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2《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2《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90900733d4b14e852468e8.png)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如何处理复杂 的数据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如何 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也是本 活动的一个难点。学生可以参照教 材中提供的表格。也可有所创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
提高与发展
教学反思
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 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 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 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 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 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 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 特别的颜色。
课题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影响
教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 面
能力方 面
思想教 育
重点
(二)
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增强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生活方式、道德观念。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难点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同时间的实测记录。
2、本组同学分成 3 个小组,确定好
3 个小组实测的具体地点,分别于 7:
00、13:00、19:00
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引出生物对环境的 影响。
实验实施之前教师应作好: 1、培训组长正确使用干湿计 2、组织全班学生探讨“哪些因素可能会 影响测量结果?”不做评价,引起学生思 考和重视。 提示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 提示学生作好实验启示
教师指导
学生进行测量 学生记录数据
讨论:
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 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 3 个 数据的平均值? 3、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 据起着对照作用?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5fe65925c52cc58bd6be57.png)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完成下列题目。
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________。
生物生存_________离不开_________,同时受到_________。
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_。
2.环境中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_________因素相同,_________因素不同。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
4.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分别_________是_________。
5.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6.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b7f3a2680203d8ce2f247e.png)
1.收集和分析资料
2.认识生物间的关系,区分生物之间的关系。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
准备
多媒体反映不同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学生收集的资料及生物样本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
入
新
课
复习旧课:什么是生物学
导入新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想作答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
学
反
思
作为在自然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二、非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小组讨论:要使一棵植物的幼苗健壮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是植物生存必需的吗?
练习:P13图1-2
点评学生作答
观察,思考
讨论,表述
表述,交流,
讨论,归纳总结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思索回答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积极思考
教
学
过
程
1.小组合作:观察图片,说出图示各生物的生存环境
2.小组讨论: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吗?举例说明。
3.小组合作:为生物寻找自己的家:请大家再说出二种生物,并介绍它们的生存环境。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对本小组介绍的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26c446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c.png)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态环境场景。通过展示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思考。同时,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如校园内的植物、动物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一、案例背景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原理,以及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在本节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出发,探究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生物如何影响环境。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如生态因素、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目标。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共同进步。
3.定期进行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13bb37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0.png)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概念,明确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例和机制。
2.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如鸟类的迁徙、植物的共生等。
3.引导学生运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绿化如何改善环境等。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生物和环境之间有关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
1.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概念、实例和机制的理解程度。
2.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
3.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以及关爱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概念。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f971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9.png)
2.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尝试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解答。
-生态系统中,为什么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必要的?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结合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解释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3.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个以中至少包含一个食物链或食物网示例,并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观察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身边的生态环境,如公园、校园、社区等,观察并记录至少三种生物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特点。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这些生物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以及这些适应性的意义。
2.生态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环境中体现?
3.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讨论成果,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接着,我会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这些生物能够在它们生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然后,我会进一步提问:“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环境又如何影响生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1bd6c2c8d376eeaeaa3168.png)
黄生借书说练习1一、加点字词解释(1)授以.书而.告之.(2)非独.书为然..(3)若业..为吾所有(4)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5)归而形诸.梦(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7)其他祖父..焉。
..弃者无论..积、子孙(8)非夫人..焉。
..之物而强假(9)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0)家贫难致.。
(11)故.有所览辄省..记。
(12)其切.如是。
(13)通籍..(14) 而少时岁月为可惜..也。
(1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6)使与书俱.。
(17)汗牛塞屋....二、句子翻译(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_________________ ___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俊异日观云尔。
”[^#*~%] ____________ ______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7)为一说,使与书俱。
(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三、内容理解1、《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字,号,又号。
[~@^%*]2、“说”是古代的一种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 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2)(3)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
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反面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b353e210661ed9ac51f377.png)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而且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许多概念和术语都很陌生,而且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2.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节课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部分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学生来说生物与环境是比较陌生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初步学会学习生物学的一些方法探究的过程,并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能力目标:a.学会探究过程的认识,增强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
b.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c.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b.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生活方式、道德观念。
c.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区别5.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和有关图片、视频6.课时安排:1学时(45分钟)7.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及时间音乐、视频导入师:播放音乐《好大的一棵树》,很快切换到《树》的视频提问:从视频中我们看出随着四季的变化,树也发生了变化。
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影响环境吗?师:板书课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学生观察视频并分析讨论回答。
音乐和视频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出所讲内容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回答的答案中,我们发现阳光、水分、土壤、温度、杂草、害虫都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你分析一下这些因素有什么区别和不同???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有些因素是生物(杂草、害虫)有些生物不是生物(阳光、水分、土壤....)师:归纳总结得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区别。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724589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4.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掌握协同和竞争的基本概念。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1.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2.生物学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显微镜、草莓切片、盖玻片、玻璃片、草莓汁等;3.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导入在教学开始前,我向学生解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接收到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相关概念。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跟上本节课内容,并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兴趣。
讲解在本节课的讲解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气温、水分、光线、氧气等,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够预测和应对变化。
最后,我让学生掌握协同和竞争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生物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当有竞争态势时,生物是如何应对的。
实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将亲自动手,用实验室的器材来体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我以草莓切片为实验材料,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实验现场,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草莓切片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并分析草莓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总结在这个环节,我将讲解和实验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明确、全面的认识,并用简单文字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算不错,但也存在一些意见和建议:互动性不强虽然我对学生提出了问题,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不如预期,显得比较被动。
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信心或者不太理解问题的意义,所以在掌控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学生实验参与度不足虽然本次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直接观察,但是学生在参与和配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d017280242a8956aece4ca.png)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和测量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环境对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
探究实验活动和测量活动。
2、难点组织好两次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与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本身要进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大家思考一下,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与外界发生哪些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就是生物的生存空间,生物时刻都在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生物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会适应并影响环境。
2、展示图片或影视资料,印证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引入本节活动。
3、介绍霉菌的培养方法,或请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介绍。
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情况下馒头等食品容易生霉,哪些食品容易生霉?4、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外界环境的关键因素做出假设,强调“变量”、“对照实验”、“单因素”等概念,指出本研究先只研究湿度,即湿润的环境下,食品容易生霉。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根据情况布置学生兴趣小组在课后设计并实施对温度这个因素的相关研究。
6、实施实验。
指导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发言后对该探究活动作补充说明。
7、分析讨论。
待小组分析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鼓励提出不同意见。
8、实验结论。
与学生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9、进一步研究。
总结该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温度等其他假设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1、引入:(放映或展示生物间相互影响的录象或图片)前面我们探究了温度、湿度等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长的影响,这两个因素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同样,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这便是生物因素。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9ec64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4.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思维品质。
3.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现象的兴趣,以及环保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此外,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知识传授,深入浅出:以实例为载体,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教学策略: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手抄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个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撰写一篇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d4796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6.png)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在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实验、探究营造宽松、某某、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X扬与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课前,学生自愿分成8个探究实验小组,组员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汇报展示。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课堂上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设计一个小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点明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在学生们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803d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d.png)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
3.创意手抄报要求原创,不得抄袭。
4.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给予反馈和评价。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概念,如生态因素、生物适应、生物影响环境等。
3.教师批改:教师批改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规律。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内容:
a.生物适应环境: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
b.生物影响环境:总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壤改良、水循环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描述和分类能力,但对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2.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有所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程度较高,但可能缺乏实际行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467b0a48d7c1c708a1458a.png)
第2节第1课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非生物困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对生物的影响内容难度不大,结合自然界的实例较多,只需演示后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大量事实入手,引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通过介绍分类自然形成两大方面来讲解。
2、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究实验,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认识生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重点:目标①、②
难点:目标①、②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非生物因素,利用图表和学生讨论多种形式进行。
生物因素,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举例说明来解释。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了这节内容,学生对环境这一概念,也会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2e1b34fc4ffe473368ab74.png)
馈
练
习
1、山坡南面的树木比山坡背面的树木长势好,其主要原因是:()
A、温度高B、阳光足C、水分多D、空气新鲜
2、苹果在北方生长很好,在南方张的不好,主要原因:()
A、温度B、湿度C、空气D、土壤
3、下列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A、水稻与稗草B、菟丝子与大豆C、草鱼与鲫鱼D、狼与小羊
4、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出地面上,影响蚯蚓生活的因素是:()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2)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3)北极熊的体色与环境非常接近
5、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请看书,按小组讨论,设计出探究活动方案并交流汇报。
注意:
a、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C、香蕉产于南方,北方盛产苹果D、蜜蜂为植物传播花粉
5、下列生物之间没有合作关系的是( )
A、蚂蚁搬家B、蜜蜂采蜜C、大雁迁飞D、狗抢食物
6、两只狗为了争一块骨头而发生争斗,这体现了生物之间和( )关系。
A、合作B、竞争C、捕食D、争斗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 )关系。
A、合作B、竞争C、捕食D、争斗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d5eec2866fb84ae55c8d70.png)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背景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
”等相关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
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
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8c4b8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8.png)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小组实验等,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和交流。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际的案例,如水资源污染、森林砍伐等,让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节课希望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应能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理解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运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故事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我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环保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保护环境的意义。例如,在讲解水资源保护时,我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水资源保护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的重要性。
同时,我还会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和规律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概念时,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理解误区。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61010d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5.png)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们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生物适应环境
a.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极地动物的保温措施、沙漠植物的节水能力等。
b.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是生存的基础。
2.环境影响生物
a.介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分析生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如:候鸟迁徙、植物休眠等。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认知。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讨论等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掌握程度。
(3)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组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新课讲解:以实例为主线,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改变环境的知识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5.个体差异关注: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9d3b73284ac850ac024229.png)
教师活动
学生活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环境。
新授:
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交流测量活动过程、结果
组织全班学生探讨“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2)了解环境对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会考考点
1、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生物的生活环境
情感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难点
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会考考点
3、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4、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补教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金鱼、仙人掌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如果把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结果会怎么?这说明了什么?”
新授: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印证生物受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概念
引入探究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请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介绍霉菌的培养过程。并鼓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使学生明白生物的生活受温度、湿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完成下列题目。
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________。
生物生存_________离不开_________,同时受到_________。
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_。
2.环境中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类。
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
_________因素相同,_________因素不同。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
4.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分别_________是_________。
5.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6.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影响海洋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D.温度 C.气体 D.盐度
7.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影响蚯蚓生活的因素是( )
A.温度 B.空气 C.水分 D.阳光
8.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大气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水分 C.温度 D.湿度
10.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12.生物因素是指( )
A.所有的环境因素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13.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的生物因素是( )
①青蛙②蚯蚓③黏虫④蛇⑤甘薯⑥猫头鹰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④⑤⑥
14.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
15.下列这些相互关系中,属于寄生现象的是( )
A.一只鸟在树上筑巢 B.蝙蝠给仙人掌传授花粉
C.蚊子吸人血 D.血吸虫在人体内生活
16.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
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 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
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作准备 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17.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 )
A.影响 B.适应 C.改变 D.影响和适应
18.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相像 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C.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
1、汇报之前明确: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
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2、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3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二)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三、知识反馈
1.海水深处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五彩世界,形态各异的海生动物应有尽有,但唯独不会有绿色植物。
请你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你能对诗中所描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能对这两句话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4.将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起来。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四、拓展延伸
1.葫芦藓只能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2.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
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
A.光照 B.温度 C.空气 D.土壤
3.农民种水稻的田里经常长一种叫“稗”的杂草,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因此,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干净。
从中可以得知,稗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关系 B.竞争关系 C.捕食关系 D.共生关系
4.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
A.25℃和0℃ B.有光和无光 C.有空气和无空气 D.温度和水分5.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
这表明( )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第1章第2节第一课时答案
一、1.环境环境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影响和改变环境
2.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非生物生物3.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5.对照实验温度低温潮湿和温暖潮湿
6.D(青蛙的环境不仅指它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指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生物因素。
)
7.A(不同藻类植物对光的需求量不同。
)
8.B(大雨过后,土壤板结,空气不流通,土壤中缺少氧气。
)
9.A(错选B。
因为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不是温度。
)
10.C(考查影响开花的外界因素。
因为山寺温度较低,所以开花较晚。
) 11.A 12.C
13.D(考查了田鼠与农田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田鼠被蛇和猫头鹰吃,田鼠又吃甘薯,不吃蚯蚓和青蛙。
14.A(竞争关系是同种生物间为争夺食物、空间和配偶而发生争斗的关系。
) 15.D 16.D 17.B 18.D
三、1.海水深处没有阳光。
绿色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所以海水深处没有绿色植物。
2蝶黄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橘只适于生活在温暖的地方;春天到来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
(考查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4.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四、1.D(错选A。
影响葫芦藓生存的决定因素是水,因为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都离不开水。
)
2.A
3.B(“稗”与水稻争夺空间和养料。
)
4.D(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不能有两个变量。
)
5.D(错选A。
法国梧桐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