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永弘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
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
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发展的一个过程。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道德教育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所以称它为“认知”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经过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所以可以被称为“发展”的。科尔伯格的观点还可以被归纳为: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智力发展并不等于认知发展;德性发展的基本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德性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不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德性发展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的水平,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进一步指出了道德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即是非对错)比其他价值判断更重要。道德判断以普遍理性为基础,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包容性。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
1.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核心部分是他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界说。每个阶段都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表明社会认同的尺度。科尔伯格按照儿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及对习俗约束力的瓜,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阶段1:惩罚与服从导向,阶段2:工具主义导向)、习俗(阶段3:人际导向,阶段4:社会制度导向)、后习俗(阶段5: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导向,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道德判断结构,它与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不同,属于一种道德思维的结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恒定不变的序列。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阶段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不同的儿童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但不可能超越基本阶段的发展。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顺序也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文化中的人。在个人之间、文化之间也会有道德发展的差异,但这是发展性差异。而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是由感知判断到理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1.3道德教育的实践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学校德育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学校教育改革。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德育,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原则,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实践发展。
一方面,要首先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阶段,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向更高一个阶段发展,不能将成人的道德规范强加为儿童。科尔伯格还认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教师必须理解儿童所作的道德判断的意义,了解师生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在道德推理上的差异,从而确定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所处的阶段。他认为向儿童展示高于其品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方法,最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过高或过低都是没有效果的。另一方在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原则直接教给儿童,注重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儿童道德认知冲突。在道德教育中,最重要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发展,而不靠灌输或用体验威的影响。因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发展的,它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发展机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变化是儿童自己经验的加工组合,这往往是因为儿童自己遇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两难问题,引发学生道德思维发生冲突,指导他们从更高阶段的道德发展出发,指出解决两难困境的办法,从而促进儿童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道德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