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1.3第三节《人口迁移》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 的方式?
自然增长 人口 变动
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影响世界人口数变化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对世界人口增长一般不具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 地区有显著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
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移的主要类型
农村→城市 (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逆城市化的表现)
3、按迁移原因
自主性迁移(人口自发的寻求更佳生活环境) 被迫性迁移(受政治、军事等影响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农村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少 升学与升迁机会少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社会地位低
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迁 出 地来自有利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促进就业。 弥补了劳动力不足; 促进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
不利方面
人才外流; 家庭不稳定。
迁 入 地
易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给城市环境、交通、 治安造成巨大压力。
练 习
1.下列人口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C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C.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 2.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D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3.环境难民产生的原因是 A 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战争和地区冲突 C.地方性传染病威胁 D.经济建设造成移民 4.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是 B A.婚姻 B.家庭 C.自然环境 D.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PPT课件

居住地改变 持续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 跨越行政界限
空间范围 2.类型
迁移方向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农村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城市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3
二、区域人口迁移
阅读教材P16页图1-9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 路线示意图,P19页阅读材料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描述当代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方向。
2.原因
发达国家(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医 疗教育保障制度完善,生活条件优越。 发展中国家(或中国中西部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低,生活条件差,人口增长快,就业压力大。
6
二、区域人口迁移
近年来,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用工荒” 的现象,请结合人口迁移和产业发展分析原因。
1.当代迁移 (1)世界 亚非拉→欧美、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中国 中西部落后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乡村 → 城市 特征:规模大、自发性强 目的:务工、经商
4
改革开放后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5
二、区域人口迁移
阅读教材P17页,阅读材料 人口迁移的原因。整 理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近年东南沿海“用工荒”的原因
①近年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工人需求增 多,农民工基本素能低下。
②伴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地区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提高, 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③长三角、京津唐先后崛起,地区间人才竞争加剧。 ④东南沿海,生活成本上升,人民预期收入降低 7
素
和孟加拉国,印度教徒迁往印度
民族
国外的唐人街,黑人聚居区
11
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设计构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版)》明确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认为乡土地理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学科在开展乡愁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节课教学设计以“人口迁移”为知识依托,贯穿“乡愁”这一主线,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
首先通过余光中《乡愁》一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组织学生“说出你的故事”这一环节,在分享交流中体验学习乐趣,学以致用;从而探究人口迁移成因,培养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口迁移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使学生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意识,增强爱国、爱家乡、爱社会的积极情感,形成对各种事物与现象的正确判断;最后以“愁发展之离乡愁,思家乡之回乡愁,返家乡之解乡愁”总结提升,争取认识事实、明确社会责任,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适应新时代所需求的全面人才,达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比较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2)熟悉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的具体案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3)学会在交流与分享,来探究当地的人口迁移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创设“乡愁”下的人口迁移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2)通过在师生间、班级内交流与分享体验,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3)通过乡土材料的教与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并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说出你的故事”分享交流缓解的巧妙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2)通过“该不该限制城乡间的人口迁移”辩论活动的组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点;(3)合理运用乡土材料,旨在唤起学生热爱家乡、并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点。
2015年——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人口迁移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人口流动
3、三峡工程大移民
人口迁移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人口流动
【考点4】辨别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人口流动的关系 【4—1】( 荆州市 2012 届高三质检一模 ) 下列属于人口 迁移的是( C )
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城市, 而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却从城市迁往农村?
思考:如果你要搬家,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上海、 一个是西藏,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人口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三、影响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迁 出 地
迁 入 地
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 思想、文化的交流,提高经 济收入 ②缓解劳动力压力,缓解人 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①缓解劳动力不足,促 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
① 青壮年劳动力 减少 ②人才的外流
①带来某些社会问 题和公共设施负担, 如对交通、住房产 生压力 ②对自然和环境产 生深刻影响
三峡移民搬迁之前在 自己家门口合影纪念
泪别故乡
二战前迁移特点
由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 表现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表现 实例
东德与西德的统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非洲国家独立,原殖民者返回迁出国。 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各国迁 出人口减少;美国作为人口迁入国,来 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拉丁美洲和亚洲成 为主要源地。 新兴城市出现、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带 来的就业机会造成人口迁移。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人口迁移是本章节的重要探讨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 (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第三节 人口迁移讲课

人口过 于集中
逆 城 市 化 人口迁移
人口流失 人口总量少 劳动力老化 农业投资少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田荒废
环境质量好 (拉力)
_
+ _0 __ _ + _ +
+ _
_ +
+ 0 _ _
+ + + + + 0
+代表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代表一个地区排斥人口 的因素。0代表无关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发达或愿意 拉 力 接受高等专业人才 推 文化教育落后或具有高等 力 专业人才但待遇水平低
小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此外,文化教育还能改变 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促进人口迁移。 前者主要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后者主要影响青 (2)家庭婚姻: 年人口。 图 (3)宗教信仰: 如书本21页阅读(印巴分治)
城市 乡村
人口迁移 城 市 化
拉力因素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与社会福利好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现代建筑居住舒适 置业与致富机会多 社会地位高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密集 房地产价格高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差(推力)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推拉理论
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拉
自然环境优越、
力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气候 自 然 环 境
土壤 水源 矿产
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迁移[基本要求]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人口迁移的因素。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发展要求] 1.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思考启迪]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提示:不是。
“农民工”农闲时到城里打工,他们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永久或长期地改变,此现象应称为人口流动。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 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教材P17活动]1.②③④属于人口迁移。
2.①②属于国内迁移;③④属于国际迁移。
[教材P19~20活动]1.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化,目的地也更青睐大城市。
2.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
[教材P21活动]1.迁出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
2.主要原因是经济和文化教育因素存在差距。
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有更多的发展、就业机会,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高,教育设施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为了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想方设法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情景导入先思考———————“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课件

人口增长的两种方式
概念与分类
原因
3
影响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that people change flow behavior in space settlements
劳移难工居民
概念与分类
原因
3
影响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这种现
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 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民工荒”既包括 “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 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 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材料 在金融危机影响 下,自南方沿海开始向 北方各省市延伸的企业 困境,不断爆出玩具业、 纺织业、地产业、炼钢 业等产业的破产、停工、 裁员消息。持续多年的 “民工荒”,在经济紧 缩中,正演变为民工的 “就业难”。
(2)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1)我国民工流出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__省(市、区),民工净流入较多
(一3的些)省请合区为是理解广化决东建“、议民__。_工__(_两荒__条”___即和_和可当__)前__BC的__.._民_加加__工速重__“中西(省部部就、地地业市区区难或的的区”资环)问。源境题开压发力,提出
D.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3) 解决“就业难”的措施
• 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 改善恶劣的工作条件。 • 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就业难”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 民与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③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村税费改 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④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观念。(任意两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深圳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因素

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矿产资源开发) ②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③90年代后期向西部迁移人口增多 (政策优惠) 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白人大量移向美洲 (掠夺资源占用土地) ⑤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首都变迁) ⑥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美国反恐战争) ⑦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沙漠化加剧) ⑧“三峡” 移民(大型工程建设)
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 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 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返回
美国西部大开发
1787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西北准州地区条例”,规 定任何一个准州地区的居民人数超过6000人时,就可以成 立永久性的州政府,并且与“原来各州在一切方面享有同 等地位”。这个条例从法律上保障了生命、人身和财产的 安全及宗教自由,大大鼓励了千百万人向西部迁徙。同时 政府也颁布了土地政策,鼓励人们向西扩张,开始了历经 一百多年的“西进运动”。
阿 富 汗 难 民
迁都
巴西利亚
返回
上学
婚姻
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差异
活动P21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墨西哥
30.3
26.7
美国
德国
110.0
21.1
印度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22.2
14.4 18.0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17.3
13.6 8.3
深圳市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因素,经常起 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篇一:《1.3 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走西口的视频和从古到今人口迁移的图片和材料,根据课程标准、考纲、学情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自学探究】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1、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由。
3、人口迁移分类:掌握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结合教材第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按人口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亦即人口城市化过程)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亦即逆城市化过程)(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思考讨论: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探究能力【自学导引】【图表解读】阅读教材P16页图1-9填写下列表格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美洲、地理大发【活动点拨】活动一:课本第17页参考答案: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活动二:课本第19页(1)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活动三:课本第21页⑴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⑵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移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间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时间移动后立刻返回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游牧民族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移动;有两个或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一章_第三节_人口迁移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概念中包含三个含义: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空间移动: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可能构成人口迁移,但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不是所有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旅游、购物、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流动以及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都不是人口迁移。
(2)居住地变更:人口的迁移必须以居住地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
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
通常,人们以超越某种特定的界线,作为区分某一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3)时间限度:对于“永久性”或“长期”的时间限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习惯上,把人口迁移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内,这一特定时间可以有确定时间长度,如1年、5年或10年;也可以更长甚至是无限的,也就是“终生”的。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1)按照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如19世纪以前和二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见表1-10。
中世纪以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的兴起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并使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1.3人口迁移

尼 罗 河
读下图,回答5~6题。
4.该国人口迁移到上题所选地区的原因不包括 B A.该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迁入地劳动力短缺 B.迁入地是发达国家,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C.该国与迁入地距离近 D.该国与迁入地的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
尼 罗 河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疑难辨析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 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 出活动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 区别 住地改变的人口移动
联系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2)分类
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 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 的不同划分 根据人口迁移的方向 来划分
下图红、黄、蓝三种色彩代表某国国内的三 个行政区域,白色代表另外一个国家。读后完成:
⑴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 A1→B1、C1→A2 ⑵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C1→D ⑶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1→A2、C1→C2
当代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 1.当代国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时间
典例 内地人到沿海城 市打工
长江三峡地区人口 大迁移,五、六十 年代人们从各地迁 往大庆等地
交 通 通 信
交通通信的发达会 现代人口迁移量 方便人们之间的联 远大于过去 系,从而促进人口 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频繁
城市化
交通运输业
大规模开发
案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 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 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 定居和劳动,称为“上山下乡运动”。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人口迁移说课.doc

第三节人口迁移(说课稿)富阳中学地理组马伟贵《1.3人口迁移》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
本节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与作用人口迁移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与对策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对策:针对上述学情,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下列环节——1、努力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情境,以完整的故事来串联凌乱的知识点,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2、尝试用不同的知识获取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思考、表达来获取科学的人口知识与人口环境观点。
3、注重乡土案例的运用,努力渗透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与环境观,并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充分体现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中的桥梁作用,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使学生能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当地的人口迁移类型与特征【教学难点】如何归纳实际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突破】列表比较加实例剖析解决概念区别;创设“我的移民家庭”故事情境来有效串联凌乱的因素,使学生在品味故事中掌握这一重难点;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人口的迁移

巴西利亚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政治因素
③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 正常生活环境和秩
序的破坏,并常常
引发人口迁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经济 因素 社会文化 因素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宗教信仰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
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原始时期
植物果实和猎物
→逐水草而居,完全
属于自然,与动物的 迁徙类似。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②农业时期 土地的不可移动性 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 稳定性,但人口数量的
人口迁移案例教学课件

人口迁移案例教学课件人口迁移案例教学课件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一章第三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1.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2.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对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影响,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大要素:两个地区间的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居住地变更(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和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2.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家界限)和国内迁移(跨越行政界限)3.人类迁移历史(1)国际迁移19世纪以前: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2)国内人口迁移古代: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有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主要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和工矿区,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1.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少;升学与升迁机会少;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2.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居住舒服;社会地位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 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许多农 民举家逃离了这片土地。 ②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 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③90年代后期西部大开发政策 实施后,向西部迁移人口增多 ④ 1947年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 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出 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合作探究2】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⑥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 人口迁入。 ⑦三峡工程大移民。 ⑧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经 济 因 素
⑥经济发展 ⑦大型工程建设 ⑧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二).经济因素
有利影响 迁 入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地
不利影响 可能出现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就业压 力大,社会秩序混乱, 环境污染和生态生态破 坏等问题。 导致当地人才外 流,劳动力不足
①加强了对外联系与交流 迁 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 出 境保护。 地 ③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经济收入
国内人口迁移
区别: 有无跨过国界
【学以致用】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 些是国内迁移?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国内迁移:① ② ;
国际迁移: ③ ④
“下南洋” 指流民漂洋过 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 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 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 多数(95%以上)。
思考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 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增长 人口 变动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死亡率
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 行为。
【合作探究4】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⑿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⒀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 人口迁移。 ⒁李老师把年迈的父母带到嘉兴定居。 ⒂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
⑿文化教育
社会 ⒀婚姻 文化 ⒁家庭 因素
⒂宗教信仰
(四)、社会文化因素
文 化 教 育
中国美女棋后:诸宸
出生日期:1976年3月13日 身高:1.66米 项目:国际象棋 主要经历: 1988年8月,世界少年锦标赛 12岁女子组冠军,我国第一个国 际象棋世界冠军。 1994年9月,世界青年锦标赛 女子组冠军,获“女子特级大师” 的称号。 1998年9月,第33届奥林匹克 赛团体冠军,获得最佳女棋手奖和 第二台金牌。 2001年12月,夺得女子个人 世界冠军。 2002年10月,率中国女队获 得奥林匹克赛团体赛冠军。
中国美女棋后:诸宸
诸宸一家三口(卡塔尔)
诸宸为什么移居卡塔尔? 家庭和婚姻
宗教信仰
印度人口多信仰印度 教,巴基斯坦人口多信仰 伊斯兰教。 1947年,为 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 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 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 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 万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原因
欧洲殖民主 义扩张,新 大陆的开发
二战 以后
拉美、 亚洲、 非洲
西欧 北美
迁入地区经 济发达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农村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
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城市→城市
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
主要类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从迁移方向看,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 移的主要类型是( )
政治 ⑩战争 因素
⑨国家政策
(11)政治中心的改变
巴西利亚 里约热内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s2011/zqxx/
三 峡 移 民
塔里木河流域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 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 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梁 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 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 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 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 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城市
拉力因素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服务相对理想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居住舒服 社会地位高
讨论:说出引起人口迁 移的因素,并试举例说 明.
【合作探究1】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 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②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 ③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④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⑤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 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 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段迁移的主流是中部 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 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合作探究3】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⑨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⑩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 基斯坦等国。 ⑾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
活动二:
下列人口迁移的范围有何不同?
A、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 B、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 E、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 大规模南迁 F、印度的穆斯林流入巴基斯坦 G、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 移居东南亚 H、我国内地人口移居到沿海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雁南飞”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雁南飞”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 收入提高; ②移民潜在的亲情、乡亲的吸引。
B
A2
A1 C B1 C2
C1
【问题探究】
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人口迁移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人口流动
3、三峡工程大移民
人口迁移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①气候
自然 生态 环境 因素
②水源
③土地
④矿产资源
⑤自然灾害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东北五大湖地区环境恶化。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脱离工作岗位的老年 人开始迁往美国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
气 候
“阳光地带”——阳光明媚,气候温暖。
黄土地
土 壤
黑土地
矿 产
钢城——攀枝花
B
A. 农村→农村 C. 城市→农村
B. 农村→城市 D. 城市→城市
思考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 原因是什么?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农村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少 升学与升迁机会少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社会地位低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A 空间移动(跨越行政区界限) 判断人口迁移 的三大要素 B 居住地变更 C 时间限度(大约1年以上)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
概念
指人们变更定居地 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
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 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闯关东”原因: ①自然灾害频繁,饥荒加剧; ②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 ③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导致人口外迁。
2010年初电视剧《闯关东》 讲述了清朝黄河下游连年遭 灾,破产农民冒着被惩罚的 危险,“闯”入东北,此为 “闯关东”的来历。据有关 史料记载,自清朝至民国, 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 高峰时节,一年便有上百万 人。 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
我国特殊的人口移动—民工流
项目 起步时间 内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容
方 向 类 型
迁移规模 总特点 主要迁出地 主要迁入地 主要方式 主要目的
主要原因
流动人口大增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川、豫、鲁、冀、桂、皖、苏、浙等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浙江、江苏等 自发流动为主 务工和经商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 ③国家出台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灭顶之灾 一个国家发出了“讣告”
位于斐济北面的图 瓦卢由九大环礁及附属 岛屿构成,全国陆地面 积只有26平方公里,陆 地最高的地方只比海平 面高出4.5米。 美国地球研究所发表 的报告说,由于海平面 上升,图瓦卢的1.1万 国民移居新西兰。到目 前为止,该国多半人已 经出逃。
图 瓦 卢
洪涝灾害
“生态移民” “环境移民”
三、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现代人口迁移 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