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数学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实践教学设计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以期为我国数学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数学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1.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数学实践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
数学实践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注重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
通过实验、实习和实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是指数学实践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应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数学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将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基础性、提高性和拓展性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连贯性。
如何规范初中数学教案
如何规范初中数学教案一、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案的开头,我们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二、梳理教学内容在编写教案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梳理。
首先,要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新授知识和复习知识点。
其次,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确保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此外,还要注意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描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案中,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这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注意事项在编写教案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首先,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
其次,教案要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教案还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确保教学内容不遗漏。
总之,编写规范的初中数学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评价,并遵循一定的注意事项。
通过规范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究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诸多特点,包括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方法的学习、数学道德的培养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等。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究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借助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理论基础与背景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与背景之上。
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探究的能力等。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数学价值观等。
二、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任务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
注重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注重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进行及时的评价。
在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以下以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例,将介绍一种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1. 课堂主题:认识数字12. 实施步骤:(1)启发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数字1的兴趣和好奇心。
(2)情境体验:教师设计多种情境,如看图说话、数一数、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字1的存在和应用。
(3)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探讨数字1的特点和应用。
(4)反思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简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简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1.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幼儿学习数学,关键是促进其思维结构的发展,这是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2.操作性、探索性的原则。
幼儿学习数学是依靠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经验。
因此,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与幼儿认知发展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来设计可供幼儿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数学活动,并通过提供系统活动来组织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这是教师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不容置疑的重要任务。
3.小组操作活动的系统性、层次性原则。
科学合理地将前后有层次的、系统的、内容性质相关的活动编排在同一个教学活动内,有利于幼儿同化和理解活动规则,也有利于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以及理解概念。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小组活动内容安排不恰当,则有可能干扰幼儿的学习,因此,小组操作活动的组合不应是任意的。
教师在设计时,可在每次的活动中安排一个新的操作活动,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幼儿的有效参与,教师可将新的操作活动内容安排两至三组,要求幼儿先玩新活动,然后再自由选择其他活动。
另外,幼儿数学教育的两大主要系列——数量与形体系列的内容应在每个教学活动中合理搭配,以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4.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活动的形式各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把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5.综合运用多种指导策略的原则。
6.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学习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幼儿对数学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的知识内容或相应的问题情景来设计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7.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这既表现在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还表现在每个人的脾弋性情和态度倾向上各不相同。
数学教学设计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计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知识与技能并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重视评价与反思:及时评价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蛋糕、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为新课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①观察比较:教师展示两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特点,如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等。
②操作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分数加减法操作,通过画图、剪贴等方式,体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③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强调通分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拓展延伸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数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数学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生活技能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学生的最佳学习体验。
1. 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中心,而不是教师。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结合实际应用数学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上,而应该注重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和价值。
3. 强调系统性数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学科,数学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的体系结构和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
4. 重视知识点与技能练习数学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也要落实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数学的应用技能。
5. 强调趣味性与互动性数学教学应该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6. 重视多元化在数学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策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人需求和优势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目标。
7. 强调反思与评估在数学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进行反思和评估,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此外,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估,让学生获取自身学习状态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原则是制定用于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教师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创造出更加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数学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是一门既重要又挑战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数学知识、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为了有效地教授数学,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原则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下面将介绍一些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 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和数学级别而定。
不同年龄群体的学生对数学的教学需要不同。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水平,将课程内容分解为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步骤。
例如,小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设计可能比高中的教学设计更为简单。
2. 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数学的学科性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符合数学本身的性质。
例如,数学教学应重视推理和证明,让学生理解常见的数学原理理论和公式。
同时,数学教学还应注重运用,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设计要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
数学教学中的每个级别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关联和协调。
教学设计需要将适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
例如,将代数、几何和三角函数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实现更全面的学习。
4. 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学设计应包括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和小组项目等活动,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分享和学习知识。
5. 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术需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扩展学习学习机会和资源。
6. 教学设计应注重教学流程和形式的合理安排。
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如引导、交流、总结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此外,合理地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工具,如黑板、投影仪、教材等,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十分重要。
7. 教学设计应采用积极、启发、参与、探究和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发掘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的认识与思考
要 素 和 教 学 环 节 进 行 分 析 、计 划 并 做 出具 体 安 排 的 过 程 ; 作 为 教 师 的 核 心 能 力 之 一 , 相 比较 传 统 的 教 师 备 课 能 力 ,
教 学 设 计 能 力 的 内涵 更 加 广 泛 。完 整 的 教 学 设 计 过 程 一 般 包 括 前 期 分 析 ( 习 需 要 分 析 、学 习 内容 分 析 、学 习 者 分 学 析 和 学 习 环 境 分 析 )、 确 定 学 习 目标 、制 订 教 学 策 略 、选 择 教 学 媒 体 或 资源 、学 习效 果 评 价 等 过 程 。
≯ l新 课 堂 设 计 室 ・课 例剀 析 l l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原 则 与 策 略 的 认 识 与 思 考
胡 彬
( 藏 昌都 地区第二 高级 中学 ,西 藏 昌都 84 0 ) 西 5 00
摘 要 :教 学 设 计 是 运 用 系 统科 学 的 方 法 ,对 教 学 目标 、教 学 内容 、 教 学媒 体 、 教 学 策 略 、 教 学评 价 等 教 学 要 素 和 教 学环 节 进 行 分 析 、 计 划 并做 出具 体 安 排 的过 程 ;数 学教 学 设 计 需要 考 虑 梯 度 性 的 结 构 ,更 要
学 生 都 参 与 探 索 ,打 破 了 教 材 的 束 缚 ,十 分 有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意识 和创 造 性 思 维 。 4这 节 课 的成 功之 处 在 于 教 师 创 造 性 地 教 。笔 者 摒 弃 了 . 传 统 的 教 学 方 式 ,没 有 顺 应 机 械 地 照 搬 任 何 一 种 教 学 方 法 或 教 学 模 式 ,而 是 根 据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条 件 和 学 生 现 有 的 知 识 基 础 为 前 提 , 以 培 养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独 立 探 索 为 目
数学课堂教学三条有效性原则——从两个“旋转教学设计”谈起
能使 学生对 新旧认知 进行 有效的整合 , 培养学生 的探索 前 , 找到 图③ 的旋转 中心并不容 易 , 要 学生很 可能会 有 精 神外 , 还不失时机地渗透 了一些重要 的数学思想 .
学片段.
1为 了引 入 图形 的 旋 转 变换 。 师设 计课 堂设 问应该 是有 的放矢 , 向明确 , 指 组织 问 心刚好是三角尺的一个顶点 ,也 就是旋转 的特殊情 况 , 题 的语言应 准确 到位 , 设计 的 问题 不能过 于空泛 , 是 似 学中显然是不恰 当的.现代学 习心理学 的研 究表 明 , 学 问一 下 自己“ 我为什么要 问? 这样 问合理 吗? 是不是有更
图形通过旋转 , 每一点都绕 着旋 转 中心沿着相 同的
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提高?” 样一 些实质性 的主题. 方 向旋 转 了 同样 大 小 的 角度 , 意一 对 对 应 点 与旋 转 中 这 任 诚然 ,数学课 堂教学 的有效性 涉及 的内容十 分广 心 的连 线所成 的角都是旋 转角 , 对应 点到旋转 中心 的距
书可以 留给学 生理解 、 消化 的时 间 , 生对此 印象更深 学 同时 , 以往对 板书研 究 的成果也 可 以应 用到 多媒体 笔 者认 为 , 只有将操作 活动 与数学 思维 、 知识 技能 刻 . 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 能充分发 挥操作 的功 能 , 才 并且操 的设 计 中 .
如 图⑧ : 图形 中的 两 个 三 角形 怎 样 由其 中的 一 个 得 习完之后 , 让学生确定其旋转 中心 , 倒不失为一个好题.
维普资讯
课重链攮
”i" tl l匝圃圈哑阻
在片段2 , 中 教师 的操作设计 至少有两个 意图 : 是 学生关注旋转三要素中 的旋转 角 , 一 却让 人误 以为是在探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进行再组织,设计出教学方案的过程。
尽管这一系列活动的具体任务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实际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二、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
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实施教学目标。
三、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
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有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实践性原则。
也称为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问题,更具有策略意义,更具有规划、筹划的意味,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五、有效性原则。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有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必须注重实效。
六、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学校的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的教学系统是一个整体。
因此,即使是备一节课,必须把每一节课放在整个学科教学的系统中加以通盘考虑。
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强调数学知识的内 在联系和逻辑性,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 的数学知识体系。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的渗透和应用,提 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和应用能力。
强调数学思维的培 养需要长期坚持和 不断实践,需要教 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
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情境和案例,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和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以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01
02
03
04
03
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 体明确,具有 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符 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和实际水 平
教学目标应注 重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目标应关 注学生的学习 过程和情感体 验
01
02
03
04
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相匹配 教学内容应注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数学教学设计的原 则与要求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的 基 本 原 则 03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的 要 求 04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的 实 施 步 骤 05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的 注 意 事 项来自01添加章节标题
基于穿插艺术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原则 文档
基于穿插艺术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原则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从中变”或“从旁入”地“切”进一些与数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有关的教学内容或活动片段,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延伸并深化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技巧称为穿插. 本文主要阐述穿插艺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原则.[?] 适度性原则穿插艺术不仅要注意做到时机恰到好处,数量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把握穿插内容的深浅繁复,教学中要相机行事,把握分寸,适度而止.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整体设计,确定好穿插的时机,把握好穿插的时间,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 穿插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地以穿插为中心,天南海角,只会给学生以粗俗之感,反而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服从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的内在节奏吻合,抓住时机适量穿插. 要做到“增加一道例题则太多,减少一道例题则太少”的境地.如果不能认识到穿插的配角角色,把握好穿插的量,则不仅不能使原来的教学锦上添花,反而会导致教学内容“杂草丛生”,导致教学没有明.确的主线1. 转移穿插临近高考,学生容易情绪低落,这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调整,或者改变语气、语调,或者来个幽默,或者穿插一个活动,让学生尽快恢复注意,集中精力. 再如每到春末或者夏初,学生容易在课堂上恹恹欲睡,如果教师呵斥或挖苦讽刺,不但会伤害其自尊心,还会影响自己和其他学生情绪,这时教师可模仿他们的样子,一边坐得端端正正的,一边总是拼命地挣扎着抬眼皮,想睁开却不听使唤. 一阵哄堂大笑驱散了学生的睡意,也打破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 比如课前两三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轻音乐,从而缓解学生连续上课的疲劳以及紧张感. 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穿插一些情景和画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 拓展穿插拓展穿插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提升能力,穿插一些与其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圆锥曲线的方程和性质后,可以稍微拓展一下椭圆的光学性质.动画演示发现,经过椭圆一个焦点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以后,反射光线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请学生猜想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光线性质并演示验证.3. 趣味穿插主要有教材中涉及了多个数学史的内容,3-1如苏教版选修起源于河谷的数学文明、演绎数学的诞生与古希腊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巨人的杰作微积分的产生、近代数学两巨星、研究偶然事件的数学、当代中国数学家剪影,巧妙的穿插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分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产生与发展的关注,认识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了解数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为科学献身的热情.例如,有一次市级公开课中,课题是几何概型,教师选取了这样一个例题:“取一个边长为2a的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随机地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求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例题的解答如下:“记‘豆子落入圆内'为事件A,由于是随机地丢豆子,故认为豆子落入正方形内任一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可将边长为2a 的正方形看做区域D,其内切圆为区域d,P(A)===. 答: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为.”教师在讲完例题以后,适当总结,然后穿插了怎样根据概率来计算π的近似值. 可以一方面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同时结合刚才例题的答案近似得出π的值. 实例能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源自生活的同时,体会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的“窘迫”,从而产生内源性的驱动力,极力参与到概念的构建、形成、巩固和应用等环节中,提高主体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 适时性原则学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穿插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使用. 在需要的时候有的放矢的穿插,才能使穿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具体按照穿插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1. 导入时穿插比如,上课前,学生刚从课间十分钟的嬉闹中走进课堂,其注意力尚未立即转移到课堂中,因此,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这时可采用“故事吸引法”.在讲“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时,为了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可以采用故事穿插: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 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两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 人们最关注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活”了.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t=log5730p,利用p的残留量14物碳.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过这个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也增加了趣味性. 2. 授课时穿插如在教高中苏教版选修1-2“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节时,两个学生可以借助笔和一条不能伸缩的线画出椭圆.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定性”地画出椭圆,再通过坐标法“定量”的描述椭圆,使之从感性到理性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得出方程;在探究立体几何时,适时穿插flash动画,可以使学生对空间图形更加形象化,容易接受、理解;又比如在研究函数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现场制作函数图象,研究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化关系,以及函数中各系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为轻松.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学生在课堂上肯定有分散注意力的时候,课堂上,有些学生会利用教师没注意的间隙,在那里发呆,有些时候是一个人在玩手机等,有些时候是两个人在桌子底下搞窃窃私语. 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穿插一句巧妙的“题外话”,能活跃课堂气氛,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如笔者在讲双曲线的渐进线的时候,有两个学生歪歪斜斜地坐在下面谈笑风生,可能是觉得自己都会了吧. 于是笔者面带微笑插越来越靠近了!你看,一个是渐进线,你们俩一个是对称轴,入:其他学生都笑了,那两个学生也很不好意思了,接下来的课堂上这两个学生一直认真听讲,其他学生也借此机会放松了一下,都更有精神了.3. 总结时穿插波利亚曾指出:“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题目,但是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都会有点滴的发现”. 所以,我们在解决每一个问题以后,应该回过头来审视一番,反思并总结.有针对性地把穿插安排在课堂的结尾,可以使刚学过的知识更充实和丰富,有助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如在研究高中“随机事件的概率”课末,可穿插“生死签”的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又是对新授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使学生懂得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科学地运用课堂教学穿插艺术,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能够自主地融入学习中来,并能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对更新知识的追求. 为了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本身,更要注重师生的发展和提高,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在问题中成长. 同时,教师还要经常性的反思,反思何时何地怎样可以将课堂设计得更合理、更科学、更艺术!。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生成新知识。 数学活
动 的核 心是 思维活 动 ,思维通 常是 由问题情 景开 始
的, 并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为 目的。 数学问题情景更
是 以问题 的形式 出现 , 目的在 于揭示事 物 的实质 或
符合教学现实的优质的课堂活动设计 。 数学 活动 是含 有数学 知识 、数学 思想 甚 至学 习
情 感 的活动 ,数学课 堂 活动设计 就是 为 了实 现数 学
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 ,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平 衡, 唤起学生 的情趣和思维 , 使其进入真正 的 学 习 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单 向灌输传授知识 的
课堂教育 、 教学 目 标, 依据现代数学教育思想 、 数学 新课程理念 、 数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依托 数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特点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来
更 好方 式是 什 么 ,而在 于所教 内容 的数 学本 质 是什 么 。教 学 为什 么这样 安排 , 而不 那 么安排 , 首 先 是 由
式, 提倡 “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 的学习方式 , 关注学 生未来发展需求 ,着力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 、分析 问 题、 解决 问题的能力 , 提升学生的“ 实践能力与创新 精神” 。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基于“ 关注学生个性 、 挖掘学生潜能”等原则 ,为学生设计多元的学习活 动, 为学生 的 “ 课 堂 生成 ” 留有 空 间 , 真 正 在课 堂教 学
中图分类号 : G6 3 3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0 1 O X( 2 0 1 3) 0 2 - 0 0 5 0 — 0 4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与学 , 学 发 , 创设生动 、 有趣 的情景 ,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 生 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 , 学 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 问题情景下 学 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 ,激起 去观察问题 、 思考问题 , 从而学会学习。纵观新课程 改革以来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 ,都在设计教学 活动方面较以往的教材有 了较大的进步。现实而有
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四原则——由同一课题的不同引入教学设计所想到的
周 画 出椭 圆 图 形 , 后 得 出 椭 圆 定 义 。实 际 上 这 个 过 之
程 是 木 工 在 制 做 椭 圆 型 桌 面 是 常 用 的 方 法 。教 材 设 计 的意 图应该 是 借 助于 生产 生 活实 际来 设计 知识 的形成
过程。
班 地通 过建立 直 角坐标 系 求 出椭 圆方程 了 , 比较 单 一 。
陌生 。然 后画 图 : 用一 条 长度 为定 值 的细绳 , 定其 利 固
两 端 , 铅 笔 尖 把 绳 拉 紧 , 使 笔 尖 在 画 板 上 慢 慢 移 动 用 并
一
绳 和 铅 笔 ?为 什 么 要 用 笔 尖 把 细 绳 拉 紧 来 画 图 ?这 些 问
题 解 决 不 好 , 必 影 响学 生 对 椭 圆这 节 课 的 理 解 。 势 第 二 种 设 计 从 圆 的 轨 迹 类 比直 接 得 到 椭 圆 轨 迹 , 并 很 快 得 到 椭 圆 图 形 和 椭 圆 定 义 ,接 着 就 可 以 按 部 就
同 时 学 生 也 有 疑 问 :你 为 什 么 想 到 把 一 个 定 点 改 为 两
个定 点 ?
第 二 种 设 计 : 比圆 的 定 义 。圆 是 平 面 内 到 一 个 定 类
点 的距 离 等 于 定 长 的点 的 轨 迹 。 现 在 若 把 一 个 定 点 改
为 两 个 定 点 , 况 又 如 何 呢 ?从 而 引 出 椭 圆 的定 义 。这 情 种设计 着 眼 于圆 与椭 圆 的关 系 , 特殊 ( ) 一 般 ( 由 圆 到 椭 圆 )强 调 新 旧 知 识 之 间 的 联 系 。 ,
比 , 学 生 的 体 验 与 独 立 思 考 中 , 讨 轨 迹 命 题 的要 素 在 探 和轨迹 命题 的结 构这 一本 质 问题 。在 此基 础上 通 过 自 己 构 造 新 的命 题 的 实 践 活 动 ,培 养 学 生 数 学 地 提 出 问
数学分层教学设计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数学分层教学设计实践,旨在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数学分层教学设计原则1.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整体性原则: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各层次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3. 动态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分层教学方案,确保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4. 实用性原则:分层教学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
三、数学分层教学设计实践1. 分析学情,确定分层(1)了解学生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为分层教学提供依据。
(2)分析学生成绩:结合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分析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优势和劣势,为分层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3)确定分层:根据学生成绩、学习习惯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优等生)、B层(中等生)、C层(后进生)。
2.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1)A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B层: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C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3. 设计分层教学内容(1)A层:开展拓展性学习,如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B层:加强基础知识巩固,开展针对性辅导,提高解题能力。
(3)C层: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取分层教学方法(1)A层: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B层: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巩固基础知识。
(3)C层:采用个性化辅导、情感支持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抓住六个关键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抓住六个关键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先进行的一个精心安排和策划. 尽管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多样,有的以概念学习为主,有些以习题练习为特征,还有一些试卷讲评、探究发现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等,但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还是有许多共性的. 为此,本文提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抓住的六个关键环节,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一、指引注意,兴趣激发所谓“注意”就是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在今天课堂学习的目标上. 重点是:①创设能揭示学习目标本质的数学情境;②能较快地回忆起先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方法;③能让一些不那么爱好数学的同学也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片段1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会判定(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一学习目标,表面看学生似乎都能理解,也会用定义证明,但若证明f(x)在某个区间不单调,则许多学生都会暴露出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不理解、不掌握. 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注意”情境:师:请同学生观察y=0.01x+1的图象,上升还是下降?并判断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生:难以判断?(引起注意)可计算函数值之差比较大小!(原有知识方法回忆)师:计算有限次,如何判断一切值大小?(思维兴趣激发)生:可用二个字母计算来突破无限个数值的大小比较,f(x1)-f(x2)>0. (学生思维提升)师: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单调函数的定义?(学生认知的内化)不单调函数的定义如何设计?上述做法,既揭示了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本质,又能让学生尽快回忆起作差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用有限次运算判定无限个数据大小,从而得到:用字母运算可以突破这一困境,接下来的学习显得思路清晰,方法自然,理解深刻.二、共同探究,思维展开共同探究,思维展开是指课堂教学设计第二个关键环节. 此环节一方面要展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探究求解过程中要有数学的思维,体现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展示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展示认知过程. 即把“学术化”型态和“教育化”型态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真正得到提升.片段2师:如图1,请同学们探究在正方体ABCD-A1B1C1D1内,是否存在满足下列条件的点P,使点P到直线AB,CC1,A1D1的距离相等.生1:没有方法去找点P. (思维受阻)观察后发现DB1的中点E可能符合要求. 点B1似乎也可以. (思维再次受阻)师:点E,B1可以,D可以吗?生2:线段DB1上的点是否都可以?(合情推理)可分别求线段DB1上任意一点P到上述任意一直线的距离PR.通过共同探究,思维展开,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数学思维和学生的认知思维相适应,使合情推理、转化、概括等学科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发展.三、分层体验,认知深化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有层次之分. 数学的知识、方法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努力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在每一块知识、方法、思想等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分层体验,达到认知的逐步深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层次体验的设计:①从数字到字母的体验;②合情推理(归纳、类比)的体验;③逆向思维的体验. 从数字的认知到字母的认知,对于数学思维而言是一大跨越,一般的学生都感到较为困难.片段3师:把y=2sin2x图象上各点按向量a=(,2)平移,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什么?师:若a=(m,n)?生5:要根据m的正负讨论!实际上仍为y-n=2sin2(x-m),这说明学生实际上没有真正体会到字母表达形式的实质:x′=x-m,y′=x-n,m前面永远是减号. 逆向思维是另一个制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领域. 已知条件A,可以推出结果B,学生较容易接受和掌握. 但是,已知结论成立,是什么条件导致这一结果,把所有可能的条件都找出来,学生感到较为困难,有些甚至无从下手.师:反过来,椭圆焦点在x轴上,对称轴为y轴,离心率为. 且点P(0,1)到椭圆上任意一点Q的距离的最大值为写出椭圆方程.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虽然两个问题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一样. 都是二次函数求最值,然而,学生思维受阻的程度截然不同. 推理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中学生感到困难较大的是后者. 在合情推理中,类比又更显困难.四、反馈及时,矫正到位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是师生学习和教学是否有效,学习方式选择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使反馈渠道畅通,信息准确及时,必须着重设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重点观察的学生,对象选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出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②学生的思维受阻情况要准确地呈现,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探讨时,可用“你有什么困难吗,需要老师在什么地方给予帮助?”等设问方式来暴露学生思维受阻的情况. ③学生出现的典型性错误一定要抓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否及时发现并抓住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是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只有把学生错误“挤出”去,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在学生的认知网络中“落脚”,进而“扎根”、“生长”. 反馈不是目的,反馈是为了矫正,矫正必须“到位”,如何到位,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抓住揭示问题的实质,或者说抓住问题的源头,从本质上纠错.师:两种方法表面上看用了一定的技巧,因为是轮换不等式,创造条件让多个不等式在a=b=时成立,才是解决问题的实质. 其次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首先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纠正自己的错误,即发挥好个体认知经验,使新的认知较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网络中存贮和生长,而不是不分对象,强行照搬现成的技巧、套路去纠错.片段6师:若-3≤2x-y≤6,0≤x+y≤6,能写出x-y的范围吗?生9:上述式子相加减可以得到-1≤x≤4,-2≤y≤5,?圯-6≤x-y≤6,若强行纠错x-y=(2x-y)-(x+y),∴-4≤x-y≤4. 看似简单,但学生很容易遗忘,认知并不容易内化. 可设计为:师:x=4时,y=5可以吗?y=-2可以吗?生10:不可以,y只能为2.师:可以画出-3≤2x-y≤6,0≤x+y≤6的区域吗?在区域内可求x-y的最值吗?学生用已掌握的线性规划基本方法可以不太困难地得到正确答案.师:再观察上述区域,2x-y取值与x+y的取值互不影响吗?生11:是的,可以独自取遍[-3,6]和[0,6].五、归纳方法,形成经验通过课堂的学习、探究、体验,使学习者形成新的认知,并内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些新的认知内涵常常表现为归纳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方法,或者获取一定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且这些经验明显带有个体色彩. 老师如何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升思维,总结经验. 方法,显得极其重要. 就一般课堂教学设计而言,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设计:①在归纳提炼思想方法过程中,注重“通中引巧”. 也就是说,既要归纳一般的方法,也要考虑问题的特殊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方法、思想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比如用二元二次方程处理圆锥曲线问题是通法,但要注意充分利用平面几何韦达定理简化计算. ②归纳提炼思想方法过程中,还要注重“巧中引通”,即从特殊性的背后,揭示通性通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源头. 上述片段5中,“巧中引通”的“通”是创造让a=b=成立的不等式. 后一种做法更有一般性,因为使二个及以上的不等式都能同时成立才是解决问题的通法. ③通过归纳提炼思想方法,要使学习者形成个体独特的数学基本经验. 如分类求解,举例论证,退一步入手,化解变形,数形转化,合情推测等,使他们面对数学困难问题时能主动运用,积极应对.六、精选作业,关注个体让各个层面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兴趣,有发展,有收获,是我们设计课堂作业的基本原则. 具体要抓住三个方面的设计:①要检验核心概念、核心思想方法是否有掌握. 所谓核心概念、核心思想方法,是指数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的概念和方法,是学习者要达到的主要学习目标;②要检验“变式”的源头是否抓住. 许多数学问题都来自同一源头或者具有相似的背景,源头问题的理解掌握,常常是解决其他变式问题的关键,所谓纲举目张;③要保持和激发每个学习者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打基础的阶段,绝不能伤害学习者的数学兴趣,而是要保证他们的兴趣持久不衰,甚至不断增强,这点作为他们老师一定要注意. 因此作业不能太难、太多、太枯燥,要留有余地,要使他们感到数学美,数学与周边生活密切联系,数学探究有梦可做,让我们设计的作业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呈现多样性,尽可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
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作者:李树臣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6年第03期【摘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搞好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作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含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同时还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在这些基本原则中有三个主要原则,它们是:激发学习兴趣原则;整体结构原则和过程性原则.【关键词】教学设计;激发兴趣;数学认知结构;经历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所谓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作的系统规划.《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些理念就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说来,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以下三个: 1 激发兴趣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能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并努力做好的问题.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课标(2011年版)》指出“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一个问题,“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鞭策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问题,我们认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简单的说,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的问题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系列深入到数学学科的本质,超越对于技巧性问题的过度追求,克服对数学概念表面理解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能揭示数学概念背后的本质含义,能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命题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能沟通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标志是:(1)具有启发性问题容易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问题的突破口,学生通过思考,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能明确“为什么”.(2)具有趣味性问题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感到在思考时有趣并且愉快,在愉快中探究知识.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并且形成基本技能.(3)适时适度适量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适时适度适量”的特点.适时指要在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时呈现问题;适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适量指问题的数量恰好能为学习重点知识做好引领.(4)具有发展性问题能为学生深化理解、产生疑问留出时间和空间,便于学生在思考解答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例如,青岛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学习“几何证明”内容之前,曾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发现了不少数学命题,我们知道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为了让学生明确由此得到命题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能保证它是真命题.教科书在学习“为什么要证明”时,给出了六个问题,作为问题情境,其中一个如下:案例1 公鸡吃米的故事(“为什么要证明”的教学设计片段).1962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给中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只公鸡被一位买主买回了家.第1天,主人喂了公鸡一把米;第2天,主人又喂了公鸡一把米;……连续10天,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米.公鸡有了10天的经验,就下结论说,主人一定每天都喂它一把米.但是就在它得出这个结论不久,主人家里来了客人,公鸡就被杀掉作菜了.”故事中的公鸡为什么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呢?设计意图本案例是通过给定的问题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学生由“苦学”、“厌学”到“乐学”的转变.在让学生听完故事后,通过自己的思考,能认识到“只对部分对象研究就归纳出的结论,未必正确”.仅凭经验感觉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要想得到理性的知识,必须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听故事的过程中,而且还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展开数学思考,通过思考、讨论和相互交流等数学活动,能自觉地意识到学习数学证明的必要性,为顺利的学习证明作好了铺垫.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主要有六种类型:(1)数学发展型问题情境;(2)生活实际型问题情境;(3)实验操作型问题情境;(4)故事游戏型问题情境;(5)新闻或资料型问题情境;(6)结合联系型问题情境.实践证明,这些类型的问题情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2 整体结构原则《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守整体结构原则.所谓整体结构原则,是指从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出发规划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学生随着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目的.教师要从数学知识体系本身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站在整体、系统的高度把握和处理教材,努力创设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条件,以此促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益.整体结构原则下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同化和顺应是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这里,新的学习内容是核心知识,它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隐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些核心知识展开.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有层次的序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把新的核心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掌握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发展其数学能力的目的.所以,整体结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整体结构原则的要求,教学设计中应当做到:(1)教学目标明确,削支强干,重点突出,集中精力关注数学核心内容;(2)教学内容安排体现层次结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规律;(3)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而展开,精心组织相关的数学活动.案例2 “零指数幂”的教学设计.“ 零指数幂”的意义是一种“规定”,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记住这个“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训练,而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感悟这种“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了很好地体现整体结构原则的思想,我们把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分为以下三步:(1)提出猜想:20=1.零指数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计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探究:①计算22÷22.(启发学生分别用除法和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22÷22=1或22÷22=22-2=20.)②提问学生.(如何解释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个问题所得到的不同答案呢?)③学生猜想.(为了使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也能使用,应当有20=1.)(2)质疑这个猜想是否合理,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猜想的合理性.例如,可以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下面的问题:一个细胞分裂1次变2个,分裂2次变4个,分裂3次变8个…,那么一个细胞没有分裂时个数为多少?如图2,观察数轴上表示2的正整数次幂…16,8,4,2…的点的位置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观察下列式子中指数、幂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4=16,23=8,22=4,21=2,2()=1.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交流等活动,就能比较充分地感受到“20=1”的合理性,于是作出“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a0=1(a≠0).(3)验证这个规定与原有“幂的运算性质”是相容、和谐的.运用幂的运算性质:a5÷a0=a5-0=a5;根据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a5÷a0=a5÷1=a5.设计意图在学习“零指数幂”之前,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指数只能是正整数,为了让学生经历指数可以是0和负整数(这节课后将学习指数是负整数的情况)的过程,从而把指数概念由正整数扩充到全体整数的过程,我们设计了以上“零指数幂”概念的建立过程.这样引入“零指数幂”概念,学生经历了的过程是:面对挑战→提出猜想(“规定”)→说明猜想的合理性→做出“规定”→验证这种“规定”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和谐性→数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把0指数幂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波普尔指出:“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整体结构原则的要求,尽量通过设计相应的“下位”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计算、猜测、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于是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这样不断扩大其认知结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 3 过程性原则所谓过程性原则,是指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认知形成的内在联系为线索,充分展现和经历其中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发现的过程中来.《课标(2011年版)》非常重视“过程”,这里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应按照“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展开.(2)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时,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还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无论是新知识的学习,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设计,都要努力体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的精神要求.案例3 锐角三角比的建立过程设计.说明:《课标(2011年版)》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而不是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去研究他们,所以青岛版教科书把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定义为锐角A的三角比,而不是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点与有些版本教科书的提法不一样,我们认为叫锐角三角比更能反映它们的实质,也能较好地体现《课标(2011年版)》的上述要求.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验、经历锐角三角比概念的形成过程,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图3(1)有一块长2.00m的平滑木板AB,小亮将它的一端B架高1m,另一端A放在平地上(如图3),在木板上分别取点B1,B2,B3,B4,分别量得它们到A点的距离AB1,AB2,AB3,AB4,以及它们距地面的高度B1C2,B2C2,B3C3,B4C4,数据如下表所示:木板上的点到A点的距离/m[]距地面的高度/mB1[]1.50[]0.75[BH]B2[]1.20[]0.60[BH]B3[]1.00[]0.50[BH]B4[]0.80[]0.40利用上述数据,分别计算比值 BC AB , B1C1 AB1 , B2C2 AB2 , B3C3 AB3 , B4C4 AB4 ,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4,∠A是锐角,在∠A的一边上任意取两个点B,B′,经过这两个点分别向∠A的另一边作垂线,垂足分别为C,C′,由(1)你猜测比值 BC AB 与B′C′ AB′ 相等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3)如果设比值B′C′ AB′ =k,由(2)你发现当锐角A的大小确定后,k的大小与点B′在AB边上的位置有关吗?(4)如图5,以A为端点,在锐角A的内部(或外部)作一条射线,在这条射线上取B″,使AB″=AB′,这样又得到了一个锐角B″AC.过B″作B″C″⊥AC,垂足为C″.比值B″C″ AB″ 与k相等吗?为什么?由此你得到怎样的结论?设计意图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索锐角三角比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发展其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我们选择了这个与生活有关的素材.素材共由四个问题构成.第一个问题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平滑木板”为素材设计的.首先构造定角∠A.然后提出要求:计算五个比值.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当∠A的大小固定后,木板上任意一点距地面的高度与该点到A点的距离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第二个是一般化的问题,我们将问题抽象为在任意锐角A的一边上任取两个点,目的是让学生猜测BC AB = B′C′ AB′ ,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加以证明.这样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向学生暗示了:如果放到直角坐标系中来考察的话,这个比便是∠A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y与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的比值.第三个问题起着过渡作用,目的是为引出概念降低“台阶”.学生不难发现:对于确定的锐角A来说,比值k与点B′在AB边上的位置无关.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比值k与∠A的大小是有关的:这个比值随∠A的确定而确定,与点在∠A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学生在思考与解答完上述四个问题后,会得到这样的认知:∠A为Rt△ABC中一个确定的锐角,虽然Rt△ABC的大小可以变化,但它们都是相似的,所以∠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不变,即对于每一个锐角A都有唯一确定的比值与之对应.这个唯一确定的比值就是一个新的知识,这时给出定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随之给出∠A的正弦概念.类似地,给出∠A的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从而给出锐角三角比的概念.学生在上述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就经历了锐角三角比的形成过程,对其理解深刻,记忆永久.这样的设计除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步树立起“生活即数学”的观点.根据过程性原则的要求,在概念教学设计、解题教学设计、证明题教学设计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时,都要根据《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教学必须彰显过程的价值”要求,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应当把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运算法则及定律的归纳发现过程、数学命题的探究发现过程、解(证)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分析过程等充分地“暴露”给学生.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建构”的转变.当然,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我们认为以上是三个根本原则.希望老师们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通过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同时,达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设计是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的有效载体。
教学设计是指:“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制定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解决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是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探索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各要素的作用与效果之间的联系。
这些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等。
”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方法,或者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实现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教学功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整体观点来把握教学的各个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一种规划性的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首先,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
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作者: 蒋永鸿[1] 朱万举[2]
作者机构: [1]西北师大教育硕士班 [2]西北师大附中,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甘肃教育
页码: 36-36页
主题词: 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情感 智力发展 教师 情绪 兴趣 趣味性 愉快 客观事物 行动
摘要: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愉快的情绪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去积极行动。
而兴趣是产生愉悦情绪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成长点,是智力发展的原动力。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把情感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在于把数学原理变换为活生生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体现构建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
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缺省的重要一环。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而且还要遵循下列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来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学习方式的建构性原则
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认知方式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
由于建构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多项优良特征,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自己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
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由原先的“师→生”的单向交往演变为“师→生”、“生→师”及“”生→生的互相交往。
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原则。
三、引出新问题时的创设情境原则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
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
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而用实际的例子(即适度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情境性原则。
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情境童趣性和真实性。
这是情境有效的基础,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虚假而不乐意参与,没有童趣的情境引起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2.注意情境的数学味。
这是数学课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没有数学味的情境虽然也让学生兴趣盎然,但体会不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无法把数学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感受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
3.情境必须具备问题或能及时引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这是情境有效性的关键。
一个有效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这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紧扣心弦”并不是光指故事性情节和生动的画面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数学问题,用问题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面临挑战中尝试成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4.创设的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逻辑发展,让情境和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的连续性和发展性特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同一情境的理解也会不断地深入。
5.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童话卡通图故事与实物等具体情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效果好,但图表、图文、数学事实等现实较强的情境更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6.创设的情境要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本身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和起点。
每一个数学知识和问题都能成为学生进行新学习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在的魅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境,热爱数学。
四、模式方面的开放性原则
过去的教学设计,总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讲,学生听”的经典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客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限定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教学的唯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
新课程强化“双主”理念,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于是新课程理念下就有了新的教学观。
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全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
发现的现实数学问题,都可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内容。
这样,数学学习的内容就是开放的。
新课程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替代,表现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为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开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当前已被数学教师所接受。
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引起儿童思维的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开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励学生去“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设计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代教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标,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评价一节教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观,关键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能简单的图热热闹闹的形式,要看实实在在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数学课堂教学。
3.巧设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教师要巧设开放性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尝试,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应用方面的实践性原则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
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六、思维方面的创新性原则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几个主要特征。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