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读书笔记
雕刻时光(张卫平)
雕刻时光——给法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亲爱的同学们:作为一位经历过法学本科阶段的“老同学”,非常理解你们此时的心境——一种对大学和法学的好奇——你们现在已经不再满足欣赏大学校园美丽的景色,在清华二校门照相留念,将照片发回家中,怀着好奇的心情穿越在教学大楼之间,徜徉于林荫小道,你们更想知道大学的教授们将传授给你们什么样的东西———一种笼统称为“知识”的东西。
我们会追问:自己作为一名将大学作为人生最重要跳板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以最美好的青春“雕刻”大学的时光。
作为刚进入法学院的学生,也许最期望的就是使自己能够成就为在法庭上风光无限的律师、法官、检察官;作为老师,我们也同样企望你们能够成为优秀的法律职业工作者。
大学法学专业的学习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法律思维的训练过程。
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要使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具有一种习惯性的法律思维,能够敏锐的发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的法律问题,在杂乱无章中理出头绪和线索,能够准确地对法律关系予以定性,从各方不同的言说中找出真实的存在,在法律的海洋之中,正确找到应当适用的法律条文,对法律的适用和理解不差分毫。
然而进入大学法学院并不等于乘上成就为一名优秀法律人才的“直达列车”,以我的体会,在大学期间,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与外语:矛盾中求均衡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当然是最为重要的,学好专业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对于中国人而言,欲彻底掌握外语,除了少数语言天赋很高的人外,大多数人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导致了外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分配业余时间的问题。
相当多的学生为此而苦恼。
的确,在大学学习中,这一矛盾是一对基本矛盾。
处理这一矛盾并没有一个划一的标准或比例,例如,外语学习应当占多少时间,专业课的学习应当占多少时间。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把握,对于那些有志于出国深造以及期望考研究生的同学而言自然要在外语学习方面付出更多。
雕刻时光 塔可夫斯基读后感
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读后感英文版Carving Time: Reflections on Andrei Tarkovsky's CinemaAndrei Tarkovsky, a Russian filmmaker renowned for his profound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cinema,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world of film. His works, such as "Ivan's Childhood," "Solaris," and "The Mirror," are testaments to his unique vision and mastery of the medium. As I reflect on Tarkovsky's cinema, I am reminded of the profound impact it has had on my understanding of time, memor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Tarkovsky's films are often meditative and slow-paced, inviting the viewer to delve into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haracters' minds. His use of long takes and slow camera movements creates a sense of suspended reality, where time seems to stretch and bend, allowing for deeper exploration of themes and ideas. This approach to filmmaking is a starkcontrast to the fast-paced and visually stimulating blockbusters that dominate contemporary cinema.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arkovsky's work is his exploration of time and memory. In "The Mirror," for example, the film jump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memories, creating a nonlinear narrative that challenges the viewer to piece together the fragments of the protagonist's life. This approach to storytelling forces us to consider 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memory and how it shap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Tarkovsky's films also serve as a commentary on the human condition. His characters often grapple with existential questions about life, death, 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His films encourage us to reflect on our own lives and the choices we make, urging us to seek deeper meanings and purposes beyond the superficialities of daily existence.In conclusion, Andrei Tarkovsky's cinema is a powerful testament to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rt. His films carve outunique spaces in our hearts and minds, inviting us to delve into the depths of our own existences. His approach to filmmaking, while perhaps unorthodox and challenging, remains as relevant and resonant today as it was when he first began his journey as a filmmaker. His legacy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cinema, at its core, is a medium for explor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experience.中文版雕刻时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观感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以深刻和实验性电影手法著称的俄罗斯电影制作人,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雕刻时光》影评:雕刻时光和乡愁
《雕刻时光》影评:雕刻时光和乡愁《雕刻时光》的作者是俄国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他于1982年离开前苏联移居意大利,86年因肺癌病逝于巴黎。
本书写于70至86年间。
这本书是他对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存在目的、达到目的的手段、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的哲学和诗化思考,也是他艺术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的表述。
他对电影以及观众的理解独特深入又精准得让人拍案。
比如他说观众买票看电影是为了体验,弥补个人经验的空白,又像是填补精神经验的空虚,这种空虚是繁忙的工作、狭隘的社交圈、没有灵魂的教育(以及生活)造成的结果(p87)。
他认为电影以及其他艺术都要表达艺术家对自我存在及世界的认知,同科学一样,艺术追求真实,但艺术传达的真实是充满情感的真实,是直觉的真实,不是对自然和逻辑的复述。
成功的艺术作品要找到通往观众心灵的最短路径。
只有能被书写的形象才有资格停留在胶片上。
天才的诗人(也许导演也是一样)不是为了强行表达,而是不得不表达-掌握真理的人不会是消极的,因为真理会强行造访,推翻他既有的关于世界和自己命运的想象。
特别引我思考的是他说艺术品是艺术家对自我存在及世界认知的表达。
观者通过观看或者阅读艺术品获得一种新的体验,达成新的认知,或者感受到自我被深刻理解和完美表达。
这个观点让我重新思考我看过的小说、电影,我喜欢的画家以及他们的画,作者要表达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我自己及其他读者或观众可能从这样的作品中获得什么。
作者对先锋派艺术以及实验艺术的观点犀利到位,他认为创作过程只属于艺术家本身,即兴的过程以及未经思考的探索不能作为艺术品,因为它们都不反映认知。
他对商业电影的评价很低,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与精神生活追求相对立。
他认为艺术家最终的责任是利他,即有责任引导观者达成新的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艺术家最终的价值追求和灵魂安宁只有回归宗教。
我不确定他的这种对物质主义及商业片明显极端的反对是否源自前苏联共产主义以及俄罗斯宗教传统对他的影响。
雕刻时光读后感
雕刻时光读后感《雕刻时光》是一部由阿尔贝·卡穆斯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爱情的美丽故事。
影片以一对恋人的分分合合为主线,通过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感悟。
影片的主角是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在大学时相识相爱,在校园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考验。
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遭遇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坚定不移地走在一起。
影片通过时间的流逝展现了两人的成长和变化,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珍惜。
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影片中,时间被雕刻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爱情的真挚。
影片的画面非常唯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诗意和温馨。
尤其是影片中的音乐和配乐,更是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温暖。
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它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在影片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坚定不移地走在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爱情的忠诚和珍惜,让人深受感动。
影片通过这样一对情侣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和温暖。
通过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是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才发现那些美好的瞬间早已成为了珍贵的回忆。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不要让时间的流逝成为我们心中的遗憾。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对爱情保持执着和坚定,用行动诠释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岁月的雕刻下,留下美好的痕迹,让爱情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总的来说,电影《雕刻时光》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它通过对爱情和时间的诠释,让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感悟。
影片的唯美画面和真挚情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和温暖。
《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雕刻时光·点亮城市》是一本由中信大众编辑部着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读后感(一):夜之光色之润,5还原夜景的过程,也是在点亮自己,直到满身光芒,周遭夜色,空中星星点点,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叫声,正在打破夜的寂静。
片刻便可完成的刮色书,刮完后你的思想会落入遥远的地方,那是你心头的故乡。
如果刮的不是城市中的光,而是乡村里的光呢?乡村的夜比城市的夜黑得多,也静得多,萤火虫也很多,也更容易叫你心醉。
其实,夜是一样的。
不论你在何处,只要有光有夜,这才是彻彻底底的休息,待明日的第一缕光线出现时,你已储存了所有能量,完全可以抵御世间的纷杂与喧嚷。
游戏并非都是空的,它也会带来完满和美好。
我想,首先,它应该是好玩的。
《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读后感(二):点亮城市之光在《秘密花园》等手绘涂色书大行其道的当下,中信这个看起来傲娇的学霸出版5不多说了~我去继续刮了~~不过金闪闪的真的会刺瞎眼啊.=。
=《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读后感(三):要有光涂鸦世界中有种蜡笔画的玩法,用黑色之外的各色蜡笔涂满纸张,然后在用黑的蜡笔将五彩的纸张覆盖上一层黑色,然后拿着小木棍、骨笔之类的在其上画出各种图案。
用笔的过程就是将黑色蜡迹刮去的过程,于是一张拥有彩虹般色彩的画作呈现在黑色背景上。
《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这套卡片与这种涂鸦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色底板,黑色涂层,深灰线条组合出各类图案,骨笔划去灰色涂层,显出金色的建筑,那是夜色中的人间烟火。
点亮城市这一系列是五张分别印有着名标志性城市建筑的卡片,用的很文/团团花哚《雕刻时光·点亮城市》读后感(四):看着金色绽放开来刮色书是什么?拿到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装有五张明信片和一根刮棒,怎么玩呢?我开始慢慢地刮开黑色明信片上的灰色部分,灰扑扑的轮廓下开始出现金灿灿的色泽,两相对比下,甚是好看。
雕刻时光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雕刻时光》最近看的书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同样把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人解释,人为什么活着,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都在同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本书是为了给朋友买生日礼物凑单的,看完后却觉得一点都不“凑”,感觉是近几年看的电影创作类书籍里最好的一本了。
整本书看完,自认为阅电影无数的我却发现到目前为止,我连一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者)的电影都没看过。
这点更加印证了“冰山一角”的理论,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永远只是很小一部分,芸芸众生都只是可怜的坐井观天之人,而所谓的专家,也只是极少部分人里知道得稍微多一点的人而已。
这么一想就会发现,其实谦虚不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铁铮铮的事实,而且是不可更改的。
作者在这本书里就他电影创作历程和艺术讲了很多,诗歌,音乐,绘画,艺术家等等,虽未看过他指导的电影,但从文字明显看出,作者属于国内所谓的“文艺片”导演,而不属于高产高票房高名气的“商业片”导演。
商业和艺术似乎总是背道而驰,商业是大众的,艺术是小众的;商业是及时行乐,艺术是未雨绸缪;商业忠实于市场经济,艺术忠实于真情实感。
它们偶尔相辅相成,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背道而驰。
科学家在实验室用各种仪器和表格发现物质界的新事物,而艺术家便游荡在世界各处用他们敏感的灵魂和脆弱的双手发现精神界的新事物。
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
在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似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兼具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能力,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本身,也是一个超级大难题本题。
一直以来,我并不喜欢科学和艺术是对立之说法,他们是同个空间内并行的两条线,若要成为一名“完整”的人,这两条线我们都要抓住,而不是拥抱一方,摈弃一方。
当然,这本书主要还是讲电影这个艺术/商业形式,怎样用片段的时光(形象)来表达一种精神思想,作者用“雕刻”来形容这中间的取舍,其实很贴切。
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是上千上万个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成的,主体思想是片段选择的出发点,虽然最终效果是为了呈现真实和自然的情感,但创作过程却是主观选择行为。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一切创作都致力于简洁,致力于最大程度简单化的表达。
这意味着重现生活的深邃,这也是创作中最痛苦的,找到你想表达的内容与成品最短的路径。
对完美的追求让艺术家探索心灵,实现精神上的最大努力。
追求极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最具说服力的艺术一定有最强的创作责任心,借助电影手段解除大众的精神防御。
为了崇高的精神活动而面对严酷或低下的真理的全面接纳中,蕴含着艺术的使命。
艺术几乎是宗教性的,因崇高的精神责任感而受人尊崇。
全心全意地忠于自己,奖赏就在你心中,你是自己最高的审判。
任何一种艺术,只要不是为“消费者”准备,以贩售为目的,都在同自我与周围的人解释,人为什么活着,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都在同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这个星球上。
有时候甚至不解释,只是提出问题。
艺术的功能在于表达人精神潜力的绝对自由的思想,艺术一直是人对抗意欲吞噬其精神的物质工具。
表达了人对和谐的需求,以及为获得物质和精神平衡的自我抗争、与自己的人格抗争的意愿。
艺术存在着,如人的本能在精神意义上不会沉沦。
有机的结合主观印象与对现实的客观呈现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能冲破直线逻辑思维的藩篱,再现生活的微妙与幽深,复杂与真谛。
美好总寓于恐怖之中,生活被搅拌进这种大到荒谬的矛盾中发酵,这种矛盾体现在艺术中便是和谐与戏剧性同步的统一。
作者的诗学源头,是他对周遭现实的体验,它有可能高于现实,对现实进行质疑,产生无休止的冲突。
最重要的,它总是吊诡的,不仅和外部的现实冲突,也和内心的现实冲突。
艺术影响到人的首先是情感,而非理智。
艺术家对自己的时代和世界有足够多的认识,他会成为那些不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与周遭事物关系着的代言人。
艺术家与他的作品及观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个由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统一有机体。
艺术家没有权利动念拍摄他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否则他的执业活动会完全对立于他的生活。
艺术家讲述的那个世界越是无望,我们就越有可能感受到与其对抗的艺术家的理想否则根本没法活下去!缺乏交互的自我表述毫无意义。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提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的诗意长片以及对时间、记忆和生命的深刻思索。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他传世的七部长片中,竟有两部是科幻电影《索拉里斯》和《潜行者》。
这两部作品与他一贯的哲学性、精神性主题似乎有所背离,因此,它们的存在便格外引人关注。
在一般的认知中,科幻片被认为是与现实生活截然相反的虚构世界。
而如今最受欢迎的,无疑是根据各种漫画改编的商业电影。
塔可夫斯基对这类商业电影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其流行的原因是观众对新奇和与自身生活不同的事物感兴趣。
虽然这些电影能吸引更多观众,但塔可夫斯基明确指出庞大的观众数量并不全然是好事,因为速度和娱乐性只能打动最懒惰和懈怠的那一部分观众。
他认为,此类电影满足的仅仅是观众最基本的感官趣味,对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毫无价值。
即便如今的影片试图塑造更贴近生活的主人公,突出其人性的一面,但在技术方面却常常背道而驰。
塔可夫斯基推崇悠长的镜头,用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时间点来设置剪辑点。
而现在的影片为了追求欣赏快感,剪辑速度越来越快,这使得建构人物真实性的初衷大打折扣。
此外,塔可夫斯基从根本上反对爱森斯坦式的蒙太奇,因此,他必然对当下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对道具的特写持否定态度。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削弱了观众的主体性,将观众视为被动接受的小学生。
实际上,塔可夫斯基的科幻电影更倾向于“软科幻”。
他关注的并非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而是人性在不同场合和时空中的困扰与探索。
可以说,他雕刻的不仅是现实的时光,更是所有时代、所有可能性下的时光。
从这个角度来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本身就超越了时间。
《索拉里斯》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奇异的世界,人类在其中试图探索和理解未知。
这部电影探讨了人性、记忆、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而《潜行者》则构建了一个充满危险和诱惑的神秘区域,人们在其中追寻着梦想和救赎。
这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塔可夫斯基对人性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追求。
雕刻时光的随笔散文
雕刻时光的随笔散文雕刻时光的随笔散文2017年的日历越来越薄,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站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特别时刻,我思绪万千。
此时的我,特别想化身为一位心灵手巧的工匠,去雕刻这一年来我所走过的漫漫时光。
一故事从春天的露珠坠落的瞬间开始讲起。
2017年的元旦,从美丽乡村三坑走起。
尽管三百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但那天的蓝天白云却仍然清晰地在我的脑海浮现。
那片色彩斑斓的小公园,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快乐时光。
茂密的榕树下,我们沿着春天的脚步拾阶而上。
一路上,美丽的花姑娘时不时地从绿叶中探出头来,明晃晃的太阳照得我满脸生辉,午后的风光如此多彩!寒风凛冽的元月里,我揣着一颗悲喜交集的心写下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以纪念那段拖着蜗牛去旅行的特别时光。
几千张活动照片的精彩回放,让我可以拍着胸膛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做为一个一年级的新班主任,你尽力了!”面对着家长们的一次次感恩的回报,我一次又一次地压制住内心的激情,把一年级的班主任生涯雕刻成童话里的城堡,用爱培育着米奇小公主和小王子。
从校园走到大山,“白驹过濑,展望未来”安溪白濑采风行,那是一场美好而愉快的记忆。
在那场旅行中,我把时光雕刻成一朵白莲花,安放在心海的一端静静供养着。
有爱的日子里,天天都是有情天。
当莲花岩在我心房盛开后,我开始怀念起那段年少轻狂的时光了。
那是一段与书相伴相随的寂寞时光,说寂寞却又时刻收获着,说不寂寞却又时常一个人独来独往。
浸润书香的学生时代,被我雕刻成一本书的模样,分分秒秒都在我的眼前打开扉页……二正月里的美好假期,从老家挤回晋江。
当我们一家人随着长长的人流挤上灵源山时,我的世界里又有了佛光普照的景象。
无独不成双,回忆起近年来的寒假,我几乎每一年都与佛结缘。
似乎是记忆中的那缕清香在指引着我,去探寻禅的真谛。
当我气定神闲地爬上山顶时,感觉自己距离天很近,心情也变得更加得开朗起来。
那时的我,似乎把时光雕刻成一朵青莲,希望心灵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
《雕刻时光》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开端
艺术——渴求理想
雕刻时光
使命与命运
电影形象
艺术家的责任
《乡愁》之后
《牺牲》
结语
附录: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表
感谢观看Biblioteka 读书笔记
《雕刻时光》,电影人无法避免的经典。塔可夫斯基,电影人无法绕过的大师。《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 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求索的文字集。正值2016年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雕刻时光》再版。
《雕刻时光》,是每一位文艺爱好者的必读书目,更是电影艺术为人所知的标志。其中浸润着他对诗歌、音 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的深刻理解,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卓然雕琢,具有极为强烈的精神感召力。
《雕刻时光》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开端
03 雕刻时光 05 电影形象
目录
02 艺术——渴求理想 04 使命与命运 06 艺术家的责任
目录
07 《乡愁》之后
09 结语
08 《牺牲》
010
附录:塔可夫斯基电 影创作表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 间。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读书笔记
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雕刻时光》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令人内心纠结的书。也许因为我没有太多心理学、病理学及精神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此书读来颇多观点不甚赞同,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试想一本著于1899年的著作,其分析、研讨内容至今仍然很有说服性、仍然很有指导意义,足见本书的历史价值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能苟同就能撼动的。
佛洛依德却说,梦就是“思”,是种纯心理活动,睡眠后的心理活动。比起神启论,我更同意佛洛依德的观点。
今天才看了十几页,了解到一个梦的现象。
人可以在梦中见到数年前景象和人,而平时主观里根本就没这样的回忆和记忆。而你梦中的人或物没有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是你见过的,也取只是听过一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经意瞟过一眼,梦会把它还原和放大。就像你用眼睛记录下你所看到的所有东西,梦可以做细节的回放,醒来时你还能恍然大悟。
7.梦的形成至少经过一天以上的酝酿。原来以为梦是自然瞬间形成的,经过大师的分析觉得真的是酝酿好久呢。以后会留意下自己的梦,或许还会珍惜下自己的梦呢。
如果说有些书要通过重读来强化与加深,我不会再选这本书。
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
最近开始看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梦是个奇妙的东西,又是虚无的,内容又奇妙,常常不可思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也经常在梦中发现之前现实的影子。好奇,所以要读读。
严格地说,如果你是一个医科的学生,而且对精神病及心理疾病方面想深入研究,或者很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你一定要看,其中一些梦的'解析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我虽对这方面不甚详解,但循着本书的思路与解析,已然对这一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呈现故事和情感,而文学则主要依靠文字来构建虚构的世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影能够完全取代文学,或者文学能够完全替代电影。
文学的优势在于其对复杂思想和想象的表达。
通过文字,作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情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构建和理解故事。
文学作品可以深入探讨人性、哲学、历史等深刻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相比之下,电影在表达思想和想象方面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影像的呈现往往更加直观和具象。
电影则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世界,直接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构的时空。
通过影像的构图、色彩、光线等元素,电影可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电影还可以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创造出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节奏,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发展。
此外,电影的声音设计也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然而,电影和文学也并非完全相互独立。
在某些情况下,电影可以借鉴文学的元素,而文学也可以通过电影的形式得以呈现。
例如,电影可以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将文字转化为影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此外,一些电影也会运用文学性的手法,如隐喻、象征等,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深度。
老塔认为电影创作的实质是雕刻时光,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电影艺术的独特之处。
电影人需要从生活中选取素材,通过剪辑、配乐等手段,将时间的片段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和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人需要对时间进行精心的雕琢和把握,使其符合影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电影中的声音和表演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真实的声音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演员的表演则可以赋予角色生命和情感。
在电影中,声音和表演需要与影像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此外,电影还具有独特的时间属性。
镜头中的时间可以与真实时间不同,通过剪辑、特效等手段,电影可以改变时间的顺序和节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在《雕刻时光》中,塔科夫斯基真诚地与所有人分享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既有微小的创作体会,又有宏大的理论建构。
他将电影创作比作雕刻时光,如同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心中已有成品的模样,然后逐渐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
在这一剔除的过程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这种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还认为,导演只有拥有独特的观点,成为某种哲学家,才能成为艺术家,其电影也才能成为艺术。
塔科夫斯基将电影创作视为对时光的雕刻,是一种艺术的选拔,去粗取精,使电影成为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这部著作不仅是电影工作者的“红宝书”,对于普通影迷来说,也可以提高他们对电影的鉴别力和审美观。
塔科夫斯基在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杨德昌在其作品《一一》中留下的经典台词:“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观点。
他还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悲哀是彻底摧毁了人类意识中关于美好的一切。
塔科夫斯基认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基于多种相近艺术的共同参与。
然而,这些艺术形式的“共同参与”对电影来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很容易导致折中主义的混乱,甚至找不到电影的真正灵魂。
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只是其他艺术门类的简单混合。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回答关于电影艺术的综合特质问题。
他还强调了电影的纪实性,认为理想的电影应该是对生活的重新构建和追述。
他反对电影中的记录性和客观性,认为艺术中的客观也是主观的,是作者个人的客观。
他主张向观众展示生活,而不是试图传递理念。
他认为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是确信他们不比自己愚蠢,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放弃艺术的尊严。
在阅读《雕刻时光》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塔科夫斯基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观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电影带来的美好时光。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启示录。
它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美好,如何在艺术中追求真实。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雕刻时光》这本书,倘若仅将其视为一本有关电影艺术的随笔,恐怕是对塔可夫斯基良苦用心的辜负。
我读完此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也反复阅读了多遍,但始终不敢轻易动笔评论,实在是因为塔可夫斯基的思想博大精深,正如他的先贤陀思妥耶夫斯基,涵盖并丈量了人类对艺术、政治、社会、生命的全部深度和广度。
只不过,他以更加优雅的方式表达愤怒,以更加勇敢的姿态流露眷恋。
因此,我所谓的评论只剩下无保留地、满怀尊敬地转述。
关于电影艺术,塔可夫斯基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 “时间本身,奔驰穿越镜头,相遇并结合在一起。
” - “伟大的作品诞生于艺术家表达其道德理想的挣扎。
”- “电影应该成为探讨我们这个时代最复杂问题的工具。
”- “电影影像最有力的决定要素便是节奏,—显现于画面之间的时间。
”对于当下的社会,他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 “基于不同的理由,在不同的社会体系底下,一般大众都被喂食了过量的代用品,却没有人关心一点一滴去滋养、培育品位。
” - “当代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人类对于一切美的感受力已被摧毁殆尽。
以‘消费者’为诉求对象的现代大众文化和加工文明,正摧毁着我们的灵魂。
” - “无论真理是如何严酷,它总是有益于一个国家的道德健康。
” - “历史已将理想主义的最后几滴汁液榨取殆尽。
”关于人生,他也有着独到的思考: - “人类只要能有精神生活便已值得,它代表了人类得到救赎的一线希望。
” - “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无法在自私的意涵内享有自由。
” - “失足堕落比起从自己狭隘、机会主义动机有所些微上进要容易得多。
要做到真正心灵的诞生实在是难上加难。
”关于宗教,少年时的他与苏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列夫·朗道在克里米亚海滩边有一段玄机重重的对话: - “我问道:‘你认为上帝是否存在?’- 接着大约三分钟之久的静默。
- 然后他无助地盯着我看。
- ‘我认为存在。
’”而对于一切,他轻轻地说:“太初有道。
”我完全被塔可夫斯基冷峻的思想、书中通篇弥漫的俄罗斯式的救赎情怀以及沉默而伟大的良知所击倒。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当我们能够在 11 寸屏幕上观赏到蓝光版本的院线电影,并自行掌控电影的播放进度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拥有控制权的错觉。
这种虚假的控制权看似为我们争取了一些时间,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只不过是资本与惰性驱动下的欲望载体。
而这种欲望反过来将我们俘获,致使我们丧失了对自我时间的创建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是塔可夫斯基期望《雕刻时光》的每一位阅读者能够拥有或者重新找回的。
每一位试图表达自我的创作者,或多或少都期望能在大师级人物的艺术作品之外探寻到他们获取灵感的方法以及创作的路径,塔可夫斯基却从方法论的层面消解了这种寻找的必要性。
塔可夫斯基并非一开始就拒绝梳理其创作思路,相反,他以类似文论的形式,理性地阐述了对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深入思考,以及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艺术、现实生活之间相互成就的关系。
尽管从形式上看,《雕刻时光》可以被纳入类似电影讲堂的教材选编之中,但在概念的论述之下,是塔可夫斯基对超越理性的信念的强烈呼唤。
塔可夫斯基用爱将那些迷茫而苦于寻找的发问抛回给了追问者那些在自由中备受煎熬的艺术家们。
在对影像、音乐、色彩、剪辑手法等的论述中,塔可夫斯基始终强调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
这并非是要从技术层面创立一门全新的艺术门类,而是通过坚守电影的独立性来维护“电影”在呈现无法用言语传递的精神状态方面的能力。
与其说弥漫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感证明了电影具备传递诗意的能力,不如说塔可夫斯基始终坚信关注并试图呈现灵魂的状态是人类的本能,而当每一位试图表达的创作者真诚地反思我们的精神状态时,诗感自会自然流淌而出。
这种诗感不会是自私的个体情绪的抒发,相反,它是创作者融入周遭世界之后自然生发的一种情感,是去掉所有矫饰直面心灵后的真实写照。
创作者的时间是这种去掉主语的存在,因为只有在理解世界并与其真诚互动中哪怕这世界也只是自我的投影并借由这种互动让时间处于流淌与扩散的状态,创作者才能真诚地表现出所感受到的一切。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此次重读《雕刻时光》纯属偶然,而在开始阅读之后,我才惊觉今年原来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诞辰纪念。
人生中许多巧合总能为平淡的生活带来惊喜,正如文学借助语言描绘世界,电影则无需借助其他手段,它本身就可以呈现一切。
阅读完整本书后,我愈发惊叹于书名的精妙。
塔可夫斯基追求自然,他不喜欢给观众预设路线或安排结果,也不喜欢喧宾夺主的拍摄技巧。
他认为,绝对的记录真实并无意义,因此他会有选择性地将过去已发生的真实事物通过摄像机呈现出来,突出他想表达的部分,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让自然的事物保持其自然的状态,用自己的节奏引导观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电影中的真理与美妙,从而在艺术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和真理,这正如雕刻时光一般。
塔可夫斯基坚信艺术是哲学的、诗意的、感性的,而艺术家是具有天赋的,甚至是天赐的。
他摒弃学院派的方法,坚持自己独特的、没有标签的自然风格,这种风格徘徊在学院派与纪实派等派别之外,只属于他自己。
他认为,优秀的艺术品总会有自己的受众。
有风格的导演从不给自己贴上标签,他们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让观众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他的作品。
“当代艺术以肯定个体自我价值的名义,拒绝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是真实的,他的为人也是真诚的。
他将雕刻时光的过程呈现给观众,引导观众去感受,最后让每个观众得出属于自己的真理。
他认为,将结果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并且会扼杀作品的延展性。
他坚持艺术形象是思想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作品中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与外界联系。
艺术家的使命是去发现生活中那些未被大多数人注意到的意义或美,再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千篇一律之外的生活,将已存在的美展示给观众,而不是利用作品来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一些艺术家本末倒置,将电影变成表达诗意隐喻的附属品。
生活不全是苦难,苦难也不代表艺术,发掘生活并不等于发掘苦难。
美一直都在,艺术家只是发现了它。
诗意也一直都在,因为生活本就充满诗意。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十多年前,当碟市刚刚兴起时,文艺青年和骨灰级影迷们纷纷追逐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各类电影书籍也一时间洛阳纸贵。
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刻》也应时而出版。
然而,由于其封面丑陋、排版纸张不理想,且为转译版本,我当时并没有购买,只是简单地翻了翻。
今年,新版在俄文原书直译的基础上,对版式和封面都进行了调整,这次,我没有理由再错过了。
在这本书中,与其说塔可夫斯基在讲述自己的电影观和拍摄电影的方法,倒不如说他在教导我们如何欣赏电影。
他通过声音、画面和光影的方法论,引领我们去欣赏大银幕上流淌的诗意。
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电影市场劣质娱乐称王、造假票房称霸的情况下,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会再狭隘地认为电影只有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两种类型,以及打打杀杀、卿卿我我、哭哭闹闹这一种风格。
电影其实有很多种,而塔可夫斯基则代表了其中的一种高峰。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是安谧、诗意、神秘和心事重重。
很难说这是遗传了著名诗人父亲的血液,还是他生来就具备这样独特的审美。
他的电影如同油画一般美丽,他用相机拍摄的照片也充满了散淡的意象。
在本书的开头,他就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影像的诗意与文字的诗意不同,电影和文学有本质区别,但他的电影却充满了文学性,这是一种创作。
塔可夫斯基曾说,导演的工作本质可以将其定义为雕刻时光,就像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一刀一刀地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
电影创作者也是如此。
老塔打磨电影的方式就像一个专心致志的工匠,他潜心琢磨的是时间流逝留下的吉光片羽,以及在静谧与孤寂背后喧嚣的人类留下的渺小足印。
老塔的身上似乎带有东方人的清淡和豁朗,富有一些自然主义的色彩。
他的《乡愁》《镜子》等影片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困倦,但也会让另一些人兴奋不已。
影片中绘画般的质感和充满情绪的长镜头,展现了老塔圆融达观的美学修为。
走进他的电影世界,就如同进入了一座神秘的森林。
这种电影似乎具有通灵的能力,能够感应到的人会惊叹其厉害,而无法接收的人则会感到困惑。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媒介与内容每一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容,或者说,每一种内容都需要特定的载体。
文字与思想便是如此,思想倘若离开了文字,便难以想象。
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言,电影应完全与文学脱离,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这一点与我不谋而合,我认为电影应该表达那些只能通过电影来表达,而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东西。
否则,又何必将其称为电影呢?话虽如此,我对电影能否像塔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雕刻时光,以及导演能否通过电影表达思想、感悟和对全人类的爱与责任,仍心存疑虑。
我不再追求一种准确无误的表达,因为我深知,如果文字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加深刻,那么电影的表达便是失败的。
然而,我对电影表达情感的能力仍充满信心。
塔可夫斯基所追求的那种伟大的电影,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呢?能否像其他艺术形式(如画作、歌剧等)一样,给予人们永恒的慰藉?也许可以吧,但我并未从这些艺术中获得过慰藉。
电影是诗的逻辑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对电影一窍不通。
每当听到各种牛人分析镜头、手法、导演语等,我常常感到惶恐,不敢妄加评论。
然而,塔可夫斯基的观点却让我发现,原来我也是个天才。
在我看来,诗歌的逻辑原子并非文字,而是画面。
同样,电影的逻辑也应遵循诗的逻辑。
我坚信,电影的镜头应听从导演的直觉,而不应受某种“教科书”的束缚,规定表达某种感觉必须使用何种镜头,也不应过分追求直白的表达,因为含蓄的表达才更具韵味。
这种感悟主要源自于阅读。
原来,我才是真正的天才,啧啧……奇迹的意义塔可夫斯基讲述了一个和尚为枯木浇水,几年后枯木抽出绿枝的故事,并赋予这个“奇迹”极高的地位。
但以我这俗人的眼光来看,这算什么奇迹呢?充其量就是绿化了环境,有什么意义呢?我似乎有一种将一切都引向庸俗的本事。
或许在塔可夫斯基看来,“奇迹”本身就具有足够的魅力,但我只会看到它的实际作用。
显然,我与塔可夫斯基并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尽管我并不十分认同“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但我认为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不值得过的。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旅程,它既能捕捉生活的瞬间,又能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幻想。
然而,电影并非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正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言,电影既是艺术和工厂的结合,又承载着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的诗意追求。
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的娱乐化倾向是其原罪,这一观点引发了我们对电影本质的深入思考。
电影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其商业属性与生俱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电影的艺术性。
在商业化的浪潮中,艺术电影犹如一片宁静的绿洲,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塔可夫斯基所倡导的“诗性电影”,便是对电影艺术性的极致追求,它超越了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以光影的语言,诉说着人类的情感、思考和梦想。
文学作为电影艺术的灵魂支撑,在塔可夫斯基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将电影视为一种哲学的表达,而文学则是这种表达的象形符号。
通过对文学的借鉴和运用,塔可夫斯基赋予了电影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诗意的美感。
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应当忠于现实,这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真实性的执着追求。
然而,这种真实并非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感悟和升华。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现实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又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电影的商业属性。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速度和娱乐性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塔可夫斯基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迎合了观众最懒惰和懈怠的一面。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的商品,需要面对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电影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如何在众多商业电影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塔可夫斯基认为,艺术电影需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打动观众的心灵。
它需要创作者具备勇气和决心,敢于挑战传统,探索未知。
同时,也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电影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刻时光》读书笔记
《雕刻时光》读书笔记最近开始看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
梦是个奇妙的东西,又是虚无的,内容又奇妙,常常不可思议。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也经常在梦中发现之前现实的影子。
好奇,所以要读读。
佛洛依德却说,梦就是“思”,是种纯心理活动,睡眠后的心理活动。
比起神启论,我更同意佛洛依德的观点。
今天才看了十几页,了解到一个梦的现象。
人可以在梦中见到数年前景象和人,而平时主观里根本就没这样的回忆和记忆。
而你梦中的人或物没有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是你见过的,也取只是听过一次或不经意瞟过一眼,梦会把它还原和放大。
就像你用眼睛记录下你所看到的所有东西,梦可以做细节的回放,醒来时你还能恍然大悟。
所以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我们要,多看,多听,把所有的影像和声音记录到大脑的硬盘里,当我们老了,还可以在梦中燃把记忆煮酒,搬砌记忆雕刻时光。
一觉醒来,仿佛又回到从前……
《雕刻时光》读书笔记这是一本令人内心纠结的书。
也许因为我没有太多心理学、病理学及精神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此书读来颇多观点不甚赞同,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试想一本著于1899年的著作,其分析、
研讨内容至今仍然很有说服性、仍然很有指导意义,足见本书的历史价值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能苟同就能撼动的。
严格地说,如果你是一个医科的学生,而且对精神病及心理疾病方面想深入研究,或者很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你一定要看,其中一些梦的解析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我虽对这方面不甚详解,但循着本书的思路与解析,已然对这一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你因为对梦的兴趣,或者是想试着做传统意义上的解梦,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达到这个目的,恐怕会失望,因为这本书几乎完全没有从这方面去解析梦。
特别是书中关于梦的解析几乎全部基于性、童年相关联,难免令其说服力降低,颇觉牵强,恐怕这也是本书之所以略有争议的体现吧。
虽然这本书象教科书一样理论化,但其细致入微的记录下每个梦,又象考古一样对每个梦深入研究,其解梦是为了为病人治病,而非算命预测,令人很折服他的专业功底,但对业外人士借鉴意义似乎不大。
不过,书中对潜意识的探索与剖析还是很有见地的,梦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潜意识,窥析自己内心的真实意图。
书中精彩录:
1.疯子是醒着的梦者。
2.梦中的身体不能动等运动麻痹,是神经意识与肢体的矛盾体现。
3.梦中所展现的主要是人的本能,可以说人在梦中回到了自然状态。
他冲破清醒时被意志禁固的压抑。
4。
梦中忘记的往往是重要的,是稽查的抗拒。
5.最后渐渐明白:梦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潜意识,真实意图。
6.前意识与潜意识。
以前的概念中只知道潜意识,现在才知道还有前意识。
7.梦的形成至少经过一天以上的酝酿。
原来以为梦是自然瞬间形成的,经过大师的分析觉得真的是酝酿好久呢。
以后会留意下自己的梦,或许还会珍惜下自己的梦呢。
如果说有些书要通过重读来强化与加深,我不会再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