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1d82df5fbfc77da369b109.png)
关于STROOP效应的实验研究程莹、胡莹莹、张护军(安庆师范学院安庆246052)摘要: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考察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
结果发现人们对字的加工快,而对颜色的加工慢。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颜色的干扰。
关键词:STROOP实验认知过程念字命名1.引言在经典的STROOP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些由不同颜色书写的颜色词,单词的颜色可能与单词本身的意义相一致(如红色的“红”),也可能不一致(如红色的“绿”)。
另一种任务是命名单词的颜色。
当单词的词义与单词的颜色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明显长于一致时的反应时,这种效应成为STROOP效应.[1]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在对颜色和字义加工过程中存在语义加工优势现象。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它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是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用一年级小学生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原因是字义的加工是一种自动加工,速度较快,而颜色的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速度较慢。
至于一年级小学生是由于识字不多,故无这种对字义的自动加工现象,所以才未发现这种现象。
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年总结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
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
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
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2.研究方法2.1被试本实验选用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16名被试,男性8名,女性8名2.2材料和仪器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Psykey心理实验系统、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2.3实验设计本实验的实验设计为2(认知类型:认字;命名)×4(卡片类型: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组内试验设计2.4试验程序2.4.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a3874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9.png)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b94d0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9.png)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Stroop任务是一种涉及到冲突加工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的关注和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注意力控制和灵活性。
本文将对Stroop任务的设计、实验材料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探讨实验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和启示。
一、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择了20名被试,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集中在20-25岁之间。
实验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实验因素为“颜色条件”,有三个不同的水平:文字与颜色矛盾、文字颜色一致、文字颜色无关。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呈现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在不同颜色条件下快速准确地给出反应任务。
实验设置五个条件,分别为:(1)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一致 (red)、(2)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不一致 (red)、(3)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无关 (white)、(4)颜色词义(红色,蓝色)而非颜色字母与颜色颜色不一致(red);(5)颜色词义(红色,蓝色)而非颜色字母与颜色颜色一致(red)。
被试被要求尽快按下计算机键盘上与显示的文字颜色相对应的颜色键,以尽量减少反应时间。
实验共进行了五次测试,每次测试包含30个不同的刺激,每个刺激呈现500毫秒,呈现顺序随机分配。
二、实验材料实验采用字体为Arial的计算机程序,五个条件的实验材料如下所示:1. 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一致 (red)红蓝黄绿紫橙白粉青金三、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总反应时间和错误率均随着颜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矛盾的条件下最慢,错误率最高;而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一致的条件下最快,错误率最低。
表1 不同颜色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条件 | 平均反应时间(ms) | 错误率(%) || ------ | ------ | ------ || 1 | 800 | 5 || 2 | 1000 | 11 || 3 | 900 | 7 || 4 | 1100 | 13 || 5 | 750 | 4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颜色条件对人类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产生显著影响。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097bbeb083c4bb4cf6ecd15c.png)
Stroop效应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基本不受写字所用的颜色的干扰,但当字义是一种颜色时,却能对唱色的认知过程形成干扰。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颜色命名)自动加工1.引言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是两种不同的任务。
念字要求被试念出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唱色(颜色命名)则要求说出写刺激字所用的颜色名称(这是刺激字的一种物理属性)。
W.Brown在1915年首先发现,他的被试念出100个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其反应时要短于叫出100张色纸的颜色名称的反应时。
而这个实验在一年级小学生身上的结果与成人相反,念字慢于颜色命名。
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在1935年的实验中,使用的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绿颜色书写成的“红”字,要求被试不念这个“红”字,而说出它用的颜色,即“绿”。
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纸颜色的反应时要长些。
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也是一种颜色)的干扰。
这一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
但在同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干扰现象。
这两个实验以及其后一系列支持这种结果的实验,支持了认知加工的理论。
所呈现的刺激字包含着两种信息,一种是字义所指的颜色,另一种是写字所用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
当这两种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由于成人对文字熟悉,长期的阅读经验使得对字义形成了自动加工,即,当刺激字呈现时,先形成对字义反应的准备。
一旦任务要求不允许做这种反应,只能在对字义反应的准备状态中对颜色进行加工。
因此二者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
而因为对字义的自动加工使被试很快就做好了对字义反应的准备,并可立即执行。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aac24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5.png)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Stroop 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干扰和自动化加工等现象。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 John Ridley Stroop 于 1935 年提出,至今仍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颜色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冲突对个体反应时间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机制和信息处理方式。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具体数量名年龄在年龄范围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制作了三种类型的刺激卡片:类型一:文字与颜色一致,例如用红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二:文字与颜色不一致,例如用蓝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三:只有颜色块,无文字。
2、每种类型的卡片包含了具体数量个不同的颜色和文字组合。
(三)实验设计采用了 3(刺激类型:一致、不一致、颜色块)×重复次数的被试内设计。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安静、光线适宜的房间里,面对电脑屏幕。
2、实验开始时,屏幕上会依次呈现不同类型的刺激卡片,每张卡片呈现呈现时间。
3、被试的任务是尽快并准确地说出卡片上文字的颜色(对于只有颜色块的卡片,直接说出颜色)。
4、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四、实验结果(一)反应时间1、对不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短,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长,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颜色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介于两者之间,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
2、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发现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自由度, 自由度) =具体 F 值, p < 005)。
(二)准确性1、计算不同刺激类型下的准确性(正确反应的比例),结果显示:在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高,达到了具体比例;不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低,为具体比例;颜色块条件下的准确性居中。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8583e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e.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引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跟我们开些小玩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超有趣的Stroop效应啦。
简单来说,就是当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就会变得很奇怪,就像大脑突然卡壳了一样。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绿色的,然后你要说出这个字的颜色,是不是感觉有点纠结呢?所以啊,我就好奇,这Stroop效应到底有多厉害,于是就搞了这个小实验来看看。
四、实验目的。
1. 验证Stroop效应是否存在。
2. 探究不同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五、实验方法。
# (一)被试。
我找来了[X]个小伙伴,他们年龄大概都在[年龄范围],而且视力都正常,没有什么色盲色弱之类的问题,毕竟这对看颜色很重要嘛。
# (二)实验材料。
1. 我在电脑上用一个超简单的软件做了两组卡片。
一组是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比如说“红”字就是红色的,“蓝”字就是蓝色的;另一组呢,就是文字颜色和意义不一致的,像“红”字是绿色的,“蓝”字是黄色的这种。
每个字都在屏幕中央,字号也一样大,保证公平嘛。
2. 还有一个秒表,用来记录小伙伴们的反应时间。
# (三)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的实验设计。
每个小伙伴都要做这两种条件的测试,为了避免先做一种条件对后面的有影响,我还让一半的小伙伴先做一致条件,另一半先做不一致条件,这就叫平衡实验顺序,很科学吧。
# (四)实验程序。
1. 我先把小伙伴们带到一个安静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面对着电脑屏幕。
然后跟他们讲清楚实验的要求,就是要尽快说出屏幕上字的颜色,不管这个字写的是什么。
2. 先进行练习阶段,给他们看几个例子,让他们熟悉一下这个流程。
如果有小伙伴不太明白,我就再解释解释,直到他们都清楚为止。
3. 正式实验开始啦。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27292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3.png)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当人们尝试识别某些单词的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本身的意义所影响,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变慢。
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参与者:我们邀请了20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
所有参与者都是右利手,并且没有任何阅读或语言障碍。
材料:我们使用了一组颜色和单词列表。
颜色包括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单词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
程序: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所有参与者解释了Stroop效应的定义,并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然后,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个屏幕上快速读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实验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并快速说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是控制组,第二轮是实验组。
每个测试中,参与者需要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读出屏幕上的颜色名称。
结果分析我们用平均反应时间来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控制组:平均反应时间为23.4秒。
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为32.1秒。
这些结果表明,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是因为大脑必须处理两种信息: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
当这两种信息不一致时,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它们。
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证明了Stroop效应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Stroop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21decb8a2161479171128cb.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川师大学生性别差异对stroop效应中字义、声音、颜色加工的影响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字色无关多,字色无关比字色一致所用时间多。
(2)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一致、字色冲突、字色无关的情况下,皆是反应时未达到显着性水平。
(3)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音色冲突多。
(4)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冲突的情况下,反应时未达到显着性水平。
由此表明了川师大学生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且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快于对音色的加工过程性别对于字义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着性影响,性别对于声音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着性影响。
关键词:性别字义声音颜色一、引言Stroop效应早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发现。
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着名的Stroop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
其研究的范式日趋成熟,研究领域广为拓展。
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更将Stroop效应的研究扩展到应用层面。
最近两年有研究者通过ERP来研究情绪言语中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1];禁忌语的Stroop效应[2];数字的Stroop效应[3];对立颜色Stroop干扰的有报,在应用领域[5];执行功能中抑制能力与儿童数量加工能力的关系[4];减少.告指出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不足造成的。
,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成绩(酒精—相关词语)效应可通过Stroop效应作为精神病理学的一也有人将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酒精的依赖[6];Stroop等范式研究烧伤患者的认知障碍[7]Stroop种方法,研究饮食无序的患者;用情绪效应的研究进行总结。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02d1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6.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1.2 相关研究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2.2 参与者2.3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4. 结果讨论5. 实验结论6.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人们在面对干扰性信息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1.2 相关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stroop效应可有效反映出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材料包括颜色词和色块,颜色词与字体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2 参与者实验参与者为20名成年志愿者,均无色盲和色弱,并在参与实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进行stroop任务前接受基本信息采集。
2. 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参与者面对屏幕,根据指示进行颜色字体识别。
3. 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参与者在stroop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发现参与者在面对颜色与文字信息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出现stroop效应。
4.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支持之前的研究,即stroop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干扰效应,体现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控制机制。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stroop效应实验,我们验证了参与者在面对信息干扰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表现。
这为进一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6. 参考文献- Smith, J. K. (2010). The stroop effect: A dose of cognitive science.- MacLeod, C. M. (1991).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feb007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6.png)
stroop实验报告Stroop实验报告简介:Stroop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的注意力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该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首次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实验之一。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并探讨其对认知过程的启示。
目的:Stroop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分配。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阅读颜色与词义冲突的任务中的表现,研究者可以推断出人类对于颜色和词义的处理优先级,以及注意力对于冲突处理的影响。
方法:在Stroop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在一系列颜色方块中读出方块所示颜色的名称,而不是方块上所印的文字。
实验分为两个条件:一是一致条件,即颜色名称与方块颜色相同;二是不一致条件,即颜色名称与方块颜色不同。
被试者需要尽快准确地读出颜色名称,实验记录下其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一致条件下,被试者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且准确率较高;而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且准确率下降。
这表明颜色名称和方块颜色之间的冲突会干扰被试者的认知处理,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和准确率下降。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启示我们注意力对于冲突处理的重要性。
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者需要在颜色名称和方块颜色之间进行选择,这就要求他们在处理冲突时灵活地调整注意力。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在处理冲突时更容易受到颜色名称的干扰,因为词义对于人类的认知具有更强的优先级。
这也说明了人类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偏向。
此外,Stroop实验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利用该实验来研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认知特点,以及老年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变化。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差异和变化规律。
结论:Stroop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被试者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表现,可以揭示人类注意力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dcc3e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1.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实验目的。
咱就是想看看这个Stroop效应到底是咋回事儿。
简单来说呢,就是想验证一下当文字的颜色和文字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会影响我们认读的速度。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蓝色的,你脑袋会不会有点懵,反应会不会变慢呢?四、实验器材。
1. 自制的Stroop效应测试卡片若干张。
这些卡片上写着不同颜色的表示颜色的汉字,比如说“红”字可能是绿色的、“蓝”字可能是黄色的,当然也有字的颜色和字本身表达的颜色相同的,像“黑”字就是黑色的。
2. 一个计时器,用来精确记录认读每张卡片所花费的时间。
五、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
我先找了个安静舒适的小角落,没有什么干扰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嘛。
然后把测试卡片打乱顺序,就像洗牌一样,让它们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
2. 测试过程。
我先从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相同)的卡片开始测试。
拿起一张卡片,比如“绿”字是绿色的,然后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眼睛一瞅,嘴巴快速读出这个字的颜色,再按下计时器停止计时,把时间记录下来。
就这么一张一张地测,测了大概10张一致条件的卡片,取个平均值,这个就是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啦。
接着就开始测不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不同)的卡片。
同样的操作,拿起一张卡片,像“红”字是蓝色的这种,计时开始,读出字的颜色,计时停止,记录时间。
也测10张,再算个平均值,这就是不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喽。
六、实验结果。
1. 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X]秒。
这个时间感觉还是挺快的,就像小火车在顺畅的轨道上跑一样。
2. 不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Y]秒。
哇塞,这个平均时间明显比一致条件下的长呢,就好像小火车遇到了一些障碍物,得绕着走,速度就慢下来了。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bdff0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9.png)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根据最新的实验研究,Stroop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别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并考察认知控制机制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参与者共计120名,分为三个年龄组: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老年组(60-70岁)。
每个年龄组包含40名参与者,确保性别比例均衡。
所有参与者在实验前都通过了视力和认知功能的基本筛查,确保他们适合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系列印有颜色名称的文字,这些文字的颜色与名称可能相符或不符。
例如,“红色”一词可能以绿色墨水打印。
参与者的任务是尽快准确地说出文字的颜色,而非阅读文字内容。
结果显示,青年组在Stroop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最短,错误率最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知控制能力。
相比之下,老年组的反应时间最长,错误率最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控制能力有所下降。
中年组的表现位于两者之间。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任务难度增加,即文字和颜色不一致时,所有年龄组的反应时间均有所延长,但老年组的增幅最为显著。
这可能意味着在面对冲突信息时,老年人的认知资源调配能力较弱。
此外,实验还采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显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青年组的前扣带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更为活跃,这两块区域与认知控制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老年组在这些区域的活动较弱,这可能与他们处理Stroop效应的能力下降有关。
本实验的结论是,年龄对Stroop效应的表现有显著影响,老年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即如何通过训练或其他干预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以减轻Stroop 效应带来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等因素对Stroop效应的潜在影响。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b7d3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1.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认知心理学领域,Stroop 效应是一个经典的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和注意力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和测量,深入探究 Stroop 效应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验证 Stroop 效应的存在。
2、考察不同刺激条件(如颜色与文字的一致性)对反应时的影响。
3、分析个体差异在 Stroop 效应中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_____名被试,年龄在_____岁之间,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实验使用了计算机程序呈现刺激材料,包括三种类型的任务: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相同(例如,红色的“红”字用红色显示)。
不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不同(例如,蓝色的“红”字用蓝色显示)。
中性任务:呈现无意义的彩色字符串(例如,“”用红色显示)。
2、每种任务包含_____个刺激,随机排列呈现。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 3(任务类型:一致、不一致、中性)×_____(重复测量)的混合实验设计。
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因素,重复测量次数为_____。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距离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前,屏幕上显示指导语,向被试介绍实验任务和操作方法。
3、每个刺激呈现_____毫秒,被试需要尽快准确地判断文字的颜色,并通过按键反应(例如,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
4、刺激呈现间隔为_____毫秒,以避免被试的预期反应。
5、每种任务完成后,被试有短暂的休息时间,然后进行下一种任务。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被试在每种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反应时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值(超过均值±_____个标准差的数据)处理。
3、使用 SPSS 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任务类型之间的反应时差异。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800983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74.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1.引言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与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与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
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与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4b70ace4028915f804dc29f.png)
Stoop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被试对给出的不同字义,颜色,字色不一的文字信息进行念色或读字所需反应时进行比较。
实验中所使用的文字材料分别有四种关系: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非颜色词。
实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非颜色词时念色和读字无个体差异;字义对念色有干扰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念色反应时1﹑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 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方法1)被试:延边大学2011级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35名,年龄在20岁左右。
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键盘﹑带话筒耳机﹑stoop效应应用程序3)实验程序:①、在心理实验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实验②、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一种是“念字”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念出来另一种是“唱色”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的书写颜色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说出来。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2114b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0.png)
stroop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斯特鲁普效应,即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斯特鲁普实验的经典范式,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文字中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颜色。
文字可以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颜色的字母缩写(如“R”代表红色)或颜色的不相关词语。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有30名参与者(15名男性,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被试组设计,实验条件包括颜色词汇条件和颜色方块条件。
每位参与者需要完成两组实验条件,顺序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前面放置着一台电脑。
2. 研究者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确保他们对实验内容有清楚的理解。
3. 参与者进行熟悉练习,以熟悉实验任务和执行方式。
4. 实验正式开始。
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按键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选项。
5. 研究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颜色词汇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较长,而颜色方块条件下,反应时间较短。
2. 参与者在颜色词汇条件下的错误率较高,在颜色方块条件下的错误率较低。
讨论:斯特鲁普效应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即当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颜色信息和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斯特鲁普效应揭示了这种差异。
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因素如干扰抑制能力、注意力分配等对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斯特鲁普实验范式,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基础。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49b852c5901020207409c62.png)
2.方法2.1 被试单人实验,每次一名被试,共117名被试,均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2级学生.2.2 实验材料1.仪器: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蓝色的”蓝”字,黄色的”黄”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字,共4张;D套(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绿色的”洪”字,蓝色的”皇“字,黄色的”拦“字,红色的“滤”字,共4张.2.3 实验程序(1)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troop”效应.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被试阅读指导语:“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试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有颜色的汉字.呈现绿色汉字时按D键,黄色汉字时按F键,红色汉字时按J键,蓝色汉字时按K键,而不要管那个汉字的字义是什么.反应越快越好,系统会自动记录你的反应时间.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联系,然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明白指导语后先进行练习实验,联系熟练以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2)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无效,程序自动补足.(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主试查看并记录结果.之后整理数据,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3.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前,剔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共28个,分别为:认知负荷为倒减3的被试8个,剩余27个;认知负荷为重复123的被试14个,剩余25个;认知负荷为无任务的被试6个,剩余37个.所以最后结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共89个.本实验设计为3(认知负荷:倒减3,重复123,无任务)×4(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列各表.3.1 反应时表1 不同认知负荷和条件匹配下的反应时(ms)描述统计认知负荷条件匹配B1 B2 B3 B4 A1 1487.78±776.17 1684.15±870.17 1486.19±751.81 1448.33±687.16A2 704.32±194.20 828.52±248.91 700.20±193.72 756.76±219.07 A3 685.08±264.61 1066.00±1462.93 724.73±220.70 735.32±272.22注:A1-倒减3;A2-重复123;A3-无任务;B1-字色一致;B2-字色矛盾;B3-紫色无关;B4-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下同.表1呈现了不同认知负荷和条件匹配下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41724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2.png)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一种冲突的任务时,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
该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R·斯特鲁普于1935年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验证Stroop效应的存在。
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化对照试验设计,共有30名大学生参与。
实验分为两个条件:颜色条件和文字条件。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的含义,只关注文字的颜色,并尽快说出文字所示颜色。
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颜色,只关注文字的含义,并尽快说出文字的意思。
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2.5秒,错误率平均为5%。
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4.2秒,错误率平均为15%。
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者在颜色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文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t = -3.76, p < 0.001),错误率显著低于文字条件下的错误率(t = -2.84,p < 0.01)。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Stroop效应存在。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更快地识别颜色,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受到文字的干扰,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这一结果与Stroop效应的理论一致。
Stroop效应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两种认知过程的冲突:自动处理和控制处理。
自动处理是指对于熟悉的信息,大脑会自动进行处理,而控制处理则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自动地识别颜色,因为颜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信息,所以反应时间较短且错误率较低。
而在文字条件下,文字的含义会干扰参与者对颜色的识别,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进行控制处理,因此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Stroop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73f34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e.png)
stroop实验报告Stroop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所发明的一种实验方法。
该实验通过反应时间测定方式,研究人们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该实验的基础是Stroop效应,即指在进行语义处理与颜色信息处理时,由于它们所占用的认知资源不同,因此可能会发生干扰效应,导致反应时间延长或错误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不同干扰条件下对参与者的影响以及验证Stroop效应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材料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个红色字体呈现在黑色背景上,包括20个单词与30个随机字母;第二部分是50个不同颜色的方块背景与20个颜色名称呈现。
颜色的顺序和颜色名称不一定相对应。
本实验随机选择了60名参与者,其中30名男性,30名女性。
所有参与者均为来自于大学的学生,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
参与者在此之前并未接受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也未曾参与过类似的实验。
实验设备为一台笔记本电脑,参与者在实验前被告知整个实验过程,并被要求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说明。
实验采用单因素混合设计,即考虑不同的干扰情况。
每个参与者将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种实验序列中:实验1:单词读色块被试者根据屏幕上的颜色名称,并快速说出对应的颜色,这个实验中,被试者读出呈现在屏幕上的50个颜色方块。
实验2:颜色命名每个实验会在屏幕中央呈现,参与者需要快速反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实验的结果记录了反应时间和实验精度。
1.4 数据处理2. 实验结果在单词读颜色块实验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力度为436.98 ms,标准差为59.76 ms。
参与者在这个实验中的错误率为5.7%。
2.3 不同实验之间的比较比较实验1和实验2之间的结果可以看出,单词读颜色块反应时间明显低于颜色命名,t(59) = -13.40, p < 0.001, effect size = 1.71。
此外,实验精度也明显优于颜色命名,t(59) = 11.34, p < 0.001, effect size = -1.53。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7bba2b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9.png)
stroop实验报告概述Stroop实验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用于测试人类对于不同刺激的反应速度。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本次报告将介绍Stroop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背景Stroop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R. Stroop在1935年提出。
实验中,被试需要快速地识别出显示在屏幕上的文字的颜色,而这些文字与其描述的颜色并不相同。
例如,单词“红色”可能会显示成蓝色的字体。
这项任务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需要被试抑制掉他们对单词的意义的干扰,只注意文字的颜色,从而更快地做出正确反应。
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类型的干扰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我们猜测,当出现颜色与文字的意义冲突时,被试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完成任务,因此反应时间会变长。
方法被试: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被试,年龄在20-30岁之间,男女比例1: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材料为包括颜色和文字在内的干扰因素。
实验共分为三组:组一为颜色与意义相同组,如“红色”显示成红色字体;组二为颜色与意义不同组,如“红色”显示成蓝色字体;组三为意义与颜色相同,但有干扰项的组,如“红色”显示成红色字体,但字体周围有绿色点缀。
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将随机出现三组材料,每组材料重复10次。
每个材料随机呈现2.5秒,并要求被试尽快按下相应的键盘上的颜色键。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组一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889ms,标准差为207ms;组二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982ms,标准差为243ms;组三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67ms,标准差为281ms。
结论本次Stroop实验的结果表明,当文字意义与颜色不符时,被试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来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反应时间的增长。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注意力和认知机制的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路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STROOP效应的实验研究
程莹、胡莹莹、张护军
(安庆师范学院安庆246052)
摘要: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考察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
结果发现人们对字的加工快,而对颜色的加工慢。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颜色的干扰。
关键词:STROOP实验认知过程念字命名
1.引言
在经典的STROOP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些由不同颜色书写的颜色词,单词的颜色可能与单词本身的意义相一致(如红色的“红”),也可能不一致(如红色的“绿”)。
另一种任务是命名单词的颜色。
当单词的词义与单词的颜色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明显长于一致时的反应时,这种效应成为STROOP效应.[1]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在对颜色和字义加工过程中存在语义加工优势现象。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它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是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用一年级小学生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原因是字义的加工是一种自动加工,速度较快,而颜色的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速度较慢。
至于一年级小学生是由于识字不多,故无这种对字义的自动加工现象,所以才未发现这种现象。
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年总结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
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
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
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
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
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
当
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选用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16名被试,男性8名,女性8名
2.2材料和仪器
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Psykey心理实验系统、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实验设计为2(认知类型:认字;命名)×4(卡片类型: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
色无关;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组内试验设计
2.4试验程序
2.4.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4.2第一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
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
汉字是什么颜色,你就用优势手按2号反应盒上相应的颜色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是什么。
反应越快越好。
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然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第二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
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汉字准备反应。
汉字一旦出现,你就大声念出这个字,同时根据汉字的颜色用优势手按相对应的颜色键。
反应越快越好。
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实验就可以继续。
2.4.3第一次指导语后,被试根据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直至弹出休息对话框。
倒计时3分钟休息结束,第二次出现指导语,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任意键,实验即继续。
被试
2.4.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3.结果与分析
表1stroop实验数据表
[注]数据来源:百度文库中华东师范大学陈广辉同学的实验报告数据,地址
/view/57d5402fe2bd960590c6773e.html
3.2结果分析
表2是stroop实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组的平均反应时间要比第二组的低,标准差也要低于第二组。
由表3可看出A1-C1、A2–C2、A1-A2、B1-B2、D1-D2这几组反应时间差异显著。
由表4可看出在stroop实验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说颜色时是否受到字义的干扰?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说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人们在对颜色和字义加工过程中存在语义加工优势的现象
加工速度理论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
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
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4.2念字时是否会受到颜色的干扰?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念字时不会受到颜色的干扰,念字属于自动化加工,而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有意的控制。
在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则不会。
4.3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
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本实验,试着解释一下stroop 效应产生的原因。
4.31笔者推断stroop效应产生的原因为:念字和唱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念字的认知过程属于自动化加工,而唱色的过程属于人体大脑对事物属性的认知。
故念字的过程要快于唱色。
即当被试仅仅进行念字一项任务时,念字所花费的时间应短于唱色。
(经典stroop效应实验),在实验的第一组中,被试只进行了一个过程即唱色,而在第二组实验中,被试进行了两个过程即唱色和念字,根据认知资源分配理论,对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资源就越多。
故第一组的
时间要少于第二组。
在经典stroop试验中,一年级学生做实验时,说字的颜色时不会受到字义的干扰是由于他们的词汇量不够丰富,因而字义对他们干扰较小。
4.32由表4可看出在stroop实验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stroop效应与注意、认知、语言、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方面有关。
而男生与女生在大脑结构与功能,注意与认知等方面都没有差异,所以stroop效应在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5.参考文献
[1]吴彦文,辛红娟.分离色词的词义与颜色对STROOP实验效应加工的影响,天水师范学院学
报—2010年9月,第30卷第5期
[2]陈广辉,STROOP效应实验报告,百度文库,
/view/57d5402fe2bd960590c6773e.html
[3]全勤战士,Stroop效应与教学应用,博文,2011年9月
/s/blog_7f7671770100u6gg.html
[4]陈霞,心理实验教案,安庆师范学院印制,2011年,29~31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7月,195~198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TROOP effect
Chengying Huyingying Zhanghujun
(Anqing,Anqing normal college,246052)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EP2004experimental platform,Psykey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system,
EPT801speed and instrument and test card four sets of12ZhangJinHang STROOP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and read word named two cognitive process.The results found people to word processing is fast and the color processing slow.Therefore,when to say when color by the interference of meanings, and in turn,and read words do not suffer interference color.
Key words
STROOP experimental cognitive process named read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