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介绍资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
形态模型
12
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13
首层平面
平 面 设
二层平面
计 图
三层平面
14
交通流线
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在 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个 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性 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
4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9
博物馆概况
10
简介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散布 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 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 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18
空间设计
•桥 •径 •廊 •院 •台
19
• 桥:
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纵 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一 番情趣。
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内 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 “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 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 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
王澍及其作品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 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 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 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 一棵树。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 、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 ,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 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除此之外,
吊顶的构造也颇有 新意,金属件固定 的混凝土条,随意 交错排列,有一种 竹条编制的吊顶的 错觉。
1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 、檐、竹、木,让王澍的 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 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 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 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 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 成自我调节。
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瓦爿墙的面积是1.2 万平方米左右,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 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全长144 米,最高处达24 米,每平方米需要100 块左右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 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25
26
2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 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黑瓦、石墙 、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 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 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 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 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
王澍作品解析
丌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叏胜。 如果亯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癿 廊道,佝会収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癿“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癿脚下,细心癿佝还会収现 长长癿插销,当佝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受有一番惊喜。二维癿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受一丧未知空间癿通道。 显然,设计帅对艺术空间癿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癿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癿知 视,是在时间癿向度上完成癿。 有亰说这些巨幅癿门象征着叕老 庖铺癿“门板”,此意象丌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叱悠久癿商丒文化 癿一种暧昧癿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弅癿览读,使这丧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丩富癿内涵。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巫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幵巫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巫建成); ■杭州丨国美术孥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幵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幵巫拆毁); ■杭州斗乐桥亰防地道叔(1991,建成幵巫拆毁); ■丨国美术孥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觃划(1993,斱案); ■丨国美术孥院雕塑系馆(1993,斱案); ■丨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斱案); ■一丧退休建筑教帅癿住宅(1996-1999,斱案); ■自宅室内(1997,巫建成); ■浙江海宁陇默艺术工作室(1998,巫建成); ■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1998-2000,巫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巫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巫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巫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巫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巫建成);
荣获奖项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觅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项目荣获丨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觋奖。 2005年,丨国美术孥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丨国建筑艺术年鉴孥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癿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不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妻子是王澍在东南大孥读 乢时癿同孥,也是他“丒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癿合伙亰。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孥院釐奖。 2011年底,王澍叐聘哈佛大孥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觋教授,在哈佛大孥作题为“自 然形弅癿叒事不几何”癿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佝们真相!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 国就是想发成美国!)。 2012年,荣获丐界建筑孥最高奖项普利兹兊奖[5],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癿丨国籍亰 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乊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癿华亰建筑帅,丐界第4年轻癿普 利茨兊获奖者。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主要参展记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 “建筑是有生命的, 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 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 的最佳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10 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 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 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
北面外墙则是用复合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一支支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这 叫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新乡土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清新、 自然、质朴、生态的设计追求。
第七章赏析篇之二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王澍生平简介?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第七章
赏析篇之二
———— 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生平简介
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 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 中国公民。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1、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波馆,它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农村为 主题的案例馆。以宁波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见长的滕头 村为切入点。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对应,滕头案例馆追求的 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一. 材料方面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三合宅
五.功能
屋面的做法,为 了解决雨水的排 泄,双曲面就是 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这里,造型的 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 “睡着了”,建 筑师引入了“席 居”的生活制度。 房子与居者同为 “梦游者”。
九.设计图纸
平面图
剖面图
谢谢观看!
架和透窗构成,而另一
侧则由实体墙构成,在
整体上形成虚实相间的
效果。
八.材料的运用
一、在建筑外立面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 二、是北面镂空墙体外饰金砖; 三、面朝内院的一侧采用钢架玻璃结构, 四、室内用天然原木地板延续到室内的 各个空间,局部运用灰色板岩、琉璃、 天然云石和木材以增加室内空间的亲和 力。
三面围合的建筑空间与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的过渡衔接, 空间的表现形式自由;连续的组合,青砖白墙与竹树云 石相映成趣,建筑在这里与自然已和谐的融为一体。
王澍设计的三合宅在继承传统建 筑形势的基础上,保留了左右对 称的建造格局,但在内部空间的 构造上采用了自由组合的形式; 立面的构成更多的考虑到建筑外 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流动,光与 影的引入以及钢材玻璃等现代材 料的使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自然过渡相互融通的同时,让人 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气息打破了传 统建造中东西厢房三间五架的空 间格局,在这里,东西对称的厢 房挑高无柱的空间设计,其跨度 为 7.8 米× 35. 5 米,顶部界面采
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的建造形式, 使得内部空间的组合与使用更加 自由灵活。
建筑的回廊在这里有了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王澍获在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被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学者所熟知,他在创作的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学以及中国建筑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其《死握手记》中的论文内容也主要是折射当前中国社会、建筑教育和建筑师自身塑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中对该现状引发建筑界发展的思考,其主要的思考内容,在他的死屋手记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本文就对王澍《死握手记》中的主要内容加以阐释,对其中的主要建筑理念进行解读,旨在能够全面了解该手记的主要的内涵,使中国建筑学者能从中有所领悟。
标签:王澍;死握手记;论文;建筑学阅读过王澍《死握手记》的人都有知道,该笔记是他在就读硕士答辩种,以《死握手记》这部著名的外国文献著作,将其对建筑学的认知进行的阐述,并以此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学进行严厉的批判。
不仅如此,王澍在答辩过程中,还将自己的答辩论文在答辩教室的全部肆意张贴,并妄加评论到,中国当前算得上为建筑师的人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杨廷宝,而另外半个人是齐老师。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老师和学者还是认为他的论文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介于他的表现对齐老师以及中国的建筑学的不尊重,则没有当年给与其学位,直到第二年,他再次答辩后,才将其学位证书颁发于王澍。
但是,也正是王澍这一《死握手记》版的论文,给中国诸多建筑学者以及建筑相关的设计师带来震撼,并与其警醒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王澍《死握手记》版的论文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其中的部分见解能够给中国建筑学者以借鉴。
1、解读王澍与《死握手记》王澍是中国较为著名的建筑师,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兼文人、工匠、哲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于一体的著名学者。
首先,王澍生活中比较热爱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对中国的山水以及建筑图画有极深的感悟,在现实创作的作品中,也不乏的存在一定的山水以及人文色彩。
其次,王澍也被称为哲学家,主要通过《死握手记》中对中国建筑学的理解以及批判上可以得出。
中国当代建筑师 王澍
个人荣誉:
• 2003年,“垂直院宅”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览银奖。 •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 艺术奖。 •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 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 艺术年鉴学术奖。 • 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 实验建筑展。
国美象山校区
国美象山校区
国美象山校区
国美象山校区
素 白 的 墙 面, 胜 过 浓 妆 艳 抹。
水墨画的色彩,古旧的小青瓦, 纳阳的窗棂。
虚实之间,有 无之间。
国美象山校区
苔 痕 上 阶 绿。
整山理水:Leabharlann •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 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 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 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 逊,避免过分夸张 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王澍 •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王澍
王澍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简介: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 绿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设有视觉 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 位。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 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 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 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 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 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 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王澍
王澍简介: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7年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1、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王澍
园中之园 ︳小品转型
The Transformation
而八盏灯具拥有相同的内胆,披着不同的外壳。它们被 匀质地安放在住宅的不同角落。放大的用料尺寸和夸张的建 筑构造使得灯具与“桌房”“椅房” 有着同质异构的关系。 将灯具比拟成房子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 认知体系的某种颠覆:“没有哪样东西是真正次要的,每一 个细节都举足轻重”。而这种颠覆,恰恰是园林所应具有的 精神特质。
传统元素 ︳表现转型
The Transformation
王澍的建筑作品会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传统江南水乡的 意象。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 观元素在王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他在自宅中厨房和 厕所之间的转角处做了一扇移动的档栊,这正是江南乡下住 宅的门上的一种传统构件。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建造工艺已成 为他的建筑作品的显著特征。他表达的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 人的身份从审美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的欣赏与 赞扬。
传统园林通过自身转型,以更抽象的源自式存在于当代与未来的住宅之中终将成为我们的选择。
造园伊始 ︳设计背景
The Backgrounds
王澍的这座自宅是一间藏匿于一栋公寓内的不大的单位 福利分房,两室一厅,面积只有61平方米。虽然从严格意义 上讲,这个住宅作品只能算一个室内设计,这它也恰恰从另 一个角度表达了王澍本人意欲在城市中隐居的强烈愿望。 而园林作为中国式文人诗意栖居的需要,也自然而然成 为了他对于现成社会规范的一种无言的抵抗。于是,作为一 种温情的抵抗,王澍决定在这个两室一厅的公寓住宅中,建 造一个园林。
园中之园 ︳小品转型
The Transformation
在王澍的自宅中,他同样为其房设计了几件家具。它们 包括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套专门为王澍妻子设计的八 盏木制灯具——他所谓的八间不能居住的房子。桌子是完全 参照宋代大木作《营造法式》所制,桌面是一大玻璃。因此 这张桌子同时也是一个可以俯瞰的建筑。全屋唯一的一把椅 子是按风格派的样式设计。它暗示着一个可以坐的建筑,联 系着园林中客厅和院子的关系。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王澍作品1989年海宁青少年宫1991年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7年自宅1997年陈默工作室2000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年上海顶层画廊2000年墙门(雕塑)2001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一分为二(雕塑)2002-2003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年拆筑间2003年 HZ093—7282003年三合宅/南京2004年三合宅/杭州2003-2004年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
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
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
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
王澍代表作品衰变的穹顶
王澍代表作品衰变的穹顶2010年8月29日,王澍作为首个以个人身份参加最核心的专题展的建筑师,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了该届展览的特别荣誉奖。
而此前,中国建筑师参加的都是非核心的国家馆展示或外围展,上一次获得核心展大奖还是8年前,中国与亚洲多国建筑师合作的项目。
简洁小木条理念打动老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展事,王澍获得特别荣誉奖,是中国力量继8年前“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获双年展“建筑推动大奖”后,第二次获得专业大奖。
当年,王澍也参与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但该作品是由亚洲建筑师合作完成的。
作为纯“中国造”的建筑师,此次他获得个人大奖,暗示了中国建筑师力量的崛起。
对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可能并不在意。
他们不关注甚至不太了解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因为他们“喜欢跟自己玩”。
在很多并不需要特殊创意也能生存得不错的建筑师看来,重要的是眼前和市场。
不过,至少现在有人愿意走出这个封闭圈子,跑出去和国际友人“玩”,并且玩出了名堂,赢得了喝彩,他就是王澍。
“衰变的穹顶”为什么能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评委会的青睐?乍看“穹顶”,会觉得这是个简单得有些简陋的作品。
由上百根细小木条搭成的“穹顶”,亦中亦西,兼具中国东方文化旨趣和西方宗教建筑特点的建筑。
“建筑成本”也就值五六千元。
“穹顶”完成的效率也令人称奇,在威尼斯,王澍和3名助手花了3天就建成了。
评委会对作品的评语是:作品针对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状,特别有价值。
因为它可以快速搭建与拆卸,轻盈简洁,对建筑环境零负担,用料环保,富有美感。
似中似西不可思议的失重“这个作品看似简单,可解读的意思至少有四五层。
”王澍说:“作品搭建方式吸取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形式特点则采用西方穹顶结构。
类似于十字架的构件,在似像非像之间,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
从选材上,这又是一种生态建造,是用边角小料搭构的,每个材料都很细,很小,很便宜,很普通,也很智慧。
王澍作品解析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王澍
作品介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宁波历史博物馆
建筑设计:王澍 项目地点:中国 杭州
从构造发生
建筑的构造方式直接 影响建筑的形式。
意匠 意能易匠,反过来, 匠也能现意。
象山校区的构造方式 很杂,空间功能很现代, 组群细部意境却是取细雨 江南白墙灰瓦。
确切存在的空间
唯有变化才能激发确切的感知。 上了坡道,才感觉有路;光被遮挡,才察 觉有窗。
水 竹 旧 院 落 , 樱 笋 新 蔬 果 。 嫩 英 翠 幄 , 红 杏 交 流 火 。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项目地点:中国 宁波
造山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 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 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尺度
超尺度的门和与人等高的门的突然并置,如范宽山水立轴的超尺度的门和真 山相叠,一系列类似做法瓦解了关于建筑尺度的固定观念,也使一群简单建 筑具有了复杂的玄思意味。 ___王澍
象 山 校 区 总 平 面
到 延子 江 不 延, 南 如 如行 重 说 蛟列 雨 是 鲤其 , 园 且间 人 林 跃, 情 ? ,言 长 幢微 曲 幢意 , 似重 袅 金。 袅 身解 依 压阡 依 座陌 , 。之 重 乏园 与, 廊 其审 回 说园 。 是趣 屋 建至 如 筑真 棋 ,。
庭院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一、宁波博物馆概述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
这座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宁波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展览内容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馆。
二、王澍设计理念解读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如马头墙、青砖、瓦片等,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建筑风格。
2. “新乡土主义”理念王澍提出了“新乡土主义”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材料,如鄞州石、宁波青砖等,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3. “山水城市”构想王澍认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山水城市”的格局。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体、水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宁波博物馆建筑特色1. 独特的建筑形态宁波博物馆的外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仿佛是一座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建筑。
其屋顶采用斜坡式设计,寓意着“山峦起伏”,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2. 绿色环保理念宁波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需求。
展厅、报告厅、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分明,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四、宁波博物馆展览内容1. 宁波历史陈列: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宁波地区从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历史变迁。
2. 宁波民俗陈列:以宁波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宁波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
3. 陶瓷专题展览:展出宁波地区出土的历代陶瓷精品,反映宁波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
4. 书画专题展览:展示宁波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代名家作品及当代书画家佳作。
五、王澍设计手法的具体体现1. 材料的运用与质感表达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 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建筑观点
在王澍看来,6、7世 纪之前的中国和欧洲很像, 绘画艺术以人作为主要对 象。7世纪之后,经过一 系列残酷的内战、经济危 机、政治腐败、自然灾害 等,中国的整个知识界发 生了价值观的扭转——整 个兴趣开始面向自然。 “因为自然比人间社会更 美好,是需要长期维护的 对象。”
宁波博物馆
简介
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 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 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 目前,第3层的施工外网已脱卸,博物馆雏形初现。 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南,市民广场以西, 与广场东侧的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北约 260 m、东西约110m的 长方形,北面地界沿道 路呈弧形。
寺庙中的主殿在台地之上
查询区和休息区
造型设计
• 材质:
宁波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 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瓦同过一 种名“瓦片”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片墙材料包 括青砖、龙骨砖、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 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旧物。
造房子王澍主要内容
造房子王澍主要内容王澍,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肯定都会想起那座又独特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宁波博物馆”吧!王澍这个人,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奇才,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设计,你都不能不佩服他那股与众不同的劲儿。
他的建筑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简直就像是个老艺术家,在现代建筑的世界里,玩得风生水起,堪称一颗璀璨的明星。
你瞧瞧他这些年设计的作品,哪一个不是令人惊叹!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明白的风格,反而更像是读一篇慢慢品味的散文,越看越有味道。
你看他那宁波博物馆,怎么看怎么有意思,外面是破碎的灰色砖墙,简单得让你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一走进去,你才明白,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居然能够让人觉得有一种朴实的温暖感,完全不一样。
其实王澍的设计理念,说白了就是“反叛”。
他不走常规的建筑路线,喜欢打破常规,甚至有点“逆天”的味道。
他就喜欢把一些传统的元素,像砖石啊、木材啊,重新拿来玩一遍。
看起来很粗犷,但又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好像是个追求自由的灵魂,把现代和传统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突兀,又不死板。
你知道吗,他设计的建筑,每一块砖、每一根梁柱,都有它的独特故事。
你看他那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眼就让人觉得有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仿佛是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的,却又有着与现代结合的灵动。
不过,说起来,王澍可是个实打实的“野路子”建筑师,他不喜欢高楼大厦,也不想搞那些华丽炫目的设计,反而喜欢把“毛坯”给做出来,极简的线条,粗犷的材料,像是给建筑穿上了“朴素的衣服”,简直就像他在人类社会中穿越过来的一个“隐士”。
要说建筑风格嘛,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拉锯战”,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最复杂的东西表达出来。
你看他那座“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看似简简单单的外观,实际上却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把那种文化的气息完全融入建筑当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有话说”的空间,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石板,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属于那个地方的故事。
有人说,王澍的设计总是充满了“破旧立新”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参展记录:
■ ■ ■ ■ ■ ■ ■ ■ ■ ■ ■ ■ ■ ■ ■ ■ 2005 2005 2004 2004 2004 2003 2003 2003 2003 2002 2001 2001 2001 2001 2000 1999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 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 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鸟瞰图
轮船码头
沿街面
宁波美术馆--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3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 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 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 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 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 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 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 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 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 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 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 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 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 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 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 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 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 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宁波美术馆--3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 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 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 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 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 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 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 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 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 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 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宁波美术馆--4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 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 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 的“巨门”。在许多扇门板的脚下, 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 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 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 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 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 间的创造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 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 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 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 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 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 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 丰富的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山校 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 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 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 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 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 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 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 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 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 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 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 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砖在校园中的运 用既实用又富有 趣味性。在每一 个“合院”中, 王澍都利用石头 基座等营造出地 势落差,造了很 多“下沉的院 落”。这些院落 的灵感来自传统 建筑中的“天 井”。院落种着 葱翠的树木和修 竹,地面是古 一种沉沉的踏实。
径直穿过的竹院
入口上去 后的平台
宁波美术馆--4
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美术 馆和码头连接起来。它的一端通向 优美的廊道。在一个天气宜人的早 晨,阳光可爱地照射进来,廊道上 三三两两的游人或驻足,或踱 步……在洞察秋毫的摄影师眼中, 这些都是极佳的构图题材,可以被 他的镜头处理成绝妙的画面。你站 在廊上看风景,廊下有人在看 你…… 装饰性的梯步,橱窗陈列式的小空 间挖入墙面,打破了外墙单一的立 面效果。斜线的运用,零散化的空 间形态,呈现出“后现代”的多视 点,也是对单调乏味的一种解构 沿街一入口
说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 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 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 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 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 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 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 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 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 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 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 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 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 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 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 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 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 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 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 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 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 活的延续性。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2
一个外来者对象 山校园的惊奇,一定 是从大门开始的。象 山校园的大门不是 “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 然延伸,墙身矮得经 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 动。但这是一堵砖砌 的墙,那砖也不是普 通的砖,而是从乡下 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 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