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对引领安徽经济的崛起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说明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分析了其发展至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皖江城市带如何发挥引擎效应推动安徽崛起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现状分析战略建议

一、引言

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中,最具建设性的举措就是积极推进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安徽省打造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其中之一。作为安徽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在今后安徽经济的崛起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1.经济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

2010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达到8406.81亿元,占全省的

68.0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977.6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3.29%。由此可知,工业是这一区域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动力。2010年,皖江城市带财政总收入131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达63.94%。可见,皖江城市带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宏观经济效益较好。根据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

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2.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长

近年来,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发展。2010年,示范区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6.2%和72.5%。到2011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4.4%。2011年1至10月,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25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个,投资总额25.7亿美元。江北集中区已签订15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达767亿元;江南集中区6个产业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额达557.5亿元。目前,示范区在建、签约、洽谈的各类合作共建园区84个,占地约44万亩,总投资2600亿元以上。

3.推行高端承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两年来,安徽对皖江区域的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规划布局,坚持产业承接”四个一律不批”的原则,严格控制单位能耗高的工业项目转入,陆续否决污染、环境风险高的项目100多个,涉及投资300多亿元。目前,示范区内汽车、装备、非金属材料、家电、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投资增幅明显加快,约占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55%,高出2009年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载能、高污染产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1.64%,下降至39.59%,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1.核心城市辐射力不强

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城市的首位度不高。没有一个超强的区域发展核心,合肥、芜湖是安徽省的中心,但作为区域重要的增长极,仍显现出一些不足:一是核心城市规模偏小,带动辐射能力不足,合肥芜湖经济总量仍然偏低,对周边城市的扩散效应较弱,市场成熟度不高,经济开放度不高。 2010年合肥市和芜湖市的城镇人口规模为391万和149万,占皖江城市带比重仅为12.7%和4.8%。两市的经济规模也仅占到皖江城市带的35.9%和16.4%。因此,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来看,合肥和芜湖的经济总量仍然偏低,辐射力偏弱。

2.投资贡献率低且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2010年,皖江示范区投资率为51.1%,投资贡献率为60.3%,比国内其他城市群平均要低好几个百分点。当年,皖江示范区gdp/固定资产投资比为0.98,也低于其他城市群约1.5个百分点。总体看,皖江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不高,投资效益相对偏低。另外,其产业投资结构也有待优化。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的相对滞后,对示范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十一五”时期,皖江示范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到46.5%。但是,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却很缓慢,”十一五”年均增长34.9%,占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也由2005年的45.3%下降至39.5%。另外,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皖江示范区农业投资比

重偏低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3.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城镇化水平差距大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矛盾和冲突,即”行政区经济”现象。这些行政区划的理念甚至引起了个城市为吸引投资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这更加剧了皖江城市带原本弱势城市和相对有实力城市的发展差距。现实表明,一方面皖江城市带内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总量有所差别,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能力方面也有差距。另一方面,据2011年的统计年鉴,2010年各市的常驻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合肥68.5%、马鞍山69.1%、芜湖65.6% 、滁州41.6%、巢湖40.8%、宣城43.3%、铜陵73.5%、池州44.5%、安庆36.8%。可见,合肥及马芜铜(马鞍山、芜湖、铜陵)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安庆、巢湖等市城镇化水平偏低,且城市规模小,产业集聚能力弱。

三、皖江城市带未来发展战略建议

(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根据上文的分析,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合肥、芜湖等相对较大的城市规模却并不大,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很弱,无法发挥它们的”增长极”作用。因此,安徽省必须要寻求创建中心城市带动的战略措施。由于合肥市各方面基础相对较好,2011年通过撤并面积也扩大了40%,其当前的人口和gdp也可与南京和武汉比肩。因此,目前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合肥首位度,但同时也要利用马鞍山和芜湖的区位优势,做强”芜-马城市圈”与合肥城市圈形成”双中

心”模式的互补发展格局。

(二)优化投资结构并提高投资效率

为了促进安徽的尽快崛起,从中央政府到省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因此,一方面安徽省地方政府应充分地把握良机,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绩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但同时也要继续严格控制项目入驻门槛,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项目用地、环保、节能、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整投资的方向,不断促进本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要引导资金加大对皖江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投资力度。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三)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都相对较弱,城市间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要实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协调发展,首先应该打破一直以来”行政区域经济”观念的禁锢,要使各地方政府能够适应性地转变其职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区域的合作以及公共政策的协调,通过合理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使各市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建立密切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造就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城市带。实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