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五笔字形王永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3年,王永民发明五笔输入法

王永民资料图

五笔输入法的传奇

25年前,王永民发明了一种叫做五笔字型的输入法,这种输入法能用26键打出几千个汉字,给整个IT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输入法已不是阻碍国人大步前进在网络时代的绊脚石。至此,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被王永民终结了。如今,各种各样的输入法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已过花甲之年的王永民仍在他的五笔字型上研究不辍,即将推出的"大一统五笔字型"期望能在输入法领域再展"王者"大志。

4月18日8时许,坐落在中关村长春桥一处写字楼的办公室里,30多名员工已经开始工作,这家王码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曾以发明五笔字型而享誉大江南北的王永民。

在王码公司,王永民更习惯被称为"王老师",而不是"王总"或"王董事长",因为他是一个搞研究的人。

王永民和他的五笔字型发明,始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举国欢呼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不久之后,邓小平同志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梦想徜徉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中。

改革开放之后,国人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IT、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全国掀起。在中原大地上,一个叫王永民的河南人也在汉字输入法领域迈出步伐。

1962年,18岁的王永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这个祖籍河南南阳的小伙子在四川工作,但十多年的入川生活并没有让他的才能得到施展,以至于1977年10月,王永民留下了"无才西蜀图相仕,有志南阳学躬耕"的诗句,离开四川。

回到南阳后,王永民被分到南阳地区科委工作。当时,南阳引进了一台日本人发明的汉字照相排版植字机。但这台机器最大的问题是汉字输入时不能校对,出错就要重新照相制版。有一家仪器厂花9万元做出了幻灯式键盘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王永民对这个幻灯式键盘很不满意:"谁能记住24个幻灯片每个胶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个字?"一开始,王永民并没有汉字输入法研究的想法,他只是想做一个键盘来解决汉字照相排版的校对问题。当时南阳科委给他拨了3000元钱,让他搞试验。

在IT时代的初期,汉字输入一直是困惑国人的大问题。由于英文只有26个字母,而常用汉字就有几千个。正因为汉字与西方人的26字母键盘无法"合拍",国人已经错过了"打字机时代"。为了把几千个汉字压缩成电脑能认识的"0"和"1",国内外专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大键盘,当时常见的是王安99键。

摆在王永民面前最大的问题是,要做键盘,就得找到一种好的输入法,1980年,王永民按照时任《英华大辞典》的主编郑易里先生的字根图进行编码,发现需要的键位是188个。

找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好的汉字输入方案,王永民决定自己来做。谁料,从此,王永民这辈子就和汉字输入法结下了缘分。

如何压缩键位,成了王永民当时要解决的最艰难问题。从138键、90键到75键、62键。1980年7月15日,王永民把键位压缩到了62个。"到那个时候,我认为我已经成功了。"王永民这么认为,而且当时在武汉召开的汉字编码会议也这么认为,并把王永民的62键方案评为国内最好的四个方案之一。

但就在键盘通过鉴定,即将投入使用的1981年,王永民发现了一个问题:键盘缺少编辑功能键,必须拓展键盘。焦头烂额的王永民突然想到:为什么要自己做功能键?以前只想着怎样把标准键盘上的功能键搬到汉字键盘上来,为什么不能把汉字搬到标准键盘上去呢?标

准键盘有48个可用键,和62键也就是一步之遥。

经过多少次失败,62键方案变48键方案,48键方案变成36键方案......1983年元月,农历腊月二十四,五笔字型的26键方案终于变成了现实。1983年8月29日,河南省科委组织鉴定会,来自这个行业的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几乎都来了。郑易里激动地讲了一句话:"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华社在内参中认为,这是"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

从发明人到商人

1984年,王永民带着一台PC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五笔字型的推广。北京是IT业的核心地带,精英遍地,公司林立,要在中关村杀出一片天地来,其曲折远比王永民想的复杂。

初到京城,王永民住的是府佑街的一间地下室,一住就是两年。"非常苦,一天7元的房钱,我都出不起。"直到1987年,当时五笔字型的专利使用权被美国数字公司(DEC)以20万美元买走,王永民才搬到了宾馆。

1989年7月25日,王码电脑工程开发部成立,当时不让注册公司。在这之前,王永民就成立了一个王永民中文电脑研究所。随后,王永民开办了公司,到了1992年,王码公司净利润达到1000万元,用王永民的话说,挣的都是"洋钱",因为支付给他专利使用费的大多是微软等外国公司。

当时,王码公司的拳头产品就是经营汉卡,一块汉卡的价格在1700元左右。汉卡对现在的电脑用户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当时的电脑不能直接排版和处理中文,要加上一块带中文字库和五笔字型的板卡,人们把这种板卡叫汉卡。一块香烟盒大小的汉卡成本在300元至500元,而当年一台冰箱的价格在1500元左右,汉卡的利润可见一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IT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国内掀起学五笔的浪潮,专门教五笔字型的学校遍地皆是,是否会使用五笔字型,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的一项关键要求。一时间,"普天之下莫非王码"。

但就在1992年,一场先赢后输的官司让王码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这场官司被《科技中国》称之为"中国知识产权世纪末第一大案"。

据《科技中国》杂志的报道,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只有第3版获得国家专利,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和使用的是五笔字型第4版。1992年4月10日,王码公司向非法预装五笔字型软件的近百家厂商发送律师函和通知书,要求这些厂商向王码公司支付五笔字型知识产权使用费。

但律师函并没有给王永民带来专利费,反而带来了一场官司。1992年12月,王永民向北京市中级法院起诉D公司,认为D公司出售的汉卡侵犯王码公司知识产权并要求索赔。1993年8月,北京市中级法院新成立的中国首家知识产权庭受理该案。

这场知识产权纠纷案的焦点,是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能不能覆盖五笔字型的第4版。1993年12月24日,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宣布一审判决,判决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覆盖第4版,D公司败诉,需支付王码公司24万元人民币,今后使用五笔字型第4版技术,应与王码公司协商支付合理费用。

1994年1月6日,D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高级法院提出上诉。在1997年7月2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判决,判决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不保护五笔字型第4版,王永民败诉,个中原因一言难尽。

长达5年之久的诉讼案让王永民感到筋疲力尽,他选择了到国外去学习和散心。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关村逐渐成形,知识经济时代所特有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开始为人所关注。1993年8月,北京市高、中两级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轨道。从1993年至2002年,北京法院审结知识产权纠纷案达4501件。在那个相关法律不健全、产权意识不强的年代,五笔字型案件的败诉只是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