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合集下载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
根基。
和 人 道 主 义 、 质 主 义 、 体 主 义 。 其 实后 现 代哲 学 只 本 整
是 对 传统 哲 学 进 行 了更 为 彻 底 地 批 判 , 它试 图消 解 结
构 主 义 追 求 单一 和 客观 性 的倾 向 。 布迪 厄 作 为 后 现 代 社 会 学 的代 表 人 物 之 ~ ,他 的社 会 学 思 想 反 映 了后 现 代 或 者 解 构 主 义 的特 点 ,他 也 试 图 解构 传统 哲 学 中的
教 育 能 促 进 人 类 的 发 展 和 解 放 ,提 高 学 生 技 术 和 促 进
知识增长 , 但在布迪厄看来 , 教育最重要 的不是技术和
知 识 教 育 , 是 再 生 产 统 治 阶 级 所 需 要 的 惯 习 , 成 社 而 完 会 关 系 的 再 生 产 。布 迪 厄在 对 教育 进 行 了 这 样 深 入 的 批 判 后 , 没 有 对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提 出任 何 建 议 , 有 并 没 建 立 新 的 理 论 。 布迪 厄 认为 只 有具 备 了 以真 正 民主 的 方 法 招 收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全 部 条 件 ,首 先建 立 起 一 种 合 理 的教 学 方 法 才 能 真 正 付 诸 实 施 。 至 于 究 竟 应 该 怎 么 做 , 却 只 字 未 提 。 所 以 , 然 布 迪 厄 自称 是 建 构 的结 他 虽 构 主 义 者 , 者 结 构 的 建 构 主 义 者 , 他 的理 论 解 构 有 或 但 余 , 建 构 不 足 , 多地 体 现 了后 现 代 解 构 主 义 哲 学 的 而 更
师 成 为 统 治 阶 级 的 同谋 , 统 治 阶 级 服 务 ; 代 人 认 为 为 现
明了惯 习的主观性0惯习是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学 明了惯 习的 惯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_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_李全生

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 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5No.2Apr.,2002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李全生(烟台大学社科德育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皮埃尔#布迪厄是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场域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场域这一概念和分析单位来自他早年的人类学研究,场域中充满着力量和竞争,个体可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资本既是竞争的目的,又是竞争的手段。

场域有自主化的趋势,但场域本身的自主性又受到外来因素的限制。

惯习是与场域对应的一个基本概念,惯习与场域紧密结合。

布迪厄通过场域理论,为实践自己的社会学宗旨,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做出了较为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场域;惯习;资本[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2-0146-05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继M#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试图对布迪厄的这一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场域和资本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 /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0[1](P39)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结构主义→通过特征区别:(1)结构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它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

整体论主张,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应相互独立地加以研究,各个部分,只有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根据它们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

(2)它倾向于有限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

结构主义贬低行动和事件的流动性,寻求历时越长而越稳定的社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倾向于“共时性”分析。

(3)结构主义反对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喜欢根据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对实证主义来说,要说明就要找原因,而原因只是从观察到的规律中引申出来的;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隐藏在表象之下,不是观察值可以直接看到的。

(4)承认社会结构的约束性,基本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和思想。

结构主义立场的强弱形式:弱形式基本上是方法论宣言,提出社会研究者必须寻找除限制人们选择的那些参数,虽然结构存在,但是人们事实上是否具有选择权和自由,这种方法论立场对此不明确表态。

强形式是具有深远后果的哲学陈述,它不只是说结构具有约束力,而且还说没约束力所能到达的程度,排除了个人能动作用的可能性,可视作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某些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反动。

法国哲学与社会学在其发展历史中,总不断在太过主题主义和太过反主体主义(客体主义)之间摆荡,所以结构主义的兴起,只不过是萨特的主体主义到达巅峰之后物极必反的现象而已。

结构主义思想中有两个组成部分:追溯到涂尔干社会学的结构主义和追溯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言学1916年出版的索绪尔遗著《一般语言学教程》,引起了语言科学中的一场革命。

索绪尔研究语言学,并不是随波逐流的研究历史语源学,而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即“一个单一的语言是如何内在地构筑起来的,以及一个语言如何具有能被描述的稳定状态”。

索绪尔将言谈、人们每次所说的话(言语)与具有抽象(社会)系统的语言(语言)区分开来,而后者才是他的语言学的最根本的研究对象。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首先,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每个场域都有 自身特有的运作逻辑,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场 域运作的逻辑,具有相对自主性,因此场域也 称为社会小世界。作为运作空间的场域是一种 人为的建构,是经过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才逐 渐形成的产物。 其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 种位置的占有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 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 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实践是场域和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即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一方面, 实践受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 用各种可得的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建构起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再生惯 习本身;另一方面,惯习又受场域的制约,是 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 惯习而制约着实践。因此,实践既是被动的, 又是能动的。
(四)建构的结构主义/结构
的建构主义
场域和惯习的辨证关系:一方面是制约关系, 即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为某个场域固有的 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认 知建构的关系,即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 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 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这种 辨证关系就是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 化。
(二)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从未对“实践”这一概 念做出清楚而明确的界定,只是 始终强调了实践的几个特性。
实践的紧迫性
该特性源于实践的现实要求,是指行动者往 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迅速地作出决定, 必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这种紧迫性预先就 排除了许多在理论上完全可能的未来,这一特 性是实践与理论的一个重要差别。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结构主义色彩的人类学阶段,代 表作为关于阿尔及利亚卡比尔人房屋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实践理论的形成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理论大纲》(1977年)。 第三阶段为反思社会学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布迪厄与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

布迪厄与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

布迪厄与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社会学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探索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哲学意义。

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中,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贡献不可忽视。

布迪厄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对社会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这一学科的新的发展方向。

布迪厄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互动关系的系统,这一观点为近现代社会学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主义的引入布迪厄将结构主义的思想引入社会学哲学领域,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行动不仅受到个体意识和意愿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约束。

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和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二、符号学的运用布迪厄强调符号的重要性,将符号学引入社会学哲学研究。

他认为,符号是社会行动和交互的基础,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揭示社会行动的意义和背后的规律。

这一观点为社会学哲学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方式。

三、实践理论的构建布迪厄提出了实践理论,将个体的实践行为作为社会行动的核心。

他认为,个体在实践中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通过对实践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对现代性的思考布迪厄对现代性的思考是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一大亮点。

他将现代性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并深入探讨了现代性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布迪厄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见解。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为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工具。

他的结构主义思想、符号学的运用、实践理论的构建以及对现代性的思考,都对社会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近现代社会学哲学在布迪厄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结构主义、符号学和实践理论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同时,近现代社会学哲学也在持续发展和演变中,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法。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社会学的理论中,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争论长期存在,通过回顾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孔德、斯宾塞、滕尼斯、涂尔干和帕森斯等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以及韦伯、达伦多夫、布劳和符号互动论等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呈现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对立的局面,为了结束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力图实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

标签: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场域;惯习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时代。

所谓建构主义是指在社会分析中要考虑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结构主义则指在社会世界自身存在各种客观结构,他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愿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行动[1]。

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缺乏对话,二者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之中。

当代社会学家致力于消除二元对立的状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结构主义色彩理论:行动被控制的时代(一)孔德——社会也存在着规律社会学这么年轻的学科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

在看到自然科学依靠实证研究发展迅猛,而当时的法国社会却是一片混乱,这位有抱负的思想家就想,是否可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呢?社会是否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规律呢?于是他开始尝试研究社会。

孔德发现社会中存在着语言、宗教和劳动分工这样的社会制度,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行为被它们控制着。

除了从静态研究社会外,孔德还从动态研究了社会,他发现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阶段[2]27-28,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每种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出生在每个阶段的人,神学阶段的人们迷信上帝,形而上学阶段的人们喜欢抽象思维,实证阶段的人们获取知识靠的是实证研究,人的行为因此受到自己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斯宾塞、滕尼斯——透过行动看社会变迁的痕迹孔德之后的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是斯宾塞。

布尔迪厄

布尔迪厄

布尔迪厄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法国总理莱昂内尔在为其所致的悼词中说道,“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的社会学大师,是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

”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恩亚,他早年学术生涯一直未能摆脱结构主义的阴影,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

在他批判性地重新思考了索绪尔的理论命题之后,尤其是思考了作为实践和言语对立面的文化和语言之后,他放弃了这一计划,并开始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

1履历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8.1 –2002.1.23)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现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

1972年,出版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要》1975年,创办《社会科学的研究行为》杂志198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1990年,80年代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座内容《反观社会学的邀请》则发表于1992年。

布尔迪厄的国际性学术影响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进入90年代后非但势头未减,而且后劲十足。

2生平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恩亚,他早年学术生涯一直未能摆脱结构主义的阴影,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

在他批判性地重新思考了索绪尔的理论命题之后,尤其是思考了作为实践和言语对立面的文化和语言之后,他放弃了这一计划,并开始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对立关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视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论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布尔迪厄觉得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才能建立一种对古典社会理论的批判。

跨学挑战布尔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

布尔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摘要] 布迪厄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社会学家,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用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分析法国教育现象,从学校场域、大学招生、学业评价、教育目的和学生就业五方面解构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

[关键词]布迪厄解构主义教育观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对传统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反对结构主义追求统一性和单一本质的传统。

解构主义对结构的认可转向否定、主张消解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有鲜明的解构主义色彩,虽然他一生不愿意把自己归入任何一个流派,试图用建构来超越结构和解构,但综合考察他的思想,不难发现其解构主义的思想根基。

一、布迪厄解构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布迪厄生活在结构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流行的年代,却不认为自己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他说如果一定要归类的话,他愿意把自己定义为建构的结构主义者,或者结构的建构主义者。

布迪厄试图用建构的结构来超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从他的思想中确实既能看到结构主义的成分,也能够看到解构主义的成分。

后现代主义一般又被称为解构主义,利奥塔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者所批评的现代性在哲学上的表现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知识论上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反映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

其实后现代哲学只是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更为彻底地批判,它试图消解结构主义追求单一和客观性的倾向。

布迪厄作为后现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社会学思想反映了后现代或者解构主义的特点,他也试图解构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消解结构的客观性等。

布迪厄正是通过惯习、结构这两个概念解构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

布迪厄试图用惯习、场域这两个概念超越传统哲学中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结构主义的客观倾向。

他的这两个概念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既是建构的又是结构的。

布迪厄所说的惯习就是兼备结构性和创造性、再生产性与条件构建性和稳定性、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心态的双重结构,是要在外在化、现实化和历史化的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实践是场域和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即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一方面, 实践受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 用各种可得的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建构起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再生惯 习本身;另一方面,惯习又受场域的制约,是 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 惯习而制约着实践。因此,实践既是被动的, 又是能动的。
布迪厄认为有四种主要的资本: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每一种资本 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则,并且不同的资本可以相 互转化(可兑换性)。
➢经济资本是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那种资本 形式,它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
➢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 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即身体化的形式、 客观化的形态和制度化的形态。文化资本的传承 是阶级再生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资本比经 济资本更顽固。
➢结构主义是客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它过于强调结 构对行动的制约,而忽略了实践的现实性、紧迫性与 时间感。
➢理性选择理论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它过于强 调人的主观理性,而忽略了选择背后社会结构因素。
布迪厄认为,实践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实践原则应该在各种外在约束(它们往往为选 择留下了可塑性非常大的余地)和各种性情倾 向(它们是各种经济和社会进程的产物)之间 的关系中去寻找,即,要到结构和惯习的交织 作用中理解实践。布迪厄称这一立场为“建构 主义的结构论”或“结构主义的建构论”。
➢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 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 拥有的资源。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不仅取决 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 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的数量。社会资本 实际上是有彼此之间有来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义 务构成的。

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布迪厄 PPT

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布迪厄 PPT
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布迪厄
内容
布迪厄的结构主义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对互动论和现象学的批判 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布迪厄的文化冲突理论:阶级与资本;阶级文化与惯习
结论与思考?
布迪厄其人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 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任巴黎高等 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 士,2002年去世。与英国的吉登斯、 法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欧洲社会 学界三大代表人物。 1950-1954,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 哲学。 1956-1959年,到法属殖民地服兵役 转到人类学领域。 1960年后从事社会学研究。 1982年-2002年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 会学教授
潜在的结构是文化的产物
布迪厄将其著作的特征概括为建构主 义的结构论或结构主义的建构论:通 过结构主义或建构,我想说明在社会 世界本身以及符号系统内(语言、神 话等)存在独立于意识和行动者意愿 之外的客观结构。这些意识和意愿能 够引导和限制他们的实践与表现。
结构制约意识,同时人们又利用思考、 反思和行动能力来建构社会和文化现 象,即在现存结构和限制中进行建构
CONTENTS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对互动论与现象学的批判
生活不仅仅是互动,不仅仅是情景定义和实践解释

权力的文化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

权力的文化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

中文摘要除了附录外,本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导论部分,我们介绍了布迪厄在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指出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基于现代主义美学经验对符号控制的反抗,认为社会学诗学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社会学、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

最后介绍本报告在研究策略以介绍为主,以批判性反思为辅。

第一编,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

首先介绍了布迪厄学术性情的发生,以及整个生平。

重点指出其边缘性社会出身造就了他以陌生人自居的心态。

并移置为一种反叛、焦虑的习性。

其次分别交待了布迪厄与法国认识论传统、结构主义哲学、现象学哲学的师承关系,以及布迪厄与三位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师承关系,作者认为,布迪厄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能够对许多被普遍接受的概念范畴进行批判性审核,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改造成自己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讨论了布迪厄的方法论,指出其主要特征是超越二元对立、反对本质主义的关系主义思维方式,至于反思性和理论的政治批判性.也是其鲜明特色。

是后介绍了布迪厄四个主要概念:习性、资本、场域和实践。

第二编介绍了布迪厄的主耍几个社会理论。

这里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

布迪厄相信,这些方面负载者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深层结构,它们总是以美丽的谎言维持着巩固社会不平等的格局,而且通过这些结构的功能性运作,力图使现存秩序永恒化和合理化。

在运用建构主义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批判时,布迪厄十分注意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历史和结构的统一以及政泊指向性。

第三编围绕着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介绍了布迪厄的艺术接受理论、趣味与阶级美学、两个分别关于摄影和博物馆的个案研究,以及布迪厄美学与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以及伯明翰学派的关系。

作者认为,布迪厄将合法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等)的趣味与粗鄙的文化经验的趣味结合起来,统摄于阶级论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并将美学聚焦点放在了使得美学性情或艺术能力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上,因而极大地拓宽了美学的边疆,但与此同时布迪厄又不可避免邋对文学艺术领域做了简单化的处理。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毕天云在当代国际知名的世界级社会学理论家中,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无疑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社会学家麦克莱米(Scott McLemee)称布迪厄是“一代思想大师、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之一,……是同代人中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

”我国学者李猛认为布迪厄是“自雷蒙·阿隆以来法国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随着布迪厄思想的全球性传播,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布迪厄对“场域”和“惯习”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特点、用途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只有置于辨证的、关系的、实践的、反思的布迪厄风格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②一、场域“场域”(field)不仅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布迪厄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

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场域概念既受物理学中磁场论的启发(布迪厄在分析社会场域时就用过物理学中的磁场作比喻),也与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的客观事实有关。

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

”[1](P134)在布迪厄看来,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如经济场域,政治场域、艺术场域、学术场域等;社会作为一个“大场域”就是由这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场域”构成的。

如何认识和把握既高度分化又连为一体的社会大场域呢?既反对“个体主义方法论”也不赞成“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布迪厄采取了从“中间入手”(即从场域入手)的策略。

③布迪厄强调:“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非个体。

场域才是基本性的,必须作为研究操作的焦点。

” [1](P145)何谓场域呢?布迪厄从多个层面作过论述。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

论布迪厄的解构主义教育观作者:阎建锋邢镇容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08期[摘要] 布迪厄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社会学家,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用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分析法国教育现象,从学校场域、大学招生、学业评价、教育目的和学生就业五方面解构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

[关键词]布迪厄解构主义教育观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对传统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反对结构主义追求统一性和单一本质的传统。

解构主义对结构的认可转向否定、主张消解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有鲜明的解构主义色彩,虽然他一生不愿意把自己归入任何一个流派,试图用建构来超越结构和解构,但综合考察他的思想,不难发现其解构主义的思想根基。

一、布迪厄解构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布迪厄生活在结构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流行的年代,却不认为自己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他说如果一定要归类的话,他愿意把自己定义为建构的结构主义者,或者结构的建构主义者。

布迪厄试图用建构的结构来超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从他的思想中确实既能看到结构主义的成分,也能够看到解构主义的成分。

后现代主义一般又被称为解构主义,利奥塔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者所批评的现代性在哲学上的表现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知识论上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反映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

其实后现代哲学只是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更为彻底地批判,它试图消解结构主义追求单一和客观性的倾向。

布迪厄作为后现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社会学思想反映了后现代或者解构主义的特点,他也试图解构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消解结构的客观性等。

布迪厄正是通过惯习、结构这两个概念解构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

布迪厄试图用惯习、场域这两个概念超越传统哲学中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结构主义的客观倾向。

他的这两个概念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既是建构的又是结构的。

布迪厄所说的惯习就是兼备结构性和创造性、再生产性与条件构建性和稳定性、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心态的双重结构,是要在外在化、现实化和历史化的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第18卷第6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8N o.6 2008年JOURNA L OF UNIVERSIT 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李全生(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布迪厄是从资本入手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在他这里,资本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四种类型。

由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差别性分布,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

阶级惯习或文化品位,承担着社会分层的功能。

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同时,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充满着批判精神。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8)06-0081-05 社会结构是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引起了诸多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而社会学大师们更是对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马克思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揭示出不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

帕森斯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 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

吉登斯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

布劳以他极其形式化的理论,通过不同结构参数的整合程度(强相关)和交叉程度(弱相关)的研究,反映一定人口中的成员分布与分化程度,进而探寻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异质性。

自诩为“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的布迪厄,虽然没有就社会结构做过专题研究,但他在不少著作和论文中都涉及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其较为系统成熟的社会结构理论。

与上述的几位大家不同,布迪厄主张对社会结构进行更为具体的经验式研究,借助于资本这一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中程理论”。

2017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布迪厄

2017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布迪厄
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布迪厄
——2017年首次读书会分享内容
内容
布迪厄的结构主义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对互动论和现象学的批判
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布迪厄的文化冲突理论:阶级与资本;阶级文化与惯习
结论与思考?
布迪厄其人
皮埃尔· 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 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任巴黎高等 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 士,2002年去世。与英国的吉登斯、 法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欧洲社会 学界三大代表人物。 1950-1954,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 哲学。 1956-1959年,到法属殖民地服兵役 转到人类学领域。 1960年后从事社会学研究。 1982年-2002年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 会学教授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布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忽略了情景的 非决定性与行动者的实践本性。行 动者并不是机械的服从,相反,他 们用他们的“实践意识”来适应“客观 限制”导致“结构性强制”下的情景际 遇。犹如规范主义忘记了服从规则 和扮演角色需要富有创意的行动者 熟练的调整和灵活的改进。 2布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假定了学术研 究着的“客观一瞥”外在观察者把这个 世界仅仅建构为一幅“景象”。世界本 身是由认知而不是行为实践构成的, 忽视了“生成性”原则。
CONTENTS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CONTENTS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读布迪厄《实践感》浅谈实践、习性与实践逻辑

读布迪厄《实践感》浅谈实践、习性与实践逻辑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民族学理论与方法院、所、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或专业领域民族学研究方向区域民族文化问题研究级别一年级学年第一学年学期第一学期姓名郭筱磊学号112010313001290类别②全日制硕士(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2年04月28日研究生院(筹)制课程类别①必修课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题号得分教师评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任课教师签名: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读布迪厄《实践感》浅谈“实践、习性与实践逻辑”郭筱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400715)(一)、实践与社会行动布迪厄从来没有对“实践”这个词作出清楚明确的界定,他甚至说,“谈论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从反面谈论它”,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实践的内涵太丰富了,而且我认为他在文章中表述实践的有关语言太武断、太简略了,其中所蕴含的二元对立太深重了,因此几乎不可以用肯定的语言去描述实践。

相比与行动理论而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践的复杂性。

实践是现实生活的活动流,是现实的与活生生的,是前认识的,因此不能够用简单而独断的理论逻辑去规范它或者描述它。

布迪厄反对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反对理性行动理论与常人方法学等等学说所表现出的关于人类行动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就是基于这种对实践的理解:“日常实践活动是自主的和非主观的,是有所意指而不表意意图,故适合于一种同样是自动的和非自住的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客观意图的再现丝毫不需要‘重新激活’行为人的‘生活’意图,也丝毫不需要备受现象学家和所有持‘参与者’历史观或社会学者重视的‘向他人的意向转移’,同样不需要对他人的意图进行默示的或明言的讯问。

皮埃尔·布迪厄 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 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西方社会学20世纪社会学出生1930年8月1日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逝世2002年1月23日(71岁)法国巴黎学派结构主义遗传结构论批判理论主要领域权力 · 象征暴力学术 · 历史结构主体能动者著名思想文化资本 · 场域 · 惯习Illusio · 反省性 · 社会资本符号资本 · 象征暴力皮埃尔·布迪厄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皮埃尔·布迪厄(法语: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和哲学家。

[2] 《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傅柯、罗兰·巴特、拉岗等人齐名的思想家。

国际社会学协会将他的著作《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评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社会学著作之一。

布迪厄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学者。

承左拉和萨特的衣钵,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招来不少争议。

布迪厄开创了许多调查架构和术语,如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以及惯习、场域或位置,以及象征暴力等概念,以揭示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态权力关系。

他的作品强调实践与体现(embodiment)在社会动态和世界观的建构所扮演的角色或其型态,经常处在反对普世化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立场。

他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莫里斯·梅洛-庞蒂、埃德蒙德·胡塞尔、乔治·康居朗、卡尔·马克思、加斯东·巴舍拉、马克斯·韦伯、艾弥尔·涂尔干、欧文·潘诺夫斯基以及牟斯。

值得一提的是布莱兹·帕斯卡对他的影响,布迪厄将他的讨论群命名为“帕斯卡学派沉思者”(PascalianMeditations )。

布迪厄拒斥由尚-保罗·沙特所体现的知识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识分子”的这个概念。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而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代表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和实证观(军事、过渡、工业时期)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为其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根本原则,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两类,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鼻祖,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功能主义观点的早期代表。

代表作:《社会学原理》、《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

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体论”思想:提出社会既是系统又是个人集合体的学说,主张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发展演化。

社会进化论思想: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与孔德一同被视为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

19世纪上半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批评孔德学说的保守性,主张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

把经济问题和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思考。

资本主义与阶级斗争。

社会变迁:唯物主义历史观。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又名涂尔干。

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第一个社会学专职教授。

代表作:《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

主张社会学重点在于社会结构,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研究。

社会学理论观点:以社会关系、社会团结为主线,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韦伯(1864-1920)理解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研究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试图把实证主义与德国的唯心主义融合在一起。

提出社会学研究的是有意义的行动,而不是机械反应性的行动。

编译|对框架的感觉:走向布迪厄式的框架分析

编译|对框架的感觉:走向布迪厄式的框架分析

编译|对框架的感觉:走向布迪厄式的框架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语言惯习的概念,在框架分析和布迪厄式的场域分析传统之间架起一座理论桥梁。

框架实践往往被解释为:微观上的个人心理或互动,或宏观上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霸权。

本文将框架实践的起源定位在场域的中观层面。

本文通过对场域和框架理论的整合,发展了布迪厄式的框架分析。

通过对笔者自己关于解决方案中的新闻获取的研究进行反思,本文认为框架实践是由特定语言市场的惯习产生的。

语言惯习产生了四种相互关联的框架实践:审查(censorship)、委婉(euphemism)、风格(style)和图式(schema)。

最后,本文通过对语言市场的相对紧张和轻松与该领域的自主性或异质性的映射,提出了一个框架实践的分类法。

作者简介:Bill Dodd,塔斯马尼亚大学传媒学院文献来源:Dodd, Bill. (2021). A Feel For the Frame: Towards a Bourdieusian Frame Analysis. Poetics 84.框架分析对交流规律性及其对思想和行动的相应影响和限定的分析,以前被理解为一种结构主义的路径,现在主要在框架分析的旗帜下进行。

框架通过提供一个阐释性剧目(repertoire),使沟通和思考成为可能,同时也用来研究文化惰性、偏见、假设、刻板印象和非反思性行为。

通过突出这些潜意识的结构,框架分析提供了通过揭示支撑这些结构的认知和文化结构来深入理解意义制造和相应行为的方法。

然而,一些框架效应学者提倡'强调框架'的分析方法,即对框架中包括或不包括什么的强调,应该被对同等信息如何呈现的分析所取代。

等价框架分析为受试者提供一个选择,并测量交替呈现信息的效果。

但是,框架不仅仅是信息,也是解释包和认知工具,用于处理嵌入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世界。

效应学者区分了信息效应和框架效应,与信息效应相比,框架效应可以依靠基于文化的意义、规范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摘要:社会学的理论中,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争论长期存在,通过回顾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孔德、斯宾塞、滕尼斯、涂尔干和帕森斯等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以及韦伯、达伦多夫、布劳和符号互动论等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呈现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对立的局面,为了结束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力图实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

关键词: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场域;惯习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90-03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时代。

所谓建构主义是指在社会分析中要考虑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结构主义则指在社会世界自身存在各种客观结构,他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愿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行动[1]。

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缺乏对话,二者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之中。

当代社会学家致力于消除二元对立的状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结构主义色彩理论:行动被控制的时代(一)孔德——社会也存在着规律社会学这么年轻的学科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

在看到自然科学依靠实证研究发展迅猛,而当时的法国社会却是一片混乱,这位有抱负的思想家就想,是否可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呢?社会是否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规律呢?于是他开始尝试研究社会。

孔德发现社会中存在着语言、宗教和劳动分工这样的社会制度,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行为被它们控制着。

除了从静态研究社会外,孔德还从动态研究了社会,他发现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阶段[2]27-28,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每种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出生在每个阶段的人,神学阶段的人们迷信上帝,形而上学阶段的人们喜欢抽象思维,实证阶段的人们获取知识靠的是实证研究,人的行为因此受到自己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斯宾塞、滕尼斯——透过行动看社会变迁的痕迹孔德之后的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是斯宾塞。

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同时这种运动或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着某些规律。

社会也同样如此,处在进步之中,而这种进化规律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由于这种进化规律,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的人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2]43。

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思想出发,试图对社会进行分类,最著名的分类方式就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类型,军事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制,工业社会却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很显然两种类型社会对于人类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滕尼斯也对社会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过去和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之中,一种是公社,一种是社会。

公社中的人相处是基于情感的目的,社会中的人主要基于个人的目的性和利益的考虑。

由于社会不同的共同意志,也导致过去和现在人们相处的行为方式的不同。

(三)涂尔干——影响行动的社会事实现代社会学奠基者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涂尔干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内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会对个体施加各种影响,另外,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2]110-111。

可见,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概念具有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能够影响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是独立于个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

根据社会事实的概念,涂尔干研究了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团结的类型,传统农业社会是机械团结,工业社会的团结类型则是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工业社会,集体意识由于受到社会分工的加剧而变得削弱,过去强烈的集体意识变为只是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价值观念,维系社会的道德规范变为职业道德。

于是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外在于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整体层次上的价值观念成为了新的约束行为的方式。

(四)帕森斯——被结构牢固控制的行动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发展到帕森斯的时候达到了高峰。

帕森斯首先讨论了社会行动,认为社会行动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之后帕森斯探讨了社会规范是如何影响行动者的,他分析了社会系统,认为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模式变量。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模式变量的组合,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化关系特征,社会也就靠这些制度化关系,或者说是社会规范制约着人的行动。

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到此帕森斯并未停止,他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系统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的结构满足了一些功能的需求,结构主义理论发展到帕森斯已经变成了结构功能主义,不仅分析了社会行动受到结构的制约,还分析了这些结构对系统而言所起的功能。

二、建构主义色彩理论:能动性得到承认的时代(一)韦伯——从“理解”中发现行动者的能动性韦伯可以说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他是最先提倡使用“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学对象。

鉴于以前的社会学家对于社会现象,人的行动的解释往往从社会的结构角度,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忽视了在社会行动中主观因素,所以韦伯提出对社会行动的研究,要从行动者主观的角度,去“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韦伯理解的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就是用理解的方法,从行动者主观的角度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分类。

韦伯对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几类:目的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和传统行动。

从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中可以看出,社会行动变成了更多的是受行动者主观意图影响的行动,不再只是被动地受到外在规范控制的行动了。

在韦伯这里人的能动性开始被承认,社会行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社会行动产生的社会制度也是由人的主观建构的,自此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二)达伦多夫——冲突建构的社会结构达伦多夫是研究社会冲突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

社会冲突早在齐美儿时就被研究了,科塞还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冲突进行了研究,只不过达伦多夫研究社会冲突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的,这正体现了行动者的建构社会结构的能动性。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有两种社会地位:一种称为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利,即拥有权威;另一种则称为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

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遍的结构因素,是蕴含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

达伦多夫把这种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

但在这权威结构之中,有不同的利益团体,拥有权威者的利益是维持原有的权威结构,服从者的利益是改变限制他们拥有权威的现状,这样每个权威结构都潜伏着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一旦冲突的条件具备,服从者就会和权威者发生冲突,以此来改变权威结构,获得潜在的利益,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变迁,由于社会的冲突,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服从者重新建构了新的社会结构。

通过冲突,行动者建构了新的社会结构。

(三)布劳——交换建构的社会结构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重点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局限于微观,虽然能够体现行动者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并没有延伸到社会结构的建构之中。

布劳的交换理论则体现了这点,从交换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建构。

布劳认为,当交换双方彼此拥有对方认可的资源而自己却缺少时,交换就会发生,交换双方认可这种交换,群体中就会形成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这样通过交换就建构了权力结构。

但是这样通过交换形成的权力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当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交换的成员就会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而产生被剥夺意识,这样的结果就是瓦解了合法权威赖以生存的集体赞同和统一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内部的互动性质由基本平衡变为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是对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或者以新的权力结构代替旧的权力结构,社会结构也因此得以稳定。

通过社会交换,社会结构的建构得以成为可能。

(四)符号互动论——建构互动的意义符号互动论是更能体现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等。

库利的重要思想就是镜中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的概念的。

托马斯的重要思想是情境定义,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预先对互动的情境进行主观理解,而对情境定义的结果则会对接下来的互动产生影响。

米德既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对个人的重要性,也强调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他的“自我”的概念就是最好的体现。

布鲁默是最先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名词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以此为依据而展开互动。

戈夫曼是拟剧论的提出者,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在这里演戏,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既有自己的表演也有观众的理解和反馈。

符号互动论直接面对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互动,通过行动者的主观理解建构了互动的意义,这些意义又进一步影响了互动者的行动,符号互动论使建构成为可能。

三、布迪厄:走向融合的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在布迪厄看来,之所以出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是由于人们长期忽视客观结构和身体化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场域和惯习的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了场域和惯习的关系,才能走出长期存在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困境。

(一)场域——内在性的外在化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场域就是一个相对于行动者的外在结构。

对布迪厄而言,这种外在的社会结构或者说是外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外在性体现在场域中的关系,场域是一个运作的空间,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这种运作的理解需要依靠外在性的结构。

第二,外在性体现在场域中的位置,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展开斗争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来自于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第三,外在性体现在对行动者的影响,场域会对进入其中的人,产生一种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是外在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在人身体上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