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七科全

合集下载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地教育者。

二、教育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

三、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生产知识,技能,经验,使年青一代适应生产力需要,适应生产关系。

四、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

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

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3.具有历史继承性4.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具有生产性6.教育具有民族性同时受到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六、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固有功能,对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作用和效能。

社会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变迁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发展。

流动功能:培养筛选,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转换,展示各自才华。

七、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非预期功能,如再现了社会不平等,现有社会关系的复现,一旦隐形开发,就会转变成显性。

八、社会教育基本形态: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第二节教育起源一、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发过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论——美国教育家孟禄,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劳动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概论》教育是人类的交往不是生产劳动。

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原创)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原创范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2)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1.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 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4.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5.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

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1. 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2.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3. 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4. 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1.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2. 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点整理板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3)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4)继承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前赴后继;(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活动;(7)民族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现了民族特色;(8)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起源三、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1.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出来。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的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5)没有阶级性。

2.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学校的产生需具备以下条件:教育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专门参与学习的学生。

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①中国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有“国学”和“乡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②欧洲欧洲奴隶社会的两大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2)封建社会教育①中国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

②欧洲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且各科贯穿神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一、教育的概念 (10)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4)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5)五、教育的发展 (15)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1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9)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20)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2)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4)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5)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9)一、教育目的 (29)二、培养目标 (33)第六讲教育制度 (35)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5)二、学校教育制度 (36)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38)第七讲课程 (3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39)二、课程类型 (40)三、课程编制 (41)四、课程改革 (48)第八讲教学 (53)一、教学概述 (53)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54)三、教学过程 (55)四、教学模式 (57)五、教学原则 (60)六、教学组织形式 (61)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3)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5)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66)第九讲德育 (72)一、德育概述 (72)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72)三、德育过程 (73)四、德育原则 (74)五、德育方法 (77)六、德育途径 (77)七、德育模式 (78)第十讲教师与学生 (80)一、教师 (80)二、学生 (83)三、师生关系 (85)【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阅读教材】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近3~5年来的文章【分数分布】2007:112 2008:102 2009:117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规范和艺术的科学。

教育综合知识

教育综合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3、美国心理学教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4、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6、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学的萌芽: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语》、《孟子》、《四书集注》、《师说》。

9、《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10、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11、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的《爱弥儿》。

1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稿于1632年,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传授,首先发生在德国,康德。

15、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1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17、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1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伊;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观念,形成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育教学观。

19、杜威被称作现代教育之父。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2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2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2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学校执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育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改造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
个性的过程或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 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中心地位。
四、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力图达到的最终结果,整 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简而言之,教 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 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是教育活动的归属。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 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运用。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 分科教学为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基本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
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课程的基本结构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 科学课程 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 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实践为教育理论提供改进方向
• 发现教育理论的问题与不足 • 指导教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
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 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指导原则 • 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 提供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案例 • 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完善
05
•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倡导“精神分析式教育”的辅导方法
03 阿德勒与个体心理学教育理论
• 自卑心理理论 • 强调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倡导“优势教育”的辅导方法
02
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 规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 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期待 •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理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发展
教育理论的全球化发展
•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验 • 促进教育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 结合本国实际与教育国情 • 促进教育理论的本土创新与实践
教育理论的创新与跨学科交叉研究
教育理论的创新
•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的框架与局限 • 提出新的教育观念与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 强调通过外部刺激与条件反射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 倡导“刺激-反应”的学习机制 • 注重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 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实验的开展 • 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创新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 为行为主义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教育理论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 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促进教育理论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教育学理论知识--7教育目的(上)

教育学理论知识--7教育目的(上)

第七讲教育目的(上)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教育理论中,对这一关乎教育本质属性的问题是通过对教育目的的阐释来回答的。

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重大论题。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是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正是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反映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期待。

其中隐含着教育者所期待的理想和新人的希冀,也包含着其对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它们两者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前者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事业,后者则指人们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不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产生影响,而且它也对学校及社会产生影响。

它的多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范作用任何教育目的,都是教育者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期待。

因此,任何教育目的都必然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不仅包含有对全部教育活动演进方向的指向性,也包含有对全部教育活动结果的要求。

首先,它规范教育的社会功能。

我们可以沿着“教育是什么?”“教育能干什么?”的思考来展现其功能。

换言之,教育的功能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为了能够依照教育者的期待使教育最大程度地展现其正向功能,教育目的对准确地把握教育的职能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pdf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pdf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 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美·布鲁纳
《教育 过 程》
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 理解改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法·卢梭
《爱弥儿》
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
离社会影响的教育越是好的教育。
瑞士·裴斯 《 林 哈 德 与 葛 笃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
泰洛齐
德》
的一切天赋力量,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德·福禄贝 尔
《人的教育》
德·赫尔巴 特
《普通教育学》
第四章 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30
第一节 学习策略 30
第二节 知识 31
第三节 技能 32
第四节 问题解决 33
第五节 品德 34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35
第一节 学习动机 35
第二节 归因 36
第三节 注意 36
第六章 个别差异与教育
37
第一节 人格差异 37
第二节 认知差异 37
第三节 学困生
等。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就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关系以及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
简单地说, 社会—
—教育——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
《论演说家
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二节)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二节)
总结词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认知主义强调启发式教学和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认知主义
总结词
行为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行为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改变的过程,这种改变可以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实现。在教学中,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练习,以及对学生行为的及时反馈和调整。行为主义的教育方法在某些技能训练和行为矫正方面被广泛应用。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师徒传承等形式为主,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
近代教育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教育逐渐兴起,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学科分类更加细化。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学习,同时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02
CHAPTER
教育的基本原理
认知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发展。
教育的定义
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个人素质
培养社会责任感
传承文化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个体,使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传递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03

古代教育
教育与政治
05
CHAPTER
教育经济学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教育投资应遵循公平、效率和多元化的原则,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投资是指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而投入的资源,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育时间等。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作解释;3、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5、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6、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共始终;(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自身规律;(6)生产性;(7)民族性;(口诀:永历继长相对生民)7、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8、原始社会的教育:(1)非独立性;(2)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原始性。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1.产生了学校教育;2.特征:(1)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和相对立;封建社会:(1)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10、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1)阶级性;(2)等级性;(3)象征性。

11、古代中国:(1)夏代是我国最早出现学校的朝代;(2)西周(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春秋战国:私学兴起;(4)两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新办最高教育机构太学;比较著名的有“文翁兴学”。

(5)隋唐:制度上采取科举制,没落于1905年清末;六学二馆(6)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13、古代埃及:(三种学校:宫廷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开设最多));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14、古代希腊:雅典教育:西方最早形成和谐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军人。

1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16、近代社会教育:(1)国家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