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论述题(40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教材里在讲到短语和句子时都强调“句调”或“语调”的作用,即“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为什么?

的确“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

将语调做为句子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语言学思想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体现。传统语法区别句子的公认标准是主语、谓语两个成分俱全、语义完整。而五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要把语调作为判断句子的一个基本标准。之后朱德熙先生从理论进一步论述,说明语调是判断句子的最重要的标准。他认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是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而印欧语中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实现关系的手段是语调,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语调就是短语。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我有一篇文章《汉语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延安大学学报》94年4期)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可以参阅。

3、请问不能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哪些?

不能作谓语中心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

A、不及物动词。

B、表示判断、能愿、状态等非动作动词。

C、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如“知道”。

D、某些只能带处所宾语的趋向动词,如:走、到。

4、请问“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

一般来说,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个方面:

(1)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A、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比如:名词充当主语、动词充当谓语等。

B、实词与另一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之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等。

比如: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名词和动词组合,一般名词在前、动词在后,构成主谓关系,而动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动宾关系。区别词和名词组合,只能区别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偏正关系。

C、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比如“的”放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着、了、过”放在动词后分别表示“正在进行”、“完成”、“过去”等时态。

(2)形态特征

词的形态就是指的外部形式的变化。包括:

A、构形形态:只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不构成新的词语。汉语中主要是指“重叠”。比如:走走、看看、研究研究、高高、老老实实等。重叠之后词汇意义没有变,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

有人认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也是。

B、构词形态:加上语素,改变词形,构成新的词语。比如:“盖”动词,加“子”构成“盖子”变为名词;“绿”形容词,加“化”构成“绿化”变为动词。

(3)意义标准

意义是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比如“风、马、牛”三个词具体的词汇意义不同,但可以概括出共同意义“事物”。

几种标准的具体应用:

(1)词类划分的总原则

遵循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不能只顾形式而不管意义。

语法功能和形态变化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即专指语法意义。

(2)形态标准

不同的语言当中,三种标准的作用不同,形态发达的语言里主要实词分类主要依靠形态标准,虚词没有形态主要依靠语法意义。没有形态或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靠不住,只能作为辅助标准。汉语不能完全依靠形态。

(3)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和功能、形态有一定的关系,意义制约着形态和功能。用意义判别词性,可以比较简单快速地判断词性。但也有麻烦,一些意义相近,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语,用意义不足以区别,比如“昨天、未来、已经、即将”都是表示时间的,但其功能不同。还有“战争、战斗”语义相同,但功能也不同。

(4)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标准

①从划分词类的目的看,是为了说明语句的结构,每一个语句实质上就是一个词类序列。

②语句就是词语组合的产物,将在组合中处于同一位置的词语归为一类,就是词类。

③依据词的形态分类实质上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形态是功能的标志。

④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类,在语法意义上也有共同点。

⑤从分类的实践看,按照语法功能可以给词进行分类,并归类。

朱德熙:语法功能是各种语法词类划分唯一共同的标准。

具体做法:汉语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形态和意义作为参考。

5、《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的目的说得很简单,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词类划分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说明语句的结构

句子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划分词类给每一个词语定性,可以帮助说明句子的结构,归纳句型。

(2)说明各类词的用法

可以出现在什么位置上,充当什么成分,受哪些词语的修饰等。

(3)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规则,以简驭繁,尽快掌握语言。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初动力与目的就是为了教学。

(4)为计算机进行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基本依据。

计算机自动分词、词性标注、自动句法分析都要用到词类。

6、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讲到短语时说“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如何理解“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以前的教材没有强调“语义上搭配”,为什么?

语法上搭配是指词类之间能够搭配,比如名词和动词可以搭配(老师讲课),但名词和副词一般不能搭配(不现代汉语课#——不是现代汉语课),名词和区别词可以搭配(大型演讲会),但区别词不能和动词搭配(大型演讲)。

语义上搭配,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表面形式是词类的组合,而实际上是词与词意义上的组合,意义上能够搭配就是合理的组合,如果意义上不搭配,那就是不合理的组合。为防止语法上搭配而语义上不搭配的组合出现,比如乔姆斯基的例子:“无色的绿色的念头在狂怒地睡觉”。从语法上说这个组合词类上是可以搭配的,但在语义上充满了矛盾,是不能搭配的。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词与词的组合归根结底是词语意义与意义的组合。

三个平面理论兴起之后,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词语组合成句,受到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限制,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讲得通才算一个合格的组合。一个成功的组合,必须是合法(符合句法)、合理(符合语义)、合用(符合语用)的组合。强调“语义上的搭配”,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7、有一道考研题是“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

关于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语法学史上的确有不同的说法。

传统语法认为副词是虚词,现代语法认为副词是实词。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实词、虚词划分的标准不同。

传统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有无实在意义,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是实词,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是虚词。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是虚词。

现代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副词能单独充当句法,因此是实词。

这与词类划分的标准紧密相连,传统语法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意义,而受结构主义语法影响的汉语现代语法以语法功能为词类划分的根本标准,一以贯之,在划分实词、虚词时也坚持了这一标准。

8、副词与形容词到底是什么关系。

副词和形容词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如下:

联系:都可以作状语,比如:

他突然(猛然)打了我一拳。

他偶然(偶尔)来一次。

区别: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受“很”的修饰,而副词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