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报告若干问题探析【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浅析全面收益观及其报告

浅析全面收益观及其报告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7年第17卷第32期能够在不同的单位得到贯彻,也使财会人员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锻炼,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与能力、证明自身价值的舞台。

3.4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除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外,更应该提高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结语鉴于目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的状况,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利用和保护,通过规范会计管理制度、加强竞争机制以及完善再教育制度等手段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交通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1]董博.知识经济时代财会人员素质探究[J].海峡经贸,2001(6):46-48.[2]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5(4):63-64.(责任编辑:邱娅男)───────────────第一作者简介:魏蕾,女,1976年3月生,1994年毕业于广西航运学校港航监督专业,助理工程师,漯河市地方海事局,河南省漯河市交通局5楼,462000.TalkingaboutHowtoImprovetheQualityofFinancialPersonnelofTrafficDepartmentWEILeiABSTRACT:Inthelightofthepresentsituationofcomprehensivequalityoffinancialpersonnelintrafficdepartment,thispaperadvancessomesuggestionsonimprovingthequalityoffinancialpersonnel.KEYWORDS:financialpersonnel;trafficdepartment;accountingmanagement文章编号:1005-6033(2007)32-0145-02收稿日期:2007-09-20浅析全面收益观及其报告收益历来都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内容。

浅谈全面收益的报告

浅谈全面收益的报告

环境使传统 的会计收益受 到更 大的质疑 ,担心财务会计和公 司报 告 的发展跟不上商业 活动的变化 。 在这种背景下 , 世界各主要会计
准则制定机构纷 纷要求企业报告全 面收益 。
“ 仅靠损 益表不 可能充分披露本 准则要求 报告主体 披露的财务业
绩的重要组成 ,因为某些 经法 律或会计 准则特殊允许或要求确认
告全面收益应采取 的方式 各有看法 , 但针对 当前财务业绩报 表 中
遗漏了一些能反映财务业绩 的 已确认未 实现利得 的问题 , 告全 报 面收益显然是一个进步 , 同时也为今 后破解衍生工 具业务 的难题
以 S C主席 列维特 为代 表 的一 批实务 界人 士也对 F S E A B的工作
提上 日程 。 这主要是 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 比较强大 , 不仅会计信息 使用者 的需要迫切 , 而且企业养老年金 、 证券买卖及跨 国经营活动
频繁 , 客观上刺激了 F S A B构建关于全面收益的概念 框架 。 ( ) 95 20 年 : 二 18 ̄ 01 报告全面收益在具体准则 中的体现 19 92 年 , 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 S 发 布了第 3 英 A B) 号财务报告准则 , 认为
后在 S A O1 3 衍 生工具 和套期 活动的会计处 理 》中又 加上 F SN . 《 3 了“ 现金流量避 险工具上 的利 得和损失”。与 A B不 同 ,A B认 S FS 为为 了避免全 面收益 中的某些项 目既计人 当期净收益又计人当期 或前期 的其他全面收益 , 必须进行 重分类调整 。同时 ,A B为企 FS
表示 了不 满。1 9 9 3年 , 美国最大 的财务报表使用者集 团之一的投
做了铺 垫 ( 家澍 ,9 9) 葛 19 。对 于我 国报告全 面收益 的形式 , 多数 文献都是从 全 面收益信 息相对 于传统 会计 收益 的优 点等方 面来 阐述 的 ( 汝莹 、 符蓉 ,0 3 裘宗舜 、 20 ; 张思群 ,0 4 孙燕 芳 ,0 7 , 20 ; 2 0 )

谈全面收益报告

谈全面收益报告

谈全面收益报告在过去几十年里,会计界成功的创建了一个虽不尽完美但一直沿用至今的收益模式,这个模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配比原则基础之上。

但是今天,企业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物价变动、金融创新等都迫使会计界不断反思多年来固守的会计原则,尤其是需要改革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

不进行改革,收益表将渐渐失去其重要性。

一、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的挑战1、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对传统收益模式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过去的单一生产经营活动相比,现代企业在人员培训、产品开发、广告设计方面的投入大幅上升。

这些所谓的软资产事实上开始逐步替代实物资产而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财富,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因素。

但按照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这些软资产要么被完全排除在报表之外,要么被严重低估,大大损害信息的相关性和反映的真实性。

2、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

近年来,衍生工具发展极为迅速,种类越来越多,只要有需求就能设计出相应的衍生工具,不揭示衍生工具风险价值的财务报表对特定使用者决策是毫无用处的。

但是,传统的收益报告模式限于实现原则,不可能揭示未实现的风险价值。

3、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会计目标的重心已由报告受托责任向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转移。

由于信息对决策日益重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吁披露更充分的信息。

而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限于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二、全面收益概念及特点由于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的挑战,全面收益报告模式便应运而生。

早在1980年FASB在原《企业财务报告要素》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概念,并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

包括这一期间除业主投资和派出业主款以外的一切变动”。

与传统的净收益概念相比,可以看出全面收益有以下特点:1、全面收益是计量交易、事项和情况对一个主体所产生影响的总括指标。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问题分析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问题分析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问题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传统收益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收益表不再能够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全面收益理论的提出引发并推动了全面收益改革的国际趋势。

通过分析全面收益理论的优越性,并将其与传统收益进行比较,提出了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的政策建议。

认为,随着我国对全面收益理论关注的深层化及应用的广泛化,全面收益表在我国的推行必然能有长远的发展。

标签:传统收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表1 传统收益理论的局限性分析1.1 历史成本受到挑战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性在于,当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减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开始暴露其固有的缺陷,这不仅是因为许多金融工具的取得成本不明确,还可能因为在获取时只发生极少量甚至不会发生现金支出,或者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账面金额远远小于其真实价值或者可能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能对企业经济实态进行充分反映,于是公允价值引入到金融工具的计量。

由于其内在的风险和收益的正相关程度高,如何对公允价值的变化而产生的收益予以确认以及评价相关的风险,这都会涉及到收益表的变化和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因此,需要对传统收益表进行补充和修正。

1.2 实现—配比原则受到质疑传统的实现原则所反映的收益只是已实现的收益,不包括未实现的收益。

这使得诸如厂房、设备等长期资产即使价值不断上升,其增值也不能及时得以反映。

同时,传统实现原则过于追求稳健,即只确认未实现的损失,而不确认未实现的利得。

如此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收益计算的混乱,也使得收益计量缺乏逻辑一致性。

另外,尽管收入与历史成本配比是一个公认的成本分配程序,但同样离不开主观预测,而且,在成本分配中收入与已耗成本间的相关关系往往极不明显,这样就导致了多种分配方法的存在。

并且,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而以现时价值计量收入,使得收入和费用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配比。

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几点思考

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几点思考

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结合国外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重要性,提出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思路,指出在我国进行全面收益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全面收益报告全面收益思路众所周知,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及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财务会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尤其是到了21世纪,社会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的变化,委托代理观正在被决策有用观代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而传统损益表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面对这种变化,西方会计权威机构提出全面收益报告,认为全面收益报告可以如实放映企业全部损益,让决策者更好的做出决策。

全面收益报告是财务报告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就我国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的改革状况作出认真分析,以推进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

一、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现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对于规范上市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准则的责任不是杜绝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透明度高和可信的财务报告。

如果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利润行为,财务业绩报告就应当充分表现这一经济现象,并要适当、科学地分类,便于投资者分析和利用。

如果将一个企业的财务业绩报告划分为两部分,分别列示产生于持续经营活动的收益项目和产生于非持续经营活动的利得和损失项目,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及时、有用的业绩信息,充分体现信息披露的公允性与充分性的原则,那么就会使那些专靠“一次性收益”包装起来的公司暴露无疑,有助于投资者对公司做出合理地评价。

2、有利于解决金融工具会计难题我国金融体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

我国应用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探讨

我国应用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探讨

我国应用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探讨会计评论荫中铁十二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郭俊青【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迅猛 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的经济环 境瞬息万变,对传统的企业收 益观也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诸多新的收益、非传统收 益对企业的经营收益形成了 重要的影响。

美国都纷纷将传 统收益扩大,采用全面收益 观,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反映 企业的全面收益信息。

我国 200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解释第3号》也拉开了我国全 面收益观应用的序幕,在会计 利润表中列示出“其他综合收 益”科目和“综合收益总额”科目遥【关键词】全面收益新准则计量适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有了新的内容,财务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得到了更多青睐和追捧,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决策有用信息,使得全面收益会计报告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追捧的对象。

这一现象可以在金融工具的列报上得到显著体现。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带来的经济损益,在该相关业务发生时,其损益就应该计人全面收益会计科目一“其他全面收益”账户,等到期末结转,再转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一未分配利润”,再按照利润分配时做相关处理。

我国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贯彻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也在200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全面收益会计报告进行了应用,在传统的利润表中增设两个账户和科目来列报全面收益,即为“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

本文分析了全面收益会计的特征,探讨在我国目前形势下实行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我国应用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收益会计的含义及其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加剧,市场状况日益复杂等现状,企业非主营业务交易事项所带来的会计上的经济收益也来越多,所占企业总收益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收益观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收益计量的需要,从而诞生了企业全面收益会计的说法。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若干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若干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若干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我国财政收入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财政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如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均会对我国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本研究选题旨在分析我国当前财政收入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提高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
1. 分析我国当前财政收入存在的若干问题;
2. 提出一些建议,帮助政府提高财政收入。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状况的概述,包括总体情况、来源和分配等方面;
2.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税收制度、财政政策等方面;
3. 我国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包括税收缴纳难度大、非税收入来源单一、税制缺陷等方面;
4.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帮助政府提高财政收入,如完善税收制度、优化财政政策、提高纳税意识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取尽可能的信息和数据,以达到科学客观的结论。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建议,有利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加快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持。

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经济活动越发复杂,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实现——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三位一体”为特征的传统会计收益由于不能及时反映这些活动产生的损益,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而面临着巨大挑战。

学术界和使用者对传统财务报表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正在下降,纷纷要求改进甚至彻底改革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

而全面收益概念自身是与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密切相关的,将那些绕过损益表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权益部分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重新进行表述使之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减和风险变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为陷入困境的会计界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顺应改革的潮流,世界各国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团体纷纷提出改革意见,全面收益和第二业绩报表都被提上日程,并在一些国家已经应用。

在我国,如何有效地在目前会计体系中充分了解和应用全面收益理论也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选题的意义如何解决全面收益理论应用所带来的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问题、实现传统会计收益理论和实务的创新、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使会计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权就成为国内外会计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特别是我国对全面收益的在实务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坏境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差距还很大,很多资产和负责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导致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模式的全面收益理论在实务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产生的会计后果不尽如人意,关于全面收益的理论与实务需要不断的完善。

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全面收益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文献综述1、关于全面收益理论的理论渊源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名着《国富论》中首先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应用探析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应用探析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应用探析从全面收益的涵义入手,介绍了国外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在决策有用观的确定及公允价值的适度运用等条件下,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并指出了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思路,并在现行利润表、权益变动表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模式。

标签:全面收益报告;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中图分类号:F014.4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86021全面收益的涵义及国外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现状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又称综合收益,它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的。

它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包括这一期间除业主投资和派出业主款以外的一切变动”。

早在1980年,美国便首次引进了全面收益这一全新概念。

1984年12月,《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五号再一次指出:全面收益的报告,应当成为一整套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1997年6月正式公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30号《报告全面收益》。

英国在1992年10月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增加“全面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

1997年修订的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报告其他利得和损失。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先后实施了全面收益报告。

美国虽然公布了FASB130《报告全面收益》的准则,但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准则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缺陷是,允许的全面收益报告多种多样,企业间的全面收益报告缺乏可比性。

显然,美国FASB130所允许的报告形式过于宽松,这就严重影响了全面收益表的可比性,使得会计报表使用者若想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必须要求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并且要消耗更多的时间阅读财务报表。

2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可行性 2.1“决策有用观”的确定全面收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并服务于“决策有用观”。

财务管理盈利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财务管理盈利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财务管理盈利分析开题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

而盈利分析则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企业盈利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财务决策。

通过盈利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盈利能力,找出盈利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盈利情况,找出影响盈利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情况,找出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具体而言,我们将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 企业的盈利水平如何?2. 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 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来揭示企业盈利的现状和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将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排序和评估。

同时,我们还将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盈利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找出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

最后,我们将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研究内容和计划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企业的盈利水平分析:我们将研究企业的盈利水平,并通过比较和评估,找出盈利较好和盈利较差的企业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

2. 影响企业盈利的因素分析:我们将重点研究影响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成本控制、资金运作等方面的因素,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和影响程度。

3.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将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市场调研、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资金运作等方面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第一阶段: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对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行初步分析。

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利润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投资者对利润以外的收益、如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员工福利等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全面收益报告作为一种新的企业报告方式,已经成为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的企业经营绩效报告形式。

目前,全面收益报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全面收益报告是指企业不仅仅强调财务绩效,而是向社会披露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综合业绩。

全面收益报告从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展开,包括企业的财务经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员工福利等多个方面,以客观、完整、透明的方式展示企业的综合楼绩和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促进我国相关企业对全面收益报告的重视和应用,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本研究可以提出针对我国企业的全面收益报告规范和指南,以便这种新的企业报告方式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全面收益报告应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全面收益报告的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

(2)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现状分析,包括国际上的应用现状和我国的应用现状。

(3)开展案例研究,以某些我国比较突出的企业为例,探讨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情况。

(4)分析全面收益报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其中文献综述将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对全面收益报告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案例分析将通过对某些企业的全面收益报告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情况。

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全面收益报告(Integrated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是指利用不同的会计指标和营销指标,综合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情况并提供高层管理者决策的参考。

全面收益报告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发展战略,优化财务决策体系,同时也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然而,在全面收益报告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将探讨全面收益报告的几个问题,包括:1. 全面收益报告的编制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和信息,并如何选择和运用这些数据和信息?2. 全面收益报告对企业的业务决策是否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精度?3. 全面收益报告作为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一种形式,如何确保其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以上问题,深入探究全面收益报告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挑战,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文献综述将包括对相关文献和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全面收益报告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实证研究将分别从数据获取与处理、模型构建、模型检验等方面开展,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企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全面收益报告是制定商业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盈利模式,进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战略规划;对于投资者而言,全面收益报告是评估企业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和盈利模式,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全面收益报告研究

全面收益报告研究

全面收益报告研究【摘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传统利润表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即利润表自身的信息含量正在下降。

因此,国际各国纷纷研究对传统利润表的改进措施。

美国、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改进传统利润表,编报全面收益报告,力求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虽然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思想,但并没有建立全面收益报告。

面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现行利润表的局限性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本文以国际各国对收益报告的改进为基础,对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为改进我国现行利润表,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收益报告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全面收益报告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理论及未来我国构建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模式选择。

该部分指出全面收益的内涵,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并在借鉴英国、美国、G4+1(IASC和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全面收益报告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我国构建全面收益报告包括的内容及报告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部分提出我国在构建全面收益报告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在建立全面收益报告的过程中,由于对全面收益报告的概念还没有明确,所以在建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然后制订相应的会计准则,为全面收益报告的编制提供依据。

由于全面收益报告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它涉及了更多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因素,一方面加大了报告的编制难度,另一方面也给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所以还应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

【关键词】:会计收益经济收益全面收益收益报告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F233【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绪论10-121我国建立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12-161.1全面收益报告的产生和发展12-131.2我国建立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13-161.2.1会计理论的变化要求建立全面收益报告13-141.2.2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要求建立全面收益报告14-151.2.3传统利润表的局限性要求建立全面收益报告151.2.4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要求建立全面收益报告15-162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16-202.1全面收益的内涵与定义16-172.2全面收益的经济学理论17-182.3全面收益的会计学理论18-192.4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19-203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20-333.1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内容20-223.2全面收益报告内容的国际比较22-313.2.1英国全面收益报告内容22-233.2.2美国全面收益报告内容23-273.2.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全面收益报告内容27-283.2.4G4+1全面收益报告内容28-313.3构建我国全面收益报告应包括的内容31-333.3.1传统利润表中列为净收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31-323.3.2传统利润表中列为净收益的损失项目323.3.3传统利润表中列为净收益的利得项目32-333.3.4绕过利润表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利得和损失333.3.5持产利得334全面收益报告的模式33-374.1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的形式33-354.1.1一表法报告模式及其分析33-344.1.2二表法报告模式及其分析344.1.3权益变动表法报告模式及其分析34-354.2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模式选择35-374.2.1财务报告的改进方式35-364.2.2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模式选择36-375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37-425.1全面收益观已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37-385.2对我国构建全面收益报告的建议38-405.3构建我国全面收益报告应注意的问题40-425.3.1制订相应的会计准则40-415.3.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41-42结论42-43参考文献43-45致谢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维普资讯
【 l 益报告问题研究
: 院 晚 常 青 }日益 复 杂 多样 , 传 统 的损 益 表 已不 能 充 分 反 映 企 业 的 真 实价 值 和 财 而
t 报 告 , 已确 认 的 利 得 和 损 失 纳入 收 益报 告 , 文 对 全 面 收 益报 告 问 益 将 本
的 以后 非 永 久 性贬 值 ; 现 金流 量 进 行 避 险 的 衍 生 工 具 其 有 对 效避 险 部 分 产 生 的 利得 和 损 失 ; 预 期 的 以外 币 标 价 的 交 易 对 进 行 避 险 的衍 生 工具 其 有 效避 险 部 分产 生 的 利得 和 损 失 。 ( )全 面 收 益 采 用 资 产 负 债 观 代 替 传统 的 收入 费 用观 二
从 全 面 收益 的含 义 可 以 看 出 ,全面 收 益 不 仅 包括 了传 统
的会 计 收 益 即 净 收 益 部 分 , 且 包 括 其 他 全 面 收 益 。 也 就 是 而 说 全 面 收 益 不 仅 计 量 构 成 其 主 要 来 源 的企 业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导致 的损 益 及 其 已 经 实现 的 持产 损 益 , 且 也 计 量 传 统 会 计 而 收益 难 以 处 理 和 反 映 的 物 价 变 动 或 其 他 一 些 外 在 环 境 事 件 所 引 起 的 已确 认 而 未 实现 的 损 益 。按 照美 国 公认 会 计 原 则产
的 差 额 ;可 销 售 证 券 公 允 价 值 变 动 产 生 的未企 业 在 某一 特 定 时 点 的 财 务 状 况 和 特 定 期 间 的经 营 业 绩 的信 息 , 观 上要 求企 业提 供 更 全 面 、 真 实 的 业 绩 信 客 更
息 。 全 面 收 益 报 告 把 绕 过 收 益 表 而 在 资 产 负债 表 权 益 部 分

对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思考

对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思考

对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思考【摘要】针对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现在,传统的会计收益确定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对此的做法是在传统损益表之外增加一张反映财务业绩的报表,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收益。

而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解决金融工具会计难题的需要,是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基于传统工业时代以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三位一体”为特征,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挑战:许多本应在损益表中报告的经济事项却绕过损益表而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在报告如外币核算调整差额、债务重组收益、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或转移债权给关联方时,将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均计入“资本公积”等,使得原有的损益表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取而代之呢?目前较为成功的改进是建立全面收益报告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对全面收益或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提出了新概念,并致力于收益报告的改进,颁布了新的《企业业绩报告准则》,要求企业报告全面收益。

我国现阶段也将报告全面收益提上议事日程,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未付诸实施。

二、国外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状况(一)美国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动态早在1980年,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在《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中,就对全面收益下了个定义:“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发生的除与业主交易之外其他事项或情况引起的权益的变动。

”但是直到前几年,由于衍生金融会计问题的压力和挑战,并受到英国的启发,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才开始认真对待全面收益的制度设计问题,并于1997年6月正式颁布FAS130《报告全面收益》。

收益法 开题报告

收益法 开题报告

收益法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经济学中的收益法是一种经济学分析方法,根据收益递减原理,认为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得到的效益将逐渐减少,直至最终为零,收益法可用于决策分析、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等领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变化,收益法成为了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收益法用于决策分析和经济评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化和实用化的评价方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分析和经济评价的体系,收益法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于收益法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收益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收益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探讨,主要集中在收益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另一类是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到企业投资决策、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经济评价等领域。

但是,收益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收益法的应用还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完善的应用体系;二是收益法的具体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传统的收益法分析未能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

因此,收益法的研究需要更为深入地探讨其适用性、应用范围和应对不确定性等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拟探讨收益法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如下:1. 收益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对收益法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明确其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介绍常见的收益法分析方法和应用案例。

2. 收益法的应对策略。

针对收益法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探讨现有的解决方案,包括模糊集、灰色理论、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3. 收益法的应用研究。

以企业投资决策为例,探讨收益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及应用案例。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收益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旨在为企业决策带来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收益列报研究的开题报告

收益列报研究的开题报告

收益列报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收益列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获得实际的,可观的盈利。

经营者们需要知道他们获得的利润是如何得出的,以便于决定如何规划业务和管理成本。

因此,收益列报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工具,他提供了使收益实现可见、可重复和有效的方法。

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收益列报的研究并深入了解其应用,准确揭示企业是否有资格存活和扩张的机会,以及如何得到股东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信任和联合活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讨收益列报的最新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益列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收益列报的原则和规则(3)收益列报在财务预测中的应用(4)收益列报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5)收益列报在股票分析中的应用(6)收益列报在评估公司管理绩效中的应用(7)收益列报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8)收益列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了解收益列报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已有学术研究案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涵盖理论发展方面,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挖掘现实处境中收益列报的应用方法和经验。

三、预计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预计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收益列报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的全面掌握(2)收益列报在财务预测、成本管理、股票分析、评估公司管理绩效、财务决策和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的实际案例(3)基于案例分析得出的收益列报实际应用方法和经验(4)基于案例研究的收益列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提高建议四、研究意义(1)对于财务人员和企业经营者,本研究可以提高他们对收益列报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操作的水平,并帮助他们制定更好的商业决策。

(2)通过本研究的案例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收益列报的实际应用,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借鉴。

(3)本研究可以在管理上拓展学术研究领域,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4)本研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财务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全面收益观下我国财务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观下我国财务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面收益观下我国财务报告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财务报告是一种组织管理的工具,其目的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财务报告已成为企业与投资者、政府之间的重要桥梁,能够帮助投资者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

但是,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全面、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告审计缺失等,导致投资者难以准确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价值。

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全面的收益观,促进财务报告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已成为财务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全面收益观下我国财务报告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财务报告问题的深入剖析,探讨建立全面收益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方法,以完善我国财务报告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2. 研究意义(1)加强我国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

通过研究探索,提出改进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报告制度,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建立全面收益观,使企业不再将利润作为唯一的驱动力,从而能够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3)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投资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财务报告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包括信息披露不全面、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告审计缺失等问题;(2)建立全面收益观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3)分析建立全面收益观的可行性,包括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经验与实践;(4)提出建立全面收益观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审计、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等。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综述法: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财务报告的现状、问题和改善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全面收益报告若干问题探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经济水平也显著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多样化,但传统收益报表也随之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不能提供更全面、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二是不能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三是无法更真实、完全地报告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四是滥用稳健原则和报表勾稽关系混乱。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要,近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界陆续涌现了使用全面收益报告的热潮,国家对全面收益报告的关注度逐年加大。

随着国家企业经济日趋活跃,对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问题的监督得到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有了客观的需求。

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推行。

《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2006)》第四条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这表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也表明传统收益表的“受托责任观”正逐步向全面收益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转变,公允价值也开始适度推广,凸现了我国推广全面收益报告的会计环境正在不断成熟。

但是,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比较体系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作为一项新的内容,仍有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需要研究。

(二)选题意义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工作作为一项新的内容,实践历史很短,经验积累并不丰富。

目前,人们对全面收益报告理论较少有系统专门的研究。

而且全面收益报告作为一种较新兴的事物,政府还有我国会计理论界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需要进一步讨论。

对于国外已较为成熟的全面收益报告模式我们不能盲目应用,而应该在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合理借鉴和引进,从而建立为广大会计人士所能接受的全面收益报告方式。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分析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理论
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企业同所有者以外的交易及其他事项与情况所产生的净资产的变动。

全面收益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会计收益即净收益部分,而且包括其他全面收益。

也就是说全面收益不仅计量构成其主要来源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损益及其已经实现的持产损益,而且也计量传统会计收益难以处理和反映的物价变动或其他一些外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已确认而未实现的损益。

2、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相关规范的演变过程
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推行。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属于受托责任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更倾向于可靠性,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也为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1)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体现了全面收益的特点;(2)会计理念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体现了全面收益的主要特点;(3)引入了“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为全面收益的内容划分和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基础;(4)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利润的变革体现了全面收益观;(5)要求企业增加一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体现我国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开始趋向于全面收益理论。

3、剖析我国上市公司报告全面收益存在的问题
实践表明,全面收益报告能够有效减少管理层利润操纵,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报告全面收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公允价值的确立十分困难,从而可能使会计信息进一步失真;(2)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净利润仍是企业获得各种相关资格的基本考核指标;(3)其他许多没有进入利润表的未实现损益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会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探讨提高全面收益报告决策有用性的对策
提高全面收益报告决策有用性的对策主要有:(1)制定相应的报告准则;(2)改革应与监管同时进行;(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4)披露项
目应细化。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报告全面收益存在的问题。

第二,探讨提高全面收益报告决策有用性的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阅读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此研究方法,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同时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2、归纳研究法
国际上对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目前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还未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从已有的全面收益报告研究中一点点地分析并最终归纳出全面收益报告原有的特性及技术方法思路。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1.05—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3—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23—2011.06.03 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孙燕芳.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
(学术版),2007,(11):33-35.
[2] 高旸.从新准则的颁布看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意义[J].会计之
友,2007,(23):78-79.
[3] 晚常青.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会计之友[J],2008,(5):95-96.
[4] 杨晓玉,周丹.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及其运用[J].会计之
友,2008,(29):35-37.
[5] 宋艳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全面收益观浅析[J].财会月刊(综
合),2008,(4):71-72.
[6] 武迎春.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理念:基于全面收益观[J].中国管理信息
化,2009,12(13):33-34.
[7] 金未.全面收益报告再思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8(1):42-46.
[8] 高微. 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10,(11):34-37.
[9] 张凌燕. 推进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6):49-50.
[10] 刘怀山.企业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及报告[J].企业经济,2008,(3):168-170.
[11] 吴建华. 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
计,2008,(11):45-46.
[12] 林秀松.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若干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
报,2005,3(2):173-175.
[13] 周令杰. 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48-50.
[14] 周萍.论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J].财会通讯,2008,(2):61-63.
[15] 王群宇.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J].会计之
友,2008,(2):103-104.
[16] 许保国.试论我国收益报告的改进[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6(4):105-109.
[17] 贺宏.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业绩报告模式改进[J].会计之友,2010,(1):11-13.
[18] 杨吉生,何明.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
化,2008,(15):51-54.
[19] 周仁俊,李慧娟.论新会计环境下全面收益报告[J].当代经
济,2006,(12):130-131.
[20] 刘君.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设想[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6):20-21.
[21] 张国永.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09,(15):62-63.
[22] 李荣强.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5):35-36.
[23] Dennis Chambers, Thomas J.Linsmeier,Catherine Shakespeare and Theodore
Sougiannis.An Evaluation of SFAS No.130 Comprehensive Income Disclosures.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7,12(4):P557-593.[24] Santanu Mitra and Mahmud Hossain.Value-relevance of Pension Transition
Adjustment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Components in the Adoption Year of SFAS No.158.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9,33(3):P279-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