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韩国〕辛承姬

提要本文在分析趋向动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

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从而勾画出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系统。

0 引言

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哪些动词属于这一系统?本文试图寻求答案。

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谓趋向动词,指表示趋向的动词。(1)但若是光凭“趋向”这一语义特征来确定趋向动词,比较容易引起争论。语义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琢磨。实际上根据这条定义归纳出来的结果,各家不大一致。各家所列的趋向动词的范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归纳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第二类是李临定先生所列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第三类是以吕叔湘及刘月华先生等举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到”。其中,第二类不包括“开、起”,第三类在包含“开、起”之外,又将“到”归入趋向动词系统。这点与前两者不同。那么,象“退”“入”“往”这样的动词也都表示趋向,它们是否也应该算作趋向动词呢?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动词?

本文在兼顾语义特征的同时,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

一语义特征

虽然就语义特征来认定趋向动词不太可靠,但在语义上动词是否具有位移趋向性特征仍然是辨别趋向动词的基础性条件。一个动词,如果它具有位移趋向性,它就有可能是趋向动词;相反,如果它根本没有位移趋向性,它就不可能是趋向动词。比如“笑”,比如“骂”,比如“想”,它们都跟趋向动词无关。

所谓位移趋向,可以分成两类:

(一)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向背趋向。典型的例子是“来”和“去”两个。“来”是朝向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动作趋向;“去”是背离说话人位移的动作趋向。以下我们把趋向动词标记为q,其中“向背趋向动词”标记为q1。

(二)非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甲乙两位置为参照点的位移趋向。典型的是“上”和“下”。就基本语义而言,“上”是由低处到高处的动作趋向;“下”是由高处到低处的动作趋向。此外还有“进、出、回、过、开、起”等等,构成可讨论的相对封闭的类。以下我们把这类趋向动词标为q2。

有的趋向动词,单纯表示向背位移趋向,或者单纯表示非向背位移趋向,它们是单纯趋向动词,如q1和q2。有的趋向动词,同时表示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复合趋向,它们是复合趋向动词。比方,“你进来”的“进来”,既表示由外面向里面的趋向,又表示向着说话人的位置位移

q2q1。

趋向的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有客观事实上的可验证性,即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然而,从语法上说,不能按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语义理解来确认趋向动词的范围。因为,所谓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特别是非向背位移,理解上存在开放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凭语义,很难框定。比方,“拉”和“推”,“吞”和“吐”,“吸”和“呼”,“放”和“收”,不能说根本不存在向背位移或非向背位移的语义,那么,它们是否也是趋向动词?如果不是,为什么?这就需要用语法特征来控制,或者说,需要依据语法条件来判别。

二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来考察,可以看到趋向动词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V与q:凡是q,都能用在V的后边。

V指一般动词。q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以用在V的后边,作趋向补语。凡是不能用在V 后边,作表示趋向的补语的,不是趋向动词。

V与q的组合,可以分成三类:

(1) Vq1:V后用q1“来”“去”作补语。“来”“去”不仅可以充任V的表示趋向的补语,如“爬来”和“爬去”,还可以用在其他趋向动词后边,形成复合趋向动词,如“上来”、“上去”。这点与q2不同。

(2) Vq2:V后用q2“上、下、进、出”等作补语。要用典型的“上”和“下”来举例的话,有“爬上”、“爬下”,这里的“上”“下”表示“爬”这个动作的运动趋向。虽然用在V的后面,但不是表示明显趋向的补语,就不是典型趋向动词,只能算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窗户关上了”的“上”也是用在V的后面的补语,但它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表示动作的结果,所以它不能算是典型趋向动词。

(3) Vq2q1:V后用q2q1“上来、上去”等作补语。复合趋向动词可以放在V的后面,表示V 动作行为的复合趋向。如“爬上来”、“爬上去”、“爬下来”、“爬下去”,其中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是表示复合趋向的补语。

(二)q1和q2:凡是q2,都能用在q1前边,构成规约性很强的“q2来/去”格式。

一个“q2X”的格式,如果q2已被确认,而其中的X是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那么,这个X 肯定是q1(“来”或“去”)。如“上X”“下X”“进X”“出X”。这就是说,q2规约了q1的后显。

然而,一个“Xq1”的格式,如果q1已被确认,那么,即使其中的X是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这个X也不能肯定是q2。比方“进”和“退”经常连用(“进退从容丨进退两难”),二者都有位移性和趋向性,但“进去”才是q2q1,“退去”却不是q2q1。这就是说,q2不能规约q1的前现。

那么,如何断定是不是“q2q1”? 办法就是,看“Xq1”能否一起作V的补语。

q2q1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能够作补语的,才是复合趋向动词。如“爬上来”、“爬上去”、“爬下来”、“爬下去”等等都是动补结构,其中的“上来”、“上去”之类都充当了V的补语。至于“退去”、“往来”、“往去”、“到来”之类,尽管它们也表示复合趋向意义,但它们不能充当V的补语,因此不是复合趋向动词。这是判断复合趋向动词的重要标准。

表示趋向的动词常常与“到”组合,如“来到、去到、上到、下到、进到、退到、回到、开到”等等。这些组合所表示的意义也是前项动词表示的趋向意义加上后项“到”的移动到某一处所的趋向意义。不过它们不能算是复合趋向动词。因为它们不能作别的动词的补语,即没有“V 来到/去到…”形式。除了这种差别以外,“X到”组合在它的语法功能上与复合趋向动词不同:第一,“X到”类大部分不能单说,必须带而且只能带方所宾语。而q2q1能够单说,甚至用来作为祈使句。它可以带方所宾语也可以不带。

“‘五·一’节来到了,全国人民乔装打扮。”(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丨我下到剧场里,已黑了灯。(王朔,《浮出海面》)丨虎子听从命令退到了小树下边。(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