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古土壤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1、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
1)、深海沉积2)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3)、中国的黄土高原2、黄土高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3、黄土是一种风尘沉积,主要由粒度为0.01~0.05mm的粉沙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百分之六十)、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7%~30%)。
多大空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4、黄土高原是研究今天干旱化的环境及过去和未来的景象,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黄土和古土壤)可以指示其物质来源区的干旱化过程,风力搬运的动力学机制;沉积速率、粒度变化等气候指标还可以和其他两本秘籍中的章节相对应。
5、6、关于黄土的六次认识:1)、红色土地层的建立:黄土研究始于19世纪,庞培利、李希霍芬、奥勃鲁契夫、安特生等认为中国的黄土系风力搬运并沉积于草原的产物。
中国地质学家与1920年起开展黄土研究。
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作了黄土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这一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们将黄土高原黄土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称马兰黄土、下部称红色土A、B、C等。
2)、古土壤层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土壤学家朱显谟、石元春等对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表明,黄土层中所夹的红色条带,即德日进和杨钟健所称的红色土,实质上是一种褐色型的古土壤层。
使黄土作为风力搬运的沉积时间由十多万年向前推进到260万年,认识了巨厚的黄土高原是260万年来风力以沙尘暴的形式所形成的;而干旱的沙尘暴时期中间又有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王挺梅、朱海之灯发现黄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颗粒粗细自西北而东南逐渐变细的特点,并把黄土高原的黄土划分为砂黄土、黄土、粘黄土带,这一划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泥沙中粗砂的来源区及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3)、古地磁研究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新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黄土的研究从肉眼观察形成概念阶段进入到观察与测量和实验相结合的阶段。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作者:焦译漫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1期摘要:黄土高原是古气候环境的历史藏在自然界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岌”之一。
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黄土——古土壤的交替出现,来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旋回。
研究发现黄土的颜色、粒度等与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颜色;粒度;古气候1 黄土高原简介1.1 成因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的存在和上升,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的侵入,因此,大陆内部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从而有利于风尘的生成和搬运。
[1]远古地质时期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砂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大片沙漠和戈壁。
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受制于太行山,最终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沉降下来。
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被抛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
黄土高原降雨少,属于半干旱地区,有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逐渐叠覆形成黄土高原。
1.2 地形黄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
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古侵蚀地形;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
[1]1.3 黄土地层结构中国黄土在地层上可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黄土高原有两种类型的地层结构,分别为连续的黄土——古土壤相和不整合的黄土——河湖相结构。
2 黄土颜色指示的古气候土壤的颜色变化可用两种表色系统表达,分别为芒赛尔表色系统的色调、亮度和色饱和度,以及 CIELAB 表色系统的亮度(L * )、红度(a * )、黄度(b * ),也有研究者用灰度、白度和红度表征土壤颜色变化。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
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
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
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
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
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
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
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的重要性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被称为"中国的土壤"。
它的形成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古代气候信息,对研究古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黄土记录着几百万年来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于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气候信息,如降水量、气温、植被类型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古代气候,揭示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通过研究中国黄土,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过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黄土被认为是古气候研究中的宝库,它不仅揭示了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也为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黄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蚀、物理风化和沉积作用。
在黄土高原地区,一般在风力较强的地方,如高原边缘、山脊、冲沟沟谷、坡面等地区,风沙颗粒被风力掀起并运移,形成风蚀作用。
当风沙颗粒碰撞地面时,会磨蚀岩石表面,使岩石表面逐渐磨平、磨圆,形成砂砾。
气候的湿热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也会加速岩石的风化,使之逐渐分解成颗粒或土壤。
这些砂砾、风蚀颗粒和风化产物随着风力的作用逐渐集结、沉积,最终形成黄土。
黄土的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风蚀风化、沉积作用的积累。
一般来说,黄土是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形成的,黄土层的厚度也与形成时间密切相关。
通过对黄土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揭示古气候提供重要线索。
2.2 黄土的分布范围黄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
这个地区包括了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风蚀黄土地貌,其面积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整个区域的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的川西北高原上。
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3.生命效应对壳体δ180值的影响
生物在造壳过程中所吸取的氧同位素组分还 受到生物自身的生长速率、新陈代谢、光合作 用等多种生命效应的影响与干扰,即所谓“生 物个体的分馏作用”。
只有当生物体内δ180值与海水的氧同位素达 到平衡,才可有效指示古海洋环境。有孔虫与 软体动物壳体的δ180值与海水基本保持平衡,因 此常用来指示古海洋环境。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a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趋 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 从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 素温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 洋的底层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 以,从新生代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 区的表层水以致大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2.物理因素对壳体δ13C值的影响
与对氧同位素值的影响相比,温度、 盐度等物理因素对壳体δ13C值分馏作用的 影响很小。
一般说来,温度1oC的变化可引起δ18O 值 O.2‰ 的 变 化 , 但 仅 能 使 δ13C 值 发 生 0.035‰ 的 变 化 。 尽 管 如 此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δ13C值仍可以配合其它标志作为推 断古温度变化的一种辅助资料。
海洋生物量的变动可以通过深海区生物成 因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差异得到证明。因此, 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气候的变动, 还可以间接地标志大洋生物量的变异。
目前来讲,用以最直接量度古代CO2含量的手 段是从极地冰心的气泡包裹体中直接测出地史时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XXX《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环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情况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黄土地层对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自动保存的]
目录
黄土简介 黄土地层对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古 土 壤 层 面 元 素 迁 移
黄 土 磁 性 地 层
黄 土 剖 面
黄 土 粒 度
Rb/Sr 值
1.黄土简介
概念
第四纪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 土状堆积物。 浅灰色、棕黄色,主要由粉砂 组成,富钙、疏松多孔,不显 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 有很强的湿陷性。 分布面积广,约占全球了陆地 表面的10%;主要分布在古冰 盖外缘及荒漠半荒漠边缘
2.4 古土壤层面元素迁移对古气候的指示
西安少陵塬S3剖面元素迁移率变化(楚纯洁,2016)
参考文献:
[1]曹伯勋. 地貌学籍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2]乔彦松.川西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J].第四纪研究, 2006, 26(3) :250-255. [3]陈骏, 汪永进, 季峻峰, 陈, 鹿化煜.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 意 义[J]. 第四纪研究, 1999,(4):350-356. [4]陈骏, 安芷生, 28(6):498-504
黄土
主要特征
分布
2.黄土中的气候变化记录
黄土分布广泛,沉积较连续,堆积时间长,含有丰富的气 候与环境变化记录[1]。 黄土地层中所包含的信息,如磁化率、黄土粒度、元素的 迁移以及不同元素的比值,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古气候 的变化。
2.1 黄土磁性地层学的古气候意义
Title 古气候变化的研究
2.2 黄土剖面Rb/Sr值对古气候的反映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比值与磁化率分布曲线对比(陈骏,1999)源自2.3 黄土粒度对古气候的反映
粒度变化主要受沉积后的风化强度决定,因此黏粒含量、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摘要】中国黄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土壤类型,其形成过程复杂而值得研究。
黄土记录了数千年来的古气候变化,为气候学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通过对黄土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推断古气候条件、预测未来气候趋势。
黄土也为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加重视黄土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气候提供更多的线索。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对于气候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黄土、古气候、形成过程、气候变化、研究、启示、影响因素、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中国独有的土壤类型,以其广泛分布和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而著名。
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占据中国国土的约三分之一。
由于其在地质、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殊性,中国黄土成为了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对象。
黄土记录了数百万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历史,包含了大量有关古气候的信息,如降水量、温度、植被覆盖等。
通过对黄土中的微粒、氧同位素、有机物等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还原古代气候的变化过程,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过去气候的情况,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地质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更加深入,探索更多关于黄土和古气候的信息,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有益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过程通常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胶结和干旱等多个环节。
黄土的形成始于古老的沉积作用,这意味着大部分时间是在某个地方。
全球变化试题库要点
《全球变化》试题库(1-6章)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2、全球变化3、大洋传送带4、深层流5、碳酸盐补偿深度6、温室效应7、生物净初级生产力8、阳伞效应9、始新世末期事件10、新仙女木事件11、区域分异12、沃克环流13、热盐环流14、极性倒转与极性期15、气候模式16、18O的含义18、新生代衰落19、绕极环流20均一性假设17、 、奥杜威文化21、14C年代测定23、冰期-间冰期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24、磁化率更新世滥杀假说22、25、孢粉26、地质年代表27、成铁时期28、全息假设29、Heinrich事件30、冰期31、14C 34、末次冰期最盛期35、火山活动指数间冰期32、生物泵33、36、南方古猿37、能人38、直立人39、早期智人40、晚期智人41、北京猿人42、猛犸象43、第四纪44、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45、辐射演化46、布容正向极性期47、松山负向极性期48、植物硅酸体49、古土壤层50、古环境感应体51、环境代用资料52、全球变化敏感区53、小冰期54、人类生态系统55、地球轨道参数56、全球尺度57、全球观点58、IGBP 59、更新世60、有孔虫二、填空1.全球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球有限的生命支持系统与()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和()地球观为指导,区别于以圈层为核心的旧的地球科学体系。
3.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体系,主要有四个内容上密切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国际研究计划构成,它们是:(),(),(),以及()。
4.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和()三种形式。
5.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到()以上重新接受侵蚀堆积过程,从而完成岩石圈循环过程。
6.全球生态系统可分为()和()两大类型。
7.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可以将驱动因素分文三种类型:()、()和()。
8.()和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会导致大洋环流形式的变化。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摘要】中国黄土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地貌类型,其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记录了数万年来的古气候信息。
黄土的特点是贫养、砂粒粗大且富含石英,透水性差。
在古气候研究中,黄土是极为重要的环境指示剖面,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
黄土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包括降水量、温度、季风强度等,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与气候变化相关,黄土对气候的响应也备受关注,包括气温、降水、干湿指数等方面。
中国黄土在重建古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仍将继续为古气候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展望未来,中国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和重要。
【关键词】中国黄土, 古气候, 形成, 特点, 应用, 记录, 信息, 响应, 重建, 研究, 重要性, 展望, 未来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地质现象,广泛分布于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黄土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其主要成分为石粉和粘粒,颜色呈黄褐色,质地疏松。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黄土的沉积序列、矿物组成、元素含量等进行分析,可以重建出古代气候环境,揭示古代气候变化规律。
黄土记录了地球上数百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为科学家研究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黄土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响应作用。
它的形成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受到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黄土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为降水、气候变暖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黄土在研究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黄土中蕴藏的古气候信息,为人类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及特点中国黄土是指沟壑纵横、黄色土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的一种土壤类型。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基础地质学全书重要知识点
地质笔记黄土是第四纪风力作用形成的土状堆积物,按其沉积物的来源又分为冷性和暖性黄土;按其沉积时代不同又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形成黄土区黄土——古土壤序列。
目前深海沉积、冰芯、黄土、树轮、石笋等载体由于蕴藏了丰富的过去气候信息,常被用来进行古气候的重建研究,中国黄土分布广、沉积连续、保存的环境信息丰富,已成为环境演变研究的支柱之一。
黄土中可作为主要替代性气候指标的主要有黄土粒度、黄土磁化率、蜗牛化石、碳氧同位素等。
全球变化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前沿的课题,要了解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动力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就必须首先研究和重建地球过去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历史,从而更好的研究未来的气候变化。
而研究这一课题首要任务是要找到具有高分辨率的替代性指标。
它们被誉为古环境的指示物:一、冰芯一层薄冰记录着一个久远的年代;一片冰雪代表了一个真切的“冰河世纪”。
层层堆积起的冰芯,就像树的年轮,无言地吐露了冰雪年代的气候隐私。
冰是寒冷区的降雪经成冰作用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尘粒、孢粉、宇宙射线及空气被完整地保存与其中。
通过研究钻探获得的冰芯中的各成分含量变化,便可获取古气候信息。
研究表明:1.冰芯中粉尘浓度的增加表明干燥的大陆内部或裸露的冰川堆积物区风蚀作用增强;2.冰期时,冰芯中温室气体(CO2.CH4)浓度与间冰期相比降低;3.冰芯记录的水分子中氧同位素(氧16.氧18)的不同组成反映温度变化;4.冰芯中10Be同位素的丰度与降水量成反比。
如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50年时间间隔)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揭示了冰芯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
揭示了冰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ka来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
另外冰芯具有保真性好、分辨率高、记录序列长和信息量大等特点。
二、海底沉积全球71%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生物圈的绝大部分生物也生活在海洋之中,海洋环境的变化特征是揭示古环境的天窗之一。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一、本文概述《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对古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地貌景观,其独特的黄土沉积序列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通过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为古气候重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和黄土沉积的基本情况,包括黄土的分布、厚度和形成过程等。
随后,文章详细阐述了黄土粒度组成的概念、分类和测定方法,以及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黄土粒度组成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如干湿交替、季风强弱等。
本文还综述了近年来黄土粒度组成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包括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粒度组成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如粒度组成的解释性、不同气候因素对粒度组成的影响等。
本文展望了黄土粒度组成在古气候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改进测定方法、提高解释精度、拓展应用领域等。
通过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更准确地揭示历史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特征黄土高原的黄土沉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现象,其粒度组成特征携带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黄土粒度,主要指的是黄土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包括砂粒、粉砂和粘土等。
这些粒度的大小及其比例,不仅反映了黄土的形成过程,也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的黄土粒度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
在垂直剖面上,黄土的粒度分布呈现出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变细的趋势,即所谓的“粒度倒转”现象。
这一特征表明,黄土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过强烈的粉尘搬运和沉积过程。
特别是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力作用强烈,能够携带大量粉尘颗粒物,并在特定区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
黄土高原黄土的粒度组成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
黄土的成壤改造:恢复古气候的重要性.总结
黄土的成壤改造Rob A. Kemp摘要这篇文章阐述了成壤过程对风尘(黄土)的改造作用。
主要分析了黄土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指示过去气候条件和变化。
重点研究黄土沉积物中发育的古土壤序列,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过去全球变化过程,常被视作是陆地上能够很好的与深海沉积序列对比的沉积物。
通常从广泛的成土过程和环境变化的角度来解释古土壤形成的原因。
即使古土壤的存在具有古气候意义,然而,由于古土壤常被用来指示稳定和更加湿润的地表条件。
事实上,应该更加关注黄土古土壤序列形成时黄土堆积和成壤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许多区域,间冰期和间冰阶的成壤大于沉积,这是因为气候温暖湿润,沉积物供给和传输不足。
当然,在成壤间断时期沉积速率仍然很大,当沉积速率大于或等于成壤速率时土壤古土壤可能会增厚。
当上覆的沉积物不够厚,不足以隔离下伏古土壤,使它不再受到地表活跃的成土作用时就会形成过渡层。
一般来说,地质和沉积过程应包含在古沉积作用的恢复中。
最近的趋势是把一些黄土古土壤序列作为时间序列,特别是将气候替代指标(磁化率、粒度)随深度函数与深海、冰芯同位素曲线作对比。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古气候;土壤沉积过程;土壤复合体1 引言黄土是一种陆地碎屑沉积物,由粉砂粒组成,是一种风尘堆积物。
冰缘、山地边缘、沙漠边缘堆积物的区别在于物源。
然而,Pecsis 称,狭义上经历过黄土化过程的风尘叫黄土的断言颇具争议,Pye( 1995)认为,大部分堆积物过多或少得经历过同步或沉积后改造过程。
这些改造过程实际上是成壤改造过程,该过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阐明黄土改造中的成壤作用。
主要分析了黄土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指示过去气候条件和变化。
并不是为黄土的分布提供大的地理范围( Pye,1995),也不去研究各分析分析技术的优点及特性的意义(如,磁化率,稳定同位素,微形态) 。
这些内容在其它文献里已有详细的描述 ( Evans,Heller,Zhou )。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的矿物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提 要 采 自洛川和 西峰剖面的 34个黄土一古土壤样 品分为砂 、粉砂 、牯土三个粒缎 进行 了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黄土和古土壤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 .除了方解石和 褐铁 矿、磁铁矿因在样 品处理时巳被剔 除未子计算外 ,其主要矿物是石英、云母 、长石和绿泥 石 。这 4种矿物占总量的 88 9l ,其他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 、蛭石 和少量重矿 物。不同 地质剖面和不同地层层位 的矿物差异主要表现 为组成矿物在含量和粒度上 的变化 。洛 川与 西峰剖面、古土壤与黄土 以及相 同古土壤层的上部 与下部相 比,它们的矿物组成主要表现 为 前者古有较少长石和较 多云母和蛭石 ,而且颗粒较细,表 明在土壤发育过程 中使矿物转变 的 生物化学风化过程和使矿物颗粒 由粗变细的物理风 化过程并存 。这一结果有利于这样一种 土壤发育机制解释 +即古土壤发育与黄土堆积过程同时进行 ,只是在古土壤 发育时期黄 土的 堆积过程缓慢,成土作用大于黄土堆积作用而发育土壤 。
al,1 987)。
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黄土 、解释黄土搬运营力和堆积环境都提出了重要的 矿物学依据 。但值得指出,如果接受“黄土是一种粉土质沉积岩”的概念,把黄土作为一种 特 殊岩石来看 ,以及接受“古土壤是以黄土为母质的成土作用产物”的概念 ,成土过程使
第一作者简介:部辫覆 胃 57岁 研究员 第 四纪地球化学 *本项研究得到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开放实验室资助
/j要 F
、
图 l 黄土 古土壤中粘粒 XRD图谱
Fig.1 The XRD patterns of the clay fraction in loess—paleosol samples
深时古土壤——远古地球环境演变的“记录仪”
14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干旱和炎热气候灾害事件频发等环境变化问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
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人类需要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演化及其环境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便更科学、合理地预测和应对未来全球变化,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相较于全球变化研究丰富的第四纪时期,涉及“深时”时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
“深时”研究(deep time research :前第四纪地质记录的研究)旨在探索深时全球变化,从地球演化的宏观尺度上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地表各圈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为洞悉未来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3-4]。
特别是“深时”时期的大气CO 2、温度、降水等古环境与气候参数变化及其驱动过程研究,对于如何面对和解决当代及未来全球变暖有重要的启迪作用[5-6]。
深时古土壤是指形成于前第四纪时期自然景观下的已经岩化或石化且被上覆地层叠置的土壤,既是深时陆地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7-8]。
与岩溶石笋、黄土等其他地质载体一样,它们具有信息量丰富、连续性好、分布广泛等特点,能有效反映其形成过程中的气候环境自然变化信息[8-9]。
因此,深时古土壤的识别和研究对于探索“深时”时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景观变化、地球关键带特征、气候演变、大气CO 2和O 2含量变化,以及揭秘“深时”重要地质气候事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4,10-12]。
本文就深时古土壤研究的最新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为进一步深化深时古土壤研究在当代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应用和更好地理解深时地球环境演变提供借鉴与证据。
1 深时古土壤的特征与鉴别深时古土壤是前第四纪时期的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与有机质原位变化的产物[7-8,10]。
因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和成岩作用,其原有的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066、41771248、4137122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822003)†通信作者,研究方向:土壤与环境。
黄土--古土壤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班级姓名学号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摘要: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整个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旅游行同样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特对黄石市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黄石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规律。
通过此次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效地引导黄石市大学生旅游需求,帮助黄石旅行社能够根据当代大学生旅游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开拓黄石市大学生旅游市场。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季风环境,干旱化,古大气环流1.引言中国黄土(注:本文中,中国黄土包括黄土层和古土壤层)是最丰富的第四纪时期地质环境演化的信息库。
它记录了240 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古气候、新构造运动、古地理等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和重大地质事件;同时,它也记录了与全球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进程同步发展的全过程。
因此,中国黄土成为记录全球变化的最佳地质信息标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全球变化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难得而又十分有益的条件。
所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中国黄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黄土研究的深度不断提高,不断获得新的认识。
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序列具有粒度细、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征,是蕴含古地磁场和古气候信息最为丰富的晚新生代陆相沉积物。
作为惟一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好的陆相沉积记录,中国黄土也因此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一起构成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中国黄土系统地记录了第四纪乃至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地磁极性转换以及地磁漂移,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
[1]2.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2.1全球变化的研究意义全球变化科学对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1、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
1)、深海沉积2)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3)、中国的黄土高原2、黄土高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3、黄土是一种风尘沉积,主要由粒度为0.01~0.05mm的粉沙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百分之六十)、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7%~30%)。
多大空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4、黄土高原是研究今天干旱化的环境及过去和未来的景象,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黄土和古土壤)可以指示其物质来源区的干旱化过程,风力搬运的动力学机制;沉积速率、粒度变化等气候指标还可以和其他两本秘籍中的章节相对应。
5、6、关于黄土的六次认识:1)、红色土地层的建立:黄土研究始于19世纪,庞培利、李希霍芬、奥勃鲁契夫、安特生等认为中国的黄土系风力搬运并沉积于草原的产物。
中国地质学家与1920年起开展黄土研究。
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作了黄土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这一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们将黄土高原黄土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称马兰黄土、下部称红色土A、B、C等。
2)、古土壤层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土壤学家朱显谟、石元春等对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表明,黄土层中所夹的红色条带,即德日进和杨钟健所称的红色土,实质上是一种褐色型的古土壤层。
使黄土作为风力搬运的沉积时间由十多万年向前推进到260万年,认识了巨厚的黄土高原是260万年来风力以沙尘暴的形式所形成的;而干旱的沙尘暴时期中间又有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王挺梅、朱海之灯发现黄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颗粒粗细自西北而东南逐渐变细的特点,并把黄土高原的黄土划分为砂黄土、黄土、粘黄土带,这一划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泥沙中粗砂的来源区及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3)、古地磁研究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新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黄土的研究从肉眼观察形成概念阶段进入到观察与测量和实验相结合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班级姓名学号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摘要: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整个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旅游行同样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特对黄石市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黄石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规律。
通过此次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效地引导黄石市大学生旅游需求,帮助黄石旅行社能够根据当代大学生旅游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开拓黄石市大学生旅游市场。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季风环境,干旱化,古大气环流1.引言中国黄土(注:本文中,中国黄土包括黄土层和古土壤层)是最丰富的第四纪时期地质环境演化的信息库。
它记录了240 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古气候、新构造运动、古地理等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和重大地质事件;同时,它也记录了与全球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进程同步发展的全过程。
因此,中国黄土成为记录全球变化的最佳地质信息标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全球变化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难得而又十分有益的条件。
所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中国黄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黄土研究的深度不断提高,不断获得新的认识。
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序列具有粒度细、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征,是蕴含古地磁场和古气候信息最为丰富的晚新生代陆相沉积物。
作为惟一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好的陆相沉积记录,中国黄土也因此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一起构成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中国黄土系统地记录了第四纪乃至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地磁极性转换以及地磁漂移,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
[1]2.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2.1全球变化的研究意义全球变化科学对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变化的研究是以地球系统为研宄对象,研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经济飞速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并存,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事件频发的当今世界,全球变化己经成为各国学者科学研究的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由于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具有的潜在影响,甚至威胁,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根本目标是要预测未来的全球环境变化、评价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釆取如何的应对措施。
人类为了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必须对过去的全球变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过去的全球变化规律,才可能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
第四纪以来的过去全球变化最受人瞩目,因为这段地质历史时期距离现代最近,各种气候记录保存良好;揭示第四纪以来的全球变化,最有可能对人类所关心的未来全球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人类对过去全球变化的研宄己经有很长的历史,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和中祎度黄土被认为是第四纪古环境三大支柱记录者,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己经对之提取到了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分辨率的环境信息载体并展开了大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深海沉积具有分辨率较高,时间跨度长,且通过沉积物中的粉尘粒度变化和有孔虫的记录,可以指示特定的气候事件。
对研宄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对深海积物进行了研宄,对布容世以来气候旋回划分了详细的旋回阶段,并且建立了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将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与中国第四纪黄土序列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氧同位素的冰期旋回及风尘堆积速率与西峰黄土剖面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即间冰期深海风尘堆积速率下降时对应于高磁化率的古土壤层;反之,冰期时对应于磁化率低的黄土层。
极地冰芯以其分辨率高、记录时间长、信息量大和保真度髙等特点也成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
2.2土壤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从土壤圈与整个系统关系看,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但土壤圈的各种限制因素对生物也起不良影响。
(2)对气圈:影响大气圈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互为交换与地质循环(图1)。
图1土壤圈的地位、内涵、功能及研究趋向(引自赵其国,1991)土壤圈作为地球系统圈层的组成部分,它在上述全球性环境变化中,主要反映在土壤全球变化对世界全球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1)通过土壤圈与其他圈层间的物质交换,影响土壤全球变化。
例如,土壤圈与生物圈通过养分元素的吸收、迁移与交换,对植物凋落物组成与演替发生影响。
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及热带稀树草地之间的有其特定的元素迁移顺序,并随迁移顺序的改变而相互交替;土壤圈与岩石圈主要通过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元素迁移与物质循环影响成土过程与基本特征,南方地区土壤中B、Mn、Co、Pb、Ti、Zn、Zr等元素淋失大于积累,而Ba、Cr、Cu、Ni则相反;土壤圈与水圈物质循环是通过水分对土壤圈元素的迁移表现的,大陆年径流量为370×1014L,每年从陆地流失的化合物为4000×108t,说明对环境变化影响显著;土壤圈与大气圈是大量气体及痕量气体的交换。
(2)通过全球土被在时空上的演变,如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等的变化,引起土壤全球变化。
例如在土壤资源形成中,在稳定的自然环境下,水、气、热状况的改变较平稳,其利用状况良好,在侵蚀条件下,土壤表层丧失,肥力减退,而在积累状况下,由于不断受火山及冲、堆积物的覆盖,土被资源永远处于幼年阶段。
(3)通过人为活动对土壤圈的强烈作用,对土壤全球变化及至生存环境发生影响。
这种表现为:一是人为砍伐森林,加剧水土流失,过牧过垦及城市建设等条件下,土地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如人类干扰前,世界林地60×108hm2,1954年减至40×108hm2,近30年每年减少800×104hm2。
二是土壤资源利用不当、管理不善及陡坡过垦,使土壤出现侵蚀化、沙化、沼泽化、盐渍化及土壤肥力不断贫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进而影响整个生存环境。
三是硬水稻田、沼泽及湖泊的利用,产生了CO2、N2O、CH4、H2S 等痕量气体对全球增温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见,土壤圈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质与能量循环影响植被的形成,土壤的发育,水质的变化与气体的交换;通过土被时空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稳定性;通过人为活动影响土地结构、土地退化及温室效应气体的释放。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全球土壤变化与生存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
2.3 黄土--古土壤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黄土古土壤系列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所显示的气候变化非常类似,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各种环境替代性指标不断出现,研宄的精度不断提高,对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不断更细,因此,对环境变化的研究提取可靠的环境替代性指标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指标提取环境信息是环境演化研宄的基本支柱。
所以详细研宄中国黄土地层所包括的环境信息,能够恢复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历史。
近年来,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磁组构等作为环境替代性指标,对黄土古土壤系列进行了研宄,建立了我国一系列的黄土研宄剖面,以及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变换模式对重现第四纪气候环境研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2.3.1粒度沉积物粒度的形态、大小、组构、来源等是大地构造环境、气候及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黄土粒度指示环境意义明确,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由于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粒度是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研究中被用于不同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和搬运动力条件的研宄[3]也是常用于提取古气候信息的指标粒度的测量方法简单,因此对于黄土粒度的研究是地质工作者研究气候变化、反演古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西北的黄土处于戈壁、沙漠的外围,和戈壁、沙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孙继敏等研究了50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历史,风成砂是沙漠环境的标志沉积物,是干旱多风的气候产物,黄土是第四纪沙漠或沙地外围的风成粉尘沉积,与风成砂同期异相,它一般出现在沙漠下风向的生草环境。
综上,沉积物的粒度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及沉积环境等因素的控制,从黄土粒度分布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全球及区域气候意义的颗粒组分,其中较粗颗粒含量的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它具有全球气候意义;较细颗粒含量的变化与恰恰之反相关,较细和细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可能与较粗颗粒的风化成壤作用强度的变化及沉降量的变化相关。
黄土的粒度差异主要受黄土物源区范围的变化及搬运黄土颗粒的冬季风强度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曲线分布形式,可判断沉积物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气候特征及物质来源。
2.3.2磁化率风成物质的黄土其本身携带的磁性颗粒可以忽略不计,且在间冰期的成土作用也不能生成新的磁性物质,黄土古土壤中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火山喷发后的尘埃及宇宙物质所贡献,而且它们的堆积通量在千年尺度上是不变的,即黄土的沉积速率不变。
但是从土壤发生学分析来看,这与实际情况是明显不符的,因为黄土沉积速率要比古土壤大几倍,而且伴有较强成壤时期的沉积间断,甚或侵烛。
沉积物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记载了环境条件的变化,其所携带的磁性矿物的磁性与其物源及形成与保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根据其对环境的灵敏反映和记录的稳定性等特定的磁学性质来推断相应的地质与环境过程,故磁化率作为表征物质磁学特征的物理量,能够判断样品记载的环境变化信息、分析古气候变化规律及其细节、推断样品形成过程的环境条件、为古环境研宄提供可靠的磁学证据。
磁化率的高值对应着暖湿的气候类型,而磁化率低值对应着干冷的气候类型,也说明黄土是在气候相对冷干的时期,经历了较弱的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磁化率值相对较低。
古土壤形成于气候相对暖湿时期,经历了较强的风化和成土作用,磁化率值相对较高。
2.3.4地球化学在黄土化学风化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其在表生风化过程中及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的迁移演化规律进行了研宄,在区域古气候环境恢复和重建研宄方面取得较大成果,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4]另外,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气候越潮湿,风化作用与机械搬运作用愈强,化学风化时一些碱及碱土金属元素容易迁移淋失,较不活动元素的迁移能力越大。
近代第四纪环境和古气候学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几乎都与地球化学有关,如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与冰期多旋回理论,极地冰芯气候信息的提取,以及大洋洋流和高原隆升与新生代气候演化动力学机制理论的提出,几乎都依赖于地球各个圈层的地球化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