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肖邦被比作钢琴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肖邦Nocturne Op.9 No.1有感

我喜欢肖邦被比作“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也被人称作“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这两个意象相比较,我更喜欢把肖邦称为诗人。人各有所好,我当然熟悉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离开波兰的人每逢听到玛祖卡,就仿佛回到祖国。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肖邦是很爱国的。他离开自己国家的时候把祖国的泥土装在银杯里面带着;他死后嘱咐朋友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我更喜欢的是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我想谈的是肖邦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的降B小调,OP.9.1。

我想用文字来描述一下这段我认为极优美的旋律。——这显然是愚蠢的事情。乐曲一开始,几个很简单的音符一下子滤掉了所有的喧嚣。单单这几个音符,单单这一个声部,竟然有这样的魅力。接着有几个小节的和声。这样的和声很简单,而且反复出现。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初次听的时候我怀疑这样的旋律怎样能进行下去。但是在这首夜曲里,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恬静,即使有短暂的不安和躁动,也只是一瞬间的闪现,然后马上又归于星月交辉、踯躅的徘徊、深刻的思念……一一融化进他柔情而明朗的旋律之中。即使是如火的情感,也被他处理得温柔蕴藉,深藏在他那独特的一碧万顷的湖水之中。即使是暴风骤雨,也被他一柄小伞统统收敛起来,滴出一支支雨珠项链的童话。如果说那真是一种境界,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那真是一幅画,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夜曲的音乐形式是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的,或者说带有东方的气息。例如这首曲子,优美之中略带一种沉思、伤感和梦幻色彩。而这些东西变成了一座桥梁,使他的思想被旋律指引,或者旋律跟随着他的思想,缓缓优雅地走进我的心中。我想,这种效果和演奏者也是关系密切的。我可以很轻易地分辨出鲁宾斯坦的版本和傅聪的版本。手指敲击琴键的力度不同,效果当然不一样。

如果你只听过肖邦的这一首曲子,我深信你会相信他是钢琴诗人。而且你很难把这首作品和大炮联系起来。因为这旋律是那样的温柔婉约,那样的波澜不惊。他把伤感和梦幻交织在一起,他并不选择宣泄自己的感受在这曲子里面。他把自己个人的痛苦,化为一种略带伤感的苦橄榄,轻轻的品味,幽幽的蔓延。使你觉得仿佛万籁俱寂之中从深邃而高邈的寺院里传来肃穆、悠扬的圣乐,在天籁之际,在夜色深处。空旷而神秘地回荡,一片冰心在玉壶般,让人沉浸在玉洁冰清、云淡风轻的境界里,整个身心都被滤得澄净透明。

当然,肖邦不仅仅是这样的,这种诗人一般的气质只是这个伟大的作曲家的一个方面。有人说肖邦被人分解,各取所需。像一副扑克牌,任意洗过牌后你可以取出一张红桃3说这是肖邦,也可以随意取出一张梅花A说,这,才是肖邦。在市声喧嚣时,不宜听肖邦;在欲念躁动时,也不宜听肖邦。因此,在商业街的

高音喇叭里,在精品屋的舒缓音乐里,甚至在灯光柔媚的咖啡厅里,都不会听到肖邦,只适合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听,尤其是肖邦的夜曲。肖邦的夜曲和肖邦本人一样幽怨动人。他的每一首夜曲其实都是他的内心独白,其实就是他的一页页日记。肖邦的夜曲是一张温柔的网,打捞上来宁静的夜色,也打捞上来逝去的岁月和自己快要磨成老茧的心,和已经风干成腊肉一般的情感。

人们描述音乐的时候总喜欢把音乐和其他东西作比较。比如说用一种色彩去描绘这段音乐。因为别人读文章的时候只可能对文字产生感觉。曲子再优美,文字如果很烂,如果读者没有听过你所描述的音乐的话,很难肯定你描述的是一首优美的音乐。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但是以上的文字的确是我对肖邦夜曲第一首的真实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