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评课稿
《七颗钻石》的评课稿
《七颗钻石》的评课稿
本周三听了夏贞洁老师的语文课《七颗钻石》,受益菲浅。
这是一篇
童话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刻,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
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
的意图所在。
这堂课的教学较好的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主线,走进文本
二、抓住想象,走进内心
三、探讨的地方:
1、读促悟,悟促读,读和悟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是本
堂课将这两个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割裂开了,感觉有点可惜。
七颗钻石评课稿(13篇)
七颗钻石评课稿(13篇)在世纪之初诞生的新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养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
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过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
新课程教学的,基点在课堂。
没有课堂教学的与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实到实处。
于是,对新课程、新课堂的探问就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观看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的《七颗钻石》示范课的视频案例,来真切地感受余老师语文课堂那浓浓的诗意、纯真的诗情、真挚的诗境;来学习如何评课。
(先播放11分钟案例,稍作停顿,评)一、课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课堂伊始,余老师就在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先让同学们齐读,提出读书的要求:1、用童声读;2、读出故事味、3、读出事中情。
这要求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创造、诗意的引导。
读完后作出评价:流畅,这是一个优点,缺点呢,语速有点快,要用童声来读,去感受故事的内容,要读出故事味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然后再按照要求各读各的,先范读一点点内容,再让学生娓娓读来,尽显童话的韵味,尽显童稚的纯真、尽显人物的感情、尽显课堂的诗境。
自由读完毕后还请一位小姑娘读第二段,强调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完了评价:读得好,那么好听的声音!再请一位小男孩读最后一段,要求怎样表达文中的意味。
评价:你读得好,你们注意他的停顿了没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这一段要读得慢一点,为什么呢?过一会儿讨论了就知道了。
自然地又引出了下面的话题。
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余老师对朗读指导上的特色,让学生在不同种类的读中即品味文意又体会到不同读法的妙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独具特色的课堂设计,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的过程中,余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板块式思路为主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碰撞。
所谓的“板块式思路”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几个“板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有机整合,其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便是几个板块的浑然一体。
《七颗钻石》的评课稿
《七颗钻石》的评课稿《七颗钻石》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小说,以钻石为主题,讲述了七颗钻石在不同人手中引发的故事。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评课,我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值得称赞的地方。
首先,这部小说的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七颗钻石作为故事的核心,不仅代表着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是各个人物之间纠葛和矛盾的源头。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多个情节线索,并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小说中的跌宕起伏、紧凑有序的情节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时保持好奇心,想要继续往下读,这种紧张感和悬疑感让人不禁沉迷其中。
其次,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生动。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动人的情感。
例如,主人公李思宇,他是一个拥有七颗钻石的财富巨子,同时也是一个嚣张跋扈、冷酷无情的人物。
而另一位主角陈忆,她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但她对于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却一直在心底燃烧,她为了得到七颗钻石,不择手段。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出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让读者对于这些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最后,这部小说通过对于钻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钻石这种贵重的宝石象征着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欲望。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对于钻石有着不同的观念和态度,有人执着追求,有人看透它的虚无。
通过对于钻石的描写,作者揭示了人性中的贪欲、虚荣和欲望,同时也让读者思考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的真谛。
总的来说,《七颗钻石》是一部情节紧凑、人物鲜明、思想深刻的小说。
通过对于钻石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作者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欲望和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给人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的角度,同时也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思想上的满足。
七颗钻石评课5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七颗钻石评课《七颗钻石》识字、写字教学评课二年级孙光辉仲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堂优美、充满智慧的童话课,仲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读写结合选点巧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童话,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我从中受益匪浅。
现在从识字教学方面评价一下:1、仲老师的识字教学扎实、科学、高效,形式多样,如,“一瞬间”,在指导理解时,仲老师先让学生根据“瞬”的偏旁猜一猜一瞬间的意思,然后出示词典里的解释,让学生明确一瞬间的意思。
在理解“干涸、干枯”的意思时,先让学生猜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出示词典里的意思,最后出示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词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运用,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2、在写字教学时,仲老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舔”字,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这个字的特点,明确写字时的重点,然后范写一个,再让学生仿写,最后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仲老师及时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后进行了二次展示,效果是非常扎实、有效的。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运用仲老师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一定会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堂。
第二篇:《七颗钻石》评课稿《七颗钻石》评课稿舒老师抓住水罐神奇的变化上《七颗钻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三个地方也像钻石一样很亮很耀眼。
一、准确解读教材,科学确定目标《七颗钻石》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七颗钻石》 评课
《七颗钻石》评课《七颗钻石》评课作者[刘雪]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
这堂课的教学较好的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主线,走进文本老师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
教师归纳:水罐里装满水还装满水变成银的。
变成金的。
跳出钻石涌出水流钻石升空变成星星。
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作者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这些神奇的画面都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从这一件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而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二、神奇注重方法,阅读文本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这是由文字表层的故事进入文字丰富内涵的主体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本课也体现了以上思想的运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渗透与指导。
三、抓学法促感悟课堂上,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授人以渔。
由于2——5自然段结构及表述方式基本相似,因此老师以第2自然段的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找出自己感动的地方通过朗读、品词、析句体会小姑娘的一片孝心,这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为下面学生的自学打下基础。
有了刚才学法的渗透,学生在学习“水罐变金”与“跳出钻石”时就得心应手。
评《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评课稿4月22日下午,我听了周老师的校级公开课《七颗钻石》,感触颇深,以下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刻,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
周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较好地抓住了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周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我们在周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朗读的精彩。
老师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读中感悟。
之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教师仍然注重朗读,一次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
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每一次朗读都试图读出更多的东西。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周老师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习得读书方法。
朗读的方法多样,课堂上不仅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赛读,还有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
周老师这节课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教师的语言具有引导性和激励性。
周老师的课堂语言简洁而有指导性,总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那一句句看似随口说出的评价语言是那么丰富而又充满赏识,这样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快乐而高效的课堂。
这节课的第三个亮点是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理解“爱心”做铺垫。
周老师通过抓第一自然段重点字句的理解、朗读,课件出示严重缺水的图片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冲击,让学生体会了当时个环境的恶劣,了解人们急需水源,为学生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理解了这个环境背景,对后面小姑娘的爱心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
七颗钻石 评课
《七颗钻石》评课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苗凤华根据学校师徒结对工作安排,4月7日上午第二节课,我认真听了贺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七颗钻石》。
总看贺老师的课,温雅、和谐、朴实之中略显大气,课堂氛围融洽,教学效果比较好。
具体来看:一、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比较准确。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是内涵丰富,非常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上好案例。
授课中教师充分抓住水罐四次神奇的变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到:是爱的神奇力量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奇特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学学会用爱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达成度较高。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整堂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学生的情感在老师较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下、朗读中,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真正感悟到爱心的伟大,自觉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读的层次,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主题突出。
三、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老师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
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再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小熊身后的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
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创设情境,朗读指导,深化体验,课堂教学效果好。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七颗钻石》评课稿
2016年三明市农村阅读教学优质课观摩研讨教学评课稿19.《七颗钻石》教师在设计中紧扣一个“爱”字,引导学生去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学生要读,愿读,乐说的良好氛围中,尤其是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正确发挥自己的“点拨”作用,指点学生走近角色,走进教材,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现出层次性,由“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构成了完整的、严谨的教学链条,而课文中蕴涵的真真切切的爱意就随着这条教学链条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完完全全被爱紧紧包围,让课堂自始至终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1、初读感知爱:语文课本,首先应是读本,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读本有整体的感知,钱梦龙老师有这么一段论述:“教学设计,大至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构思,小至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必须有一个制高点,才能居高临下,统揽全局。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感知课文,初步感知小姑娘的爱心,让交流的话题辐射出文中爱的讯息。
2、再读感受爱:阅读主体的直接或接间生活经验是感悟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再加上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
因此,学生对贴近他们生活的文本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反复的阅读中,他们对这一同龄人的特点也会有一个粗略的感受。
3、研读感悟爱:要使学生对爱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必须从研读语段入手。
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引导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
在此,教师首先以读为基本手段,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从读中去感受爱心,从读中去寻找令自己感动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充分战时自己的感悟过程。
纵观这个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体会角色内心世界,从而去挖掘文本内涵,感悟出爱的伟大。
七颗钻石的评课稿
七颗钻石的评课稿七颗钻石的评课稿听完课,我不禁感叹到:每一堂课,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深入研究,就会不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而我们的课,就会像夜晚的礼花越来越绚烂多彩。
【课前备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庞老师在两次试教之后,经过名师指点和备课组集体商议之后,以抓住课文的主线——水罐的神奇变化,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并加入小练笔,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次教学展示,我们在商讨时还关注、落实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新课标下彰显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具体是落实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本次四校联谊活动中语文研训的主题——“关注言语表达,追求本色回归”。
二是本年段的教研主题《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能在课堂中呈现。
还结合庞老师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研究》,实践与研究结合。
一、抓住主线,入文本。
简单回顾,梳理水罐变化之后,老师就抛出了:这个水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神奇?问题虽然简单,却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4自然段,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
”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整堂课就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体会水罐的神奇变化,以及是什么魔力让水罐发生了一次有一次地变化。
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能够围绕着这条主线服务。
而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二、抓牢词语,促理解于漪老师说:“语文课不只是浅显的文字阅读,所谓‘文情并茂’,即指文字中有深刻的内涵。
”教师要会发现和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
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涵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比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庞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喜出望外”时,先初步理解词语意思,然后体会小姑娘找水找得很辛苦。
这里进行拓展想象:小姑娘会去哪里找水啊?找得非常辛苦,但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且已晕倒在地。
教师技能竞赛《七颗钻石》评课稿
教师京能竞赛《七颗钻石》评课稿今天,听了刘艳梅老师和栗珍妮老师的讲授的《七颗钻石》。
两位抓住水罐神奇的变化上《七颗钻石》,各有特色。
刘老师的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三个地方也像钻石一样很亮很耀眼。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
于是上课伊始,刘老师利用FLASH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
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抓明暗两条线变序研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如何读却大有讲究,按部就班机械地读还是研究地读,效果大不一样。
《七颗钻石》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水罐一系列神奇的变化,这是本文的明线,二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是本文的暗线,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
刘老师围绕“神奇”、围绕“爱心”作板块研读,让我们走进童话故事,了解水罐产生的神奇的变化,了解了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这样给了学生英雄用武之地,他们充分自学、交流、切磋,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这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有益处。
建议:要抓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课文第一段写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当时水很重要。
刘老师点到了“干涸”、“干枯”、“焦渴”这几个关键词语,但没有重锤敲打,可先理解“干涸、干枯”的意思,比较能否调换位置,体会用词准确性,到这里,词语的意思学生有了理性认识。
由于“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样的场景学生可能没有生活体验,缺少感性认识,孩子们理解可能不会很到位。
七颗钻石评课稿
《七颗钻石》评课稿实验小学杨世琼《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在教学中杨老师用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这课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闪光点一:这篇童话的情节发展特点就是出人意料,充满神奇色彩,杨老师的导入设计抓住本篇童话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些童话最神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住本文情节发展的特点。
闪光点二: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老师通过抓第一自然段重点字句”干涸,干枯,焦渴”的理解、朗读,课件出示干裂的大地等图片,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体会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了解人们急需水源,为学生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理解了这个环境背景,对后面小姑娘的爱心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
闪光点三:杨老师围绕水罐的神奇变化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带着问题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暨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体会逐渐升华的爱心)服务。
而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建议: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感悟爱心的伟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可是,杨老师在这一方面只是以本为本,没有从课文中走出来,没有走向学生的生活。
我建议,在课文学习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把课堂学习的内涵拓展延伸开。
如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父母,爱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让爱满天下,让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爱心对别人的及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了自己也应该以童话中小女孩为榜样,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课堂走向生活。
《七颗钻石》评课
《七颗钻石》评课一、引言《七颗钻石》是一部由作家矛盾创作的小说,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生中的七个重要节点。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让人领悟到生活中的点滴之间蕴含的珍贵。
在这堂评课中,我们将对《七颗钻石》进行全面的评析,探讨其中的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
二、故事情节《七颗钻石》讲述了主人公李明从出生到老去的一生中,经历的七个重要时刻。
每个时刻都被比喻成一颗钻石,展现了李明生命中的珍贵瞬间。
故事以李明的出生开始,描绘了他成长的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人际关系和选择。
接着,故事呈现了李明的求学时代,他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
随着故事的发展,李明进入职场,遇到了挫折和困境,但通过奋斗和努力,他逐渐取得了成功。
然而,在李明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面临了一个重要的决策时刻,要选择是继续追逐事业成功,还是放弃事业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故事的转折点,李明做出了令人惊讶的选择。
最后,故事展示了李明在老去的岁月中的反思和成长。
他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感悟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且珍视起来。
三、人物塑造作者通过刻画李明及其周围的人物,使得故事更加生动。
李明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一心追求理想并充满坚持。
他的性格复杂且丰富,处事成熟稳重,有时又显得顽固、固执。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地刻画了李明的内心世界和个性。
此外,故事中的其他次要人物也被塑造得形象鲜明。
他们和李明的互动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李明,也展示了各自的特点。
这些人物有的是李明的朋友,有的是李明遇到的师长,还有李明的家人。
他们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四、主题探讨《七颗钻石》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以及追求幸福的价值观。
主题之一是关于人生的重要时刻,作者通过七个钻石隐喻表达了这个主题。
每一个钻石都代表着主人公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强调了这些时刻对于李明的重要性。
其次,小说让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选择。
李明在事业和人生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这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个人追求的思考。
《七颗钻石》课程评估稿范文
《七颗钻石》课程评估稿范文第一部分:七篇国防情报局评论论文《七颗钻石》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
本文情节简单,但内涵深刻。
从水缸的变化中体验爱情的神奇力量,是这节课的重点。
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理解爱对他人乃至社会的意义,关爱他人,用爱对待生活,也是本文的主旨。
这门课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朗读、想象和理解,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抓住主线,输入文本老师一开始就抛出:这个投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魔法)你从哪里发现它的魔力的?这两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已经成为学生以后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
请默读课文,画出水箱中神奇变化的句子。
老师总结:(1)装满水;(2)不溢出;和(3)变成银罐。
(4)成为金罐。
(5)跳出七DIA(6)成为七星。
这是本文的亮线,然后作者围绕这条主线开始教学:为什么水箱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让我们走进童话故事,了解水箱变化的真正原因。
在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围绕着教学主线,服务于教学重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爱情逐渐升华)。
然而,爱情情感的逐渐升华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
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相辅相成,体现了老师们的精心设计。
第二,注意方法,看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课文,探究课文主题,挖掘课文内涵。
这是从文本表面的故事到文本丰富内涵的主要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该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教学。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悟阅读。
通过感知、思考、提问、探究、发现、交流等各种学习活动。
他们可以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然后他们可以有一些感悟和生成。
这节课也体现了上述思想的应用。
在这个环节,教师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和引导。
1.抓住想象,提升情操这篇课文在文字表达上更含蓄。
学生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和体验水箱的变化,并从中获得感情的升华。
但相对于传统教材,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抓住主题,引领探究《七颗钻石》评课
抓住主题,引领探究《七颗钻石》评课苏老师执教《七颗钻石》的第二课时,本课教学在前二次试教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爱心的感召使水缸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最后变成金罐,涌出水流交跳出七颗钻石,长入天空变成星星,说明爱心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
这堂课的教学以爱心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感悟、想象与朗读,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教学一开始,从回顾第一段内容引入,从植物、动物和人需要水,让学生思考这时的水对所有生命来说意味着什么?以水的重要来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小姑娘拿磁卡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这个水罐发生了许多次神奇的变化(m..),让学生找一找,水罐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让学生读读课文感受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
再让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体会小姑娘对动物的关爱,对他人的关心,以及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最后,拓展延伸,最后通过说话爱就一个字,我们怎么用行动来表达升华主题。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爱心教学的主题展开,为教学重点服务,可见教学设计之精心。
注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教学时在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如小狗哀哀地叫是怎么叫的,在哀求着什么?喝过水后小狗有什么变化,感受水让小狗恢复了活力。
从语言文字中挖掘文本的内涵。
引导想象,前后呼应,在第二段中,读到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让学生想象,也许小姑娘会做了一个梦,猜一猜,她会梦到些什么?学生说的内容比较多。
《七颗钻石》评课稿(3篇)
《七颗钻石》评析会同一完小梁娟我评课的课题是杨惠清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刻。
从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力量,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会所在。
杨老师抓住了水罐的神奇变化,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了朗读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地方也像钻石一样闪亮耀眼,让我受益匪浅。
闪光点一:抓住主线,走进文本。
杨老师简洁自然地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全文后,学生自主质疑:木水罐为什么变成银水罐,银水罐为什么变成金水罐,金水罐为什么又变成泉眼,还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永恒的星星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这是本文的明线。
接着杨老师围绕着这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理解,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服务。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思路清晰,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闪光点二: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老师通过抓第一自然段重点字句的理解、朗读,课件出示干裂的大地图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冲击,让学生体会了当时个环境的恶劣,了解人们急需水源,为学生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理解了这个环境背景,对后面小姑娘的爱心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
闪光点三: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注重学生的读,是让学生自觉接受课文情感的熏陶,人文精神的感化,达到语情明理,实质上也是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开了综合能力的大门。
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感悟全文的默读,有重点段落的品读,有激发情感的表演读,有分男女生的比赛读等。
孩子们在读中容易培养语感,理解童话的深刻内涵,感悟爱心的伟大。
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
下面,我还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各位老师探讨:一、这篇课文在文字表达上是比较含蓄的,学生只是在一次一次的水罐变化中去感受去体会,学生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很难深入其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内涵,得到情感的升华。
语文《七颗钻石》评课稿(2篇)
语文《七颗钻石》评课稿我很幸运聆听了曹老师《七颗钻石》这节课。
她的课堂具有以下以下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环节,曹老师出示关于北斗七星的图片。
借助多媒体的图片效果和老师优美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心灵美”的课堂。
2、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里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环节十分重要。
因此,所有的朗读形式,例如:齐读,男女生对读,分小组朗读,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虽然这些比较耗时,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曹老师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到位。
3、课件制作精美在整个教学中,曹老师力求突出运用各种媒体先来创设情境,然后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这些教学辅助工具,她的课堂更加的富有感染力。
4、合理安排小组合组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曹老师先以学生小组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
这样有利于学生再交流后的汇报总结。
5、在和学生互动的时候,曹老师非常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并且全面关注到了学生的整体性;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整个课堂中,曹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与生共勉。
在写作指导之前,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到小姑娘的心灵美,而且需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后再下笔,注重引导学生从读中理解感悟课文表达的意思,同时,也注意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语文《七颗钻石》评课稿(2)《七颗钻石》是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传递出了难得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对《七颗钻石》进行评课,从内容、语言、教学设计等方面分析其教育意义和教学效果。
一、内容分析《七颗钻石》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阿佑斯颇富裕的农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19岁的贾赛曼从城市回归家乡,他带着七颗钻石回到村子,想要让他的乡亲们知道他在城市的成功。
然而,他却意外地发现,村中的人们并不重视这些钻石,他们更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颗钻石》评课1《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
这堂课的教学较好的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主线,走进文本老师在一开始就抛出了:这个水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从哪些地方发现它的神奇?这样两个问题,虽然简单,可是却成为后来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
教师归纳:(1)装满水(2)水没有洒(3)变成银罐。
(4)变成金罐。
(5)跳出七颗钻石(6)变成七颗星星。
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作者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暨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体会逐渐升华的爱心)服务。
而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二、注重方法,阅读文本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这是由文字表层的故事进入文字丰富内涵的主体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本课也体现了以上思想的运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渗透与指导。
1、抓想象促感悟这篇课文在文字表达上,比较含蓄,学生只是在一次一次的水罐变化中去感受、体会,并从中得到感情的升华。
但是这较之传统教材就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们在试上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很难深入其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出文章的内涵。
所以教师设计了想象的练习来作为引导的切入点,比如想象一下:小姑娘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学生在想象的同时就加深了对小姑娘累倒在草地上的体会。
又如,让学生转换角色,你就是小姑娘,望着清亮清亮的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这时学生便超越了文字,体会到女儿对母亲的爱。
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学生的情感也在教师的引导中更加升华,如母亲如果喝了这水会怎么样,可是她怎么样做的。
又如小姑娘渴到了什么程度?你有过这种感受吗?小姑娘比你渴千万倍。
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姑娘依然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我们想想,小姑娘递给的是一位——过路人。
这又使你感动些什么?你能代这个过路人来赞美一下小姑娘吗?通过这些想象使学生渐渐体会到爱的伟大。
在学习完第五节后,教师也出示了这样的练习:水罐里涌出了新鲜而清澈的水流,此时此刻,小姑娘还会将这水带到哪些地方?大地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很自然地联系上文,展开了想象,他们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而此时,再加上教师亲切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说,加以提炼、升华,在打动人心的总结语中,学生自然可以体会出“爱”这一主题。
教师挖掘出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练习,既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拓展了文本的内容。
[2、抓情境促感悟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文章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于是课上,教师充分利用文中两幅插图的作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如:第一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狗喝了水后变得欢喜起来。
从而认识到水对小狗的重要性。
水就是小狗生存的希望,有了水,小狗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小狗的只有死亡。
第二幅插图则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A看图说说小姑娘递水罐时的表情。
B想象小姑娘当时想喝水吗?哪里看出来C过路人又会怎么来赞美小姑娘?抓住这两个情境,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
3、抓比较促感悟教师扣住重点词“抱”,引导学生与“拎”、“提”、“拿”等字进行比较,通过仔细推敲使学生体会到:简单一个“抱”字,却精确地反映了小姑娘对这罐水的重视与珍惜,从而体会她急切想给母亲送水的孝顺之心。
又如小狗喝水前后不同的表现:“哀哀地尖叫”与“欢喜起来”的对比,感悟水对小狗的重要,体会小姑娘善良的美好心灵。
在比较中,学生不仅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精确的语言,在谴词造句上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可进一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4、抓学法促感悟课堂上,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授人以渔。
由于2——5自然段结构及表述方式基本相似,因此老师以第2自然段的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找出自己感动的地方通过朗读、品词、析句体会小姑娘的一片孝心,这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为下面学生的自学打下基础。
有了刚才学法的渗透,学生在学习“水罐变金”与“跳出钻石”时就得心应手。
走进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生与生的合作不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
从而能自我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而教师的倾听和适时点拔,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有效性。
整节课下来,总体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学习的兴趣很浓。
教师则整合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形成本课的板书,“孝心感天、善心如银、母爱似金、爱如钻石”,突出文章的重点,升华了课文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超越文本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
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也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在课堂的结尾,老师有感情地诵读爱的名言:爱是雨露,――――为下一步学生的讨论做了无言的指点。
接着总结:爱不仅在童话的世界里,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说说身边的爱心小故事。
全班同学交流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点点滴滴。
这一环节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学生课后的行动作无声的提示。
作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又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复述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四人小组,演一演这一课本剧。
让学生的课堂思考延续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激情成为课后的行动。
《七颗钻石》评课2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
故事以生动离奇的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闪亮、美好的心灵,为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提供了鲜活的范本。
整个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令人读来兴趣盎然,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和净化。
在教学观摩活动中,#老师,针对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注意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容易把握,对情感体验却不是很深的特点,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体会出要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使得教学效果非常的突出。
在开课导入引发话题时,教师就以课件展示钻石,介绍钻石,使学生对钻石的高贵有了认识,再板书齐读课题,质颖“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而让学生围绕课题质颖,则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与激情,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在学习课文初始,教师抓住重点,出示词语“旱灾”“干涸”“干枯”“焦渴”等加以品析,提出:“看到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后自由表达,并利用多媒体极力加以渲染,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严重以及生命对水的强烈渴望,为解读后文小女孩到处找水及数次奉献爱心做了良好的铺垫,创设了课伊始,情已生的境界。
在学习课文中,教师紧紧抓住描写水罐变化和刻画人物动作、心理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读、画、品、悟来理解并感知想象,领悟爱心的神奇与伟大,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上”,“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引导学生与文体对话激发情感,使学生在研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启迪。
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经历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为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而感动,会为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关心而赞叹,也会为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心而震撼……《七颗钻石》通过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寄托了一个道德期盼:要尽量为别人着想。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有感情地朗读引导,使学生感受到了小姑娘纯洁可爱的形象,引导学生透过水罐的神奇变化,领会到了爱的神奇力量。
在这样富有激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抓一个“情”字,紧扣一个“爱”字,突出一个“读”字,强化一个“悟”字,实践一个“学”字。
读悟结合,各有则重,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七颗钻石》评课3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刻,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
这堂课的教学较好的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感受故事人物的可贵品质。
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我在一开始就抛出了:这个水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从哪些地方发现它的神奇?这样两个问题,虽然简单,可是却成为后来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
教师归纳:(1)装满水(2)水没有洒(3)变成银罐。
(4)变成金罐。
(5)跳出七颗钻石(6)变成七颗星星。
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作者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