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

合集下载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美的一种,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古琴发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音乐表现力、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历史最久远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初被用作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到唐代,古琴的演奏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其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宋代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它们将其视为艺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并发扬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质而闻名于世,他的音色柔和、幽雅、清新,能够表达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古琴的音乐是通过琴身共鸣和指法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它能够模拟出天真、淡泊、清雅、高妙、慷慨、豪迈、忧愁等不同情感。

古琴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也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感情。

它能够让人们感到它的音乐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让人们沉浸在完美的音乐中。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的技巧非常独特,它主要通过拨弦、撩弦、扣弦、泛音、颤音等指法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古琴演奏技巧的高妙之处在于,它能够组合不同的指法来实现速度与音色的转换,从而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古琴演奏也需要弹者配合自由的速度变化,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古琴演奏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四、古琴的演奏风格古琴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学派和个人风格两个方面。

学派是指古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流派性的不同演奏特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而个人风格则是指弹者在学习、研究古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个风格既包括弹奏技巧的独特性,也包括表现主题意境的独创性。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斫琴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艺。

下面将从古琴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音律调音、演奏技巧以及保养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一、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又称为瑶琴、华琴,是一种七弦琴,古代称之为“瑶琴”、“琴”或“雅琴”等。

古琴的历史文献记载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考证,古琴最早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古代,古琴是文人雅士们的代表性乐器,因其贵族之气以及涵养雅趣被誉为"文人四友"之一。

同时,古琴也通过丝弦和兽骨制作,因此更具古代史料考古意义。

在古代,古琴不仅被视为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古代文化在音乐方面的浓厚底蕴。

二、古琴的制作工艺1. 选择材料:古琴的制作所用的材料十分讲究。

琴身一般使用梧桐木为主材,其他如香樟木、槭木也可作为曲木。

琴面一般使用天然竹,琴弦则使用丝线。

而古琴所用的梧桐木也有选木的原则。

2. 制作工序:制作古琴的工艺十分复杂,由众多工序构成,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技艺和耐心的。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梧桐木,将其加工成琴身。

接着将琴面粘合在琴身上,并在琴面中间开孔。

然后要进行调音孔的加工。

接下来,将古琴的琴码制作好,固定在琴面上。

最后,将琴弦拉紧,进行音律调音。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方能制作出一把音质优美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律调音古琴的音律调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对后续的演奏产生直接的影响。

古琴的音律包括了音名、音高、音长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需要进行琴弦的安装,在琴弦的调整上应该注意弦长和张力是否合适。

然后进行音律的调整,根据古琴的调律标准将琴弦调整到正确的音高。

通常情况下,古琴的音律有宫、商、角、徵、羽、文、宫等七个音,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是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以古琴历史发展为题,来探讨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起初,古琴是一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演奏。

据传,商王武丁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一片龟甲上的裂纹,他将其视为神迹,并将其制作成了乐器,这就是古琴的起源。

古琴最初的形态非常简单,只有七根弦和一个共鸣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变化的乐器。

在古代,古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先秦时期,古琴逐渐成为士人的重要文化象征。

古琴被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成为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

同时,古琴也开始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文化。

唐宋时期,古琴的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古琴的爱好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古琴音乐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琴曲。

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琴曲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现代古琴则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古琴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领域的进步,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古琴音乐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注重内心的静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修身养性和以德治乐的理念。

同时,古琴音乐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如“意在音外”、“无弦之声”等,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古琴的音乐风格深受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演奏古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音乐风格。

古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古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优雅的音色和深邃的韵味使其成为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学者追求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中,弹琴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

近年来,古琴也成为了高考音乐学科的考点之一。

在高考中,对古琴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器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名曲赏析四个方面总结高考古琴的知识点。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古代的结弦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代,经历了周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古琴在宋代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了现代琴曲的基本格局。

古琴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千古第一琴”。

二、古琴的器乐特点古琴是一种丝弦乐器,由身体、颈、面板、弦轸等部件组成。

其音色柔和、宽广,能够表达出深沉、悠远的情感。

古琴的演奏方式独特,弹奏时需要用指甲或石片弹拨琴弦,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此外,古琴还具有大量的琴曲作品,这些曲目多以文人墨客的诗词为题材,以音乐表达出静谧、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左手法、右手法以及琴音处理等几个方面。

左手法主要是指指法和按弦,弹奏时要注意握持琴颈的方式和指力的控制。

右手法是指弹奏时的指甲和手指的运用,要注意扣弦的技巧和力度的掌握。

琴音处理则涉及到琴弦的搓动、滑动等细节处理,这些技巧可以使琴音更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此外,古琴的演奏还注重心境和情感的表达,因此演奏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

四、名曲赏析古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有《广陵散》、《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

这些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著称,常常被用来表达古人的情感和境界。

比如,《广陵散》描绘的是唐代文人的优雅风度,《阳关三叠》表达的是壮志豪情,《平沙落雁》则以悲凉的音色勾勒出边疆戍卫的情景。

赏析这些名曲不仅能够欣赏古琴的音乐魅力,还能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

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

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

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

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

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

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

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

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据,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而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古琴已经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古琴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室内娱乐乐器。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古琴的音韵风格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古琴的机体通常由面、背板、音桥、左右两扇纵横板、琴轴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古琴通常选用瑶柏、海桐等濒临绝迹的珍贵材料制作,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把完整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韵特点古琴的音色清雅深远,音域宽广,声音清越而柔和,有时会带有些微的响泣之声。

与其他弦乐器相比,古琴的音韵特点更具穿透力与韵味,能更好地表达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四、古琴的演奏方法古琴的演奏方法需要用指尖弹奏琴弦,同时配合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扶按,以及用指甲的指古拉弦、推弹、拨弦等手法。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因此古琴被誉为“琴中泰斗”,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修养。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古琴不仅在音乐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乐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六、古琴的演奏和表演古琴的演奏和表演通常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进行。

演奏者会选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者中国古诗词来作为曲目,结合音乐演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与内涵,用音乐的语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古琴也可以参与到戏曲、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领域的演出中。

古琴相关典故

古琴相关典故

古琴相关典故
1、古琴文化的历史,从伏羲而始。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

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2、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

这是关于古琴最早的明确记录。

上古的琴原为五弦。

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复加二弦,以给君之德。

从此以后,古琴皆为七弦。

3、据《左传》记载: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

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

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

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

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4、师旷为春秋时期晋国的琴家,是个盲人,但听力超凡,有极强的辨音能力。

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白雪》、《阳春》、《玄默》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

5、贺云为春秋时期鲁国琴家。

相传贺云曾遇神传授一曲(实为贺云所作),名为《风雷引》。

其曲疏畅清越,通彻造化,往来动荡,句句风雷,特点明显,甚为奇异。

后此曲成为古名曲,流传至今。

中国古琴历史

中国古琴历史

中国古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古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中国古琴的历史进行介绍,以展示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1.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商朝和周朝的文献记录中。

古代的古琴由木制琴身和弦、替、柱等部分组成,经过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七弦古琴。

2. 古琴的音乐价值古琴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被用于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广泛用于礼仪、文人雅事以及宫廷乐队中。

3.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演奏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

常见的演奏技法包括品弦、击弦、扣弦等,这些技法使得古琴音乐充满了变化和表现力。

在古琴表演中,演奏者通常还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使其演奏更加生动和有深意。

4. 古琴的流派和名家中国古琴发展出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性人物。

其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是琴派,它以其温婉细腻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古琴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如杨洪基、周华健等,他们的演奏成就为古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古琴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尽管现代音乐的发展给予了古琴以新的挑战,但是古琴音乐仍然在中国乐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年轻的音乐家致力于古琴的研究和创新,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赋予古琴音乐新的生命力。

古琴音乐在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6. 古琴的国际传播中国古琴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乐手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现如今,古琴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音乐学习和交流的对象。

众多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团体也将古琴纳入课程和演出中,推动了中国古琴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琴作为一门古老而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的传说和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版本:
1. 神农氏与古琴:相传,古琴最初是由神农氏发明的。

在古代,神农氏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祖先,他也被认为是音乐的祖先。

神农氏在发明古琴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丰收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古琴的发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虞舜与古琴:相传,虞舜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也对音乐有
着浓厚的兴趣。

在虞舜的时代,古琴被广泛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歌颂祖先的功绩。

据说,虞舜在演奏古琴时,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3. 墨子与古琴:相传,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工匠。

墨子认为,古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乐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墨子曾经亲自制作了一台古琴,他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够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

4. 张三丰与古琴:相传,张三丰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道士和
武术家。

张三丰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在山林之间演奏古琴,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追求。

据说,张三丰的古琴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够演奏出各种美妙的旋律,他的演奏风格也非常独特。

以上是古琴的一些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古琴的敬仰和热爱。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古琴仍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用于演奏古典音乐和表达人们的情感。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发展历史悠久。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史:
1.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
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筑(zhù)的弹拨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琴。

2.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东汉至唐代,古琴逐渐成为一种重
要的宫廷音乐器乐,得到广泛应用。

唐代的《琴谱》记录了当时古琴的演奏技法和曲目。

3.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宋代至元代,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
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期,古琴的演奏主要以文人雅士为主,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4.公元15世纪-现代: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进一步精进,
古琴音乐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现代,古琴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欣赏和推广。

总之,古琴作为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古琴知识点总结

非遗古琴知识点总结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古琴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被认为是中国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古琴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文人雅集以及民间音乐活动中。

在中国古代,古琴既是一种文人雅士的象征,也是一种表现情感、抒发情怀的艺术载体。

在古代,古琴曾被称为“七弦琴”、“律琴”、“雅琴”等,其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琴的外形和结构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其主要部分包括琴身、琴颈、琴头、琴桥、琴弦等。

古琴的琴身由多层楸木制成,琴面用鲁料或玉石制成,琴身表面常常雕刻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图案。

琴颈通常呈弯曲形状,末端有琴头,琴桥则位于琴面上。

古琴的琴弦一般为丝弦,有七根,并且没有弦轴,需要用手弹奏。

三、古琴的演奏技法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琴身的按弦、琴弦的拨弦、琴曲的演奏等。

古琴的演奏技法需要借助指法、拨弦法、换弦法、滑音、急起、绕指等手法来完成。

同时,古琴演奏还包括琴曲的演绎、音韵的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四、古琴的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音色、音韵、音节等方面。

古琴的音色优雅悠扬,音韵绵长柔美,音节变化丰富多样。

古琴的音乐以其清雅的音色、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古琴曾受到皇室和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了显赫的乐器之一。

在清朝,古琴的演奏技法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曲目体系。

近代以来,古琴在中国音乐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古琴学习班、研究会等机构也逐渐兴起。

同时,古琴的国际传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进一步扩大了古琴的影响力。

六、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古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琴,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加强了对古琴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同时,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古琴学校、研究机构等,用以推动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题目: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导言: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音质、丰富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色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古琴的起源与发展1.1 古琴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是由狩猎部落的弦乐器演变而来的。

古琴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横琴,通常由桐木制成,并装有七根弦。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都传承自古代。

1.2 古琴的发展演变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然而,古琴的核心价值一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工具。

在古代,古琴常被视为士人的象征,其演奏不仅要求高超的技巧,还要求表现出深厚的学识和情感。

第二部分:古琴的演奏技巧2.1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一般使用手指拨弹的方式演奏,辅以指甲、指腹和手掌等部位完成不同音符的处理。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配合呼吸和身体的协调,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2.2 古琴的音域与音色古琴有着极其丰富、细腻、典雅的音色,音域广阔。

它可以轻柔细腻地表达纯净、空灵的音色,也可以激昂有力地诉说内心的激情与喜怒哀乐。

古琴的音色独特,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丰富的音乐表情。

第三部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1 古琴与文人雅士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许多文人雅士对古琴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演奏和欣赏古琴不仅能帮助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得到满足,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3.2 古琴与儒家思想古琴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琴被视为一种以德治国的象征,与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

古琴通过音乐的力量,传播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传说中,古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是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朝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使用的材料也从天然材料转变为木材,并开始采用弦轴、指板等改进。

在汉代,弹奏古琴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都喜欢弹奏古琴来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隋唐时期,古琴的音域扩展到五个八度,并出现了全托式指法。

唐代古琴名家韦抄手是古琴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著《琴曲选集》和《新声》是古琴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代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琴的音色也趋于高亢。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非常热爱古琴,他们不仅弹奏古琴,还为古琴创作了大量的新曲目和理论著作。

明代以后,古琴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不断创新,琴身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新的改进,琴身的形状也从方形转变为圆形或扁圆形。

明代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古琴演奏家和制琴师。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总的来说,古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古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大全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古琴的音色清悠、幽远,有着独特的韵味,被誉为“乐器之王”。

在中国的古代,古琴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和儒雅之士喜爱的乐器,被视为高雅、典雅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琴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其历史、结构、演奏技巧和曲谱等内容。

一、历史1. 古琴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一般认为最早的古琴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郑国(今河南省登封市)的“瑟”和“琴”。

秦时期改进了琴的结构和音质,形成了现在的古琴。

2. 发展历史在汉代,古琴已经成为宫廷和文人的乐器,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演进。

在唐代古琴更是成为了时代的代表之一,伴随着士大夫风雅之风的盛行,古琴开始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3. 现代古琴20世纪后,古琴开始在国内外音乐学术界和音乐爱好者中引起重视,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可。

二、结构1. 古琴的外形古琴整体呈现长方形,琴头呈弧形或凹形,琴身在底端呈外凹内凸的形状。

整个琴面没有琴弦的弦枕,手背可以顺利通过。

2. 弦位古琴有七根弦,弦数量相对于其他乐器较少。

弦位在琴面上并排分布,由上至下依次是一、二、三、五、六、七、八,七根弦中“三、五”为重音弦,而“二、一、四、六、七、八”为泛音弦。

3. 配件琴身上有意墨迹,也有一些在琴上加装的配件,如琴轴、琴签等。

三、演奏技巧1. 弹奏方式古琴弹奏时常采用指甲撩弹、指尖弹奏、双手甲指拨弦技巧。

2. 音韵表现在演奏时,弹奏者需要通过微调琴弦的位置和力度,来表现音乐的音韵和情感。

3. 汲取古代文学启发弹奏者在演奏时,还需要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吸取,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四、曲谱1. 古琴曲谱古琴曲谱是古琴音乐的灵魂,它体现了作曲者的音乐创意和对古琴演奏技巧的要求。

2. 曲调类型古琴曲谱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曲调类型,如“高山”、“清商”、“广陵”和“平沙落雁”等。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的历史与演奏技巧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的历史与演奏技巧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的历史与演奏技巧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音律体系、演奏技巧等方面来介绍古琴的魅力。

一、古琴的历史背景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它在中国古代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凭借其浑厚、深邃的音色,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既是贵族文人的伴奏乐器,也是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道具。

二、古琴的制作工艺古琴的制作工艺严谨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古琴的制作主要以优质材料为基础,如名贵的木材、牛骨、丝弦等。

制作过程需要考虑琴体的形状、共鸣箱、弦轴等,以保证古琴具有良好的音色和音质。

三、古琴的音律体系古琴的音律体系是整个演奏过程中的核心。

古琴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即将八度音程均分为12个半音。

此外,古琴音律中还包括五声音阶、六律、宫商角徵羽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这些音律,并通过指法技巧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意境。

四、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技巧独特而精妙,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力。

首先,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身体姿势和手指位置,以保证琴音的清晰和准确。

其次,古琴演奏需要注重气息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手指的按弦和拔弦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

此外,古琴演奏中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技巧,如震音、泛音、滑音等,这些技巧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掌握。

五、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古琴音乐以其深沉、悠远的韵味而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能够表达音乐的情感,还能够帮助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古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约的旋律、细腻的音色,将人们带入一个静谧、悠扬的音乐世界。

综上所述,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通过深入了解古琴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音律体系和演奏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琴音乐的独特之处。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古琴文化。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演变、发展等方面探讨古琴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古琴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琴的起源约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琴,如七弦琴、十三弦琴、五七弦琴等。

这些琴源于古代的箜篌、瑟、筝等乐器,通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古琴形态。

古琴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变。

唐代的古琴有五十四根弦,而明代的古琴只有十三根弦。

明代时期,古琴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技艺精湛,音质优美。

清代是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古琴制造技术再次得到提高,琴面和琴齿加工更加精细,琴弦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也得到改进。

二、古琴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是一件精致的乐器,它不仅有着完美的音乐表现力,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弹奏需要弹者具备深厚的音乐修养,进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是古琴文化的内涵之一。

古琴文化是围绕着古琴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从琴面的图案到琴声的演奏,每个细节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古琴文化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例如汉唐文化、佛教文化、文人画派等。

在古琴的演奏中,弹者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也是古琴文化的特点之一。

三、古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琴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琴的传承和演奏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大师和演奏家,他们为古琴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琴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许多学校和社区团体都设有古琴教育和培训课程,许多演出和比赛也被组织和举办。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使更多的人了解并了解古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古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沉淀,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当今社会,古琴文化依然蓬勃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继续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
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

“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

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

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
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

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

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的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

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
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