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的变态心理分析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及《黄色墙纸》中主人
门之间 , 白衣象征着新娘 . 而 前 来 求 婚 的 男 子 一 般 都
是从 前 门进 人 . 这 幅 画隐 喻 父 亲 蛮 横 地 阻 隔 了 艾 米 丽 的婚 姻 。 与此 同时 . “ 被 认 为 唯一 会 娶 她 的那 个 男 人 ”
关键词 : 变 态心 理 学 艾 米 丽 黄 色墙 纸
一
、
简 介
变 态 心 理 的成 因较 为 复 杂 . 简单概括来 说 . 就 是 “ 和道 德 习 俗 不 相 容 的 欲望 被 道 德 意 识 驱 逐 到 意 识 范 围之外 . 在 潜 意 识 中成 为情 意综 . 和 该 意 识 相 关 的 情 调或“ 力 比多 ” … 被 淤积不得发泄 . 以 至 于 转 附 到 和 意 识 可 相 容 的 观念 或 器 官 的 失 常 的作 用 上 去 . 于 是 形 成 种 种 精 神病 症 ” 。 [ 2 1 荣格认为 , 人 类 进 行 日常 行 为 时 . 是 由“ 意识” 进行控制 . 当一 些 欲 望 得 不 到 满 足 而 又 无法 发泄时 , 这种欲望便被 压抑在了“ 潜 意识” 中. 而 这 种 长 期 被 压抑 而得 不 到 释 放 的 潜 意 识 . 便 是 变 态 心 理 的 元 凶 之 一 。 本 文将 通 过 荣 格 的 潜 意 识 学 说 分 别 讨 论
( Wi l l i a m F a u l k n e r) 于 1 9 3 0年 4月 发 表 的一 篇 短篇
程 。《 献 给 艾 米 丽 的 玫瑰 》 中 的艾 米丽 , 在 经 历 了 父 亲
《 献给艾 米丽的玫瑰》是美 国作家威廉 . 福 克 纳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及《黄色墙纸》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及《黄色墙纸》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是两部描写主人公疯癫的著名文学作品。
主人公们在孤立和压抑的环境中受到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加上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的影响,导致心理变态因素在其疯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人公最终经历心理崩溃和疯狂行为。
变态心理学认为主人公的疯癫源于对现实的逃避和压抑,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忧虑。
我们应该反思主人公疯癫背后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困境,从中得到启示并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黄色墙纸》、疯癫、孤立、压抑、社会期待、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心理变态、心理崩溃、疯狂行为、变态心理学、深层次原因、反思、启示1. 引言1.1 介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是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分别描写了主人公在心理上的疯狂和疯癫。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独特女孩的故事,她过度幻想和病态妄想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艾米丽因为过于幻想、病态地崇拜一朵玫瑰而导致她的疯狂。
而《黄色墙纸》则描写了一个女主人公在被囚禁在一间有着黄色墙纸的房间中逐渐陷入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癫症状,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了心理变态因素在疯狂中的作用,引发了人们对于主人公疯狂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心理崩溃和疯癫的原因,以及变态心理学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1.2 简述主人公的疯癫症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都展现出了明显的疯癫症状。
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们表现出了严重的精神错乱和行为异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疯狂行为和思维错乱,常常让人感到不安和胆寒。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疯癫表现在对爱情的极端迷恋和执着。
他将玫瑰花视为唯一的爱情象征,无法割舍。
这种病态的爱情观念和行为举止,突显了主人公的精神问题。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姚少霞(广州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从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生活。
女主人公艾米丽是南方贵族的后代。
一个与世隔绝、不愿接受现实变迁的古怪女人。
本文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畸形的性格。
关键词:变态心理本能欲望共生病态两性关系社会支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从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生活。
女主人公艾米丽是南方贵族的后代.一个与世隔绝、不愿接受现实变迁的古怪女人。
小说由艾米丽的死f开始。
她的死就像掀起了舞台的帷幕。
引起小镇人们的好奇,他们想一睹她原先讳莫如深的生活。
于是一桩秘密被“意外”发现了。
艾米丽杀死r情人荷默伯隆,把他的尸体封存,永远陪伴自己身边。
本文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畸形的性格。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
从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精神活动异常。
人为什么会变态呢?这是由于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受压抑、不平衡的状态中,极易使得内心矛盾激化。
长期的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就有可能出现人格异化,从而引发变态行为。
在小说中。
艾米丽义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变态呢?1.压抑的本能欲望在南方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家庭无疑是社会的中心。
而父亲.特别是作为庄园丰的父亲,自然是家庭的首脑.是家庭中无可争辩的主宰者。
而艾米丽就是生活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
父亲严苛的教养从幼年持续到成年.不容置疑的权威贯通她的一生。
而小说|f l也有这样的描述——“在我们的印象中。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M gzJ,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l i i,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父亲的强悍与艾米丽的柔弱跃然于眼前。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造成艾米丽的自我与超我失衡关系结果和原因的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造成艾米丽的自我与超我失衡关系结果和原因的解读阴李蒙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威廉·福克纳是著名的美国作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发表于1930年,是一部描写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生活发生变化的哥特式小说。
基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了作品的著者及主要内容,并展示了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
其次,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列举出五条导致艾米丽自我与超我失衡关系的原因:父权的压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人民的压迫、基因及内心的空虚。
最后,本文做出总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然要以一些人的牺牲为代价。
[关键词]佛洛伊德;威廉·福克纳位;失衡[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06-0018-031《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首次发表在1930年4月30日的《论坛》上。
这是福克纳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是一部具有典型的南方和南方哥特式风格的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对语言的运用也极为精准,充分体现了福克纳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说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叫艾米丽的女人。
她是南北战争前南方贵族家庭的一员。
由于身份的尊贵和南方人对阶级的推崇和坚持,她父亲严厉约束艾米丽的一切行为举止,包括她与谁交往。
这导致了艾米丽直到三十岁还没结婚。
她父亲一直坚持认为,只有同样有着贵族血统的人才配得上艾米丽。
她父亲死后,随着南北战争的打响,南方贵族势力已经日渐落没,阶级差距逐渐淡化,但艾米丽仍然保持着贵族至上的思想,继续按照贵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享有贵族特权,拒绝改变。
一天,一个叫霍默·巴伦的人来到镇上,他是个公路建设项目的工头。
他吸引了艾米丽的注意,即使遭到了镇上人的极力反对,艾米丽还是不顾一切要和他在一起。
但是在他们订婚之前,霍默抛弃了她,更奇怪的是,从那以后霍默便消失了。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作者:宋梅珠姚静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期宋梅珠姚静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它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在经历了惨痛的时代变迁、家事衰落、父亲亡逝后,开始勇敢地尝试摆脱家族束缚, 砸碎精神枷锁, 并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一份“另类”爱情,甚至不惜以杀掉爱人,并与爱人尸体同床共枕为代价,来完成梦想婚姻的故事。
文章从三个方面浅析这篇小说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抗争觉醒与女性主义、象征与隐喻。
关键词:父权制;抗争;女性主义;象征隐喻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 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主家庭。
他写作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以其家乡为原型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因此,其作品又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一共创作了125篇短篇小说和19部长篇小说,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绚烂壮美的美国南方兴衰史,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第一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勾勒了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反映了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抗争与毁灭,与此同时也深刻体现出艾米丽悲剧命运的象征意义。
一、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美国内战摧毁了南方经济赖以生存的奴隶制度,随之而来的便是南方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彻底崩塌。
战后,南方贵族彻底丧失了过去富足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伪装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顽固地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尊贵的身份中。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描写了南方没落的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
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森是南方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坚定地维护着南方传统的等级和尊严。
艾米丽从小丧母,作为家中独女整日与父为伴。
虽然,父亲苛刻的教养方式使艾米丽形成了沉默寡言、清高孤僻的性格和极其古怪的脾气,但是,年轻美貌的艾米丽也曾被众多年轻人所爱慕,可惜在父亲眼中,没人配得上自己高贵的女儿,他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婚的男子,正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 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 背对艾米丽, 手执一根马鞭, 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威廉·福克纳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现代小说家。
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叙述者之一,福克纳在现代文学技巧方面是一个成功的革新者。
他着力于挖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悲剧或苦难的根源,而不是悲剧或苦难本身。
福克纳的小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表现情感的能力,善于描写难以描述的情感:疯狂,分裂,扭曲,怪诞,以及灵魂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世界。
变态心理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在对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作为病理学描述的同时,也必然涉及主体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承载了文化反思和对生命自由的呼吁。
福克纳在文学作品中巧妙利用变态心理艺术化,将悲喜剧的交融性和推理快感的猎奇性融为一体,形成了作品中的特殊美学特色。
福克纳在变态人物形象的创作过程中传达了对人类文化本质的反思与批判,通过艺术真实来强化人类自省,变态形象恰是他内心渴望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精神寄托。
本文通过对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人物艾米莉的变态行为及心理进行剖析,认识并反思变态心理和行为;理解和探求艺术家独特的文学写作技巧,分析其作品中变态人物的创造意图以及作家的人文忧患和作品的创新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以人文科学的基准加以界定的变态心理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形式,作者以一种特殊的心理律动创造人物形象,表达常人不能理解的丑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完成对这种特殊角色的厚重人文关怀。
分析艺术作品态心理形象的种类和特征,叙述文艺创作与变态心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论述艺术形象的变态心理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首先对艾米丽在作品中的变态心理、行为的表现及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对变态主人公艾米丽从重压之下产生的人格障碍、内心极度孤独感,以及缺失社会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福克纳在描写在南方传统重压下心智失常的南方女性的悲惨遭遇中,深刻地表现了这些没落家族的腐败,旧传统的瓦解以及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傍徨和痛苦的探索。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心理批评式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心理批评式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作者英国当代小说家萨拉·普里查德有一种心理批评
式的解读,用来叙述这部作品中爱米丽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挣扎。
爱米丽挣扎于新旧感情之间,内心矛盾重重。
就像她曾经说过:“新旧两种感
情都像吞天劫,让我的身体痛苦不堪。
我知道,如果我拒绝生活在这恐怖的旧情之中,我仍能活得轻松,但我知道,我也将失去新情”。
对于爱米丽而言,拒绝旧情、选择新情都会有损失,与此同时,这一切都是“双重挣扎”,让她唯有苦楚地活在自己恐怖的旧情之中。
事实上,爱米丽的“双重挣扎”,正是她的牢笼,揭示了她在新旧感情之间的
无助、失落及迷茫。
她由于失去了童年的爱,一心追求爱的梦想,对流浪的的玫瑰的怜悯不耐烦拒绝,这正解释了她对于内心欲望、对感情的渴望、对自我认同的追求。
最终,爱米丽再次面对玫瑰时,她选择了坚定的心,放弃了旧情,拒绝了生活
在恐怖的旧情之中,让自己充满信心地迎接新情,这便是新生和解自我最强烈的证明。
尽管感情之路还将继续,但爱米丽已经把自己立足在心理成长的新起点上了。
从心理批评式来看,萨拉·普里查德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一书中,用一个
小小的玫瑰,勾起爱米丽珍藏的旧情,揭示她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助和矛盾,进而通过爱米丽的“双重挣扎”刻画出爱米丽对于新旧发生关系间的挣扎,用心理批评式的解读,深刻的把握、体现出爱米丽有必要迎接环境和情感变化,并勇敢把握新生活的重要性,这是萨拉·普里查德带给读者最重要的启示。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JIAN NAN WEN XUE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社会现实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借主人公爱米丽的经历揭示出南方贵族世家必然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爱米丽的离群索居、孤傲冷僻的个性和心理状态也是导致她个人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发表之后在读者之间引起了极大反响。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生镇上。
爱米丽是没落的南方贵族世家格里尔森家族的小姐。
她自视颇高,冷傲固执,在南北战争以后,不能认识到南方贵族已经处于衰落之中的现实,继续保持着自己高贵的淑女身份,拒人于千里之外。
她的种种自闭行为体现出她不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心理状态。
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当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极度的缺乏社交技巧。
当故事中的其她女士们去邀请她的时候,她断然拒绝与她们见面。
爱米丽对于镇子上的其他居民也不是太友好。
有一度镇子上要免费为居民建立邮件系统,爱米丽不想参与这件事,她甚至都不让别人在她的房子外面装上邮箱。
她几乎没有社交活动,也几乎不走出她的房子。
她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让她的黑人仆人去帮她买。
她拒绝适应新的生活,拒绝与新的邮政系统接轨,拒绝交税。
她想要所有的事情都保持着父亲在世时的样子。
她不想要去接受生活中新的变化,只想要逃避在让自己更为舒服的过去里面。
虽然生活在杰弗生镇子里面,爱米丽却竭尽全力的想要逃离镇子上所有的人与事。
她几乎不从房子里面出来,并且也拒绝任何人进入自己的房子和生活。
当她的父亲去世以后,爱米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仍然相信父亲还活着,甚至阻止众人将其火化。
她拒绝适应这个新的变化,不让任何人进入房子。
爱米丽与父亲的关系很亲密,所以可想而知父亲的去世对她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她很难接受这个痛苦的变化,而这也进一步的促使爱米丽变得更加离群索居。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心理批评式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心理批评式解读
杨芳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根据心理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的理论,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重新解读爱米丽,这一福克纳笔下的著名人物.首先,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类似于意识流,因此该故事可以看作爱米丽的同乡杰斐逊人的集体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其次,爱米丽与其父亲和杰斐逊人之间形成了父女关系,但这种关系却经历了一系列以死亡为转折点的角色置换和变化,最终造就了爱米丽的性格.最后,在这种父女关系中母亲的缺失是爱米丽性格和行为的心理动因,它驱动了爱米丽毕生对于女性特质的追求,并造成了她与父亲和杰斐逊人的矛盾.因此,爱米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受命运摆布的牺牲者,而是一个采取更积极姿态反抗命运的女性.
【总页数】2页(P171-172)
【作者】杨芳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现代伦理话语下的爱米丽——《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新解读 [J], 薛瑞东
2.塑型·冲突·赎罪——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悲剧人生 [J],
苑丽娟;宫丽
3.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解读 [J], 魏娟娟
4.爱米丽的心理障碍与福克纳的人格冲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认知空间批评 [J], 熊沐清
5.《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心理批评式解读 [J], 杨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知识分享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摘要: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力探讨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在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双重镣铐下被物化为影子人物的过程。
揭露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南方女性在男性主流社会中的抗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只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关键词:父权制;妇道观;影子;无言的呐喊引言威廉·福克纳是2O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鼎足人物,是南方文学文艺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
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小说家,他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这套涵盖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及几十个短篇的“世系”,宛如一组浩瀚的美国南方史诗,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从19世纪初到2O世纪中期150多年的变迁史。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该短篇笔触凝练、构思精巧、人物塑造极富个性。
再加上作者对哥特式气氛的渲染,堪称为可与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力作。
小说以“约克纳帕塔法”的杰弗生镇为背景,讲述的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爱米丽由爱生恨.毒死情人并与腐尸同床相伴四十余年之久的恐怖故事。
“这是一个被性政治制度残害、背叛的一个女人的故事”[1],反映了在清教思想影响下的父权制、妇道观以及种族主义对女性身心的摧残与性的压抑。
爱米丽象征地代表了南方妇女的状况:没有本体,没有独立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声音。
基于此,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这篇小说中的女性的社会存在:爱米丽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她只是男权主流文化和传统妇道观背后的影子,一个虚无的代码。
一、父亲背后的影子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美国南方社会是一个浸透着浓厚的清教主义思想的父权制社会。
在这个父权社会里,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的是男权文化。
妇女被排挤到一个阴暗的角落,成为男性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只是男权文化创造的一个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没有独立存在的影子。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享有绝对的权威,他可以决定和操作着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命运。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之艾米莉双重人格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之艾米莉双重人格分析作者:张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献》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短篇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艾米莉的女性在美国南部没落的贵族家庭中的一生。
艾米莉是个被社会动荡不安打上深深烙印的复杂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讨论主人公艾米莉看似扭曲的性格及其成因,展示了福克纳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艾米莉;双重人格;成因作者简介:张乐,女,1989年1月出生,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1、简介威廉·福克纳是代表美国南方文学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作为其代表作讲述了一位名叫艾米莉小姐的隐秘而又诡异的生活。
她是一位高傲、孤僻又举止古怪的贵妇。
由于父亲对其婚姻挑剔苛责,在她的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一直单身,直到父亲去世后,与北方一名男子相恋,小镇上的居民开始议论起她是否会嫁给这个男人。
然而,男人却突然消失,人们不禁猜想她可能为情自杀。
此后她深居简出,行为举止变得更加古怪。
四十年后,人们在她的卧室发现了她的尸体,而身旁竟躺着一具男性的干尸!2、人物分析2.1 艾米莉的A面性格作为南方没落的贵族代表,艾米莉固执而又傲慢。
她努力捍卫属于她所在群体的旧传统和价值观,她依赖于自己的父亲因此拒绝接受新的变化并将自己与世隔离。
事实上,她就是南方传统和价值的守护者,固执地反抗新秩序和新观念。
人们认为她怪异,是因为她在小镇生活期间所发生的几起事件。
第一次她赶走前来收税的官员,声称自己在镇里没有税款。
话语冰冷而决绝,不留别人任何反击的机会。
第二次她安静地赶走了偷偷摸摸潜入她的花园查找臭味来源的人。
这一次,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像一尊雕像。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杨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作者:杨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8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爱米丽异化成因
福克纳的南方意识
二、悲剧意识 福克纳的作品所描述的多是发生在南方的悲剧故事。 福克纳总是把聪明、敏感而又富有理想的。人物与20世 纪的社会相碰撞,从而表现他们失去家园的悲惨命运。 他的主题大多与这种碰撞有关。他的小说中人物的结局 几乎都是悲剧性的,这是因为,这些人或者无法摆脱过 去的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或者受到社会道德和宗教机 构的层层束缚,人们丧失了对自己的存在和自然反应的 机会。
自我异化: 爱米丽的悲剧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社会、他人等客观因素所造成,这 其中还夹杂着复杂的个体心理和自我的选择等主观因素。
爱米丽打破了传统的谦恭、隐忍、温柔、忘我的女性模式。她孤高倨傲、 桀骜不驯、自负执拗、我行我素。她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 在恋爱和婚姻 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 她一心一意要嫁给荷默, 然而荷默却是个放荡不羁、不愿负责任的纨绔之 辈。他试图抛弃她。这一次爱米丽对男性中心社会伤害没有默许, 她选择谋杀, 而不是死亡, 她以男性中心社会的残忍和非人道的本质来抗议对她精神和肉体 的残害。 倔强、孤傲的爱米丽骨子里流淌着父亲暴戾、霸道的血液, 她想留住曾经 拥有过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去留住任何东西。“那种想控制他人狂暴而无情 的态度和意志终于战胜了理智, 内外夹击下的爱米丽作出了惨烈决绝的选择, 以自己极端的方式永远地留住了情人, 以这种表面的成全圆了自己的玫瑰梦” (苗群鹰,广州大学学报)。
浅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异化成因
家庭异化: “南方的家庭伦理浸透了清教思想。在南方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农 业社会里, 家庭无疑是社会的中心。而父亲, 特别是作为庄园主的父亲, 自然是家庭的首脑, 是家庭中无可争辩的主宰者。”(肖明翰. 威 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M])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 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 影。”父亲的马鞭代表的是一种毁灭性的暴力,剥夺了爱米丽的幸福渴望,打 断了爱米丽的社会化进程。 在上门收税一幕, 人们看到“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 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在爱米丽的人生落幕之际, 她的“停尸架上方悬挂着 她父亲的炭笔画像, 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特征以及她悲惨一生的分析,探讨其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悲剧根源。
艾米丽是典型的美国南方旧贵族势力的代表。
艾米丽一方面是过去价值的理想化身,是高贵的代名词,受到镇上人的尊敬和敬仰;另一方面,她是一个南方传统的叛逆者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
她一生都在同命运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这和她的生活环境——旧南方脱不了干系。
关键词:福克纳;美国旧南方;艾米丽;悲剧根源;一.引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最终精神失常的形象。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在于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下的父权制度。
女主人公艾米丽漂亮,高贵但却孤独终身。
艾米丽的父亲傲慢清高、门第观念等级意识浓厚,这不仅也造成了艾米丽生性孤傲、自持甚高的根源,而且更是因此替女儿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使艾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年过30仍独守闺中。
父亲死后,艾米丽与一个北方人荷马·巴伦发生了恋情。
而巴伦也没有与她结婚的打算。
艾米丽无法接受这爱情将要逝去的事实;为了永远地留住情人,也为平息别人的议论保住自己的名声,她毒死了自己的情人并把他的尸体藏在自己家里,与其同床共枕40多年之久直至她去世。
多年以后镇上的人才发现了这件事的真相。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内战结束,南方的传统文明正在进行着痛苦的裂变,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工商业文明操纵着主导权对南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对即将失去的南方文明表示出深切的担忧,顽固地进行着排斥、抵制甚至反叛。
福克纳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美国南方经历着深刻历史和社会变革时期,整个南方社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情感上他们热爱南方,珍视南方传统,而理智上却面临着对北方工商业文明的接受,爱恨交织,幻觉般斯守着旧的传统和社会秩序。
论艾米丽的悲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
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
后来,艾米丽和工头霍默相恋。
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夫,并把他的尸体放在布置得象新房一样的屋子里,守了4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
从小说叙述的故事表层来看,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小姐,但在艾米丽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掩盖下的是一个心灵分裂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本文试图从艾米丽的个性心理和美国南方文化的悲剧性两方面出发,来对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作一剖析。
艾米丽对她的父亲怀有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感?她为什么毒杀他的情人却又死守着他的尸体过了40年?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牵涉到对艾米丽本人的个性心理的解释。
根据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其情人关系的隐晦描写,有的评论者得出结论说,艾米丽的悲剧源自她的恋父情结。
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书中少女杜拉患有歇斯底里症。
弗洛伊德通过对杜拉进行精神分析,发现她有严重的心理情结,即恋父情结。
杜拉在家中因为迷恋父亲,曾与母亲作对,形成一种三角关系,又称三角关系情结;杜拉即羡慕又忌恨父亲的情人K女士,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杜拉又与K先生接近,与其妻对抗,又形成另一个三角关系。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中,除了少女和自己爱恋的父亲外,还有另一个令她忌恨的女人。
很显然,不论是在艾米丽与其父亲的关系中,还是艾米丽与其情人的关系中,福克纳都只字未提另一个女人。
因此,是否可以简单套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来解释艾米丽的悲剧情结,还有待商榷。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情人关系的支离破碎的叙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是有变化的,而正是这种变化影响着艾米丽对霍默的态度。
小说中写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把这家人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挣扎的女人——解读艾米莉的性格缺陷
挣扎的女人——解读艾米莉的性格缺陷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杰弗逊小镇上的恐怖爱情故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思想守旧、行为怪异、性格扭曲的美国南方贵族女性——艾米莉。
本人旨在以主人公艾米莉的性格特征为中心线索,从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来解读她是如何形成这种变态扭曲的性格,最终造成以毒死情人的方式来守护爱情。
标签:艾米莉本我自我超我《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
该小说首次发表于《星期六邮报》(1930年)上,随之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小说叙述了发生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上的一个爱情悲剧,刻画了一个思想守旧、行为怪异、性格扭曲的女性形象——艾米莉。
小说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艾米莉的葬礼为开篇,叙述全镇人们哀悼艾米莉这座“倒塌了的纪念碑”,接着叙述新市长向艾米莉追讨税款而艾米莉拒付的事;第二部分叙述艾米莉的房子里出现了古怪气味,接着又提到她父亲的死;第三部分以“她病了很久”开篇后叙述她与新来的北方工头霍默的恋爱故事,一直到最后她进药店买砒霜;第四部分提到人们以为艾米莉要自杀了,但是她没有,并且继续跟霍默交往,这样引来了全镇人对他们交往的干涉,终于在她堂姊妹的劝说下,霍默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该部分以艾米莉的死为结束;第五部分小说又回到了艾米莉的葬礼,就在人们的哀悼和揣测之中,人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艾米莉竟然与霍默的干尸同床共枕了近四十年。
这部小说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恐怖因素等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艾米莉的悲剧成因来探索南方旧社会和福克纳的思想,尤其是他對传统与变革复杂而矛盾的态度,研究的范围也仅限于女性主义、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范畴。
而本文旨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来深度解读艾米莉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这种新的解读可以让读者深入窥视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艾米丽性格分析
浅析《A Rose for Miss Emily》中艾米丽的性格摘要《A Rose for Miss Emily》发表与1930年,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个诡异的故事,但是读来却让人对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深表同情与怜悯。
本文将从艾米丽小姐的性格入手,对这一人物的悲剧性进行理解与分析。
关键词艾米丽性格性格悲剧引言《A Rose for Miss Emily》是福克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与他的大部分小说一样,这篇小说也是以美国南方为叙事背景,讲述了悲剧性的人物艾米丽小姐的故事。
透过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南方的缩影,南方小镇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信仰等等,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美国南方世界,反映了南方庄园经济的没落和消亡。
在《A Rose for Miss Emily》中,艾米丽是一个不能被确定的谜。
小镇里盘旋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在镇上人的眼里,艾米丽小姐永远高贵、宁静、乖僻,让人难以否认她的存在,并把艾米丽当成他们心中的纪念碑;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堕落的恶名推给这个为爱痴狂的女人,唾骂她是全镇的耻辱、青年的坏榜样。
而这两种声音总是此起彼伏,直到在她后也都仍然让我们难辨真伪。
一.孤独的性格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是一个性情孤傲的贵族小姐,在文中多处都体现出了她孤独的性格。
首先,文中一开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小姐是一个孤独之人。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生活上,对于艾米丽这样一个贵族的小姐,只有一个男仆在照顾着她的生活,说明在日常生活上,艾米丽小姐是一个孤独的人。
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目 玫瑰与爱情一 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玫瑰 是异常美 丽高贵 的花 ,它 代表浪漫 美好 的爱情 以及对 未来美好 的 向往 。在古希腊 神话 中,它 既是 美神 的化身 ,又融入 了爱神 的血液 ,是 爱与美 的结合 。艾米 丽从 小就在父亲 的严格看 管下长 大 ,没有 母亲 的疼 爱和 亲人 的关怀 ,又 不得不接 受冷酷无 情的南方 传统 “淑 女 式 ”教 育 。思 想 的 禁 锢 、 无 爱 的家 庭 、孤 傲 的 性 格 逐 渐 扭 曲了艾米丽 的人格发展 ,一步步将 她推 向绝望 的深渊 。 在 无 奈 和 绝 望 中 , 艾 米 丽 抓 到 了 她 生 命 中 最 后 一 根 稻 草 — — 爱 情 ,这 若 有 若 无 的 爱 情 给 艾 米 丽 黑 暗 的 生 活 带 来一线 生机 ,但 也正是这 份爱情将 艾米丽 推 向了疯 狂和 毁 灭 。
艾米 丽生 于没落 贵族世家 ,在本篇 小说 中,“她 始终 是 一 个 传 统 的 化 身 , 是 义 务 的 象 征 , 也 是 人 们 关 注 的对 象 。”(李文俊等 ,20l3)她 骨子里有着 南方贵族 特有 的清 高 与 自 负 。 不 管 是 和 荷 默 ·博 隆 约 会 , 还 是 去 药 店 买 毒 药 ,艾米丽 给人 的印象总是 高 昂着 头,对于 说 “可怜 的 艾米 丽 ”的乡人根本 不屑 一顾 ,始终保 持着格 里尔 生家 族 的优 越感 。在面对 政府催税 的代表 团时 ,艾 米丽拒 绝 纳 税 , 多 次 强 调 自己 在 杰 弗 里 无 税 可 缴 , 以 高 傲 的 姿 态 捍卫 自己家族 的荣誉和特 权 。但 是从艾 米丽父 亲的葬礼 到 爱 情 幻 灭 毒 杀 爱 人 , 艾 米 丽 的 内心 世 界 或 许 真 是 波 涛 起伏 ,肯定孤单过 、无 奈过 、绝望过 ,甚至 嚎啕大哭过 , 作者 向我们展 示的始 终是高傲 、难 以靠 近的艾米 丽 。她 没有 向任 何人倾 诉或者发 泄 ,只 因为她 是端庄 的南方淑 女 ,她 要 维 护 自己 的淑 女 形 象 和 家 族 荣 誉 。面 对 爱 情 时 , “艾 米 丽 又 蔑 视 社 会 等 级 和 道 德 观 念 , 在 恋 爱 和 婚 姻 中表 现 出强 烈 的 自我 和 自主 意 识 。”(邹 雯 ,2012)她 抛 弃 了 自 己一 直 信 奉 的义 务 和 责 任 甚 至 家 族 荣 誉 , 不 顾 一 切 地 和 拿 日工 资的北方 佬相爱 了,精心准 备婚 礼,成 为恋爱 中 的 小 女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