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葡萄园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_王敬
太湖地区稻田绿肥固氮量及绿肥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
样品采集与分析 绿肥盛花期, 采集紫云英和蚕豆样品, 在绿肥
2 还田前, 随机选择 3 个蚕豆小区各留 1 m 蚕豆为测 青蚕豆产量之用。 样品分为地上部和根系两部分,
1 m2 一个样, 3 次重复。 同时, 采黑麦草、 砂培蚕豆 和紫云英的地上部和根系样品。 所采的植物样品 105ħ 杀青 0. 5 h 后在 65ħ 下烘干, 冷却称干重。磨 碎后, 测其全氮、 全碳和 δ N 含量。 100 cm 深处埋设土壤 每个小区分别在 15 cm、 溶液采样管以采集土壤溶液和淋溶水样。15 cm 土 壤溶液用自制的采样管采集, 将管径为 3 cm 的 PVC 管底部封死, 在管底部的侧壁上均匀地打一些小孔 ( 孔径为 5 mm) , 外壁包裹两层细尼龙网, 以防止泥 管口塞有具孔塞, 将一细软管经孔塞插入 沙渗入, PVC 管底部以抽取土壤淋溶液。100 cm 淋溶液采 同样经孔塞插入细软 集管为带陶土头的 PVC 管, 真空泵抽取淋溶液。水稻生长期间, 施肥后每 2 管, 天采一次样, 连续采样 1 周, 随后每 10 天采一次样。 植株全氮测定采用凯氏半微量法, 有机碳采用 15 251 精密 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 δ N 值采用 MAT同位素质谱仪测定。 所采水样样品经普通滤纸过 + N 含量, 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 NH4 用紫外分 滤后,
摘
要
15 通过田间试验, 利用 N 自然丰度法, 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冬季绿肥的固氮量, 以及绿肥还
稻田土壤供氮能力及土壤氮素淋失特征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紫云英和蚕豆当 田后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 、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有机和常规种植模式下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太湖地区是我国化肥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1],据悉,该区稻麦轮作年施氮量平均值已高达约590kg ·hm -2[2]。
过量化肥的施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过低的肥料利用率使得土壤中氮磷大量流失,导致地表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目前,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3-8]。
地表径流是农田氮磷流失的主要方式,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年径流损失量约摘要: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等氮投入条件下常规种植和有机种植模式农田径流水中氮、磷浓度特征,以及径流氮、磷流失量、流失系数。
结果表明,稻季和麦季农田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平均浓度和总氮流失量均表现为:常规种植>有机种植>对照。
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减少稻麦轮作农田中氮的径流流失,且对麦季氮素径流流失的减少效果优于稻季;尽管有机种植模式下磷流失系数低于常规种植,但有机肥投入携带的高磷量会增加农田磷素径流流失量。
关键词:稻麦轮作;有机种植;农田;径流;氮磷流失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16)08-1550-09doi:10.11654/jaes.2016-0102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有机和常规种植模式下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陈秋会,席运官*,王磊,李妍,张弛,田伟,田然,肖兴基,赵克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unoff losses i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rice-wheat rotation farm 原land in Taihu Lake RegionCHEN Qiu-hui,XI Yun-guan *,WANG Lei,LI Yan,ZHANG Chi,TIAN Wei,TIAN Ran,XIAO Xing-ji,ZHAO Ke-qiang(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R China,Nanjing 21004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cultivation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a 2-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building runoff ponds in farmland.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runoff from the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rice-wheat rotation farmland in Taihu Lake Reg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itrogen (TN ),soluble nitrogen,ammonium,nitrate and TN in runoff were in order of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or -ganic cultivation>control.The TN loss coefficients in organic f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fields.Runoff losses of TN from rice-wheat rotation under the organic cultivation and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were 24.42~52.30kg ·hm -2and 54.84~78.21kg ·hm -2,respectively,with TN losses lower in organic fields decreased by 33.13%~55.47%.Total N runoff loss under organic cultiva -tion in rice and wheat seasons decreased respectively by 19.27%~25.10%and 40.29%~67.58%,suggesting that effective of reducing N runoff loss in wheat season was better than in rice season.Although the TP loss coefficients in organic field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 -tional fields,higher P amount in organic fertilizer led to the increase of P runoff loss from organic cultivation system.Keywords :rice-wheat rotation;organic cultivation;farmland;surface runoff;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收稿日期:2016-01-21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4-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K19B01)作者简介:陈秋会(1982—),女,河南商丘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农业与生态修复研究。
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
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摘要】A field experiment, directed agains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rought about by nitrogen leaching from paddy field in Taihu Lake Reg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effects of nitrogen management on nitrogen leaching from paddy field at depths of 20 ~ 40 cm, 40 ~ 60 cm, 60 ~ 80cm and 100 ~ 120 cm.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five patterns of nitrogen management, I. E.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 SSNM ) , Organic & chemical N combined application (OCN) ,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application (CRU) , Reduced chemical N application (RCN) and Farmer's common N application ( FN ).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soil layer (20 ~ 40 cm) , TN in the leachat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N application rate, and CRU has more TN leakage amount.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reatments, FN treatment had a higher concentration at 40 ~ 60 cm than20 ~ 40 cm depth. DON was the prime form of N leaking into ground water. TN concentration of leachate at 100 ~ 120 cm depth would decrease 37%~49% if N input was reduced by 33%. Site-spe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which could reduce N leaching without sacrifice of yield, would be environment-friendly nitrogen management methods for Taihu Lake region.%针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量施肥处理、缓控释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以及按需施肥处理5种稻田氮肥管理模式,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与肥料类型的处理对20 ~40 cm、40 ~ 60 cm、60 ~ 80 cm以及100~120 cm四个深度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20~40 cm渗漏液中总氮(TN)浓度与施肥量成正比;农户常规施肥处理会出现40~60 cm TN浓度高于20~40 cm的现象;缓控释肥处理具有较高的20~40 cm TN淋失量;溶解性有机氮(DON)是稻田氮素进入地下水的主要形态,占TN的60%~ 70%;减少33%的氮素施用量,可降低进入地下水体36.9%~49.0%的TN浓度.按需施肥处理能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降低施氮水平,减少氮素渗漏损失,是适宜该地区的环境友好型氮肥管理模式.【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1(048)005【总页数】8页(P988-995)【关键词】面源污染;渗漏损失;缓控释肥;有机无机肥配施;按需施肥【作者】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土地利用已成为影响环境水体的主要因素[1]。
太湖地区稻田氮素损失特征及环境效应分析
均值
A
总 损失
[] 张红 举 , 2 陈方 . 湖 流域 面源 污染 现状 及 控制途 径 【 . 资源 保护 , 太 J 水 ]
2 1 , 6 3: 7 9 . 0 0 2 () 8 -0
产量拟 合 曲线
… … …
氯 素总 损失 拟台 曲线
图 6 不 同 施氮■ 下水 稻产 量与 氮损 失
太 湖 地 区稻 田氮 素 损 失 特 征 及 环 境 效 应 分 析
赵冬 L ,颜廷梅 ,乔俊 L ,杨林 章 ,吕寒 。
1 .中国科 学 院南京 土壤 研究 所 ,江 苏 南京 20 0 ;2 10 8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生 院 ,北京 10 4 ;3 00 9 .江苏省 土 地开 发整 理 中心 ,江 苏 南京 2 02 104
F g 6 Rieg a ny e da d nto e se n e i . c r i i l n i g n l s s d r r o u d fee t i o e p l a i nr t i rn t g n a p i to ae n r c
Z A o  ̄ ,C N Fn .No—o tp l t n s tt sad H NG H n u HE a g npi ol i ti i n n u o a sc
13 采样 和 分析 .
气温室效应 、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 问题I ¨ 使得 加 , 在保 障区域粮食安 全的前 提下 寻求兼顾环境保护
的适宜施 氮 量迫 在眉 睫 。 粮 食 主产 区 以 往 的 研 究 多 侧 重 于 以 高 产 为 首 要 目标 ,兼 顾 环境 保 护 的适 宜 施氮 量探 求 】 ,而 对 于重 要环 境 区域或 高 污染地 区 ,环境 保护 相对 更 为重 要 ,但相 关 的研究 相 对较 少 。为此 ,本研 究 在 当地稻季 20 k ・m- 7 gh 施氮 量 的基础 上设 置 了氮 肥 减量 试验 ,系统地 研究 了稻季 径流 损失 、渗 漏损 失 以及 氨挥 发 等氮 素主 要损 失途 径 的动 态变 化 ,综 合
太湖地区农田氮磷流失规律与调控技术分析
适宜的灌溉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减 少氮磷流失量。节水灌概有利于氮磷养分向水稻根系 转移,从而提高水稻对氮磷的吸收利用; 研究发现, 稻田灌水量减少 32% ~ 36%时,地表径流氮素流失量 减少 70% ~ 80%,渗漏氮素流失量减少 30% ~ 40%, 作物的产量减少幅度非常小[10]。
太湖流域地区属北亚热带的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 气候。年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1 043 mm,
收稿日期: 2020-08-11 作者简介: 王亚妮( 1987—) ,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利建设与农业生态治理工作。E-mail: wangyanixianligong@ 163. com
346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Vol. 51 sup 2
降雨主要集中于 6 ~ 8 月份。水资源丰富,河网水系 发达。该区气候湿润,年平均湿度约 16. 2hPa。四季 分明,一年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少雨; 夏季盛 行东南风,炎热多雨; 春秋气候为冬夏交替时期,多 出现 冷 暖 和 干 湿 的 多 变 气 候。 平 均 气 温 一 般 为 15. 0 ℃ ,年 最 低 温 度 为 3. 0 ℃ , 年 最 高 温 度 为 28 ℃ ,无 霜 期 为 243 d。 年 总 日 照 时 数 一 般 为 2 132. 5 h左右。光热水资源较丰富,自然条件较优 越,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 国重要稻作区之一。 1. 1 农田氮磷流失的途径
太湖地区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的研究
期, 采集水稻植 株样 品 , 蒸馏 水洗净后 , 杀青 烘干 , 称重 , 测定 植株的含氮量 以计算水稻吸氮量。收获 时, 测定水稻产量。
1 3 微 区试 验 .
在氮肥用量为 2 5 20 3 5k h 的小 区中央, 2 、7 、1 s m / 设置直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 , 研究 了不 同氮 肥用 量下 水稻的氮素 吸收 、 肥去 向和氮肥利 用率 。结 果表 明, 氮 水稻对 氮素 的吸收主要集 中在幼穗形成前 。氮肥用量 在 2 5~35k h 2 1 s m 之间时 , / 水稻植株 总吸氮 量没有显著性 差异 , 水稻 产量 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考虑到氮肥增产效益 , 推荐 25 k h 作为氮肥 适宜 用量。 同位 素示踪试 验表 明, 2 s m / 当氮肥 用量
和经济损失 , 还会引起地下水 的硝酸盐污染 、 泊富营养化和 湖 大气 温 室气体 的增 加 。 , 响农 产 品品质 , 害人 体健 影 危 康 。本研究 以田间试验为 基础 , 究 了氮肥 用量与水 稻吸氮 研 量 、 稻产量、 水 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 以期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 , 从 而 在保 持 作 物 高产 的同 时减 轻农 业 施 肥对 环 境造 成 的
江苏农业 科学
2 1 年第 3 01 9卷第 6期
闰德 智.太湖地 区稻 田氮肥 吸收利用的研究[ ] J .江苏农业科学 , 1 ,9 6 : 9 1 1 2 1 3 ( ) 1 — 2 0 1
太湖地 区稻 田氮肥 吸收利用 的研究
闫德 智
(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 l 南通大学地理工程技术研究所 , 江苏南通 2 6 0 ) 2 0 1
太湖县“麦-_稻”轮作精耕细作示范建设成效及路径探析
太湖县“麦-稻”轮作精耕细作示范建设成效及路径探析叶永明(太湖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安徽太湖,246400)【摘 要】本文梳理了安徽省太湖县2023年精耕细作示范建设模式及建设成效,建设模式为“麦-稻”轮作,示范点粮食周年产量超过16000千克/公顷,与非项目区比,增产粮食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农药使用量减少10%,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分析了精耕细作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优选品种、适期早播、用足种量、精准施肥和病虫防控等5个方面,并对进一步扩大推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麦-稻轮作,精耕细作;实施成效;技术路径水稻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0%以上。
近年来,随着人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升,农民种植水稻利润逐步下降。
面对新的生产形势,农民朋友必须转变观念,通过应用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精耕细作来最大限度挖掘产能,提高综合收益。
2023年,太湖县承担了两个省级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模式为“麦-稻”轮作,建设面积500亩。
示范点小麦选用扬麦19和镇麦9号、水稻选用隆两优8612和臻两优玉占等优质品种,采取机播机抛、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示范点建设成效斐然,摸索出一套“麦-稻”轮作技术模式,为促进粮食结构调整和稳粮增效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一、精耕细作示范建设背景“精耕细作”不是新名词,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一家一户种田的时候,农户种植水稻、油菜都是育苗移栽,普遍施用农家肥,都称得上精细管理,算得上精耕细作,所以说精耕细作不是新鲜事物。
历经40多年,今天之所以再次强调要精耕细作,是因为目前的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归纳起来,我们提出来精耕细作有这么几个背景:1.种植主体有改变。
随着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种粮主体发生了根本转变,土地耕种越来越集中。
以太湖县为例,该县耕地流转始于2008年,当年全县大户90户,流转土地1000公顷,至2023年,全县大于等于50亩的种粮大户841户,流转耕地面积18000万公顷,与2008年相比,种粮大户增加751户,流转面积扩大18倍,土地流转在太湖县发展迅猛,全县15个乡镇都存在土地流转现象,其中平原畈区流转比例超过90%,据统计测算,种粮大户年销售稻谷13500万千克,占全县稻谷总产的80%以上,毫无疑问,种粮大户已成为太湖县粮食乃至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硝态氮穿透曲线及影响因素
2
乌
0~15
1.04
42.33 80.89 40.72 326.1 446.5 227.4
栅
15~28 1.28
38.65 77.01 29.06 361.9 452.5 185.6
土
28~42 1.43
23.64 61.06 19.23 401.2 506.1
运移速度变小;因而 ΝΟ3− − Ν 穿透时间就越长,穿透曲线则趋于平缓。由此可以看出,在水 分饱和的条件下且重力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穿透曲线主要受土壤中粘粒含量的影(0-12cm)
0.45 0.4
第二层(12-20cm)
0.35
第三层(20-30cm)
0.3
第四层(30-55cm)
关键词:太湖地区;硝态氮;穿透曲线;影响因素
以硝酸盐形式存在的溶解性氮( ΝΟ3− − Ν )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因此国内外都把
ΝΟ3− − Ν 作为评价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1]。太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人 口稠密,生产集约。近年来该区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极为迅速,排污量与日俱增。该区 的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化学氮肥施用量逐年递增,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未能把握适时 适量等最佳施肥方法,氮肥淋溶流失严重,加剧了水体氮素的污染[2]。
土层 (cm)
容重 (g cm-3)
孔隙度 (%)
团聚度 (g kg-1)
有机质 (g kg-1)
粘粒 (g kg-1)
粉砂粒 (g kg-1)
砂粒 (g kg-1)
0~12
1.33
白
12~20 1.40
土
20~30 1.60
30~55 1.48
55~100 1.49
稻田水旱轮作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0前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历史经验 也证明,粮食是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安定的基本要素之一,“无粮 则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粮食生产形成了更大的压力,单纯依靠 大量施用化肥来提高作物产量已不可能了。因为化肥的增产是有极限的,而且对土壤造 成很大的污染。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农业生产不再只是个量 的问题,而是量与质要统一,质量要上一个层次,这样才能在国际大市场中立足。江西 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家粮食贡献很大,成为全国粮食调出的重 要省份之一。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西粮食生产由优势变成了“包袱”, 其主要原因是稻米品质差,特别是早米,缺乏竞争力12】。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调整江西粮食的生产结构,使农业生产合理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total porosity.It also enriched soil organic matter,available N,P’K and raised soil redox
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土壤水溶性氮的变化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doi:10.11838/sfsc.1673-6257.20474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土壤水溶性氮的变化与籽粒产量的关系左 婷1,王新霞1,侯 琼1,倪 亮2,倪玥敏2,王 剑1,倪吾钟1*(1.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浙江 杭州 310058)摘 要:肥料用量、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直接影响土壤供氮强度和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减量施用氮、磷肥,增加钾肥投入时土壤水溶性氮含量的变化与水稻、小麦籽粒产量的关系。
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习惯施肥(FP)、推荐施肥(LRF)、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RF-OM)、秸秆部分替代化肥(RF-S),各处理重复4次。
结果表明,水稻幼穗分化期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RF-OM和RF-S)土壤水溶性总氮、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RF处理(P<0.05),与FP处理相当;返青期土壤水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稍低于FP和LRF处理,差异不显著。
小麦拔节期和齐穗期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总氮、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RF处理(P<0.05),小麦主要生育期各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铵态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在减氮减磷增钾条件下,RF-OM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LRF处理(P<0.05),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与FP处理差异不大;与LRF处理比较,RF-OM处理小麦籽粒产量较高,RF-S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水稻籽粒产量与返青期土壤水溶性总氮、铵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和0.974;与幼穗分化期土壤水溶性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61、0.776。
小麦籽粒产量与主要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60、0.827~0.968、0.574~0.929,土壤水溶性总氮供应对水稻、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2(030)002
【摘要】通过连续4 a田间小区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化肥(配方施肥)比单施化肥稻增6.2%,麦增3.7%;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盆栽试验测得的生产能力(干物生产量)秸秆+化肥比单施化肥提高19.5%;同时,土壤得到培肥,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稻麦生长中后期土壤供肥强度加强而持久,化肥有效性显示出提高稳定即长效的特点。
揭示秸秆+化肥是现阶段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可行途径。
同时亦说明有机肥与秸秆化肥的配合施用其综合效益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总页数】4页(P269-271,274)
【作者】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太湖农业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44
【相关文献】
1.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J], 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
2.太湖地区稻麦二熟制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李腊梅;陆琴;严蔚
东;王校常
3.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J], 汪军;王德建;张刚
4.太湖稻麦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增产及培肥效果研究 [J],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5.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及其增产效果研究 [J], 孙士坤;孙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地区稻田减量施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太湖地区稻田减量施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薛峰;颜廷梅;乔俊;杨林章【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09(025)004【摘要】通过设置不同幅度的氮肥减量施用,研究其在整个稻季中的环境效益、肥料效益和产量效益差异,为地区氮肥的减施增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稻田施肥后7 d 之内,田面水中氮素含量维持较高水平,须谨慎控制田面水外排.在太湖地区现有肥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氮肥用量是可行的.减少20%的常规施氮量可以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含量,进而降低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总氮量;并通过作用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氮肥农学效率,适当提高产量,最终达到协调产量效益、肥料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总页数】7页(P26-31,51)【作者】薛峰;颜廷梅;乔俊;杨林章【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9【相关文献】1.太湖地区稻田主要种植方式氮磷径流损失及经济效益分析 [J], 朱普平;常志州;郑建初;陈留根2.太湖地区稻田绿肥固氮量及绿肥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 [J], 袁嫚嫚;刘勤;张少磊;陈武荣;禹洪双3.东北地区太阳能供暖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 [J], 王丙林;陈杨杨;于伟锋4.户用分布式光伏幕墙在四川地区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J], 唐华宇; 吕胜男; 赵干荣5.重庆地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 [J], 蒋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麦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模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效养分平衡的影响
关 键 词 :水 稻 ;小 麦 ;有 机 肥 ;化 肥 ;部 分 替 代 ;氮 肥 利 用 效 率 ;土 壤 有 效 养 分
中 图 分 类 号 :S511.3;S512.1;S158.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2242(2021)01-0213-09
DOI:10.13870/ki.stbcxb.2021.01.031
钾)含量均高于供试土壤。有 机 肥 部 分 替 代 化 肥 能 显 著 提 高 稻 麦 氮 肥 利 用 效 率,有 利 于 土 壤 有 效 养 分 平
衡 ,并 显 著 提 高 土 壤 速 效 钾 和 缓 效 钾 养 分 含 量 ,是 适 宜 的 稻 麦 化 肥 减 量 和 稳 产 增 效 施 用 技 术 。
第 35 卷 第 1 期 2021 年 2 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lofSoiland WaterConservation
Vol.35 No.1 Feb.,2021
稻-麦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模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和 土壤有效养分平衡的影响
左 婷1,王新霞1,侯 琼1,倪 亮2,倪玥敏2,王 剑1,倪吾钟1
Abstract:Soilfertilityandnutrientuseefficiencyarethebasisforsustainablefoodproduction.Afieldexperi-
mentwasconducted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ation modesonnitrogenuseefficiencyof
(1.Collegeof Environmentaland ResourceSciences,Zhejiang 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 AgriculturalResourcesand Environ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2.AgriculturalExperimentalSt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理)水稻地 上 部 总 生 物 量 显 著 高 于 LRF 处 理 (P <0.05),与 FP 处 理差异不大;小麦秸秆生物量与 FP 和 LRF 处 理 差 异 均 不 显 著,籽 粒 生 物 量 及 地 上 部 总 生 物 量 与 LRF 处
不同类型作物生长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
不同类型作物生长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曾科;杨兰芳;于婧;李彬波;汪正祥【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6)001【摘要】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总页数】6页(P58-63)【作者】曾科;杨兰芳;于婧;李彬波;汪正祥【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S143.1【相关文献】1.不同类型作物生长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 [J], 曾科;杨兰芳;于婧;李彬波;汪正祥2.不同类型氮肥及施用量对马齿苋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洪立洲;王茂文;刘冲;邢锦城;朱小梅;董静3.土壤有效氮和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J], 王博;张敏;於将林;黄云4.氮肥施用对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影响——兼论作物氮肥利用率 [J], 宇万太;周桦;马强;沈善敏5.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J], 石岳峰;张民;张志华;宋瑞磊;朱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氮肥施用状况、问题和对策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氮肥施用状况、问题和对策周杨;司友斌;赵旭;王庆乾;徐浩江;王慎强;邢光熹【摘要】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在苏南常熟市和宜兴市开展了稻麦农田的氮肥施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常熟2006年稻季平均施氮量为N 329 kg/hm2,2011年则降低为N 264 kg/hm2;麦季变化不大,相应分别为N 216 kg/hm2和N 230kg/hm2.2011年宜兴市稻麦季平均施氮量分别为N 326 kg/hm2和N 300kg/hm2,高于常熟.通过农户种田面积调查分析,近5年来规模化种植大户的出现和不断扩大是驱动常熟市施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宣兴市较高的施氮水平与该市仍以散户分散经营种植有关.氮肥品种结构调查表明,该区氮肥施用呈现“以尿素为主导、高浓度复混肥施用比例增加、碳酸氢铵逐步减少、有机肥基本弃用”的格局.基于目前氮肥施用量和结构的变化,从科学和政策两个层面提出了逐步改变当前太湖流域稻麦农田传统粗放种植模式和施氮习惯的对策.【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2(044)003【总页数】5页(P510-514)【关键词】太湖流域;稻麦农田;氮肥施用;问题对策【作者】周杨;司友斌;赵旭;王庆乾;徐浩江;王慎强;邢光熹【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5;S1143.2化学氮肥是作物增产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氮素淋洗特点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氮素淋洗特点王德建;林静慧;夏立忠【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年(卷),期】2001(009)001【摘要】通过排水采集器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农田N素淋洗特点.结果表明,N的渗漏损失以硝态氮(NO-3-N)为主,并发生在麦季,铵态氮(NH+4-N)淋洗量则很少,NO-3-N的量占渗漏液总N量的43%~72%,浓度为20~110mg/kg;渗漏水中N的含量与土壤N的淋洗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麦季土壤中NO-3-N的总淋洗量为17.8~58.5kg/hm2,平均为39.2kg/hm2,净淋洗量为5.5~40.7kg/hm2,平均为21.4kg/hm2,占施肥量的3.7%~12.2%;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化肥+猪粪处理增加了农田N的淋失,化肥+秸秆处理减少了土壤中N的淋失.与麦田渗漏水相比较,稻田渗漏水除水稻生长早期的部分样品外,NO-3-N和NH+4-N含量均很低,分别在1mg/kg和0.5mg/kg以下.【总页数】3页(P16-18)【作者】王德建;林静慧;夏立忠【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相关文献】1.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葡萄园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J], 王敬;张金波;蔡祖聪2.用原状土柱研究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养分淋溶量 [J], 张静;王德建;王灿3.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麦季氮素利用与流失的影响研究 [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4.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有机和常规种植模式下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J], 陈秋会;席运官;王磊;李妍;张弛;田伟;田然;肖兴基;赵克强5.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短期排放特征 [J], 陈秋会;王磊;席运官;田伟;金淑;张弛;李妍;肖兴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施林林;柳开楼;董林林;沈园;陈培峰;沈明星;王海侯【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24(40)1【摘要】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
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3个处理,研究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碳氮关系。
其中,化肥采用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年均施氮225~300 kg/hm^(2),年均施磷(P2O5)119.4kg/hm^(2),年均施钾(K2O)179.1 kg/hm^(2);有机肥采用猪粪和菜籽饼,年均折合施氮103.1 kg/hm^(2),折合施磷(P2O5)82.7 kg/hm^(2),折合施钾(K2O)70.1kg/hm^(2)。
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总氮,计算有机氮肥替代率和土壤碳氮比。
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水平,OM、NPK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用米氏方程拟合,且前10 a内快速累积、后30 a趋近平衡,平均含量分别为16.8、15.8、15.1 g/kg。
长期施肥处理线性提高了土壤总氮含量,OM、NPK和CK处理土壤平均总氮含量分别为1.71、1.64、1.47 g/kg。
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序演变可用分段线性模型拟合,有机氮肥替代率前期略降低后期增加,稻麦两季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间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1年和第15.5年。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无显著关系,但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显著线性相关。
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碳氮库容,具有较高水平土壤有机碳(>17.0 g/kg)是提升有机氮肥替代率的前提,但在有机碳趋近饱和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是限制有机氮肥替代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乔俊;颜廷梅;薛峰;杨林章;卢萍【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19)1【摘要】In a paddy rice field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surface water nitrogen content, nitrogen lose via runoff, soil fertility and rice yield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during rice season in alfalfa-rice or rye-rice rotation systems can be reduced, and not in wheat-rice rotation system in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Alfalfa-rice and rye-rice rotation systems enhanced soil nitrogen content, promoted rice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ice yield. Because there was n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 winter, nitrogen loss via field water runoff into natural water bodies droppe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fertilizer ratio under the same nitrogen application did also dropped total nitrogen in surface water. The green manure, especially alfalfa, was not only low cost but also effectively replaced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ers, which resulted in lowered cost of rice production. Replacing traditional wheat-rice with alfalfa-rice rotation system and reducing 120 kg · hm-2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during rice season resulted in economic benefits and yield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Yixing, Jiangsu Province.%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宜兴地区,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水平,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产量显著提高,且冬季种植无需施用氮肥,减少了冬季旱地土壤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负荷;在总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提高肥料中有机肥比例可以降低稻田田面水中的总氮含量,降低了因田面水外排导致的氮素径流损失,且绿肥种植成本低,尤其是紫云英对无机氮肥的替代性强,可以有效降低稻季的施肥成本.在江苏宜兴地区,如适当地将传统的小麦-水稻轮作制度改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并在稻季减少120kg·hm-2的纯氮投入,则可兼顾经济效益、产量效益和环境效益.【总页数】8页(P24-31)【作者】乔俊;颜廷梅;薛峰;杨林章;卢萍【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9【相关文献】1.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下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J], 晏娟;沈其荣;尹斌;张绍林;朱兆良2.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稻田氮素平衡研究 [J], 胡安永;刘勤;孙星;张亚楠3.氮肥减量及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风险研究 [J],杨晓梅;尹昌斌;李贵春;南云不二男4.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麦季氮素利用与流失的影响研究 [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5.太湖地区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氨挥发特征研究 [J], 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地区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回收和损失研究
太湖地区水稻季氮肥的作物回收和损失研究田玉华;尹斌;贺发云;朱兆良【期刊名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年(卷),期】2009(015)001【摘要】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采用田问微区15N示踪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合下水稻季氮肥去向以及残留肥料氮在麦季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水稻当季作物对肥料氮的回收率为29%~39%,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后效很低,后季冬小麦仅利用土壤残留肥料氮的2.4%~5.2%.经过连续两个稻麦轮作,0-60 cm土壤中残留肥料氮占施氮量的11%~13%,绝大多数在0-20 cm表层土中.水稻季施用的肥料氮向耕层以下移动很少,20-60 cm土层中累积肥料氮仅占施氮量的0.6%~1.1%,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及水稻泡田时期,肥料氮损失占施氮量的47%~54%,氨挥发和硝化反硝化气态损失是主要途径.高氮和高磷处理没有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过量施氮或施磷无益于作物增产和氮肥吸收利用.【总页数】7页(P55-61)【作者】田玉华;尹斌;贺发云;朱兆良【作者单位】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62;S143.1【相关文献】1.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下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J], 晏娟;沈其荣;尹斌;张绍林;朱兆良2.太湖地区稻季的氮素径流损失研究 [J], 田玉华;尹斌;贺发云;张启明;朱兆良3.太湖地区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吸收利用的研究 [J], 李伟波;吴留松4.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根圈土壤矿质态氮及氮素径流损失对氮肥的响应 [J], 乔俊;汤芳;朱励军;颜廷梅;赵冬;王如海;杨林章5.控释氮肥侧条施用对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损失的影响 [J], 刘汝亮;王芳;王开军;张爱平;李友宏;洪瑜;杨正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出版社DOI: 10.11766/trxb201508020194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葡萄园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王敬张金波†蔡祖聪(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江苏省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摘要采用15N成对标记技术结合数值模型,测定太湖地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稻麦轮作农田和葡萄园)下的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供氮和保氮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葡萄园土壤初级矿化速率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但是其NH4+-N同化速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0.02 mg kg-1 d-1),自养硝化成为培养条件下葡萄园土壤NH4+-N的唯一去向。
葡萄园土壤初级自养硝化速率(15.85 mg kg-1 d-1)显著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13.65 mgkg-1 d-1),但两者初级异养硝化速率和NO3--N同化速率均接近零值。
可见,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种为葡萄园后,土壤NH4+-N同化速率显著降低而自养硝化速率增加,由此导致更多的NO3--N在土壤中累积,进而可能增加土壤中N的淋溶和径流损失风险。
关键词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15N示踪;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保氮能力中图分类号S154.1 文献标识码 A目前,太湖地区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过量N、P的淋失是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1-2]。
作为中国的五大主要水稻产区之一,太湖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其总耕地面积的75%,其主要耕作制度是夏水稻-冬小麦轮作[3]。
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水果需求的持续增长,太湖地区稻改果现象日益突出[4]。
稻改果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改变可能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改变土壤N素循环及氮肥去向[5-8]。
因此,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素的循环转化过程,对于发展合理的氮肥管理措施及提出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素净转化速率的影响[9-11]。
N素净转化速率是控制其转化的多种途径的初级转化速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如N素净矿化速率反映的是N 素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自养硝化速率、初级同化速率的差值,因此,净转化速率不能代表土壤真实的N素循环状态[12-13]。
例如,土壤中NH4+-N和NO3--N浓度很低,并不表明土壤中没有发生矿化和硝化过程,可能只是因为矿化和硝化产生的NH4+-N和NO3--N已经被微生物同化所抵消[12-15]。
Tlustos等对耕作和草地土壤的研究也发现,两种土壤净矿化速率相似,但初级矿化速率却相差约27倍[16]。
所以,只有认识控制氮含量变化的各个氮转化途径的初级转化速率才能真正明确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006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164320H116)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o. BK20140062) and the Priority Academic Progra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APD, No. 164320H116)†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zhangjinbo@作者简介:王敬(1988-),女,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土壤氮素转化。
E-mail:jwangcxx@ 收稿日期:2015-08-02;收到修改稿日期:2015-10-17迄今为止,定量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影响的报道很少,且主要集中在非农业用地转变为农业用地对土壤N 转化的影响方面[14, 17-19],鲜有研究涉及一种农业用地转变为另一种农业用地对土壤N 素转化的影响。
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通常会提高总硝化速率,这主要是长期施用氮肥的结果[19],而绝大多数农业用地都在经历着长期施肥和持续耕作,因此,我们推测农业用地之间的转变对土壤N 素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可能会与非农业用地转变为农业用地不同。
对于稻麦轮作体系下的稻田土壤而言,尿素等铵态氮施入土壤后,除一部分经过氨挥发损失外,肥料氮主要通过硝化过程生成硝态氮。
稻田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氨挥发和反硝化成为氮损失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反硝化占稻田氮素损失的36.4%~48.2%[20-21]。
作为太湖地区两种典型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稻麦轮作农田和改种自稻麦轮作农田的果园的水分状况(稻麦轮作农田间歇性淹水,果园处于非饱和状态)和施肥管理措施(稻麦轮作农田不施有机肥,果园是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明显不同。
那么,受通气状况和施肥管理措施的影响,这两种土壤的N 素初级转化过程(如硝化和反硝化)也将有所差异。
本文以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和改种自稻麦轮作农田的葡萄园为研究对象,采用15N 示踪技术结合数值模型,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N 素初级转化过程和土壤保氮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土壤样品采集研究区位于中国太湖流域竺山湾上游汇水区域的稻麦轮作农田和葡萄园(30◦55′42″~31◦33′50″N ,119◦53′45″~120◦36′15″E ),流域年平均气温15~17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77 mm 。
两种土壤都是从湖积物发育而来的人为土,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和葡萄园土壤的粒径组成分别为黏粒23.2%和17.6%, 粉粒69.1%和69.9%,砂粒7.7%和12.5%。
葡萄园改种自稻麦轮作农田,种植年限为5 a ,供试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见表1。
稻麦轮作农田每年稻季和麦季施用尿素-N 分别约为300和200 kg hm -2,基本不施有机肥。
葡萄园每年氮肥施入量为N 474 kg hm -2,其中化学肥-N 250 kg hm -2和有机肥-N 224 kg hm -2。
2013年11月采集0~20 cm 的土样,每种土壤取3个空间重复样品之后混匀。
新鲜土样采集之后即刻去除作物残茬等,过2 mm 筛后于4 ℃保存备用。
1.2 土壤化学分析[22](1)土壤pH 采用电位法测定,水土质量比2.5:1;(2)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含量乘以系数0.58得到土壤有机碳;(3)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4)土壤中NH 4+-N 和NO 3--N 的含量采用2 mol L -1 KCl (按水土质量比5:1)浸提-MgO-定氮合金蒸馏法测定。
1.3 试验方法本研究采用15N 成对标记技术结合基于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 )算法的数值优化模型[23]测定土壤氮素主要转化过程的初级转化速率。
每个土壤分为两组标记处理:①标记NH 4+-15N 处理,即加入15NH 414NO 3溶液(15N 丰度为10.12%)和②标记NO 3--15N 处理,即加入14NH 415NO 3溶液(15N 丰度为10.21%),每组设置3个重复。
具体方法:称取相当于20 g 烘干土的鲜土样置于250 ml 三角瓶中,用移液管均匀滴入 1 ml 15NH 414NO 3或14NH 415NO 3溶液,使NH 4+-N 和NO 3--N 的加入量均为N 100 mg kg -1。
随后将土壤含水量调节到60%最大持水量(WHC ),置于25 ℃黑暗条件下培养6 d 。
分别在标记液加入后的第0.5 h 、1 d 、3 d 、6 d 破坏性取样,测定土壤中的NH 4+-N 、NO 3--N 的浓度及其15N 丰度。
另外设置一组如上所述样品,用硅胶塞将三角瓶密封,置于25 ℃黑暗条件下培养,分别在第云投稿0、24、72、144 小时取气测定N 2O 浓度。
每次取气前进行换气,然后密封培养4 h 。
具体操作如下:将培养瓶用硅胶塞密封,用真空泵抽取培养瓶中的气体30 s 后充入新鲜空气,接着再用真空泵抽30 s 后充入新鲜空气,如此反复3次,确保培养瓶中充满新鲜空气。
培养瓶换气后置于25 ℃黑暗条件下培养4 h ,用注射器从各瓶的顶部空间取20 ml 气体用于测定N 2O 浓度。
N 2O 浓度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gilent Technologies ,Waldbronn ,Germany )进行测定,电子俘获检测器温度设定为300 ℃。
气体经过3 m 长(内径2 mm )填满二乙烯基苯与乙烯基乙苯聚合物(80/100 的网)的分析柱,柱子温度维持在40 ℃,承载气体氩气-甲烷(5%)的速度为30 ml min -1。
测定土壤中NH 4+-N 、NO 3--N 的浓度和15N 丰度的具体操作如下:将100 ml 2 mol L -1 KCl (按水土质量比5:1)加入三角瓶中,于25 ℃ 250 r min -1下震荡1 h 后过滤,取50 ml 滤液,先加入0.25 g MgO 使用凯氏定氮仪(SCINO KT260凯氏定氮仪)蒸馏3 min ,用5 ml 20 g L -1NO 3--N NO 3--N 的浓度 (NH 4)2N 丰度。
MCMC 4+-N 进4+-N 解吸,NH 4上;O 3−-N (异NH 4+-N 。
2级米氏方程。
将 标准差), AIC ) N recO NrecNO 3-N labNH 4+NH 4+adsR NH4注:N lab ,土壤不稳定性有机氮;N rec ,土壤稳定性有机氮;NH 4+,土壤铵态氮;NO 3-,土壤硝态氮;NH 4+ads ,吸附态铵态氮Note :N lab , soil labile organic-N; N rec , recalcitrant organic-N; NH 4+, soil NH 4+-N; NO 3-, soil NO 3--N; NH 4+ads ,NH 4+-N adsorbed on cation exchange sites 图1 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的15N 示踪模型[23]Fig. 1 15N tracing model for analysis of gross soil N transformation rates1.4统计分析基于MCMC算法的数值优化模型[23]计算氮素转化过程的初级转化速率的原理是:将培养期间氮素某一转化过程的总转化速率除以培养时间得到的平均值,即为该过程的初级转化速率[25]。
由于15N示踪模型运行会产生大量的迭代次数,因而无法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参数的差异显著性[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