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1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十一章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自然辩证法第十一章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一、技术价值的概念及特点
• 内涵: • 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 人。 • 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 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
• 技术价值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 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 它的特点: • 第一,客观性——一方面其本身是客观的;另一 方面主体对技术的需要又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 约。 • 第二,实践性——技术价值是在主体的实践中体 现出来的。 • 第三,历史性——技术价值的显现通常有一个过 程。 • 第四,相对性——技术价值是对具体的个人而言 的。
三、社会决定论
• 观点: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主张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 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的过程是技术 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 术的社会建构过程。 • 简评:认识到了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弥补了技术 决定论的不足,并且,他们也主张应该从互动的 角度来看待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主张技术既是被 社会建构出来的,又是构造社会的,但是,由于 他们忽视技术选择的后果,无视技术发展的动力 等因素,因此就使得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局 限性,需要加以完善。
• 3.技术价值折中论:技术在一方面是中立的、无 价值的,而在另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 • 评述:只是把“中立说”和“负荷说”拼凑起来, 没有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的意 义上去理解技术的价值。 • 4.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代表人物是芬伯格)。 • 评述:注意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 立统一,但没有具体论述技术的属性与技术的价 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没有明确论述技术的两 种属性和技术的两种价值之间的关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美育与素质第十一章 科技美与美育

美育与素质第十一章  科技美与美育
至于技术美的效用则是有目共睹,人所皆知的。科学的某项发现 或发明一旦被开发,应用于现实生活,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 祉。据统计,现代人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主要不是靠体力的付出, 而是科学技术赋予人类的福祉。
(三)以新奇为特点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物理学家W·泡利的好奇,使他发现了原子物理世界中一个极为隐蔽的规律—
(二)以效用为目的
一般说来,科学美的效用是潜在的、滞后的、非直接的,但又有 着普遍性的、基础性的、规律性的意义,因而富有深广、深远的 价值。陈景润研究哥德巴哈猜想,霍金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是 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人类挑战自然所达到的智慧的 最新高度,犹如奥林匹克运动金牌获得者体现了人的体能与技能 所达到的高度一样,因而衡量科学美的“效用”不能用直接的、 物质的尺度。
(二)技术美
技术美主要研究人类生产劳动以及与此相关的 一切技术领域里的美学问题,包括生产环境和 生产过程的美化及物质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它 偏重于功能美,一般表现为物化形态,具有可 感性和历史变异性。
横跨在黄浦江上的三座“彩虹”—— 杨浦、 南浦、徐浦大桥,不同的审美设计就是变异美 的生动例证。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普朗克的能量和频率 的关系式Ehv等,都是用极简明的公式表达了极为复 杂的自然规律。
科学研究总是追求一种最简洁的结论,简洁就是美的 一种体现。
技术要推广、要应用,要让许多 人掌握,技艺也要力求简明扼要; 尤其是功能多、科技含量高的产 品,更要力求使用方便简单,易 于被大众所掌握。即使是产品的 造型、色彩、线条的设计,一般 也是“明快、单纯、简洁”为好。 如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完全 摆脱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象征性、 装饰性和雕塑性的桎梏,按照科 学的静力学原理和技术的逻辑性 来设计造型,结构独特,功能与 形式达到了简洁又和谐的完美统 一。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十一章-逆向物流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十一章-逆向物流
3.企业物流管理改造功能
在逆向物流活动中,企业物流活动的流程管理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主要涉及以 下几个方面:原材料管理、产品营销管理、回收物品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19
First Policy
二、逆向物流系统设计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也就是“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
11.1
逆向物流的内涵和构成
11.2 逆向物流的分类和特点
11.3 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11.4
逆向物流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First Policy
11.1 逆向物流的内涵和构成
1.逆向物流的内涵 2.逆向物流的构成
First Policy
一、逆向物流的内涵 逆向物流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逆向物流下的定义如下:逆 向物流也称反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 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16
First Policy
1.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 2.逆向物流系统设计的原 则
11.3 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First Policy
一、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
1.信息功能
03
04
图11-2 回收信道的功能 逆向物流系统的信道功能包括收集功能、分拣功能、运输功能、拆卸功能、修复(再加工/再生)功能。
产品再循环:主要指可直接用于其他企业加工的原材料,例如,废钢、废铁 可直接作为炼钢厂的原材料直接使用。
28
First Policy
一、逆向物流的业务流程
产品再分配:把可再使用和再处理过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并运输到使用者手 中,该过程包括:储存、销售和运输。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

因此,要密切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提纲1、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2、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观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形成的作用与意义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影响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剖析为辅。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明确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质系统及其层次结构的基本观点,认识自然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以及渐变和突变(突现、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阐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发展的无限性。

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代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二教学提纲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三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系统、自然科学的系统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关系。

2.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3.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一般进程4、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对自然界演化方向提出的挑战5、自然界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对称性破缺在物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是什么?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农业推广第十一章 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及方法背诵要点

农业推广第十一章 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及方法背诵要点

农业推广背诵要点第十一章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及方法1.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概念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科学方法,依据既定的目标或标准,对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检查和考核,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5点)(一)认可作用评价可以评定项目工作完成的情况,对预期目标、组织功能、推广方法、工作成绩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成果给予认定和总结。

(二)决策作用评价中收集的数据和信息是农业推广项目管理及项目参与各方确认问题、制定关键策略、改进措施、修正计划、重新分配资源的基础。

可以形成政策和战略措施层面上决策支持依据,从而对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作用通过工作评价所获得的知识对将来项目任务的实施具有多种用途,可将有关知识融合到总体工作中去,确保在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能充实新的知识和内容。

(四)强化责任作用工作评价一般要对是否满足目标群体的要求及优先性等做出评定,分析所采取的工作方式能否使受益人的利益得到持续的保障,并指出哪一级应由谁负责。

(五)增强能力作用工作评价通过改进决策方式、增强责任感和利用过去所学到的经验,必然有利于提高和改进国家、地方及基层项目任务的执行、管理和决策能力,也有利于评价能力的改善。

3.农业推广工作监测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虽然监测与评价都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二者之间具有重要的区别与联系。

其主要区别表现在:①工作目标的区别。

农业推广项目监测着重于为实现目标的检查,监督。

项目评价着重于判断目标是否实现。

②工作内容的区别。

评价是对项目等执行效果和影响的评议。

一般来说,项目的监测工作着重于其执行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而评价着重于其执行后所产生的效果。

其联系表现在:①二者均是重要的项目管理手段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二者均需要收集项目等执行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进度、效果、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并与目标比较,评定其利弊得失。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的体制目标归根到底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其在 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功利性的,是要利用科学发现进行技 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 益,即利用知识谋利。其中,“知识”可以是技术专家自己 创造的,也可以是科学家创造的。“利”是发明者获得的经 济收益,也是社会得到的好处。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科技投入形式上是对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但本质 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主要由政府拨款 的财政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 经费、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筹科技经费、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 基金会和民间捐赠资金组成。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 研究组成的庞大的有机体系。 建立恰当的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 内含。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的“稳住—头,放开—片” 的方针,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
库恩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 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科 学发展模式。其中,常规科学的特定的范式和科学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 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 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 念是融为一体的,他把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 两个阶段的运动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这些发展阶段 上的运动,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 来揭示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科学共同体中,“无形学院”是受到关注的 重要形式。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课程简介与绪论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3、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4、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5、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第一章思考题:*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5、填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特别是()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的自然观。

第二章思考题:一、选择题1、德布罗意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B:测不准原理C:物质波假说D:光量子假说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A:分叉B:涨落C:对称破缺D:进化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

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 )。

A:负熵B:熵C:序参量D:对称性4、1916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光的路程要弯曲。

A:不会变B:会变快C:会变慢D:会停止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

A:不可逆B:分叉C:有序化D:破缺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A:蝴蝶效应B:内在随机性C:混沌吸引子D:自相似性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9、曼德布罗特在0、1、2、3…维之外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的概念,它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

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教学设计《技术的价值》一、教学目标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先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求,培养先生对技术的兴味。

4、了解中国技术的发展,感悟古代年轻一代所肩负的责任,培养先生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发展和运用技术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课程内容来源于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次要介绍“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节是第一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引头,是引发先生对本课程兴味的关键。

在教学中经过对理想生活中有关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创设情景,构建互动,从中引导先生用多角度的视野去发现成绩和提出成绩并参与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发展他们的个体,让每一个先生领会技术存在我们身旁。

同时使他们懂得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的过去、如今和将来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激起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的极大兴味,积极投身于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创新中来。

本节课的重点学习技术与人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对象分析对于高中先生来说,曾经具有必然的知识基础,对技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技术的认识是宽泛的、肤浅的,缺乏理性和零碎的认识。

先生们很少考虑技术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作用,其认识仅限于其他学科提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第终身产力。

所以在先生的认识中技术是奥秘的、高深莫测的,如果在教学案例设计时离先生生活太远,技术原理太深,先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先生对技术课兴味的构成,所以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先生的生活考虑先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亲切、全面、风趣。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技术,又学过信息技术,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技术,享用着技术的价值,但很少去关注、去认识技术的价值,看到通用技术课教材,肯定会对其产生不解:通用技术课是讲甚么的?学习技术有甚么用?其实,先生带着成绩学习,这正是本课的有益的地方。

四、重、难点分析1、重点(1)激发先生学习技术的兴味和关注技术。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马克思,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揭示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本质。

本篇:从社会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它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阐明它运行的特点与机制,并从宏观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规律及其保障。

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古代、近代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少数人的兴趣和爱好,和社会的关系远。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汇聚,并进入生产过程,成为一种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始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20世纪,科学与技术直接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呈现下面一些特点:一、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技术化,两个方面含义:—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技术活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研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早期科学:直观、猜测和思辨探索自然,近代科学:借助实验进行探索,离不开实验技术手段。

工业革命后:尤其是新型动力机如电机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科与技结合。

现代,科学研究进入微观、宇观层次,前沿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等高技术手段的支持。

2、技术的科学化,两方面含义:—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形成系统技术知识体系,上升到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越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密集程度也越高。

此外,科学研究领域交叉、理论方法的移植,边缘性、横断性、综合性学科大量涌现,科学自身日益整体化;技术开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自身日益综合化。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让公众理解科学特别是技术,对公众开展技术 伦理教育,制定技术发明及其应用规范和准则, 建立由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或评价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 法制建设,通过技术立法和行政执法,规范技 术专家和工程师特别是企业的技术行为,通过 畅通公众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技术协商渠道, 建立尊重安全、卫生、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和人权的企业伦理秩序。
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是被用来造福于 人类,还是危害于人类?是为整个人类谋福利, 还是为了一部分人或集团谋私利?技术能否在终 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 “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要关心未来、 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主张技术的发明、 创新和使用要对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 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
第一节 技术价值
一、技术价值的概念与特点

1、价 值 · 产生: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之间 的关系之中; · 作用:客体在与主体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对主体 起到的意义。 · 本质:主题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 正面价值;负面价值。 · 价值与属性:与作用关系有关——与作用关系 无关(固有的) · 例子:手术刀。其属性潜存于其中,只有当其 与特定主体发生关系作用才显现出其价值。

5、技术价值的特点: · 客观性——来源于技术的属性。 · 实践性——脱离不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 · 历史性——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产生与承认) · 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火车。
二、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自然价值 · 定义:技术本身的价值,是技术主体创造某种技术成 果所花费的劳动。从哲学上说,它是指技术在与主体 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由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 体现:技术的效用价值: 农业的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 出来的价值;建筑业的打桩机械、水泥搅拌机械等在 建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 电子技术在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处理与传 输信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等。技术的效用价值在 技术实践中,是以精确性、耐久性和低成本等形式具 体地表现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24•【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础研究第三章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第四章企业科技创新第五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第六章科学技术人员第七章区域科技创新第八章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第九章保障措施第十章监督管理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领导。

国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科技强国。

第三条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 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P49)3,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P70)3,生态危机的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罗宾斯管理学习题集判断题

罗宾斯管理学习题集判断题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 一个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有领导技能、人事技能和技术技能三种。

(×)2. 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作出决策,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3. 领导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4. 在管理的定义中,效率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效果是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5. 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实际上在扮演10种不同的角色,分别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6. 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工作活动完成得更为有效和更有效果的过程。

(√)7. 组织是一种实体,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包含各种资源以及各种精细的结构。

(×)8. 传统的组织是根据任务定义工作,而新型的组织的根据职位定义工作(×)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1.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产生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2.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诸多学者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3. 韦伯提出的行政性组织用在低效率的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4. 切斯特·巴纳德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所,并主张花在改进劳动力状况上的金钱是一种民智的投资(×)5.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低成本是提高生产率的唯一途径。

(√)6. 创业精神包括发现机会和调动资源去开发这些机会。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1. 一般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直接的、长期的、潜在的。

(×)2. 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在应付变动的外部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3. 组织的领导层一旦变动,组织文化一般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立即消失。

(×)4. 组织文化由创新与风险承受力、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等六个维度。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30页PPT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30页PPT
–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古之善为 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 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65章)
– 对工匠活动,先秦诸学看法不一:
• 《周礼·考工记》指出,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 谓之工”。《庄子》强调“百工的器械之巧则壮”。 荀子说:“百工以巧尽器械”。韩非说“夫匠者,手 巧也”。《说文》定义:“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 也。”《汉书·食货记志》云:“作巧器曰工”。可见, 古代工匠是制造各种器械的技术人员,其职业特点是 “巧”。巧与拙是评价技术水平的基本概念。
•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 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 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 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 “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 数如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 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 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 而不为也。”
• 伦理关系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有道德观念渗透 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含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 应遵守的道德和准则。
• 技术伦理则是围绕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 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 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 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是对技术正面价值 的维护或扩展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技术价值的特点
• 客观性。技术属性的客观性是技术价值的客观基 础,技术的发展受自然和社会历史客观条件制约。
• 实践性。技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与主体(人和社 会)发生价值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的经济价值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科林·克拉克提出的划分三个产业的标准:
第一产业:农、牧业,对自然存在物进行加工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及各种服务业
产业
中国
国别 韩国 日本
美国
第一产业 15
3
1
2
第二产业 52
35
31
23
第三产业 33
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 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 来的价值
2.技术的社会价值
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 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社会价值的分类
技术的 (社会)价值
技术的经济价值 技术的政治价值 技术的军事价值 技术的文化价值 技术的生态价值
无论以何种方式阻止科学与 技术的进步都是不可能的。凡 技术上可行的,都应当去做。
——技术中性论者面对克 隆人技术所持的观点
技术真的是中性的么?
机械论世界观怂恿我们跟自身和肉体一刀两断; 除物质之外,它还割断了我们同现实其他方面的 联系;它使我们崇拜机器和技术;它导致了人类 标准的抹杀,“技术”不过意味着毁灭而已;它 使我们忘记在所有这些“客观”事实具备之后, 仍然需要做出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几乎每一 种人类活动中,它都割断了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 系。
小的是美好的
——舒马赫
社会的和经济的利害关系 技术家自身的偏好
技术集中体现着人的意志和需要,而且技 术的发明和创造评价与选择的每一个环节 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和达到特定的目 标而进行的,因而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人工制品有政治吗?
案例分析
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的外部价值负荷
基因技术对人类巨大的有益性显而易见;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技术 重大的进步,都会很快应用在军事 实践中以提高战斗力。
第一,技术提供了新的武器装备
第二,技术改变了军事作战方式
第三,提高了指挥协同作战能力 第四,促进了各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技术的文化价值
技术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 物质文化层次 制度文化层次 精神文化层次
技术的文化价值
——马克·萨丁
如果我们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来考 察,我们便最恶劣地被交付给了技术。
——海德格尔 如果仅仅把技术看做中性的工具,那是流 行的梦游者的声音。
——埃里加·麦克卢汉
技术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
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当时的社会观
技术价值负荷说 技术过程克隆技术
生态危机
从主观方面来看,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 为之物,以人为目的
从客观方面而言,技术又必须遵从客观规 律,具有机械性、必然性
技术是是人类追求客观性的自然规律与主 观性的目的的综合
三、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自然价值 社会价值
从技术的属性到技术的价值
1.技术的自然价值
可能永远找不出高度专门化的军事武器有什么和平用 途。……如果根据实际情况和可以看到的结果来判断, 技术活动绝不是中立的。人们在注意预期的结果时总 会忽视某些副作用,不过这些副作用超出了生产和应 用的目标。然而,技术并不是独立于物理过程和个人 及社会生活的自我封闭的事物。
——F·拉普
社会的和经济的利害关系 技术家自身的偏好
技术的文化价值
技术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和手段
技术的生态价值
技术的自然价值
对立 统一
技术的社会价值
技术的政治价值
技术的经济价值
技术的军事价值 技术的文化价值 技术的生态价值
四、技术的价值负荷
VS 技术价值中立说
技术价值负荷说
针对技术的内在价值负荷
技术本身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技术价值中立说 无论如何更明确得多的 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 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 决于人从中造出些什么, 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人 将其置于什么条件之下。 ——雅斯贝尔斯
技术价值 技术伦理 技术社会观
价值
技术价值
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 义关系的范畴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主体
需要 满足
客体
作为客体的技术的种种属性与作为社会实 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技术主体
需要 满足
技术客体
抢救珍奇 濒危动物
研制 高水平 新药
攻克 遗传性 疾病
技术中立论者的四点结论:
技术作为一种纯粹手段,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 技术与政治无涉 技术对于社会价值的中立性根源于技术的理性特 征及其所体现的真理普遍性 技术的普遍性意味着同一度量标准可以被应用于 不同的社会背景
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为创造了新的 可能性,但也使得这些可能性的处置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 么影响、服务于何种目的,这些都不 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人 用技术来做什么。(梅塞纳)
62
68
75
2003年中、韩、日、美国内生产总值中各产业比重(单位%)
技术的政治价值
在国内政治上表现为技术促使政治权力的 转移和权力结构的变革
政治权力的拥有与技术的资源和财产所有权有关
权力结构的变革与技术手段的增强是分不开的
技术的政治价值
在国际上,技术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实力的 决定性因素之一
技术的军事价值
基因技术给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发展带来 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基因技术的内部价值负荷
基因技术包含着人类认识自身、了解自身 的愿望;
基因技术基因技术也包含了人类对物质利 益和商业利润的热切渴望。
VS 技术价值中立说
技术价值负荷说
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重点+难点: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1.1.121.1.1Friday, January 01,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4:08:4604:08:4604:081/1/2021 4:08:46 AM 做一枚螺丝钉,那里需要那里上。21.1.104:08:4604:08Jan- 211-Jan-21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4:08:4704:08:4704:08Friday, January 01, 2021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1.1.121.1.104:08:4704:08:47J anuar y 1, 2021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1年1月 1日上 午4时8分21.1.121.1.1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1年1月 1日星 期五上 午4时8分47秒04:08:4721.1.1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1年1月上午 4时8分 21.1.104:08Januar y 1, 2021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1年1月1日星期 五4时8分47秒04:08:471 January 2021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4时8分47秒上 午4时8分04:08:4721.1.1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1.1.121.1.104:0804:08:4704:08:47Jan-21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1年1月1日星期 五4时8分47秒 Friday, January 01, 2021 爱情,亲情,友情,让人无法割舍。21.1.12021年1月1日星 期五4时8分47秒2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