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公司法律制度研究
公司融资担保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融资担保行为,有效控制融资风险,保障公司财务安全,维护股东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的融资担保活动。
第三条公司融资担保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融资担保活动合法、合规。
(二)审慎经营:充分评估融资担保风险,确保公司财务安全。
(三)平等互利:确保融资担保各方权益,实现互利共赢。
(四)公开透明:融资担保活动应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第二章融资担保范围第四条公司融资担保范围包括:(一)为子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信用证等。
(二)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确保其履行合同义务。
(三)为关联方提供融资担保,但需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第三章融资担保决策与审批第五条融资担保决策:(一)公司设立融资担保决策委员会,负责融资担保决策。
(二)融资担保决策委员会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
第六条融资担保审批:(一)子公司融资担保,由子公司提出申请,经公司融资担保决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二)关联方融资担保,由关联方提出申请,经公司融资担保决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三)融资担保额度超过公司净资产10%的,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第四章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第七条融资担保风险控制:(一)公司应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风险评估体系,对融资担保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二)融资担保决策委员会应充分考虑融资担保项目的风险,确保融资担保活动安全、合规。
(三)公司应加强对融资担保项目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隐患。
第五章融资担保信息披露第八条融资担保信息披露:(一)公司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融资担保相关信息。
(二)融资担保决策委员会应定期向公司董事会报告融资担保工作情况。
(三)公司董事会应定期向公司股东大会报告融资担保工作情况。
《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浅析及案例分析201805

第十一条融资担保公司受托管理的政府性或财政专项资金在计算本办法规定 的Ⅰ级资产、Ⅱ级资产、Ⅲ级资产、资产总额以及资产比例时应予扣除。
【解读】上述条例对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有着严格的划分标准,而且规定监督 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给予不同时限的过渡期安排,达标时限不应晚于2019年末。 逾期仍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由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 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十七条对于按比例分担风险的融资担保业务,融资担保责任余额按融资担 保公司实际承担的比例计算。
【浅析】“按比例分担风险的融资担保业务”应当指的是对同一个项目有多个 担保人且各担保人按比例分担风险,或者只有一个担保人但是只承担一定比例 (不是100%)的风险。“按融资担保公司实际承担的比例计算”应当指担保公司 分担的相应的比例,是不需要再乘以相应业务类型的担保权重的。
第三条融资担保公司依法取得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向履行工 商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
【浅析】融资担保业务资质属于前置审批事项,即先取得证件后方可办理 工商注册设立融资担保公司。
第五条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第一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简 称,其他编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管部门统一编制,并实行编号终身制。
【浅析】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吊销制度,显示了法律的强制性,是对违 法的融资担保企业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
2.2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
第六条单户在保余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且被担保人为小微企业的借款类担 保业务权重为75%。单户在保余额2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且被担保人为农户的借款 类担保业务权重为75%。
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相关研究

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相关研究作者:李瑶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性担保公司因此应运而生。
1993年11月,全国第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开创了我国担保行业的先河。
近年来,由于担保需求旺盛和国家政策支持,担保行业迅速发展。
本文立足当前视角,对融资担保公司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融资担保公司;银行;政府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基本情况根据2010年三月由七部委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界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从发展情况看,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有四种运作模式。
一是政策性担保模式,即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担保机构,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是商业性担保模式,即由个人出资建立,以盈利为目的,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
三是互助性担保模式,即由多家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主要为出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四是混合性担保模式,即由政府、民营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出资组建,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其中,前两种模式是我国融资性担保体系中的主要类型。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填补了银行和企业之间资本运作风险及信誉的真空。
首先,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增信功能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银行机构的贷款准入。
第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出现保障了银行和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解决了中小银行机构难贷款的问题,增加了银行的受益。
第三,融资担保具有经济杠杆作用,可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
第四,融资性担保公司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促进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一,监管缺失,目前,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法规监管领域存在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两种现象。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法律分析--以“信托构造”为视角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法律分析--以“信托构造”为视角朱大旗;姜姿含【摘要】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rgin guarantee system and a well-aligned trading market ,Chinaˊ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has introduced a concept of “trust” with the help of the principle and construc-tion of “trust” .However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raised many theoretical questions against it .This article pos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trust structure” ,which regards the current system as an abstract system of the principle of trust system in margin guaranteeing ,and which is reasonable and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Beside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theoretical disputes and legal conflic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ssenceof“trust structure” and explains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comprehensively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cur-rent legislations ,we can finally optimize the margin guarantee system and realiz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trust structure” .%为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以保证交易顺利进行,我国相关立法引入“信托”概念,借助信托原理及框架构建融资融券担保法律关系,但学界对此提出诸多理论质疑。
融资担保的法律约束和担保责任

融资担保的法律约束和担保责任融资担保是指一方(担保人)为他人(债务人)的债务负责承担担保责任,以保证债务的履行。
在融资活动中,担保行为往往被用来增强借款人的信用,从而提高其获得贷款的机会。
然而,融资担保行为存在一定的法律约束和担保责任。
本文将探讨融资担保的法律约束和担保责任。
一、法律约束1. 合同约束:融资担保的法律关系建立在担保合同上。
担保合同是各方(担保人、债务人、债权人)签署的书面文件,明确了担保期限、担保方式、担保责任等事项。
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各方应依法履行合同约定。
2. 法律法规约束:融资担保行为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和规范。
比如,在我国《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中,对担保合同的签订、效力、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担保人应当依法进行担保行为,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3. 监管机构的监督:融资担保机构和担保人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监管机构会对融资担保行业进行规范,制定并发布相关规则和制度,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担保人应当自觉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确保担保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担保责任1. 民事责任:担保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承担民事责任。
担保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和范围履行担保责任,如果债务人未能按时履行债务,担保人需要代替债务人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
如逾期未归还贷款的情况下,担保人要承担偿还借款本金、利息及违约金等责任。
2. 违约责任:如果担保人不履行合同规定的担保责任,即构成违约行为,则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的具体形式包括违约金的支付、违约方的损失赔偿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违约责任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和经济损失。
3. 追偿权利:一旦担保人代偿债务,他将获得追偿权。
这意味着担保人可以通过向债务人追偿来回收其已支付的债务金额。
追偿权的行使应符合法律规定,担保人不得以不当手段对债务人进行威胁或滥用权力。
结论:融资担保行为受到法律约束和担保责任的制约。
融资担保公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保障公司及投资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及其全体员工、分支机构、关联企业。
第三条本公司坚持“风险可控、稳健经营、服务至上”的原则,确保融资担保业务合规、稳健、高效。
第二章融资担保业务管理第四条融资担保业务分为直接融资担保和间接融资担保。
第五条直接融资担保是指本公司直接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保证、抵押、质押等。
第六条间接融资担保是指本公司为其他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包括但不限于再担保、担保增信等。
第七条融资担保业务开展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确保业务合规、风险可控。
第八条融资担保业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性原则:融资担保业务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二)审慎性原则:融资担保业务应审慎评估债务人信用、还款能力等因素。
(三)独立性原则:融资担保业务应独立开展,不得与本公司其他业务产生利益冲突。
(四)市场化原则:融资担保业务应遵循市场规律,合理确定担保费率。
第三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九条本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融资担保业务合规、稳健。
第十条融资担保业务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一)风险识别:识别融资担保业务中的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
(二)风险评估: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三)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包括设定担保额度、担保期限、担保费率等。
(四)风险监测:持续监测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状况,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本公司应建立健全担保资产管理制度,确保担保资产安全、完整。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二条本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融资担保业务财务状况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三条融资担保业务收入、支出应纳入本公司财务核算体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纳税。
对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研究探讨

风 险 管理 是 融 资性 担 保 公 司在 提 供 担 保 产 品时 ,通 过 风 险 识 别 、 险 评 估 、 险处 理 等 方 法 , 测 、 风 风 预 回避 、 散 风 险 , 而 减 分 从 少 或 者避 免 经 济 损 失 , 证 不 发 生 垫 款损 失 的行 为 。 照 现在 经 保 按
的特 点 决 定 它 对 各 种 风 险要 严 控 制 与 防 范 。
1 体 化 的 风 险 管 理 , 各 种 风 险 进 行 统 筹 管 理 ; 是 以 各 . 整 对 不
个部 门为 单 位 , 风 险 管 理分 割 的分 散 化 管理 。 对 2连 续 性 的风 险管 理 , 风 险 管 理 纳 入 到 时 日常 经 营 之 中 ; . 将 不 只是 某 时 点 的 一定 时段 的风 险 管理 。 3全 面 的 、 范 围 的 风 险 管 理 ; 是 小 范 围 、 部 的 风 险 管 . 大 不 局
广 义 与 狭 义 两 种 , 义 风 险 , 指 融 资 性 担保 担保 公 司 在经 营融 广 是 资 性 担 保 产 品 中 , 由于 事 前 无 法 预 料 的 不确 定性 因 素 的影 响或 是 未 来 的 的 实 际 情 况 变 化 与 预 测 不 相 符 ,或 使其 实 际 的 收 益 与
风 险 管理 框 架 , 为组 织 目标 的 实现 提 供 合 理 的保 证 。 并 全 面 风 险 管 理 体 系是 指 融 资 性 担 保 公 司各 业 务 层 次 、各 类 型风险所进行的通盘管理 , 对风险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 , 在 以
“ 险 调 整 后 的 资 本 收 益 率 ” 核 心 , 而 在 内 部 实 现 对 风 险 通 风 为 从 盘 管 理 , 时借 助 监 管 部 门和 市 场 力 量 的 约 束 , 成 一 个 包 括 融 同 形 资性 担 保 公 司 , 管 者 及市 场 的三 位 一体 的风 险管 理 体 系 。 监 全 面 风 险管 理 的特 点 是 :
《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

《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融资担保公司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为了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保护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权益,我国颁布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条例,国家还制定了四项配套制度,即自律管理、信息披露、资金监管和风险评估制度。
首先,自律管理制度是保证融资担保公司规范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该制度,融资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合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融资担保公司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对融资担保业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业务风险可控。
此外,融资担保公司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自律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业务风险。
其次,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投资人和社会公众权益的重要制度。
根据该制度,融资担保公司应及时披露重大风险、财务状况、经营活动等信息,向投资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
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可以增强融资担保公司的透明度,提高市场信任度,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进行合作。
再次,资金监管制度是保证融资担保公司资金安全的重要制度。
根据该制度,融资担保公司应建立资金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规。
融资担保公司应按照资金运用规模、风险等级等因素,设定资金监管要求,对资金的使用、存储、调配等进行监管。
资金监管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范融资担保公司的资金风险,保障资金的安全和稳健运营。
最后,风险评估制度是提高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制度。
根据该制度,融资担保公司应加强对担保业务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
融资担保公司应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风险评估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融资担保公司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风险,保护公司的利益和投资人的权益。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一)2024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一)引言概述:融资担保是一种金融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获取贷款,并为贷款提供担保。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融资担保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和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潜在机遇。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和未来展望等五个大点展开,以便全面了解融资担保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一、市场规模1. 融资担保市场的大小及增长趋势2. 不同地区的融资担保市场特点与竞争格局3. 政府政策对融资担保市场规模的影响4. 传统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5. 融资担保市场的未来发展预测和机遇二、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对融资担保行业的影响2. 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模式创新3. 互联网金融对融资担保行业的冲击和机遇4. 融资担保与其他金融服务的融合趋势5.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需求的变化及应对策略三、风险管理1. 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原则2. 评估担保对象的风险控制措施3. 融资担保机构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策略4. 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新技术和方法5. 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要求及配合机制四、法律法规1. 国家融资担保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2. 监管机构对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3. 融资担保契约中的重要条款与监管要求4. 融资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与纠纷解决机制5. 融资担保行业的自律与规范发展五、未来展望1. 融资担保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 科技发展对融资担保行业的影响和未来变革3. 优化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体系的新思路4. 融资担保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5. 未来融资担保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融资担保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趋势日趋多样化,风险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未来,融资担保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技术创新和政策利好,同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通过合作与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并不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

来形容其发展势头 。但在表面繁荣 的背后 , 断暴 露出来的一 不
些严重 问题 , 不仅损害 了行 业的整体 形象 , 也对正 常的经 济金
担保公 司 , 真正能够获得银行授信从 事融 资性担保业 务的也不 多见 。于是 , 很多担保公司就转 向那 些收益率较高 的非 融资担
保业务 , 包括 : 其一 , 采取民间借款或 高息揽存的方式来扩 充担 保基金 ,有的甚至通过非 法变 相吸 收存款来扩充担 保基金 ; 其
致 媒体报道时 , 纷纷使 用“ 井喷 ” “ 、 扎堆 ” “ 猛” “ 、迅 、 抢滩 ” 词 等
依 现行规定 , 资性担 保公司的对外担保 金额一般可以放 融 大 到其注册资本的五至十倍之间 ,而一旦 公司经营 出现 问题 , 极 易导致大量坏账烂账出现 。再加上服 务对象多为融 资难 、 信 用 较差的 中小 企业 , 公司 自身经营风险 大而利 润低 , 令银 行金 融机构丧失与其 合作 的兴 趣 , 即便那 些经过备案审批 的融资 洼
下的有 2 8家 , 4 占总量的 2 . 1 %。此外 , 4 由于监管的缺位 , 虚假注 资、 违法 出资 、 抽逃 资金和 违规 占用挪 用注册 资本 金等现象屡
见不鲜。
3 由 于主 营 业 务 收 益 率 较 低 , 离 主 业 、 范 围 经 营 现 象 、 偏 超
普 遍 化
融资 l 生担保 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 、 经营融 资担保业 务的有
_l— _● —●_ A——l _一 O' 赫 —— -I CO N TEM PO _— YECON I 端 I_ ___ ●● -- l-  ̄TC R R S — ■■ ●_
【 要 】融 资 性 担 保 是 缓 解 我 国 中 小 企 业 融 资难 的有 效 制 摘
公司融资担保管理制度

公司融资担保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公司融资担保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公司的融资及担保行为,防范财务风险,保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
2. 公司融资活动应遵循合法、安全、高效的原则,确保资金用途明确,还款来源可靠。
3.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的所有融资及担保行为。
二、融资管理1. 融资决策应由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必要时应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分析。
2. 融资前,财务部门应对融资项目的可行性、成本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融资方案。
3. 融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融资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担保措施等。
4. 融资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任何变更都需重新审批。
三、担保管理1. 公司提供的担保应当基于真实交易关系,严禁为虚假交易或非法目的提供担保。
2. 担保决策应由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对被担保方的信用状况、偿债能力进行严格审查。
3. 对外提供担保前,应评估担保风险,明确担保责任,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4. 担保合同应明确担保期限、担保范围、担保责任等关键条款。
5. 对于反担保措施,应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风险管理1. 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融资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
2. 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融资担保项目,应及时采取措施,包括增加担保物、调整还款计划等。
3. 建立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提前规划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五、信息披露1. 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融资担保信息。
2. 对于重大融资担保事项,应在公司内部进行通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
六、附则1. 本制度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董事会所有。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融资风险,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
第三条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合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
(二)风险控制原则: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可控。
(三)稳健经营原则:坚持稳健经营,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四)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确保业务处理的公平公正。
第二章业务管理第四条融资性担保业务分为以下类型:(一)贷款担保:为借款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提供的担保。
(二)票据担保:为承兑人签发票据提供的担保。
(三)信用证担保:为信用证申请人提供的担保。
(四)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五条融资性担保业务办理流程:(一)业务受理:业务部门受理担保申请,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部门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评估报告。
(三)审批决策:审批部门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对担保项目进行审批决策。
(四)签订合同: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
(五)担保发放:根据合同约定,发放担保款项。
(六)担保监督:监督部门对担保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担保业务合规。
第三章风险管理第六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一)信用风险控制:对担保项目进行信用评估,确保担保人具有偿还能力。
(二)市场风险控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预测市场风险。
(三)操作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确保公司流动性,防范流动性风险。
第四章内部控制第七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一)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审批权限。
(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三)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四)保密制度:保护公司商业秘密。
《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

《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联合制定的,于2024年9月1日起实施的法规文件。
它旨在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行为,促进融资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实施该条例,还需要配套推出相关的制度。
一、财务管理制度《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了融资担保公司应遵循的财务管理要求,如核准机构应该编制风险准备金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并真实地披露财务信息等。
财务管理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风险、确保融资担保公司稳健运营的基础。
该制度应包括财务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等方面,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二、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融资担保公司经营业务涉及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
这包括建立与公司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确保公司的风险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和防范。
同时,还要建立适应公司规模、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决策程序、流程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
该制度应涵盖风险防范、内部控制评估和监督、内部审计等内容,以确保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能够合理控制和管理风险。
三、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融资担保公司应遵循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保证公司业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该制度应包括及时报送年度、中期和季度报告、财务报表等信息,如公司业务的规模、财务状况、股权结构、担保业务情况等。
同时,还要建立风险提示、内外部关系披露等制度,及时向投资者和相关方披露公司风险和重要信息。
四、投诉与纠纷解决制度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解决潜在纠纷,融资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投诉与纠纷解决制度。
该制度应涵盖投诉受理、处理程序、解纷机构的设立和运作等内容。
同时,应确立客户权益保护机制,规定投资者投诉渠道和程序,并给予相关方一种适当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总之,为有效实施《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相关机构需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与内控、信息披露与报告、投诉与纠纷解决等制度。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相关法律规定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相关法律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本办法所称监管部门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部门。
第二十七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第二十八条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对商业银行开展融资类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03]145号)三、各商业银行在开办融资类担保业务时,应确保在担保期内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核实,及时分析所担保融资产品的风险状况。
应在担保合同中明确有效监控所担保的融资产品的资金投向,对资金用途作出禁止性规定,并约定如被担保方违反规定使用融资资金,商业银行有权解除担保合同,并向社会公众明示。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57号)因此,银监会2006年5月31日印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145号,附件3)中,有关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应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规定已不再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金〔2001〕77号)第八条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
融资担保公司企业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融资担保公司内部管理,保障公司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提高公司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公司各部门、子公司及分支机构。
第三条公司内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政策,确保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二)权责明确:明确各部门、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职责权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风险可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督,确保公司稳健经营。
(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及各部门。
第五条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方针、投资计划等重大决策,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第六条监事会负责对公司财务、经营状况进行监督,保障公司资产安全和股东权益。
第七条总经理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策,主持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第八条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公司各项业务的具体实施。
三、财务管理第九条公司财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合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财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
(二)真实准确: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三)风险可控: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防范财务风险。
第十条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以下工作:(一)编制和执行公司财务预算。
(二)管理公司财务报表和财务档案。
(三)负责公司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
(四)监督公司各部门、子公司及分支机构财务管理。
四、风险控制第十一条公司风险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和控制。
(二)前瞻性:预测未来风险,提前采取措施防范。
(三)针对性:针对不同风险类型,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一)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二)组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工作。
融资性担保公司反担保环节法律风险防控

融资性担保公司反担保环节法律风险防控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旨在减轻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在担保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特别是在反担保环节,需要融资性担保公司重视法律风险防控。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融资性担保公司反担保环节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反担保的法律意义和风险点反担保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提供担保服务时,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物作为担保责任的履行方式。
然而,反担保环节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首先,反担保物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担保物可能是不动产、动产、股权等,对反担保物的归属、使用、处置等问题常常引发法律纠纷。
其次,反担保的合法性存在争议。
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反担保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存在不平等条款,这些都可能成为法律风险的源头。
再次,反担保物评估的公正性问题。
担保物的价值评估对于担保授信决策非常重要,但评估机构可能存在独立性、公正性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担保物价值被夸大或低估,增加了法律风险。
最后,反担保物可能存在权属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债务人提供的反担保物可能存在权属纠纷,导致担保物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给融资性担保公司带来法律风险。
二、防控反担保环节的法律风险为了防控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反担保环节的法律风险,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加强内部合规管理。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反担保合同的审核,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防止不利于公司利益的条款。
2.严格选择反担保物。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选择反担保物时,应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保担保物的所有权清晰、完整,并对担保物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避免评估价值与实际价值偏差过大。
3.加强合同管理和审查。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定期进行合同审查,以确保合同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特别是在担保物的使用、处置等涉及权属的事项上,应加强风险评估和内外部审核,避免引发法律风险。
对金融担保公司监管制度的研究

、
金融担保公司及金融担保公司监管
( 一 )金融担保公司 I .金 融担保 公司的概念和特性 金融担保公 司是专 门从事 为借款人融资提供担保 的公 司。 我 国对金融担保 公司没有 明确 的定义,而类似的如融资性担保 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与其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美 国担保信 息办公室对担保 公司作了一个 简短的定义 :担保公司是对履约 提供保证并 以此作为全部或主要业务的机构 。 ” 该定义 明确 了担 保公司最本质特 征,但并无详细说 明与其他公司 的区别 。欲 明 确金融担保公司 的定义 , 需首先 了解金融担保公司运行 的特性 。 笔者认 为,金融 担保 公司有 以下特性 :金融属性 、政策性 、营 利性与社会性 的平衡 。 2 .我国金融担保公司的类型及其法律地位 ( 1 )我国金融担保公司的类型 在我 国金融担保公司 中,归纳起来可 以划分 为四类担保公 司,即政策 性金 融担保公司、商业性金融担保 公司、兼具政策 性和商业性 的金融担保公司 以及互助性金融担保 公司。这四类 担保 公司主 要 目标 、资金来源 以及服务对象均有不 同。 ( 2 )我 国金融担保公司的法律地位 笔 者认为 ,应把有利于实现信用担保活 动 目的作为选择担 保机构 组织 形式的原则 。不管政策性金融担保 公司还 是商业性 金 融担 保公司,都有各 自目的,政策性金融担保 公司的主要 目 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贯彻政府 的意图,商业性金融 担保 公司主 要是 以营利性 为 目的。众所周知 ,“ 担保行业是个高 风 险的行业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 实践中, 由于被担保的企 ( 三 )增加 企业 并购 中危机预案 企业 并购 需要 结合股 东的期望 ,达 到企业重组 的 目标后 , 对 企业 的战略和业 务进行 一定的梳理 ,保持 企业在 原有 的发展 战略上 与集 团公司的发展 战略保持 一致 ,同时要进行 调整 ,业 务 流程 、组 织架 构和 岗位 体 系 需要 重新 整 合 ,这 样 才 能真 正保 证 基础 打 牢 了 , 组织 的 结 构 、 业 务 的流 程 优 化 , 岗位 的 定 编和 核 心岗位 都能够 进行 识别。 企业要 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 长效、统一的激励 机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工 资、企业远景规划等可 以激励士气作用的方法,打破传统的工 资使用,建立合适的薪酬管理方案,对于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要 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使职工的主人翁精神迅速 得到加强,使 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得到提高。 ( 四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职工培训有助于企业开发人力资源 ,使企业能够创 造出更加 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各级人才的培养和 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 ,是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为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 , 面对被 并购 企业人才缺乏 的困境, 只有持续有效地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职工的素质 ,才 能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准备 ,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 了解企业 未来发展的方 向,对企业的发展有信心 。 企业文化的整合需要创造畅通的渠道 ,人力资源文化整合
融资担保公司 合规

融资担保公司合规摘要:I.融资担保公司的定义和作用II.融资担保公司的合规问题III.融资担保公司合规的措施和建议正文:I.融资担保公司的定义和作用融资担保公司是一种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为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融资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简单来说,融资担保公司就是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降低融资风险,促进资金融通而设立的专业机构。
II.融资担保公司的合规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在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合规挑战。
合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担保业务范围合规:融资担保公司需要严格按照监管部门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担保业务,不得涉及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违规行为。
2.担保责任合规:融资担保公司应在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不得超越法定担保责任范围,不得擅自扩大担保责任。
3.担保资金合规:融资担保公司应确保担保资金的合规性,不得使用非法资金、公众存款等非合规资金作为担保资金。
4.信息披露合规:融资担保公司应按照监管要求,定期向监管部门和市场披露与业务有关的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III.融资担保公司合规的措施和建议为了应对合规挑战,融资担保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风险控制,确保担保业务合规开展。
2.增强合规意识:加强员工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合规意识,确保员工在业务操作中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3.完善合规制度:根据监管要求,不断完善公司合规制度,确保公司业务合规、资金合规、信息披露合规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4.强化外部监管: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各项监管工作,及时整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资性担保公司法律制度研究[摘要]融资性担保是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制度安排。
近年来,我国融资担保公司发展迅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发展背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立法部门应在总结经验、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早出台规范担保业的法律及配套司法解释,加快建立健全担保行业的法律规范体系,创造有利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法律环境,也使国家的监督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法律制度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能够从事涵盖有关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业务,行业准入限制较少,其发展前景受到众多企业和其他投资者的青睐,进而发展迅速。
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不仅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对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造成很大干扰,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1.融资担保业在我国尚处于初创时期,行业“异化”现象严重。
由于相关立法严重滞后、行业监管存在模糊地带,实际操作中的担保公司就是打了这样一个擦边球:只要像普通公司一样完成工商注册就可以开业,从事着金融行业却游离于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之外。
有人戏称只要有资金实力,注册担保公司比开个餐馆还容易,可见其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2.多数公司资本金规模小且存在资本失实,融资担保作用发挥甚小。
众所周知,融资担保行业是一个对资本金高度依赖的行业,资本金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业务规模的大小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
此外,由于监管的缺位,虚假注资、违法出资、抽逃资金和违规占用、挪用注册资本金等现象屡见不鲜。
3.由于主营业务收益率较低,偏离主业、超范围经营现象普遍化。
依现行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对外担保金额一般可以放大到其注册资本的5—10倍,而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极易导致大量坏账、烂账出现。
再加上服务对象多为融资难、信用较差的中小企业,公司自身经营风险大而利润低,令银行金融机构丧失与其合作的兴趣,即便那些经过备案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真正能够获得银行授信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也不多见。
于是,很多担保公司就转向那些收益率较高的非融资担保业务,如采取民间借款或高息揽存的方式来扩充担保基金,有的甚至通过非法变相吸收存款来扩充担保基金;还有的从事掮客融资行为,即帮助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通过修饰其缺陷向银行进行融资,甚至利用虚假项目从银行套取出低成本资金,再投放到借贷市场。
4.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不健全,企业抵御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
首先,很多中小规模担保公司未建立起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系统,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业务员的主观判断,转移或化解代偿风险则主要靠苛刻的反担保措施。
实际运作中不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
其次,客户集中度过高。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不超过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0%”。
但绝大部分担保公司都远远超过这一指标,存在较大的客户和行业集中风险。
最后,银保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
目前很多担保公司都存在交叉入股现象,加上其往往在多家银行从事担保业务,银行很难掌握同一家担保公司资本运作的真实情况,影响了它们之间的合作。
5.专业人才匮乏、内部管理不规范,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融资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需要具有担保专业知识和信贷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目前尚未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很多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大都是非专业人员。
这种从业素质显然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再者,很多担保公司没有形成良好的内控机制,法人治理结构混乱,如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内部监事会形同虚设等等,加上各项规章制度不到位、信息不透明,风险的预警和控制机制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些都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融资性担保业立法现状长期以来,融资性担保法律法规体系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没有统一和系统的法律、法规、规章来规范担保机构及其行为,只是在《民法通则》、《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中有关于担保的一些基本法律规定。
此外,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布过一些规范性文件,但文件的层级效力低、执行效果不彰。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国办发7号文决定建立中国银监会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参加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明确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订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监管和风险处置等。
中国银监会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起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经国务院批准后,于2010年3月8日以中国银监会等7部委联合规章的形式发布实施。
《办法》发布后,联席会议随即着手起草了多项配套制度,进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了融资性担保法制建设。
三、当前融资性担保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从融资性担保立法现状看,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监管法律制度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立法质量不高,立法层级有待提升。
从现行融资性担保立法看,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的法律体系建设极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业规范或是国家各部委根据自身职责出台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或是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自行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这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层次较低,效力有限,难以对担保行业整体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调整和规范。
虽然《办法》是经国务院批准,有类似于行政法规的性质,体现了国务院对融资性担保监管法规的重视,但是在法律层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涉及行业监管立法层次较高的法律尚存在空缺。
2.监管问责制度缺失,规则缺乏执行力。
对任何行业实施行政监管,不仅需要制定科学、全面的行为规则,同时也要通过立法设置对违反这些规则的责任条款和处罚规定,这是行政执法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威慑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证。
从融资性担保业多年的监管立法实践来看,虽然对融资性担保行设置了很多规则和限制,但几乎没有对违规设置相应的处罚措施规定,包括新出台的《办法》,由于受立法层级局限,也未设定较完善的行政处罚措施。
3.监管实体和程序规定缺乏,监管行为不尽规范。
尽管国办发7号文建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由地方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批设立和监管,但担保业多年来多头管理、实际无人监管的状况,导致行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及风险的聚集和暴露,诸如管理不规范、竞争无序化、业务混乱性等问题较多。
4.规章、规范性文件之间缺乏有机统一,过时制度未及时清理。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涉及面广,多个政府部门都制定了各自职责领域内的业务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有所交叉,甚至互有争议。
虽然七部委出台了《办法》,尽管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但各部委以前制定的规范并未废止还在执行。
因此,如何防止监管领域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两种现象,如何避免新建立的监管法律体系与之前的规范相互干扰,是今后监管实践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5.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用性不强,缺乏后评价制度。
随着融资性担保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行业风险也在不断滋生。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型融资性担保业务和可能出现的行业风险,现行融资性担保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存在着相对滞后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此外,对现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后评价制度缺失,而后评价制度是检验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不断丰富、完善监管法律、法规、规章体系的重要方式。
四、建立和完善融资性担保业法律制度的建议建立和完善融资性担保法制需对症下药,对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建议:1.提高立法质量,改善监管法制环境。
要建立完善、全面的立法工作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整体规划和统一审查,在立法上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和规划性,增强系统性,提高针对性,强化操作性,切实提高融资性担保立法质量,如通过立法弥补监管立法空白,不仅使监管有法可依,而且赋予监管部门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使违法必纠。
要积极推动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完善,首先在认真总结我国融资性担保监管实践经验、充分吸收借监国际最佳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立法向更高层级迈进,确保能有国家更高权力机关或政府机关专门制定效力级别更高的监管法律法规,并作为以后完善监管制度立法的依据。
其次,进一步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外部法律环境的改善,如推动《担保法》等法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推动相关监管部门的协作监管立法等。
2.尽快制定实施行业发展所急需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尽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级效力低,但却更为需要和紧迫。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依法制定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工作机制和操作章程,明确融资性担保关系中的政府、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的权利义务界限。
进一步细化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范围、业务程序和风险管理规定,对违法行为设定相适应的罚则。
3.完善监管制度和问责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执行力。
要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来进一步明晰融资性担保监管机构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增加问责机制,增强有关制度规则的效力和执行力,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规程,制定融资性担保监管机构行政处罚办法、行政复议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于保障依法行政、促进依法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快现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与整合,提高监管规则有效性。
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吸收、借鉴国际融资性监管行之有效的做法,根据新的监管发展要求,全面清理、整合以前各部门发布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解决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不配套、不协调、不完整的问题,使之形成一套有机体系,同时简化行政审批,调整监管方式和程序。
5.注重法律、法规、规章的实用性、及时开展监管后评价。
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风险和对其监管实践是丰富多变的,融资性担保监管法律、法规、规章也应随之不断更新和完善。
因此,要建立监管法律、法规、规章的后评价制度,对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针对性进行跟踪、检查和评估,制定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及时梳理与修订,不断更新、完善监管法律、法规、规章体系。
总之,由于存在以上所说的原因,致使《办法》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明显不足,很难发挥对担保行业整体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规范和调整的作用。
因此,立法部门应在总结经验、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早出台规范担保业的法律及配套司法解释,加快建立健全担保行业的法律规范体系,创造有利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法律环境,也使国家的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