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汉合校”的成功范例
“民汉合校的成功范例
2004年5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与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合并,成立“民汉合校”的新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学校成立后,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汉合校”的一个成功范例、如今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环境幽雅,花木扶疏,绿树环绕,桃李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更是令人惊慕,“学校大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令人称道。
2004年6月,学校在“民汉合校”后,召开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主题为“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携手共创二十三中学辉煌明天”。
由此,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翻开了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针对“民汉合校”的实际,坚持“三个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的指导思想,提出“合校先合心”和“四个一”(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的管理理念,以此统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
张德宏校长说,学校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师生深刻地认识到:既然是民汉合校,首先要“合校先合心”,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绝不能搞形式。
学校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把建成“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上乘,人文环境和谐,社会各界满意”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办学目标。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统一思想,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全校专任教师170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2名,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03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11名,自治区、市、校级教学能手和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十教师、优秀青年教师63名。
民汉合校前,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自筹资金,创办了自治区第一个“宏志班”。
民汉合校后,学校承办了国家“西部助学工程”民语“宏志班”。
2007年,经自治区侨联引荐,由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学校创办了新疆“珍珠班”。
目前,学校有6个“宏志班” 、3个“珍珠班”,共有510名民汉“宏志班”、“珍珠班”学生。
“民汉合校”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民汉合校”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工作心得体会:民汉合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所民汉合校的教育工作,通过这段经历,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人生智慧。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工作心得体会。
首先,民汉合校的工作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
在合校中,我们注重给学生们灌输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不忽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
通过这种综合的教育方式,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他们既有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有现代的科学素养。
第二,民汉合校的工作让我了解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传统的汉族学校教书,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并不了解。
通过参与民汉合校的工作,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到他们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尊重不同文化,理解和包容他们的差异。
这对于我今后的教育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民汉合校的工作让我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在合校中,我们非常注重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
只有家校合作才能使教育事业取得最好的效果。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的期望和关注点,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同时,我们也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和家长们一起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经历。
这样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家长们更加放心和满意。
第四,民汉合校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份责任重大的事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学生负责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合校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也各不相同。
作为一名合校教师,我们需要更加理解和关心他们,因为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民汉合校的工作让我看到了教育事业的希望和前景。
合校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化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民汉手拉手结对子
民汉手拉手结对子,共同迈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民汉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落实民汉教师一帮一结对帮扶工作,更好地提高民族教师汉语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我校于2014年 3月,二中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民汉教师结对子会”。
会议的主题是:以一帮一,和谐共进。
会议由我校钱霞书记和二中巴哈提教研主任主持,参加人员是民、汉结对的老师。
首先由二中吧合提对结对子成员做了详细介绍,之后由中心小学钱书记宣读“民汉教师结对名单”。
此次活动重点强调:民汉教师通过共同办公、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方式,互相学习语言、研讨教学业务、互相关心生活,促使“手拉手结对子”双方增进了解、增强友谊、共同提高。
为了发展,为了共同进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坦诚交流,毫无保留,各位结对教师们在学习上相互关心,思想上共同进步,业务上相互切磋,加强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民汉教师之间的了解,鼓励民汉教师结对子、传帮带,相互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增进民汉教师的感情,促进民族团结。
民汉教师结对活动将利于民汉教育同步发展,切实加强民汉教师的交流与研讨,进一步将民汉教学教研活动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双语教学
稳步推进。
此次活动真正架起了一座“民汉团结桥”,使民汉教师在结对子中同心,同行!
戴金花。
发挥民汉和校优势,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论文
发挥民汉合校优势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是国家、自治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发展和繁荣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为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语这一交际工具架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满足各族人民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愿望。
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双语”教学,结合生源、师资等实际,制定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双语教学实施方案》。
在近几年的双语教学中,积极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双语教学思路,逐步形成了“管理有序,教法灵活,民汉共进,稳步提高”的双语教学特色。
(一)明确双语教学目标把握双语教学方向2004年8月,我校根据县委、政府及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从全县招收82名民族学生,创办两个“双语”实验班。
“双语”教学是国家、自治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发展和繁荣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为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语这一交际工具架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满足了各族人民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愿望。
学校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及时成立了“双语”教学领导小组,结合生源、师资等实际,经过认真酝酿、讨论、研究制定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双语”教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以民汉合校为优势,教学管理为重点,强化汉语学习为突破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为目的”的“双语”教学工作目标。
(二)优化双语教师配备加强双语教师培训我校“双语”班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配备汉族教师和HSK等级达到七级以上的民族教师授课,其它学科配备民语言教师授课,但无论是汉语授课教师和母语授课教师,均选配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责任性强的教师授课,班主任起始年级配备民汉两个班主任,其中汉族教师担任正班主任,民族教师担任副班主任,一方面迫使学生学习汉语,另一方面便于沟通和管理。
民汉学校民族团结事迹材料
民汉学校民族团结事迹材料
《民汉学校民族团结事迹材料》
民汉学校是一所位于西部地区的学校,学生来自不同
的民族背景。
在这所学校,各个民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共同努力,促进了校园的和谐氛围。
在学校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好
合作。
他们在联欢会上共同表演,一起组队参加体育竞赛,互相学习民族舞蹈和歌曲。
这种团结不仅使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除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学校还鼓励教师们积极开
展民族团结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分享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师们还讲述自己的民族故事,交流各自的文化习俗。
这些活动不仅让教师们更加了解彼此,还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多元文化理解。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
们走出校园,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和发展情况。
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激发了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民汉学校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民族团
结氛围。
学生和教师们都深受其影响,自觉地将这种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种团结精神也成为了学校的一项特色,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这所学校。
这种团结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让学校成为了一个让不同民族学生和教师融洽相处的大家庭。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学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我校位于县城大教学区,兴建于2009年3月,学校由波斯喀木乡中学、依玛乡中学、阿克塔木乡中学、农场中学、原泽普县第三中学五所中学合并而成。
是一所寄宿制民汉合校的学校。
现有57个教学班,共2746名学生。
汉语言17个班774名学生,双语班5个229名学生,住校学生共2377人(全部是农村学生),师生有维、汉、回、塔吉克等多种民族。
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我校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抓:一、加强学习,深入了解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上好《三维两反》课,加强了学生对民族知识的了解,强化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从而做到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民族政策,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
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工作,关键在于民族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我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民族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三、加强了解少数民族习俗,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以少数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慰问、庆祝活动。
学校根据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专门设立了清真餐厅,成立了餐厅管理领导小组,专门管理,聘请少数民族厨师,使少数民族师生吃的放心、舒心,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为加强各民族学生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学校创建“56个民族简介”文化墙,通过图片、文字全方位形象直观地介绍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优良传统、风俗习惯等。
2、民族一家亲,团结共发展。
结合我校实际,在师生中开展九个共同主题实践活动:语言同学、学习同步、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就餐同桌、就寝同舍、校园同护、困难同度。
实行三个帮扶:对经济困难学生帮生活;对重点学生帮思想;对后进生帮学习。
3、传承经典。
“大爱不分民族”泽普五中的全体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爱护,互相团结,共同践行九个共同主题实践活动的。
开展“双语教学” 推进民族教育发展
开展“双语教学”推进民族教育发展奇台县六中是一所民(哈族)汉合校的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制学校。
学校成立于2008年8月,占地面积215亩。
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3015名学生,其中哈语12个教学班、学生655人,有教职工270人,其中民语教师65名。
学校各类教学设备、场地齐全,办学条件充足、大气,校园环境开阔、优美,呈现出了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建筑的和谐统一,校园文化秉承了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相结合的特色,为推动奇台县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奇台六中从建校之初就按照奇台县委的规划进行民汉学校合并工作,到2009年9月完成了将全县的哈语初中全部合并到奇台六中的工作。
至此,奇台六中的“双语”教育工作从人力、物力、环境上得到了保证,初步走上了“双语”教学的道路。
两年来,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双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008年合校之初,部分哈族学生和家长对于撤并原有的学校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到新的学校花费大、经济负担重,回家不方便,有一些学生到新学校就读不到一星期就又回到原来的学校。
学校领导及时召开会议分析情况,认为首先应该解决思想问题。
此后,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领导班子中形成合校和实行“双语”教学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在民语教师、学生、家长中广泛宣传合校及实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联合班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会阻碍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就业、融入现代化社会以至国际社会。
同时学校还将有关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经过半年的努力,逐步转变了师生对合校及“双语”教学的认识。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强化各方面的管理,想方设法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赢得了家长的支持。
2009年9月实现了全县初中哈语学生全部进入奇台六中学习“双语”的任务。
在“民汉合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在“民汉合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名在“民汉合校”工作的员工,这是我在这个学校的心得体会。
“民汉合校”是一所位于乡村的民办学校,它为当地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这个学校是由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建立的,旨在改善乡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情况。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为这所学校工作,为农村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首先,我要说的是“民汉合校”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
其中的“民”代表了民营企业的参与,它不仅仅是政府的教育项目,更是民间力量的结合。
这个合校模式的出现,凝聚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为乡村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组织间的合作和协同效应,让乡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我在“民汉合校”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在这所学校,我认识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
这里的学生虽然背景各异,但是他们都渴望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同时,由于学校规模较小,我能够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化关怀和指导。
在“民汉合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之外,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和图书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此外,我还要提到学校对于师生关系的重视。
在“民汉合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我们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朋友和导师。
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会毫不犹豫地向我们寻求帮助和指导。
我们也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为孩子们的发展努力。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更加乐于学习,也增强了我们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我要说的是“民汉合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扩大规模,接纳更多的学生,为更多的农村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加强民汉师生思想交流努力构建和谐民汉合校——以乌鲁木齐市某中学为例
加强民汉师生思想交流努力构建和谐民汉合校——以乌鲁木齐市某中学为例作者:高矗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0期高矗辉(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本文以乌鲁木齐市某中学为例,具体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后的变化。
通过对民汉教师、民汉学生、民汉师生的调查,更加深入了解了民汉师生的思想情况。
同时,本文简要概括了民汉合校后的成功与不足,以求能给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并且能够成功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民汉合校;交流;思想;和谐校园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10-02民汉合校,是在民汉杂居地区,根据社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及所使用的语言状况设立学校的教学形式,因而在同一学校内部的不同班级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言为教学语言,而与汉语授课学校及民语授课学校相区别。
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团结路中段的乌鲁木齐市某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风纯正、师资雄厚、成绩斐然的区、市两级重点中学和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始建于1946年。
现乌鲁木齐市某中学将所有的教学班分为两部分管理,分别是以维语言授课为主的民语系和以汉语言授课的汉语系,在编教师300余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
一、促进民汉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师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主力军,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行为习惯可以直接影响其教学产生的结果。
由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民汉教师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会造成他们工作态度、教学方法的差异。
因此,乌鲁木齐市某中学开展多种方法促进民汉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第一,民汉教师互帮互助,师师结对;第二,学校积极鼓励民语系双语教师的教案与板书用汉语书写,不仅能够积极提升民语系教师汉语教学水平与能力,而且还能够积极推动教师专业的综合成长;第三,认真组织过好少数民族节日,学校利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具有民族习俗的重大节日,有效地促进民汉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第四,学校加大民汉教师的培训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派民汉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扩宽视野,增长才干,从而提高民汉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研究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研究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新疆各高校中,民汉合住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交往增进团结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总结了民汉合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并从宿舍文化、大学生自身、家长、校方、宿舍氛围等方面提出促进民汉合住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民汉合住;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策建议一、前言宿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之一,良好的宿舍环境和文化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3个世代居住的民族,目前全疆共有55个民族共同生活在新疆这片热土上。
新疆的高等教育为了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精神,推行了民汉合住的措施。
二、民汉合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各民族学生进行双语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偏僻的农牧山区,大多数汉语水平较低,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较长时间内汉语过不了关,汉语授课学习比较困难,阅读汉文图书资料具有难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时还不能用汉语自如交流,普通话不标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而汉族学生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提高新疆大学生双语水平。
通过民汉合住,可为民汉学生的交往、了解提供很好的平台,增加民汉学生间交往的机会和频次。
在宿舍内民汉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语言水平在交流中得到强化,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汉语水平。
2.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学生的交际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生性豪爽耿直、热情真诚,乐于同汉族学生交往,但汉族学生比较含蓄内秀,易造成民汉学生间的隔阂。
通过民汉合住,揭开民汉学生间的面纱,为民汉学生搭建起心与心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之间敞开心扉,互相接纳。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同宿舍的汉族同学交流学习,能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在朋友的交流、沟通中,提高了自身的交际能力。
3.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修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偏僻的农牧山区,而农牧山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文化底蕴不同。
“民汉合校”工作经验交流2.doc
“民汉合校”工作经验交流2 -“民汉合校”工作经验交流2“民汉合校”工作经验交流2民汉合校是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有效途径。
察布查尔县教育者通过积极实践,摸索出推进中小学民汉合校后“合人、合心、和谐发展”的十项有效措施。
一是党、团组织引路,凝聚人心。
聘请校内外优秀党员干部、教师担任业余党校辅导员,每学期组织高中阶段学生举办1—2期党课培训班,每学期向学校党支部推荐2—3名优秀中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邀请学校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定期轮流为少年团校学员上团课。
少年团校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少年学生走进敬老院、社区开展公益劳动,培养少年尊敬长者、爱护公物的情操。
并开辟第二课堂,开办声乐、乐器、美术、书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是积极倡导民、汉班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要求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民、汉学生在娱乐、交谈中感情不断融合。
三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课外兴趣活动内容,哈萨克、维吾尔族学生学跳秧歌、贝伦舞,锡伯、汉族学生学跳哈萨克、维吾尔族舞蹈;还专门设立民、汉语学习角,每日下午定期举办的“我的汉语亚克西”、“我的维语亚克西”以及“我的哈语亚克西”活动,大受各族学生欢迎。
各民族学生通过相互交谈,彼此了解到各民族民俗文化,从小培养起学生对祖国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是坚持“一碗水”端平,对各民族教师一视同仁,不分民族实行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备课和教研活动、统一批改作业、统一编班、统一考核标准,各民族教师共同办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进。
五是在学校领导的配备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在学生干部的选用工作中,也充分考虑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
六是开展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送温暖” 工程。
学校工会定期对各族教职工、贫困生开展“送温暖”活动,采取学校领导干部与贫困教职工、贫困生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各族教职工、学生度过难关。
校长民汉合校做法汇报
推进民汉合校的有机管理,深化民族团结和交流融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我是巩留县第二中学校长黎武智,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推进民汉合校的有机管理,深化民族团结和交流融合》。
我校自2013年3月合校以来,提出“合校先合心”和“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即“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以此统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
坚决杜绝一处校舍、两套班子,一种制度、两种管理的现象。
具体做法有:一是抓引导,促认识。
经常性地召开师生大会,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正确认识民汉合校工作;多次召开学校中层领导思想动员会,并分家长、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师生、家长意见。
二是抓班子,促管理。
于2013年8月对学校中层领导重新调整和配备;完成了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配备工作;开展民汉教师结对子、民汉班级结对子活动。
加大对班主任及新任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抓硬件,促均衡。
多方筹措经费,顺利完成了合校后教室、办公室、学生食堂、宿舍等教学、生活辅助设施整合工作,实行民汉教师交叉办公、民汉学生交叉编班,民汉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等,学校文化环境布置均采用双语。
四是抓制度,促规范。
结合民汉合校后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先后修订完善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适合学校校情的规章制度,制定并实行学校中层领导包班制,及时帮助解决民汉各班级学生常规管理、养成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问题,帮助处理、化解各类学生纠纷。
五是抓教育,促融合。
结合民汉合校的工作特点,加大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力度。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互学活动,为民汉师生互帮互学、增进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类社团实践活动、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比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评选民族团结好少年、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在我校民汉师生相互包容、尊重差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中,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民汉合校学校“和文化”探索
民汉合校学校“和文化”探索作者:刘景华来源:《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2期众所周知,新疆是多民族“大杂居”与少数民族“大聚居”地区,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差异极大。
按照国家部署,新疆8999所学校大多采用民汉合校办学模式,有的是双民合校,有的甚至是三民合校。
如何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履行文化传播和教育维稳的双重使命便成为民汉合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此,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中学尝试以“和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和文化”——在反思冲突事件中催生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位于伊犁昭苏高原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守护着63公里的边境线,这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5%。
七十六团中学始建于1963年,学生来自汉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2004年实行民汉合校,是一所三校合一,三语教学的12年一贯制完全中学。
1288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8.3%,其中,蒙古族占9.6%,哈萨克族占58.7%;169名教职员工中少数民族教师占51.4%,蒙古族21人,哈萨克族65人。
2011年12月8日,学校发生了由民汉学生摩擦引发的有学生家长参与的围攻事件,造成民汉师生对立和情感隔阂,极大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冲突事件引起了学校各族教师的反思,学校对民汉合校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一些学校名曰合校,实际上各民族学生分居不同教学楼,教育教学分而治之,合而不融,管理体制并未融合,更缺少共同的价值观。
一旦发生纠纷,往往简单处理或各打五十大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鲜见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而造成民汉不能和谐相处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因语言障碍而造成的误会,二是自卑心理导致多疑,误判对方看法,三是不接纳、不欣赏、不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四是缺少交流导致情感疏离,进而产生隔阂、排斥、抗拒心理。
学校认识到,民汉合校需要“合”的是各族师生的思想、行为模式,有深层次的融合,才能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县民汉合校实施方案
县民汉合校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县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我县决定实施县民汉合校方案。
该方案旨在整合县内教育资源,推动汉民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乡镇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县决定实施县民汉合校方案,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汉民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方案内容。
1. 教育资源整合。
县民汉合校方案将通过整合县内教育资源,调配优质教育资源到乡镇地区的学校,提高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同时,将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其受教育水平。
2. 师资力量支持。
方案将加大对乡镇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支持力度,通过调配优质教师资源,提高乡镇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
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文化融合教育。
方案将推动汉民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4. 教学质量监测。
方案将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对县民汉合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方案实施。
1. 教育部门的指导。
教育部门将加大对县民汉合校方案的指导力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学校的积极配合。
各学校将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的工作,主动参与县民汉合校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 社会的广泛支持。
方案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教育事业,为县民汉合校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方案效果。
县民汉合校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汉民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完成“民汉合校”工作的心得体会 最新 优秀范文 总结 范本 模板 样本.doc
完成“民汉合校”工作的心得体会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民汉合校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巴州于1999年正式启动民汉合校工程。
5年来,全州合并学校109所,基本上完成了民汉合校任务。
主要作法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实施民汉合校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依法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绝不为合校而合校。
宋维东说。
对条件成熟的学校,如一墙之隔、一路之隔的学校,该州采取必须合校的思路;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该州提出要创造条件,为合校作好准备;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必须是民汉合校。
巴州所属的库尔勒市一中、二中、五校、六校均属一墙之隔、一路之隔的学校,该州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将4所学校合并成2所学校。
合校后,学生就近入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校规模扩大了。
且末县新扩建学校实施民汉合校后,教学资源得到整合、优化。
若羌县以危房改造为契机,加快民汉合校步伐,如今,若羌县中学和若羌县小学教学楼已成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保证投入稳妥推进尽管巴州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县市的财政自给率仅为30%左右。
但是,各县市党委、政府却把实施民汉合校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把民汉合校作为百年大计工程,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宁可在别的方面压缩一点,也要保证民汉合校工程的资金投入。
博湖县将7所中学合并,成立了博湖县中学,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10800平方米教学楼。
为筹措建设资金,该县县委、县政府将出售凯泽蕃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产权资金313万元,全部用于民汉合校工程。
几年来,全州用于民汉合校的经费投入已超过2亿元。
加强融合资源共享巴州农村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配备很不平衡,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民汉合校,该州不断加强融合,使少数民族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组织管理走向规范,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民汉结对子总结
民汉结对子总结民汉结对子总结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汉结对子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汉结对子总结1去年我校开展民汉结对子活动,学校召开了民汉教师结对子与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同时对上一学期此项活动的开展做一个总结。
第十七中学中是一所民汉合校,长期以来民汉各校各自为阵,我校理化生组随着双语教学的广泛开展,打破常规,一切工作开展均由学校统一管理,从年级、班级的.编制,教师的办公室安排,到教务、教研也民汉统一。
这样就实现了民汉学生、民汉教师密切交流,为民族师生学习汉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在学校教研室的组织下,自20xx年以来学校开展了民汉教师手拉手结对子和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民汉教师之间共同办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通过去年的实践,汉语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总结会上,结对子教师说:“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汉语教学水平,而且还学会了计算机的使用。
感谢学校开展的手拉手活动,让我受益很多。
”曾经的徒弟,现在成长为师傅,他们表示一定会像师傅们一样,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次结对活动中,学校校长说:“我们不要把这项活动当做一种形式,要注重的是形式背后的落实,要把结对子的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并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坚持开展下去。
把我校的双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民汉结对子总结2去年我校开展民汉结对子活动,学校召开了民汉教师结对子与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同时对上一学期此项活动的开展做一个总结。
四中中是一所民汉合校,长期以来民汉各校各自为阵,随着双语教学的广泛开展,打破常规,一切工作开展均由学校统一管理,从年级、班级的编制,教师的办公室安排,到教务、教研也民汉统一。
这样就实现了民汉学生、民汉教师密切交流,为民族师生学习汉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新疆高校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初探
新疆高校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初探摘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高校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高校,在新疆高校中开展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既有利于多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学习;也有利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关键词:新疆高校;民、汉合住;模式随着新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很多高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比例超过了40%。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汉语言学生差别较大[1]。
因此,如何做好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能够多交流、多沟通,从而共同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因此,在新疆高校中不断推广民、汉学生混合住宿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和方法。
一、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意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生活的地方,目前有47个民族的成员,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体民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在新疆高校推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措施,可以为多民族学生创造更多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从而为营造稳定、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奠定良好条件。
新疆高校的民族语言学生(以下简称民语言)来源分为以下几个类别,有民考民学生、民考汉学生、双语实验班学生。
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汉语水平层次不齐。
民考民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在大学的第一年预科阶段主要以学习汉语为主。
双语实验班的学生大多从高中阶段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水平优于民考民学生,但汉语水平和汉语言学生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因此,在学生社区开展民汉学生合住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各民族同学的交流互动。
汉语言学生可以作为民语言学生的语言老师,民语言学会的汉语水平会快速提高。
在学生宿舍区推行民、汉学生合住,不仅仅是为了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5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与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合并,成立“民汉合校”的新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学校成立后,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汉合校”的一个成功范例、如今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环境幽雅,花木扶疏,绿树环绕,桃李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更是令人惊慕,“学校大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令人称道。
2004年6月,学校在“民汉合校”后,召开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主题为“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携手共创二十三中学辉煌明天”。
由此,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翻开了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针对“民汉合校”的实际,坚持“三个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的指导思想,提出“合校先合心”和“四个一”(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的管理理念,以此统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
张德宏校长说,学校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师生深刻地认识到:既然是民汉合校,首先要“合校先合心”,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绝不能搞形式。
学校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把建成“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上乘,人文环境和谐,社会各界满意”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办学目标。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统一思想,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全校专任教师170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2名,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03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11名,自治区、市、校级教学能手和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十教师、优秀青年教师63名。
民汉合校前,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自筹资金,创办了自治区第一个“宏志班”。
民汉合校后,学校承办了国家“西部助学工程”民语“宏志班”。
2007年,经自治区侨联引荐,由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学校创办了新疆“珍珠班”。
目前,学校有6个“宏志班”、3个“珍珠班”,共有510名民汉“宏志班”、“珍珠班”学生。
“民汉合校”后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现已成为乌鲁木齐市的对外窗口学校。
2010年5月31口,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领导的陪同下,1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学校参观,学校向外界展示了“民汉合校”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民汉师生相互包容、尊重差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之情。
“民汉合校”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学校的“民汉合校”工作都大加赞赏。
学校的校风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一所党和政府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向往的学校、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华到学校调研时,高度评价二十三中学是“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民汉合校工作的一面旗帜”。
“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一所学校,特别是一所新组建的民汉合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问题。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如果没有严格、科学、规范、合乎情理的管理制度,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必定阻碍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校长张德宏说。
“民汉合校”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第二十三中学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立足长远,果断决策,提出了“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即“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组织教职工认真讨论研究,制定了符合民汉合校特点的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
规范制度,科学决策,人性管理,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职工的纪律和法制观念。
这些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校貌的形成,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根据“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按职能分工,各项工作均按制度管理。
在教职工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都是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不搞平均,不搞特殊化、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学校,职称评定等工作关乎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
学校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始终坚持“业绩优先,兼顾资历”的原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对民汉教职工均按照《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量化考核方案》,综合各处室的量化计分、本人述职、群众民意测评、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测评、教学情况调查、业务考试成绩等,进行排名,并按排名顺序进行推荐。
所有评聘程序和过程全部实行校务公开。
同时加强聘后管理,建立了领导接待群众制度。
7年来,学校教师对评审程序全部公开、按量化后的总分排序进行职称评定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没有一名教职工闹情绪、合校以来,学校监督委员会共计收到40多人的岗位职级聘定申诉报告,复议修订16人,上报聘用委员会讨论更改9人。
学校用一种制度管理,做到一视同仁。
出现问题,只说是哪个学生、哪个班级的问题,绝不说是汉族学生、民族学生或是汉族班、民族班的问题,大家都是二十三中学的学生和班集体、由于没有搞特殊化,处理问题就简单易行,一切按照规定办,大象心服口服,没有怨言。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有效行使审议学校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多方面的权力。
凡是学校重大决策,都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听取意见,最后形成决议。
经过7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学校制度管理的公信度和执行力明显提高,按制度管理、依制度办事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四个一”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双语教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民汉合校’之初,作为家长,我们比较担心合校后,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下滑,影响孩子的发展、”学生家长李玉芳说,“而事实上,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合校后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大幅度提升,这让我们家长放心了”。
少数民族学生在熟练掌握和使用母语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
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对此,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含糊甚至抵触”。
目任和义务、学校党总支书记吐尔逊?肉孜说:前,学校11个“双语班”有563名学生,71名民语系教师。
为了给双语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制定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校本双语培训实施计划》,要求领导干部及党员带头讲普通话,各种会议交流发言一律使用普通话。
同时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学校给民语系教师配备汉语系教学用书,给每位双语教师配备英汉维电子词典。
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用于双语教师培训的费用年均近22万元。
按学科把民汉教研组合并,加强民汉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实行“三个结对”模式:一是师师结对,即民汉教师“互帮结对”,结对教师每周互相听课不少于1节,学期结束将教案木上交教研室备案、学校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民汉结对教师交流会。
二是班班结对,即各类集体活动均采取民汉班级联谊的形式进行。
三是生生结对,即民汉学生之间结成互帮互学对子,有计划,有交流,有总结。
学校要求,除民族语文科目外,其他学科民语系教师的教案、板书、论文等均用汉文书写,并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双语教师业务发展。
每学期组织一次双语教师汇报展示课活动,教师使用普通话授课比例达到95%。
有26名教师参与“乌鲁木齐地区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子课题一“中学生双语教学学习方式研究”,取得了7项成果。
除此之外,学校安排双语班每周上一节阅览课,阅读汉语书籍和资料;给双语班、宏志班、珍珠班购置了汉语工具书和学习资料。
每学期开展普通话推月活动和民汉学生普通话演讲、诗歌朗诵比赛。
不断提高民语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采取教师自主学习和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还确立了以科研促发展的培养思路,培养教师养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论文已出版:有8项“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0项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
学校先后荣获市级“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双语教学的推行,让学校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在2010年高考中,双语班、汉语系班级、宏志班、珍珠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这是在乌鲁木齐市组织的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中,第二十三中学的学生艾迪非拉在演讲中引用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真切地诊释了“血浓于水骨肉情,民族团结重千钧”的真谛。
“民汉师生都是二十三中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地位,要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要讲民族,就讲中华民族:要讲利益,就讲国家利益,就讲学校的整体利益、”吐尔逊?肉孜说。
坚持“三个离不开”、“三个在一起”的思想和“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全校民汉师生的认同。
凡是学校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上的各类集体项目、篮球赛、拔河比赛、播操比赛、大型团体操比赛。
一年一度的以“爱国团结、和谐奋进”为主题的“一二?九”歌咏比赛等,都采用民汉班级联谊的形式进行。
通过活动,加深了民汉师生之问的了解和沟通,增进了团结和友谊,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提出了“三个一”的德育工作核心理念,即“一个伟大祖国、一个中华民族、一个公民意识”,紧紧围绕“三个一”开展德育工作。
同时,学校不断强化两种意识:一是始终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稳定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二是始终强调全体民汉师生,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时刻牢记团结、稳定、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大家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张德宏校长表示,学校积极进行了两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一是积极探索针对青少年的新的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积极探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坚决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和影响,筑牢思想防线,确保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把稳定工作作为统领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和影响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教育阵地。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将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等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始终坚持把“一个理念一求学先做人”、“两个重点一教育学生爱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并提出“相互包容、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
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班主任寄语、教室美化、民族团结教育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都充分体现“爱国团结、和谐奋进”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