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对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中的对话

毛春铧

我一直认为,烹饪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美食;同样,我也一直认为,诗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最普通的日常口语表达出最绝妙的诗意。

很有幸,我们从一些非常口语化的古代诗歌里,看到了这样的境界。

1.宋˙李从周《清平乐》

美人娇小,

镜里容颜好。

秀色侵人春帐晓,

郎去几时重到?

叮咛记取儿家,

碧云隐映红霞。

直下小桥流水,

门前一树桃花。

词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男士的语言,但从女子的语言里,我们还是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话的意味。

一夜巫山云雨,到了早上,男子即将离开。春天的早晨,女子对镜梳妆,容颜姣好,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你走了啥时候能再来啊?再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家的位置,蓝天白云,红霞隐映,经过流水小桥,门前有一棵桃树,桃花正烂漫。”

大胆热烈,不忸怩作态,跟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有一拼。

这在男尊女卑,男权主义极盛的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举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 宋˙周邦彦《少年游》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

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

兽烟不断,

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据说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徽宗赵佶慕李师师艳名,也常微行到李师师家中凑热闹。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亲昵,突然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中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的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周邦彦躲在床下,了解了这一切。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一定在屋里,问是何人所作,师师道:“周邦彦词。”赵佶拂袖而去。

即使不论传说如何,只从词的内容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到女子对情人的情意缱绻,直接用女子的话入词:“天色已晚,你还要去哪儿住宿呢?城头已经三更鼓了,外面霜浓马背滑,骑马不安全,况且行人稀少,最好不要走了吧。”

3.宋˙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于卷帘人指的是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侍女,一说是作者丈夫赵明诚,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作者自己。

无论是指谁,似乎都不重要。对话在词里的使用,让我们非常清晰地感知这

样一个细节:初春的早上,昨天酒醉初醒,昨夜狂风暴雨之后,作者很担心外面花朵收到摧折,就轻声问卷帘人,“外面花还好吗?”没想到回答是“海棠依旧美丽如初”,这不符合逻辑啊,“怎么会呢?你知道吗,风雨之后,应该是残花遍地,绿肥红瘦啊。”

此词只前两句交代背景,下面都是对话,且语出天然,毫无雕琢痕迹,上品。

4.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曾经“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的词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醉的原因。

昨夜松边醉倒,词人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似乎认为他醉的厉害,要伸手过来扶他,他一手推开松树,只说了一个字“去”。

仅几句话,便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有性格的刻划。小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对话的嵌入,自然贴切,不留痕迹,词中上品。

5. 宋˙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

知折去,

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

须插向、鬓边斜。

蒋捷的这首词,通篇都是对话,非常罕见。而且通篇都体现了对折花人的体贴,甚至连折什么地方的花枝好,花要插在头上的什么位置才好看都说的很清楚。

“窗纱上有人影,肯定是有人来折花,是谁家孩子啊?”屋里的人发现窗纱上有人影,这个时节,一定是有人来折花了,因为如果是来客,就不会这么偷偷摸摸,不通名报姓。“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折就折吧,不知道折了花要送给谁呢?屋里人一直充满好奇。“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折就折吧,既然折,就折最好的。靠近房檐的地方,比较高的地方,因为最靠近阳光,花开的最好,就折那一枝高一点的花吧。“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应该是折完花了,屋里人还不放心,有多了一句嘴,你再告诉这话人,这花要斜插到鬓角边才好看。

最早被蒋捷折服的是他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读到这首词,顿时感觉词人是一个充满人情味,闪烁人性温暖的人。

通篇都是口语入诗,几乎就没有任何修饰,且自然而然,此诗可以列为对话诗第一了。

6. 元•虞集《南乡一剪梅》

南阜小亭台,

薄有山花取次开。

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

莫惜春衣坐绿苔。

若待明朝风雨过,

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这个请柬很霸气,虽然一开始还很低调,用了一个很客气的“薄”字,比较谦虚,但后面的请求就很霸道,“晴也须来,雨也须来。”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后面的解释更是让你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如果你错过了,结果会是:“人在天涯,春在天涯。”人也看不到了,我可能要远行,春色你也看不到了,到了更遥远的天涯。

整首词都是在向朋友发出诚挚邀请,平白如话,却情深意浓,把日常的话语不留痕迹地用在诗里,动人心弦。

我戏称为宋词请柬第一。

7.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酒是新酿好酒,不信你看上面还浮着未经过滤的酒渣,炉是红泥小火炉,有酒香有暖色,外面雪后天寒,室内温暖如春,更惬意的是还有可以畅聊无碍的朋友,岂有不来的道理?

《诗境浅说续编》:“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便成绝唱,此等诗是也。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我戏称唐诗请柬第一。

其实,古代诗歌中的对话使用还有很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前两段交代写作背景,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后两段就是大段大段的对话。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