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
情浓酒香,别话依依。
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两首古诗,做到声音与意义相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浥、曛、知己、故人等)和诗的字面意思。
2.※初步学会鉴赏两首古诗;较深入地感受两首诗的诗情。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前置学习单。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诗歌,先读准字音,再读准停顿、节奏,然后尝试读出诗中各句不同的情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尝试依据诗中的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词语),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保留诗意(自己出口说一次)。
曛: 浥: 知己: 故人: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别董大(唐)高适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4.完成摘录笔记(生字每个四遍,前两个注音,注意“雁”字的写法;诗句一遍)。
5.读一读下面关于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①高适,字达夫,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高适年少有才,2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不得已流浪各地,一度生活艰难,本诗即作此流浪时期,那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高适以“别董大”为题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一首。
董大:董庭兰,当时的宫廷音乐圣手,擅长七弦琴。
那时宫廷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种古乐的人不多,所以才子董大流落到了边塞。
②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是一位艺术全才,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
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
友人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过阳关,将近6000里路程,其间多是荒凉的戈壁沙漠。
唐人多在渭城送别从长安往西去的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课前一起来玩一玩背诗游戏,这些诗都和什么有关?背诗的规则是:我出示题目,你背诗文,并说一说是谁送别谁?以什么方式送别?二、知诗人2. 今天继续学习和送别有关的诗文——(指板书,生读:《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3篇)《送元二使安西》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8分钟>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小学语文12册7单元《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北师大版第12 册第7 单元第 2 课 2 课时课题古诗二首课型古诗教学设计者所在学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写“雁”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学前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学生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流程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谈话引入直奔重点(约3分钟)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认真聆听齐读课题自读古诗,注意“曛”的读音学生回答齐读古诗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回顾古诗学习方法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重点词语学生回答,在教师点拨下进行矫正。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古诗大意,说给同桌听。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别董大》教案设计《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董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3、齐读全诗(二)知诗人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别董大》的作者是xx时期著名的xx诗人。
(三)解诗题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
(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
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个人学习:(1)读全诗(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重点指导:千里黄云白日曛:(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品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
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元二:姓元,排行第二。
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理解“使”:出使。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重点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
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
有信心吗?(师生对古诗)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领读课题)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
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
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以供参考。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自学与合作: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12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一套。
课时安排:一课时注意:“三分诗,七分读”。
这堂课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3篇)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3篇〕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3篇〕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那么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3、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
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二、读诗文,解诗意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
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
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5、配乐师范读古诗。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三、入诗境,悟诗情1、体会渭城之美〔1〕雨。
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2〕柳。
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3〕美读一、二行诗。
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2、体会路途之艰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导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一、引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
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
(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
想不想听王老师读?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
谁来试试?三、悟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
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5、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6、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3古诗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所学的这些古诗,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很难使学习形成能力。
所以必须从古诗教学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包括学习方法和朗读方法学以致用,开阔学习的思维和眼界。
师:同学们,友情是最永恒的旋律,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写出了他对朋友的不同情感,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楼送辛渐》师:这首诗老师也知道,我们冰心奶奶的名字据说就是读了这首诗后取的,你能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生: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好个一片冰心在玉壶,谁还有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来背,真好。
还有呢生:《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师:同学们,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送别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找些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有人曾经把读者与诗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的学生和诗,只有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的意思,这诗才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学生也才能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
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
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一;;一;人类情感。
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
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
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
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
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
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一样了,发现了吗?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生:我认为应该读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故意拉长声音)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
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
(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
(板书)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
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
(随着老师的手势读)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
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
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师:你找得真仔细。
其他同学一起再看看他所说的景物,想一想,从这些景物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师:你说得好极了。
那就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读诗时,除了要读出诗的音韵外,你们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呢?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
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生:可以。
(在黑板前写)渭城——阳关——安西师: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这三个地名他标对了吗?生:对。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地方的位置。
(课件出示地理位置)谁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冬天,第二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雪纷纷”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懂得从字里行间找答案,真是细心。
还看出什么了?生:我读出了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对他的朋友送别时所说的话。
师:他们都说什么了,你把它读出来好吗?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师红字出示)师:高适在送别董大时董大说……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而王维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
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生:激励。
师:你在劝慰和激励别人时是怎么说的?你对那种语气把这两句读一读吗?生:读。
师:有没有谁知道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处境怎么样呢?生:我在网上看到,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处在游荡,经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
师:在困境中的人却能说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话,可见,高适是个怎样的人?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开朗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
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
(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师:对,是对朋友的不放心,你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吗?生:嗯,可以用担心。
对担心他的朋友出了阳光之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师:除了担扰之外,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叫他的朋友喝酒,还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生:依依不舍。
师:对了,那么这两句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什么感情?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之情。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当你要和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的心中布满了对朋友的……生:劝慰和激励,不舍与担忧。
师:现在请全体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齐把这两首诗读一读,留意读出第一首的凄凉与豪迈,第二首的轻快与不舍。
(全班齐读)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古诗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所学的这些古诗,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很难使学习形成能力。
所以必须从古诗教学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包括学习方法和朗读方法学以致用,开阔学习的思维和眼界。
师:同学们,友情是最永恒的旋律,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写出了他对朋友的不同情感,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楼送辛渐》师:这首诗老师也知道,我们冰心奶奶的名字据说就是读了这首诗后取的,你能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生: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好个“一片冰心在玉壶”,谁还有?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来背,真好。
还有呢?生:《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师:同学们,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送别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找些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有人曾经把读者与诗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的学生和诗,只有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的意思,这诗才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学生也才能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
”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
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
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
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