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人居环境理念
![人居环境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b2c79fc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4.png)
人居环境理念人居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间环境,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居环境理念也逐渐受到重视。
人居环境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科技创新和社交交流等方面,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安全和宜居的居住环境。
首先,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建设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应鼓励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绿色发展,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能力满足其需求。
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能耗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应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和循环利用,建设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地球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再次,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营造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城市。
可以通过建设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学习、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同时,应注重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人文关怀,可以创造一个人们喜爱、归属感强的城市。
最后,人居环境理念应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可以通过智能化交通系统、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人居环境内容梳理
![人居环境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5372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2.png)
人居环境内容梳理
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垃圾治理: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推广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2. 厕所革命: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建立健全厕所维护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厕所卫生水平。
3. 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水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4. 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 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
7. 社会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8.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总之,人居环境整治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通过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通过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措施,提升农村整体形象;通过加强社会建设、绿色发展等措施,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c5c45f6b84ae45c3b358ce0.png)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一:名词解析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3.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4.规划定义: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8.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怎样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d6fdef2c8d376eeaeaa316c.png)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
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
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
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
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
人居环境的名词解释
![人居环境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1977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b.png)
人居环境的名词解释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们居住的环境。
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包括了住房、社区、城市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人居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住房应当符合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如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安全的居住条件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住房要求,年轻人可能更加追求时尚和便利,老年人则更加注重安全和便利。
因此,住房的设计和建设应当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一个良好的社区应当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友好的邻里关系和完善的公共设施。
在一个良好的社区里,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与邻居们形成互助关系,并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同时,社区中应当有公园、健身设施、商业设施等便利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一个宜居的城市应当具备以下特点:良好的城市规划、高效的交通系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等。
城市规划对于人居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和道路设置能够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和交通效率。
此外,一个宜居的城市还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文化氛围,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自然环境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应当包括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植被和干净的水源。
自然环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还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放松和愉悦感。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
人居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的居住条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个宜居的城市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幸福感。
因此,改善人居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改善人居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人居环境ppt课件
![人居环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60d8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6.png)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要点一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生 态平衡。
要点二
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05
人居环境改善的实践案 例
绿色建筑案例
总结词
绿色建筑在人居环境改善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详细描述
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交通和公 共设施配置,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如公园、图书馆、体育 馆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参与
社区文化建设
培育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人居环境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它经历了从原始的穴居、村落到现代的都市的发展历程 。
详细描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人居环境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和发展。未来,人居环境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智能化等方面, 以满足人们更高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03
人居环境的质量指标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指数(AQI)
用于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包括PM2.5 、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 水平。
健康影响
改善措施
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废气治理、 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等。
空气质量差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心 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水质
01
02
03
人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
![人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c4f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f.png)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域旳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 问题进行研究旳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旳形 成与发展有关,是多学科旳结合,它旳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 境。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涉及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旳 全部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旳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 旳相互关系, 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种整体, 从政治、社 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 全方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 研究, 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 社会学那样, 只是涉及 人类聚居旳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正像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讲:“城市提供众多机遇旳同步,也是人们 遭受痛苦旳地方,伴随贫民地域与广大舒适安全旳富裕地域共同存在,我 们经常看到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旳巨大差距,世界领导人在同意签订千年 发展目旳时做出承诺,致力于2023年前至少改善1亿贫民窟人口旳生活, 实现这个目旳将意味着应世界上严峻旳社会、经济与环境旳挑战。”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旳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旳高下,在空间上,人居环境 又能够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人居环境不但指一栋住宅、一座城市或一种乡村旳形体,还指人类活动过 程,涉及工作、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而进行旳建 设工程。人居环境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旳容器是以自然为依托旳,以自然界 旳材料来建造,以自然界旳能源维持运作,其形态随自然界不同影响原因旳变 化而变化,人居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建设旳产物,人类希望经过它来满 足自己旳需求,实现本身旳理想。
2)国家和区域。中国版图广阔,各地旳详细条件都不同,所以人居环境 发展也有着明显旳不平衡性,人居环境研究中旳区域视野就更显主要。
3)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城市这一层涉及旳问题诸多,也最 为集中,我们必须抓住整体性,主要应注意下列几种方面:土地利用 与生态环境旳保护;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各类建筑群旳组 织,尤其要把住房放在首位,要营造一种舒适、宜人旳环境。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03dec4b33687e21af45a97b.png)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1.1人居环境的概念1、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是指人类生存、从事生存、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和地球环境。
2、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1.2人居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生1、发展过程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起, 环境和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
随着20世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兴起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迅速恶化。
学术界: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毒害。
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人类关注。
1968年“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教授《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采取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方式首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民间:1970年,美国参议员 G·纳尔逊“地球日” , 尼斯·海斯响应并组织游行 4月22日全美的“地球日”。
联合国: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1992年6月3日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2、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 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并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宗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人类住区”一个章节,集中讨论了关于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的,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问题3、我国1994.3.25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个部分,并在其中设立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PPT精选文档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a02538abb4cf7ec4afed085.png)
人居环境不仅指一栋住宅、一座城市或一个乡村的形体,还指人类活动过 程,包括工作、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而进行的建 设工程。人居环境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容器是以自然为依托的,以自然界 的材料来建造,以自然界的能源维持运作,其形态随自然界不同影响因素的变 化而变化,人居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建设的产物,人类希望通过它来满 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理想。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1
目录
一、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居环境的特性 三、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演变分析
2
人居环境的内涵
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 般是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 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 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4、多样适应性: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 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5
5、人文品质: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 切感、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并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趣味。
6、科学性:功能合理,设计逻辑性完整,材料要持久性、历史性、 安全性,因地制宜,应时而建。
8
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 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自然系统。自然系统侧重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 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2)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 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c68b39f7ec4afe04a1df7d.png)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为此,我们这样定义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 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连贯一切 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 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结合,他的研究对象 是人居环境。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 的中介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
——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 生影响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1 可持续发展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为 主题的会议。
道氏还将15个单元化分为三大层次: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f0b9f2960590c69fc37629.png)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在15各聚居单元中,除规模较小的几个单元外,其他各单 元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土地面积上。大致都呈 1:7 的 比例关系,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 “五个统筹”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 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2 人-- 居 --环境
人 :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
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所以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几方面作为最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_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_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f872e1b9f3f90f77c61b29.png)
Tab.1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livability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A自然环境宜居度A1平均气温;A2平均相对湿度;A3降水量;A4日照时数;A5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A6城市绿化覆盖率;A7人均水资源量
②城市经济环境宜居。城市吸引人们聚集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经济活力,能够给人提供较充足的就业机会。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要能够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优越的经济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核心。
③城市人文社会环境宜居。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宜居的人居环境必须满足人类居住的综合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后,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人文需求将更为重要。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灵魂。
协调性指数(城市人居环境的各子系统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第12期王坤鹏: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
1993
3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方法与步骤①[27-29]
①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式1,式2,式3:
Y i=(X i-X m in(X m a x-X m in(1
Y i=(X m a x-X i(X m a x-X m in(2
度的协调度A
i
为:
A i=1-S i M i(i=1,2,3,…,n(11
式中:M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平均值,S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标准差。协调度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
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
![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https://img.taocdn.com/s3/m/cdeaab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8.png)
人居环境概念的主要要点
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人们对于城市环境、住宅和社区的质量问题开始关注。
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的健康、幸福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对于一个良好人居环境所应具备的要素和标准。
人居环境概念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设计和规划的核心地位。
以下是人居环境概念的主要要点:
1. 健康与安全:人居环境应当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优质的饮用水、光线和声音的合适控制,以及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设施。
2. 社交与文化:人居环境应当促进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鼓励邻里互助、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3. 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资源利用的节约与循环利用、低碳排放、生态建设、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等。
4. 可达性与便捷性:人居环境应当有良好的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人们的出行便利,并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5. 美学与文化景观:人居环境应当注重建筑设计、街道布局、公园绿地等方面的美学价值,塑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社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将人的需求和幸福感放在首位,人居环境的概念推动了城市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人们创造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内容
![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d3110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e.png)
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内容人居环境整治是指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和提升,以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本文将从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介绍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
首先,就城市人居环境整治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再者是城市绿地和环境治理,加大绿化力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净化城市环境。
此外,还包括城市建筑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市民的居住体验。
其次,针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乡村规划和村庄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其次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再者是乡村环境整治,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此外,还包括乡村建筑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品质,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和环境治理,可以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579bbd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8.png)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是指通过环境整治手段,改善和提升城市、乡村等人居环境质量,营造宜居、健康、美丽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于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是人居环境最直接、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应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限制和减少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
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清新健康的呼吸环境。
第二,提升水质水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是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城市供水供排水系统建设,提升水质水量。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调配,推进水循环利用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人们生活用水需求。
此外,也要加强水生态保护,保护河流湖泊和水源地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
第三,改善垃圾处理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创造洁净的人居环境,我们需要改善垃圾处理方式。
应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鼓励市民分类投放,加强垃圾分类收运与处理设施建设。
同时,还需注重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推动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以环保、节能、健康为导向的建筑模式。
通过提高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的环保性能,优化室内外环境设计,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在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应推进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促进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五,打造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样重要。
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庄生活环境。
打造农村生态示范村,保护农田水源、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种养殖,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总之,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联动合作。
农村人居环境内容
![农村人居环境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8412f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a.png)
农村人居环境内容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包括农村的房屋、卫生设施、自然环境等。
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人居环境与城市人居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地区一般缺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居住条件相对落后。
首先,农村房屋的建筑质量和设施设备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许多农村房屋还是简陋的土坯房或砖瓦结构,没有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等设施。
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卫生隐患。
农村的卫生设施相对落后,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问题严重。
由于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地区的垃圾往往随意堆放,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美观,还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同时,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也相对不完善,很多农村居民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流或田地中,导致水质污染。
农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加大对农村房屋改造和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居住条件。
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自愿参与环境改善工作,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治理。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严禁乱倒垃圾和乱排污水等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水平。
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宣传。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中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bfb545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c.png)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1. 引言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通过各种措施和政策,致力于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2. 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条件,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人居环境整治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
3. 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3.1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提倡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3.2 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此外,还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
中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现代化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还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3.4 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自治,提倡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等,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
通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4. 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与挑战4.1 成效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论健康的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材料
![论健康的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d1bcaa1914791711cc7917b8.png)
论健康的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材料摘要:本文通过对健康人居环境的内涵以及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的阐述,说明了绿色建筑材料广泛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如何在健康人居环境中更好的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以保证当前人居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
关键词:人居环境绿色建筑材料健康在建筑工程中,大量能源和自然资源被消耗掉,严重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筑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建筑材料,如果能将建筑材料进行合理运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必须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材料。
1 健康人居环境的内涵人居环境,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进行生产和各种社会活动而得以生存的环境,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中除了包括城市、小区以及住房外,还包括娱乐、文化、卫生、教育、工作和居住等各个方面和进行这些活动所需的实体结构。
健康的人居环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是一种完好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他要求一切以居住者为出发点,通过绿色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居住者能够获得一个舒适且健康的居住环境,保证了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不断恶化的室内环境质量。
社会和经济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居室装修成为社会一大现象,然而在居室装修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化学装饰材料,在生活得到美化的同时,室内环境也逐渐遭到了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居室中已经有数百种毒有害的物质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甲醛。
甲醛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其化学性质为无色易溶,内墙涂料和人造板材所使用的胶粘剂是其主要来源。
它能够造成室内污染,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免疫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肺功能异常、过敏、刺激和嗅觉异常等方面。
(2)放射性核素。
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放出的射线和氡气是对人体健康造成最大危害的罪魁祸首,建筑中的放射性核素包含在矿石、土壤、砂子和一些天然材料中,它也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它可以让人类患上白血病和高血压等病症,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往往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社区。社区的作用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建造住宅、提高环境意 识和进行环境管理与决策者或领导人合作,鼓励在社区管理方面实行 权利下放与公众参与。
5)建筑。建筑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 ,应全面地看待建筑在国家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与广大人 民的生活环境的提高以及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目录
一、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居环境的特性
三、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演变分析
人居环境的内涵
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 般是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
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
正像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讲:“城市提供众多机遇的同时,也是人 们遭受痛苦的地方,随着贫民地区与广大舒适安全的富裕地区共同存在, 我们经常看到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世界领导人在同意签署千 年发展目标时做出承诺,致力于2020年前至少改善1亿贫民窟人口的生活,
实现这个目标将意味着应世界上严峻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挑战。”
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理想。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 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 成与发展有关,是多学科的结合,它的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 境。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
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 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从政治、社
1、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实践(1949年以前)
从中国文化发展来看,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基
本上体现了儒家思想为主流的特征,儒家的天人合一便构成
了中国传统居住及其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格。 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里面
的篇章都是有关先民取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官宅活动的史实性
记述。后经长期变革而趋于繁复纷杂。但其宗旨与基本追求 仍是“天人合一”,即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
6、科学性:功能合理,设计逻辑性完整,材料要持久性、历史性、 安全性,因地制宜,应时而建。
7、创新性:运用新材料,体现新概念、新风尚、新特色。
8、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延续历史文脉,天人合一,材料环保, 造福后代,构建出一个生态园林与人文生态城市,让人们如生活在 山水田园中惬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
原则被搬到中国来,并且实实际际的应用于新的社区建设和
老的住宅区的改造之中。例如,住宅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区概 念,住宅区按严格计划 建设成日常自给社区,布局接近工作
单位,特别是新建的工业区。
3、现代开放时期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 (1978年以来)
1)学术思想演变
1994年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第十章即为“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设6个方案领
4)居住系统。居住系统主要是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
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 征。
5)支撑系统。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是指
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 有人工和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 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为了应对这个方面的挑战,联合国人居署从2002年起在世界上开始举 办世界城市论坛,论坛讨论的问题是世界将进入城市时代,必须准备好迎
接这一现实和挑战。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有效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
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合作,改善城市财政、创新城市规划,为城市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手段。
人居环境运动与国际组织的努力
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 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
究, 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 社会学那样, 只是涉及人 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人居环境的特性
1、自然性:应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应尽量减少对
原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持自然特色
2、地域性:应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利用当地原料、地域
现代开放时期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
其他部分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实践的理念: 清华大学据此对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进行了研究, 强调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 朱锡金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居住区规划问题,又进一步 提出“居住园区这一居住地构成样式”。 杨贵庆则对大城市周围地区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 展作了系统研究。 胡俊从探讨中国城市的模式与演进入手,认为城市适局 性程度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竞争新的主题内容。
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 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自然系统。自然系统侧重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 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2)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 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3)社会系统。人居环境是“人”与“人”共处的居住环境。人居环 境在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上要适应“人与人”的关系特点,最终促进整 个社会的和谐幸福。
为了唤醒各国政府对解决人居问题的重视,联合国1976年在 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住区会议。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 坦布尔召开了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主题是:人人拥有适当的住 房以及发展可持续的人类社区。通过宣言制定出人居议程。2001 年在纽约召开了伊斯坦布尔人居特别联大。 根据人居议程,我们对世界人居环境发展有了一套指标体系 和评估标准,这些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逐渐为各个城市、各个地 方所吸收、所参考,同时从1985年开始第四十届联大通过决议,
根据人类聚居的类型和规模,人居环境理论框架在借鉴实际问题和人居 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方面,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 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1)全球。在研究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 全球的共同的重大问题上,如考虑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热带雨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
出人民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 文化和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学科目的是了解、掌握 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理想的聚居环境。 吴良镛先生指出,人居环境科学是一次思想变革,是酝酿中的科 学革命,是一次社会运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建筑与相关学 科方面的崛起。
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人居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大家从这些主题就可以看到人居研究的重。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内容
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一起来发展起来的, 吴良镛最早参与了世界人居活动。在1993年,吴良镛在中国科学院技 术大会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之后他撰写了多部著作, 其中2001年10月出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概括了我们前期发展,他指
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
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人居环境不仅指一栋住宅、一座城市或一个乡村的形体,还指人类活动过 程,包括工作、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而进行的建 设工程。人居环境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容器是以自然为依托的,以自然界 的材料来建造,以自然界的能源维持运作,其形态随自然界不同影响因素的变 化而变化,人居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建设的产物,人类希望通过它来满
气候和地形地貌的特点。
3、再生循环性:应对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 的消耗,体现减少使用,增加回收、循环使用的原则。
4、多样适应性: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 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5、人文品质: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
切感、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并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趣味。
人 居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的 基 本 框 架
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
“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 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 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 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或如古语所说“天人合一”。
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演变分析
1、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人居环境运动与国际组织的努力
3、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内容
①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实践
(1949年以前)
②自给社区理论与实践时期 (1949~1978年)
③现代开放时期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
(1978年以来)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总结
第一,人居环境科学是21世纪城市科学的重点研 究的领域,它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
第二,人居环境运动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建设国家,
也是一种文化的建设过程。 第三,目前来看,城市经济和城乡整体规划建设是 发展中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让我们努 力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来迎接城市化的新挑战。
域:
1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 2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能;
3改善人类住区环境;
4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 5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6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
现代开放时期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继1994年在昆明召开“人居 环境与21世纪华夏建筑学术研讨会”后,1995年又主持了 “人居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这 个会议上,“人类人居环境”作为学术术语在我国正式被 提出。其主要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人、环境和自然共生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 2“绿色建筑”体系 3建筑与城市声、光、热环境与人体工效学 4现代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5中国地区性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6相关学科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