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专题复习(doc 10页)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高考历史热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背景资料材料一: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
2010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材料二: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知识链接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三农知识题库及答案详解
三农知识题库及答案详解1.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它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状况等多个方面。
2. 我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我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等挑战。
3. 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是什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的是农民将其承包的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民或农业企业,这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5.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哪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织农民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6.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7.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8. 什么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它们以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为特点,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9.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10. 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途径,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上是三农知识题库的部分内容,涵盖了三农问题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加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第三专题三农问题考点1 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2、秦朝开通了灵渠。
3、隋朝开通大运河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关于重农抑商问题1、实施的原因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专题八 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
专题八 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概述:“三农”是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一、古代史上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与土地政策1、战国:商鞅变法——①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②承认土地私有。
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度)2、唐朝:唐太宗,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或政策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主义”(含义平均地权,但未落实)。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建国初期(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内容: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农村生产关系的第二次变革: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影响: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关系的第三次变革:农业合作社 人民公社(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形式: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特点: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关系的第四次变革: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调整的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
(2)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符合农村生产力,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3)中国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作的展开都是从农村开始的。
如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国后土地改革及三大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后,首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1、美国:林肯南北战争时期 政策:颁布《宅地法》影响:(1)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2)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一.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XX 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XX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这是在近6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通篇贯穿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三农考试试题
三农考试试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三农考试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三农问题基本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的是:A. 农业、农村、农民B. 农业、农村、农业经济C. 农业、农村、农业科技D. 农业、农村、农村经济2.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措施?A. 土地承包制B. 农村集体经济C. 农村城镇化D. 农村土地私有化3.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A. 机械化B. 信息化C. 绿色化D. 产业化4.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A. 增加农民收入B.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C.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D. 实现农村全面城市化5. 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是:A. 增加农民负担B.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 减少农业劳动力D. 限制农村经济发展...(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 阐述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3. 描述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 分析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结束语:本次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考试,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三农问题,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模拟试题,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准备充分,取得优异的成绩。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农业乡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度中向来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 年起至 2009 年 2 月 1 日共公布了 11 个以农业、乡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最新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D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踊跃发显现代农业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若干建议》B.《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增强乡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建议》C.《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若干建议》D.《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2009 年促使农业稳固发展农民连续增收的若干建议》2、 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惹祸业的建设方面重申了五个要点,下边哪项不是要点方面(C )。
A.乡村的电网建设 B .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系统建设D.乡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 1993 年 7 月 2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经过,2002年 12 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订正,2003 年 3 月 1 日新《农业法》正式实行,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分和完美, 新增了( D )章A.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质量量安全 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乡村举办的一般中小学校教员工薪资由()人民政府依据国家规定一致发放,校舍等教课设备的建设和保护经费由( C )人民政府依据国家规定一致安排。
A.市级县级 B .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亲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宣布实行是进一步完美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要立法措施。
该法例定有( A )以上的村民建议,应当招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 .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C )。
A. 30 年年 C. 30-70 年 D .50-70 年7、除法律规定外,丛林资源属于( A )全部。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中华文明的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生产状 起源 况与主要农作物 国家的产生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与社会变革 繁荣与开放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的社会 “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经济重心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南移 《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的作 中国古代科 者及著作类别 学技术 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及图
如果你是这次农业人物展览的负责人, 那么你会选取中国历史上哪些人物来展览? 并简要说明该人物入选的理由。
连连看
情景:在参观时发现,可能由于展区工作人员 的疏忽,下列农业人物与成就或措施对应完全 不准确。那么你能帮助他们重新正确排列吗?
农业人物
a、炎帝 b、大禹
成就或措施
1、《天工开物》 2、平均地权 3、农业集体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016·山东烟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
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 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 有其责”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
贫穷落后,粮食短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3 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
4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考热点预测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出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
在2004年备考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民收入问题。
社会热点透析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重视粮食生产[热点聚焦](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
丰收的喜悦(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不动摇。
要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一)经济学角度1。
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工业等其他物质部门与一切非物质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
我国农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3。
巩固和加强农业。
加快农业发展,一靠政策,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专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专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1.统治政策的调整:(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标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2)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农作物推广和引进:①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②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他本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开通了会通河和通会河。
5.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①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②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再表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农业农村与农民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基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推动,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多个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本文将从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民创业就业等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一、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发展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加大对土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其次,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农户到市场的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
充分发挥农村风光和农业文化的特色优势,开展农田观光、农家乐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前来农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农民权益保护农民是农业农村的主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农民权益保护包括农民土地权益、农民劳动权益以及农民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首先,完善土地制度。
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和收益,防止土地被非法侵占。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其次,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水平。
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第三,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加大对农民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农民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
2009年高考热点三农问题复习
2009年高考热点三农问题复习上一篇/ 下一篇 2009-05-27 07:47:29 / 个人分类:高考历史热点查看( 535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背景材料]2月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
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
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课标链接]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农业农村工作综合知识题
农业农村工作综合知识题(100题)1、果树秋施基肥最适当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答: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花期放蜂的作用是什么?答:提高座果率3、核桃一年生枝摘心的作用是什么?(一)促进分枝(二)促进枝条尽早木质化(三)培养丰产树形(四)有利于安全越冬4、果树束诱集带诱杀害虫是何时?答: 8月底9月初5、枣树春季保护带覆膜的作用是事么?(一)增温(二)抗旱保水(三)防止枣瘿蚊上树(四)减少人工锄草劳力6、目前防止黄刺蛾最有效,减少农药危害和投入的方法是事么?答:冬季手工摘除7、植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那些?答:温度、水分、土壤、光照8、果树施基肥最好时期和主要肥料是事么?答:在果树采收后秋季、以有机肥为主9、我县棉花播种最佳时期为何时?答: 4月5日---4月25日10、构成棉花产量的因素有那些?答: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树棉铃重、出棉率11、棉花打顶最佳时间为何时?答:7月10日---7月23日12、新农村建设标准20个字方针是事么?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3、我县冬小麦播种时期为何时?答:9月1日---9月15日14、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有那些?答:穗数、穗粒数、穗粒重15、我国将每年的那时期定为中国水周?答: 3月22~28日16、水的主要用途包括那些?答: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17、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那些内容?答:地表水和地下水18、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事么?答:为畜禽饮用取水19、《水法》规定,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
供水价格应当按照那些原则确定?。
答: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公平负担20、饮水安全重点要解决那些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答:高氟、高砷、苦咸21、农村水利的主要内容是事么?答:灌溉、除涝、人畜饮水与村镇供水2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什么时间开始施行?答:2004年11月1日23、《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是什么时间通过的?答:1995年8月4日24、申请拖拉机驾驶证的人的年龄和身高要求是事么?答: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不低于150厘米;25、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有效期为几年?答:6年26、我县现有耕地面积是多少亩?答:109.2万亩27、发生口蹄疫疫情后。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一.背景材料1.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1).农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2.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2).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3.为什么说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国内.(2).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要求会越来越高,其中绝大部分是靠粮食转化.(3).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更要注意粮食生产.4.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要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土地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针对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进一步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是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⑵.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⑶.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资金投入.⑷.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⑸.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⑹.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5.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3).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4).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6.如何看待农村的税费改革?(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3).有利于农民生养生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7.如何看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⑴.必要性——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⑵.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①.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②.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回忆人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化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8.我国农业与世贸组织(1).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从长远看),①.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④.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⑤.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2).从近期看,也给我国农业带来巨大挑战.①.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中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②.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3).如何面对挑战?①.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③.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1978年,我国有城镇人口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所,到_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4.8064所,城镇化率达到37.66%.最近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000万人,10年中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9.如何看待农村的城镇化建设?(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符合我国国情,(2).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3).有助于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4).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二.理论分析(一).经济常识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各各乱收费.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2.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说明了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二).哲学知识1.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观点加以分析.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又重视局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农村的稳定与全国的稳定;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与全国人民的小康;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2.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1).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主要矛盾,抓好农村基层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次要矛盾.(2).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抓主要矛盾(3).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抓住主要矛盾3.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农村税费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并将伴随农村实践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它的贯彻落实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将产生重大作用.4.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全面认识加入世贸对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产生的影响.(三).政治常识1.运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分析(今年高考不作要求).搞好〝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党和国家发出了〝税费改革〞的通知,体现了:(1).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进行政治领导(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国家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国家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5).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三.例题分析材料一:中美两国大豆情况有很大差异,每公斤成本美国为0.8元,中国东北为1.6元;平均亩产美国为180公斤,中国东北为120公斤;平均含油率美国为20%,中国东北为17%.工国国产大豆比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高出20%.从而使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仅_年我国就进口大豆1500万吨,国产大豆则积压缩70%.材料二:我国〝入世后,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曾经被誉为〝金豆〞的东北大豆近年来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现在难进山海关,逐步淡出市场成了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愁豆〞和〝伤心豆〞,出现了〝新东北现象〞.这是10年前,东北工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出现大量产品积压——〝东北现象〞的再现,这给我们扎扎实实上了〝入世〞第一课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大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解决大豆的出路,我们能否采取反倾销手段或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2.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看待我国东北大豆所面临的困境.3.中国农业加入WTO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面对〝入世〞?这些措施反映了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参考答案:1.⑴价值规律有优胜劣汰的作用,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我国加入WTO后,商品生产者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东北大豆成本高.亩产低.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难有竞争力,这是东北大豆竞争失败的根本原因.⑵.不能采取反倾销和提高关税的手段.因为美国大豆不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进入我国市场的,不是倾销.关税减让是世贸组织的很大原则,也是我国的承诺.因此,既不能采取反倾销的手段也不能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东北大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入世〞,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科学规划,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相信〝新东北现象〞一定会消失.3.⑴.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⑵.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分割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等.⑷.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专题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 加强农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 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发展的 大政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 全面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必须加强和巩固农业
1、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农业的地位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奋斗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 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2、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必要性
(1)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 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 要求。 (2)巩固和加强农业是扩大内需方针 的需要。
(3)巩固和加强农业是国家长治久安 的保障。
3、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具体措施
(1)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 续深化农村改革。 (2)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 育农村经 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科 技、产业化经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 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投入)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 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 品优质化。
(2)积极推进各项 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同国内 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3)广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 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 和完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付体系,使农业的 整体效益在竞争中提高。
答案:
(1)①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成为现实。
②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增强农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专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专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1.统治政策的调整:(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标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2)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农作物推广和引进:①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②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他本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开通了会通河和通会河。
5.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①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②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再表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专题复习(doc 10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一、背景材料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1).农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2.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2).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为什么说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⑹.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5.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2).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
(3).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4).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6.如何看待农村的税费改革?(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
(3).有利于农民生养生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7.如何看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⑴、必要性——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⑵、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①.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回忆人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化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8.我国农业与世贸组织(1).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从长远看),①.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④.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⑤.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2).从近期看,也给我国农业带来巨大挑战。
①.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中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
②.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3).如何面对挑战?①.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③.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
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1978年,我国有城镇人口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所,到200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4.8064所,城镇化率达到37.66%。
最近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000万人,10年中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
9.如何看待农村的城镇化建设?(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符合我国国情,. (2)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3).有助于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4).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
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经济常识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各各乱收费。
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2.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
说明了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1.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观点加以分析。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又重视局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农村的稳定与全国的稳定;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与全国人民的小康;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2.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
(1).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主要矛盾,抓好农村基层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次要矛盾。
(2).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抓主要矛盾(3).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抓住主要矛盾3.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
农村税费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并将伴随农村实践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它的贯彻落实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将产生重大作用。
4.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全面认识加入世贸对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产生的影响。
.(三)、政治常识1.运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分析(今年高考不作要求)。
搞好“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党和国家发出了“税费改革”的通知,体现了:(1).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进行政治领导(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国家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国家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三.例题分析材料一:中美两国大豆情况有很大差异,每公斤成本美国为0.8元,中国东北为1.6元;平均亩产美国为180公斤,中国东北为120公斤;平均含油率美国为20%,中国东北为17%。
工国国产大豆比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高出20%。
从而使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仅2001年我国就进口大豆1500万吨,国产大豆则积压缩70%。
;材料二:我国“入世后,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曾经被誉为“金豆”的东北大豆近年来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现在难进山海关,逐步淡出市场成了农民手中卖不出去的“愁豆”和“伤心豆”,出现了“新东北现象”。
这是10年前,东北工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出现大量产品积压——“东北现象”的再现,这给我们扎扎实实上了“入世”第一课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大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解决大豆的出路,我们能否采取反倾销手段或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2.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看待我国东北大豆所面临的困境。
3.中国农业加入WTO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面对“入世”?这些措施反映了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参考答案:1、⑴价值规律有优胜劣汰的作用,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我国加入WTO后,商品生产者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东北大豆成本高、亩产低。
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难有竞争力,这是东北大豆竞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⑵、不能采取反倾销和提高关税的手段。
因为美国大豆不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进入我国市场的,不是倾销。
关税减让是世贸组织的很大原则,也是我国的承诺。
因此,既不能采取反倾销的手段也不能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东北大豆。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入世”,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科学规划,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相信“新东北现象”一定会消失。
3、⑴.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⑵.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分割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等。
⑷.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1、小孩子受到妈妈批评后对山谷喊“我恨你”山谷就会回应“我恨你”,小孩子害怕了,于是去告诉了妈妈,妈妈让他说“我爱你”,山谷就会回应“我爱你”,对此谈谈你的理解?2、谈一下你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并说说二十四节气与农活的关系?1、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农业大学强调说:“大学生到基层干出一番事业”,谈谈你的认识?2、推广秸秆变沼气技术,村两委和村民不同意,你如何实现推广?1.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的若干原则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总结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并根据新的探索,归纳了几条应当把握和遵循的原则。
1)教育、调解、法律、道德、制度综合利用的原则。
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讲道理,首先要以理服人,毛主席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相对来说,农民普遍素质低,是小生产者,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
多年的农村实践表明,不好的现象,不应该做的事,都可以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
“孔融让梨”和“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了农村人际关系中许多问题,一争就激化了,一让就化解了。
目前农村的矛盾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嗑嗑碰碰都是正常的事,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民事调解办法,只要把道理讲通了,矛盾双方就能正确地对事对人,误会和隔阂自然就会消除,双方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握手言欢。
乡村司法机构较为健全,发生违法的事情,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通过打官司这一正常的法律调解来解决,不能碍于情面,回避和掩盖矛盾,否则,矛盾和问题解决不了,还会酿成大的事端。
农村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属于道德范畴,正气总能压倒邪气,要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大力倡导做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形成有德者荣、无德者耻的社会风尚,用道德的规范力、社会舆论的牵引力来解决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