样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
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彦琮在他的翻译专论《辨证论》中对历代译经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评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八个条件,即“八备”说:“诚心爱法,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言。
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彦琮的“八备”说是我国翻译史上较早论及翻译主体译者
的条件和要求的论说。
“八备”说涉及了译者的人格培养和学识修养,这两点是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即使放到当代,它也有其现实意义。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到底一名优秀的译者应该兼备哪些素养:
第一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
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著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
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
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著,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
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
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第二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
”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
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第三除了精通原语和译语外,译者常常还要具备一个甚至多个领域的知识,如航空学、化学、人工智能、力学、会计学、国际法、医学或农学。
这些领域需要称职的翻译,报酬也比较丰厚。
不过有些平常实用的领域也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如电视机维修手册、风味菜谱和建筑规程。
其他,政治道德条件,身体条件,和计算机知识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