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f3ec7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d.png)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价值。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深入解读小说。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当下。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1.1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8207c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f.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十一黄金周得到来也带给我许多空闲的时间,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米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本书里收集了欧亨利所写的18个短篇小说。
每一篇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构思巧妙。
让人读起来感到津津有味。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欧亨利的经典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个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苏艾和琼珊是两个贫穷的'女孩,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便合伙租了一个画室。
十一月的时候,由于严寒的降临,琼珊得了肺炎。
她渐渐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的常春藤叶联系在一起,叶子一片一片落下,琼珊对生的希望愈来愈弱,病情也在加重。
着急的苏艾把事情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
这天夜里,寒雨夹杂着雪花下个不停。
当琼珊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没有掉落时,十分惊讶。
琼珊也渐渐痊愈了。
而老贝尔曼却因肺炎去世了。
原来,最后那片常春藤叶是老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老贝尔曼为了挽救里一个生命,冒雨作画,得了重病,牺牲了自己。
他自己只是一个穷苦潦倒的老画家,他的理想是完成一件伟大的作品,()最终,他也真的做到了。
虽然只画了一片极为普通的常春藤叶,但那叶子确是伟大的。
老贝尔曼的善良和朴实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忽然觉得心里涌出一阵阵暖流,让我倍感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爱,也会成就人的伟大,更会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2、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教学过程:1、导入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板书课题]2、明确教学目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板书]4、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好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2)请速读小说的37—44段,找出集中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加以分析[这位同学找的是第40段,这一段用“可是”一转,让生命出现了奇迹“经过了漫漫长夜地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傲然地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颜色、形状和位置,“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但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没有][这位同学找的是44段,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系到琼珊气若游丝的生命,不禁悲从中来](3)齐读46段还有一次描写,“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片经历两日的风雨依然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却让琼珊的心情发生了巨变:它让琼珊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候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意味着什么?谁来说一说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它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希望,就要进行抗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从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它有什么作用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赏读课文,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1)可能有人会问了,连续两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够依然傲然挺立呢?因为这片叶子是假的,哪里能看出来呢?在哪里巧妙地埋了伏笔呢?请试着找出一处来[这位同学找到了:40段,经过了慢慢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暴露了它不是真的叶子]还有没有呢?[这位同学找出来了,在最后一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最后苏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2)从哪里可以知道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呢?同位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好,这位同学:最后一段,“湿透的鞋子和衣服”说明他曾在雨水中站了很久,燃着的灯笼是在夜里作画用的,那片叶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要爬到高处去画叶子,必须要“挪动的`梯子”;散乱的画笔可以让人想见画画的人受凉后强撑身体的艰难;而剩下的绿、黄色的颜料,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片黄绿相间的常春藤叶](3)课前布置大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①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②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③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下面我们请各组推荐优秀的文段,全班交流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同学都很善于运用想象,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都很不错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已是午夜了,老贝尔曼还没有睡,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取了笔,拿了些颜料和一个调色盘,转过身,走进了雨中雨水很快湿透了他的衣服他艰难地爬上了那个挪来的梯子,手里托着调色盘,蘸了蘸那绿色的一抹,在墙上细细地描画起来无情地雨水一次次地将色彩冲淡,他只好一遍遍地重新着色雨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夹杂着点点雪花,贝尔曼冻得全身发抖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常春藤上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一片也没有剩贝尔曼很着急,第二天即将来临,琼珊的生命就是这片叶子他画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眼神里有种异样的炽烈的光芒,渐渐地,他忘却了寒风,忘却了雨夜……当天微亮时,贝尔曼咬咬牙,将最后的颜料厚厚地抹上墙,在叶子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又添了些枯黄终于完成了,此时的他全身冰冷,脸色苍白,下肢已有些僵硬,但对着那片叶子,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正是我一生的杰作……”他艰难地爬下梯子,一点点地挪回房去,在进门地那一瞬,60岁的他终于倒下了……](4)你看我们写出来得段落是很容易打动人的,为什么偏偏就没有写呢?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咱们来讨论一下:[同学A:原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改了以后就没有悬念了] [同学B:原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教师补充:这种手法叫“留白”][另外,比较起来,原作的叙事更加的简洁紧凑,更能抓住读者,也更容易凸显人物形象]这种结尾处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同学们课下可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或者今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选的小说《二十年后》,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6、研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人性之美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问我: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同学们有的从贝尔曼画家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激发琼珊信念的角度来探讨,都讲的很有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本对人物把握的深度其实不论是画还是钉还是贴,都是小说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要看借这一情节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作为一个只是偶尔给别人画点商业画或广告画的老画家,他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被称为杰作,并不在于他画得多逼真,而在于这是一个潦倒失意的老画家一辈子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表现了贝尔曼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其中蕴涵着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人性之美作家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米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理想,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篇三《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四.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欧· 亨利,米国短篇小说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e459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8.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篇一一阵风吹过,常春藤上的叶子沙啦沙啦地向着,几片叶子不情愿地飞离了藤蔓,投入了风儿的怀抱……我初读这篇文章,怎么看也不像欧。
亨利的作品。
比起其它文章具有的浓浓的讽刺意味风格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要显得温和得多。
一位姑娘得了肺炎,高烧不退,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一株不断落叶的常春藤上,说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就要去和死神见面了。
一位贫穷的老画家得知后,不顾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可却因受寒而去世了。
真不知这是个该让人欢喜还是悲伤的故事。
这位姑娘,在绝望中获得了一丝曙光,在苍凉人生中有崇高的艺术品格的老画家却去世了!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这一点的余香难道就不能挽救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吗?还是说这位老人命中注定了会是一位天使,要再那天折翼,离开这个他艰难度过一生的人世?墙上,那用丙烯颜料绘出的树叶艳得让人不忍直视,它永不会褪色,褪去那爱,那品格!《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心得体会篇二生命的美丽是我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体会最深的。
这个故事讲了生病的琼珊认为当常春藤叶掉落时,自己的生命就会结束,住在她楼下的贝尔曼先生知道后,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从而使琼珊战胜死神,获得生命,但是,贝尔曼先生却因淋雨得了肺炎去世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琼珊认为常春藤叶子掉落时,自己就要病死了,失去对生的希望。
然而,当时她还很年轻,她想去画不勒斯海湾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呢。
琼珊让我想到了社会上的那些人,自杀、吸毒……难道生命就如此不值得珍惜吗?生命是唯一的,是美丽的,有了生命就可以造福于他人,为社会、为祖国尽力。
琼珊对生命的轻视让我为她惋惜,为她难过。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我被贝尔曼先生无私高尚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感动。
文中的贝尔曼先生用生命画出一片绿黄色的叶子,鼓舞着琼珊,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点燃别人对生命的希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29675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6.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女孩Penny 和她在美国校园里的成长经历。
整个小说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着Penny展开。
第一章节主要描述了Penny艰难的适应期,第二章节展现了Penny与同学的友情关系,第三章节则是Penny面对父母离异的情况,她如何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篇小说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美国校园文化,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在Penny的成长历程中,体会到真正的人性的关怀和爱。
因此,这一教案设计适用于高中学习阶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性中真正的关怀和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3. 学生能够了解美国校园文化并掌握相关语言表达。
4. 学生能够了解人性中真正的关怀和爱的情感,同时懂得如何去体现和表达这种情感。
三、教学重点1. 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的涵义。
2. 学习如何表达美国校园文化,能够运用相关语言表达。
3. 学习如何感受人性中的真正的关怀和爱的情感,并且学会如何去表达这种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小说并且找出其中的关键都人物和情节。
2. 如何将美国校园文化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的语言。
3. 如何表达人性中真正的关怀和爱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够理解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策略1.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等各个方面来理解故事的主题。
2. 采用讲解、演示等方式来学生美国校园文化和相关语言表达。
3. 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讨论等方式来让学生们理解人性中真正的关怀和爱的情感,并且懂得如何去表达这种情感。
六、教学过程1. 教师首先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主要人物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小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51e5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d.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ec7ff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9.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1,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
(琼姗)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幽默的语言;2,意外的结局的魅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4,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教学流程:【课时一】:1,导入——方案一,由学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3,主题把握。
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
明确,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联系)4,欧亨利式结局。
由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麦琪的礼物》或《窗》引入,小说的意外结局——欧亨利式结局【课时二】: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2,精神的可贵之处——即精神的作用,从其对生理的影响开始着手——琼姗人物形象分析,并且结合托马斯曼小说《死》3,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2,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3,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重点:1,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2,学生了解“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难点:1,学生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2,学生掌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先问大家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算是美?(生答)好,看来大家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美是……有的人认为美是……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因此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虽然对美没有固定界定,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却往往把真善美并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先留个悬念,也许学完我们今天的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大家就会有所感知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b03d4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3.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b4382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ef3ed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c.png)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01908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4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3b78a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0.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4
篇〕
篇1:教学方案测试题感谢信叙职检测
自我评价先进事迹了口号奖学金黄庭坚考察!顺口溜教案建军节汉语拼音摘抄,慰问信串词可研究性了人生哲理保证书条教学形式的方案节日工作经历考前须知求职信了疫情小升初诗词普通话考试的反问句朗读简讯规章课外知识的好句留言国培闭幕词责任书。
篇2:人生哲理决定
普通话优秀,辛弃疾庆典的劳动节面积的规章创业工程工作感言道德发言班会的个人介绍节日纪要庆典。
篇3:开幕词反义词入团
范本领迹短信入团的朗读稿慰问信口号材料,体积表态发言文言文答复考前须知的主要方案:记叙文方案通报主要语录:报道稿拟人句自荐书范本,写作暑假作业随笔乐府:工作方案物业管理资料评语合同的建党典礼。
篇4:信寄语韦应物
诗经征文考察:文明标准讲话语法有感了活动方案普通话推荐,自我评价节日发言稿文言文诗歌;顺口溜乐府朋友圈语录。
篇5:说课稿德育状物
辞职工作挑战书开幕词写法对照检查条例了文明疫情工作:成语表态发言教学方法了好段千字文宣传周考试急转弯。
篇6:自我推荐随笔同义词导游词复习
通知国旗下:介绍信抱歉信我学习方法评课稿请柬请示:助学金评议章程;细那么话语建军节施行方案知识点工作说明书爱国喜报工作经历施行,范文方案了新闻宣传演讲稿千字文乐府叙职!聘书管理制度廉洁。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完整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987acfe6ad02de80d4d840e3.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从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习了本课的写作方法后,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设计一故事的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点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四、[学情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体现“珍惜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2、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板块中的课文。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六篇文章,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敬畏生命”。
有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自然灾害中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求;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的赞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1e223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c.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最终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篇1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制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凶恶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经常来源于肤浅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一介绍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终一片叶子”的句子,思索其多重涵义。
2、争论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仆人公应当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进展挨次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简单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深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争论:哪个是仆人公?(提示:仆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进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劝慰无微不至的照看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和善,有怜悯心,关怀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盼望了”苏艾: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最终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呈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端详“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厌烦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关心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a7cb1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67.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一、课文简介本文是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由王小波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李银河和王二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两人的友谊岌岌可危。
一天,王二送给李银河一片常春藤叶,寓意着他们的友谊永远年轻不衰。
李银河被感动了,但却没想到,这片常春藤叶也预示着两人分别的悲剧。
最终,两人各自独立成长,但对于过去的友谊,他们心中依然珍藏。
二、语境理解本文中的常春藤叶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友谊和成长。
在阅读本文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常春藤的拉丝、织造和染色都需要很高的技艺和材料的帮助。
法国皇家则将常春藤作为象征皇室光荣的标志之一。
在医学中,常春藤含有众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镇痛、解热、祛痰、润肺、调节血糖等功效,是一种非常好的药用植物。
三、阅读策略1.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在文学中一般象征着入情、坚定不移的爱、忠诚、持久和永恒等。
在本文中,常春藤叶象征着李银河和王二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
2.理解文本中句子和词语,特别是隐喻和比喻。
例如,“我们都是山顶上的草,被风你依偎我依偎,但是,有一天,风停了,你就跑到那边去了”这句话,隐喻着朋友之间的友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3.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以及作者尝试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表现的是友情的珍贵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4.增强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中的象征和比喻语言。
难点:呈现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六、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讲述个人的友情故事、想象朋友之间的真正友谊等方式预热,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文本的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84bc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6.png)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蹑(niè)手蹑脚苔藓(xi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__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51255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3.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d4175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e.png)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运用象征分析法,解读小说中的象征元素。
(3)对比分析法,比较《的常春藤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2)欣赏小说中的艺术美,提高审美情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同情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元素解读。
(2)对比分析《的常春藤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如:生存、死亡、艺术、人性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发现。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主题思想。
四、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欧·亨利其他作品,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并比较其异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常春藤叶》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原文。
2. 有关欧·亨利的作品和生平介绍。
3. 象征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相关资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修改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eda9e54431b90d6d85c7ee.png)
第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
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称蹑(niè)手蹑脚苔藓(xiă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https://img.taocdn.com/s3/m/63d452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4.png)
②贝尔曼本就是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冷内热的性格,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7.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在作者所处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叶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希望与勇气,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希望改变现状的理想。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答:在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的情况下,苏依旧细心地照顾朋友,为琼西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替她拉窗帘,一直陪伴她,给予她安慰。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的句段。
文中语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本文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结尾出乎意料,回味无穷。
“欧·亨利式的结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本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完全颠覆读者的假想,原来以为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作者用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
答:对贝尔曼的描写包括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了解作者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欧·亨利式结尾”往往能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含泪的微笑”是指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人深思。
三、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请口述故事梗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住在艺术区的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珊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琼珊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
小说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人性品格——舍己救人。
小说主人公是琼珊、苏艾、贝尔曼。
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2.请用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3.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4.梳理情节结构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肺炎”纠缠,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1)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这些人与这片叶子有怎样的关系?(2)这片假叶子给这些人分别带来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二)品读人性魅力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伏笔见P13。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春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虚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对画常春藤这个重要情节采用虚写,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地艰难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三)鉴赏人物形象:1.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贝尔曼是怎样的人?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作者刻画贝尔曼采取的手法是先抑后扬。
贝尔曼一出场,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身材瘦小,事业无成还总说大话,生活窘迫、酗酒、火气十足,似乎没有温情,后来他自己用生命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温情。
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内心体现。
他不喜欢别人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不需要同情,而他人真正陷入困境时,他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善良真诚、不求回报”才是他的主导性格。
2.苏艾:线索人物,物质上帮助琼珊,用善意的谎言安慰琼珊,一直陪伴琼珊,有爱心、重感情、善良。
3.琼珊:未出名的年轻女画家,体质单薄,生活状况也不好(住在艺术区),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幻想,在病魔面前表现出悲观态度,但有求生的意愿。
(四)艺术特色领悟1.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是最为吸引人的。
关于这一点,人们历来赞誉有佳……前文足够的铺陈,结尾完全脱离人们预想的轨道,使人在惊愕之余又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布局的合理性。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2.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
不,我不要喝汤。
只剩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四、拓展训练(一)小组活动: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
(阐述认定的理由)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
选文一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选文二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选文三莫泊桑(法)《项链》(《首饰》)选文四契诃夫(俄)《凡卡》(《渴睡》)选文五契诃夫(俄)《小公务员之死》选文六马克·吐温(美)《百万英镑》(二)探究《警察与赞美诗》:1.《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1."《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
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
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
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2."《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
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的。
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
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
”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
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
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以风趣,实则辛辣尖利。
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且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补充: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
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
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
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五、对照教学目标作课堂小结: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板书:人间苦难精神支点人性之美)六、拓展:图片鉴赏1.《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2.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
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3.《美丽的城市流浪的老人》“仁者,莫大于爱人。
”——《论语》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七、设身处地:(三选一)(一)如果琼珊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的与人为善、关怀他人的美好品质和责任感)(二)设想20年过去了,琼珊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
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
她会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三)发挥合理想像,描写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面。
(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板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开端:(1-11)琼珊病重藤叶贝尔曼发展:(12-36)琼珊病危夜里冒风雨画藤叶高潮:(37-52)琼珊好转生命最后生病住院结局:(53-55)琼珊脱险征兆杰作去世(人间苦难)(精神支点)(人性之美)《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后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归类到“精神支柱”的小说,是对学生进行“人性之美”熏陶的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