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礼记学记读后感 精品

合集下载

中国《礼记》观后感心得5篇

中国《礼记》观后感心得5篇

中国《礼记》观后感心得5篇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1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能够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好处.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内含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2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这就叫做自立.举两个例子吧!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3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反观我们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下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论学取友,我们能够理解为有论学的潜力和择友的原则.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期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决定.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决定时,务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4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读后感.〞〝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5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比肩于《孟子》 ,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礼记学记读后感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礼记学记》读后感篇1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

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

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

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

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

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篇一:礼记学记学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

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

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

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篇二:《礼记。

学记》读后感XX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读《礼记.学记》有感龙口一中A区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

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

最新-《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

最新-《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记》读后感1中国现代化教育,只会葬送了孩子。

——题记小明当时还是个孩子,他爸妈都是作家,他的语文特别好,尤其是作文。

他爸妈心一横,不上学前班了。

就去找萍城的夏莲,托她找个关系,把小明托进小学。

结果顺水推舟,就进了北门小学,而我和老公却因为还有一个书稿,要匆匆赶了回去,把小明交给了母亲。

读到这里,我觉得,把孩子置于一个陌生之地,真的可以吗?再说了,孩子只有五岁半,还没懂事,到了学校那正规的地方,闯祸的次数不也就多了吗?这也是我的顾虑。

第一个星期,还是比较心顺的,母亲说小明表现很好,心头的那块石头落地了,但是第二个星期,反馈出来的都是小明闯祸的事实,小明推倒了小龙,但是,母亲已经道过歉了,但小龙的妈妈还是不依不饶,直到听说到小明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时,才放了小明。

他们一直以为,萍城这条街一直是文明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可是,突然蹦出了那么个泼妇,让他们感觉很不自然。

更糟糕的事接踵不断地来到——小明全身长满了天疱疮,许多泡都被他抓破了,流水、还流脓。

作为一个母亲,怎么能不担心呢?我惶恐不安,认为小明处在非常危险的地位。

就是这书能得诺贝尔奖,我也不写了,此时,我恨不得插翅飞回去。

于是,我放下手头的笔,订了车票,回去了。

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是,谁又能像这位母亲一样为了孩子能抛开一切呢?就是世界的最高荣誉,在母亲的眼里,也抵不过孩子的喜怒哀乐,可见母爱多么得伟大。

到了那,挪动矮柜,我一下子就看见了两寸厚的狗毛,赶紧喊来夏莲,夏莲说:这一定是小狗茜茜掉的毛,放在这里七八年了,脏死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惨叫,原来,小明拿着注射器,就对着小狗茜茜乱射,吓得小狗茜茜满屋乱窜,最后竟钻进了小明的床上。

在晚上,让小明睡觉时,我突然发现床上有一大片水渣,很难闻。

小明的裤子却是干的,猛地想起白天小狗钻被窝那一幕,这尿,不可否认只能是他的。

《学记》读后感(优秀3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3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3篇)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

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

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

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

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

”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

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

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

”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

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

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6篇《礼记》读后感1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反观我们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

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

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下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

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论学取友,我们能够理解为有论学的潜力和择友的原则。

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

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

期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

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

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

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决定。

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

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决定时,务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

《礼记》读后感2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

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学记读后感5篇

学记读后感5篇

学记读后感5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下面是第一故事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学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学记读后感(一):《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1《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

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

”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2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

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一):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

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就应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

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明白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

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明白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礼记读后感(二):《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论。

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礼记学记读后感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许多同学没有写上。

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礼记学记读后感今天我们来看《学记》中的一段话: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学记》读后感优秀6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6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6篇《学记》读后感篇一近来,有感于各方面对教育教学技术性探求的“日益精进”,各种国产的、舶来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炫目塞听,颇觉有些华而不实,大而无当。

因此想到,我们的古圣先贤对教育教学也不乏精深的见解,因此,重读《学记》,希望能够作些比较,有所斩获。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的论文。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围绕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了一条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撮其扼要就是:创设良好环境,抓住教育机会,合理安排进度,达成群体协作,引导自由发挥,谋求全面发展。

这里谨选录其中几段文字,共同参研。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于教学,老师安闲,而教育效果却加倍的好,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学无方,老师很辛苦,效果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而善学与不善学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老师是否明了教育教学兴盛及失败的原因:“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防患于未然),当其可之谓时(适时引导),不凌节而施之为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之谓摩(促成切磋琢磨,即如当今所谓互助学习或者协作学习)。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邪念形成则难于禁止);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错失良机则增加学习的困难);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不按进度,学习就无结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孤单怪癖,所交非人,会违背师长,养成邪癖,因而荒废学业)。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读后感(一)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

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

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

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礼记》读后感精选850字5篇

《礼记》读后感精选850字5篇

《礼记》读后感精选85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礼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并借鉴。

《礼记》读后感精选1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

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

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篇一:礼记学记学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

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 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

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

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篇二:《礼记。

学记》读后感XX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读《礼记.学记》有感龙口一中1A区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

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白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乂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范文)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范文)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学记读后感1《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庭职业背景,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启发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许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里面父母的职业找到突破口。

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平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个性,我想先从他的纪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改进,获得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是问题了。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游学回来,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脏话了,偶尔会有一两次,但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他马上就会主动认错。

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他已经不说不合适的语言了,上课坐姿也特别端正,各科作业和课堂反馈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当众赞赏了这个孩子,并奖励给一本课外书。

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习和积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习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礼记学记读后感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礼记学记读后感800字作文(精选3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800字作文(精选3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800字作文(精选3篇)礼记学记800字篇1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

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

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

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

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

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一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