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案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他忍辱负重著书立说的伟大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司马迁忍辱著书的精神内涵。

2、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报任安书》,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与坚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 91 年),戾太子刘据起兵诛杀江充。

当时任安任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

戾太子派人持节到北军,欲调发北军兵。

任安受节,但闭门不出。

事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有二心”,将其下狱。

任安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特点。

2. 文中关键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官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2. 对文中抒发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其韵律美。

3. 自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句式等问题。

4. 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5.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7. 拓展:介绍《史记》的其他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9.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文学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有深入理解,能够流畅翻译文中的句子,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准确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报任安书》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介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九、教学后记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分析和理解;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2. 对文中观点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报任安书》;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译文、解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要点讲解(1)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解读寓意;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评价;(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品质。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忠诚、担当的文学作品,如《史记》、《论语》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思想。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letter writing 的文化背景和礼仪规范,探讨《报任安书》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报任安书》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 《报任安书》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意义和文学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4. 讲解分析:讲解《报任安书》中的古汉语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6.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报任安书》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辱”、“意气”、“就”等实词和“于”“之”“以”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以及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3、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正确认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观以及他忍辱苟活,为完成志愿的价值观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

2、正确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三、教学设想依据1、本文实词的用法、通假字现象以及“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等被动句式较多,因此授课时着重一些常用的重点文言词句及被动句的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在信中,流露出司马迁对朋友爱莫能助的无奈,更体现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性格和忍辱完成愿望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通过翻译疏通文章,加上朗读感受,可体会《报任安书》的悲愤情感和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特殊人生价值观。

2、从学生角度来看,高二(1)(2)班都是理科班,文言文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但总体来说,(2)班学生的文言基础以及学习的认真程度比(1)班较胜一筹;而(1)班的课堂气氛比(2)班活跃。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两个班不同地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所定时间。

四、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设计:我们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前几天大家也观看过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绝笔之作》,相信同学们对司马迁司马迁以及他的作品《史记》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忆一下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

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让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深入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语、句式、语法等。

3.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4. 情感态度:作者对任安的评价及其自身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3. 情感态度的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分析、情感态度等。

2. 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遇到生僻词语,查阅字典,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语法等。

2. 分析文本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3. 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

报任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封书信,是司马迁在被贬为庶人后,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友情的不舍。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意义。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意义,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意义,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

1.3.2 教学难点:对信中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信件结构分析本信分为三个部分:首段表达了司马迁对任安的感激之情;次段叙述了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尾段表达了司马迁对友情的珍惜和不舍。

2.2 重点词汇与句式2.2.1 词汇:介绍信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如“报任安书”、“庶人”等。

2.2.2 句式:分析信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作品《报任安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3.2 文本阅读与分析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3 讨论与思考(1)司马迁为何写这封信?(2)信中表达了司马迁的哪些人生感悟?(3)司马迁与任安的友情给你什么启示?3.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翻译信中的重点段落,巩固所学内容。

4.2 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报任安书》的感悟。

4.3 预习下一课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报任安书教案7篇

报任安书教案7篇

报任安书教案7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_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5篇

报任安书教案5篇

报任安书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报任安书教案5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精选模板)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精选模板)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平简介__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__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__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__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__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

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通假字】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不—否曷—何箠—棰诎—屈见—现【一词多义】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古今异义词】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词类活用】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第二课时一、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合作板书,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二、由学生提出疑难语句,老师指导疏通文意。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三。

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报任安书教案-1

报任安书教案-1

报任安书教案关于报任安书教案合集5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uán)占卜(bǔ)囹圄(lingyu)报任安书教案篇2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辞书,是司马迁在被流放期间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本文以司马迁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人生价值和信念的坚守。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使学生了解古代辞书的特点和魅力,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技巧。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容,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Step 2:学生自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Step 3: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Step 4: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文中主旨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Step 5:总结讲解,强调《报任安书》的价值观念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教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4.2 文言文阅读能力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报任安书》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4.3 价值观理解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文,评估学生对司马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5.2 第二课时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文中主旨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报任安书》教案:文言文阅读之必修

《报任安书》教案:文言文阅读之必修

《报任安书》教案:文言文阅读之必修。

一、课文背景《报任安书》是唐代李密在益州任职期间,写给朝廷官员的一封切实可行的建议书。

在这封信中,李密列举了多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旨在改善当时益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整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问题陈述、治理方案、论证和结尾语。

二、重点语言文句1、送徐州刺史常侍,乃不得已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送常侍到徐州是无法避免的,这是由于国家政治上的需要,而非自己的本意。

2、或为园中之妾,或为舟上之侣。

这句话用了“或”字,表示两种或更多情况可能同时存在,即官场上的女性有可能是上层权贵的私生活妾室,也可能是船舱中的卖淫女。

3、以是诏下方县,责有司之懈怠,念切于中。

这句话用了“责”字,指责县官及有关官员驻足不前。

在唐代,责骂别人可能并不会导致对方反感或感到伤害,因此作者无需掩饰其言辞。

4、朝廷之列,应以尊德为先。

这句话强调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是道德,而非权威、地位或名望。

5、应以本日之事为本,最为急要,瞻前之诫,或可以为后效。

这句话意味着在解决任何问题之前,都应该优先考虑当下这天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未来犯错误的情况。

三、语言意境《报任安书》语言简练、清新,表现出了一种早期的文言文写作风格。

李密用了很多较短、简洁的字句作为切入点,强调处理当下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在整个文章中,语言表述是相对激烈和紧张的。

四、教学方法教学这篇经典文言文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文言文原文阅读、注解和解释、文言文翻译、古文写作、文化背景解析及课堂讨论等。

1、文言文原文阅读。

在读这篇经典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有一个好的语言学习基础,并且熟悉古代汉语语法的结构。

学生可以结合汉语词汇、中古汉语字音切韵等相关知识点,逐字逐句地解析和理解。

2、注解和解释。

在阅读完文言文原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注解,说明并解释一些比较长或不常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3、文言文翻译。

与注释相反,翻译是把经典文言文的原文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报任安书》全文;(2)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4)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如辞赋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2)学会对比分析,将《报任安书》与其他史书进行对比,了解其独特之处;(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报任安书》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忠诚于历史、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2)体会友情、忠诚、信仰等美好情感;(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2)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对《报任安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司马迁和《史记》,引导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如辞赋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4. 课堂讲解:讲解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分析文言文句式、修辞手法等。

5. 互动环节:提问回答,检验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对比分析《报任安书》与其他史书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2. 写一篇短文,评价《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3. 结合《报任安书》的内容,谈谈对友情、忠诚、信仰等美好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掌握程度;3. 短文写作:评价学生在评价《报任安书》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方面的见解,以及对友情、忠诚、信仰等情感的理解。

《报任安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报任安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意图;2.阅读并理解《报任安书》的内容、主题和情感表达;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阅读《报任安书》的全文,并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2.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掌握并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理解和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诗歌《报任安书》的标题并简单介绍;2.询问学生对这个标题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分发《报任安书》的全文给学生,让他们默读;2.组织学生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

(三)分析诗歌(20分钟)1.解释《报任安书》的诗句和表达;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理解主题(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报任安书》的主题是什么;2.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词句和意象来理解主题。

(五)文学鉴赏(20分钟)1.与学生分享《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问题和评论。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对《报任安书》的理解;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文学鉴赏中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拓展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介绍学生选读唐代名诗;2.撰写一篇关于《报任安书》的读后感;3.列举《报任安书》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写出解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报任安书》这首唐代名诗。

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的全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报任安书》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所写,它是一份名为“禳灾冀祉”之“安民告示”,内容涉及朝堂政治和民间生活等多个方面,既具有政治性质,又有实用性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选题背景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报任安书》以其独特的言辞、气度恢宏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文化中被赞誉为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在今日社会中,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很多人缺乏传统文化的观念,因此选起《报任安书》作为教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报任安书》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2.借助这一激励性的材料,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3.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行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及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了解《报任安书》文本及经典背景通过讲解与阅读,带领学生从字面文字入手,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2.整体把握《报任安书》这一文献体裁在明确掌握“文言文古典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学习本次文献体裁所特有的文体、语言特点、文学价值及文化含义等。

3. 阅读理解《报任安书》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信息的发掘并加以整合,从而获得个人认知,并同课堂上的组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4.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报任安书》贯穿于语文、历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际学习内容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方法1.讲解式教学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和课堂讨论。

2.学生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及交流和讨论。

3.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研讨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教学案第1课时主备人:耿进东审核人:罗旭东复备时间: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及重点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补充资料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

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

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

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史记》写作大业。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曩.者()()魏其.()强.颜()槛阱..()羑.里()绛侯..()()关.木索()头枪.地()暴.肌肤()箠...()诎体楚()圜.墙()伏法受诛.()占卜.()四、文本研习A.第1自然节(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古今异义词要写出古义与今义;词类活用要指出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如“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名词的使动用法”)(1)曩.者辱赐书,,(2)教以慎.于接物(3)阙然..就不报(4)意气勤勤恳恳....(5)若望.仆不相.师(6)推贤进.士为务(7)婴.金铁而祖母刘夙婴.疾病2.翻译句子(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5)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3.疑难词句(二)问题探讨1.作者认为皇帝是如何对待自己身份的?(用第三节中句子回答)2.作者如何认识自己受到的惩罚?第2课时(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1)乃.有所不得已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犹能引决..()(3)所以..()(5)唯..隐忍苟活()(4)名摩灭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思垂.空文以自见..()()(7)愠色()2.翻译句子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4.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疑难词句(二)问题探讨1.作者在第三节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而第四节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不死的原因,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四节原文的句子回答)2.第五节作者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等人的事例的意义是什么?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第四、五、六节4.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三)内容巩固,课本研习(见建构式生态课堂高中语文学习指导)p.43第3课时导读这一段总收慨叹之意,笔触又回到目前自己的悲惨处境,描写痛苦的心情,向任安诉说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说明自己闺阁之臣的地位,无法“推贤进士”,世俗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呼应开头。

(二)问题探讨1.作者2.文章描写了祖母的几个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疑难问题C.第4-6自然节(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1)且负下..未易居(2)下流..(3)虽累.百世(4)肠一日而..多诽谤九回..与仆私心剌谬乎.?(6)曼.辞以自饰(7)然后是非乃.定..(5)无乃2.翻译句子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3.疑难词句(二)问题探讨1.回顾作者思路。

2.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站在今天,你认为如何评价司马迁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做出的选择?3.疑难问题总结:怎样正确理解《报任安书》的精神实质?究竟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对这篇“奇文”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理解呢?在这里,我要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个文学“掌故”:清代有一位文艺理论家叫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石赣州在酒席宴间曾经讨论到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包世臣认为“二千年无能通者”。

石赣州于是便向包世臣请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掌握住《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当时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

”石赣州当天晚上即遵照包世臣的嘱咐,将《报任少卿书》读了一些遍,第二天又特地找上门问包世臣说:“客散后,即检本讨寻,竟不能得端绪,唯觉通篇文意,与‘推贤荐士’不相贯串耳。

敢请其指归。

”包世臣便又告诉他:“阁下半夜之间,多则数十过,何能即悟?请再逐字逐句思之,又合全文思之。

思之则已,则有得已。

求敢吝也?凡以学问之道,闻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

”后来两人分离而居,过了一年多之后,石赣州又就《报任少卿书》的理解问题写信给包世臣再次向他求教,这使得包世臣觉得不好不向自己的朋友讲一讲他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了:“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

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而斥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

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素非相善,尚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

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

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

结以死日是非乃定,则史公与少卿所共者,以广少卿,而释其私憾。

是故文澜虽壮,而滴水归源,一线相生,字字皆有归著也。

”我觉得,关于《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的话是概括得很好的,为我们研读《报任少卿书》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什么看法了。

(节选自郭双成《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我认为所谓的“推贤荐士”,不是任安来信中所说的话。

司马迁回避讲任安的写信的真正目的是求救,因此用“推贤荐士”这四个字掩饰任安来信本意,而任安为更多的天下豪杰之流表明冤情,中间夹杂叙述李陵事件,表明与李陵一向并非友善,尚且能倾力救援,更何况对任安是有生死之交呢?实在是因为遭刑后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这样司马迁的身体是《史记》的身体,不是司马迁自己所私有的。

司马迁可以也为任安而死,而《史记》一定不能因为任安而废。

最终人死了,一生的是非才定下来,司马迁和任安是一样的,写信去开导任安,放下私人的遗憾。

因此文章虽然波澜壮阔,但是每一滴水都是回归源头,每一字都是归于著书。

(耿进东译,仅供参考。

)《报任安书》巩固案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