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七编认知学派.
七大心理学流派
![七大心理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a0212a28647d27284b7351a9.png)
七大心理学流派这七大心理学流派分别是——内容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学派神经生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以下排名不分先后)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冯特一生治学严谨,论述丰硕。
1865年,他出版的《人体生理学教本)}一书,曾得到与他同时代的恩格斯的肯定,此后,他接连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关于人类灵魂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和《生理心理学原理》等著作。
这些成果,初步奠定了他他理论体系。
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体系是庞大的,据他的女儿后来收集的书目看,冯特一生写了近500种著作,一个人每天若以60页的速度来阅读他的著作,要用整整两年半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超过了后来几乎所有学派。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的主体思想一致、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第二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7 认知论57页PPT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7 认知论5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41f83faeaad1f347933f66.png)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
7第七篇__认知主义人格流派
![7第七篇__认知主义人格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c0f659bb4afe04a1b171de17.png)
关系: 次级个人结构附属在超级个人结构的某一个层面上。
如:友好的一一不友好的
↓
活泼的一一文静的
或者:
友好的一一不友好的
活泼的一一文静的 活泼的 --一文静的
或者:
活泼的一一文静的
友好的一一不友好的 友好的一一不友好的
14
(二)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
预期所引导。”
规则和自我反映。通过自我表扬和自我强化,通过认知激发自己
的行为。形成“自律尺度”
33
2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对情境、特质、行为动力以及人格结构的稳定 性进行讨论。 原型
34
怎样用原型来理解人格呢 ?
人们以自己感兴趣的类属构成独特的原型,而且 这些感知方式的差异又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差异。 人们有不同的原型,用不同的类属关系去区分 信息,因而人们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并 以不同的方式和这些人交往。原型是一个相对 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些行为上的个体差异也是 相对稳定的。
BP——行为潜势; E——预期; Rv——强化的效价。 心理情景——对某一行为的发生率的预测一定要与特定
的心理情境密切相关。
28
2 两种类特质:人际信人与控制观
“控制点”,即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
29
第三节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 W. 米歇尔其人 米歇尔 (Walter Mische1,1930一 ),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9岁移居美国纽约。 对精神分析与特质论的怀疑.
2.考虑重要的现象。社会认知学习研究多数均为人类社 会 行为。
3.随时接受改变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早期强调的 观察学习和行为的维持。
4.着眼于重要的问题。社会认知学司论者在批评其他理 论观点和提出重要问题为研究的当务之急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
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9b97a0f03d8ce2f00662338.png)
认知疗法的主要技术
核心技术:认知重构 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基本原理
· 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 方法
情绪 方法
行为 方法
·驳斥非理性信念 ·完成认知家庭作业 ·改变个体的内在语言 ·心理教育方法
·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幽默的使用 ·角色扮演 ·羞愧攻击练习 ·力量与活力的使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 ·自我管理 ·系统脱敏法 ·家庭作业
人性观
对情绪困扰 的观点
ABC模型
人性观
• 理性与非理性与生俱来 • 有自我保护、追求快乐、爱、与他人交流、 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资质 • 有自我毁灭、完美主义、重蹈覆辙、自我 责备、逃避成长的倾向 • 容易犯错的本质
对情绪困扰的观点
• • • • REBT的前提 人们并不需要他人的接纳和爱 自我责备是大部分情绪困扰的来源 我们常常内化的三种“必须”
认知疗法基本原理
认知疗法的应用
触发抑郁的认知三角
• 来访者对自身的消极观念 • 消极解释经历的倾向 • 存在抑郁问题的人们往往会对未来抱有犹 豫的观点
Thank You!
L/O/G/O
ABC模型
• • • • • • 人怎么想就会有怎样的感觉 A B C D: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 E:
Aaron T· Beck主要观点
• 抑郁症患者对生活事件的解释存在偏差, 导致认知混乱 • 精神分析的影响:如何将愤怒投射到梦境
认知疗法的理论假设: • 通过内省与内在进行交流 • 信念具备一定的个人意义 • 来访者可以自己发现意义
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
• 埃利斯 (Albert Ellis)
–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立者 – 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
• 贝克 (Aaron T· Beck)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认知学派剖析 (2)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认知学派剖析 (2)](https://img.taocdn.com/s3/m/f8ebc8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4.png)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认知学派剖析1. 简介认知学派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学派的起源、主要理论和应用层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2. 认知学派的起源认知学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行为主义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文斯洛、巴尔扎克等,他们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揭示了个体思维与决策过程的内在机制。
3. 认知学派的主要理论3.1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认知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经历了从感知到运算再到抽象的发展阶段。
这一理论对于了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3.2 认知风格理论文斯洛是认知学派中另一位重要理论家,他的认知风格理论指出个体对待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
文斯洛将认知风格分为融合型和分析型两种,这些认知风格决定了个体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
3.3 认知治疗理论巴尔扎克在认知学派中提出了认知治疗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于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存在偏差,造成了情绪和行为的问题。
通过纠正这些认知偏差,个体可以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
4. 认知学派的应用4.1 人格评估认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人格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认知任务和调查问卷,研究者可以揭示个体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进而评估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4.2 认知干预认知学派强调个体对认知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在心理治疗和干预中,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4.3 教育和培训认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教育和培训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学习风格,教师和培训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5. 总结认知学派作为人格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认知发展理论、认知风格理论和认知治疗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becdd0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8.png)
中国人民大学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高校之一。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就已经在教育学教研室开设心理学课程,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心理学专业研究生。
后于1985 年在社会学系建立了社会心理学教研室,分别于1987 年和1995 年招收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开展社会心理学教学科研的机构。
2004 年,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自设了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2009 年,为推进和落实学科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学科竞争力,完善学科布局,学校决定在理学院下成立心理学系,将原社会与人口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点调整至该学科点,同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2011 年6 月,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2014 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心理语言学博士点和硕士点;2017 年底,获批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诺登学习网作为一家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学习网站,给出一些专业的学习建议,以帮助考生顺利上岸。
该专业适用于中国人民大学以下学院:理学院心理学系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考研全套(会员免费)1.考研真题全国名校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含西南、央财等)2.教材教辅许燕《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第1编人格心理学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第4编行为主义学派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学派第7编认知学派3.考研题库2023年社会心理学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注意要点:(1)外界干扰:考研期间尽量减少外部事件对你的干扰,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和活动可以考虑取消,也不要加太多的考研群(而且如果考研群里气氛很焦虑,可以考虑屏蔽或退出)(2)周围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对身心平稳很有帮助。
心理学视角 认知学派介绍
![心理学视角 认知学派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2ad9fc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e.png)
心理学视角认知学派介绍一、结构主义认知学派包括很多流派,其中一个流派的代表人,德国科学家威廉冯特(同时也是第一个被称为心理学家的人)与其学生爱德华布拉德福德铁钦纳,主张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比如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也可被用来研究心理与身体,并将意识是由多个元素组成,即结构主义将意识划分为多个基本元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情绪、思维、学习和语言。
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结构主义,因为该流派的目标是揭示出最基本的“结构”或组成部分。
所以冯特又被称为“结构主义之父”。
结构主义第一个提出了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心理学现象的流派。
它的特点如下:1、主要研究对象是意识,并认为意识是由多个基本元素组成,这也是它被称为结构主义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主要研究方法是内省法,虽然基于内生发的心理学很容易被批评为不是真正的科学,因为内省法更多是主观而非客观。
3、第一个提出了用客观测量的实验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4、系统性定义和研究了意识的基本元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情绪、思维、学习和语言。
二、机能主义对冯特批评最激烈的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认为结构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太狭隘,并且无趣,并认为心理学应该包含意识的功能,而非结构。
詹姆斯觉得达尔文的观点也可以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并对情绪、情绪与身体、行为的关系特别感兴趣,他尤其喜欢达尔文已在强调的“生物体会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机能主义者后来成为了最早的应用心理学家,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在习得性“习惯”、情绪、宗教心理学和教育的发展方面,詹姆斯著述颇丰。
詹姆斯的一位追随者约翰杜威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从“做”中学,而不是通过听课和死记硬背。
三、现代认知主义现代认知主义强调认知或心理活动,比如知觉、解释、期望、信念和记忆。
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其独特认知模式的结果。
现代认知主义采用了比前辈们更客观的观察方法。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考点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考点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https://img.taocdn.com/s3/m/ab4191d6d15abe23482f4dca.png)
人格心理学笔记Ⅰ、什么是人格一、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二、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的心里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
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
例2. 抑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
七大心理学流派
![七大心理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a0212a28647d27284b7351a9.png)
七大心理学流派这七大心理学流派分别是——内容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学派神经生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以下排名不分先后)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冯特一生治学严谨,论述丰硕。
1865年,他出版的《人体生理学教本)}一书,曾得到与他同时代的恩格斯的肯定,此后,他接连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关于人类灵魂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和《生理心理学原理》等著作。
这些成果,初步奠定了他他理论体系。
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体系是庞大的,据他的女儿后来收集的书目看,冯特一生写了近500种著作,一个人每天若以60页的速度来阅读他的著作,要用整整两年半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超过了后来几乎所有学派。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的主体思想一致、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第二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d95ce2508a1284ac9504321.png)
学习目标
掌握完形 - 顿悟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 受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掌握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等概念。
能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信息加 工学习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建立科学的认知观并形成用科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意识与 习惯。
资料链接
①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 教育心理学[M].3 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16.(有改动)
第三节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 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 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 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 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完形 - 顿悟学习 理论。布鲁纳后来用明确清晰的“认知结构 ”取代了抽象、含糊的“完形”这一概念, 形成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 - 反应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部世 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 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原因。
过了一会儿,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然后
爬上箱子,取到了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猩用其中任何一根竹棍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
它还能把几个箱子叠起来,站在上面获取香蕉。 它停了一会儿,突然将两根竹棍像钓鱼竿一样接
起来,够着了香蕉,并把香蕉拨过来。黑猩猩一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第7编认知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第7编认知学派)【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a2ffc9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a.png)
许燕《⼈格⼼理学》(课后习题第7编认知学派)【圣才出品】第7编认知学派1.评述个⼈建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认知信息加⼯理论的观点,并⽐较异同。
答:(1)个⼈建构理论①简述凯利对⼈性的假设是,⼈即科学家。
科学家的⽬的就是努⼒去解释世界,对现象进⾏预测和控制。
凯利认为⼼理学家也与科学家⼀样,试着去预测并控制⾏为。
普通⼈如同科学家⼀样,在探索现实,建构着⾃⼰的⽣活。
对于凯利来说,⼈格的核⼼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们⽤来解释世界、分析世⼈的观点,是⼈们⽤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种概念,也是⼈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每⼀个建构就是⼀种观点、⼀种见解、⼀种思想、⼀种模式,它能对现实作出预测。
⼈格结构是由⼀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个体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式的不同上。
②评价参考笔记第⼀章第六节。
(2)社会认知理论①简述以罗特、班杜拉和⽶歇尔为代表⼈物的社会认知理论,其特点在于强调⾏为的社会根源及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它特别注意到⼈们在指引其⽣活⽅向与学习复杂⾏为上的主动性。
罗特认为⼈的⾏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
班杜拉认为⼈的⾏为是主客观交互作⽤的结果,⾮常强调认知在⾏为获得与保持中的作⽤。
⽶歇尔认为⼈是主动的、意识的问题解决者,能够从⼴泛的经验和认知能⼒中获益,具有极⼤的⾏善或⾏恶的潜能,主动建构⾃⼰的⼼理世界,并影响环境,同时也按⼀定的规则⽽受环境的影响。
②评价参考笔记第⼆章第四节。
(3)认知信息加⼯理论①简述认知信息处理论主要是探讨⼈们如何组织并陈述其经验。
⽆论是复杂的⼈类⾏为还是简单的⼈类⾏为,都以其⽣理结构为基础。
⼈们也⼀直在努⼒探讨,希望能了解各部分的⽣理结构是如何影响和操纵个体的⾏为的,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作⽤。
由于电脑的发明和使⽤,使⼈们认识到它与⼤脑活动具有相似的过程,这样就带动了对⼈类⾏为的认知过程的⼤量研究。
认知信息处理论着重研究⼈的信息提取,编码加⼯⽅式。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 认知学派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 认知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5f718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2.png)
理论观点
三、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一)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与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core constructs):是人行为时最基本的建构; 外围建构(peripheral constructs):在不大幅度修改核心结构的 情况下,可以加以改变,是量变的部分。
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 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
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 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理论观点
研究:建构相似性与友谊
理论依据: 凯利的推论:共同推论和社交推论 Duck&Craig,1978;Duck&Spencer,1972
•大学新生一开始会以明显的人格与兴趣相似性来选择朋友。 •几个月之后,他们会更加了解其他学生解释世界的方式。 •在学期结束之后,他们就不太会只根据表面上的相似性来交朋友,而是 与那些在REP测验上显示出相似性的人相交。 探讨朋友决裂的问题:如果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友谊便会消退。 婚姻质量与建构(Neimeyer,1984): 两个人的建构相似性越高,他们的婚姻会比较幸福。 即使热情消退,建构的相似性仍可以维系婚姻。
3、 步骤 测定旧建构、建立新角色、扮演新角色、巩固新角色
研究方法
二、固定角色治疗
这个治疗方法鼓励患者以新的方式来看 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动,并以新的方式 来解释自己,也就成为一个新的人。
由于来访者扮演新角色、改用新建构时, 会有一些困难,也将体验到威胁,所以 治疗者必须给予来访者充分的支持。
研究方法
父亲与喜欢的老师
非常平静、随遇而安的人
可怜的人
心满意足 神经质、过度紧张
4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0dfbe804a1b0717fd5ddfd.png)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db7cb076a20029bd642db9.png)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自我研究认知学派
![自我研究认知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150f0176edb6f1aff001f62.png)
第二节 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论
第一项任务:自我描述的内容和反应期 第二:为自我描述提供行为证据 第三:预测行为的可能性 结果发现:自我图式有助于对与自我有关 的信息的加工,帮助个体做出与自我有关的 判断和决策,使个体能够很容易地回忆起与 自我图式一致的行为证据,对自己的行为做 出更为自信的预测,并使个体拒绝与自我图 式相冲突的信息。
第二节 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论
在对自我的研究中,一个真正的自我与多个我、自 我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等问题一直是许多研究者无 法回避的难题。在马库斯看来,虽然个体会产生新 的自我概念,但我们可以认为自我概念是稳定的,因 为自我概念的总体和核心自我是相对稳定的。与 此同时,可能自我是由不同的社会情境所激发的,思 维和记忆中被激活的自我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也 就是工作的自我概念的内容是变化的,这就使工作 的自我概念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因而 可以说,核心自我、可能自我以及工作的自我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个真正的自我与多个自我 的困惑,也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问题提出了新 的考察视角。
第七章-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
![第七章-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988482852d380eb63946d19.png)
知而忽视现实。忽视情绪的作用。 对高智力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有作用。
第二节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
Herman A. Witkin , 1916-1979,美国心 理学家
1939年以关于白鼠学习迷津的研究获心 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格式塔心 理学大师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 1967)的助手。
第七章 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主要观点
两个人经历了同样的情境,为什么事后 却对发生了什么事有完全不同的印象?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 的不同造成的。
学习内容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学习论 认知人格理论的应用 认知流派人格理论贡献和批判
拉理论(胡萝卜理论):荣格、阿德勒 公驴理论(较注重自身的本性,预测生活
事件)
当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其产生的行为具 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 个周期,即详察(Circumspection )—— 预断(Preemption)——控制(Control)。
详察阶段:个人努力尝试许多命题建构, 尽可能对情境做各种解释。涉及到“假 如-然而”的思考,或认知上的试误。
一、图式
图式(schemas)实质上是指一种心理结 构,它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 合成一个有机体的一系列一般知识所组 成。
举例:阅读下面文字,看你的理解程度如何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 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 了,——很重要的是,件数一次不能太多。就 是说,每一次太多不如太少效果好。这在短时 间内似乎不重要,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 造成麻烦,而且一旦造成错误,其代价可能是 昂贵的。开始时,整个程序可能看上去比较复 杂,但要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的生活的一 个组成部分。
《人格心理学》全套教案精品课件 第七篇 认知主义人格流派
![《人格心理学》全套教案精品课件 第七篇 认知主义人格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2b616adbb84ae45c3a358c2e.png)
活泼的一一文静的
友好的一一不友好的 友好的一一不友好的
14
(二)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
预期所引导。”
这一假设是凯利的理论基础,它是人格和行为背 后的基本力量,这是与其他观点的根本差异之处。
15
十一个基本推论(Kelly,1955):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建构推论 一个人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 个体 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组织 预测时形成有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两分 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选择 在两分结构中做出选择; 范围 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经验 建构与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调整 建构调整受到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 判断 存在彼此分离与不一致的亚层次; 共性 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心理相似性;
二 人格概念
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
构念含义:构念是个体的行为所以如此的 解释。 它是凯利人格结构的核心。
11
三 人格结构 (一)人格结构: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
组成的复杂结构。 个体差异: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不同
12
1 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构念-外围构念 2 依据可渗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 3 依据可变性:减缩建构和松散建构 4 依据表达形式:言语建构和非言语建构 5 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16
五 人格动力
公驴理论----推理论与拉理论 CPC循环
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 即周视(circumspection)、
先取(preemp- tion)、控制(conHol)。
周视期 : 就是在接触事物的最先时间;(提出多种构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自由选择 2.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 3.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二)罗特的人格理论 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 情境中习得的。 1.基本概念 行为潜能 预期 强化价值 心理情境
2.人格结构: 人际信任 控制点:内控/外控 3.人格发展 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 三、研究方法 (一)访谈 (二)投射测验 (三)控制性行为测验 (四)行为观察技术 (五)问卷 • • • •
•
随后10年,凯利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建立了一套 心理治疗体系,为穷人和那些30年代经济大萧 条时期的受害者提供心理服务。不久,他就发 现这些人最需要的是对周围事件的解释及对他 们自己将来会发生什么事的预测。个人建构理 论就是从这种思考中建立起来的。
第二节 理论观点
• • • • • • • • • • • • 一、人性观 人即科学家 探索现实,建构着自己的生活 二、人格概念 建构(构念):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对时间 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三、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一)核心建构与外围建构 (二)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 (三)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 (四)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 (五)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 • • • • • • • • •
四、研究主题 (一)控制点与归因风格 (二)控制点与学业成就 (三)控制点与社交行为 (四)控制点与身心健康 (五)控制点与职业发展 (六)控制点与家庭教养 五、理论应用 行为改变:社会认知方法 六、理论评价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
• • • • • • • • 一、生平事略 阿尔伯特· 班杜拉(1925— )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出生于加拿大。 1949年班杜拉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 文学士学位。 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 士学位 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 学习理论。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社 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他是社会 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 二、理论观点 • (一)人性观 • 交互作用论:行为、个人和环境两两交互作用 • (二)理论要点 • 1.学习类别 • 观察学习: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而产生学习。 • 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行为受奖励,观察者 的相应行为就随之增加。
(1)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
在班杜拉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模仿、 学习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并且他用实 验法研究了儿童的观察学习过程。
实验研究(Bandura,1965)
• 实验过程:实验者随机选取了三组幼儿园儿童,安排其观看 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名成年男子攻击一个充气塑料娃娃。 但这名男子随后受到的对待,三组孩子看到的有所不同: – 第一组:男子受到一名成人的表扬,还奖励他汽水; – 第二组:看到另一个成人惩罚攻击者,骂他是“大暴徒”, 最后迫使攻击者因畏惧而逃离; – 第三组看到这名攻击者既未受到奖励也未受到惩罚。
第七编 认知学派
第二章 社会认知理论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理论
• 一、生平事略 • 朱利安· 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 1916- 1987) • 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中的两 大传统――强化理论和场理论作 了整合,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 1950年他完成了语句填补测验, 把投射技术予以数量化,用于诊 断个体适应不良的程度。 • 198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 出科学贡献奖。
第四节 研究主题
一、认知复杂性——简单性 认知复杂性:以多重向解释社会行为的能力。 随着年龄增加 二、焦虑与威胁 焦虑:个体对所遭遇的事件位于他的建构系统适应范围之 外的认知。 • 威胁:对个人核心建构中将发生全面改变的意识。 • • • • •
第五节 理论应用
• 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 • 二、病态建构的特点 • 三、自杀与敌意
第七编 认知学派
第一章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第一节 生平事略
• • 乔治· 亚历山大· 凯利,1905年出生于堪萨斯州。 1926年毕业于密苏里州的帕克学院,进入威奇 托的佛伦兹大学学习。
•
•
获得物理学、数学学位之后,凯利到堪萨斯大 学学习教育社会学。
1929年,在爱丁堡大学学习教育学。几年后在 依阿华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 实验结果:看完录像后,实验者将儿童带到相似的房间中,里面有 一个同样的娃娃。结果发现,第二组孩子几乎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 而另两组孩子都模仿攻击行为,攻击程度相差无几。
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 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A.注意过程 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学习者必须对示范行为给 予足够的注意, 并精确地知觉到行为的特点和突出线索, 抽取相 关信息。 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对注意的影响: (1)如果榜样与观察者接触频繁,或相似,那么观察者就容易学 会榜样的行为。(如亲子、同伴相互模仿。) (2)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名人效 应) (3)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模仿他人的 行为。
• 本假设与推论 基本假设: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 结构推论 个性推论 组织推论 二分推论 选择推论 范围推论 经验推论 调节推论 片段推论 共同推论 社交推论
• 五、人格动力 • CPC循环理论:人遇到新情境时,其行动是依据详察、 预断、控制。 • 详察期:观察、提出尝试性的建构 • 预断期: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建构 • 控制期:将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 六、人格发展 • 人格发展建立在建构系统的发展之上。 • 随年龄增长,建构的数量、质量、复杂性、组织方式等都 会变化。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一、角色建构测验 程序: 1.填写角色称谓列表 2.比较所列角色的异同 3.分析被试的建构特点 二、固定角色疗法 心理障碍——建构系统的异常 心理治疗——产生新的建构系统 1.测定旧建构 2.建立新角色 3.扮演新角色 4.巩固新角色