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概要: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仅对世界的道德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对我们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局限,我们理当引以为戒。

但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有益成分,我们还是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引用和借鉴。

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

他认为,德育也象其他教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

学生的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道德推理的发展。

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是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二者结合。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道德问题讨论法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它不仅在合适的水平上使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升一个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

但是,科尔伯格也看到这一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法,就是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公正团体法产生于集体农庄的德育方法,在实验中也取得了相应的结果,这一发现,是科尔伯格对杜威关于学校是社会和皮亚杰活动思想的继承创新,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实践,这是教育中的伟大事件,是科尔伯格划时代的贡献。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第一篇: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从行动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选手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在做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

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是他们能获得积极地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做出道德问题的决定。

他们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他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a.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不仅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学不断产生量变和质变。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b.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首先,他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适应和平衡。

图式:行动的结构或组织。

由于重复的动作,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被迁移或汇总。

被试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每个被试都有不同的图式,用不同的内在因素同化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图式最初来源于先天遗传,然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变化和丰富。

也就是说,低级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适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

同化与适应:同化是将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强化和丰富主体的行动;适应就是改变主体的行动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同化和适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适应既对立又相互联系。

只是同化量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变化或创新;而顺应则是一种质变,促进新图式的产生或原有图式的调整。

平衡: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心理结构。

平衡是指同化和适应之间的平衡。

新的暂时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结束,而是更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具有三个要素: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谐性。

结构的整体性意味着结构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化是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屈正良;夏金星;彭希林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4(025)034
【摘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简要阐释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屈正良;夏金星;彭希林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0
【相关文献】
1.浅谈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J], 刘卫平
2.什么样的德育是有效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J], 屈正良;夏金星;彭希林
3.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改进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J], 王昌善;贺青梅
4.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J], 张绣琴
5.什么样的德育是有效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J], 屈正良;夏金星;彭希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德育教育遭遇到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

要想打破这种模式,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先有勇气反思,并在反思中探寻新的德育路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

因此探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我国充满困惑、压力又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势必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启示一、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过去那种统一的社会文化格局逐渐转变为主体文化引导下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导致道德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经常面临各种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的困惑。

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建构之中,远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对各种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由于缺乏判断力、鉴别力的系统训练,在观察问题、认识事物过程中,容易表现出片面性、极端性和表面化的特点。

然而针对这些特点,我国的校园德育教育也并未取得一定的实效,不少学生表现在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显然,灌输的、无主体性的德育观,脱离实践的空洞说教的教育方法,远离学生生活的德育内容都受到了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德育模式的坚冰,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国内,针对德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道德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审视我国过去和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1. 1 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理解柯尔伯格深受杜威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论和道德论的影响, 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与其逻辑运算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 r= 0. 6~ 0.7)。

一个人的逻辑阶段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道德阶段的限度。

在道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乃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

在柯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既不象生物的发展那样是其固有本性的一种自然展现的过程,也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奖惩而直接内化的结果, 而是儿童自身同环境交互作用下使自己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的过程。

可见,在如何理解道德发展这一问题上,柯尔伯格重视道德认知的发展而非道德行为表现的变迁,重视道德经验胜过重视道德环境。

1. 2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分期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如同智慧的发展一样,存在着一种恒定不变的发展顺序,其历程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依次进行,不能紊乱或倒置。

且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具有普遍性。

这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

现对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作一具体介绍。

1. 2. 1 前世俗水平( Preconventional Level)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 儿童们遵守规范, 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 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惩罚和服从为取向( Punishment- obedience Orientat ion) 的阶段。

儿童的道德观念来自对行为后果好坏的判断,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 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第二阶段: 以功用和相对为取向( Instrumental- relat ivist Orientation) 的阶段。

儿童的道德观念来自对自己需欲的满足或偶尔来自对他人需欲的满足,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 有时也可第14 卷第 1 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l. 14. No . 12001 年3 月Journal o f Shao yang College Mar. 2001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 并认为对的只是相对的。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依据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模式,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教育方法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结论: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该水平的人数很少。

我国中学生基本处于10—20岁之间的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是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快速变化,中学生的道德观相比以往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出现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

本文旨在结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探索有益于提升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

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科尔伯格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只着眼于自身行为的结果或利害关系(即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考虑社会习俗)。

前习俗水平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观念,对行为对错的判断,以行为产生的后果为导向。

后果产生奖励的行为,则判定其为对的行为;后果产生惩罚的行为,则判定其为错的行为。

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判断好坏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导向。

对自己有利则为好,对自己不利则为不好。

1.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立足于“知”和“行”的最富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对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还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

科尔伯格在50年前提出的两难故事讨论法、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看清我国中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反思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内容是:(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2)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3)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不可逆性;(4)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德发展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且平行发展,认知水平高的,道德水平就高;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段,道德水平就处于哪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从行动的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来评判善恶是非,包括第1 和第2阶段:第1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避免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为道德判断标准,没有能力思考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试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试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两个子阶段。

第一阶段是后动性道德认知阶段,也称作社会型道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是正确的,并且把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作为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是奖励与惩罚阶段,人们相信,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第二子阶段是社会同情阶段,人们相信,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是为了帮助他人或者使社会保持和谐。

第二阶段是协调性道德认知阶段,也称作公正型道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认知不再仅仅建立在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基础上。

在这个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

这个阶段也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是规范合约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一个公平的、适用于所有人的规范合约;第二子阶段是哲学原则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道德决策。

第三阶段是自我统一道德认知阶段,也称作个人型道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认知建立在对个人道德价值的理解基础上。

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个人的道德价值和自我的统一,而不是单纯地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或者道德原则。

这个阶段也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是个人道德价值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个人的道德价值;第二子阶段是自我统一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我的统一。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柯尔伯格的理论提醒我们,道德认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

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张倩【摘要】道德认知发展论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吸收20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至今仍被各国道德理论家和德育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并被证明是有效的。

中国当前道德教育存在高调低效的特征,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我们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变传统的灌输型德育模式为引导型模式,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moral theory in the modern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schools, founded by Lawrence Kohlberg, a famous American moral psychologist, by assimilating John Dewey' s progressive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and Jean Piaget' s theory on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moral cognition. Lawrence Kohlberg' s theory has been widely and effectively practiced by moral theorists and educators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is featured by lofty tone but low efficiency. Lawrence Kohlberg' 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has brought us a lot of revelations on changing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stuffed moral educational mode be changed to the guided one. The student -centered teaching mode is also advocated to foster and improve students' moral judgment.【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中国;当代德育;启示【作者】张倩【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广州51042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作者:朱若菊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年第01期摘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本文简要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德育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9-02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更是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

本文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出发,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以作初步思考。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介道德形成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初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与发展。

他们俩的共同之处是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他们分别设计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作出道德判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基础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及验证的结果,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10岁以上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10~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指导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包括若干个发展阶段,从简单的遵守规则到内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层次。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可以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学校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提供道德冲突解决的机会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在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解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内在的道德标准。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行为表现。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校道德教育,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启示,重要性1. 引言1.1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简介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个体逐渐成熟,其道德观念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和提升。

柯尔伯格将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认知阶段,包括顺从和惩罚的避免阶段,以及自我利益的追求阶段。

第二阶段是传统道德阶段,包括社会规范与条例的维护阶段,以及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阶段。

第三阶段是后传统道德阶段,包括社会契约与法治的维护阶段,以及普世伦理原则的追求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个体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发展,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柯尔伯格的理论,教师和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成为具有道德责任感和积极行为的公民。

2. 正文2.1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发展中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这些阶段包括:前道德阶段、预传统道德阶段、传统道德阶段、后传统道德阶段以及超越道德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导学校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道德教育。

他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做出道德决策。

柯尔伯格的理论为学校提供了启示,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道德发展中不断进步。

通过遵循柯尔伯格的理论,学校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公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教育、学校、学生、道德思考能力、独立思考、道德决策、参考、指导1. 引言1.1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简介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道德认知发展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特点。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认知的发展是逐渐向着更高层次、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认知主要受到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影响,他们的道德取向主要是出于对外部规则和权威的顺从。

而在传统阶段,个体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在道德冲突中开始考虑不仅是法律和规则,还有他们内心的良知。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认知逐渐转向更加普遍的伦理原则和道德价值,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价值。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也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了解个体在道德认知中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正文2.1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将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和道德发展阶段。

在前前道德阶段,儿童主要以个人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他们的行为取决于惩罚和奖励。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课堂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提倡注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道德教育工作探讨提供借鉴作用,提高其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标签: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道德发展;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人物。

柯尔伯格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道德的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提倡注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

其理论在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的时间中产生了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道德教育不断地发展和得到完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作用和意义。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柯尔伯格等人把皮亚杰的经典对偶故事发展为两难故事法,以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以此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

根据对典型的“海因茨偷药”故事的回答,对儿童的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水平,具体可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1)第一水平:前世俗水平,主要特征是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利害。

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评价行为的好坏。

(2)第二水平:世俗水平,满足社会的期望,较多地关心他人的需要。

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三,人际协调取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发⽣认识论者,他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基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上。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经历三个过程:图式、同化和顺应。

个体通过这三个过程将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

道德的发展也有相似之处,道德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形成,使⼉童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到⾃律,从客观责任感到主观责任感转化,。

研究⽪亚杰的理论对我们探讨⼉童道德教育问题有巨⼤的启迪作⽤。

⼀、⽪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是通过观察⼉童的活动进⾏记录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童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包括对规则的态度,对⾏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对公正和惩罚的理解。

他将⼉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以下⼏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个阶段对应的⼉童认知发展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由于⼉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认知⽔平的限制,他们的⾏为⼤多同他们的⽣理本能的满⾜有关,没有任何规则意识。

社会规则对⼉童没有约束⼒,没有责任、公正和惩罚的意识。

2、他律道德的阶段(2—8岁):这时的⼉童认知处于前运算时期。

主要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服从,他们的道德判断受到外部的价值标准和队则的⽀配和制约。

认为服从成⼈所给的规则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就是公正的。

就像是俗⾔所说的“听⼤⼈话的孩⼦是好孩⼦”⼀样。

如果违背规则,不管动机是好是坏,都要受到惩罚,这也是公正的。

3、⾃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个阶段⼉童的思维达到具体运算时期。

这是的⼉童不再盲⽬服从规则,⼉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认可的内在标准,能做到⾔⾏⼀致,判断⾏为是能结合⾏为结果和动机。

公正感以平等为特征,能站在他⼈的⽴场上。

惩罚带有补偿性,⽅式较温和。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童思维有了飞跃,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得到的提⾼,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我国学校德育中的运用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我国学校德育中的运用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我国学校德育中的运用在德育论中,人们往往把德育方法称为小方法,而把德育模式称为大方法,其实这种称法并不完整。

在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理查德·H·哈什等著的《道德教育模式》中指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

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由此,我们发现德育模式不仅是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目的,也不仅是德育内容、德育理论;实际上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特殊组合方式,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

可以说,德育模式是以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在长期德育实践中,围绕着某一特定的目标采用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它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既不是一种对德育所作的纯理论的研究,也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用一种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以成熟的经验来丰富理论的操作样式。

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较普遍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班级、团(队)等组织和家庭的渠道来进行德育活动,主要采取教师说教的方式,具有重视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培养等特点。

我们不能否认该德育模式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良好行为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向人类社会提出的挑战,面对着我国社会日益迫切的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学校德育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面前。

作为能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我们的学校德育是否满足了这一需要?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面对社会中多元价值的冲击,学校培养出来的“听话”、服从纪律的学生却无所适从,这暴露了学校德育的最大不足:学生道德素质中极重要的道德思维判断习惯及其能力没有提到培养和提高,而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无法发挥它有效功能的最大障碍。

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启示

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启示

( 二) 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 0 断力 的发展水平和 阶段越高 , 道德判断 和行 为的一致 性就越高 , 所以 , 道德 教育 的关键在 于 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 思政课应在帮助学生 明辨是非 的基础上 ,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念 , 并 让学生在正确 价 值取 向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人格 。 ( 三) 学校思想道德教 育应持发展 的观 点 科尔伯格认为 , 个体 品德 的形成是在他与社会道德环境 的 积极交互作用 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而不是道德规范从 内部 自然 展现 的过程 , 更不是被动地接 受外部灌输 的结果 , 思想政治教 育是分 阶段循 序渐进的 , 有其 客观的 内在规律性 , 道德教育不 能凭教育 者的主观愿望随意跳跃 。用 阶段的理念进行 道德教 育, 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 对象 的道德判断能力 , 从根本 上改变 教育对象的行 为表现 , 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四) 改革德育课堂教 学模 式 现有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知识灌输 、 道德说教 的方


科尔伯格致 力于儿童道德 判断力发展的研究 , 提 出了“ 道 德发展阶段” 理论 。把儿童的道德判 断概括为三个水 平六 个阶 段, 即著名的“ 三水平六阶段 ” 道德发展理论体系 。 通过 “ 三水平 六 阶段” 理论 我们可 以看 出 , 人们对一种事 物形 成道德判 断并 不是一蹴而就的 , 它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道德发展阶段反 映的是个体道德认知 由低 级阶段 向高级 阶段发展 的一般趋势 。 这 种趋势是一个连续 向前发展的过程 , 它不会后退 , 也不 会越 过某一 阶段 向前发展 。文化和教育 的作用 , 只是可以加快或延 缓个体 的道德发展 , 却无法改变其发展顺序 。 另外 , 科尔伯格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刘永弘(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摘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

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

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

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

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

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

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

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

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

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

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

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

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

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

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

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

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发展的一个过程。

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

道德教育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所以称它为“认知”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经过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所以可以被称为“发展”的。

科尔伯格的观点还可以被归纳为: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智力发展并不等于认知发展;德性发展的基本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德性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不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德性发展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的水平,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进一步指出了道德判断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判断(即是非对错)比其他价值判断更重要。

道德判断以普遍理性为基础,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包容性。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

1.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核心部分是他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界说。

每个阶段都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表明社会认同的尺度。

科尔伯格按照儿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及对习俗约束力的瓜,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阶段1:惩罚与服从导向,阶段2:工具主义导向)、习俗(阶段3:人际导向,阶段4:社会制度导向)、后习俗(阶段5: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导向,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道德判断结构,它与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不同,属于一种道德思维的结构。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恒定不变的序列。

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阶段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

不同的儿童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

但不可能超越基本阶段的发展。

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顺序也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文化中的人。

在个人之间、文化之间也会有道德发展的差异,但这是发展性差异。

而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是由感知判断到理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1.3道德教育的实践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学校德育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学校教育改革。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德育,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原则,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实践发展。

一方面,要首先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阶段,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向更高一个阶段发展,不能将成人的道德规范强加为儿童。

科尔伯格还认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教师必须理解儿童所作的道德判断的意义,了解师生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在道德推理上的差异,从而确定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所处的阶段。

他认为向儿童展示高于其品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方法,最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过高或过低都是没有效果的。

另一方在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原则直接教给儿童,注重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儿童道德认知冲突。

在道德教育中,最重要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发展,而不靠灌输或用体验威的影响。

因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发展的,它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发展机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变化是儿童自己经验的加工组合,这往往是因为儿童自己遇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

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两难问题,引发学生道德思维发生冲突,指导他们从更高阶段的道德发展出发,指出解决两难困境的办法,从而促进儿童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道德水平发展。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确立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在学校德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能够指导学校德育实践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但他在注重道德认知发展方面的同时,却忽略了道德其他方面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如情感、意志、习惯等。

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具有诸多可能的借鉴作用。

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夏天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的国情,但总的精神很可能是正确的。

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根据我们本民族的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界定进行修正。

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意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道德教育中还流于空谈。

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

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敢于大胆地向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如最小的数是“0”,比“0”大一号的数是“1”),然后才逐渐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数学知识(如小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和“1”之间有无数个数;负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并不是最小的数)。

可是,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我们一开始就试图把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年幼的学生。

这很显然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更没有关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难以实现的基本原则所在。

如果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

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德,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正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我国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其中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抉择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是理性的道德,不在理性力量支配下的任何行为,都不具有道德意义。

一个孩子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把捡到的一百万元钱交给失主,一个成年人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把捡到的一块手表交还失主,这两种行为在道德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后一种行为更具有道德意义。

同样的道理,小学生绝对顺从老师的安排,与大学生服从学校合理的安排,这两种行为的道德意义也不能同日而语。

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听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把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品行不良的学生,这是错误的片面的观点。

这样的教师,不懂什么是理性的道德,什么是理性的道德教育。

理性的道德教育,有赖于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

学校德育应使学生借助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理解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原则,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进,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然而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这是必须改进的。

我国学校一贯钟情于专门设置的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即直接的道德教育),试图使学校德育科目化、课程化。

但实践证明收效甚微,仅仅依靠直接道德教学不足于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

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其道而行这,它的创始者和推行者都认为,尽管道德讲座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但它们本身显然不能构成一门德育课程。

它们一般不能整合进一门较大的课程内,也不能以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经验。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明确表示,围绕着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必须渗透在语文、历史、社会研究、法律教育、哲学和性教育等课程领域。

这种见识应当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效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