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国会代表请愿书》,《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 选 集 》 第 3 卷 , 北 京 , 三 联 书 店 , 1977 年 , 第 592-595页。
• 4、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 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8-289页。
参考论著
• 1、蒋永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 《中华民国建国史·革命开国》,台北,国立编 译馆,1985年,第125-206页。
• 国会请愿运动:

第一次:1910年1月;

第二次:1910年6月;

第三次:1910年10月。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 (1) 1903年:革命风潮 • (2) 1905年:革命力量的联合——中国
同盟会
• (3)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
(4)武装起义:1906-1911年:
• 3、 新政的意义 • 第一、 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框架。 • 第二、 自救运动:洋务思想与维新措施 • 第三、 自掘坟墓: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
• (一) 日俄战争(1904-1905)
• 立 宪 团 体 : 国 民 宪 政 会 ( 1906 ) 、 宪 政 公 会
(1907)
• 载沣集团的上台与改革的反动
•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 事 纪 要》 民 国元 年 1-6月 , 台北 , 第324331页。
• 1、 张玉法:〈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辛亥 革命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第13-24 页。
• 2、 章开沅:〈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 《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 3、Lee Kam-keung:A Brief Report on Conference on China’s 1911 Revolution : Two Important Issues, 1961-1982, Hong Ko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ociety of Hong Kong, 1987, pp28-34.
• 5、张朋圆:《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
• (一) 革命骤起与清廷覆亡 • (二)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 • (三) 辛亥革命与社会变革 • (四)革命之得失——革命中断了新政?
• 黄花岗起义——皇族内阁——铁路国有政 策 —— 保 路 运 动 —— 四 川 与 湖 北 —— 武 昌 起 义 —— 会 攻 南 京 —— 南 北 议 和 —— 清 帝 退位
慈 禧 太 后
• 2、 新政的主要方面
• (1) 军制改革:编练新军
• (2)政治体质改革:

前期:整顿吏制,合并机构

后期:预备宪政:资政院(1907)、
谘议局(1909)
• (3) 法制改革:新刑律、新法律体系
• (4) 奖励实业:商部、商法
• (5) 教育改革:废科举(1904止)、学部的创 立、新学制、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 对新政的积极意义的评价 • 对辛亥革命的负面意义的评价(李泽厚) • 朱英:革命使用暴力的程度和范围的有限性 • 新政失败的必然性: • 1、民族矛盾(内外) • 2、对政治参与的错误对策 • 3、中央和地方关系
• 1、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 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1-3页。
• 1、 政治: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政党政治
• 2、 教育:

教育宗旨:

学制:初小4年(义务教育)、

高小3年、
• 4年,
中学(师范、甲种实业学校)

大学预科3年、本科3年,高等
师范预科1年,本科3年。
• 3、 风俗:

改元、改历、新节庆

断发、放足、易服•源自称谓、礼仪•女权兴起
• 萍浏醴起义 • 潮州黄冈起义 • 惠州七女湖起义 • 钦廉防城起义 • 镇南关起义 • 钦廉上思起义 • 云南河口起义 • 皖浙起义 • 安庆马炮营起义 • 广州新军起义 • 黄花岗起义
• 1、预约变法上谕,《义和团档案史料》(下), 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15页。
• 2、 梁启超:《立宪法议》,《梁启超选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8-155页。
各 省 独 立
• 资产阶级革命论:中国大陆(章开沅) • 全民革命论:台湾(张玉法) • 士绅或精英运动论:海外
• 知识分子革命论:香港(王德昭)、大陆 (杨天石、郭世佑)
• 分歧的关键: • 1、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基本估计 • 2、认识的方法问题(共性与个性)
第 二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第7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 (一) 清廷新政之实施 • (二) 立宪运动的兴起及其与清廷的矛盾 • (三) 革命力量的聚集和武装斗争的开展
• 1、 重开改革
• 清王朝的自救:“预约变法”(1901年1月)
• “江楚会奏三疏”:

第一疏:育才兴学;

第二疏: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 4、 金冲及:〈孙中山与中国的近代化〉,《近代 史研究》,1986年第4期。
• 5、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第12、
• 2、卿斯美:〈辛亥革命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研 究——兼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纪念辛 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 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55-594页。
• 3、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4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9年。
• 4、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