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作者:黄文琴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无比的吸引力,科学世界的纷繁奥秘让学生产生着无穷的向往,教师在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而且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加需要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积极引领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的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
在拓展教学方面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探究性,让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科学;拓展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施建议拓展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小学科学拓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更加开放和更加自主的教学观念,以更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带动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热情的增长。
小学课程指标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教学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拓展课程的教学来带动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的提高。
因此在面对小学科学拓展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大胆地走出课堂,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走入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的科学知识习得过程更具实践性,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热点问题来指引学生科学探究的方向,为学生成长为一名更合格的社会人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不仅需要有效地传授学生课程范围之内的科学知识,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因为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知识内容是学生未来初高中阶段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拓展性教学,并且让拓展性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难为紧密,可以说是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可靠性的保证。
引领孩子走出教室学科学
引领孩子走出教室学科学、做科学摘要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育人功能。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本文着重从“立足学校”、“借助家庭”、“奔向大自然”等方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谈一些自己在工作中的具体措施策略,希望能为学生更好地学科学、做科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走出教室科学空间我在教《水生植物》一课时,提到水葫芦和金鱼藻是水生植物之后,问道:大家还知道哪些水生植物?经过一番交流讨论后,学生想到了浮萍、菱角等。
我接着问:莲藕呢,是水生植物还是陆生植物?心想,这对于这群经常吃藕的江南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一番激烈的交流讨论在“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之间展开了,最后不少同学说是陆生植物,理由是莲藕上常常沾有泥土。
面对“莲藕是水生植物还是陆生植物”简单问题,经常吃藕的学生不少竟然回答是陆生植物,我感到有点意外。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思考着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位据说很优秀的科学课教师,一位爱思考的学生有天问她樟树落叶吗,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落叶?按理说,这是很科学的问题,她应该知道的。
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听到这些问题,愣住了,说只知道樟树是四季常青的树木,却没有关注过樟树什么时候落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
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我们的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实际就是说,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
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当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我要学的思想。
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进而会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而我们初中生物课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的崇敬。
所以,对初中生物的教学,我主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感受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同学间的相互协作中培养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亲身经历中增长知识,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以下几个例子的教学。
1生态瓶的制作七年级生物实验,自制小生态瓶,需要准备3~5天。
实验前需要几天准备的,教师分好组,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器材。
我们是农村中学,这些水草和螺蛳,小虾小鱼,学生会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自己动手去捕捉,在这捕捉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乐趣,体会到生命的活力,然后根据要求制作出各自有特色的生态瓶。
在这制作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同组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的氛围,体验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而不觉得生物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又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反复讲、强调讲的知识要记得牢固的多。
走出教室,探究自然,放飞梦想
走出教室,探究自然,放飞梦想摘要:探究是科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探究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探究性,都会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本文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述了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飞科学的梦想。
关键词:走出教室探究自然解决问题放飞梦想科学知识来源于自然也应用其探究自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都是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传教”。
现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老师们又把科学课搬进了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尽管这样,学生也会被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所束缚,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为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这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科学大教材”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走出教室,激发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篇一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
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
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
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
”——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
”——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
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
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
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感悟 心得体会 经验分享——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新课程改革有几年了,特别是科学课,原来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原来自然课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而现在的科学课则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性,探讨性,需要学生从实践出懂得道理,获取知识。
我执教科学课三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四年级科学课中《动物和植物》和《土壤》这两个单元,如果放在实验室里或者是在教室里,不好操作和讲解;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中的《美丽的彩红》活动课,关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组合,教材所提供的教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也显得呆板,于是,我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釆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于《动物和植物》、《土壤》这两个单元,由于以前没有把学生带到野外教学过,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举行一次“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去进行教学、探讨。
我们是农村学校,物产丰富,遍地就是实验品,对开辟生物园,发展种植、养殖条件,而学生的来源,也几乎都来自农村,恰恰这两个单元的素材又是他们平时接触较多的,虽说原来的《自然》教材也涉及这两个方面内容,而那时,我们都是在教室里学习,尽管用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模型、影视观看,但收效都不大,学生体会不深。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内容缺乏真实的体验。
于是我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形式进行时间、空间的调整,把教学时间和对集中,把教学空间移至野外,真正地让学生融洽在大自然中去学习。
《动物和植物》一课,我让学生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和自己喜爱的动、植物交朋友,并能对他们的朋友进行一番介绍:如形状、大小、长势等。
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捕捉工具以实验记录表,以小组的形式,四人一起共同寻找,边找边借助放大镜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回校后整理记报。
在野外我针对比较明显。
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四年级下册中《新的生命》中的《油菜花开了》一文中,让学生到农田里直接观察油菜花,看看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生长环境、有哪些特点。
学生直接接触油菜花,兴趣更浓,把各部分的数量、颜色、气味进行记录,并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样学生直接认识它们的器官,效果好,胜过在教室里借助电教的好几倍。
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共五则范文)
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小学自然教材是小学自然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小学自然教学目的的基矗如何发挥自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
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
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
浅谈自然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
浅谈自然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江口中学王俊杰[摘要] 自然科学开放式教学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它倡导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思维、放开思想去提问、探索、发现和体验,具有辐射性、主体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特征,要求全方位开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固本培源、智力激励、鼓励实践、活动体验的策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 自然科学开放教学参与探索实践创新21世纪, 网络的时代,开放的世界。
怎能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自然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探索的方向之一,它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来的。
开放式自然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利用现有自然科学教材,在相对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展开思维、放开思想去提问、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领悟知识、激发求知欲,进而发展创造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最近,教育部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中考命题明确提出:“理科在试卷中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命题的开放性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其在中考中的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
怎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自然课堂教学模式,是自然教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现在的《自然科学》教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安排了许多讨论、照片和图的观察,以及探索与研究课题和许多实习。
教师只要处理得当,既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创设情景,联系社会实践,设计开放性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使自然科学的教学达到一个较高境界,也是开放式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一、开放式自然课堂教学的特征开放式自然课堂教学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论文开放自然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_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开放自然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通用版儿童具有共同的和独立的能力,儿童渴望了解他们生活周围的更多事物是一种天赋的好奇,他们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和天赋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有助于学习。
儿童们的学习和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速度进行,而且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因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面对21世纪的教学,仅仅“传授知识”显然是大大落后了,必须让孩子们学会“不仅在自然课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要突破课堂空间、时间的封闭性,树立开放教学观,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中,直接接触自然事物,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拟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活动。
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生动、活泼、扎实、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一、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
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首先不要指导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地、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
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当儿童完全是通过自己的独立的观察发现了事物的秘密后,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喜悦和自豪感会进一步提高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独立自由观察活动中,自行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例如《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教学,为了使学生自行认识花岗石、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各种岩石的性质时,我事先收集各种岩石,并将它们分成小块,贴上标签,然后将各种岩石小块装进一个个纸盒里,上课前,即可将这些装有岩石的小盒放在学生的课桌上,当讲到有关岩石时,就可根据上面的标签,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标本。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学生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学生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科学课中应创造让学生观察自然和与自然展开交往的机会,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感悟生命的可爱,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
翻开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科版的科学书,会发现教材在一开始就安排了《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其实,这正是在科学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开端。
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就要用好教材,打破传统的教法学法,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大树是生命,树上的小鸟是生命,树下的蚂蚁是生命,树旁的小草也是生命……在后面的课程中,还有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动物》,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等内容,教师可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我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观察参观校园和附近公园内姹紫嫣红各种各样的花,我先告诉学生美丽的花儿也是有生命的,它也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的呵护,提醒学生们不要摘下花,不要伤害花,在不破坏花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细心地观察,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形成对花的基本结构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做到了爱护花,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学习《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北面的树林里去寻访小动物。
观察前,我先告诉学生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教育学生要善待各种小动物,不要伤害、不要惊扰小动物。
观察时学生四人一组,认真配合,有人拿昆虫盒,有人拿放大镜,大家细心寻找,仔细观察。
小学生自然科学征文(精选7篇)
小学生自然科学征文小学生自然科学征文(精选7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征文吧,征文具有标题醒目,让人一目了然的特点。
还是对征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自然科学征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生自然科学征文1端午节三天小长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乡下老家。
那里是我的开心乐园,有我的好伙伴,还有许多各色各样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家门口的小溪,小溪的水很浅很浅,还没有没过我的膝盖,但水却清澈见底,能看见溪里的小鱼、小虾和水草,还有奇形怪状的鹅卵石。
这次回老家,我又和小伙伴去小溪里玩了,我们踩水花,我们抓小虾,小鱼总是调皮地和我们捉迷藏,我们玩的不亦乐乎,完全忘了衣服都弄湿了。
突然我在水底发现了一块会发光的石头,它安静地躺在那儿一动不动。
我兴奋地捧起它,我们围着它看了很久很久,叽叽喳喳地谁也说不出它为什么会发光?奇怪的石头只是比其它的石头光滑一些,颜色也浅一些,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于是,我们带着这块神奇的石头跑回家去。
妈妈看了半天,也解释不出什么原因。
我们打算回学校问问科学老师。
玩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太阳公公就下山了,突然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石头竟然不发光了,原来,石头发光是因为“反光”的原理,因为这块石头颜色较浅,表面平滑光整,所以才会产生类似镜面的反光现象。
这块神奇的石头就像给我上了一堂科学课,让我懂得了“反光”的原理。
小学生自然科学征文2大自然有许多神奇,让我们无法想象。
在这个寒冬里,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现象。
今天,我们学校星期一升旗。
大家来到明志广场,准备升国旗。
主持人正在聚精会神的主持,而我在这时,发现了一个奥秘,我在那里观察,我发现月亮在走,走走走,就是走不出去。
我发现了,月亮都是横着走的,走着走着就又不走了,开始依次向前,向后退。
它越走越返回,跟之前走的路线一样。
我想是不是早上月亮和太阳在同一时间段存在,我不明白,为什么太阳和月亮共存?原来随着地球的转动,有些国家是白天,有些国家是黑夜。
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走进 自然 姜 武 在大 自然 中引导孩子 主动学 习
2 2 5 2 0 0 江 苏省江都 市级 机 关孩子 园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家长为 了使 孩子们 发现刚才那个蚯蚓 已经死 了很 长时间 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把握来 自孩 子的信息 , 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并深化 教育 目标 ,适 当 孩子将 来更 好地融入社会 ,都非常重视孩子 了,并不是王琛踩死的。 通过引导和帮助孩子依据事实得出结论 参与引导 ,由点及面拓展孩 子知识面 ,激发 知识 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每天关心孩子 学了 几首儿歌, 会讲几个故事 , 数学题做对了没有 , 很 多家长带着孩子穿梭 于各个 教室间 ,孩子 走出一个教室又走进另一 个教室 ,孩 子步履 匆匆 ,被动地接受一项又一项地技 能训练和 知识 的灌输 ,对周 围 自然 中的美景、环境的 变化无暇顾及 ,孩子没有了 自由探索的机会 , 没有 了 自由游戏 的权利 ,这大大扼杀 了孩子 的天性 ,不利 于养 成孩子主动学 习的习惯,
一
要探究 的问题扩展成为孩子科学教育 的内容 ,
形成科学教育活动 。前面 的两则 案例就充分
的证 明 了这一 点 。
、
带孩子走进 自然 ,接触 自然 ,给孩
四、引导转化 ,在创设的环境里满足孩 子探索愿望 ,保持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子主动学习创造机会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曾 说过:
价值 和 目标 。尊重 和接纳每一个孩子 的观点 和兴趣 。接纳 和支持孩子的兴趣和 观点会 使
的说教 ,单一 的传授 知识 相 比,这更符合孩 这许许多多孩 子感 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 的
自然 中的万事万物深深 吸引着孩子 的眼
教师要把教育 的出发 对孩子 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其实大 自 然才 球 ,一条蚯 蚓、一片树叶 、一滴水珠 ,都是 孩子产生安全感 ,因此 , 将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想 是孩 子们 的课堂 ,兴趣才是孩子们 的老师, 孩子 的一本好书 ,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 子所 点从教材转向儿童 ,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篇1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
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
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
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
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
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
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
分析生2 的发言,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在课前已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知识点有所涉猎,在走进课堂时,他不再是一无所知。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让每一个孩子走进科学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让每一个孩子走进科学生活一种,人类因科学而进步,科学因人类而创新改进,人类已经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离不开人类了。
现在的小学生在拥有更好的家庭呵护和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失去了不少东西,其中科学生活意识淡薄和缺失就是其一。
我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科学走近儿童,儿童走进科学”为研究思路,对小学生科学教育进行了两个阶段为期六年的实践探索。
第一阶段(2001-2004年),我们进行的是以创建“茅以升少年科学院”为标志的科技教育实践模型研究。
第二阶段(2005-2008年),我们进行的是以“让每一个孩子懂得科学生活”为核心的基于生命教育培养科学生活意识的研究。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在理论认识层面,着重对具有我校特色的生命教育内涵及其内容取向进行了分析;在实践层面,我们着重建构了基于校本课程、基于主题活动、基于社会实践的小学生科学生活教育体系。
一、理论剖析(一)概念界定生命教育定义为: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懂得科学生活”为宗旨,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主线,围绕生活中常见的科学事件组织课程形态和活动体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维护生命,丰富生命,从而为其养成科学生活意识奠定基础。
科学生活定义为: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理念和行为。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特征、实践水平以及兴趣指向,我们尝试以生命教育为基础,以生命的呵护为线索,通过基本的生命知识和科学技能的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构建基于生命教育培养小学生科学生活意识的教育体系,并以校本课程、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为主要路径,指导学生逐渐养成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向上的情感,及其能把这种情感惠及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科学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
(三)内容取向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
我们在着重了解了“师生的现状”“学校可供利用的资源”“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以及“社会、社区、家长的现状及其对学校的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后,把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环境取向的生命教育、安全取向的生命教育定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生活的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取向。
小学科学论文-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通用版[摘要]小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未知领域,因此在小学学习阶段开设了科学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探索科学的习惯。
科学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注重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出发,以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让学生亲自去看、听、摸、问去感受自然界,这也是素质教育所需要和倡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科学;大自然;素质教育一、小学科学课的内涵所在小学科学课是从上世纪初就已经设立的学科,最早的科学课课本被称之为《格致》,主要内容就是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等,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尽早的熟悉身边的事物,能够具有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这门课程从简单的自然科学逐步渗透进了人文科学,而且将自然科学中产生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科学课已经从单一的了解自然世界上升到科学领域,从而使科学课程的学习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要时刻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为核心,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的同时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有好奇心的,希望能够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弄清楚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小学科学课正好适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初步学习和了解使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更加向往,使小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趣味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都会有正确的培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大自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教学,就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去感知自然、体会自然、欣赏自然,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认识自然界事物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带领小学生到校外,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学生亲眼去看植物的形状,亲手去摸植物的根、颈、叶,然后将自己的疑问告诉教师,教师在一一的给予正确的解答,这样就可以改变书本带给学生们较为抽象的知识,而活灵活现的在自然界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小学科学探索之旅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大自然
小学科学探索之旅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大自然在小学阶段,科学这门学科就像一扇通向神奇世界的大门,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未知、发现奥秘。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和简单的实验,难以让孩子们真正领略科学的魅力。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组织了一次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科学探索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孩子们背着小书包,怀揣着满心的期待,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这次特别的旅程。
我们的目的地是城市郊外的一座小山丘,那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绝佳的科学探索场所。
一路上,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探索,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当我们抵达小山丘时,清新的空气、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彩斑斓的野花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老师并没有急于开始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气息。
微风拂过脸颊,鸟儿欢快地歌唱,树叶沙沙作响,孩子们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睁开眼睛后,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
“同学们,你们看,这棵大树的树干上有什么?”一个孩子凑近仔细观察后,惊喜地喊道:“有好多小虫子在爬!”老师笑着点点头,接着问道:“那你们知道这些小虫子为什么会在树干上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老师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因为树干上有它们需要的食物和栖息的地方。
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平衡的生态系统。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他们发现了不同形状的树叶,有的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心形的;他们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花瓣是单层的,有的是多层的;他们还找到了隐藏在草丛中的小昆虫,有蝴蝶、蜻蜓、蚂蚁等等。
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向老师提问,老师则一一为他们解答。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老师,为什么鱼儿能在水里呼吸呢?”一个孩子问道。
走出教室学科学
走出教室学科学作者:张爱萍来源:《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3年第5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东小学(734000)张爱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还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各种情感的培养,这些目标的达成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在大自然中学习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
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各式各样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
如果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
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3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接触过蚂蚁,如果上课时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中接触到的知识相脱离,很有可能白白浪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与“大自然中的蚂蚁”的隔断。
上室外课则大不一样,上课一开始,同学们带着放大镜、镊子等材料在花坛边集合。
教师要求学生在15 min内找到蚂蚁的行踪,然后观察蚂蚁的外部形态、运动情况、习性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一切问题。
接着,同学们自主探究,然后师生围坐在草坪上研讨。
结束时,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与之相关的内容。
学生对室外学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在显著提高探索兴趣的同时,还收获了科学知识,培养了探究能力。
2在田野上探索我们要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样的自然资源作为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来为科学课教学服务。
在学习《花的构造》一课时,笔者和学生先在课堂上对照图形,一起学习植物花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带领学生到农田、野外去观察花。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感悟 教学反思 心得体会——走出教室天地宽
走出教室天地宽为了按照科学的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加强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教材和教法就需得作相应的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针对《科学》教材实际,结合农村实情,我们曾开展了科学课室外教学模式。
学生对室外学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在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一、室外教学内容选择原则室外教学,特指在教室外进行的教学活动。
我们把整套科学教材中自认为适合于室外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尝试。
我们发现,科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采用室外教学“出力不讨好”,而有些内容则是“事半功倍”。
室外教学的特殊性(组织难度大、教学投入多……)决定了进行室外教学的严格控制。
教师要确定哪些内容应进行室外教学,那些内容不适合室外教学。
应从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室内或室外教学的“能否替代”、“学生发展状况”、“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等几个层面去把握。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符合到室外教学的内容有《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食物》、《岩石》第一教时、《奇妙的护身术》第二教时等。
二、室外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实施室外教学,是为了弥补室内教学的“先天不足”。
它有哪些优势呢?让我们先来看“软体动物——认识蚯蚓”室外教学课例。
上课一开始,同学们带着放大镜、镊子等材料在花坛边集合。
教师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找到蚯蚓的藏身之处,然后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情况、习性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一切问题。
接着,同学们自主探究。
后师生围坐在草坪上研讨。
结课时,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与之相关的内容。
优势分析:1、开放性。
在室外,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生活动是开放的,教学组织、教学要求、教学时间都是开放的。
学生在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他们的思维开放,教学结果必然开放。
2、直观性。
此时,蚯蚓的一切尽在学生眼前,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走出教室学科学论文
走出教室学科学论文走出教室学科学论文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
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
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在大自然中拓展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蚯蚓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蚯蚓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蚯蚓,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
——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
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
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
”——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
”——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
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
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
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
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2、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定为总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试题时,注重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力求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他们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领悟和了解。
如四年级试卷中有一题:“我们也来搞研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我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2)在研究之前,我有一个猜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猜想——兰本达教授说过:“孩子在提出一个问题前,心中其实早就有了一个答案”;(3)我打算这样来进行我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过程,(4)我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整个解答过程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研究分析——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既考查了学生各种能力,又渗透了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3、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拓宽认知的视野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和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在考查学生对蚕的认识时,要求他们回答:“你知道关于蚕的哪些事情?”这样,就不仅是单纯看学生对书本上介绍的蚕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识,激励他们去想各种办法,尽可能多地了解、认识蚕。
有的学生通过亲自养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的蚕养了一段时间后就死了,他们就分析为什么蚕会死;还有的同学发现蚕结出来的茧是黄颜色,非常好奇,就去问养过蚕的父母……这些想法,这些做法,对于成人来说,都是平常之事,而对于八九岁的儿童来说,他们思维过程、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与阿基米德解决“皇冠”问题,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4、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动手
试题力求在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如三年级试卷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在以下三个实验中任抽一题进行操作:(1)用酒精灯给泥土加热;(2)测量物体(比如铅笔、橡皮)所受的力;(3)测量物体(比如石块、文具盒)的体积。
有的学生从没点过火柴,拿起废火柴就擦,一连拿了三四根后,才想到要看一下火柴盒;有的学生一擦亮火柴就害怕得把燃烧着的火柴扔了,还有的学生一看到实验器材就发愣,但过一段时间后也能设计出来。
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题目时,既动手又动脑,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运用。
同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养成了解常见事物特征的习惯。
学生解答后,还能领悟到对于身边事物应该怎样了解和认识。
三、考后思考:为何考?——走向智慧
考试结束了。
然而,当我想到考试时学生的紧张在设计出实验的刹那变为兴奋时,想到学生第一次擦亮火柴时的惊奇时,想到学生找到符合要求的布料时的欣喜时,我就无法平静,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考试,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考试的目的。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难看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为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包括考试在内的多种评价方法,其目的也在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以达到最终目的。
然而,有没有什么是我们所忽略的呢?
在我的印象中,学生是最怕考试的,特别是那些学习并不拔尖的学生。
然而,在这次考试中,却出现了反常现象。
对于试卷上的实验题,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到实验室进行考试。
出人意料的是那些所谓的差生却是最先来参加考试。
他们实验时是那么沉着,那么冷静,而且是那么自信。
有很多所谓的差生居然的了满分。
由此我想到了北京小学吴国通校长的话:“为什么有的学生一进高一级学校就撕掉度过的书?就因为考试伤害了他们的热情!”原来在实现考试的终极目的中,我们还应记住一个必不可少的目的,那就是——让孩子在考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考试变成一种乐趣,让教育由此走向智慧!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说过的那段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没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爱因斯坦看来,学校里所学的是可以忘掉的,重要的是对智慧力量的培养。
因为正是智慧引导着人们的心智活动,因此教育的理想就在于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