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合集下载

第三课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第三课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第三课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包括诗词原文、注释和诗意解析:1、《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宿:住宿,过夜。

②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江水。

③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④客:指诗人自己。

⑤野旷:空旷的原野。

⑥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⑦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影离人很近。

诗意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旅途中夜宿建德江的情景。

诗歌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点明了诗人夜宿的地点和时间,并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愁苦之情。

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进一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六月二十七日,作者当时在杭州西湖的望湖楼喝酒。

②醉书:喝醉了写下的诗。

③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密布,如同泼翻的墨汁。

④遮山:遮盖了山峰。

⑤白雨跳珠:形容暴雨突降,如同跳动的珍珠。

⑥卷地风来:形容风势猛烈,将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

⑦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如同天空一样明亮。

诗意解析: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美景。

诗歌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象地描绘了夏日暴雨突降的情景,后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则表现了天气突变、雨过天晴的景象。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道中:黄沙岭的路上。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⑥听取蛙声一片:听得到一片片的蛙声。

古诗三首详细解析

古诗三首详细解析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叫人多么喜爱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瑟瑟: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kàn)、仰望,所见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缘:因为;由于。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缕清香。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雪和梅,各有不同的特色。

从而反映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的美。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1. 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字词解释- “宿”:住宿,过夜。

-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 “移舟”:划动小船。

- “泊”:停船靠岸。

-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就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3. 诗句解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这时候呀,天渐渐黑下来了,太阳落山了。

本来出门在外就有点愁,这日暮时分呢,就更添新愁啦。

就好像我们在外面玩,天快黑了还没到家,心里就会有点不安,诗人也是这样,他远离家乡,日暮让他的孤独感和思乡情更浓了。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要低呢。

江水清清的,倒映着月亮,感觉月亮离人特别近。

这画面可有意思了,诗人站在船头,看着空旷的原野,天空好像压下来一样,而水中的月亮却好像是来陪伴自己这个孤独的旅客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寥又有点小安慰的感觉。

4. 主题与情感-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的孤寂忧愁的心情。

- 情感:主要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他远离家乡,在日暮时分,面对空旷的原野和江水,那种孤独感、思乡情就都涌上心头了。

1. 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 字词解释-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 “翻墨”:像打翻的墨水一样,形容云层很黑。

- “跳珠”:跳动的水珠,这里用来形容雨点大而急。

3. 诗句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你看啊,天上的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不过还没来得及把山都遮住呢。

这时候,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跳进船里。

这两句诗就像一幅特别生动的画,把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的景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就好像我们正坐在船上,突然就遭遇了这样一场措手不及的大雨,很有画面感。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笔记一、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字词解释。

1. 宿:住宿,过夜。

2.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3. 移舟:划动小船。

4. 泊:停船靠岸。

5.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水中小块陆地。

6. 客:指作者自己。

7.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8.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9.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三、诗句解析。

1. “移舟泊烟渚”- 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就像我们出去旅游,到了傍晚得找个地方休息,诗人就把他的小船停在了这么一个烟雾缭绕的小洲旁边,感觉有点神秘又有点孤独呢。

2. “日暮客愁新”- 日落黄昏的时候,新的愁思又涌上了心头。

本来旅行在外就有点想家,这一到晚上,看着太阳落山,周围环境变得暗暗的,那种想家的愁绪就更浓了。

就好像我们在外面玩了一天,到晚上还没回家,就会突然很想念家里的床和爸爸妈妈做的饭。

3. “野旷天低树”-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哇,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很广阔的原野上,天空看起来离树特别近,就好像天空要压下来似的,这让人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在这空旷的天地间,诗人的孤独感也更强烈了。

4.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好像离人很近。

这时候啊,周围都很安静,只有江水和天上的月亮陪着诗人,月亮倒映在江水里,好像专门来靠近诗人安慰他似的。

可是呢,月亮越近,可能诗人心里就越觉得孤单,因为他真正想念的家人不在身边。

四、整体赏析。

- 这首诗整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写停船夜宿建德江时看到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思。

先写了停船的地点和时间,然后着重描绘了日暮时分的旷野和江月景色,这些景色越美,就越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美丽的风景,但是心里有事,就会觉得这风景里都透着一种忧伤的味道呢。

一、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将解释和翻译其中的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内涵与表达。

诗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解释:1. 寒山:寒冷的山。

2. 石径斜:山间的小路倾斜。

3.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的地方。

4. 有人家:有居住的人家。

5. 停车坐爱:停下来坐下来欣赏。

6. 枫林:生长着枫树的林子。

7. 霜叶:霜气所染红的树叶。

8. 二月花:在二月份开花的花朵。

诗文翻译:爬上寒冷的山,石径斜坡。

在白云升起之处,有人居住的房子。

停下车来,坐在枫林里,欣赏晚霞。

霜气使树叶变红,如同二月里的鲜花。

诗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字词解释:1. 离离:远离的样子,遥远的。

2. 一岁一枯荣:一年一代谢草生草。

3. 野火:起源不明的火灾。

4. 春风:春天的风。

5. 侵古道:侵入古老的道路。

6. 晴翠:明亮的绿色。

7. 萋萋: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8. 别情:离别之情。

诗文翻译:离离草原上,一年一轮草木的枯荣。

野火没有烧尽,春风吹又使其生长。

远处的芳香传到了古老的路上,明亮的绿色和荒废的城墙相接。

再次送别王孙去了,满满的别离之情。

诗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字词解释:1. 床前:床的前面。

2.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 疑是:怀疑是。

4. 举头:抬起头来。

5. 望明月:看着月亮。

6.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故乡。

诗文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起头看着明亮的月亮,低下头思念着故乡。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词的字词解释和诗文翻译,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欣赏、理解这些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古诗词三首》主要包括以下三首诗词: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和疑似地上的霜,引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沉思的动作,展现了他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之情。

2.《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以农民的辛勤劳作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深刻认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与付出。

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警示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和努力。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3.《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时间的流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宁静,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

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提醒人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字词解释:①西江:指珠江的上游,流经广东、广西、贵州等省。

②黄沙道:指从广东南雄到广西桂林的一条古道,全长约400公里。

③别枝:树枝分叉。

④惊鹊:被惊动的鹊鸟。

⑤清风:凉爽的微风。

⑥半夜:深夜的时候。

XXX:夏天的蝉鸣。

⑧稻花:稻田里的花朵。

⑨丰年:收成好的年景。

⑩蛙声:青蛙的叫声。

诗词大意:明月挂在树枝上,惊动了树上的鹊鸟;清风吹拂,夜半时分,蝉鸣不止。

在稻花香气中,谈论着这年的丰收;听着青蛙的叫声,一片宁静。

精彩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景。

诗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鸟儿的惊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清风半夜鸣蝉”一句,则表现了夜晚微风拂面时的凉爽感觉和蝉鸣的声音,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则通过稻花香气的描写,表现了对丰收的期望和祝福,给人以嗅觉上的感受;“听取蛙声一片”一句,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青蛙的叫声,给人以整体的感受。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星在天边,两三点雨点落山前。

这是一幅夜晚的景象,清凉的晚风吹拂着,传来远处蝉鸣声。

在稻花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叫声。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夜晚。

天空中星星寥寥无几,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我匆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的材林旁茅草小客舍在哪里呢?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惊喜的时刻。

西江月”是一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晚。

词中的“别枝”是横斜突兀的树枝,形容了树木的奇妙形态。

在这个夜晚中,天空中的星星和雨点都是寥寥无几的,但是这并没有减少夜晚的美丽。

在稻花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也是这个夜晚的一个亮点。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词原文及译文1. 《泊船瓜洲》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河,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2. 《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 《长相思》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二、重点词语解释1. 《泊船瓜洲》①泊船:停船靠岸。

②一水:一条河。

③间:隔开。

④钟山:南京的紫金山。

⑤数重:几层。

⑥绿:使……绿。

⑦还:返回。

2. 《秋思》①见:感觉到了。

②万重:形容很多。

③复恐:又担心。

④行人:送信的人。

⑤临发:将要出发的时候。

⑥开封:打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3. 《长相思》①程:路途。

②那畔:那边。

③故园:家乡。

④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三、诗词主题思想1. 《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2. 《秋思》这是一首描绘秋日思乡之情的诗歌。

诗人通过写家书的过程和细节,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之情。

3.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讲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讲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讲解1.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 字词解释。

- “篱落”就是篱笆的意思,你看,古代的院子周围都会围上这种篱笆,就像现在有些农村的小院一样。

“疏疏”呢,就是稀疏的样子,说明这个篱笆不是密密麻麻的,中间有很多空隙呢。

- “一径深”,“径”就是小路,这条小路啊,看起来很深很长,弯弯曲曲地通向远方。

- “树头新绿未成阴”,“树头”就是树的枝头,“新绿”就是刚长出来的嫩绿的叶子,因为叶子还比较小,还没有形成大片的树荫。

- “儿童急走追黄蝶”,“急走”可不是慢慢走哦,是奔跑的意思。

小朋友看到黄色的蝴蝶,兴奋得撒腿就跑,想要抓住它。

- “飞入菜花无处寻”,可是蝴蝶一下子飞进了油菜花丛里,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就找不到它了,就像玩捉迷藏一样。

3. 赏析。

- 这首诗就像一幅生动的乡村风景画。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先给我们描绘出了乡村的景象。

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还有枝头刚长出嫩叶的树,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宁静的小村子。

- 后两句就变得特别有趣了,一下子有了动态感。

小朋友们那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他们追着蝴蝶跑,充满了童真童趣。

而蝴蝶飞进菜花里找不到了,又有一种意外的感觉,就像一个小玩笑一样。

诗人杨万里通过这样简单的描写,把乡村的景色和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1. 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字词解释。

- “梅子金黄杏子肥”,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长得又大又肥,这是在描写果实成熟的样子呢。

想象一下,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梅子和胖胖的杏子,多诱人啊。

- “麦花雪白菜花稀”,“麦花”就是小麦开的花,白白的像雪一样。

而油菜花呢,已经开始变得稀疏了,这是因为油菜花的花期快过了。

- “日长篱落无人过”,“日长”就是白天变长了,夏天的时候白天时间比较长嘛。

篱笆周围没有人经过,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忙着在田里干活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

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④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

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⑧忽:突然。

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古诗词三首》包括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赏析:1.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迟日江山丽",展现了春日阳光明媚,江山秀丽的景象;"春风花草香",通过嗅觉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花草的香气扑鼻而来。

"泥融飞燕子",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在温暖的泥土上飞翔的情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机;"沙暖睡鸳鸯",则以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睡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宁静和和谐。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这首诗是杨万里在六月的早晨,从净慈寺出发送别朋友林子方时所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先点出了西湖六月的独特风光,不同于四季的变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湖六月的荷叶和荷花的美景。

荷叶碧绿一片,似乎与天空相连,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独特的红色,美不胜收。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六月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深深眷恋。

3. 袁枚的《所见》: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田野中骑着黄牛唱歌的情景。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牧童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形象,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两句诗描绘了牧童突然停止唱歌,想要捕捉鸣蝉的场景,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活泼可爱的一面。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独坐敬亭山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1、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古诗词三首》赏析

《古诗词三首》赏析

《古诗词三首》赏析四时田园杂兴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

供:从事。

傍:靠近。

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乡村四月⑴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⑵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渔歌子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讲解《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衍生注释:1.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暮”,傍晚。

2.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这里指夕阳。

3.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4. “可怜”:可爱。

5. “真珠”:即珍珠。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幅绝美的画卷。

你看那傍晚的阳光斜照在江面上,一半江水是青绿色的,另一半江水被夕阳映照得红彤彤的,这景色多美啊!好像大自然是个神奇的画家,拿着巨大的画笔随意挥洒色彩。

到了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就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把精致的弓挂在天上。

诗人通过对暮江景色的描写,从傍晚到夜晚,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不同时段的美。

他对景色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啊,就像一个寻宝者,能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常中的绝美画面。

三、作者介绍:作者白居易,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的作品。

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而且他写诗非常勤奋,据说他写好诗后还会读给老妪听,如果老妪听不懂,他就修改。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像《卖炭翁》等诗都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河边看日落。

那景色真的和《暮江吟》里写的好像啊。

小伙伴说:“你看那太阳照着的地方,江水红彤彤的,没照着的地方是青绿色的呢。

”我马上就想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

我对小伙伴说:“白居易可真厉害,他看到的景色和咱们看到的一样美,还能写成这么美的诗。

”这时候,天色渐渐暗下来,河边的草丛里有露珠在闪闪发光,我又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咱们看到的可不就是这样的美景嘛。

”这诗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欣赏美景的新视角。

《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衍生注释: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古诗词三首课内好词好句理解

古诗词三首课内好词好句理解

古诗词三首课内好词好句理解
古诗词三首好词
①理解词语
瞑: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歇:尽。

榆关:山海关。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②词语搭配
③课内词语
榆关那畔浣女王孙
古诗词三首好句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散乱张开的样子),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第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用的绝妙,突出一种凄凉的感觉,第二句描写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江边的枫桥与船上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景物描写颇见用心。

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词的下片,侧重写将士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文字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文字解读

21.古诗词三首·生字详解孙sūn,xùn【部首】子【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字由“子”、“系”两部分构成。

“系”有“继承”、“连接”义,所以“孙”就是“几子的儿子”。

古文有时借为“逊”(音xin),是“恭顺”的意思。

【常用词组】孙子、孙中山、孙悟空【课文原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泊bó,pō【部首】氵【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形声字。

氵(水)表意,表示浅水;白(bai)表声,白有清楚义,表示水浅能看清水底之物。

本义是浅水。

浅水易停船,故引申为停泊或船靠岸。

【常用词组】泊头、泊主、泊松分布【课文原句】《枫桥夜泊》愁chóu【部首】心【结构】上下【文字源流】形声字。

心表意,篆书形体像心脏,表示心中忧虑;秋(qiu)表声,秋天西风扫落叶使人触景生愁思。

本义是忧虑。

【常用词组】愁人、愁云、愁云惨淡【课文原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寺sì【部首】寸【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寺”是“持”的本字。

《石鼓文》:“弓兹以寺。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除民之所害,而寺民之所宜。

”皆“持”义。

后作官署名;尤多指佛教的庙宇。

又通“恃”。

【常用词组】寺庙、寺主、寺子屋【课文原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榆yú【部首】木【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形声字。

木表意,古文字形体像一棵树,表示榆树;俞(yi)表声,俞本指将树身挖空而成的小船,它用粗大的树干制成,表示榆树高大。

本义是榆树。

【常用词组】榆树、榆木、榆冈【课文原句】身向榆关那畔行。

畔pàn【部首】田【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田(像田地),从半(分成两半),表示畔是分开田地的边界;半(ban)兼表声。

本义是田界。

引申为边、旁边。

【常用词组】畔宫、畔盟、畔约【课文原句】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诗词三首解释

古诗词三首解释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1、天上几只鸟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

2、天空中只有一片白云,悠闲地越飘越远。

3、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
4、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1、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相互映衬,和谐地融为一体,
2、水面平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3、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水一片翠绿,
4、好像白银盘子里托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1、江南真美好,
2、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3、太阳升起,江边的花儿红得胜过燃烧的火焰,
4、春回大地,江水如同蓝草一样碧绿。

5、能不让人回忆江南吗?
乡村四月[宋]翁卷
1、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

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2、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3、四月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4、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1、白天在田里除草,夜晚搓麻,
2、农家男女都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3、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的事,
4、却靠近桑树阴,学着大人种瓜。

渔歌子[唐]张志和
1、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
2、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3、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
4、冒着斜风细雨,悠然垂钓,不想回家。

《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二、舟过安仁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三、清平乐·村居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泊船瓜洲》:词句解析: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

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

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词句解析: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一、牧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舟过安仁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
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三、清平乐·村居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

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

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