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了解
通过文献资料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并分析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 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项目的保护现状、传承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3.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于保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调研结论
1. 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
2.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困难,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3.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
四、建议
1.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
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保护水平和专业能力。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和表演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手工艺、民俗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本次调研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分析。
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到位,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很多保护项目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再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来源,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起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支持。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再次,一些专业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了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最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播,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背景介绍湘西是中国西南地区湖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区,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地”。
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我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探究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调查内容范围本次调查范围涵盖湘西五市州,即张家界市、怀化市、娄底市、湘西自治州、永州市。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对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实地访谈。
结果分析问卷调查1.对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度,有70%的受访者表示有所了解,但仅有30%的受访者能够列举出其中的具体项目。
2.58%的受访者认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保护机制和缺乏保护的经费。
3.63%的受访者认为对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扶持不足,导致很多项目的后继传承无法得到保障。
4.在调查中,有多名受访者表示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并没有看到成效,甚至出现了一些项目的流失和失传。
实地访谈1.在湘西地区,文化遗产传承人多为老年人,新生代没有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导致一些项目的传承无法延续。
2.实地调查时,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一些项目的传承人已经去世,缺乏后继传承人的引导和培养。
3.在有关部门的工作方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于传承人的补贴和对于项目的一些形象宣传上,缺乏对于具体的项目传承培训和关注。
结论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社团注重这个问题的解决。
2.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扶持不足,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经费,同时加强对于后继传承人的培养和引导。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实现长足的发展,需要在科学保护机制的建立上下更多的功夫,同时,还需要探索项目文化价值的开发和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各个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头表演、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习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风景,在文化转型期中更显得愈加珍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探讨,从保护面临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护面临的问题1、技术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传统舞蹈、歌曲等元素的维护和传承,需要对音乐的传递和转换进行至少一次录音。
但不妨碍当地的文化传承活动并不那么便捷,这鲜明地表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先强化制定的调控、标准,制造一种形式的保护体制。
2、市场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采纳了更多先进的产业方式,而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元素总体处于较为停滞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市场压力变得很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那么实用,难以转变为现代产业,这也就是保护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有的保护手段1、非法市场销售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市场销售已经成为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加入下游款项,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产业中开展市场活动,发展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而在此操作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得到了保护。
2、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育专业艺术人才的实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其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统宣传技巧的再次育成,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加强艺术宣传的目的。
三、保护工作中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通过在本土的非常育种跟进行艺术表演和技艺开发,使得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再次得到重视。
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
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湘西非遗的发展情况,探讨湘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湘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文献和非遗保护政策文件,了解湘西非遗的发展历程和政策环境。
2. 实地考察法:走访了湘西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调研结果1. 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多个领域。
2. 非遗项目包括木雕、绣花、土家锅碗瓢盆等,其中部分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
3. 湘西地区非遗的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传承人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传统技艺传承传播机制不完善等。
4. 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了专门保护非遗的政策文件和资金扶持措施。
5. 非遗传承人普遍认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传承人共同努力,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并加强非遗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四、建议1. 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大众对湘西非遗项目的认识和关注度。
2. 建立健全非遗传承和保护机构,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高其传承技艺的水平和能力。
3.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湘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4. 多样化非遗传承方式,通过整合传统技艺资源、推广市场化经营方式等,开发非遗产业的同时,创新传承方式,以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
五、总结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项目广泛涉及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领域。
然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
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传承人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湘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湘西非遗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为湘西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知识技能、艺术表现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报告旨在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关键。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对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规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层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申报世界遗产、编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示范基地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视野,各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协调、片面性等问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商业化倾向、传承体系不完善等。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小学和相关专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研究和传承。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湘西地区作为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有效的对策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包括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传统的历史、民俗、价值观念,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生活方式。
尽管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困境。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
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或演出传统音乐舞蹈,这导致了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的失传。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湘西地区的土地被大规模开发,许多传统的村落和手工艺作坊被摧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针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困境,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对策研究,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文化保护基金,支持传统手工艺作坊的维护和发展,激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平台、数字化展示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在实施这些对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民间团体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并作为社会共同认同和认识体系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人类的有关知识、技能、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政策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不力。
2.传承环境缺失。
传统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影响,许多受访者认为传承环境不友好、社会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耳相传,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制约。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高,没有后继。
同时,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进行传承。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但是,现实情况是基础设施仍有缺陷,资源分配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较高、保护效果较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建立法规保障。
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出现。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场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
3.拓宽传承方式。
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4.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传承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意识,特别要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完善。
(202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
(202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报告简述该报告是对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结果。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提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知识传承的缺失、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播机制、受到商业利用和文化污染等问题的影响。
报告发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对传统技艺的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变迁的影响,导致许多传统技艺的知识储备、传承渠道和传承人数急剧减少,有些甚至已经在消失的边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善,许多藏品和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易遭遇商业利用和拍卖,而且文化污染和仿冒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建议和措施针对调查结果,报告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建设,促进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加大管控和惩处商业利用非遗行为。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加强文物鉴定、保护、修复和监管的力度。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大力开展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振兴。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为了保护好和传承好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推动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振兴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为中华民族的非遗传承和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结本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
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
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
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
《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湘西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本文将主要探讨在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1.商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随着商业化的深入发展,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商业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变化,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逐渐面临市场化、商品化要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2.青少年文化价值观转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湘西地区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认同度和传承意愿逐渐降低,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传承人口老龄化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经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却对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兴趣不大,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对策研究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为了更好地保护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可以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法律保障。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于湘西地区的青少年来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同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拓展非遗产品市场商业化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大因素,但商业化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扶持,拓展非遗产品市场,提升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商业化的手段激发传承人的创新意识。
4.鼓励年轻人参与传承为了解决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激励政策和活动开展,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摘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价值性四个方面特点。
近年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做了依法保护、传承保护、项目保护等工作。
湖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不尽人意。
文章在文化强省背景下,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将为湖南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漫长历史中人类的精心创造,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宝贵资源成为联系民族感情与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湖南省处于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域位于洞庭之南,湘江母亲河贯穿南北。
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与特别魅力的“湖湘文化”。
再加上境内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世世代代居住,使得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
如,湘绣、土家织锦、苗家歌谣、花鼓戏等等。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水平,实现湖南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基本特点有民俗学者总结了湖南省的五大文化圈:湘北洞庭文化圈、湘东至湘南的湘江文化圈、湘西北武陵文化圈、湘中梅山文化圈、湘西南雪峰文化圈。
这五大文化圈中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湖南独具特色、多姿多彩、巧妙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蕴涵着珍贵的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科学价值。
总的来说,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多样性。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就有99项。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很广,按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等等。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可以涵盖以上各种类型。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经济的急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大流通、各民族间的大交流、大融合;现代高度的文明生活与中、西现代文化对于传统的大冲击等,使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消失逐渐加快,因而文化遗产的保留困难重重,出现了不少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因为地域的独特,楚巫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汇碰撞,湘西州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瑰丽斑斓。
根据初步调查,在16个门类中共有项目1056个,涉及范围之广,价值之独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最典型的代表性。
始自2003年,湘西州进入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从而开启了湘西州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2005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湘西州有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等7项名录榜上有名,2006年申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有苗族古老话等22项名录入选。
2006年,出台并颁布了《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湘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包括国家文化部在内的越来越多的部门与专家的高度关注。
“品类繁多、环境优渥、价值独特、传承濒危”,这是笔者投身于这一工作以来的思考概括,因为身在其中,对开展保护的得失也感触颇多。
调查意义湘西,充满了众多的神秘色彩,被人们称为“神秘湘西”,很多少数民族会聚于此,多元文化在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札根立脚,传承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演变,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就源于少数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研究价值。
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部分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落,忽视。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摘要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整理和保护的困境。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整理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提出了促进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研究、可持续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变迁,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遗忘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的项目,如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湘西地区涌现了大量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2.地域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紧密相关。
3.传承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代代相传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1.传承困境:随着社会的变迁,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面临着困难,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兴趣继承和学习。
2.资源流失:由于各种原因,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面临丧失和流失的危险。
3.保护措施不足:湘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方法与策略为了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理和保护方法和策略。
首先,加强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和问题。
其次,建立健全的整理和保护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立相应的经费。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 吉首 大学体育科 学学院,湖南吉首 ,4 60) 100
摘要 :湘西 自治州是全 国唯一进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性试 点地 区的 自治州,非物质文化 资源 极为丰富,品 种 多样 、覆盖面广 、特色鲜 明。 目前 ,湘 西 自治州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面 临着一些 问题 ,如土家语 、苗语等 民族 语言 日渐濒危 ;传承人年事 已高,后 继乏人;现代 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旅游 中过度开发导致保护性破坏 ;重 视项 目申报 ,轻视保护 工作 等。针对 这些 问题 ,提 出了 以下措施 :开展普查 ,摸清家底 ,运用影像和文字对非遗 项 目进行保存记录 ;加 强传承人 的保 护和培养 ,保护老艺人 ,培养传 习人 ;创新宣传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 社会 公众对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 的参与度 ;多渠道筹集 资金 ,加大保护 资金的投入 ;整合 资源 ,理顺机 制,整体 、
是研究土家族乃 至南方 少数民族历史、经济、文化、
收 稿 日期 :2 1— 卜 l;修 回 日期 :2 1— 3 1 o2 0 8 o2 0 — 1 基 金项 目:湖 南省 社会 科学 课题 (8 B 2 ) O Y B10;国家 社会 科 学基金 重 大招 标项 [(0 D19;国家 软科 学计 划项 目(O 0 x B 0 )  ̄ 1&Z 2) 2 1G Q5 3 8 作 者 简介 :黄 文辉 (9 8 ) 16一 ,女 ,湖南 双 峰人 ,吉 首大 学体 育科 学学 院副 教授 ,主 要研 究 方 向: 民族传 统体 育.
价 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化载 体具有流变性与
个湖南省 民族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6 州级文化艺术 3个 之乡。 同时还建立 了“ 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 ”和 “ 土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湘西地区作为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随着商业化的快速发展,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对策,希望能为保护和传承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传承困境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土家、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商业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业化开发,原本淳朴的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和地方特色,逐渐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景观,丧失了其传统的文化价值。
传承人口的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口在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减弱,这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和衰退。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政策支持,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二、对策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非遗传承项目,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延续。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开发的结合。
商业开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府和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原貌,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粹商业化,可以通过开发非遗文化产品、打造非遗文化旅游景点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与商业开发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多个地区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保护意识提升不足: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弱,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机构支持。
二、传承人培养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技艺学习的机会和渠道。
三、市场开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不足,影响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建立传承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三、促进市场化运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项目和活动的开展。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我们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例如开设非遗文化体验课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等,从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实施保护措施时,尤其需要强调与当地社区和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士的密切合作。
这样可以确保保护措施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传统技艺的传承。
最后,我们也期待国际合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深入展开。
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方法上的共享,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2000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总结了保护工作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湘西是一个山地区,地处湖南西部,以山峰起伏、林木茂盛、气候凉爽而闻名。
湘西地区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湘西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种文化形式丰富多样。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手工艺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水平高、数量多、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现状来看,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良好,但还有不足之处。
保护工作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各个方面进行保护,表现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湘西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方便。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湘西地区虽然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但实际执行中并不完善。
仍存在保护不力等情况,保护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2. 缺乏专业人才。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以及保护工作人员相对匮乏,缺乏足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经验。
3. 缺乏文化传承人才。
由于年龄增长或其他原因,湘西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缺乏专业性的传承人才,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传承。
三、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保护机制。
针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情况,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来加强保护机制。
2. 增加专业人才。
应该组织高质量的研讨会议和研究项目,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
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苗族银饰工艺:苗族银饰工艺以其繁复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传承了 苗族人民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项技艺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装饰,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在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中跳的一种舞 蹈,传达着土家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感恩。通过摆 手舞,土家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表达着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和尊重。
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01 引言
03 总结
目录
02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
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引言
引言
湘西,这片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土地,拥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本次 演示将逐一介绍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探讨它们在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二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用 和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四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其 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起来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湘西地 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如苗族古歌和侗族大歌分别展现了苗族和侗 族独特的音乐文化。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 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XX年5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何报翔带领文史学习委部分委员奔赴湘西,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调研。
5天内,调研考察组实地走访了永顺县、龙山里耶、花垣边城、凤凰古城、吉首等地,观看了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以及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梯玛神歌、酉水船工号子、凤凰纸扎等省级项目表演。
并与湘西州政府、政协及文化部门联合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认真分析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此次调研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基本概况湘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目前,湘西首批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有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鼓舞,辰河高腔目连戏7个项目。
第二批公示的有8个。
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目录的有苗族古老话等22个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方面。
州人民政府公布的全州第一批保护目录有40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5个。
各县市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00个。
这些说明,湘西自治州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2.保护情况全面普查,科学化管理XX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
到XX年底,全州已完成164个乡镇的1856个村的普查,占全部村的93%,其中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四个县市完成了100%,今年底,全州将完成普查工作。
同时初步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
征集了民间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完善保护机制,建立领导机构和培训制度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以州委副书记为组长,州委州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了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州政府下文聘任53名专家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
二是抓好业务培训。
与吉首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
在凤凰山江和古丈默戎组织苗族农民群众参加苗族鼓舞培训,共培训400多名鼓手。
近几年还请了资华筠、乌丙安、乔建中、刘锡诚、刘魁立等国家专家授课,对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制定保护政策,落实了传承措施和协作体系州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根据《条例》落实了保护经费,近几年,州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各县市也分别将15万元保护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
为确保《条例》的落实,州人民政府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确认了25名民间艺人为首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为传承人发放了生活补助。
湘西自治州还与中央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保护基地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以众多专家教授为主导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协作群体,并于XX年在黄永玉先生指导下举办了"湘西文化名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为我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注重开发利用与活态保护湘西大力扶持从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企业发展。
支持创办了龙山里耶古城土家织锦工艺厂,龙山馥生织锦厂,全县现有织锦艺人500多人,织机800多台,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以及国外市场。
在王村、德夯、凤凰等旅游点上,组织部分传人现场制作和表演,使旅游点成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的窗口。
凤凰县创作了一台原生态音乐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森林实景《寻梦凤凰》音乐晚会;州民族歌舞团与张家界旅游公司共同打造的《魅力湘西》旅游晚会,这些较好地展示了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另外,湘西也通过举办和参加民族节会活动来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在浙江舟山中国锣鼓大赛中,土家族打溜子获得金奖;在浙江象山全国渔歌号子比赛中,《酉水船歌号子》获得第四名。
去年《欢乐毕兹卡》、《俗苏起业》、《卡普它》、《摆手迎吉》获全国第十届海峡两岸中老年文化艺术节金奖、银奖、编导奖、组织奖。
近年来,各市县还举办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节会。
像吉首市的《中国鼓文化节》、苗族"四月八"、凤凰县"天下凤凰聚凤凰·中国苗族银饰文化节"等。
这些参赛和节会活动充分展现了土家族苗族悠久的文化,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1.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个独立的民族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典型特征,如文化艺术、语言服饰、民俗民居等,这些特征是认定一个独立民族的历史凭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间的交融,这些民族的特有文化和民俗现象正在遭受冲击,有的甚至趋于消亡。
比如:现今的土家族青年人已经没有几个能说本民族的语言了;具有土家族典型民居的"吊脚楼"已逐步被现代砖瓦房取代;油坊、碾坊、纸坊已所剩无几;土布、土家服饰、土陶、土家银饰早已灭绝。
曾经空前繁荣的土家织锦也面临困境,尽管传人还在,但织锦的应用功能早已被现代工业产品替代,没有了市场。
这种衰败不仅仅是土家织锦,就是历朝历代红极一时的苏州"宋锦"、成都的"蜀锦"、全国四大织锦之一的广西"壮锦"、云南的"傣锦"、海南的"黎锦"等,其处境也同样艰难。
究其原因,除了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习俗的改变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如其手工生产成本过高,大部分古老传统工艺都能被现代加工手段大批量低成本地模仿生产,或者被现代产品所替代。
2.文化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特征是"口传心授",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现今的土家年轻人,从小在学校接受教育,就连本民族的语言都很少说,毕业后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
3.资金投入不足湘西州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5个,还有省级和市级的保护项目。
另外,绝对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的身体状况、传习条件都极不乐观,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生活资助和传承保障。
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就需要资金投入。
但目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中央和省里的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1.用战略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全球化本来就是不对称,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方面,受到强势文化冲击更大。
我们应该像重视自然生态一样来对待文化生态,要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以前自然生态的开发违背自然规律和保护理念,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文化生态保护和开发要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同时也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民族文化,树立现在的文化就是将来的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文化观。
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年轻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
2.加快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筹备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申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
目前全国已经启动十大文化生态区保护工程,福建的闽南成为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
湘西自治州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源远流长,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古城、古镇、古村落形态完备,具有较强的体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特别是近来年,湘西州以国家综合试点保护工作为基础,明确了指导思想、规划纲要、基本原则,对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作了全面评估、制定了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完善和建设了一批必要的基础设施。
异常灿烂的文化景观以及前期全面扎实的准备工作,已经具备了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条件。
为此,我们向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建议,协助湘西自治州申报成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能够成功申请全国文化保护区,将有利于争取资金、政策的支持,从而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湘西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整合资源,理顺保护工作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专家、民间、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同时建立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机制。
要进一步理顺相关的工作关系,真正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担负全州保护工作的独立作用。
同时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注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发挥其在遗产保护中的研究、咨询、论证、指导、决策、表决的重要作用。
4.保护工作要敢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
要创新保护机制,实现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政府保护、企业保护、村寨保护、家庭保护、个人保护相结合;要创新资金的筹集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除了政府投入外,要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外资外商以适当的方式进入保护项目,建立发展基金和专项基金,扶持传承人;创新宣传机制,不仅要靠主流媒体宣传,而且要注意结合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节会宣传、街头宣传、络宣传等等,更重要的是发动民众自觉的宣传。
5.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原则。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首先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生态的、本质的、原汁原味的成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本身就是一种活态保护和传承。
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