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锡纯脉诊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ff4750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b.png)
张锡纯:《伤寒论》大承气汤病脉迟之研究及脉不迟转数者之变通下法尝读《伤寒论》大承气汤证,其首句为阳明病脉迟,此见阳明病脉迟为当下之第一明征也,而愚初度此句之义,以为凡伤寒阳明之当下者,若其脉数,下后恒至不解,此言脉迟,未必迟于常脉,特表明其脉不数,无虑其下后不解耳。
迨至阅历既久,乃知阳明病当下之脉原有迟者,然其脉非为迟缓之象,竟若蓄极而通,有迟而突出之象。
盖其脉之迟,因肠中有阻塞也。
其迟而转能突出者,因阳明火盛,脉原有力,有阻其脉之力而使之迟者,正所以激其脉之力而使有跳跃之势也。
如此以解脉迟,则脉迟之当下之理自明也。
然愚临证实验以来,知阳明病既当下,其脉迟者固可下,即其脉不迟而亦不数者亦可下。
惟脉数及六至则不可下,即强下之病必不解,或病更加剧。
而愚对于此等证,原有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煎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者是也。
愚因屡次用此方奏效,遂名之为白虎承气汤,爰详录之于下,以备医界采用。
生石膏八钱(捣细),大潞党参三钱,知母八钱,甘草二钱,粳米二钱药共五味,将后四味煎汤一盅半,分两次将生石膏细末用温药汤送下,服初次药后,迟两点钟,若腹中不见行动,再服第二次,若腹中已见行动,再迟点半钟大便已下者,停后服,若仍未下者,再将第二次药服下,至若其脉虽数而洪滑有力者,用此方时亦可不加党参。
愚从前遇寒温证之当下而脉象数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其大便亦可通下,然生石膏必须用至四五两,煎一大碗,分数次温服,大便始可通下,间有服数剂后大便仍不通下者,其人亦恒脉净身凉,少用玄明粉二三钱和蜜冲服,大便即可通下,然终不若白虎承气汤用之较便也。
按:生石膏若服其研细之末,其退热之力一钱可抵煎汤者半两,若以之通其大便,一钱可抵煎汤者一两,是以方中只用生石膏八钱,而又慎重用之,必分两次服下也。
寒温阳明病,其热甚盛者,投以大剂白虎汤,其热稍退,翌日恒病仍如故。
如此反复数次,病家遂疑药不对证,而转延他医,因致病不起者多矣。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20e3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8.png)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引言:中医学自古以来便奉行“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全面观察病情,修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张锡纯先生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在络病学术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提出的络病学说强调通过活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的特点,以及他提出的“活络效灵丹”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一、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1.强调内外兼顾:张锡纯先生强调了内外兼顾,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身体的络脉是内外联系的桥梁,在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张锡纯先生不仅注重调理内脏,还重视疏通络脉,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强调总揽全局:张锡纯先生独特的感召术,使他能够从患者的诸多细节和疾病的发展趋势中洞悉病情。
他强调了总揽全局的重要性,主张在治疗中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根据个体病情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强调阴阳协调:张锡纯先生深入研究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阴阳关系紊乱的结果。
他强调在治疗中要调节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他的疗法往往通过调理经络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二、活络效灵丹的实验研究:张锡纯先生在络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活络效灵丹的疗法。
活络效灵丹是一种草药配方,通过内服外用的方式,利用活血化瘀、调理经络的功效来治疗疾病。
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选择40只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活络效灵丹组。
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模型组使用刺激剂诱导疾病模型,活络效灵丹组则在模型基础上给予活络效灵丹治疗。
2.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活络效灵丹组在病情恢复和体能提升方面显著优于模型组。
同时,活络效灵丹组的经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到调节。
3.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络效灵丹对于失去平衡的阴阳有调节作用。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https://img.taocdn.com/s3/m/c6e993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3.png)
张锡纯的脉诊观(一)导读:中医向来强调看病,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但是看看明清的好多医案都是没有舌脉,就凭个症状,就定了个方子,还经常鼓吹疗效很好,包括我们大名鼎鼎的傅山同志写的《傅青主男女科》,清末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同志(1860-1933)在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好的,一则医案记载过程详细,二则症状描述具体贴近实际,三是重视脉学,好多病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都是以脉为主要依据。
所以今天重点跟大家谈谈张锡纯摸脉的经验。
正文张氏摸脉也是分部的,总的来说也是分左手和右手,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胆)、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胃)、肾。
比如:在敦复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讲肾脏多恶寒,多数是温补,但是也有时候是热的,需要凉泻,讲他曾经治疗一个人,年二十岁,嗜睡无节,即动则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酣睡。
张氏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于是用了黄柏、知母、茯苓、泽泻,数剂而愈。
在金铃泻肝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刘XX兄,左胁肋疼痛,吃了好多药无效,找张氏要方子,张锡纯同志给了他一个经验方活络效灵丹,结果吃了也没效果,于是亲自去给他看看了,摸了摸他的脉,原文是:脉象他部皆微弱,惟左关沉弦而有力,原来是肝火,治以金铃泻肝汤,一剂就好了。
在温降汤的条文下,张氏介绍了一个医案,看了一个十四岁的学生,吐血好多天,每次吐的时候都咳嗽,但是张锡纯摸了下他脉,原文:甚迟濡,右关尤甚,疑其脾胃虚寒。
张氏认为不是咳嗽引起的吐血,而是胃气不降,上逆吐血引起的咳嗽,于是用了温降汤,一剂血止,数剂痊愈,咳嗽也好了。
从这些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则说明张锡纯对于寸关尺三部的意义就是我前面说的那样,跟传统一样,再则更重要的是对于张锡纯来说,有时候病情复杂,难以定夺的时候,脉学的依据要更为准确,对于辩证用药更有价值。
(注:个人觉得舌脉价值一样大,hahaha)张氏摸脉除了前面归纳的分部观之外,张氏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重视上下和左右的对比,看重大的趋势。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fb0c424b4daa58da0114a9b.png)
调脉诊在 中风诊治过程 中的重要性 。
关 键词 :张锡 纯 中风 脉诊
或 引 血 下 行 ,或 补 气 升 血 ,是 张 氏 治 疗 中 风 证 的 一
大 特点 。 3 辨 证慎 用药 张 氏 强 调 内 中风 证 有 虚 实 之 分 因 此 ,在 用 药
近 代 名 医 张 锡 纯 ,注 重 实 践 ,倡 衷 中参 西 ,对 内 中 风 的 诊 治 颇 有 卓 见 , 临 证 之 际 .重 视 脉 诊 .并 且 贯 穿 于 内 中 风 证 治 疗 过 程 的 始 终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祖 国 医 学 诊 治 中风 的 内 容 。兹 加 以 探 讨 . 以 资 临 证
上 冲之脑 充 血 实 证 ,脉 弦 长 有 力 ,恒 用 大 剂 代 赭
张 氏认 为 内 中 风 证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一 虚 一 实 .迥 不 同 也 。 其 实 者 , 即 《内 经 》 所 谓 诸 厥 证 , “ 之 与 气 , 并 走 于 上 ,则 为 大 厥 ” 血 。 其 虚 者 , 属 《 经 》 “ 气 不 足 ” 脑 充 血 证 ,按 轻 内 上 。 重 程 度 又 分 为 脑 充 血 、 脑 溢 血 、 脑 出 血 三 种 。 因 此 .在 内 中 风 证 诊 断 方 面 .宜 首 先 分 清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而 脉 象 在 诊 断 中 占 有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对 于 大 气 下 陷 ,脑 中 气 血 不 足 之 脑 贫 血 证 , 强 调 其 脉 必 “ 微 细 无 力 ”,或 “ 徽 ”,微 脉 为 无 力 之 象 而 投 沉
维普资讯
四 川
4
中
医
20 年 第 2 02 0卷第 5期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39fbb4d426fff705cc170adb.png)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
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
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
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
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
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
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
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
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
引用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休研究转帖
![引用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休研究转帖](https://img.taocdn.com/s3/m/9d8d4c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d.png)
引用论张锡纯对“肝脉左脾脉右”的认识及临休研究转帖2005年第32卷第10期傅文录,石显方“肝脉左,脾脉右”自《内经》降世以来自成体系,沿用至今,无人疑问。
可仔细分析之,这显然与其解剖部位并不一致,这难道是古人的疑误?还是有意的创用?对此问题,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1860-1933)对此有深人之研究,并通过亲身实践而对这一理论进行论证,这对笔者深人理解与认识“肝脉左,脾脉右”的理论渊源,以及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此,笔者就此问题进行浅探如下。
1脏象与体用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其脏象学说不局限于对人体组织形态,即外表形象的描述,而且还对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以及内脏与体表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应象,都作了详细地描述。
《内经》在研究脏象的功能与活动时,则首先要知内在脏腑的形态大小,如《灵枢·经水》认为:“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而《灵枢·肠胃》及《灵枢·平人绝谷》中则详细地描述了人体胃肠长短、大小及在腹腔所在的位置。
虽然《内经》尚未有记述肝、脾大小与位置的记载,但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则记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表明在《内经》及《难经》时代,就非常明确知道了人体内脏的大小、形态、位置,象肝在右、脾在左,则是显而易见解剖位置是不会弄错的。
为什么《内经》不重视形体位置呢?因“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即运用活体动态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人体内脏与体表、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应象”来认识人体的,即《内经》认为脏象与体内的关系还不可能一致,《内经》不仅重视研究脏与体,而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应用象与用的功能,因而后者更具有现实治疗与临床价值。
张锡纯看病的特点——一味单方药,治病又养命
![张锡纯看病的特点——一味单方药,治病又养命](https://img.taocdn.com/s3/m/ef0d3f5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9.png)
张锡纯看病的特点——一味单方药,治病又养命张锡纯——中国近代名医中的名医张锡纯是晚清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中医,出生在河北盐山。
年少时他曾到天津考过两次科举,但都没考上,于是回家后遵照父亲的命令开始学医,一边学中医理论,一边临症(诊断和治疗疾病)。
晚清时期废除旧学,开始提倡新学。
讲西学没人会,但张锡纯看书特别杂,也懂几何,所以被聘为当地的几何老师。
在当数学老师时,他一边给大家讲课,一边看病,积累了大量经验,写了一本书叫《医学衷中参西录》。
这本书在他出名之前已经写好了,后来快到 50 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出名。
时德州驻军统领邀请他去当军医,任军医政。
从此,张锡纯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他随着驻军四处行走,在部队里又接触大量的患者。
随着他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他的医名也开始不断传播。
后来张锡纯到沈阳建立了一家中国最早的中医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锡纯的书在当时非常有名,他想要出版,就将书稿送到了北京一个版权管理部门。
正好沈阳这边也有人在此申请专利,在桌上看到了他的书稿,看完之后觉得书稿写得太好了,就主动联系张锡纯,提出要赞助他出版。
于是,他就开始拉赞助,最后把这本《医学衷中参西录》给出版了。
这本书一出版就风靡全国,直接影响比较大的还是沈阳,可见沈阳在张锡纯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时,奉天(今天的沈阳)有个当官的人喜欢中医,是个养生爱好者,没事就买中医书来看。
有一天,他外地的一个朋友跟他说:“我的太太得了病,能否帮我在沈阳找个名医给她看一下?”他的朋友把太太的病症说完,他马上说:“这个病我能治,我刚买了本书叫《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里有方法,你先别找名医,名医未必能治得了你太太的病。
等我把治病的这个方子抄回来,你拿回去用一下,看看有没有效果。
”结果他的朋友回去按照这个方子抓了药,让太太吃了几服,病居然好了。
局长一看了不得,这本书竟然这么好,于是就去大帅府,找大帅府的秘书商量说:“我们奉天就缺这样的名医,你来看这本书,写这本《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张锡纯可了不得,他的医学水平太高了。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https://img.taocdn.com/s3/m/ff3cfb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2.png)
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
周唯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2
【摘要】张锡纯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多种常见病脉具有深刻独到见解,提出迟脉非皆属寒;数脉亦常主虚;促脉实非歇止;弦脉更见脾虚。
这些认识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09-110)
【关键词】张锡纯;脉诊;经验
【作者】周唯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1
【相关文献】
1.褚玉槐主任医师脉诊经验撷英——高血压脉诊 [J], 王洪涛
2.张锡纯治疗内中风脉诊运用规律的探讨 [J], 李恩庆
3.张锡纯学术经验拾珠之肾系病治法方药特色探略 [J], 裴明;杨洪涛
4.张锡纯诊识弦脉探析 [J], 严序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a4cf0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5.png)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 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 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 《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 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 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 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 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 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虽说西医暂时无法通过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明确指出经络对应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就此磨灭它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近CCTV1正在热播的《老中医》,就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中医文化而专门拍摄的,还特意在 黄金档播放。这部剧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剧情精彩、底蕴深厚,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毕竟,虽然有很多中医黑、传统文化黑,通过各种手段不停地打压、抹黑中医,但是国家,尤 其是中央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都是非常明确而大力的。
2 如何正确认识“打通” 从中医角度讲,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所谓的“通”,一般是指的是气血通畅。 但随着人体生长及外界因素的作用,身体会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阻塞经脉,使得气血通畅程 度下降,导致任督二脉不“通”,从而发生疼痛及其他疾病。 而“打通”,则是指通过锻炼能使任督二脉气血更通畅。因任督二脉是全身阴阳诸经的纲领,故任 督二脉通则百脉通,具有改善体质、强筋健骨的作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4bed7c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2.png)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指的是指压舌根或肛门,感受脉象传导后的深部搏动,从而判断病情。
在张锡纯病案中,医生运用沉脉辨证,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张锡纯,字颐如,号圣君,明朝中医学家,被誉为“四先生”之一。
他经常用沉脉进
行辨证,一次常常可以感受出20多脉次,对于病情的判断非常准确,被后人称为“沉脉
领袖”。
在张锡纯病案中,他详细记述了病史、病情、治疗手段及疗效等情况,并配以图表,
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以下以张锡纯病案中“小儿麻痹症”一例为例,介绍沉脉在病案中的运用。
该病案中,该患儿脉象树皮样,身体肌肉无力,不能站立行走。
张锡纯先对观察病人
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人患有麻痹症,并判定为肾虚、阴阳失衡等症。
接着,张锡纯运用沉脉技术,对该患儿进行脉诊,发现其气脉不畅,血脉微弱,脉象
深而细,且没有跳动感。
经过仔细观察后,张锡纯认为该病人患有“寒性脉瘫”,而该病
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而定。
在治疗方法上,张锡纯采取了针刺和食疗法的结合治疗,以温经通脉,扶正固本为主
要治疗目的。
经过一个较长的治疗周期,该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身体肌肉逐渐
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明确患者的体质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中医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脉诊技巧,结
合病人的病情、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UC头条:名医张锡纯,治病有绝招,仅仅三味药,就能搞定咳喘难题,真厉害
![UC头条:名医张锡纯,治病有绝招,仅仅三味药,就能搞定咳喘难题,真厉害](https://img.taocdn.com/s3/m/6fca885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7d.png)
UC头条:名医张锡纯,治病有绝招,仅仅三味药,就能搞定咳喘难题,真厉害中医治病,素来讲究“药必对证”,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在治病的过程中,用药不对症,不仅治不好病,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对症下药”真的那么难吗?其实只要精通中医辨证思路与方法,用药切证并不难。
但是在临床中,疾病千变万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所以,不是高手,有时候难免有“看走眼”的。
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先生,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患者。
那个患者大约四十来岁,平时就有咳喘之疾,稍微受到外感风寒就会触发咳喘病症。
刚开始这个患者求医,医生给他用了小青龙汤,一剂汤药下去,咳喘就没有发作了。
没想到的是,后来咳喘复发了,医生连续服用小青龙汤三剂药都没啥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没有辨证的结果。
那个患者后来服药没效果后,就找到了张锡纯为他治疗。
张锡纯先为患者诊脉,发现他的脉象一呼一吸跳动在五次以上,且右寸脉浮大,且“重按即无”。
由此可知,为什么这个患者现在用小青龙汤没效果了。
因为以前医生给他用小青龙汤,那是因为病症是因外感而诱发,所以效果好。
然而,后来复发咳喘,其实并非是外感诱发,所以没效果。
那么,这个患者张锡纯是如何给他治好的呢?张锡纯一共给他开了三味药,也就是“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
具体制作和服用方法,是汤剂,水煎服的。
没想到两剂药下去,咳喘就好了,为了巩固疗效,继续服用几幅中药“以善其后”。
这个配方效果这么好,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张锡纯给它起了一个很美妙的名字——沃雪汤。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张锡纯的这个方剂跟他的“珠玉二宝粥”(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极其相似。
二者除了剂量上不一样,就一味药之差,沃雪汤用的是牛蒡子,而珠玉二宝粥用的是薏苡仁。
并且二者在功效上也相差不大,珠玉二宝粥的作用在于“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而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17c1d39e45c3b3567ec8b82.png)
龙源期刊网 名医张锡纯妙用鸡内金的故事作者:张健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9期鸡内金是指鸡的砂囊内壁,系消化器官,用于研磨食物。
该品为传统中药之一,用于消化不良、遗精盗汗等症,效果极佳,故而以“金”来命名。
民国名医张锡纯是运用鸡内金治病的高手,下面讲一讲张锡纯运用鸡内金治病的故事。
故事一:鸡内金消除胃中积滞沈阳城西龚庆龄,30岁,胃脘有硬物堵塞,已经好几年了,饮食减少,感觉吃东西“不能下行”,这种感觉很不舒服。
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张锡纯看病。
张锡纯给他诊脉,其脉象沉而微弦,右边尤其如此。
张锡纯认为这是他的胃中有积,胃气难以下行,所以阻塞了气机的下降。
于是,张锡纯开了一个方子:鸡内金一两(30克)、生酒曲五钱(15克)。
就这么个简单的方子,一共就两味药。
开完了方子,大家都不相信能治好病。
结果患者服了几剂以后,硬物全消,病好了。
还有一位叫秦星垣的患者,也是这个症状,经过很多医生治疗,分毫无效。
张锡纯开的方子也是以鸡内金为主药,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结果,连服8剂后痊愈。
秦星垣高兴极了。
当时的人们有个习惯,就是有什么大事儿都登报声明,这是最隆重的表达方式了,秦星垣病好以后,登报声明以感谢张锡纯。
张锡纯认为,鸡内金不但能消除胃中积滞,而且可以消除脏腑任何地方的積滞。
故事二:治疗脏腑积聚有个患者叫史仲埙,年近40岁,在黑龙江做一个警察署的署长。
他腹中有积聚,治疗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效果,于是请张锡纯来治疗。
张锡纯发现在患者的左胁下有积聚,直径三寸,按之甚硬。
患者此处经常疼痛,呃逆短气,饮食减少,脉象沉弦,这是古代说的肝积肥气。
于是用鸡内金三两(90克),柴胡一两(3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一钱半(4.5克),日服三次。
结果十多天以后,这个患者就痊愈了。
张锡纯对鸡内金的用法还有很多,他甚至创立了用鸡内金做名字的药方。
鸡内金具有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的功效,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点:。
中医泰斗张锡纯,经方一剂起沉疴!
![中医泰斗张锡纯,经方一剂起沉疴!](https://img.taocdn.com/s3/m/8f9f20f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72.png)
中医泰斗张锡纯,经方一剂起沉疴!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是我国“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儒、医基础扎实,医术精湛,悬壶济世,勇于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颇有医名。
妙手回春的故事,不胜枚举,一剂起沉疴的传奇,令人惊叹不已!今且分享几个实例,一起见证经方的神奇!1水肿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第二卷》上册。
一妇人,年四十许,得水肿证。
其脉象大致平和,而微有滑数之象。
俾浓煎鲜茅根汤饮之,数日病愈强半。
其子来送信,愚因嘱之曰:有要紧一言,前竟忘却。
患此证者,终身须忌食牛肉。
病愈数十年,食之可以复发。
孰意其子未返,已食牛肉。
且自觉病愈,出坐庭中,又兼受风,其证陡然反复,一身尽肿,两目因肿甚不能开视。
愚用越婢汤发之,以滑石易石膏(用越婢汤原方,常有不汗者,若以滑石易石膏则易得汗)。
一剂汗出,小便顿利,肿亦见消。
再饮白茅根汤,数日病遂痊愈。
2伤寒脉微细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曾治一人,年过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鸦片,于冬令得伤寒证,因粗通医学,自服麻黄汤,分毫无汗,求为诊视。
脉甚微细,无紧象。
遂即所用原方,加生黄芪五钱,服后得汗而愈。
3伤寒脉不出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曾治天津鼓楼东万德永面庄理事张金铎,年近四旬,先得伤寒证,延医治愈。
继出门作事又冒寒,其表里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身体微形寒战。
诊其脉,六部皆无,不禁愕然。
问其心中,犹平稳,知犹可治。
盖此证属重感。
气体虚弱,寒邪侵入甚深,阻其经络之流通,故六脉皆闭也。
投以麻黄汤加生黄芪一两,服后周身得汗,其脉即出,病亦遂愈。
4温病发疹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一幼女患温疹,其疹出次日即靥,精神昏昏而睡,时有惊悸,脉象数而有力,投以白虎汤加羚羊角钱半(另煎兑服),用鲜芦根三两煮水以之煎药,取汤两茶盅,分三次温服下,其疹得出,病亦遂愈。
中医大师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
![中医大师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9df1ade1910ef12d2af9e796.png)
中医大师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导语:张锡纯是近代中国中西医汇通的先驱,不仅精于伤寒、温病、妇科、儿科等,亦在药物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同时又结合实践创立新论,对中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锡纯用药经验值得借鉴,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薛瑜峰“学医功夫原有数层,就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这是张锡纯对药物重要性的精辟论述。
张锡纯一生推崇《神农本草经》,对《神农本草经》中各类药物理论细加揣摩,精研药性,不仅提出了许多颇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见解,也对许多药物药性重新论证,拓展了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而且结合临床,融入自身见解,注重配伍,创立药对,其独树一帜的药物理论对后世谴方用药影响深远。
石膏《神农本草经》原载“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产乳。
”后世则多认为石膏大寒,并且据条文认为石膏可治产后无乳,对此张锡纯感慨到“变金丹为鸩毒也!”张锡纯认为石膏非大寒之性,而属微寒之品,治疗大热,须大剂方可,且指出《神农本草经》所谓“产乳”并非指产后无乳,而是指“产后外感发热”,《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即是《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的最好证明。
此外,张锡纯还独创新见,认为石膏的退热机制为逐热外出,即“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退热而不伤脾胃,此论颇有新意。
山茱萸《神农本草经》曰:“味酸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
”张锡纯认为,山茱萸不仅有固涩之性,并且“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
”龙骨《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平,主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张锡纯精研“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
”龙骨除可重镇降逆,收敛固脱之外,还可利痰,开通,治疗肺中痰饮咳嗽,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e3442e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d.png)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中医沉脉是中国古老的医学艺术,它产生于唐代,主要用于诊断疾病和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并在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沉脉在张锡纯的病案中的运用,以此来说明沉脉的实际作用。
张锡纯是一位中国传统中医,他的病案中涉及到对患者沉脉的记录和分析。
他所说的沉脉“弹性”是指沉脉的弹性。
弹性的沉脉表明病人的血液循环很好,血液循环与身体的营养有关。
如果血液循环不良,沉脉就会变得无弹性,病人也会出现其他症状。
张锡纯也注意到沉脉的“深浅”,这是指沉脉的深浅程度。
沉脉的深浅可以反映出病人的状态。
深的沉脉表明病人只是患病,而浅的沉脉表明他们的状况较轻,并且可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恢复正常。
此外,张锡纯注意到沉脉的“活动性”,即沉脉在脉型上的变化。
一般来说,活动性沉脉表明病人可能需要中药来帮助治疗他们的疾病;反之,如果沉脉非常平缓,就可以不吃中药,用补益的食物来治疗疾病。
另外,张锡纯还提到了沉脉的“凉性”,即沉脉的凉热程度。
如果沉脉变凉,表明病人的脏腑机能活性较差,而且很多隐性病变潜伏在身体内,因此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而如果沉脉变热,则表明病人脏腑机能较强,可以服用补充营养的药物而不需要中药。
最后,张锡纯还提出沉脉的“气性”,即沉脉的气量。
高气性沉脉表明病人的气血循环良好,因此可以使用补益的中药来治疗病人。
通过对张锡纯的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沉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病人。
因此,沉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表明,它可以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帮助我们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沉脉是中国传统中医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患者达到期望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劳累过度这么治聊聊张锡纯医案
![劳累过度这么治聊聊张锡纯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bf93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5.png)
劳累过度这么治聊聊张锡纯医案罗大伦大伦书院今天天津二区宁氏妇,年近四旬。
素病虚劳,偶因劳碌过甚益增剧。
【病因】处境不顺,家务劳心,饮食减少,浸成虚劳,已病到卧床懒起矣。
又因有讼事,强令公堂对质,劳苦半日,归家病大加剧。
【病候】卧床闭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不发言语,有若能言而甚懒于言者。
其面色似有浮热,身间温度三十八度八分,问其心中发热乎?觉怔忡乎?皆颔之。
其左脉浮而弦硬,右脉浮而芤,皆不任重按,一息六至。
两日之间,惟少饮米汤,大便数日未行,小便亦甚短少。
【诊断】即其脉之左弦右芤,且又浮数无根,知系气血亏极有阴阳不相维系之象。
是以阳气上浮而面热,阳气外越而身热,此乃虚劳中极危险之证也。
所幸气息似稍促而不至于喘,虽有咳嗽亦不甚剧,知尤可治。
斯当培养其气血,更以收敛气血之药佐之,俾其阴阳互相维系,即可安然无虞矣。
【处方】(一两=30克,一钱=3克)野台参(四钱)、生怀山药(八钱)、净萸肉(八钱)、生龙骨(八钱、捣碎)、大甘枸杞(六钱)、甘草(二钱)、生怀地黄(六钱)、玄参(五钱)、沙参(五钱)、生赭石(五钱、轧细)、生杭芍(四钱)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饮下。
【复诊】将药连服三剂,已能言语,可进饮食,浮越之热已敛,温度下降至三十七度六分,心中已不发热,有时微觉怔忡,大便通下一次,小便亦利,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野台参(四钱)、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净萸肉(六钱)、生怀地黄(五钱)、甘草(二钱)、玄参(五钱)、沙参(五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生杭芍(三钱)、生鸡内金(半钱、黄色的捣)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方中加鸡内金者,因虚劳之证,脉络多瘀,《金匮》所谓血痹虚劳也。
用鸡内金以化其血痹,虚劳可以除根,且与台参并用,又能运化参之补力不使作胀满也。
【效果】将药连服四剂,新得之病全愈,其素日虚劳未能尽愈。
俾停服汤药,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粥,少加白糖当点心服之。
每服时送服生鸡内金细末少许,以善其后。
脉诊心悟:弦滑之脉
![脉诊心悟:弦滑之脉](https://img.taocdn.com/s3/m/a875e21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3.png)
脉诊心悟:弦滑之脉
上次讲到弦涩的脉象,弦长细而涩,多为血少血热,治疗用养血活血的方法。
下面我们看看细涩和局部弦滑脉的临床病案。
一个50多岁的婆婆,双下肢从膝盖以下麻木不适。
脉诊双手脉显得细涩不畅,舌质淡偏暗。
这是气血不足,兼有气滞血瘀。
治疗用张锡纯的效灵活络丹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四逆散牛膝等。
患者吃药2付,告诉我说脚不麻了。
但是左侧膝盖疼痛。
我问她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她说痛了很长时间了。
看的时候觉得脚麻严重,就没管。
现在希望吃完这次药后把膝盖痛也顺便治疗。
患者吃完药后没几天复诊。
脉象比原来已经有所改变。
左手脉象仍沉细,右关脉却显得弦滑。
左手脉细,提示血少。
膝盖为综筋之府,血少则缺乏濡养。
右关弦滑,提示痰浊阻滞,痰浊为邪,故见脉滑,导致气机不通,故而脉弦。
血少不濡,痰阻经络,故见膝盖疼痛。
治疗用四物汤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参鸡血藤养血通络。
用茯苓饮去中焦痰浊。
4天后问患者,诉膝盖已经不痛了。
这个病案提示,局部弦滑脉,是痰浊阻塞,导致气机不通的表现。
大病之后,“阳气欲脱”,用两味药就能起死回生!
![大病之后,“阳气欲脱”,用两味药就能起死回生!](https://img.taocdn.com/s3/m/2f4e152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b.png)
大病之后,“阳气欲脱”,用两味药就能起死回生!
民国时期,有一个少年,“素伤烟色”(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美色)。
因此,身体底子一直都很差。
一次患了感冒之后,医生给他开了解表的方子,稍有好转,一天后却突然开始浑身出冷汗,心里怔忡异常,像是气息马上就要断了似的。
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连忙去请张锡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看病。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张锡纯诊脉分左右手,区别于传统中医分寸关尺,后发展成中医里的一个派别)、无根。
诊完后,张锡纯就明白了,这是虚证,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的症状。
怎么办?必须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则可转危为安。
”
什么药?张锡纯说:“山萸肉四两,人参五钱,就可以了。
”
山萸肉就是山茱萸这种植物的果实肉,是一味补肝的药物,酸酸甜甜的,过去认为酸收补肝,能滋补肝肾。
但是,张锡纯却能从《神农本草经》里面看到山萸肉可以治疗“寒热”症,从中悟出这是肝经
虚极的寒热现象。
日后凡是遇到患者阳气欲脱的情况,张锡纯会用大剂量的山萸肉收敛阳气,从而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张锡纯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
大病之后,常觉气虚体弱的朋友,不放试试这两味药。
来源 | 《救命之方》,紫图图书授权发布。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https://img.taocdn.com/s3/m/63fff0c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66.png)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张锡纯调冲创五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极好!张锡纯于女科重视冲脉,所拟调冲五方,组方缜密,疗效显著。
兹不揣谫陋,就调冲五方之组方特点,略述于次,以就正同道。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内经》有“任脉通,太冲脉盛”、“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及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等论。
张氏于该书“论女子癥瘕治法”等章节,亦多次冲任并称,而独于五冲汤及其诠解中,仅言冲脉。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诸说。
认为任脉之功能,只为冲脉司其担任之职。
与《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任脉为之担任”及“冲脉动,斯诸脉交动”之说一致。
张氏所拟调冲五方,旨在调理人身阴阳气血之偏胜,补不足,损有余,正合《内经》“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乘,以平为期”之治则。
调冲五方,依主治症与药物配伍,可分为补破理冲,补敛固冲、补火温冲三类。
1.理冲审补破理冲汤(黄芪、党参、于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醋)、理冲丸(生水蛭、黄芪、三棱、莪术、当归、知母、桃仁、蜜)皆“补破之药并用”,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室女月闭血枯。
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等。
理冲汤以“三棱、莪术消冲中瘀血,而从参、芪(于术、山药)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
”张氏谓“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
”鸡内金“为通月信最要之药”,无论脏腑何处之积皆能消之,因其“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为方中必用之药。
三棱、莪术究属开破之品,张氏有“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加量)”之变通。
而天花粉、知母,取其凉润之性,以济黄芪之温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锡纯脉诊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 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
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 )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 )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 )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____________
(5 )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
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
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_ 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
(1 )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 )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
(3 )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
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
4 .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
(1 )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 )右脉微弱,气陷。
(3) 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 惫,气虚
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 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 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
(1 )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3 )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 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
(1 )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 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 心肺阳分
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 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 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 )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 .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
(1 )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 )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
(1) 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 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内 热挟阳明
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 .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
(1 )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 )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 不眠。
两
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 )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 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 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 脉象。
(1)
(2) (3) 当急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