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理论10

合集下载

燃烧与爆炸理论试题

燃烧与爆炸理论试题

燃烧与爆炸理论考试试题班级学号姓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反应。

(2)火灾和爆炸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3)根据爆炸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和核爆炸三大类。

(4)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极快、、,只有上述三者都同时具备的化学反应才能发生爆炸。

(5)燃烧三要素是指:、和。

(6)燃烧三要素仅仅是燃烧发生的条件。

(7)根据燃烧三角形,防火方法有、和。

(8)根据燃烧四面体,灭火方法有、、和。

(9)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

(10)根据燃烧过程的不同可以把可燃气体的燃烧分为燃烧和燃烧两种。

(11)是用来描述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参数之一。

(12)燃烧机理有、和。

(13)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和。

(14)加压气体和/或液体由泄漏口释放到非受限空间(自由空间)并立即被点燃,就会形成火灾。

(15)采用开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要比采用闭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的值要偏。

(16)火焰(即燃烧波)在预混气中传播,从气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证明存在两种传播方式:即和。

(17)灭火剂要具有的导热系数和热容。

(18)木材燃烧大体分为燃烧和燃烧两个阶段。

(19)阴燃的结构包括、和残余灰/炭区三部分。

(20)发生阴燃的内部条件是:可燃物必须是受热分解后能产生的固体物质。

(21)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于解释的热自燃过程。

(22)当混气系统已达着火条件的情况下,由初始状态达到温度开始骤升的瞬间所需的时间称为。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以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为例说明链锁反应理论。

(3)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各自有什么特点?(4)简述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5)简述原油沸溢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6)简述池火灾的发生历程。

三、分析题(15分)(1)分析影响闪点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

瓦斯的燃烧和爆炸

瓦斯的燃烧和爆炸

一、瓦斯的燃烧(爆炸)过程
(1)燃烧化学反应
瓦斯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它与空气(或氧气) 组成可燃混合气体以后在火源或灼热固体残渣 诱发下就会发生一种迅猛的氧化还原反应,其 反应方程式可概括为:
CH4+2O2 → CO2+2H2O 或CH4+2[O2+(79/21)N2] →CO2+2H2O+7.52N2 混合气中甲烷燃尽时,一个体积的甲烷要与两
瓦斯源的所在地甲烷积存的概率最高,所以危险性 也大。
瓦斯源包括:掘进和回采工作面;掘进机、采煤 机、钻机工作处;放炮落煤处;排放瓦斯专用的 尾巷;旧式采煤法的冒落区、密闭区;停风无风 区;通风不良隅角区;停掘无风盲巷;煤和瓦斯 突出、瓦斯喷出以及排放积存瓦斯时瓦斯流经地 区等。
统计数据表明:搞好瓦斯区的瓦斯管理,及时找 出积聚瓦斯的原因并清除瓦斯积聚具有重要意义 ,是防止瓦斯爆炸最基本和最积极的措施。
瓦斯爆炸的本质
矿井瓦斯爆炸是一种热—链式反应(也叫链锁反应) 。当爆炸混合物吸收一定能量(通常是引火源给予的 热能)后,反应分子的链即行断裂,离解成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游离基(也叫自由基)。这类游离基具有很 大的化学活性,成为反应连续进行的活化中心。在适 合的条件下,每一个游离基又可以进一步分解,再产 生两个或两上以上的游离基。这样循环不已,游离基 越来越多,化学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就可以发 展为燃烧或爆炸式的氧化反应。所以,瓦斯爆炸就其 本质来说,是一定浓度的甲烷和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 温度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
①瓦斯的爆炸极限
爆炸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只在某些浓度范围之 内才是可爆炸的,即点燃这种浓度的混合气体 爆炸会自动蔓延开来(不需再继续输入能量和 空气)。可能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 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上、下爆炸极限常 用气体与空气混合的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

燃烧爆炸理论与技术

燃烧爆炸理论与技术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

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分为简单可燃固体、高熔点可燃固体、低熔点可燃固体和复杂的可燃固体燃烧等四种情况。

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这种燃烧形式称为表面燃烧。

闪点的影响因素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高。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易燃气体: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类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b) 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非易燃无毒气体:在20℃压力不低于280 kPa条件下运输或以冷冻液体状态运输的气体(窒息性气体、氧化性气体、不属于其他项别的气体)易燃液体: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

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或起氧化反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质,该物质为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速分解。

该类物质还可能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性质:a) 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b) 迅速燃烧;c) 对碰撞或摩擦敏感;d) 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e) 损害眼睛毒性物质: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燃烧的必要条件(三要素)2、燃烧热3、闪点4、自燃点5、沸点6、特大火灾7、燃点8、化学性爆炸9、熔点10、饱和蒸气11、爆炸极限二、简答题1、燃烧的“氧学说”?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3、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4、燃烧的链式理论?5、按照能源对爆炸的分类?6、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7、燃烧的实质?8、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9、阻火器的工作原理?10、燃烧的“氧学说”?11、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12、灭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1、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2、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3、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答案.一、概念题1、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着火源)。

2、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

3、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整齐足以与空气形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改液体的闪点。

4、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即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6、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称为特大火灾,(1)死亡10人以上,(2)重伤20人以上,(3)死亡、重伤20人以上,(4)受灾户50户以上,(5)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

7、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

8、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9、固体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

10、单位时间内从液体蒸发出来的分子数等于回到液体的分子数的蒸气叫做饱和蒸气。

11、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空气(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

燃烧与爆炸理论导学材料

燃烧与爆炸理论导学材料

一、填空题1.燃烧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2.最小点火能指的足能引起爆炸件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火花能量。

3.植物油容易发生自燃主要是因为植物油含有不饱和键结构的缘故。

4.悬浮在空间中的、呈运动状态的粉尘称为粉尘云。

5.可燃气体喷口(管口或容器泄露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6.气体的爆炸下限越低,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高。

7.一级可燃气体是指爆炸下限不大于10%的可燃气体。

8.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

9.对大多数可燃粉尘,掺入惰性物后点火温度增高。

10.绝大多数油罐火灾是由火花(明火、静电、雷击及工业电火花)引起的罐内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爆炸而起火。

11.爆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

12.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易燃液体划分为甲、乙、丙三类。

其中,丙类是指闪点高于60℃的液体。

13.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首先必须互相接触(或碰撞),但并非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活化分子互相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14.最小点火能数值越小,说明该物质愈易燃爆。

15.影响阻火器性能的因素有阻火层的厚度及其孔隙直径和通道的大小。

16.蜡烛、硫磺等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汽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17.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做可燃粉尘。

18.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

19.爆炸发生后会产生较大的伤害区域。

某次事故有20人死亡,说明他们大都进入了死亡半径区域。

20.植物秸秆等堆积容易发生自燃,主要是因为植物秸秆发酵而放热,引起自燃。

21.燃烧三要素仅仅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23.采用开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要比采用闭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的值要偏大。

24.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感应期(诱导期)。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2.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3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的含氧量;相互作用燃烧的持续条件: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燃烧形成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外加热、合理配比、混合作用4.燃烧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放热、火焰、发光、发烟5.点火源种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核能;高温表面;地热、火山爆发6.燃烧爆炸的形式:①按照燃烧反应进行程度: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②按照产生燃烧反应相:均相燃烧、非均相燃烧③按照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预混燃烧(层流预混燃烧、湍流预混燃烧)、扩散燃烧④蒸发燃烧⑤、分解燃烧⑥、表面燃烧⑦、延迟燃烧⑧、阴燃⑨、粉尘爆炸⑩、单纯物质的分解爆炸○11炸药燃烧○12气体泄漏燃烧○13绝热燃烧○14喷雾燃烧7.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8.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或可燃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液体在空气中或在液面附近产生蒸气,其浓度足够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9.闪燃与闪点的重要性: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10.点燃:也叫强制着火,引燃。

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的作用下起火,移去火源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燃点:又叫着火点。

可燃物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11. 重要性:燃点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燃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控制这类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通常采取相对某种已知的炸药作比较 来确定炸药的威力。
相对重量威力
相对体积威力
通常情况下仅有10%的炸药发挥了功效。损失原因如下:
1.化学损失 2.热损失 3.无效的机械损失
表示侧向飞散 带走部分未反应炸药 损失能量的50% 包括振动 抛掷 冲击波
炸药的爆炸性能
猛度 破碎能力。
爆速越高 猛度越大 岩石破碎度越高
炸药的爆轰理论
爆轰波的基本方程(冲击波分析法)
质量守恒: 动量守恒:
0 D H (D D H )
P HP 0 D H
能量守恒:
E H E 0 Q 1 2 (H 0 )V ( 0 V H )
ρ0 ----- 初始炸药密度
ρH ----- 反应区炸药密度 DH ----- 爆轰气体流速 D ----- 爆速 V0 ----- 炸药初始质量体积
炸药的爆炸性能
消除沟槽效应的方法:
1. 采取提高爆速的手段 使爆轰波的传递速度大于等离子波的传播速度。
(V>4500m/s)
2. 提高外包装质量。
提高包装外壳的强度 爆速将上升 沟槽效应下降
即提高了抵御等离子波的压缩穿透作用。
3. 堵塞等离子波的传播。
炮孔中设置卡环 炮孔中填充炮泥
增大药卷直径
工业生产最小药卷 Φ25 cm
沟槽效应产生的原因 1. 爆炸产物压缩药卷和孔壁间的空气,产生冲击波,它超前于爆轰波
并压缩药卷, 从而抑制爆轰。 2.美国学者认为:沟槽效应是由于药卷外部炸药爆轰产生的等离子体
影响。即炸药起爆后 在爆轰波阵面的前方有一等离子层,对后面未 反应的药卷表层产生压缩作用,妨碍该层炸药的完全反应。 (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燃烧的种类:着火、自燃、闪燃。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头的持续燃烧现象。

自燃:可燃物质未受外界货源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肯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反应过程所供应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肯定温度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

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在肯定的温度下可燃气体蒸发出的饱和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即为闪燃,发生闪燃的最低液体温度叫闪点。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质,有氧或氧化剂,点火源。

化学爆炸三要素:快速性,放热性,有气体产物。

火灾分类,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种类分:气体火灾,油品,可燃物,电器,金属,空气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

爆炸种类: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急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

燃爆危急性物质种类:可燃气体或蒸气,可燃液体,可燃固体,可燃粉尘,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混合危急性物质。

着火源种类:明火及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电火花,静电,雷电,易燃物自行发热,机械和设备故障,绝热压缩。

气体按其燃烧和爆炸的危急性可分为: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分解爆炸性气体及惰性气体。

理论含氧量:可燃性气体正好完全燃烧所必需的氧气量。

理论混合比:在常温常压下,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浓度C0称为理论混合比。

链锁反应理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反应分子直接简洁作用得到最终生成物,而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的。

该反应只要一经引发生成自由基,就会相继发生一系列基元反应。

先由自由基(活性基团)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自由基和产物,新的自由基又快速参加反应。

如此下去,直到反应物消耗殆尽,或通过外加因素使链中断而停止反应。

链的引发:Cl2 → 2Cl?;链的传递:2Cl? + H2 → HCl + H?, H? + Cl2 → HCl + Cl?;链的终止:H?+ Cl?→ HCl, Cl?+ Cl?→ Cl2, H?+ H?→H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

燃烧爆炸的基本理论

燃烧爆炸的基本理论

续燃烧的基本特征
2、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依据 ⑴放热 ⑵发光 ⑶生成新物质 3、具备燃烧的条件 ⑴可燃物 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 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包括: a)可燃固体 b)可燃液体 c)可燃气体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很多原料、中间体、半 成品和成品都是可燃物质。
续燃烧的基本特征
续爆炸极限
⑵爆炸极限与燃烧爆炸的关系 a) 可燃气体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在有外界 火源的情况下,不燃烧不爆炸; b) 当可燃气体的浓度等于爆炸下限时,在有 外界火源的情况下,发生轻度爆炸; c) 当可燃气体浓度处于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时, 在有外界火源的情况下,发生强烈的爆炸; d) 当可燃气体浓度等于爆炸上限时,在有外界 火源的情况下,发生轻度爆炸; e) 当可燃气体浓度大于爆炸上限时,在有外 界火源的情况下,只燃烧、不爆炸; ⑶几种常见物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续燃烧的基本特征 e)可燃固体的粒度 它们粉碎的程度愈高,粒度愈细,自燃温度就愈低。 f)可燃物质的种类 同系物的自燃温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如:乙烷 (515℃)的自燃温度比丁烷(365℃)高。 正位结构物质的自燃温度比其异构物低。如:正丙醇 (405℃)的自燃温度比异丙醇(425℃)低。 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温度高于相当于它的不饱和碳氢化 合物的自燃温度。如:乙烯(425℃)的自燃温度比乙烷 (515℃)低。 苯系的低级碳氢化合物的自燃温度高于分子中有同样碳原 子数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自燃温度。如:苯(555℃)的 自燃温度比己烷(240℃)高。 g)环境温度、湿度等对自燃温度的测试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 对轻质燃料油而言,一般地讲,液体燃料的比重越小,其 闪点越低,而自燃温度却越高。
国内航煤 国外航煤
一蒸馏一线航煤 二蒸馏一线航煤

气体燃烧与爆炸

气体燃烧与爆炸
• 在常温常压下,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 的浓度C称为理论混合比或完全燃烧组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若可燃性气体的分子式用CnHmOλFk来表示(F代表卤族元素),则燃烧反 应可表示为:
• 式中,n、m、λ、k分别为可燃性物质中碳、氢、氧及卤族元素的原子 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从机理上来说,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可以用热爆炸理论和 链反应理论来解释。所谓热爆炸理论,就是当燃烧反应在一定空间进 行时,如果放热大于散热,则反应温度不断提高,而温度提高又加快了反 应速度,这样最后就发展成爆炸(热爆炸理论可详细参看第6章)。很显 然,按照这种理论,反应时的热效应是判断物质能否爆炸的重要条件。 但是,对于某些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反应,反应热总共只有 35kJ/mol,氮气和氢气的反应热虽然高达105kJ/mol,但它们的混合物 却不爆炸,而且在无催化作用下也不生成氨气,这种现象就只有用化学 动力学观点来说明,也可说只有用链反应观点才能解释清楚(关于链反 应理论,可参见第3.1.1节。)
• 燃烧与爆炸从化学反应角度上来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混合气体燃 烧爆炸时,其波面上的反应式如下式:
• A+B→C+D+Q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式中,A、B———反应物; • C、D———生成物; • Q———反应热(燃烧热)。 • A、B、C、D不一定是稳定分子,也可以是原子或自由基。反应前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式中,Lm———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L1,L2,———形成混合气体的各单独组分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V1,V2,———各单独组分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体积分数

燃烧、火灾、爆炸理论

燃烧、火灾、爆炸理论

火灾的级别 • 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 灾四个等级。 • 特别重大火灾: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 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较大火灾: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 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一般火灾: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 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S C2H6O CH4 (C6H10O5)n
氧化剂 • 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 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 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 的氧化剂。
O2
CL2
KMnO4
NaClO
氯的氧化性 • 有效氯就是指含氯化合物中所含有的氧化 态氯。化合价为0、+1、+3、+4、+5、+7 的氧化态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都能释放 其氧化性而被还原成化合价为-1的还原态氯 【自然稳定态】,这一反应过程正好可被 人类所利用,比如用于漂白、消毒等,所 以这些氧化态氯就是能够发挥效用的氯, 顾名思义,称其为有效氯。 • 有效氯含量的实质就是指,单位质量的含 氯化合物中所含氧化态氯的氧化能力相当 于多少纯净氯的氧化能力
预防火灾的主要措施 • 从破坏燃烧条件入手: 1、控制可燃物:设备密闭、作业场所通风、杜绝跑 冒滴漏、泄漏可燃物及时清理、工作现场粉尘及时 清理、可燃气体检测。 2、控制氧化剂:制氮机、CO2日常保护、次氯酸钠的 合理添加 3、控制引火源:设备防雷防静电跨接、人员着装、 转动设备的检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工 具、作业 4、控制链式反应:阻火器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燃烧与爆炸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条件,掌握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燃烧与爆炸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进行燃烧与爆炸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安全意识,明白燃烧与爆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燃烧过程的原理、燃烧与爆炸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具体安排如下:1.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介绍燃烧与爆炸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燃烧与爆炸的条件。

2.燃烧过程的原理:讲解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三个阶段、燃烧速率等。

3.燃烧与爆炸的控制和防护措施:探讨燃烧与爆炸的控制方法,如控制燃料、氧气和点燃条件的浓度,以及爆炸防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燃烧与爆炸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发生的燃烧与爆炸案例,使学生了解燃烧与爆炸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4.实验法:进行燃烧与爆炸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燃烧与爆炸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燃烧与爆炸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火灾科学》、《爆炸理论与应用》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燃烧与爆炸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实验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准备燃烧与爆炸实验所需的设备,如燃烧器、爆炸瓶等。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5.3.4炸药的燃烧转爆轰
• 研究炸药燃烧转爆轰的规律及特点,对于安全使用炸药及其制品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
• 在火炸药生产及处理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燃烧事故,若不及时扑救或扑 救方法不当,都有可能由燃烧转变成爆轰,使损失扩大。在销毁废炸药 时,有时使用销毁法,如果处理不当,炸药可能由燃烧转化成爆轰,从而造 成意外的事故。
100kPa下不能稳定燃烧,燃烧很容易转变为爆轰。在压力低于100kPa 时,起爆药的燃速与压力呈线性关系u=a+bp。 • 总之,一般起爆药的特征是,在低压下能进行稳定燃烧。例如,压制的雷 汞在p=0.4Pa的低压下,仍能稳定燃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高压下易由燃烧转变为爆轰。 • 对于上述特点,叠氮化铅是个例外,它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能进行稳定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因此,销毁炸药时,要根据炸药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销毁方法,用燃烧法销 毁炸药及其制品时,要注意防止燃烧转变为爆轰,以确保销毁过程的安 全。
• 2.试验得到的凝聚炸药稳定燃烧的规律 • (1)压力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 1)起爆药燃烧时,燃速与压力的关系 • 根据对雷汞等一些起爆药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起爆药在压力高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3.堆积尺寸对分解速度的影响 •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炸药是否会发生热分解向燃烧和爆轰的转变,取决
于炸药分解反应所释放的热量与向环境散失的热量能否达到平衡。炸 药堆积量越大,单位体积炸药与环境的散热面积就越小,这样越容易出 现热积累。因此,炸药堆积尺寸越大,越容易发生燃烧或爆轰。 • 由上可见,炸药在热分解过程中,若环境温度过高,或环境散热条件不好, 或炸药量太大,都会使炸药的热分解反应加速,而转变为燃烧或爆轰。 因此,储存炸药及其制品时,必须保证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尺寸及良好 的通风条件,以保证炸药及其制品的储存安全和质量。关于这部分内 容,我们在第6章中还将详细讨论。

(完整)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完整)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1。

引言 (2)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2。

1 可燃物的种类 (2)2。

2可燃物的热特性 (3)3。

燃烧理论 (6)3。

1 燃烧的条件 (6)3.2 着火形式 (7)3。

3 着火理论 (7)3.4灭火分析 (14)4。

爆炸理论 (19)4。

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9)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3)14.3 防控技术 (24)5. 结论 (25)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

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

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2.1 可燃物的种类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一氧化碳22(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

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

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 1。

42×108J/kg,是碳的 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基本理论

燃烧基本理论

总旳燃烧速度常数K
K=1/(1/Ks+1/Kd)
焦旳化学反应速度常数Ks一般以为满足Arrhenius公 式:
Ks=Aexp(-E/RTs) 气流旳扩散速度可由下式拟定[55]
Kd=2.3ФD/(d RTa)
其中,Ф为化学当量系数,与反应机理有关,在
C+O2→2CO时,Ф=2,在C+O2→CO2时Ф=1

一般,对于>100μm旳大 颗粒,且挥发分含量较多 旳煤,在慢速加热旳条件 下(<100℃/s),煤中旳 挥发分有可能在颗粒周围 到达着火条件而首先发生 均相着火。对于较小煤粒 及迅速加热条件下,则可 能是煤表面首先着火,这 就是非均相着火。
1)非均相着火
经典理论是热爆炸理论(Thermal Explosion Theory)即TET理论。
其他影响原因
燃烧速度不但与边界层扩散有关,而且与氧在孔 内旳扩散有关。
孔内扩散系数与焦旳孔隙构造亲密有关。 煤中矿物构成及含量对煤焦燃烧反应也具有影响。
灰分对燃尽影响比较复杂,灰分旳增大,一方面 会阻碍氧在煤焦内部旳扩散,另一方面,增长旳 灰分中旳空隙又会提升氧在煤焦内部旳扩散截面 积。
4.煤旳结渣性研究
纯碳与氧反应旳表观频率因子 Ko,c仅是碳粒温度与直径旳函数,而煤焦反 应旳频率因子 Ko,ch K ocf (s) , 表达煤焦比表面积f(s)影响 煤焦反应速率旳某一函数,显然f(s)是 个物理原因,它旳大小与煤质有关,所以煤焦反应旳频率因子与煤质有 关。
4.试验室研究情况
试验措施
直接观察 失重分析 分别统计煤粉、挥发分及煤焦旳失重曲线,对比三条失
1989年,W.Print[18]等人对煤粒在二维流化床中旳着火及 热解作了系统性旳试验研究。成果表白,在较高旳温度 下(>800℃)确实是挥发分先析出并着火,在低温 下(<450℃)则是整个煤粒或煤粒表面某处着火。

中国石油大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040123燃烧与爆炸学-18

中国石油大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040123燃烧与爆炸学-18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燃烧的必要条件(三要素)2、燃烧热3、闪点4、自燃点5、沸点6、特大火灾7、燃点8、化学性爆炸9、熔点10、饱和蒸气11、爆炸极限二、简答题1、燃烧的“氧学说”?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3、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4、燃烧的链式理论?5、按照能源对爆炸的分类?6、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7、燃烧的实质?8、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9、阻火器的工作原理?10、燃烧的“氧学说”?11、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12、灭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1、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2、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3、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4、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资料答案一、名词解释1、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着火源)。

2、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

3、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整齐足以与空气形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改液体的闪点。

4、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即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6、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称为特大火灾,(1)死亡10人以上,(2)重伤20人以上,(3)死亡、重伤20人以上,(4)受灾户50户以上,(5)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

7、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

8、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9、固体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

10、单位时间内从液体蒸发出来的分子数等于回到液体的分子数的蒸气叫做饱和蒸气。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爆炸理论重点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爆炸理论重点

燃爆理论重点总结第一部分(填空系列)第一章绪论1、燃烧(定义)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区别是能量释放的速度。

3、爆炸是物质发生剧烈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半由巨大声响的过程。

4、根据爆炸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类。

5、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热量、产生大量气体。

6、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温度高于常压沸点的加压液体突然释放并立即汽化引起的爆炸,称为7、冲击波是沿气体移动的不连贯的压力波,冲击波与风结合后称为爆炸波,其过程几乎是绝热的。

第二章燃烧及其灾害1、燃烧的本质因素(三要素):燃料、氧化剂和引燃源。

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通过稀释氧浓度而防火防爆的方法被称为可燃气体的惰化防爆。

3、最小引燃能MIE,该能量越小爆炸危险性越大;随压力增加而降低;随氧浓度降低而增加。

4、常见的引燃源:明火类、冲击或摩擦类、高温类和静电类。

5、燃烧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游离基和点火源6、防火方法(燃烧三角形):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或控制点火源7、灭火方法(燃烧四面体):隔离法:森林火灾灭火、建筑物防火卷帘、防火墙(隔离可燃物)窒息法:油锅灭火、酒精灯熄灭(从助燃物采取措施)冷却法:水灭火剂(针对点火源)抑制法:干粉灭火剂(针对自由基)8、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阶段。

9、由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到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T'自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

自自10、根据燃烧过程的不同可以把可燃气体的燃烧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

11、燃烧形式: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12、可以把可燃固体的燃烧分为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

13、燃烧可以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个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对人员的杀伤作用 空气冲击波对人员的杀伤作用,主要是引起听觉器官损伤,内 脏器官出血以及死亡。较小的冲击波能引起耳膜破裂,稍大的冲击 波会引起肺、肝和脾等内脏器官的严重损伤。在无掩蔽的情况下, 人员无法承受0.02MPa以上的冲击波超压。用羊、狗做试验,测得 按冲击波峰值超压划分的动物伤亡等级如表10-9所示。
(2)作功能力的实验测定: 铅蓉法测作功能力 炸药的作功能力常用铅蓉扩张法表示。如图10-1。
图10-1 爆炸前后铅蓉示意图
此方法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以一定量的 炸药在铅蓉爆炸时,按爆炸气体产物膨胀所引起的铅蓉 扩孔的体积数值大小来判断和比较炸药的作功能力。
除铅蓉法外,还用作功能力摆(威力摆)法 和抛掷漏斗坑法测评炸药的作功能力
10.1.2 爆炸的破坏力的形式
• 震荡作用 在遍及破坏作用的区域内,有一个能使物体震 荡、使之松散的力量。 • 冲击波 随着爆炸的出现,冲击波最初出现正压力, 而后又出现负压力。负压力就是气压下降后的空 气振动称为吸收作用,吸收作用的原因是产生局 部真空的结果。爆炸物的数量和冲击波的关系, 可认为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而冲击波压力与距离 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②冲击波冲击从爆药, 主爆药爆炸的冲击波速 大于或等于从爆药的临界爆速。
③主爆药爆炸时,抛掷出的固体破片(如炮弹弹 片或包装材料破片等)冲击从爆药,也可引起从 爆药的殉爆。
影响炸药殉爆的因素: ①主爆药的爆炸能量愈大,引起殉爆的能力愈大。 为了尽量减少殉爆危险,加工或储存爆炸品的建筑物 需限定存药量,任何人都要遵守有关工房、库房的定员 和定量的规定。 ②从爆药的敏感度越高,其殉爆的可能性越大。
(2)产生热量高 爆炸的反应热一般在2926~6270kJ/kg之间, 气体产物依靠反应热往往被加热到2000~4000℃, 压力可达(1~4)×104MPa。这种高温、高压反 应产物的能量最后转化为机械能作功,使周围介质 受到压缩和破坏。 (3)产生气体多 炸药爆炸后产生气体的多少与爆炸温度有关。 爆炸温度愈高,产生的气体愈多,其破坏力也就愈 大。一般1kg炸药爆炸时能产生700~1000L气体。 如1kg硝铵炸药爆炸时能在3-5s内放出869-963L气 体,使压力猛增到104MPa(105atm),所以破坏 力很大。
凡是影响从爆药爆轰感度的因素(密度、装药结构、 粒度大小、化学性质等),都影响殉爆距离。
③两炸药间介质的种类不同,其殉爆情况也不同。
④两炸药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其殉爆情况也不同。 如两炸药之间用管子联接时,爆轰产物和冲击波能集中地 沿着管子传播,增大了殉爆的能力,使殉爆距离增大很多。以 苦味酸为例试验,主爆药50g,密度为1.25g/cm3,从爆药密度 为1.0g/cm3,以试验数据如表10-10所示。
10.3 爆炸作功能力
爆炸物爆炸时对周围介质所产生的各种爆炸作 用的总和,即爆炸物所作的总功,称为爆炸物的作 功能力。 炸药的作功能力又称为爆炸物的威力,它可由理 论计算或实验求得。 (1)作功能力的理论表达式: A = EQv
又称为炸药的位能,它表示爆轰产物绝热膨胀 冷却到炸药的初温时所作的功,是炸药作功能力的 理论数值。
• 碎片的冲击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以后,变成碎片 出去会在相当广的范围内造成危害,化工生产中属 于爆炸碎片造成的伤亡占很大的比例。碎片一般在 100~500米内飞散。 • 造成火灾 通常爆炸气体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 对一般可燃性物质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 且有时冲击波还能起灭火作用。但是建筑物内遗留 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还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 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使厂房 可燃物起火,加重爆炸的破坏力。
• 炸药的作功能力与梯恩梯的作功能力之比称为该 炸药的梯恩梯当量。 • 炸药作功能力的梯恩梯当量=A炸药/A梯恩梯。
(3)爆炸的破坏作用:
爆炸的破坏作用可包括以下4个方面: ①爆炸火球对物体的直接作用 炸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的 气体产物最初呈一个炽热的火球,其迅速膨胀对 周围的物体有灼烧和猛烈冲击作用,可以烧穿钢 甲、炸碎弹体、炸坏建筑或设备,也可以使邻近 炸药产生殉爆或引起火灾。 ②空气冲击波的作用 炸药爆炸形成的空气冲 击波可以使人体内脏器官受到损伤,使建筑物遭 到破坏,引起邻近炸药的殉爆。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即使采用壁厚仅1mm、强度很低的 纸管,其殉爆距离也比无管道时大3倍多,当管道为5mm厚的 钢管时,殉爆距离增大到6倍多,可见管道的作用非常显著。 由于炸药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采用管道输送,故应在炸药及其 原料的输送管道上设置隔火、隔爆装置,以避免引起殉爆。
⑤主爆药的引爆方向不同,对殉爆距离也有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引爆方向不同时,其冲击波在各个方 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在设计炸药工房、库房时,应避免两个危险建筑物 长面相对,尽量减少殉爆距离的威协,按照总冲击波峰值 超压、冲量的相似准则,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情况下,殉爆 距离与炸药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③固体飞散物的作用 由于爆炸而抛掷起来的石场、破片、碎砖瓦等固体飞散物, 可以击伤人员和砸坏建筑物。 ④地震波的作用 爆炸引起的地震效应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使邻近 建筑物遭到破坏。 • 一般说来,爆炸火球的作用距离较近,大约只在装药半径的 7~14倍范围之内;石块、碎片等固体飞散物有时被抛掷很远, 但它对建筑物只能造成局部破坏;地震波对人作用小,只是对 建筑物有害,大容量的地下炸药库或洞库爆炸时的地震波对附 近建筑物威胁较大,但地震波较之空气冲击波却衰减得快得多。 相比之下,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传播距离很远,破坏作用很大, 能使邻近炸药产生殉爆,邻近建筑物遭受破坏,对附近人员也 有一定杀伤作用。 • 从爆炸能量分布来看,敞开条件下爆炸时大约有75%的能量传 给了空气冲击波。
0.025~0.010
0.045~0.025 0.075~0.045 >0.075
1/3肺气肿,1~3个以上的脏器 片状(0.5cm2左右)出皿或2个 脏器大片(1cm2以上)出血
当场死亡或伤势严重,无法抢救
(6)炸药的殉爆
殉爆是指炸药A爆炸后,能够引起与其相距一 定距离的炸药B爆炸,这种现象叫做炸药的殉爆。 殉爆产生的原因: ①主爆药的爆轰产物直接冲击从爆药。
(5)空气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的杀伤
①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根据我国爆炸试验和爆炸事故统计 资料,得出建筑物破坏等级与冲击波超压峰值的关系,如表 10-8所示。
表10-8 超压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破坏情况 门窗玻璃部分破碎 受压面的门窗玻璃大部分破碎 窗框损坏 墙裂缝 墙大裂缝,屋瓦掉下 木建筑厂房房柱折断,房架松动 砖墙倒塌 防震钢筋混凝土破坏,小房屋倒塌 大型钢架结构破坏 超压△P 公斤 力/厘米2 0.05~0.06 0.6~0.10 0.15~0.20 0.20~0.30 0.40~0.50 0.60~0.70 0.70~1.0 1.0~2.0 2.0~3.0
②殉爆安全距离 防止炸药相互殉爆的安全距离称之为殉爆安全距 离。炸药库房或车间的相对位置必须考虑一个库房或 车间的炸药爆炸时,不应引起附近建筑物中炸药殉爆, 殉爆安全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R K殉 W
式中 R ——冲击波最小安全距离(米); K殉——安全系数; W ——炸药重量(千克)。
(8)空气中爆炸时冲击波参数的计算
目前,各国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得到一些安全距离的 计算经验式 。我国有的单位在国内资料初步分析的基 础上,提出了按建筑物危险等级确定冲击波安全距离的 意见。例如生产区内A级爆炸性危险建筑物到其它建筑 物的最小安全距离计算公式可按
R K安 W
式中 R ——冲击波最小安全距离(米);
K安 ——安全系数; W ——炸药重量(千克)。
第10章 爆炸作用
10.1 爆炸破坏形式
一般,爆炸常伴随着发热、发光、压力上升、 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10.1.1 与爆炸有关的因素
• 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主要表面为单位重量的爆 炸物爆炸威力的相对比较)。
• 爆炸时的条件(震动大小、受热情况、爆炸初期 的压力、空气混合物的均匀程度等)。 • 爆炸位置
由于爆轰产物只在近距离起作用,因此,炸药在空气 中爆炸时起破坏作用的主要是空气冲击波。
• 空气冲击波的爆炸相似律 • 爆炸冲击波的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满足几何相似定律。 这是根据大量实验研究肯定了的。 • 如果装药量W1在R1处冲击波阵面的超压为△P,那么, 另一装药量W2在R2处冲击波阵面的超压也是△P。 则:
R KW
(1 / 3) ( 2 / 3)
式中,R是同等程度的殉爆距离。引起从爆药100%殉爆的最 大距离,以R100表示;引起从爆药50%殉爆的对应距离以R50表示; 从爆药100%不殉爆的最小距离(也就是殉爆安全距离),以 R0表 示。
(7)安全距离:
为了确保火、炸药和弹药等在生产、贮存和 加工时的安全,对具有爆炸危险性的建筑物都要 求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实际上要考虑冲击波的安 全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前者是指防止空气冲击 波对人员和建筑操作和破坏的安全距离;后者是 指防止炸药殉爆的安全距离。
表10-9冲Leabharlann 波峰值超压与动物伤亡等级的关系伤亡 等级 一 等级 程度 无伤 伤亡特征 无损伤 1/4肺气肿,散在性肺气肿或2~ 3个脏器点状出血 1/3肺气肿,1~3个脏器片状出 血 对比距离, 冲击波峰值,MPa m >12 <0.01

三 四 五
轻伤
中伤 重伤 死亡
7~12
4.5~7 3.7~4.5 <3.7
①冲击波安全距离 • 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与建筑物的振动周期有 关。因此,根据建筑物的振动周期和冲击波的作用 时间的长短,建筑物的破坏可分为两种情况。 • 当冲击波作用时间小于振动周期时,建筑物则在冲 量作用下得到动量而振动。这时的破坏作用是由比 冲量所引起的,一般炸药爆炸多属于这种情况。 • 如冲击波作用时间远大于建筑物的振动周期,则破 坏完全是由冲击波作用时的超压所造成的。一般核 爆炸就是这样,因核爆炸形成的空气冲击波正压区 宽,作用时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