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课文只是个例子

合集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从仿写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从仿写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文为例 , 学 习作 文 的方法 , 正确 引导学生阅读例 文 , 加 强由读到写 猪 蹭痒 、 学走 鸭步等 。一个个 具体 可感 的形象 呼之 欲出 , 一阵 阵
的迁移 , 让学生 通过对范文 的立 意 、 构思 、 布局谋篇或表 现手法 的 发 自内心 的捧 腹大笑 , 让 学生在 轻松 的氛 围中 , 感 受到 了细节模
枯竭 , 溪水 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 ” 因此 , 以学生 的生活实际为第

依据 , 以文本重 要依 托 , 深入挖掘课文 的文化 内涵 , 创作 出源于
描写骆驼咀嚼的动作仔细观察 、生动描述 : “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 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质量 习作 ,才是我们进 行仿写所要真正达到
来磨去 , 大鼻孔里 冒着热气 , 白沫子沾满在胡须 上。 ” 看 到同学们也 的 目的 。
教学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 在教学过程 中它具有 引导 、 调控 坚 定 的 信 心 。
的作用 ,且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教师对教学 目标
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 把握得越好 的其教学活动就开展得越好 。 因 求的一种理想 目标 、 一种实践模式。所以 , 教师在 日常教学活动 中
2 0 1 3年 3月 8日
经 验 交流
问朵 邓得荫
— —
‘ 有源 头法球 粜
文/ 董 晓英
如何从仿 写中提升 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 : “ 课文只是个例子。 ” 我们就是要教给学生 以课 者 一样 的傻 事呢? ” 同学们 争先恐 后地叙 述着趁 热打铁 , 问道 : “ 那我 们有没 有干 过像作
( 作 者 单位
新 疆维吾 尔 自治 区阿克 苏市十 一 中学 )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

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中叶圣陶的课文

小学语文中叶圣陶的课文

1、《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作者叶圣陶。

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2、《荷花》《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陆洋。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小小的船》《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夜空和闪闪的星星。

展现了孩子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

本文想象奇特,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入选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

4、《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

这篇游记不作为课文的时候叫《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5、《藕与莼菜》《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摘要: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与酒后的消遣品,那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明确点名读书对生活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生活所需,也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最经常的形式,那么怎样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就至关重要了,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新课标1.结合课内教学,拓展指引课外阅读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教材,真毒你每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内容学习单元要素,在课堂上落实语文要素,例如:本学期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语文要素是“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2.学会写读后感”在学习第一篇《草船借箭》时,我先引导学生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印象,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读课文,以多种形式读,理解课文,接着小组讨论故事讲故事。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学习名著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形象。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学总结习得学习方法。

第二步就是巩固语文要素,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会运用,学习本课我拓展了《三国演义》中另外的故事片段:《徐庶走马荐诸葛》引导学生根据第5课所学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来自学拓展阅读,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来指导:1.“情节”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小说的骨架。

第一步解决曹操设计诳徐庶——刘备————第二步分析徐庶刘备的人物形象,第三步根据短文结尾,你推测下面的情节,以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把课内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利用这样的方法把知识面由课内走向课外,同时根据单元要素推荐相关的类文阅读,在第二单元名著阅读中主要推荐古典名著,引导学生读名著并试着做批注,这样结合课内教学,拓展指引课外阅读。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推荐相关书目,开展阅读分享。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反思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反思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太阳》说课稿?一、说教材?《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法?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

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

?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三、?说学法?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1、?学生预习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

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炼、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完整版)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完整版)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怎样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不过是例子”“教材不过是例子” 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课生涯得出的结论,充足表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露了语文教材的性质,说了然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课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可以凭空获得,习惯不可以凭空养成,一定有所依靠,那依靠就是国文课本” ,“假如能够认识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体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脑筋,因此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

“语文教材不过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贯通融会,练成阅读和作文的娴熟技能”。

【1】“教材不过是例子”这句话包括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课的依照,学生学习的资料。

当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拥有语文教育功能的、模范的文章,可供当选的文章有好多,而这些当选的课文不过例子。

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贯通融会”的例子,它的要旨在重申发挥教材的贯通融会作用,目的在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教师在使用时,能够依据详细状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余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解说”教材之风流行,拘泥于教材而忽略学生能力培育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以为从语文教材下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余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向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贯通融会,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擅长启迪指引学生贯通融会,这样即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当今一些语文教课中,教师对课本、教课参照书依靠性很大,未吃透教材、纲领,只授课文,极少对学生进行本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仔细听讲做笔录,课后实时达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解说的、书籍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走开课本、老师后就举步维艰。

面对这类教条主义习惯,学生的感觉、想象、思想和感情都被监禁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类僵化的教课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建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课中,应做好关于教材的应用。

部编版叶圣陶小学课文

部编版叶圣陶小学课文

部编版叶圣陶小学课文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做的。

他的骨架子是细竹枝,肌肉和皮肤(fU)是隔年的黄稻草。

破竹篮子和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把破扇子一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ddi)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

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

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sui)的小雀。

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

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

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笑一笑了。

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

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

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俩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

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

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1ao]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

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

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

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就看不见。

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

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

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欣慰的满意的笑容吧。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现实意义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现实意义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现实意义江苏省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高子阳邮政编码:221300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但多年来,许多教师没有认真全面的思索这句话,所以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唯课本、唯课文的现象,这也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

而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重温这句话,笔者认为,对于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作用重大。

另外,在最近几年,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强烈的抨击,笔者也想从这里找一找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

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应该把课文当作例子,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认识课文的例子作用,认识编者选择这些课文的目的,也应该能认识到所选的课文绝不是最好的(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为世界上的文章太多了,没有一个人能把它们读完,编者同样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的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

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仍然以所教的一册书为主(有时也不能完全怪罪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以一册书来命题考核老师教得怎样,虽然现在小学取消了一些统考,但乡、校以单一的考试来评价教师却没有停止,许多采取等级综合评价制度的学校也是建立在单一考的基础上,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课堂上条分缕析的讲授课文,课后还是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做那些《练习与测试》、《AB卷》、《每课一练》等等,虽然全国减轻学生的负担呼声很强,我行我素的教师、家长还是多如牛毛,“一册书不学好,语文怎么能学好”的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中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凭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但绝不是唯一的凭借。

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全面认识并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老师太少了,所以出现了一册书教完,学生们的辅导书做完,结果语文还照样难以全体合格,许多学生仍然对习作恨之入骨。

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推荐5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推荐5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推荐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

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

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

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谈叶圣陶有关语言训练的思想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

深入学习、领会叶老语文教学思想不仅必要,而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接受了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新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这就促使我们要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探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们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就是语言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

语文学科,有它的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但究其语文学科性质,就是它的工具性。

在坚持其工具性的前提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

叶老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老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总称。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不同形式。

因此语文就是语言。

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学科也必然是有工具性。

叶老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一贯思想。

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

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

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所以讲话和指点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这就是说,教师的指点和讲说必须要有学生参与,靠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来完成。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叶老的“训练”思想和朱熹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讲说、指点只是始而不是终,中间需要学生“自用吃力去做”才行。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

由一棵大树可以想象一片树林。

商金林最近在他庞大的“叶圣陶系列写作”中推出了堪称作家和文化名人传记巨制的《叶圣陶全传》,使得我们更易窥见叶圣陶的整体。

除了大陆和台湾所出四卷本的鲁迅年谱,以及梁启超、胡适等多卷的资料长编或许稍可比拟,在相当长时间里,很少有这种篇幅浩大、长达百万字的人物生平著作出现。

恕我浅薄,“全传”的概念最早不知出于何时何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并不是任何人都适于写“全传”的,然而,叶圣陶先生足可当之无愧。

对于叶圣陶,凡读过他的小说、童话、所编的文学和教育杂志,学过他编辑的语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及他与夏?d尊合编合写的《国文百八课》《文心》等语文读写书籍的,几代人都熟知,而丝毫不会陌生。

现在是到了要详尽地叙述、评论其一生事迹的时候了。

这本《全传》的基本写法很朴素,便是一丝不苟地由“全史”到“全人”。

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这样写,但如叶圣陶这般将个人社会实践与历史密切接轨的人物,是可以对他近一个世纪在文学、出版、教育、学术、社会活动、思想文化建设诸方面的业绩,一一生动记录,作全息摄影的。

而这种“全史”,便是从个人史的角度,找到各个关节点,向中国近现代史的全过程进行辐射:比如生于清末的叶圣陶读新式草桥中学和初为人师在言子庙小学任教的时候,正逢大清帝国和中国封建制度的双重终结以及民国的起始,新旧思想纠葛充满他的青年时代;待等新文化运动突起,他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至新文学阵营的剧烈蜕变;五卅惨案现场的亲临和社会立场的确定,“商务”“开明”事业的开拓,又是与“国共”历史上第一次的合作和分裂相纠缠;抗战烽火燃起,他携家带口辗转于大后方,饱尝苦难,却对争取国家、民族光明前景百折不回;共和国建立之后,各项政治运动的明显冲击和他专事出版、语文教育工作中的暗流涌动,直至经历了“文革”始终,更显出他正直为人的品格。

这些历史关键时刻的人生跌宕起伏,是一百年中国历史也是叶圣陶90多岁一生的高度缩影,这便是全书的结构。

叶圣陶长篇小说

叶圣陶长篇小说

叶圣陶长篇小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曾经说过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而且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

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是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在安排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四、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课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课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课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全神贯注》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全神贯注》课文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课文原文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做客。

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

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

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一边。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

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

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课文同步练习题每当读到、听到、教到《全神贯注》一课时,总会想起于永正老师来。

课堂上于老师没有过多讨论文中具体而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描写,没有专门去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精神。

张中行介绍叶圣陶的文章

张中行介绍叶圣陶的文章

张中行介绍叶圣陶的文章叶圣陶(1894— 1988),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曾两次担任政协委员,还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叶老写的散文中,我最喜欢《一桶水》。

因为里面说的一句话,“虽然是些微小的东西,却往往能使人深思,甚至过目不忘,永久不忘”。

他是作家,当然也有发表作品的权利,就连老师也有指导学生的义务。

可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认真地听取老师的建议。

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想法来进行创作,把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启示和帮助都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我相信读者们肯定也会有同感。

以前,老师给我们讲叶圣陶老先生写的《邻居》时,就举了个例子:叶圣陶在写《一桶水》这篇课文时,向他的老师请教。

老师拿出了一根细绳子,绳子下端有一个小圆球,再往上一看,哦!原来是个大水桶,老师笑着说:“你瞧,老师给你的是什么?”叶圣陶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呢?”“是打水的呀!”老师说。

叶圣陶拿着小圆球摇晃了一下,没有响声。

他又尝试着用手转动了一下,还是没有响声。

最后他坐在凳子上转了好长时间,这才听见叮叮当当一阵响声。

叶圣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读到这儿我不由得对叶老先生肃然起敬。

在一般人眼里,水桶似乎只是用来盛水的工具罢了,却不知它有多少功劳。

平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很多,但能让我们终身难忘的恐怕并不多。

其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值得我们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奇妙的道理。

《一桶水》这篇文章虽然讲的是平凡的一件事,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果没有善于观察,不注意事物的本质,那么即使再完美的事物,你也可能错过它。

我记得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让我想起了叶老先生的《梅雨之夕》,记忆犹新。

有人说:“每年六月下旬,整个苏州城就像被洗过一样,空气特别清爽,景色也特别宜人。

”如今回想起来,确实如此,记得有位画家这样形容雨后的景色:“细雨蒙蒙,地上湿漉漉的,空气十分清新,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树上有清新的气息,竹林间传来滴答的声音,有如天籁之音。

2023年桥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桥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桥教学反思15篇桥教学反思1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一篇__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1、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是课标中的要求。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

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

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

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在读中感悟。

课文中对于老汉的动作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和改过的句子进行比较、品读,以及文本中两处“吼”小伙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文本中老汉人物形象的高大。

3、抓重点词句读,读中升情。

本设计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

如重点句: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等句子。

抓住重点词:盯、沙哑、喊等,特别是那个盯字,顺势问学生,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群,此时他浮想联翩,他会想什么。

让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品,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学生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不足: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实践者说ShiJianZheShuo机结合;创办文学社刊和“班级图书馆”,组织开展“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欣赏名作名篇”等。

同时,以课本为纲,利用扩展性阅读、延伸性阅读、训练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通过设置悬念、故事延伸、同题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以拓展阅读面。

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练笔写作 作文作为书面语的表达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语文素质,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注重让学生运用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

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

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让他们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

如尚明欣同学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一文后进行的创作:我的怪味老爸青岛第21中学八年级5班 尚明欣岁月抹不去他瞳孔里的天真与单纯,时光冲不淡他心灵中的赤诚与热情。

这就是我的老爸——一个个子不高,眼睛小小,走起路来却风风火火的率真男人。

有时他像个智者,与我畅谈诗词歌赋;有时又像个演员,不断调节家中的气氛。

由于他时常会做出令人捧腹的举动,妈妈便谑称他为“二爸爸”(傻爸爸的意思)。

上学期家长会后,老爸回家便召集我和妈妈开了个家庭会议。

在说到我的语文成绩的时候,他打开卷子,高兴地说:“咪咪这次考得不错,应该奖励!”我听了正要欢喜,没想到他话锋一转:“只是你有的分扣的太可惜,那两道默写古诗的题为什么空着?”“古诗?”我思考了一会,才知道原来老爸是说古诗“选做题”,我立即辩解:“那叫选做题,都做了也只看前几题,所以只能挑有把握的去做,不要求全做,只要对的题够数就行。

”他冲着我瞪着眼睛:“什么?你还有没把握的题?”我觉得委屈,语气硬硬地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回答。

可他扔未觉悟,还在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只要每道题都弄明白了,都会做,全做了不是更好吗!”我彻底晕眩,连妈妈也在一边直摇头。

叶圣陶课文只是个例子

叶圣陶课文只是个例子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

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

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

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

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

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

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

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
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

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

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

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子说”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科学的教材观念就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并且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叶老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这就表明,叶老的语文教材“例子说”是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必然体现。

把“课文”称为“例子”、“样品”,并强调:“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例子”、“样品”很重要,作为教材的编者应把好选材关,要达到“例子”、“样品”的标准,真正起到“举一”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种类很多,国家、地方的都有,好的不少,既典范,又有代表性、时代性,还便于教学。

但也看到有的教材选的篇目不典型,不规范,作为学生一般了解是可以的,但作为“例子”、“样品”,就显得不够格,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放进课外读本中。

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应按标准选择“例子”。

“例子”的教学: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从理论上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思想内容好,表达形式佳,堪称“例子”、“样品”,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诸多方面的原料。

“例子”是具体、典型的材料,从具体典型的材料出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训练
内容、项目的丰富和多样,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又似乎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

针对这种情况,叶圣陶先生曾批评过:“我们以为杂乱无章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

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有了好的教材,提供了“例子”、“样品”,教学时如果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就会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影响着语文教学效果。

“例子”也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圣陶所说的“目标”是从语文技能层面而言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其决定因素是课文教学目的的完成。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保证。

对每篇课文而言,讲什么、练什么必须受制于整个语文教育目的系统,必须在明确课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谈到科学地教、高效地学,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阅读、写作训练中,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

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从具体“例子”出发,结合课文进行,以本为本。

叶老告诫我们:“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

”针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叶老特别指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

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

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


这里必须强调,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例子”的个性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作品内容、艺术上的特色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例子”都是优秀、典型的而又各具特色的文章,值得仔细鉴赏的东西是多方面的,能给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同时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丰富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使命。

但是,“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着重点应该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因此,在明确课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例子”,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等方面确有成效。

“例子”的辐射:广泛阅读迁移提高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很重要,语文教学更要讲求实效。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时必须立足“例子”,但又不能死抠“例子”。

因为课文只是“例子”,若限于课文,即使你钻得深而透,也还是这一片视野,这一点信息。

比起浩瀚的语文海洋,它也只是沧海之一粟。

“例子”也很重要,但“例子”教学是手段,培养语文能力是目的。

因而,语文教学要重视“例子”,但不能满足于“例子”,不能停留在具体知识的理解和传授上,应把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把它称之为“例子”的辐射。

同样,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手段,它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借助“例子”,综合提升。

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学习向生活的迁移,这就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提高素养。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

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用“例子”中学到的阅读能力,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

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参读相关文章。

”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

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
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

”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确实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此为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