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二章辐射

合集下载

气象学辐射收支及热量平衡

气象学辐射收支及热量平衡

4.基尔霍夫定律
吸收率 =
吸收能量 总辐射量
反射辐射能 反射率= 总辐射量
吸收率+反射率之=1
比辐射率: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同温度
下黑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

E / E
*
(2-10)
基尔霍夫证明: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比辐射
率与该物体对同一波长的吸收率相等,即
a
(2-11)
表明:
物质如能强烈吸收某一波长的辐射, 则一定也能强烈地发射同一波长的辐射 。
第二节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 P35图2-5
图中可见: (1)波长:0.15-4m. 最强辐射的波长为0.475m。 (2)主要能量集中区 可见光0.39-0.76m : 占总能量的50%。 红外部分0.76-4m : 占43%, 紫外0.15-0.39m : 占7%。
2.太阳辐射常数
近日点:14700万公里
远日点:15200万公里 设:日地平均距离为r0=14960万公里 太阳辐射常数I0: 在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 于太阳光线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获 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即通量密度)。 I0 =1.37×103wm-2
二.达到地球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辐射强度
在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任何方向的 单位面积、在此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所 放射出的辐射能量,定义为辐射面在此 方向的辐射强度 。
立体角:一个锥面所围成的空间部分。
单位: 是以锥的顶点为心,半径为1的 球面被锥面所截得的面积来度量的,度 量单位称为“立体弧度”,或称球面度。
设:ΔF为Δt时间内ΔS面积在与此面积的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2021/6/18
2、影响叶片对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的因 素
2021/6/18
表 含水率(%)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450 nm (blue) 550 nm (green) 650 nm (red) 850 nm (infrared)
equatations y=43.8x-21.8 y=29.2x+13.1 y=27.2x+17.6 y=42.6x+20.4
(2)、光周期感应的时期 所谓感应的时期,即感应的是光期长度还是
暗期长度。
2021/6/18
0
8

光照处理
16
24

32 小 时
开花效应
短日性植物 长日性植物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不开花


不开花
开花

暗 光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开花
开花
光 暗光




光、暗期交替处理开花效应示意图
2021/6/18
不开花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在实际应用中,禾谷类作物的K值比较稳定, 因而使用平均值代替。
一般而言,K值小于1。据门司和佐伯测算, 草中K值为0.3~0.5,水平叶子作物层中0.7~ 1.0。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测得的水稻 叶层的K值为0.68~0.74,平均为0.71。
门司—佐伯公式适用的条件象均一介质是不 可能满足的。但在实际观测中,光在群体中的垂 直变化确实符合负指数规律,所以门司—佐伯公 式目前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由于叶层较厚上层叶片吸收和反射了大部分光致使上层叶片处于光饱和点之上的光强下层叶片受光很弱即出现了上饱下饥的现象浪费了部分光这是由于群体中光分布不合理造此外透入叶组织中的光合有效辐射能只有一部分为叶绿素吸收而用于光合作用1030的光能被非光合色素以及细胞壁细胞质等吸收而损失了

农业气象学辐射PPT课件

农业气象学辐射PPT课件

(3)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辐射强度之比。 大气透明度是用透明系数α表示。
a Rs / Rsc
Rs表示太阳总辐射 Rsc表示太阳常数
大气透明度与大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有关。 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天气特别晴朗,污染较少时, α=0.9; 天空混浊,污染特别严重时, α=0.6; 一般情况下 α=0.84。
第30页/共75页
2.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后,一部分朝向天空,另一部分投向地面, 散射到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用Rsd表示。
Rsd 0.5Rsc(1 am )sinh
散射辐射的大小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和太阳质量数有关。
► 太阳高度角增大 → 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也增大。
► 太阳高度角一定时, 大气透明度不好(α值小)
中高纬度地区:夏季月份最大,冬季最小。 低纬度地区(0-20°左右):一年中有两个最大值,
第33页/共75页
北半球大气上界不同纬度上太阳总辐射日总量的变化
第34页/共75页
在一定温度T下,物体对某波长λ的吸收率αλT等于该物体在同
a 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ελT。
T
T
第10页/共75页
2. 普朗克(Planck)定律 <1900年>
普朗克根据辐射过程具有量子特性的假设,导出了与试验相符合的普朗克公
式,求出了黑体辐射能力与黑体的温度及波长的关系。
EB(Black)是绝对黑体发射的单位波长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m2 μm
氧:吸收波长小于0.2 μm的紫外线, 还少量吸收可见光区。
O3:强烈吸收 0.2-0.3 μm的紫外线。 CO2:仅对红外区2.7 μm和4.3 μm附近

气象学与气候学-辐射和环流因子

气象学与气候学-辐射和环流因子
5
5 月20 日左右,副高脊线北跳到15°N 以北,南海夏季风爆发 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
6
6 月18 日左右,副高脊线北跳到25°N ,华南前汛期 雨期结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梅雨开始。
7
副高脊线(110-130°E) 天气
4-5月,15°N附近
华南进入雨季
6月中旬,第一次北抬20°N 江淮出现梅雨,华南雨季
3
我国的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6~10个纬距, 雨带走向大致与脊线平行, 若选择航线,应在脊线 附近。
冬季: 脊线位于15N附近。 4~6月上旬脊线稳定在20N以南,华南前汛期开始。 6月中旬,副高第一次北跳过20N,并稳定在20~
25N之间,强度增加,范围增大,江淮梅雨开始,若 长时间稳定,梅雨期长。个别年份从20N一下跳过 25N,出现空梅。
17
二、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①全年赤道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增高而 减小,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②夏半年在20°~25°的纬度带,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由此向 赤道和极地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夏半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间 以回归线附近最长。又因纬度愈高,太阳高度角虽趋于减小, 但一天之中的白昼时间却愈增长,所以太阳辐射随纬度增高而 递减,但递减程度趋于和缓,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较小。 ③冬半年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多,随纬度增 高迅速递减。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大。因冬 半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均 迅速递减的缘故。 ④同一纬度,冬、夏太阳辐射的差值,随纬 度增高而增大,即太阳辐射的年振幅随纬度 增高而增大。
latitudes solar radiation travels a longer path through atmosphere.
How solar energy input varies with latitude.

《气象学太阳辐射》课件

《气象学太阳辐射》课件

太阳辐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温度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直接影响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导 致温度变化,进而影响气 候系统的运行。
降水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通过影响 蒸发和凝结过程,进而影 响降水分布和强度,对水 循环产生影响。
风和洋流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还可能影 响大气环流和洋流运动, 从而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 性。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在不 同波长范围内,形成的光 谱曲线。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性
核聚变
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成氦核,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太阳辐 射。
特性
太阳辐射具有连续光谱和偏振特性,其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 化。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气候变化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影响地球 的气候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气象学太阳辐射》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太阳辐射的基础知识 • 太阳辐射的测量和观测 • 太阳辐射与气象学的关系 • 太阳辐射的变化及其影响 • 太阳辐射的防护和利用
01 太阳辐射的基础 知识
太阳辐射的定义
01
02
03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 发送的能量。
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层顶,垂直于 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 每分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能量。
总结词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
详细描述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影响气候系统的运行,如季风、洋流等,从而影响降水量的多 少和分布。此外,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还
太阳辐射通过加热地表和大气层,引 起气流运动,从而影响风的方向和速 度。
详细描述
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会导致地表和大 气层之间的温度差异,这种差异会引 起气流运动,从而导致风的形成。此 外,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还会影响 风的方向和速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1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气系统辐射差额
2
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太阳直接辐射很少,下垫面(水、 陆、植被等地球表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 辐射,并供给大气。
在研究大气热状况时,须了解地面和大气 之间交换热量的方式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 额。
3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却 能强烈吸收。
通过长波辐射,地—气之间,以及大气中气—气之间, 相互交换热量,并也将热量向宇宙空间散发。
4
(一)地面和大气辐射的表示
地面和大气不是绝对黑体 Eg=δσT4 (地面的辐射能力),δ地面相对辐射率 Ea=δ′σT4 (大气的辐射能力),δ′大气相对辐射率
辐射差额=收入辐射-支出辐射
21
(一)地面的辐射差额
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 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称为地面的辐射差额Rg (表示单位水平面积、单位时间的辐射 差额)
Rg=(Q+q)(1-a)- F0
25
(二)大气的辐射差额
Ra =qa+F0-F∞ F∞ >F0,qa<F∞ -F0, Ra是负值 大气要维持热平衡,还要靠地面以对流及
潜热释放等来输送一部分热量给大气。
26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如果把地面和大气看作为一个整体,其辐射能的净收入为 Rs=(Q+q)(1-a)+qa- F∞ Q+q是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qa大气所吸收的太阳辐射 F∞大气上界的有效辐射 a为地面对总辐射的反射率 就个别地区来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但就整个地气系统来说,这种辐射差额的多年平均应为零。因整

《农业气象学》第2章 辐射

《农业气象学》第2章 辐射
•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产生的平均光照强度为1.35×105~ 1.4×105lx,称太阳光量常数。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所以地面测得的光照强度要小得多。
• 2.3.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后,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减弱作用,其总 能量减少,辐射波谱也有所改变。以大气上界得到的太阳辐射能 为100%的话,经过大气层后,大气吸收了14%,大气散射和云层、 地面反射共返回宇宙空间43%,能直达和散射到达地面且被地面 吸收的仅43%。可见大气减弱太阳辐射是强烈的。
北纬66.30度出现
• 秋分—冬至
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 昼长缩短
• 冬至-春分
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 昼长增加
• 可照时间 从日出到日落太阳光可能照射 的时间间隔
• 日照时间 一天中太阳光实际照射地面的 时间
•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曙(暮)光时间 • 民用 0-6度 天文 0-18度 • 日照百分率=日照时间 / 可照时间×100
• 2.3.1.2 太阳常数:
• 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 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
• 太阳常数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其值在1325W·m-2~1457W·m-2之 间。1981年WMO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推荐:太阳 常数值为1367+-7W·m-2。
• 水汽:主要吸收红光及红外线,在0.93~2.85um的红外线区有三个强烈吸收 带,在6~7.3um红光区有三个较弱的狭窄吸收带。
• CO2及微尘杂质:CO2吸收4.3um红外线,微尘杂质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很少、只 有在空气含尘量特大时才比较显著(沙暴、火山)。
• 特点:大气对可见光谱区吸收极少,吸收范围主要在太阳辐射光谱的两端。 吸收后使太阳光谱变得不规则

气象学 第二章 辐射

气象学 第二章 辐射
e= hν 或 e=hc/λ h是普朗克常数 c是光速 λ是波长
辐射能的量度单位
(1)量子数单位
用每mol(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光量子为 单位,1mol光量子称为1Ei.
(2)辐射通量
单位时间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是J/s或 W。
(3)辐射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的辐射能量,单位是 J/s·m2或W/m2 。
产生辐射的原因有多种。在气象学中最重 要的是热辐射。
热辐射(heat radiation):辐射的能量和波 长分布都与温度有关的辐射。
2.辐射能(radiation energy)
根据辐射的粒子学说,电磁辐射由具有一定质 量、能量和动量的粒子组成。每个粒子称为一个量 子或光量子(quantum),每个粒子所带的能量与其频 率成正比,或与波长成反比:
h正=90°-|φ-δ| 4)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近,h增大 随太阳直射点的远离,h减小 5)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 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h随纬度而减小 在太阳直射点以南的地区,h随纬度而增大
5.太阳方位角
太阳方位角就是太阳光线在地面 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所谓子午线,就是指通过当地的 经线,即正南方和正北方的连线。
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就是辐射光谱(辐射波 谱)。
从理论上来说,辐射的波长可以从0到∞,但 是能够测出的辐射的波长范围约为10-10 到1010μm, 见下表。
波谱名称 X射线 γ射线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无线电波
波长范围 10-8~10-2 10-7~10-4 10-4~0.4 0.4~0.76 0.76~103 103~1010
由上式可看出,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辐射峰 值λmax越短。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太阳辐射ppt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太阳辐射ppt
斯蒂芬 — 玻耳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是测量高温、遥感 和红外追踪等的物理基础。
•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 的四次方成正比:
• ET=σT4 , σ为斯—玻常数。
• 可计算出黑体在T时的辐射强度,也可 由黑体的辐射强度求得其表面温度。
维恩 (Wilhelm Wien 德国人 1864-1928) 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等各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其他各色 光的波长则依次介于其间。波长长于红色光波的,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 波长短于紫色光波的,有紫外线,X射线、丫射线等,这些射线虽然不 能为肉眼看见,但是用仪器可以测量出来(图2-1)。
v气象上着重研究的是太阳短波辐射(0.15-4 µm) 和地气长波辐射(3-120 µm)。
4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3. 波长:电磁波长范围有很大的差异,如宇宙射线的波 长为10-10 微米,而无线电波长可达几公里根据波长可将 电磁波分为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无线电波。
气象学研究的是太阳、地球、大气的热辐射,他们的 波长范围大约在0.15~120微米。
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
等。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都要被散射。 如:当空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等粗 粒时,太阳辐射的长短波都被同等的散 射,使天空呈现灰白色,也叫漫射。
云层、尘埃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对各种波段的光都反射,因
而呈白色。随着云层增厚反射能力也增强。平均为50%——
55%:高云25%;中云50%;低云65%;薄云10-20%;厚云 90%。
纬度越低总辐射越大。反之,越小。
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总辐射量最大的时候往往不会 出现在雨季云量最大的时间。在我国北方出现在雨季到 来之前的5、6月份。

气象学 第二章

气象学 第二章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 例:计算广州(φ=23°8′N)1月15日 (δ=-21°17′)正午时(ω=0)的太阳高度角。 将已知条件代入上式有: sin h=0.71427 h= 45°35′ – 中午是时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 δ- φ+90° (太阳在天顶以南) h= φ - δ +90° (太阳在天顶以北)
– 地平坐标:地面一点的铅直线与天球相交于天 顶和天底,地平圈与天顶轴垂直,通过天顶和 天底而与地平圈垂直的大圈为地平经圈,与地 平圈平行的小圈称为地平纬圈,地平纬圈与地 平圈间的角距为地平纬度。通过南点的地平经 圈为起算点,向西计算(顺时针)的角距为地平经 度。地平坐标就是用地平纬度(高度角)和地平经 度(方位角)决定天体位置的坐标。 – 赤道坐标:以地球中心为天球中心,地轴延长 线与天球相交,交点称为天极,与天轴垂直的 大圈为天球赤道,通过天极而与天球赤道相垂 直的大圈称为时圈或赤经圈,与天球赤道相平 行的小圈称为赤纬圈,赤纬圈与天球赤道的角 距为赤纬,向北为正,向南为负,通过天顶和 天底的时圈为子午圈。
普朗克定律
– 绝对黑体放射能量在光谱中的分布可由此定 律得出,它指出了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 ε0(λ,T)随波长和温度而变的关系。 – 在温度T时,黑体表面单位面积所放射的波 长介于λ到λ+ d λ之间能量为:
C1 0 (, T)d 5
1 e
C2 T
d 1
– 其中C1=2πhc2,C2=hc/k,c=3×108m· -1为光速, s h=6.63×10-34J· s为普朗克常数,k=1.38×10-23J· -1 为 K 波尔兹曼常数,即C1=3.74×10-16W· 2,C2=1.438×10m 2m· K – 该定律指出了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随着温度的增加而 移向波长较短的区域,而且放射的总能量随着温度增加 而增大

气象学:辐射

气象学:辐射

(三)维恩(Wien)位移定律
返回第三章
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
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 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如λ果m =波长以CTn或 m为mT单位C(,3则-6常)
数C = 2897×103nm·K,于是
(3-6)式为
λmT = 2897×103nm·K(3-7)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
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
系数不再随大波气长对改可变见,光称谱之区为吸漫收射极。少。
第23页,此课件共50页哦
对于黑体,a = 1,r = d = o。实际上,自然界中并不 存在真正的黑体,但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一定的波长范 围中,可以把某些物体近似地看作黑体。
对于灰体,透射率d = o。吸收率a = 1-r,且a不随波 长而变。地球正是这样一灰体。
第7页,此课件共50页哦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
(一)基尔荷夫(kirchoff)定律(选择吸收定律)
日照百分率 光照时间
在射曙到地光光地平和照时所 说 数 少表线暮晴说式时角产以光以 明 多 。中间明阴。生下,:日 太 少=晴状一0可所φ°照 阳 ,天为定况照以-多光时 直 即纬,时6°照度。数接晴间日时度,+几辐朗照,,曙δ为乎射时光这百暮赤通种可的数分光纬过光以时多时率,大分间ω大气别为称散
第21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斯(lx) 1lx = 1lm/m2
第5页,此课件共50页哦
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投射到物体上的辐射,并 不能全部被物体所吸收,而是一 部分被它反射,一部分可能透过 该物体(见图3-2,P.26)。物体 对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能 力,各以吸收率、反射率和透 射率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霍夫定律
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一波长的辐射能力(eλ,T) 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λ,T)的比值是一常数,即:
el ,T al ,T
El ,T
EλT是黑体的辐射能力,它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与物体的
性质无关。
推论: ★ 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反之,放射 能力弱者,吸收能力也弱,黑体的吸收能最强,所以它 也是最强的放射物体。
单位: J·s-1·m
(3)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
光通量 定义:单位时间通过某一表面的可见光能量。 单位:流明(lm) 光通量密度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单位:流明/米2(lm·m-2) 光照度(照度) 定义: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 单位: lx,勒克斯,1 lx=1 lm·m-2
λ ×γ = c 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等即相当于光速.
图2.1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l
光速
c=lγ
c=3.0 x 108 m s-1
波长
频率
电磁波谱:把电磁波按波长大小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波谱:
图2.2
②辐射的粒子性
辐射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由许多具有一定质量、能 量和动量的微粒子组成,这些微粒称为粒子(量子)。 粒子(量子)的概念: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 化而只能以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这些最小单位 就称为该量的粒子(量子)。如电子。
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一)、太阳高度角(h) 1.定义:太阳平行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h≤90°)
2020/3/2 图2.6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
水平面上得到的太 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 加而增加。
2.任意时刻及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⑴任意时刻h的计算
sin h= 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3.维恩位移定律 定律:黑体放射能力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ax) 与
其本身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即: λmax·T=C
如果波长以μm为单位,则常数C=2897μm· K。
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 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即黑体辐射具有最大辐射 能力的波长随温度升高逐 渐向短波方向移动。
图2.4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1.地球的公转运动: 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2.地球的自转运动:绕地轴旋转,自转一周为一天。 3.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66.5°,且地球在公 转过程中,地轴方向保持不变.
二、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太阳辐射光谱 定义:把太阳辐射按波长的分布称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电磁波, 其能量的99%集中在0.15~4μm波段,因此说太阳辐射 光谱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光谱。
本章主要内容
辐射的基本知识 日地关系和季节的形成 太阳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和地面净辐射 太阳辐射与植物生长
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
(Basic knowledge of radiation)
一、辐射的概念(concept of radiation) 1.定义: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的过程。 辐射能:物体以辐射的方式放射或输送的能量。 辐射有两个基本属性: ①辐射的波动性:
二、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1.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假设有一束能量为Q的入射光,照射到某一物体表面, 其中被物体吸收的能量为Qa,反射的能量为Qr,透射 过物体的能量为Qt,则:Q=Qa+Qr+Qt。
定义:吸收率 a=Qa/Q 反射率 r=Qr/Q 透射率 t=Qt/Q
则有: a+r+t=1
2.太阳常数
定义: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约1.496×108km), 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 时间内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 示。其值为1367±7 W·m-2 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67 W·m-2 。影响太阳 常数的因子有日地距离、太阳黑子数等。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及其预备知识
一. 日地关系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赤 道半径6378.0km,极半径 6356.8km, 在绕太阳公转 的同时又绕地轴自西向东自 转。公转形成四季,自转形 成昼夜。
公转轨道为一近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日地平均距离1.495×108km。
近日距:1月3日,1.47× 108km 远日距:7月4日,1.52×108km
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赤纬,ω是时角。
★δ的含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范围-23.5 °~+23.5°。
δ的计算:
δ=23.5sinN°
δ=23.5sinN° 说明:式中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 的总天数。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特殊日期δ的值:(北半球)(南半球相反) 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δ=0° 夏至日(22/6):δ=23.5° 冬至日(22/12):δ=-23.5°
这些粒子或量子每一个所具有的能量为: e=h×γ,或 e = h C /λ
h =6.626×10-34J·s, h为普朗克常数 。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常利用辐射的粒子性。
2.表征辐射的物理量
(1) 辐射通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 单位:J·s-1或W
(2)辐射通量密度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入射 Q
反射Qr
吸收Qa
透射 Qt
2.关于a、r、t的几点讨论 a 、r、t是0~1之间的无量纲量。若辐射不能透过物
体,t=0,则a+r=1,吸收率越大,反射率越小, 反之亦然。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 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
且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叫灰体。
★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可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 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可吸收该波长的辐射。
2.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定律:黑体的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ET =σT 4
式中σ=5.67×10-8W·m-2·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意义: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