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赏析
刘方平《月夜》赏析: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月夜景象
刘方平《月夜》赏析: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月夜景象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从多个角度深度赏析这首充满静谧与情思的古诗。
希望通过这次赏析,你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一、作品原文月夜刘方平[唐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夜静更深,朦胧的斜月撒下点点清辉,映照着家家户户。
夜空中,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出乎意料地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2、注释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三、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
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月夜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月夜-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
○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刘天华月夜赏析
刘天华月夜赏析《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刘天华《月夜》乐曲赏析的相关信息吧!刘天华《月夜》乐曲赏析(一)在《月夜》这首乐曲中,尤其是曲式结构上,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整首乐曲舒缓宁静,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
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通过调式交替、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
刘天华《月夜》乐曲赏析(二)描写玉兔东升,恬静肃穆,月夜良宵生发想往。
乐曲以极慢板开始,二胡用流畅的运弓、运指及精微细致的揉弦、换把处理,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天高气爽,风轻恬静,一轮明月初升,夜霭如霜的诗情画意美好月夜。
本段以第一小节为核心音调展开,并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中连续出现了七度的跳进,旋律上还先后运用了十六分附点和三十二分附点,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觉下突出了明月升腾的浪漫景象。
一开始左手揉弦以慢为宜,第一个音“6”以迟揉弦的方式出现,出音要柔美圆润,右手的运弓要稳定、连贯、松弛、力度适中,行弓要通畅连贯,换弓要不露痕迹,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间,心平气和,从容自如。
紧接下面的一个小七度的跳进,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用跳指换把,在落音准确的同时,高音的“5”要实按弦,揉弦速度稍加快些,但运弓力量不要爆发,用手腕的力量带动胳膊,控制着发力,有点类似于打太极的感觉,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发射和持运行。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篇1:唐诗之《月夜》赏析唐诗三百首之《月夜》赏析《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翻译偷桃窃药是两件美事,可惜难两全。
玉阳碧城十二楼,曾经幽禁过彩蟾。
本来我应跟三位美女,一起欣赏月光团圈。
那华阳观玉楼,仍然像透明的水精帘。
注释宋华阳姊妹:作者在玉阳山学道时暗恋的宋华阳姊妹,均是女道士。
偷桃:道教传说,谣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被谪降人间。
窃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嫦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十二城:亦作十二楼、十二层城,道教传为仙人居处,此借指道观。
彩蟾: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因借以指月,此指代宋华阳姊妹。
三英:三朵花,指三位女性,即宋华阳姊妹。
水精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创作背景唐文宗太和八年(834),李商隐到玉阳山去“学仙”,约为四年,这时结识了女道士宋华阳姊妹,也可能因此产生了恋情。
诗人早已向宋华阳姊妹发出过自己情爱的信息,但始终未收到宋氏姊妹返回消息,当然诗人仍存有幻想,实现自己的情感愿望,于是在“月夜”重寄自己的相思,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首两句是诗人心中发出的感喟,一种深情的阻隔,即使近在咫尺,也形同天涯,可望而不可即。
先引用两个典故来喻意,一是用嫦娥偷灵药得仙人月,来喻宋氏姊妹已飞升成仙,一是用东方朔三次偷王母蟠桃事来喻诗人自己,作者说:但仙、凡两境界,“事难兼”啊,今夜我只能望着高楼,“彩蟾”被锁在深阁,城关重重,哪能相见呢?这两句中“兼”与“锁”两词写出了人间种种阻隔,心愿与现实总是相违,在情爱生活中同样如此,对诗人而言,人间无形阻难感受更深了。
后两句点出“月夜”,诗人此时此景的想像与感受应是如此的:在这明月皎洁,月光如银,安详宁静的夜晚是多么好的时光啊,如果我们三人相聚于山水亭角之间,开怀言志,情感交触,共赏明月,然而这仅是一种梦幻和想象了,抬头一望,我只能出神地仰视一下你们高楼上悬挂的水精帘了。
刘方平《月夜》赏析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文解释: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解释: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月夜》刘方平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刘方平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作品原文:月夜更深⑴月色半人家⑵,北斗⑶阑干⑷南斗⑸斜。
今夜偏知⑹春气暖,虫声新透⑺绿窗纱。
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
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作品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
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杜甫的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
杜甫的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杜甫的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导语:《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杜甫的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以供参考。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赏析一: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月夜忆舍弟朝代:唐朝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2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翻译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杜甫《月夜》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译文及赏析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眷在鄜州的羌村,而杜甫却被囚禁在长安狱中。
译文孙长江今夜鄜州月儿明,唯有妻子在独看。
(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独看”呢?)只因孩子们还小还未谙世事,他们是不会懂得母亲望月是在“忆长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来)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倚靠在虚幌(薄帏)之中,让那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不再泪水盈盈呢?百字赏析文孙长江别开生面,必成新境;另辟蹊径,终现奇观.明明是自己被缧绁囚禁在长安之囹圄,囚窗外,圆月高悬,清辉下泻,正是思人时,思妻,思子;凭老杜之才气,直写下来,抒心中淋漓苦,夺读者滂沱泪,实为易事也。
然一身脾气之少陵,偏择崖上路,起笔即从伴自己一生之老妻“鄜州望月"轻泼点墨,独树诗界左纛。
此奇思奇构也。
明明是妻儿同望天上一轮月,老杜却偏要着一“独”字,岂不缪乎?否也.此乃诗家之衬笔,以“小儿女”不谙世事,衬老妻思之切思之苦思之浸漫也。
此奇思其语也。
最奇者,乃四字。
“独看”、“双照”。
谁在“独看”?妻乎?己乎?一个留守鄜州,一个困厄长安,皆“独”也;明是妻在“独看”鄜州月“忆长安”,实则兼含自己“独看”长安月忆鄜州;双雕之笔若是者,除却老杜,孰可为之?“独看",乃眼前苦;“双照”,寄心中愿。
还是秦观说得好:“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生疾苦,笔底波澜。
”此愿非一人之愿,天下愿也。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原文翻译与赏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与赏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赏析一】杜甫的诗一向以社会写实著称,但从此诗看来,他也是一个深情爱家的好男人呢。
这首诗是杜甫被叛军俘虏时的作品,首联是杜甫心中对远方妻子的想像图,他抛弃了传统方式,不说自己的思念,反说妻子对他的牵挂,更能突显杜甫思乡心情之真之切。
颔联遥怜小儿女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疼,稚龄儿女连父亲遭逢了什麼样的劫难都还不能理解,当然也无从思念了。
杜甫想著孩子不知思念为何物的纯真,也对自己无法立即回家的困境感到心急如焚。
颈联的诗意再度转回妻子望月的想像图上,体贴的记挂著妻子是否被深夜露重所袭,担心她头发沾湿了会受凉,而她白皙的双臂会不会也感受了寒意?杜甫对於发妻的万般爱怜在此表露无遗。
结联则更巧妙地将原本相距迢遥的两人在想像世界中重逢,期盼著他日相会之际,两人在今夜所流的泪都已成过去,所有的劫难都能够结束。
这首《月夜》使用想像的手法,不仅成功的将长安与鄜州两地迅速的连接起来,更利用时空相隔的悲凉,为未来作一个光明的想望,堪称杜诗中的杰作。
【赏析二】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月夜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翻译: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月夜》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 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 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月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写实主义而著称,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痛苦。
其中一首著名的诗作是《月夜》。
下面是《月夜》的原文及赏析。
《月夜》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是一首以写实手法描绘军旅生活和战争阴影的诗作。
杜甫通过描写月夜中的景象,巧妙地展现了士兵的孤独、困苦和命运无奈。
首节写出了边境戍卒的生活,戍鼓声断续不绝,表现了战乱年代中士兵的辛苦和孤寂。
边境的秋天,一只孤雁的哀鸣声显得格外清晰,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节通过描写露水的出现暗示了月亮的现身,月光犹如乡间的灯火一般,照亮了整个夜空。
月光给人以温暖和安抚,但对于在异乡征战的士兵们来说,月光只是故乡的回忆,更凸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达了士兵们的命运多舛和家园的离散。
战争让亲人们分离,生离死别成为常态,战乱导致了人们家破人亡的现状。
这两句句意简短,却深情地表达了杜甫对于战争的痛惜。
最后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通过描写士兵们寄予家人的书信很难送达,更进一步体现了士兵们与家人分离的悲苦。
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他对于战乱不断的忧虑,战争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停,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继续存在。
通过对《月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军旅生活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揭示战争的丑恶和军人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深深忧虑和愤懑。
这首诗作不仅是杜甫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对于那个时代军民悲惨命运的真实记录。
刘方平《月夜》赏析
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突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赏析二】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很多。
《月夜》杜甫描写夜中赏月的古诗赏析
《月夜》杜甫描写夜中赏月的古诗赏析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诗人杜甫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月夜】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人物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诗歌鉴赏】刘方平《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方平《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刘方平《月夜》原文月光深了一半,北斗七星干燥,南斗七星倾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札记、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2.月光:月光只能照亮房子的一半,另一半则隐藏在黑暗中。
3、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4.附录:这是指横向倾斜外观。
5、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6.部分知识:只是知道,这意味着意外。
7、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刘方平的《月夜》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欣赏刘方平的《月光》《月夜》是唐朝诗人刘方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春天和月亮的诗。
或是感受春天的风景,或是看明月有情。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不仅不是从柳树、绿树、桃子等东西开始,而且用夜晚来掩盖似乎具有春天风景特征的东西,写的是月亮,没有详细描述它的光影,也没有感叹它的圆润;夜晚只有半月,所以夜不太浓,月光也不太亮,造成一种模糊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赏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解题】
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今陕西蒲城)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
六月,安禄山军队攻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携家眷北行,至州(今陕西省富县)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八月在长安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
○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
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
湿,打湿。
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
清辉:指月光。
玉臂;洁白如
玉的臂膀。
寒:感到凉意袭来。
○设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无限。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何时:什么时候。
期盼之词。
倚:相倚。
虚幌:薄而轻的帷幔。
“倚虚幌”是团聚的具体形象。
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
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
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
○末二句表示对团聚的期望。
以设想团圆的情景结,仍扣月夜。
【译文】
今鄜夜的鄜州月光当一样皎洁,妻子一个人大约正对月凝神。
可惜两个儿子年龄还很幼小,难以理解母亲挂念长安之情。
夜深了雾气大概湿了她两鬟,月光下她的双臂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依偎在帷帐里,让月光把两人脸上泪痕照于。
【简析】
天宝五年(746),杜甫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把妻子儿女寄养在离长安二百里外的奉先县,自然是分离要比团聚的时候多。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诗人任胄曹参军不久,抽空回奉先探亲,但迎接他的是幼子饿死的噩耗。
诗人把那次探亲旅途见闻、遭遇和感想,写成著名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诗人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几乎是在诗人写这首长诗的同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搬到更远的白水县。
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后,杜甫又携家到鄜州暂时栖身。
当诗人得知肃宗李亨即位灵武后,为了报效朝廷,他于七、八月间只身去投奔肃宗,以至于在途中被乱军俘虏。
这首诗大约写于中秋之夜,这本是和平年代举家团圆赏月的节日,所以诗从月写起。
诗人推测妻子此刻正在鄜州栖身之所望月怀人,为亲人不能团聚而叹息,为丈夫在长安的处境而担忧。
在封建社会,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丈夫,“夫荣妻贵”是公认的信条。
杜甫在长安奋斗十年,未能荣进,不仅使妻子未获显贵,而且沦落到连平常人也不如的处境。
丧子,逃难,这主要是由于时代造成的悲剧,但诗人却内咎是自己未能尽职,欠了妻子许多债。
诗人感念共患难的妻子,不说中秋之夜自己不能安寝,千言万语想对妻子诉说;而设想“寄异县”的妻子望月怀人,久久不能入睡。
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充分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
整首诗就是在这种推测、设想中展开的,读来感人至深。
妻子是和儿女一起生活的,诗中却说是“独看”,这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同看”过,在他们的患难生活中,曾有过许多次的“共度良宵”的经历,显出今夜妻子形单影只的难堪。
还因为妻子的心事,眼前的儿女年幼无知,无法理解,更不会替母亲
分忧──诗的下面两句对此作了解答。
“忆长安”很可能包含往日一家人在长安城中共同生活的情景,更主要的则是指今日丈夫身陷乱军集中营里;安危未晓,生死未卜。
妻子为诗人承受了多大的精神负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一联是对妻子望月怀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设想夜深了雾气会浸湿妻子的“云鬟”,清冷的月色里,妻子的“玉臂”也会感到寒冷。
诗人用“云鬟”“玉臂”来形容自己妻子的外貌特征,所传达出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眷恋之情;而这份深爱之情正是做丈夫的对妻子的最好安慰。
清代沈德潜说:“五六语的情悲,非寻常袱艳。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诗人不免伤心落泪。
想象中妻子也在落泪。
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闺中
“闺”的本义是宫中小门,也用以指宫室、内室,并特指妇女的居室。
旧时女子未婚时守在闺中,结婚后一般也不轻易抛头露面,于是被称作“闺中人”,口语则称作“屋里人”。
本诗“闺中只独看”一句中,“闺中”即指诗人的妻子,沿用以处所代人的习惯。
怜
“冷”的繁体原作“憐”,有两个义项:一是怜悯、同情的意思。
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
一是爱怜、爱惜的意思。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
本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句中“怜”是同情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怜”和“憐”是两个字。
“怜”还可以读líng,聪明伶俐的意思。
倚
“倚”在古汉语中用作动词,是斜靠着的意思。
本诗“何时倚虚幌”,句中“倚”是斜靠的意思。
用作形容词,是偏斜的意思。
成语有“不偏不倚”。
另外,还有合着(音乐)的意思。
如按曲谱填词,这样的长短句又叫“倚声”。
值得注意的是,“倚”和“依”二字都有“依靠”的意思,但词义轻重不同。
“依”是靠近某物,意义轻;如王之涣《登鹳鹊楼》诗:“白日依山尽”。
“倚”是靠在某物上,意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